1、頸椎病掛什麼科
?福田區的林先生最近感覺自己頸椎痛,伸腰都伸不直,特別是到了晚上,整個頸椎好像被釘子釘一樣,開始以為不小心扭傷,擦了一些葯酒均不見效果,也去葯房買過止痛葯吃,但是效果不明顯。他懷疑自己得了頸椎病,想去醫院看看,可是又不知道掛什麼科,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下。 ?一般而言,頸椎病掛中醫科比較好,但是有些醫院科室設置不是很相同,在深圳景田醫院的話,最好去掛康復科。因為景田醫院的康復科專門治療頸椎病,腰椎病,肩周炎等疾病。 康復科的秦致均、陳俊宇等醫生擅長各類頸椎病、急性腰扭傷、慢性腰腿痛、頸、腰椎間盤突出症,骨質增生,各關節疾患,四肢麻木等疾病的按摩及治療,多年來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治癒十餘萬例患者,為病人解除了痛苦,贏得了患者的信任和愛戴。 ?特別推薦,景田醫院頸椎病專家:劉遠能》點擊即可預約劉遠能專家為您治療頸椎病《 劉遠能:深圳景田醫院特診專家,全國首屆國醫名師,中國中醫科學院專家委員會委員,中醫葯科技合作中心特邀教授,中國名醫理事會理事、名醫推薦編委會副主編,中國疼痛康復醫學研究院特聘研究員,世界中醫葯學會會員,全國優秀衛生醫療工作者。從醫30多年,多次應邀到新加坡、馬來西亞、瑞士、越南等國進行學術交流。 特色療法:獨創劉氏正骨整脊復位手法,其腹部經穴推拿、內功推拿、小兒推拿也均為獨創,被患者稱為「國醫妙手」。 擅長治療疑難腰頸椎病變、脊柱相關疾病、骨傷後遺症功能恢復、腦癱、中風偏癱、截癱、面癱、神經運動系統疾病、強直性脊柱炎、骨質增生,以及風濕類風濕等各類不明原因疼痛等。
2、高姿登如是說什麼叫脊柱相關疾病?
在國內,由龍層花等學者首先提出來。脊柱相關疾病(脊源性疾病)是指頸、胸、腰、骶椎的骨、關節、椎間盤及椎周軟組織在遭受損傷或退行性改變後,在一定的誘因條件下,發生脊柱關節錯位,椎間盤突出、骨質增生,直接或間接地對神經根、椎動脈、脊髓和交感神經等產生刺激或壓迫,使相應的組織或器官出現功能性或器質性改變,出現各種不同臨床綜合征,稱脊柱相關疾病。
目前一些內臟功能紊亂性疾病,只檢查內臟器官,而忽略對脊椎關節檢查,使許多疾病無法達到徹底治療。在脊柱相關疾病中,有一部分患者脊柱區域無明顯症狀,但不能排除與脊柱損傷無關。
3、張德宏脊柱側彎是怎麼治療的
張氏組合療法的優勢:1、非手術療法 無痛苦 無後遺症:根據人體的生理結構和力學原理,非手術、無痛苦、無疤痕、無後遺症,對身體有益無害,患者仍有靈活的脊柱,沒有任何副作用。2、多項專利 個性化治療:張德宏院長22項個人發明專利製造的脊柱治療器材貫穿整個治療過程,每一項治療都可根據患者的彎曲度、彎曲方向和病灶部位進行及時調整,精確治療。3、愈後不復發 無排他性:使用此療法治癒後,不會出現復發的情況,而且,用其它療法治療後效果欠佳者,用此療法治療,也可收到顯著效果。4、見效快 治癒率高:20天左右就能用肉眼看到明顯效果,有效率達96.7%。5、調理肺腑 兼治並發症與合並症:張氏系列中葯從內部修復調理肝、脾、腎等臟器,治療脊柱彎曲病同時治療多種由脊柱彎曲引起的並發症及其他相關疾病。同時對神經性疼痛、內分泌失調、神經官能症與腰椎間盤突出等合並症也有極佳療效。6、營養骨骼 增長身高:能不同程度地減少彎曲度、增加椎間隙、增強骨細胞營養促進骨骼發育進而增加患者的身高,平均增加的幅度約在40-100mm左右,且對彎曲度越大患者,治療後身高增幅愈明顯,患者的歪斜程度會明顯變小或消失。7、專人專案 療效奇佳:根據患者的年齡、性別、患病年限及脊柱彎曲的部位、角度、方向和並發症情況的不同,採用不同的治療方案。即使是同樣的按摩,其手法、力度和角度都不盡相同。
4、腰椎退行性改變。椎間盤變性,L5/S1突出【脊柱相關疾病】
骨質增生不是病,是人體退行性保護性結果,如果因骨質增生而產生症狀,也就叫其他病了,如椎管狹窄症、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等。
腰椎間盤突出(影像診斷)與腰椎間盤突出症(臨床診斷)是兩回事,首先是確診,看是否是腰椎間盤突出症,只有症狀、體征和影像學檢查一致才能確診,而後才考慮治療問題。
我科採用微創/微創介入法治療,不開刀,不破壞骨性結構,但需住院治療。
請登錄「上海同濟疼痛網」詳細查詢。
點擊這里查看我的門診時間
(謝衛東大夫鄭重提醒:因不能面診患者,無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議僅供參考,具體診療請一定到醫院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5、脊柱相關病的介紹
所謂脊柱相關性疾病是由於椎周軟組織損傷、小關節錯位、增生退變及脊柱周圍組織的無菌性炎症,刺激和壓迫了脊神經、內臟神經所出現的一系列癥候群,但發生疾病的臟器或組織均與脊柱相互分離且有各自的功能。追根溯源,關於脊柱相關疾病的診斷及治療,其鼻祖應歸功於中華傳統醫學,早在兩千多年前,祖國醫學就有了有關脊柱相關性疾病的論述
6、18歲脊柱側彎
給你介紹一下國內治療脊柱側彎現狀:
脊柱側彎目前的治療主要分兩類:保守治療矯正和手術矯正。保守治療矯正主要是推拿按摩、牽引、做矯形運動、帶支具等。
但是目前是截然相反兩種觀點:大型正規醫院骨科根本無視中醫保守治療的存在,輕度患者帶支具觀察,重度患者(45度以上)做手術。大醫院的醫生們說手術沒有後遺症、風險小。而門類眾多的各類小型私人醫院都要求作保守治療,片面宣傳手術風險和後遺症,甚至不惜用恐怖的圖片刺激已經受傷的孩子和家長,宣傳甚至誇大自己的矯形效果。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因為中西醫走著兩條完全不同的兩條路線,得從各自的發展史找原因。
西醫的脊柱矯形理念主要來源於美國,包括支具和手術治療的方法。手術治療的方法,六七十年代起源於美國墨西哥,八十年代協和醫院開始引進,90年代初期,由於醫療條件和技術的限制,脊柱側彎矯正手術出現了不少並發症,一度很多醫院都停止了這個手術。到了90年代中期,北京協和醫院引進了CD三維矯正技術和理論,以及現代影像學技術的進步,脊柱側彎的矯正技術效果有了較大的提高;2000以後各大醫院開始廣泛開展,國內做側彎的醫院北京協和醫院和南京鼓樓醫院整體水平較高。但是這種手術技術,美國人的專著上比較客觀列表具體寫明統計病歷的主要次要並發症,也承認這種手術是不得以的選擇。國內醫院聲稱的手術技術成熟,風險小等等顯然不真實。
支具治療是西醫唯一認可的保守治療方法。支具治療脊柱側凸是一種古老的方法,可以追溯到16世紀。從1915年開展手術治療脊柱側凸後,支具治療應用越來越少。直到20世紀中葉,因為脊柱手術後並發症較多,支具治療才重新引起人們的重視。50年代美國醫生對支具治療脊柱側凸的作用進行了初步研究,提示許多患者經支具治療後可以避免手術。支具治療特發性脊柱側凸從60年代廣泛應用到80年代幾乎否定,經歷了一個曲折的發展過程。90年代初完成的幾項高質量的臨床研究重新確立了支具療法的正確地位。
中醫治療脊柱側彎的領域基本是一片空白,打出保守治療旗號的也很難拿出像樣的數據。但是從大家治療的經驗來看,中醫的按摩正骨整脊之類的肯定有一定的效果,經常聽說三四十度調到二十度的病歷,如果一點效果沒有,中醫按摩之類的在側彎領域也就沒有市場了。追其歷史,可以從按摩 整脊脊柱相關病的歷史中找到治療側彎的影子。按摩在中國有幾千年的歷史,廣泛流傳門派眾多,但是直到19世紀末,隨著現在解剖醫學的發展,才使得按摩學進入系統研究階段。在我國60年代以來,經過魏徵教授 龍層花教授 宣蟄人教授 羅有明教授 馮天有教授王遵來主任等等數代名家大師的努力,使得脊柱病因學和脊柱相關性疾病進入了系統總結研究階段。
正骨和整脊應歸屬於廣義按摩范圍。正骨主要指調整骨折關節錯位。整脊療法是以分筋彈撥 按壓疏理等手法治療脊椎傷損傷疾病的一種方法。現代的中醫整脊學,是在國內傳承多代,在現代醫學的解剖學脊柱運動力學指導下發展起來的,06年中華醫學會整脊分會成立。
特別指出一下,西醫的整脊建立在現代解剖知識基礎之上,在美國應用廣泛,但是對於側彎的治療不認可。
從以上歷史大家可以看出,治療脊柱側彎這種疾病的主要歷史只有二十年,各種理論體系都不是很完善,所以會出現目前混亂相互攻擊的局面。國內的手術從02年開始大量開展,到現在不到十年,第一批打釘棒的病人目前都還沒有取出,是否能取出,取出後脊柱如何變化,還在爭論之中。 經過正骨按摩治療的病人很多,但是調整到十度以內的比較少,至於相關理論更是少的可憐。
鑒於以上情況,大家一定要理性選擇,消極等待,盲目手術都不可取。
建議盡快去檢查一下,查一下cobb角度數,胸廓的變形程度,胸廓的硬度。
7、高姿登美式整脊可以治療脊柱病,常見的脊柱相關疾病有哪些?
脊柱相關疾病(脊源性疾病)是指頸、胸、腰、骶椎的骨、關節、椎間盤及椎周軟組織在遭受損傷或退行性改變後,在一定的誘因條件下,發生脊柱關節錯位,椎間盤突出、骨質增生,直接或間接地對神經根、椎動脈、脊髓和交感神經等產生刺激或壓迫,使相應的組織或器官出現功能性或器質性改變,出現各種不同臨床綜合征,稱脊柱相關疾病。
8、請問梗椎病有什麼更好的治療方法嗎??
頸椎病是臨床上常見的疾病,以往多見於中老年人,近年來有年輕化的傾向;過去是會計、教師的職業病,現在則是辦公室里的多發病。頸椎病的主要症狀是頸部疼痛板滯伴有上肢的疼痛麻木,但是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頸椎病還會產生頭痛、頭暈、耳鳴、眼睛發脹、胸悶氣急、四肢無力等症狀。治療頸椎病的方法有很多,推拿、針灸、牽引、理療、局封、葯物等,還有手術,都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但是,如果病人不配合治療,不注意自我保養和功能鍛煉,就會拖延病情,並容易復發。
一.保養
1.用枕適當 人生的三分之一是在床上度過的,枕頭的高低軟硬對頸椎有直接影響,最佳的枕頭應該是能支撐頸椎的生理曲線,並保持頸椎的平直。枕頭要有彈性,枕芯以木棉、中空高彈棉或穀物皮殼為宜。喜歡仰卧的,枕頭的高度為5厘米左右(受壓以後的高度);喜歡側卧的,高度為10厘米左右。仰卧位時,枕頭的下緣最好墊在肩胛骨的上緣,不能使頸部脫空。其實,枕頭的真正名字應該叫「枕頸」。枕頭不合適,常造成落枕,反復落枕往往是頸椎病的先兆,要及時診治;另外要注意的是枕席,枕席以草編為佳,竹席一則太涼,二則太硬,最好不用。
2.頸部保暖 頸部受寒冷刺激會使肌肉血管痙攣,加重頸部板滯疼痛。在秋冬季節,最好穿高領衣服;天氣稍熱,夜間睡眠時應注意防止頸肩部受涼;炎熱季節,空調溫度不能太低。
3.姿勢正確 頸椎病的主要誘因是工作學習的姿勢不正確,良好的姿勢能減少勞累,避免損傷。低頭時間過長,使肌肉疲勞,頸椎間盤出現老化,並出現慢性勞損,會繼發一系列症狀。最佳的伏案工作姿勢是頸部保持正直,微微地前傾,不要扭轉、傾斜;工作時間超過1小時,應該休息幾分鍾,做些頸部運動或按摩;不宜頭靠在床頭或沙發扶手上看書、看電視。
4.避免損傷 頸部的損傷也會誘發本病,除了注意姿勢以外,乘坐快速的交通工具,遇到急剎車,頭部向前沖去,會發生「揮鞭樣」損傷,因此,要注意保護自己,不要在車上打瞌睡,坐座位時可適當地扭轉身體,側面向前;體育比賽時更要避免頸椎損傷;頸椎病急性發作時,頸椎要減少活動,尤其要避免快速的轉頭,必要時用頸托保護。
二.鍛煉
頸椎的鍛煉應該慎重,要避免無目的的快速旋轉或搖擺,尤其是頸椎病急性期、椎動脈型頸椎病或脊髓型頸椎病。我們推薦的方法簡單易行,但要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必須持之以恆。
1.頭中立位,前屈至極限,回復到中立位;後伸至極限,回復到中立位;左旋至極限,回復到中立位;右旋至極限,回復到中立位;左側屈至極限,回復到中立位;右側屈至極限,回復到中立位。動作宜緩慢,稍稍用力。鍛煉時,有的病人頸部可感覺到響聲,如果伴有疼痛,應減少鍛煉的次數或停止鍛煉;如果沒有疼痛,則可以繼續鍛煉。
2.頭中立位,雙手十指相叉抱在頸後,頭做緩慢的前屈和後伸運動,與此同時,雙手用力對抗頭的運動,以鍛煉頸椎後側的肌肉力量。
頸椎病的預防
頸椎病的預防,應從病因及發病誘因兩方面採取措施,以有效地降低發病率和防止已治癒患者的復發。頸椎是脊柱的一部分,要從脊柱的整體加以預防。
預防是防止頸椎病發病的重要內容之一。通常認為脊柱的椎間盤在發育至成人之後,即開始退行性變。事實上每一個人的各椎間盤出現退行性變差異甚大。從年齡方面觀察,魏徵等對無症狀的100例頸椎X線照片進行分析結果提示,椎間盤退變和骨質增生是隨年齡增長而增多的:20歲以下組,2/20人;20~29歲組,2/20人;30~39歲組,4/20人;40~49歲組,50歲以上組,16/20人。潘之清研究認為,嬰幼兒及青少年時期脊柱外傷機遇最多,因此,頸椎病的預防,應從兒童時期開始。加強體質鍛煉,促使椎周軟組織強狀有力,有助於增強脊柱的穩定性。更注意防止外傷和糾正工作與生活中的不良姿勢。頸椎病的誘發因素除外傷外,常見的還有落枕、受涼、過度疲勞、強迫體位工作、姿勢不良及其他病症等。頸椎病的致病因素是復雜的,但總的可分為內因(體內因素)和外因(急慢性外傷),二者可以互為因果。內因是致病的基礎。我們這里講的是外因方面的預防。
(一)嚴防急性頭、頸、肩外傷:頭頸部跌撲傷、碰擊傷及揮鞭傷,均易發生頸椎及其周圍軟組織損傷,直接或間接引起頸椎病,故應積極預防,一旦發生應及時檢查和徹底治療。有些外傷是不是易引起人們注意的,例如坐車打瞌睡,遇到急剎車,頭部突然後仰,可造成頸椎揮鞭性損傷;有人生氣時隨意擰孩子耳朵,孩子為了防禦而急性扭頸,或用巴掌打擊孩子後頭部等,均可引起頸肌及其周圍軟組織損傷;嬰幼兒頸部肌肉尚不發達,頸軟,如過早抱起或抱孩子姿勢不合適,甚易造成過伸性頸椎損傷;有些青少年體育運動不得要領或不重視運動前的預備活動,如頂牛、頭頂立、前滾翻及騎頸娛樂等,均可造成運動損傷。防止外傷是預防脊柱退行性變的有力措施。一旦發生外傷,除治療軟組織損傷外,還要及時治療頸椎小關節錯位,以防止發展成為頸椎病。
(二)糾正生活中的不良姿勢,防止慢性損傷:頸肩部軟組織慢性勞損,是發生頸椎病的病理基礎,生活中的不良姿勢是姿勢是形成慢性勞損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糾正日常生活中的不良姿勢,對預防頸椎病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例如,有人喜歡俯卧,為了呼吸、只能將頭扭向一邊,這樣會發生1~4頸椎扭傷。頸軸側彎,達到失代償時,就會出現頭昏、頭痛和眼、耳、鼻喉等症狀。由於損害頸椎的正常力學失衡,會加速各頸椎的椎間盤退變;有人平時姿勢尚好,但當看小說、看電視時,習慣把頭靠在床欄桿上或沙發扶手上,造成屈頸屈背扭腰等,這樣會因脊柱椎間韌帶損傷而致該段脊柱失穩;婦女帶孩子睡覺,常面向孩子側卧,如果枕頭不合身材高度,將置頸胸椎於強迫體位,形成側彎,可導致脊柱病。
(三)合理用枕:枕頭是頸柱的保護工具,一個成年人,每天睡眠6~9小時,即每天有¼~1~3的時間是在睡眠(枕頭上)中度過的,所以枕頭一定要適合頸部的生理要求。人在熟睡後,頸肩部肌肉完全放鬆,只靠椎間韌帶和關節囊的彈性來維護椎間結構的正常關系,如果長期用高度不合適的枕頭,使頸椎某處屈曲過度,就會將此處的韌帶、關節囊牽長並損傷,而造成頸椎失穩,發生關節錯位,進而發展成頸椎病。這類病人常常表現為睡眠中或睡醒後晨起時頸項不適、落枕、頭昏、頭痛或頑固性失眠等症狀。合理的枕頭對治療和預防頸椎病十分重要,是葯物治療所不能替代的,但應長期堅持應用。合理的枕頭必須具備兩項:科學的高度和舒適的硬度。對枕頭的高度,國內外學者均十分重視,並提出多種數據。我們研究認為,枕頭不宜過高,亦不宜過低。大部分人以自己的頜肩線(下頜角至肩峰的距離)或手掌橫徑,作為側卧或仰卧的高度,此高度適合絕大多數人;少數人需適當高枕,如棘突發育畸形、吻棘,枕頭過低則可使症狀加重。枕頭應有適當的彈性或可塑性,不要過硬,以木棉或穀物皮殼較好,應用後可以形成馬鞍形。
睡姿良好對脊柱的保健十分重要。人體軀幹部、雙肩及骨盆部橫徑較大,側卧時,脊柱因床墊的影響而彎曲,如果長期偏重於某一側卧位,脊柱會逐漸側彎,輕者醒後腰背僵硬不適,需要起床活動方可恢復正常,重者可發展成脊柱病。睡眠應以仰卧為主,側卧為輔,要左右交替,側卧時左右膝關節微屈對置。俯卧、半俯卧、半仰卧或上、下段身體扭轉而睡,都屬不良睡姿,應及時糾正。頭應放於枕頭中央,以防落枕。脊柱病患者應以木板床為宜,彈簧床對脊柱生理平衡無益。
(四)預防慢性勞損: 由於工作需要,有些工種需要特殊姿勢或在強迫體位中工作較長時間,如果不予重視,委容易發生慢性勞損,並逐漸發展成脊柱病。例如長期看顯微鏡的人員、坑道作業人員、會計師、縫紉刺綉、牙科醫生、飛機的機械師、打字員、發報員等屈頸、斜頸、扭頸、聳肩工作者,以及長期伏案工作的學習的人,若不注意桌椅的高度與自己的身材相適應,又不重視業余時間的平衡運動(與工作姿勢相反的姿勢鍛煉,如伏案工作者作伸懶腰動作),時間長了將會發生肩頸部軟組織負荷,不僅容易發生腰背軟組織勞損,而且可進一步發展成為頸、胸、腰椎關節功能紊亂。預防慢性勞損,除工間或業余時間作平衡運動外,還可根據不同的年齡和體質條件,選擇一定的運動項目,進行增強肌力和增強體質的鍛煉。
乘車中睡眠,急剎車時,極易造成頸椎損傷,故應盡量防止。游泳者在淺水處跳水,經常有造成頸椎嚴重撞傷者,故跳水應到深水處。
(五)老年人的預防: 50歲以上的老人,脊柱多有退行性改變,因此更應重視預防脊柱病的發生。枕頭必須選用合乎個人規格的(保健枕分為特大號、大號、中號、小號、特小號5個規格,男士按個人襯衣號用同號的枕頭;女士按襯衣號用小一號的枕頭),無論家居或外出,都要重視用枕;天氣寒冷時要注意頸腰部保暖,減少縮頸、聳肩、彎腰等不良姿勢,冬季應注意防止頸肩受寒,尤其睡眠時頸肩部要保暖,以避免因冷刺激而發生落枕,誘發頸椎病和肩周炎。與人談話、看電視、看電影或看書報,要盡可能正面注視,不要過度扭屈頸部。總之,要保持脊柱的正常生理曲度、正直、防止因姿勢不良而誘發頸椎病。
近年來國內外研究證明,危及中老年生命的心血管、腦血管疾病及種慢性病與脊柱相關,故作為老年人預防脊柱病,亦能達到預防高血壓、冠心病、心律失常、腦血管等病的作用。對待疾病最積極的方法是防患於未然,尤其在目前治療葯物日益增多的時代,注意 預防醫學宣教尤為重要。
-------------------------------
腰椎的日常保健、腰椎疾病的預防及非手術治療
睡覺和腰痛有什麼關系嗎?
作者:張立 博士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骨科 副主任醫師
卧床可緩解腰部肌肉的痙攣,可使腰肌和椎間盤得到充分的休息與放鬆。睡覺的床鋪應選擇硬板床或者在木板床上放較硬的席夢思等彈性卧具,既舒服,又可使腰部得到充分休息與放鬆。傳統的棕綳或尼龍絲綳床、鋼絲綳床以及鋼絲綳的行軍床等,人躺卧在上面由於體重的作用,身體會呈現中央低、四角高的狀態。其是使用時間較長的棕綳床,彈性更差,人躺在上面,腰部肌肉仍持續處於痙攣狀態,使椎間盤也不能得到充分休息與放鬆,對腰部非常有害。許多人在這種床上睡覺後,次日清晨起床後會感到腰背酸痛無力,長此以往,極易造成腰肌勞損,也可誘發腰椎間盤突出症。另外,軟的沙發或者席夢思床墊太軟或者彈性較差,也會產生和傳統的綳床一樣的缺點。有許多人在這些不合適的床上睡覺幾天就可以誘發腰肌勞損,整日腰背酸痛無力,很長時間找不到原因,換上硬板床後腰肌勞損就可奇跡般的痊癒。
睡覺時的姿勢以雙下肢稍屈曲位,側卧為好,這樣可使腰椎間盤內的壓力減低、腰部肌肉鬆弛,以獲得充分的休息。
腰背肌的鍛煉很重要
作者:張立 博士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骨科 副主任醫師
腰背部肌肉是維持腰椎穩定性的重要結構之一,加強項腰背部肌肉的鍛煉,有助於維持及增強腰椎的穩定性,從而延緩腰椎勞損退變的進程,可以有效地預防急慢性腰部損傷和腰痛的發生。這對於曾經有過急慢性腰肌損傷、腰肌筋膜炎、腰肌勞損或者腰椎間盤突出症,而目前處於緩解期的病人,防止病情的復發尤其重要。由於腰腿痛而卧床休息或者佩帶腰圍治療的人,腰部不活動,不受力,長此以往可以引起腰肌的廢用性萎縮和無力,因此,應當更加加強腰背肌的鍛煉。
腰背肌鍛煉的方法簡便易行、成本低廉,大家每天都可自我完成。基本沒有其它各種治療方法的不良反應。
鍛煉時可以俯卧床上,去枕,雙手背後,用力挺胸抬頭,使頭胸離開床面,同時膝關節伸直,兩大腿用力向後也離開床面,持續3~5秒,然後肌肉放鬆休息3~5秒為一個周期,這種方法俗稱「燕飛」或「小燕飛」;對於腰肌力量較弱或者肥胖的人士來說,上述方法比較費力,可以採用「五點支撐」的方法鍛煉,仰卧在床上,去枕屈膝,雙肘部及背部頂住床,腹部及臀部向上抬起,依靠雙肩、雙肘部和雙腳這五點支撐起整個身體的重量,持續3~5秒,然後腰部肌肉放鬆,放下臀部休息3~5秒為一個周期。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進行鍛煉。
腰背肌鍛煉的次數和強度要因人而異,每天可練十餘次至百餘次,分3~5組完成。應當循序漸進,每天可逐漸增加鍛煉量。如鍛煉後次日感到腰部酸痛、不適、發僵等,應適當地減少鍛煉的強度和頻度,或停止鍛煉,以免加重症狀;鍛煉時也不要突然用力過猛,以防因鍛煉腰肌而扭了腰。
如果已經有腰部酸痛、發僵、不適等症狀時,應當停止或減少腰背肌鍛煉;在腰腿痛急性發作時應當及時休息,停止練習,否則,可能使原有症狀加重。
腰部的保健運動要講究科學
作者:張立 博士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骨科 副主任醫師
出現腰腿痛症狀後,如果經過充分的休息或治療,勞損的腰部肌肉及韌帶可以得到恢復,症狀即可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反之,如果繼續勞損,局部組織的無菌性炎症反應繼續加重,肌肉的彈性會越來越差,椎體、椎間盤受到勞損性刺激,形成惡性循環。因此,得了腰腿痛以後,科學的方法應當是動靜結合,治療與保健相結合,在急性發作時應及時到醫院就醫,充分休息甚至是絕對卧硬板床休息,待症狀穩定或緩解後,應加強腰背部的鍛煉和腰背部的適當活動。
正確的腰背部的鍛煉和腰背部的適當活動,可以增強腰部肌肉、韌帶、關節囊等組織的力量和彈性,可以整頸腰椎和周圍軟組織的關系,改善腰椎椎間關節的功能,增強腰椎的穩定性。同時,適當舒緩的活動,還有助於改善局部血液循環、解除疲勞、舒筋通脈、活血化瘀,有助於緩解局部的疼痛和組織的粘連;同時還可緩解肌肉緊張和痙攣,防止腰部肌肉的廢用性萎縮;還可以防止和減緩腰椎的勞損,有效地延緩腰椎退變的過程;可以緩解骨刺等各種靜態的壓迫因素以及腰椎不穩定因素對神經根的不良刺激,防止和減少由於腰椎勞損、退變所導致的腰腿痛等症狀。
但需要注意的是,腰背部的鍛煉運動應當舒緩適度,速度不宜過快,持續時間及強度不宜過大,也不能太頻繁。應當以鍛煉後腰部舒適,不加重原有症狀,不出現腰部酸痛不適為度;如腰腿痛症狀急性發病,有劇烈的腰背部疼痛者,應當以休息為主,不要練習。
反復的、過多的用力搖晃腰部也是不正確的,腰部的不適當的鍛煉非但起不到保健的目的,而且由於腰椎的過度反復運動,反而會加速腰椎的勞損和退變,可能使無病的健康人誘發出腰腿痛,或使已有症狀的病人加重症狀。
就像前面提到的錢先生,在腰痛還很重的時候,還不適當地晃動腰部,甚至還想要慢跑鍛煉,其結果當然會適得其反。
正確的方法應當是,在腰腿痛的急性發作期間,採用適當的卧床休息、腰圍局部制動、口服消炎止痛葯物、腰部牽引、理療等治療方法為主,在症狀明顯緩解或消失後,再開始循序漸進地進行腰背肌的鍛煉和舒緩適度的腰部活動。
對於卧床休息的病人,應當在不加重腰腿痛症狀的前提下,在床上加強四肢的活動,以防止或者減緩肢體的廢用性萎縮,減少四肢的關節僵硬和韌帶粘連。
下地後的腰部的運動練習,可取站立位,兩腳分開,與肩同寬,先緩慢地使腰部盡量前驅、後伸、左右側曲、左右旋轉到接近最大限度,各個方向的活動可反復5~15個周期,不宜過多。也可以在坐位工作的間隙,雙手扶著腰部,輕輕地向各個方向活動,還可以適當緩解坐位工作時緊張的思想壓力。
腰腿痛是能夠治癒的,其治療的目的是消除症狀而非去除骨刺
作者:張立 博士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骨科 副主任醫師
腰椎的退變增生,是一個逐漸進展的生理或病理性的退變老化過程。在這過程中,除表現有椎間盤退變、椎間隙狹窄、椎體前後緣及關節突的骨質增生外,其周圍的關節囊、韌帶也相應地發生充血、腫脹、纖維化、鈣化或骨化等一系列的變化,從而可以刺激和壓迫腰神經根,出現腰痛或者下肢的放射性疼痛麻木等症狀。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方法使腰椎的退變增生逆轉或抑制其繼續發展,也就是說,腰椎的退變增生於人的自然老化有關,這是不可逆轉的,因此無需治療,也無法治療。
臨床上採用的各種非手術的治療方法,主要是針對腰椎退變增生後周圍組織的反應性變化,通過適當休息、腰部制動、消炎止痛葯物以及理療等治療措施,減輕周圍組織反應性的炎症、缺血、腫脹等,減緩對腰神經根的刺激和壓迫,使有關臨床症狀得以改善,如果症狀完全消失,則我們說,頸腰腿痛從臨床上得到了治癒。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腰椎的骨刺等增生退變性改變既無法治療的,也無需治療;而腰腿痛是可以治療的,也是可以治癒的。腰腿痛治療的目的僅僅是針對腰椎退變所產生的臨床症狀,而不是治療骨質增生和消除骨刺。所謂臨床治癒就是消除了由於腰椎骨刺、骨質增生或者腰肌勞損等原因所導致的各種腰腿痛的臨床症狀,而不是消除骨刺,所以,治療腰腿痛的療效標准應當從臨床來評價,而不是從影像學X線片上來評價。
當然,對於腰間盤突出症或者腰椎管狹窄症,如果非手術的治療方法不能有效地緩解病人的症狀,則可以選用手術治療的方法。手術時可以直接切除壓迫或者刺激腰神經根的骨刺或者突出的椎間盤,也可以通過植骨融合的方法使不穩定的腰椎重新獲得新的穩定,從而減輕對腰神經根的刺激,從而緩解腰腿痛的症狀。但手術也只是針對導致症狀的病因,並不是要切除腰椎所有的骨刺。
當出現腰腿痛症狀或原有症狀加重,應當去醫院就診,根據醫生的建議,可以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腰腿痛的治療方法可分為非手術保守療法及手術療法兩大類。制訂治療方案時不僅要根據病人不同的臨床類型、病程長短、病情輕重、患者的健康狀況等進行全面分析,而且在治療過程中還要根據患者對治療效果的不同反應及時加以調整。腰腿痛的症狀經過正確及時的治療是可以消失或減輕的,因此腰腿痛是可以治癒的。
如果你已患上了腰腿痛,千萬不要緊張。在目前的醫療水平下,經過正規的治療,約95%的病人都可以治癒,但要及早就醫,切勿誤信偏方及江湖郎中,更不可讓沒有治療腰腿痛經驗的人隨便推拿按摩「擺弄」。因推拿按摩操作不當,引起病情加重甚至下肢癱瘓或者大小便失禁的病例並不鮮見。
目前,腰腿痛被認為是一種自限性的疾病。臨床上,絕大多數的腰間盤突出症以及腰肌勞損、腰椎棘上韌帶炎等疾病,採用非手術的保守治療方法可以獲得明顯的緩解和治療效果,得到痊癒,因此治療上宜首選用非手術療法為主;如果腰間盤突出症保守治療無效,或者是腰椎管狹窄症等情況,病人下肢麻木疼痛較重,多以手術治療為宜。手術治療的效果目前基本比較滿意,絕大部分病人可以恢復良好的生活和工作能力,可望獲得治癒。因此,已診斷腰腿痛的病人不必害怕和焦慮,要與醫生配合,遵照醫囑進行治療,絕大部分腰腿痛病人選擇正確的治療和康復方法是可以獲得痊癒的。
腰間盤突出症的病人如何選擇治療方法?
作者:張立 博士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骨科 副主任醫師
絕大部分腰椎間盤突出症引起的慢性腰腿痛,非手術療法有良好的效果,是大多數病人首選的治療方法。非手術療法簡單方便,並發症少,費用低廉,病人易於接受,對多數的腰間盤突出症患者療效滿意。正確地綜合應用各種非手術療法,大部分病人可望得到治癒;即使需要接受手術治療的病人,在手術前後進行各種有效的非手術療法也是必不可少的。
少數經長期非手術治療的效果不肯定,或雖有一定效果但症狀反復發作者,應當考慮手術治療;少數因神經根受壓出現下肢肌肉麻痹、大小便功能障礙者,應當盡早手術;另外,少數病人症狀急性發作,疼痛劇烈難忍,嚴重影響生活,特別是夜間難以入眠者,估計非手術治療難以在短期內奏效,應考慮盡早手術治療。
對於需要進行手術治療的單純腰間盤突出症病人,多數僅僅從腰椎後方切除突出的椎間盤,解除對神經根的壓迫,可以迅速有效地緩解病人腰腿痛的症狀,療效滿意。這種手術操作是成熟的技術,操作相對比較簡單,並發症少,手術切口小,對腰椎的穩定性破壞也小,絕大多數病人近期及遠期療效均滿意,術後能迅速恢復正常的工作與生活,復發率低。特別是在技術力量雄厚的大醫院,手術治療的效果應該更加有保障。
對於腰間盤突出症合並腰椎不穩定的病人,除了上述切除突出的椎間盤外,往往還需要加用椎弓根釘固定以及植骨融合術,其方法和腰椎管狹窄症的手術類似。
腰圍在腰腿痛的治療中起什麼作用?
作者:張立 博士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骨科 副主任醫師
腰部制動的目的一是使腰部肌肉休息。二是將腰椎適當固定製動後,可限制腰部作過度活動,減少腰椎增生的骨刺、突出的間盤等壓迫物對腰神經根的不良刺激,減少椎間關節的創傷性反應,緩解和改善椎間隙的壓力狀態,減少繼續損傷及勞損,有利於組織水腫的消退及損傷的修復,還可以起到鞏固療效,防止復發的作用。
腰部制動主要是使用各種支具,比如腰圍等,適用於大部分的腰腿痛患者。大多數腰腿痛患者在治療期間都最好堅持使用腰部支具固定,特別是腰椎手術後的病人必須使用,腰部支具可以起床時戴上,卧床休息時可去除。
對於腰腿痛病人來說,除了卧床休息以外,腰圍的固定製動在病人的非手術保守治療期間,是處於第二位的基本保守治療措施,非常重要,腰部支具對於某些不能長期堅持卧床的病人更有意義。有的患者單以腰圍保護也可使症狀好轉,但我們仍提倡腰圍保護應與卧床休息、理療、牽引、消炎止痛葯物及活血化淤、消腫止痛等中葯及局部外用葯物等配合治療,方能取得更佳效果。
現在有許多醫療器械廠家,製成了各式腰圍或腰部支具,供不同體型及不同要求的病人挑選。病人可根據腰部的粗細及各自不同要求選擇。大多數支具有輕便、結實、佩帶與拆卸方便等特點,某些廠家還可隨不同病人的要求而量身定做。
腰圍或腰部支具的使用有利也有弊。好處是對於症狀的緩解效果可靠,缺點是削弱了腰部肌肉的鍛煉機會,長期應用可引起腰部肌肉萎縮、腰部僵硬。所以穿戴時間不可過久,症狀嚴重時不妨短時間應用,在症狀逐漸減輕後應當及時去除。其它時間若無不適,則不必經常戴用,應讓腰部肌肉有適當的鍛煉機會為妥。在應用腰圍期間,要加強腰背肌肉的鍛煉,以使其恢復力量,有利於腰椎穩定性的恢復和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