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脊柱 > 突發脊柱側彎

突發脊柱側彎

發布時間:2020-08-17 11:48:52

1、關於突發性脊椎側彎的信息 又該怎麼治療?

脊柱彎曲定義

脊柱側凸是指脊柱的一個或數個節段在冠狀面上偏離身體中線

向側方彎曲,形成一個帶有弧度的脊柱畸形,通常還伴有脊柱的旋

轉和矢狀面上後突或前突的增加或減少,同時還有肋骨左右高低不

等平、骨盆的旋轉傾斜畸形和椎旁的韌帶和肌肉的異常,它是一種

症狀或 X 線體征,可由多種疾病引起。脊柱側凸通常發生於頸椎

胸椎或胸部與腰部之間的脊椎,也可以單獨發生於腰背部。側凸的

出現在脊柱一側,呈"C"型;或在雙側出現,呈"S"型。它會減小胸

腔、腹腔和骨盆腔的容積量,還會降低身高。

1、按彎曲方向分:

(1)側凸:即部分脊柱棘突偏離身體中線稱脊柱側彎,有左側凸、、右側凸及S形彎,C形彎。
(2)後凸:指胸段脊柱後凸超過生理曲線范圍者。
(3)鞍背:是指局部某椎體被破壞,椎體突然向後凸起。
(4)圓背:是指整個脊柱象弓一樣向後凸起
(5)畸胸:分兩種,一種是胸骨向外突起,另一種是胸骨向內凹陷。
(6)旋轉性(扭曲性):是因為腰椎橫突一面高一面低或胸骨扭曲形成的,這種彎曲是最復雜,最難治的,

2、按性質分:

(1)功能性(姿勢性)脊柱彎曲:往往由某種不正確姿勢引起,常在學齡期兒童發現。這類脊柱彎曲畸形並不嚴重、當患者平卧或用雙手拉住單杠懸吊時。畸形可自動消失。

(2)理性脊柱彎曲:由於各種疾病引起的,如脊髓灰質炎、神經纖維瘤、脊髓空洞症、大腦性癱瘓、脊柱結核、佝樓病、小兒麻痹或外傷,壓扁性骨折,肺濃腫,大葉性肺炎等使肌肉的張力不平衡所致。患者發病年齡愈小,彎曲畸形也愈嚴重。

脊柱彎曲的治療方法

副主任醫師張德宏在查閱了大量醫學資料基礎上,結合中西醫理論,針對這一疑難病症特點,他另闢蹊徑,獨創出一套不用開刀手術,而只採用手法復位、牽引、支具固定、電療和加以葯物配合的治療方法,為來自全國21個省、80多個市區的800餘名多種脊柱彎曲患者進行了治療,使許許多多患者脊柱彎曲和側彎恢復了正常或得以改善。他這套被稱為」保守性矯正治療方法」填補了我國醫學史上的空白。 副主任醫師張德宏所採用的保守性矯正療法主要有以下作用:

手法復位:有剝離韌帶粘連,改善肌肉營養,加強肌肉中的新陳代謝,增強肌肉彈力的作用,它可以通經活絡,改善氣血循環,使軟組織和韌帶得以軟化。

牽引:可加大椎體間隙,使已發生粘連的組織剝離,達到復位的目的。

支具固定:經牽引後使用必要的支具迫使已復位的脊椎穩定不變,不發生回縮變化,也有擴大椎體間隙的作用。

電療:利用電磁療法,增加對病變部位的吸收功能,改善氣血循環,可剝離組織粘連和防止發生再粘連。

葯物:根據不同病情及病人體質,採用不同葯物、葯量予以輔助配合治療。

2、引發脊柱側彎的原因是什麼?

柱側彎發病很多因素有關的,一個正常的為什麼變彎曲呢?這要從分類開始談起,學科上分先天性突發性的還有神經肌肉型的等等十幾種,目前臨床上常見特怕性的,大概是80%到85%左右,日常工作生活中大部分是特發性,就是現有的科學條件下不能找到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原因不太明確的側彎用特發性側彎,那是不是還有別的原因,還有先天性側彎,是椎體不平衡而造成脊柱發育過程中向一邊或者向另一邊側方偏移,也有因為有孩子得了大腦癱小腦癱,神經兩邊肌肉不一樣造成的,有時候一些腫瘤病人也引起的。
1 名稱分類
過去對脊柱側彎有不同稱呼,現在根據國際脊柱側凸研究學會建議使用結構性彎曲(原發性)和非結構性彎曲(繼發性)的名稱,後者又稱功能性的或代償性的彎曲。非結構性包括骨盆傾斜性彎曲、刺激性側彎及癔病性側彎;結構性包括特發性脊柱側彎、先天性脊柱側彎、神經纖維瘤病及其他。
2 發病率
此病如能及時及早的發現對治療具有積極意義。檢查此病一般都採取以下方法:①彎腰試驗,②背部雲紋攝像法,③X線檢查。根據國內外一些報道,在診斷此病上,很多學者也都進行了一定的探索。如X線超長現格全脊柱攝影裝置[1]以及紅外熱象圖在此病上的應用[2]。由於普查所採用手段及人群不同,文獻報道脊柱側彎的發病率也不一致。國內馬迅等[3]檢查24130名中小學生cobb角大於或等於10°者為347人,側彎患病率為1.44%,男女比例為1:1.17;田紀偉等[4]檢查10073名6~15歲學生,患病者為487例,患病率為5.56%,男女比例為0.54:1;王旭生等[5]對13560名10~19歲在校中小學生普查中,側彎患病率為0.75%,男女比例為1:1.2。可見各地情況均不相同,但也可看出發病率還是較高的,且女性患者多於男性患者。
3 病因學
脊柱側彎的發病原因迄今為止仍不十分清楚,但仍有不少學者對其發病機理在實驗和臨床研究中進行了積極的探討。
3.1 遺傳因素 早在1911年,Roth即報道過遺傳因素可導致脊柱側彎。在這一問題上,有人認為是多基因遺傳,也有人認為是一種單鏈的顯性遺傳,具有不完全顯現率。
3.2 生活習慣 實驗研究表明,長期處於側彎體位,坐姿不良都可出現腰部畸形,Goldberg[6]通過脊柱側彎與手足使用習慣的關系的研究調查中,提示了脊柱側彎與大腦優勢半球的關系。
3.3 代謝異常 [7]有人發現6~18歲原發性脊柱側彎患者血清中,2-I型球蛋白及己糖蛋白的含量增多;尿內脯氨酸的氫氧化物排泄增加,粘多糖減少,且脊柱側彎的椎間盤髓核內氨基葡萄糖及氨基乳糖含量減少。
3.4 脊柱平衡機制受損 顧耀明等[8]在對家兔的實驗中通過單純於兔肩胛骨與同側股骨大轉子間連以鋼絲,使脊柱發育成側彎且進行性加重椎體旋轉出現三維結構變化,但不直接損傷脊柱,結果表明凹側椎體生成骺板受到超高的壓力而凸側骺板受力相對小,因此凹側骺板由於逐漸增加的超高力作用從而使縱行生長受到抑制,椎體楔形變,脊柱側彎進行性加重。
3.5 神經因素 [7]有人發現在脊柱側彎中相當一部分有平衡功能失調,本體反射及眼反射系統均有失調,這一現象後來又被別的作者所證實。
3.6 軟組織因素 梁棟等[9]對側彎脊柱主弧兩側的軟組織做了外科解剖及病理學探討。發現主弧凹側的各層軟組織均有攣縮現象並產生了張力。光鏡及電鏡下觀察其組織相亦證實均有明顯變性,而主弧凸側的各層軟組織只有輕度萎縮變性,從而指出側彎的脊柱凹側軟組織變性攣縮成為脊柱側彎畸形發展的重要因素。袁澤農、肖子范等[10]通過研究認為脊柱側彎患者椎旁肌中肌梭數的減少也可能是側彎發生的原因之一。
4 治 療
對脊柱側彎較輕者,可以進行觀察,重者需要治療,由於本病可進行性加重,對有陽性家族史又表現有結構性彎曲者,亦應早期治療,其治療目的是恢復軀乾的對稱性,並使之保持第一胸椎棘突對准臀中皺襞,同時使兩肩與骨盆左右平衡,以及保持心功能及肺功能。
4.1 非手術治療
一般而言,側彎曲度在40°以下,輕度進行性加重的脊柱側彎,每年加重不超過5°者;側凸曲度介於40~50°之間者,胸廓畸形不大,可復性強而年齡較小者均可採取保守方法治療。
4.1.1 石膏固定法 最早採用Risser設計的合葉石膏固定法,但是方法繁瑣,患者需長期卧床,不易為病人所接受,後來問世的Risser-Cotrel石膏固定法,其特點是病人可以早期下地活動,該石膏固定法亦可以用作單純脊柱融合術的輔助治療方法。
4.1.2 支具療法 是目前公認有效的非手術療法且應用最廣,其基本原理是利用生物力學三點或四點力矯正規律,以達到防止脊柱側彎加重的目的。其適用於側彎曲度在20~40°之間、側彎畸形尚不固定、有較大可能恢復的未成年患者。1948年,Milwaukee支具應用最早而風行一時,穿戴支具的患者,胸椎側彎者有20%畸形可望矯正,但腰椎側凸矯正略少,頸椎則更少。且長期穿戴支具可妨礙下頜骨的發育而導致頜面部畸形,故此療法已不盛行。70年代,北美的Boston支具因療效顯著開始被廣泛接受。目前,多應用改良的塑料貼身支具治療胸椎以下的脊柱側彎畸形。
4.1.3 牽引療法 牽引治療脊柱側彎有頭圈牽引法、Cotrel牽引法、頭圈石膏牽引法、頭圈股骨牽引法等,多與石膏、矯形器或手術等療法合並使用。
4.1.4 電刺激療法 是另一種公認的較為有效的非手術療法,[11]1983年Axellgaarod推出雙通道體表電刺激治療儀對治療脊柱側彎患者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國內有學者認為電刺激療法的機制是凸側有關肌群在電刺激下長時間收縮鍛煉,變得比凹側粗壯有力,使脊柱兩側產生不平衡牽拉收縮從而獲得矯正,甚至是脊柱內側不平衡牽拉收縮,使凹側半的椎體骺板受到拉伸,導致骺板內增殖細胞生長分裂加快,而使凹側半的椎體生長加快達到矯正側彎的目的。

3、突發性的脊柱側彎對下一代遺傳嗎?

這是很多家長關心的問題,將來孩子面臨到社會結婚生孩子,孩子會不會跟大人一樣產生側彎。
脊柱側彎現在研究方面來說,突發性脊柱側彎存在遺傳方面的因素。

但突發性脊柱側彎原因還不明確,這有待於進一步研究,通過基因學遺傳學有更多的發現,有疾病確實跟遺傳有關。

香港衛生署一項調查發現,五十萬名接受檢驗的學童中,有二萬名患上突發性脊柱側彎症。脊柱側彎是指脊骨向左或向右彎曲成C形或S形,嚴重者更會出現「三曲」甚至「四曲」。十歲至十三歲剛發育的學童最容易患上脊柱側彎症,原因是突然長高,身體容易失去平衡。

特別是女孩子發育速度快,容易患上此症。大部分患者身材瘦削,其它原因則可能是遺傳及肌肉系統異常所致。

脊柱側彎治療方法有數種。若側彎程度在二十度以下,只需進行觀察;二十五度至四十度,需穿著特製的矯形支架,支撐脊骨;而超過四十度以上者,便要進行手術,將脊椎骨融合。

脊柱側彎的發病原因迄今為止仍不十分清楚,但仍有不少學者對其發病機理在實驗和臨床研究中進行了積極的探討。
◎遺傳因素 早在1911年,Roth即報道過遺傳因素可導致脊柱側彎。在這一問題上,有人認為是多基因遺傳,也有人認為是一種單鏈的顯性遺傳,具有不完全顯現率。
◎生活習慣 實驗研究表明,長期處於側彎體位,坐姿不良都可出現腰部畸形。

4、青春期突發性脊柱側彎自己怎麼調整

最好去醫院看看,去一些有權威性的醫院。如果度數小可能還採用保守治療

5、突發性脊柱側彎,可以保守治療嗎

可以的,側彎度不是很高建議選擇保守治療。張德宏脊柱側彎矯正,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6、青少年突發性脊柱側彎

骨盆傾斜可能是為了代償側彎的原因,請把片子傳上來看一看。
解放軍第309醫院-骨科-崔旭主任醫師

7、請問為什麼有人會脊柱側彎?導致脊柱側彎的原因是什麼? 請專家回答~

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脊柱側彎發病很多因素有關的,一個正常的為什麼變彎曲呢?這要從分類開始談起,學科上分先天性突發性的還有神經肌肉型的等等十幾種,目前臨床上常見特怕性的,大概是80%到85%左右,日常工作生活中大部分是特發性,就是現有的科學條件下不能找到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原因不太明確的側彎用特發性側彎,那是不是還有別的原因,還有先天性側彎,是椎體不平衡而造成脊柱發育過程中向一邊或者向另一邊側方偏移,也有因為有孩子得了大腦癱小腦癱,神經兩邊肌肉不一樣造成的,有時候一些腫瘤病人也引起的。
1 名稱分類
過去對脊柱側彎有不同稱呼,現在根據國際脊柱側凸研究學會建議使用結構性彎曲(原發性)和非結構性彎曲(繼發性)的名稱,後者又稱功能性的或代償性的彎曲。非結構性包括骨盆傾斜性彎曲、刺激性側彎及癔病性側彎;結構性包括特發性脊柱側彎、先天性脊柱側彎、神經纖維瘤病及其他。
2 發病率
此病如能及時及早的發現對治療具有積極意義。檢查此病一般都採取以下方法:①彎腰試驗,②背部雲紋攝像法,③X線檢查。根據國內外一些報道,在診斷此病上,很多學者也都進行了一定的探索。如X線超長現格全脊柱攝影裝置[1]以及紅外熱象圖在此病上的應用[2]。由於普查所採用手段及人群不同,文獻報道脊柱側彎的發病率也不一致。國內馬迅等[3]檢查24130名中小學生cobb角大於或等於10°者為347人,側彎患病率為1.44%,男女比例為1:1.17;田紀偉等[4]檢查10073名6~15歲學生,患病者為487例,患病率為5.56%,男女比例為0.54:1;王旭生等[5]對13560名10~19歲在校中小學生普查中,側彎患病率為0.75%,男女比例為1:1.2。可見各地情況均不相同,但也可看出發病率還是較高的,且女性患者多於男性患者。
3 病因學
脊柱側彎的發病原因迄今為止仍不十分清楚,但仍有不少學者對其發病機理在實驗和臨床研究中進行了積極的探討。
3.1 遺傳因素 早在1911年,Roth即報道過遺傳因素可導致脊柱側彎。在這一問題上,有人認為是多基因遺傳,也有人認為是一種單鏈的顯性遺傳,具有不完全顯現率。
3.2 生活習慣 實驗研究表明,長期處於側彎體位,坐姿不良都可出現腰部畸形,Goldberg[6]通過脊柱側彎與手足使用習慣的關系的研究調查中,提示了脊柱側彎與大腦優勢半球的關系。
3.3 代謝異常 [7]有人發現6~18歲原發性脊柱側彎患者血清中,2-I型球蛋白及己糖蛋白的含量增多;尿內脯氨酸的氫氧化物排泄增加,粘多糖減少,且脊柱側彎的椎間盤髓核內氨基葡萄糖及氨基乳糖含量減少。
3.4 脊柱平衡機制受損 顧耀明等[8]在對家兔的實驗中通過單純於兔肩胛骨與同側股骨大轉子間連以鋼絲,使脊柱發育成側彎且進行性加重椎體旋轉出現三維結構變化,但不直接損傷脊柱,結果表明凹側椎體生成骺板受到超高的壓力而凸側骺板受力相對小,因此凹側骺板由於逐漸增加的超高力作用從而使縱行生長受到抑制,椎體楔形變,脊柱側彎進行性加重。
3.5 神經因素 [7]有人發現在脊柱側彎中相當一部分有平衡功能失調,本體反射及眼反射系統均有失調,這一現象後來又被別的作者所證實。
3.6 軟組織因素 梁棟等[9]對側彎脊柱主弧兩側的軟組織做了外科解剖及病理學探討。發現主弧凹側的各層軟組織均有攣縮現象並產生了張力。光鏡及電鏡下觀察其組織相亦證實均有明顯變性,而主弧凸側的各層軟組織只有輕度萎縮變性,從而指出側彎的脊柱凹側軟組織變性攣縮成為脊柱側彎畸形發展的重要因素。袁澤農、肖子范等[10]通過研究認為脊柱側彎患者椎旁肌中肌梭數的減少也可能是側彎發生的原因之一。
4 治 療
對脊柱側彎較輕者,可以進行觀察,重者需要治療,由於本病可進行性加重,對有陽性家族史又表現有結構性彎曲者,亦應早期治療,其治療目的是恢復軀乾的對稱性,並使之保持第一胸椎棘突對准臀中皺襞,同時使兩肩與骨盆左右平衡,以及保持心功能及肺功能。
4.1 非手術治療
一般而言,側彎曲度在40°以下,輕度進行性加重的脊柱側彎,每年加重不超過5°者;側凸曲度介於40~50°之間者,胸廓畸形不大,可復性強而年齡較小者均可採取保守方法治療。
4.1.1 石膏固定法 最早採用Risser設計的合葉石膏固定法,但是方法繁瑣,患者需長期卧床,不易為病人所接受,後來問世的Risser-Cotrel石膏固定法,其特點是病人可以早期下地活動,該石膏固定法亦可以用作單純脊柱融合術的輔助治療方法。
4.1.2 支具療法 是目前公認有效的非手術療法且應用最廣,其基本原理是利用生物力學三點或四點力矯正規律,以達到防止脊柱側彎加重的目的。其適用於側彎曲度在20~40°之間、側彎畸形尚不固定、有較大可能恢復的未成年患者。1948年,Milwaukee支具應用最早而風行一時,穿戴支具的患者,胸椎側彎者有20%畸形可望矯正,但腰椎側凸矯正略少,頸椎則更少。且長期穿戴支具可妨礙下頜骨的發育而導致頜面部畸形,故此療法已不盛行。70年代,北美的Boston支具因療效顯著開始被廣泛接受。目前,多應用改良的塑料貼身支具治療胸椎以下的脊柱側彎畸形。
4.1.3 牽引療法 牽引治療脊柱側彎有頭圈牽引法、Cotrel牽引法、頭圈石膏牽引法、頭圈股骨牽引法等,多與石膏、矯形器或手術等療法合並使用。
4.1.4 電刺激療法 是另一種公認的較為有效的非手術療法,[11]1983年Axellgaarod推出雙通道體表電刺激治療儀對治療脊柱側彎患者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國內有學者認為電刺激療法的機制是凸側有關肌群在電刺激下長時間收縮鍛煉,變得比凹側粗壯有力,使脊柱兩側產生不平衡牽拉收縮從而獲得矯正,甚至是脊柱內側不平衡牽拉收縮,使凹側半的椎體骺板受到拉伸,導致骺板內增殖細胞生長分裂加快,而使凹側半的椎體生長加快達到矯正側彎的目的。

8、突發性脊柱側彎

特發性脊柱側彎,40度之內一般不需手術,但除外支具矯正之外,應配合體操矯正,一定要堅持哦!現轉全國脊柱側彎著名專家海涌大夫關於輕度側彎體操鍛煉法供你參考:
輕度脊柱側彎的矯正體操(修訂版)
對於輕度的非進展性脊柱側彎(指胸椎彎曲小於40度,腰椎彎曲小於30度,1年之內加重不超過5度者),量身定做的矯形支具是唯一經過國內外研究證實的有效方法,其他的方法包括:牽引、按摩、推拿和矯正體操等,都是起到輔助矯正的作用。其中矯正體操是通過改善脊柱側彎導致的脊柱旁肌肉的不對稱狀況,而起到輔助矯正的作用。
下面介紹一些矯正輕度脊柱側彎的體操鍛煉方法,大家可以針對自己的具體情況來選擇進行鍛煉。為了方便大家理解,下面的方法中均是針對胸椎向右側彎曲的,如果你是左側彎曲為主,就需要相應改變方向。

俯卧向前伸單臂:在墊子上或者床上俯卧挺身,左手伸直全力前伸,右手後伸,同時做抬頭挺胸動作。重復20~30次,共練習4組。
站立轉體動作:兩腳開立與肩同寬,扭轉軀干,向右側做轉體運動。完成一次體轉後,兩臂輕置體側,再重復上述動作(不要做另一方向的體轉動作),在動作過程中強調雙腿伸直,不要移動雙腳,以免減低練習效果。重復20~30次,共練習4組。
單臂外振動作:身體直立,兩腳開立與肩同寬,右臂伸直空手用力向體外側振舉到極限,用力放下到體前內側極限,做30~50次。接著手持重物(2.5~5公斤)重復練15~20次,共做4組。
持棒向側上方擺動伸展:俯卧在墊子上,兩手寬於肩距,持棍棒或繩子或毛巾,抬起胸部挺腹,彎曲左臂,伸直右臂用力向右側使勁做擺振式側體動作,並同時使上體和兩臂盡力向上抬起。如持繩子和毛巾,務必綳緊,不讓其放鬆下沉。重復20~30次,共練習4組。
懸吊搖擺:此動作要藉助單杠或類似單杠的裝置進行。面對單杠,雙手直臂攀握懸垂身體,然後徐徐向左或向右擺動腰腿,同時順勢移動攀握單杠的雙手。以使彎曲的脊柱逐漸拉直,重復練習,不計次數。
單杠單臂懸垂運動:左臂手握單杠懸垂20~30秒鍾,跳下休息1分鍾,重復練習6~8次。
單臂拉引橡皮筋:身體直立,兩腳與肩同寬,右手握橡皮筋一端(另一端掛在固定物上),左臂側平舉,用力向身體另一側拉引,重復30~50次,共練習4組。
單臂上舉啞鈴運動:身體直立,兩只腳與肩同寬,左手持啞鈴(10~15公斤),向上舉起時伸直臂,放下時屈肘,啞鈴位於肩側停止為1次,自然呼吸,重復10~15次,共練習4組。

採用上述矯正訓練方法,在於重點加強脊柱較弱一側的肌肉力量,逐漸把側凸的脊柱拉直。同時,還要注意經常保持較好的動作姿勢,從而達到輔助矯正側彎的目的。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如果在堅持保守治療的情況下,脊柱彎曲還在發展,就需要及時到醫院就診,採取手術治療的治療方法,以免延誤最佳治療時機。

9、急急急 突發性脊椎側彎

不夠10度不用戴啊,而且已經18歲了脊椎定型了戴了也沒用。我脊椎側彎從6歲開始戴支具一直戴到16歲,現在20歲,脊椎還有十幾度呢,不影響正常生活就行了,有問題可以再問我,我也算是久病成醫吧,呵呵

與突發脊柱側彎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