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脊髓 和 脊神經有什麼區別?
有很大不同,從名字上就可以知道不一樣啦
脊髓是中樞神經的一部分,位於脊椎骨組成的椎管內,呈長圓柱狀,全長41-45厘米。上端與顱內的延髓相連,下端呈圓椎形隨個體發育而有所不同,成人終於第一腰椎下緣或第二腰椎上部(初生兒則平第三腰椎)
脊神經sumal nerves共31對,連接在脊髓上的神經,分布在軀干、腹側面和四肢的肌肉中,主管頸部以下的感覺和運動。(通俗的說,脊髓就是脊錐里的東西,脊神經就是像貫穿整條脊柱的線啊)
2、腰椎結構圖片 4—5在人體什麼部位
兩側髂嵴連線的位置,大概就是及腰帶的位置,腰椎間盤突出的好發部位
3、脊柱神經受損怎麼恢復
分析:脊柱神經受損也叫作脊髓損傷,脊髓損傷發病的早期西醫治療方法只是恢復了椎管口徑免使神經再度受損導致病情加重,但受損的神經仍處於麻痹休克狀態而不能恢復。
意見:不知道你有沒有做完手術?手術給神經功能的恢復創造有利的條件,但它不能恢復神經,受損麻痹不全的神經恢復除自身修復外,主要是要靠葯物的促進,營養神經的葯物,在配合好康復訓練,配合醫生制定好康復計劃,堅持下去。才能得到最佳的恢復狀態。
4、寫有腰椎節數和其所對應的神經名稱的人體腰部神經分布圖是什麼樣的?
脊髓神經,由脊髓發出的成對神經。人體共有31對,其中頸神經8對,胸神經12對,腰神經5對,骶神經5對,尾神經1對。
每一對脊神經由前根和後根在椎間孔處合成。前根由脊髓前角運動神經元的軸突及側角的交感神經元或副交感神經元的軸突組成。纖維隨脊神經分布到骨骼肌、心肌、平滑肌和腺體,支配控制肌肉收縮和腺體的分泌。後根上有脊神經節,是傳入神經元細胞體聚集而成,後根由感覺神經元的軸突組成,其末梢分布全身各處,能感受各種刺激。
脊神經是混合神經,典型的脊神經含有四種纖維成分:軀體運動、軀體感覺、內臟運動、內臟感覺纖維。脊神經出椎間孔後即刻分為前支、後支,每支內均含傳入、傳出纖維。後支一般細小,分布於脊柱附近較小區域內的皮膚和肌肉。前支粗大,分布到頸部以下其餘各部位的皮膚和肌肉。
其中除第2~11對胸神經前支沿肋間分布外,其餘神經的前支都先交織成叢,再由此叢發出分支分布於所支配的區域。這些脊神經分別形成頸叢、臂叢、腰叢和尾叢,而且均左右成對。
(4)脊柱神經圖片擴展資料:
腰神經:
共5對,發自脊髓的腰節。腰神經各自穿出椎間孔後,即分為後支和前支。
腰神經的後支,在橫突間內側肌的內側向後行,即分成內側支和外側支。各腰神經後支的內側支,皆分布於多裂肌。下3對腰神經,還發出細支到骶部的皮膚。上3對腰神經後支的外側支,斜行向外,發支支配附近的豎脊肌;其皮支穿背闊肌腱膜,在豎脊肌的外側緣,跨過髂嵴後部,至臀部皮下,稱臀上皮神經。
第1腰神經的外側支較小,分布於臀中肌表面的上部;第2腰神經外側支,分布於臀中肌表面下部和臀大肌淺層;第4腰神經外側支細小,終於骶棘肌下部;第5腰神經外側支,分布於骶棘肌,並同第1骶神經相交通。
腰神經的前支,由上而下逐漸粗大。第1~4腰神經的前支,大部分組成腰神經叢(有50%的第12胸神經的前支分支加入腰叢)。第4腰神經的小部分和第5腰神經合成腰骶干,參加骶神經叢的組成。
5、脊髓神經再生丹圖片?
神經再生之葯具有興奮激活神經之功效,但治療前題必須手術恢復或整骨復位恢復椎管口徑,讓神經順利的通過,同時採用神經再生之葯並中西復合治療軟化瘢痕,營養神經預防受損神經繼發缺血壞死才能有好的療效。脊髓損傷後的治療異常復雜,治療需配合整體進行方案議定才能獲得最佳恢復。而且治療恢復本病的關鍵在於時間,過了治療期受累神經會繼發缺血壞死。
6、脊柱神經分布
人體解剖彩色圖譜上面比較清楚,建議你去看一下,一般的書店都有
7、神經結構圖脛椎結構
頸椎的形態結構如下:
頸椎,共7個。一般頸椎的椎體較小,近似長方形;上、下關節突的關節面幾乎呈水平位;椎孔大,呈三角形。橫突根部生有橫突孔,是頸椎最顯著的特點。橫突孔內有椎動脈和椎靜脈穿行。橫突末端分為前、後結節,第6頸椎橫突的前結節較大,頸總動脈經其前面上行,故稱為頸動脈結節,當頭部受傷嚴重出血時,可在此壓迫頸總動脈暫時止血。第2~6頸椎棘突短而分叉。第7頸椎棘突則長而水平,末端不分叉,容易捫到,故又名隆椎,是臨床上計數椎骨序數和針灸取穴的標志。第3~7頸椎體上面側緣向上突起,稱椎體鉤。椎體鉤與上位椎體兩側的唇緣相接,形成鉤椎關節,又稱\「Luschka\」關節。如\「Luschka\」關節過度增生肥大,可使椎間孔狹窄,壓迫脊神經,產生相應症狀,為頸椎病的病因之一。
第1、2頸椎屬特殊頸椎。第1頸椎又稱寰椎,呈環狀。主要由前弓、後弓及側塊組成:側塊上面的橢圓形上關節面與枕骨髁相關節,下面稍凹的圓形下關節面與第2頸椎相關節,前弓後面有齒突凹。上關節凹後方有椎動脈溝,椎動脈出橫突孔經此溝而入枕骨大孔。後弓長,中點略向後方突起,叫做後結節。寰椎無椎體、棘突和關節突。第2頸椎又稱樞椎(axis),椎體向上有指狀突起,稱齒突,與寰椎的齒突凹相關節。在發生學上齒突來自第1頸椎椎體。樞椎其餘形態同一般頸椎。
要了解頸椎還要知道椎骨的一般形態。
椎骨的一般形態
椎骨由前方的椎體和後方的椎弓兩部分組成。椎體約呈短圓柱狀,內部為骨松質,外為薄層骨密。上、下椎體以軟骨連成柱狀,是椎骨承重的主要部分。椎弓在椎體後方。與椎體相連的部分叫椎弓根,稍細,上下各有一切跡,分別稱椎上切跡和椎下切跡,椎下切跡較明顯。相鄰椎骨之間在椎弓根處的上、下切跡共同圍成形成椎間孔。椎弓的後部呈板狀,叫椎弓板。左右椎弓板相連形成完整的椎弓。椎體和椎弓共同圍成椎孔,各椎骨的椎孔連成貫穿脊柱的椎管以容納保護脊髓。椎弓上有七個突:向後方伸出的一個叫棘突,多數可在背部正中線摸到;左右各伸出一個橫突,棘突和橫突都有韌帶和肌肉附著;椎弓上下各有一對突起,叫上關節突和下關節突,相鄰椎骨的上、下關節突相對,以關節面組成關節突關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