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急!治療脊柱側彎的最有效的方法(不用手術)
背背佳沒有絲毫用處!
脊柱側凸是需要非常重視和積極治療的!
你不應該不聽醫生的意見,進行磁共振檢查是排除有沒有脊髓方面的畸形,這對於完善診斷,對脊柱側凸進行正確的分型是很重要的!
當然,根據你女兒的年齡,特發性脊柱側凸的可能性最大,X片上的那些數據跟你沒有關系,那是拍片時所採用的條件!
如果側凸角度在20度一下,可以密切觀察,如果是20-40度,應該帶支具進行矯正,如果超過40,那就必須手術了!再有如果定期復查片子,側凸角度增長較快的話,也應該果斷採取手術治療!!!
不要由著你的性子而耽誤了自己女兒的終身幸福!
不要自己瞎判斷而耽誤了自己女兒的病情和治療!!!!!!
再有問題你可以補充或者給我發信息!
2、脊柱側彎治療最有效的方法是什麼?
目前脊柱側彎的治療主要有三種方法:1.定期隨訪;2.支具治療;3.手術治療。臨床上最常見的是特發性脊柱側彎,其原因尚不明確,有別於椎體畸形的先天性脊柱側彎和神經肌肉病變引起的神經肌肉型側彎。醫生會根據特發性脊柱側彎的不同程度來選擇治療方法。如果支具治療過程中發現側彎加重,就需要考慮手術治療
3、脊柱側彎
有點不太明白你說的意思啊,還是問下醫院里的醫生吧,這里不能一下次說請粗的,不要亂投醫啊,會不好的啊
4、有沒有骨科醫生的QQ
你好
根據你的敘述,我初步可以給您確定,你屬於是感受風寒偏重,素體風濕重軟組織鈣化,板結嚴重的症狀,
另外你所說的肩部和腰部中間靠上些的位置,其實不是腰椎,而是胸椎部位,嚴格講這個地方一般不會單獨發病,大多都是頸椎牽扯才會感覺不適,甚至出現酸麻脹痛的感覺,所謂的脊柱側彎一般情況下是不帶有症狀的,大多數人都有或多或少的脊柱側彎,跟個人作息習慣有直接關系,所以不用 過分擔心脊柱側彎的問題,
至於你所說的腰酸,應該是牽連腰椎的軟組織即腰肌僵化導致的,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腰肌勞損,
不用擔心,風寒偏盛完全可以利用中葯熱敷針對患病脊柱關節直接給葯,外加推拿按摩鞏固療效,一般都可以治癒,
我空間博客上有相關的葯物分型,你可以參照下,
希望對你有幫助
5、腰脫,是什麼意思 ?
脫在醫學上的學名就是腰椎間盤突出症,民間有人稱為腰脫。腰脫是在椎間盤發生了退行性變的基礎上,因為纖維環破裂,髓核突出來後壓迫神經根,引起腰腿痛和神經功能障礙的病症。大多數患者會有腰腿的痛及麻木感覺。所以,治療的根本在於恢復損壞的纖維軟骨。 平時也可加上一些食療輔助治療如:羊腎燉枸杞子,杜仲豬腰喝湯,以補腎強骨。 由於這是慢性病,不論葯療還是食補都要持之以恆,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腰脫疾病,在CT診斷大面積應用臨床之後,如雨後的春筍,遍地出現。腰脫發病年齡主要集中在20-40歲之間。其病因有二:一是腎精不足,腰乃腎之府,必責之腎。二是腰部突受外力,如負重、穴挫、沖撞,使纖維環鬆弛,部分斷裂或斷裂,髓核突然出,壓迫脊神經中的坐骨神經,從而出現腰疼,下肢放射痛。現在人們往往把腰部突受外力作用,作為腰脫發病的原因,實乃錯誤,充其量僅為誘因、主要原因是腎精方虛。 腰脫治療誤區:(1)脫出的纖維和髓核可以縮回歸位。手術療法除外,回前常規療法,只能使患者適應脫出的狀態,即患者感受不到腰部及患肢痛,為治癒。因為椎間隙內呈負壓狀態,脫出的纖維環和髓核是根本回不去的。(2)腰椎牽引,腰部牽引可以減緩腰椎對椎間盤的壓力,從而減輕疼痛,但是弊大於利,它可以使腰椎關節周圍韌帶鬆弛,日久韌帶把攝關節不牢,後果可想而知。(3)腰椎按摩各種扳法。腰脫分型很多,臨床出現脊柱側彎,必用彎腰旋扳法。出現雙下肢交替疼痛,必用雙肢體後伸扳法。髓核突出呈旁中央型,此類型發病最多,約占發病率70%,採用單肢體後伸板,即站在患側,扳動健側下肢,手指按病變處的椎體,推向健側。若分型不清,莫不如不用扳法,以免南轅北轍。 治療范圍:主要採用針灸按摩療法,治療面癱、腰脫、肩周炎、頭痛、帶狀皰疹、三叉神經痛、頸椎病、減肥等常見病。 腰脫的發生是因年齡增長,使韌帶鬆弛、錐間盤老化、彈性降低,由外傷、勞累或風濕寒邪等因素所誘發,多見於40歲以上的中老年。 治宜祛風散寒,活血化瘀,填精補髓,行氣止痛。 葯物療法 1:白芍30克、雞血藤、威靈仙各15克,木瓜、杜仲、牛膝各12克。 用法:水煎,日1劑,服2次。 療效:用葯1個月,有效率達100% 2:處方:王不留行、桑寄生、川斷、劉寄奴、伸筋草、雞血藤、丹參、赤芍、桂枝各15克,延胡索、當歸各10克,川烏、草烏各6克。 服法:水煎,日1劑,服2次。1個月為1療程。 療效:服葯1-3療程,有效率打100%
希望能幫到你,O(∩_∩)O~
6、嬰幼兒先天性肌性斜頸臨床分型有哪些?
先天性肌性斜頸(CMT)是新生兒及嬰幼兒最常見的先天性肌肉骨骼疾病之一,其病變主要是累計胸鎖乳突肌,是由病變側胸鎖乳頭肌攣縮造成患兒頭向一側偏斜的病症。
其病因目前尚不清楚,有學者提出該病是由於在分娩或宮內胸鎖乳突肌由於旋轉、牽拉等原因致其缺血損傷的學說,但近期有文獻報道在病變胸鎖乳突肌組織的超微結構中發現有分化較早的間質細胞、肌母細胞和肌成纖維等多種細胞成分,並據此提出該病是由宮內胸鎖乳突肌發育異常所致的學說。
其臨床表現有:出生後3個月內觸及頸部無痛性腫塊,質地較硬,在2-4周內逐漸增大,然後開始退縮,在2-6個月內逐漸消失,患者頭斜向患側,若畸形得不到及時糾正,可逐漸出現面部變形,最後顱腦發育不對稱,頸椎甚至上胸椎出現脊柱側彎等畸形。因此,做到該病的早期診斷,有利於患兒的康復治療。
7、小孩脊柱側彎怎麼辦?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小兒脊柱側彎的治療需根據分型及嚴重程度而定,具體情況如下:
1、功能性脊柱側彎:最為常見,可經調整姿勢後糾正;
2、特發性脊柱側彎:若側彎度數在10度之內,可通過簡單支具固定糾正,若側彎度數超過20度,則需藉助手術方法糾正;
3、先天性脊柱側彎:保守治療效果不佳,需早期干預及手術;
4、合並有骨病腫瘤的脊柱側彎:需找到病因,再針對性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