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做腰椎穿刺的過程是怎樣?
通常取彎腰側卧位,自腰2至骶1(以腰3-4為主)椎間隙穿刺。局部常規消毒及麻醉後,戴橡皮手套,用20號穿刺針(小兒用21-22號)沿棘突方向緩慢刺入,進針過程中針尖遇到骨質時,應將針退至皮下待糾正角度後再進行穿刺。成人進針約4-6cm(小兒約3-4cm)時,即可穿破硬脊膜而達蛛膜網下腔,抽出針芯流出腦脊液,測壓和緩慢放液後(不超過2-3ml),再放入針芯拔出穿刺針。穿刺點稍加壓止血,敷以消毒紗布並用膠布固定。術後平卧4-6小時。若初壓超過2.94kPa(300mm水柱)時則不宜放液,僅取測壓管內的腦脊液送細胞計數及蛋白定量即可。
1.囑患者側卧於硬板床上,背部與床面垂直,頭向前胸部屈曲,兩手抱膝緊貼腹部,使軀干呈弓形;或由助手在術者對面用一手抱住患者頭部,另一手挽住雙下肢國窩處並用力抱緊,使脊柱晝量後凸以增寬椎間隙,便於進針。
2.確定穿刺點,以骼後上棘連線與後正中線的交會處為穿刺點,一般取第3-4腰椎棘突間隙,有時也可在上一或下一腰椎間隙進行。
3.常規消毒皮膚後戴無菌手套與蓋洞貼,用2%利多卡因自皮膚到椎間韌帶作局部麻醉。
4.術者用左手固定穿刺點皮膚,右手持穿刺針以垂直北部的方向緩慢刺入,成人進針深度約為4-6cm,兒童則為2-4cm。當針頭穿過韌帶與硬腦膜時,可感到阻力突然消失有落空感。此時可將針芯慢慢抽出(以防腦脊液迅速流出,造成腦疝),即可見腦脊液流出。
5.在放液前先接上測壓管測量壓力。正常側卧位腦脊液壓力為0.69-1.764kPa或40-50滴/min。若了解蛛網膜下腔有無阻塞,可做Queckenstedt試驗。即在測定初壓後,由助手先壓迫一側頸靜脈約10s,然後再壓另一側,最後同時按壓雙側頸靜脈;正常時壓迫頸靜脈後,腦脊液壓力立即迅速升高一倍左右,解除壓迫後10-20s,迅速降至原來水平,稱為梗阻試驗陰性,示蛛網膜下腔通暢。若壓迫頸靜脈後,不能使腦脊液壓力升高,則為梗陰試驗陽性,示蛛網膜下腔完全阻塞;若施壓後壓力緩慢上升,放鬆後又緩慢下降,示有不完全阻塞。凡顱內壓增高者,禁作此試驗。
6.撤去測壓管,收集腦脊液2-5ml送檢;如需作培養時,應用無菌操作法留標本。
7.術畢,將針芯插入後一起拔出穿刺針,覆蓋消毒紗布,用膠布固定。
8.術後患者去枕俯卧(如有困難則平卧)4-6h,以免引起術後低顱壓頭痛
2、臨床上脊椎麻醉為什麼選擇腰椎第三或第四腰椎間隙進針?
你好,之所以選擇第三腰椎和第四腰椎間隙有以下幾個原因
1 不會傷到神經
2 棘突間間隙大,容易進針
3、背部穴位進針方向,朝向脊柱還是鄉下斜刺平行?
都可以,一般是朝向脊柱方向,如果向下可以起到交通心腎的效果。
4、各種注射法的名稱和進針角度
一、皮內注射法(ID) 皮內注射法是將小量葯液注入表皮與真皮之間的方法。 (一)目的 1.用於各種葯物過敏試驗,以觀察局部反應。 2.預防接種。 3.局部麻醉的先驅步驟。 (二)部位 1.皮膚試驗 取前臂內側下段。因該處皮膚較薄,皮色較淡,易於注射和辨認。 2.預防接種 常選用三角肌下緣部位注射,如卡介苗、百日咳疫苗等。 (三)用物 注射盤內放無菌1ml注射器和4.5~5 號針頭,按醫囑備葯液。 (四)操作方法 1.將用物備齊攜至床邊,核對,向病人解釋,以取得合作。做皮試前,應詳細詢問有無過敏史,如對需要注射的葯液有過敏史,則不能作皮試,應和醫生取得聯系,更換其他葯物後再作試驗。 2.用1ml注射器及針頭,抽取葯液,排盡空氣。 3.選前臂掌側(或三角肌下緣部位),用70%酒精棉簽消毒皮膚待干,左手綳緊皮膚,右手持注射器,使針頭斜面向上,和皮膚呈5度至15度刺入皮內(圖10-5)。 4.待針頭斜面進入皮內後,放平注射器,注入葯液0.1ml, 葯量要准確,使局部形成一圓形隆起的皮丘,皮膚變白,毛孔變大。 5.注射完畢,迅速拔出針頭,切勿按揉,清理用物,按時觀察反應。 圖10-5 皮內注射法 6.如需作對照試驗,用另一注射器和針頭,在另一前臂的相同部位,注入0.1ml等滲鹽水20分鍾後,對照觀察反應。 (五)注意事項 皮膚消毒忌用碘酊,進針勿過深,拔針不按壓,以免影響結果的觀察。
二、皮下注射法(H) 皮下注射法是將小量葯液注入皮下組織的方法。 (一)目的 1.需迅速達到葯效、不能或不宜經口服給葯時採用。如胰島素口服在胃腸道內易被消化酶破壞,失去作用,而皮下注射迅速被吸收。 2.局部麻醉用葯或術前供葯。 3.預防接種。 (二)部位 上臂三角肌下緣、上臂外側、腹部、後背及大腿外側方(圖10-6)。 圖10-6 皮下注射部位 (三)用物 注射盤內無菌1-2m注射器和5.5~6號針頭,按醫囑備葯液。 (四)操作方法 1.將用物備齊攜至床邊,核對,向病人解釋,以取得合作。選擇注射部位,用2%碘酊和70%酒精進行皮膚消毒,待干。 2.將葯液吸入注射器,排盡空氣,左手綳緊皮膚,右手持注射器,食指固定針栓,針頭斜面向上和皮膚呈30度到40度角,過瘦者可捏起注射部位(圖10-7),迅速刺入針頭的三分之二,放開左手固定針栓,抽吸無回血,即可推注葯液。 3.注射完畢,用消毒棉簽輕按針刺處,快速拔針,清理用物。 (五)注意事項 1.針頭刺入角度不宜大於45度,以免刺入肌層。 2.盡量避免應用對皮膚有刺激作用的葯物作皮下注射。 3.經常注射者,應更換部位,輪流注射。 4.注射少於1ml的葯液,必須用1ml注射器,以保證注入葯液劑量准確。 圖10-7 皮下注射法
三、肌內注射法(IM 或im) 肌內注射法是將葯液注入肌肉組織的方法 . (一)目的 1.和皮下注射同,注射刺激性較強或葯量較大的葯物。 2.不宜或不能作靜脈注射,要求比皮下注射更迅速發生療效者。 (二)部位 應選擇肌肉較厚,離大神經、大血管較遠的部位。其中以臀大肌為最常用,其次為臀中肌、臀小肌、股外側及上臂三角肌。 1.臀大肌注射定位法 (1)十字法。以臀裂頂點向左或右一側劃一水平線,從服務員骼嵴最高點作一垂直平分線,將臀部分為4個象限,其外上象限並避開內角(從髂後上棘至大轉子連線),即為注射區(圖10-8)。 (2)聯線法。取髂前上棘和尾骨線的外上三分之一處為注射部位(圖10-8)。 圖10-8 臀大肌肌內注射定位法 2.臀中肌、臀小肌注射定位法 (1)以食指尖和中指尖分別置於髂前上棘和髂嵴下緣處,這樣骼嵴、食指、中指便構成一個三角形,注射部位在食指與中指間構成的角內。此處血管、神經較少,且脂肪組織也較薄,故被廣泛使用。 (2)以髂前上棘外側三橫指處(以病人自體手指寬度)為標准。 為使臀部肌肉鬆弛,可取以下各種體位。 側卧位:上腿伸直,下腿稍彎曲。 俯卧位:足尖相對, 足跟分開。 坐位: 坐位椅要稍高,便於操作。 3.股外側肌注射部位為大腿中段外側,位於膝上10cm,髖關節下10cm處約7.5cm寬。此區大血管、神經干很少通過,部位較廣,適用於多次注射者 4.上臂三角肌注射法。為上臂外側自肩峰下2-3指,此處肌肉分布較臀部少,只能作少劑量注射。 三角肌九區劃分法;把三角肌的長度和寬度中線都均分為三等分,使三角肌成為九個區,分別為三角肌上、中、下1/3部的前、中、後區。 1.三角肌的上1/3部的前、中、後區為三角肌肌內注射的絕對安全區。 2.三角肌的中1/3部的前、中、區為相對安全區。 3.三角肌的中、下1/3部的後區深面,因有橈神經通過,為三角肌注射的危險區。 4.三角肌的下1/3部的前、中區因肌肉太薄不能作肌內注射。 (三)用物 注射盤內無菌注射器2-5ml,針頭6-6.5號,按醫囑備葯液。 (四)操作方法 1.將用物備齊攜至床邊、核對,解釋,以取得合作,協助病人取適當體位。 2.用2%碘酊和70%酒精消毒皮膚,待干。 3.吸取葯液排盡空氣,用左手拇指和食指綳緊皮膚,右手持針,如握筆姿勢,以中指固定針栓,針頭與注射部位呈90度,快速刺入肌肉內。一般約進針2.5~3cm(消瘦者及兒童酌減)。 4.松開左手,抽動活塞,如無回血,固定針頭,注入葯物。注射畢以消毒棉簽按壓進針點,快速拔針。 5.清理用物,歸還原處。 (五)注意事項 1.切勿把針梗全部刺入,以防針梗從根部折斷。 2.兩種葯液同時注射時,要注意配伍禁忌;需長期作肌肉注射者,注射部位應交替更換,避免硬結的發生。 3.兩歲以下嬰幼兒不宜選用臀大肌注射,因有損傷坐骨神經的危險,幼兒在未能獨自走路前,其臀部肌肉發育不好,應選用臀中肌、臀小肌處注射 (六)病區內集中進行肌內注射 1.在同時間內為多數病人作肌內注射時,可將用物、葯物注射本放於治療車上,治療車下層放一盆消毒液和治療碗,內襯紗布,以收集用過的注射器及針頭,然後推車到病房,按病床順序邊吸葯,邊注射。 2.在同一時間內為多數病人作肌內注射時,需准備集體用的治療盤,內放無菌巾、注射器及針頭、葯物,治療碗一隻,內放消毒液紗布。 3.操作方法 (1)治療盤上鋪無菌治療巾(雙層)。 (2)核對大、小注射卡,將小卡按床號固定在治療盤內,准備葯物。 (3)吸取葯液,套上安瓿,放在無菌治療盤內,使活塞柄對准小注射卡,最後蓋上無菌治療巾備用。 (4)按床號順序核對,向病人解釋後注射。在另一病人注射前,用消毒液的紗布擦拭雙手後,再行注射。
四、靜脈注射法(IV或iv) 靜脈注射法是將葯液注入靜脈的方法。 (一)目的 1.葯物不宜口服、皮下或肌內注射,需迅速發生葯效時,可採用靜脈注射法。 2.葯物因濃度高、刺激性大、量多而不宜採取其它注射方法。 3.作診斷、試驗檢查時,由靜脈注入葯物,如為肝、腎、膽囊等X線攝片。 4.輸液和輸血。 5.用於靜脈營養治療。 (二)部位 常用的有肘窩的貴要靜脈、正中靜脈、頭靜脈,或手背、足背、踝部等處淺靜脈。 (三)用物 注射盤內無菌注射器(根據葯液量選用),針頭6.2-7號或頭皮針,止血帶,治療巾或一次性紙巾。按醫囑備葯物。 (四)操作方法 1.將備齊用物攜至床邊,核對,向病人解釋,以取得合作。 2.用注射器吸取葯液,排盡空氣,套上安瓿。 3.選擇合適靜脈,以手指探明靜脈方向及深淺,在穿刺部位的肢體下墊治療巾或紙巾,在穿刺部位的上方(近心端)約6cm處扎緊止血帶,用2%碘酊消毒皮膚,待干後以70%酒精脫碘,囑病人握拳,使靜脈充盈。 4.穿刺時,以左手拇指綳緊靜脈下端皮膚,使其固定,右手持注射器,針頭斜面向上,針頭和皮膚呈20度角,由靜脈上方或側方刺入皮下,再沿靜脈方向潛行刺入。 5.見回血,證實針頭已入靜脈,可再順靜脈進針少許,松開止血帶,囑病人松拳,固定針頭,緩慢注入葯液。 6.在注射過程中,若局部腫脹疼痛, 提示針頭滑出靜脈,應拔出針頭更換部位,重新注射。 7.注射畢,以消毒棉簽按壓穿刺點,迅速拔出針頭,囑病人屈肘按壓片刻。清理用物。 8.注意事項 (1)注射時應選擇粗直、彈性好、不易滑動的靜脈。如需長期靜脈給葯者,應由遠心端到近心端進行注射。 (2)根據病情及葯物性質,掌握注入葯液的速度,並隨時聽取病人的主訴,觀察體征及其病情變化。 (3)對組織有強烈刺激的葯物,注射前應先作穿刺,注入少量等滲鹽水,證實針頭確在血管內,再推注葯物,以防葯液外溢於組織內而發生壞死。 9.靜脈注射常見失敗的原因。 (1)針頭斜面一半在血管內,一半在血管外,回血斷斷續續,注葯時溢出至皮下,皮膚隆起,病人局部疼痛。 (2)針頭刺入較深,斜面一半穿破對側血管壁,見有回血,但推葯不暢,部分葯液溢出至深層組織。 (3)針頭刺入過深,穿透對側血管壁,葯物注入深部組織,有痛感,沒有血,如只推注少量葯液,局部不一定隆起。
五、股靜脈注射法 (一)目的 常用於急救時作加壓輸液、輸血或採集血標本。 (二)部位 股三角區,在髂前上棘和恥骨結節之間劃一聯線的中點為股動脈,股動脈內側0.5cm為股靜脈。 (三)用物 注射盤內10ml或20ml無菌乾燥注射器、紗布、試管。 (四)操作方法 1.病人平卧,下肢伸直略外展,局部常規消毒,待干。 2.術者消毒左手食指和中指,然後於股三角區捫股動脈搏動,或找髂前上棘和恥骨結節聯線中點的方法作股動脈定位,再消毒穿刺點及術者手指,並用左手手指加以固定。 3.右手持注射器,針頭和皮膚呈90度或45度角,在股動脈內側0.5cm處刺入,見抽出暗紅色血提示已達股靜脈,固定針頭,根據需要採取血標本或注射葯物。 4.抽血或注射畢,局部用無菌紗布加壓止血3-5分鍾,確認無出血,方可離開。清理用物。 (五)注意事項 (1)嚴格執行無菌操作規程,防止感染。 (2)抽出為鮮紅色血液,即提示穿入股動脈,應立即拔出針頭,緊壓穿刺處5-10分鍾,直至無出血為至。 六、動脈穿刺注射法 (一)目的 作血液氣體分析; 重度休克,須經動脈輸入血液以增加有效血容量;施行某些特殊檢查(如腦血管造影);施行某些治療(注射抗癌葯物)。 (二)部位 採集血標本常用橈動脈與股動脈。橈動脈穿刺點位於前臂掌側腕關節上2cm、動脈搏動明顯處。股動脈穿刺點見前面。 (三)用物 注射盤內加無菌的5ml或10ml乾燥注射器,7號針頭及標本容器,手套。若作治療、檢查,另備葯液。 (四)操作方法 充分暴露穿刺部位,常規消毒,范圍要廣泛,術者立於穿刺側,戴手套或用2%碘酊與70%乙醇消毒左手食指和中指,以固定欲穿刺的動脈,右手持注射器,在兩指間垂直或與動脈走向呈40度刺入動脈,見有鮮紅色回血,右手固定穿刺針的方向及深度,左手以最快的速度注射葯液或采血。操作完畢,迅速拔出針頭,局部加壓止血5-10分鍾。
5、腰椎穿刺的進針點在哪裡?
髂後上嵴與後正中線交匯處,一般是.L3-4 椎間隙。可上下移動一個椎體間隙
6、說說做腰椎穿刺的過程是怎樣的?
體位 患者應採取側卧位或坐位。為獲得准確的開放壓並減少穿刺後頭痛的危險,側卧位較好。不是所有患者都可以在任何體位接受腰椎穿刺,因此醫師要學會在患者左側、右側卧位以及直立位時進行該操作。患者的基本姿勢一旦確定後,醫師應指導患者採取胎兒體位或「像貓一樣」弓起腰部,以增加棘突間的間隙。當患者為坐位時,腰椎應與桌面垂直,當患者為側卧位時,腰椎應與桌面平行。 界標 在兩側髂脊上緣之間劃一條線,與經過L4棘突的中線相交。在L3與L4或L4與L5之間的間隙進針,因為這些位置點位於脊髓終末段的下方。醫師應在消毒皮膚和注射局麻葯之前摸清界標,因為這些操作有可能使界標模糊不清。使用皮膚標記筆標出正確的位置。 穿刺前准備 醫師帶上消毒手套後,用適當的消毒劑(聚維酮-碘或含氯己定的溶液)消毒皮膚,從中心開始,一圈一圈向外擴大。然後覆蓋消毒巾。 止痛和鎮靜 腰椎穿刺可使患者感到疼痛和不安,適合使用最小劑量的局部麻醉葯。如果時間允許,醫師可在對患者進行皮膚消毒前,為其局部使用麻醉葯乳膏。在皮膚消毒並鋪上消毒巾後,可以皮下注射局部麻醉葯,也可以使用全身鎮靜葯和止痛葯。 腰椎穿刺 醫師再一次摸清界標後,在中線位置、下一個棘突的上緣插入帶針芯的穿刺針,針頭朝向頭部,約呈15度,似乎是向著患者臍部的方向。CSF漏可引起穿刺後頭痛,最新資料提示,採用「鉛筆頭樣」針頭可降低頭痛的發生危險,因為這種針頭可使硬脊膜囊的纖維散開,而不會將其切斷。如果使用較常用的斜面針頭,針頭的斜面應位於矢狀面,這樣也可以使與脊柱軸平行的纖維散開,而不會將其切斷。 如果進針位置正確,穿刺針應依次通過皮膚、皮下組織、棘上韌帶、棘突間的棘間韌帶、黃韌帶、硬膜外隙(其中包括內椎靜脈叢、硬脊膜和蛛網膜),進入蛛網膜下腔,並位於馬尾神經根之間。當穿刺針通過黃韌帶時,醫師可感覺到一種突破感。此時,應將針芯拔出2 mm,觀察是否有腦脊液流出。如果穿刺不成功,並碰到骨,將穿刺針退至皮下組織,但不要退出皮膚,調整好方向後再次進針。針頭一旦進入蛛網膜下腔,就有CSF流出。如果穿刺時有創傷,CSF可能稍帶血色。收集CSF時,CSF應清澈無血,除非存在蛛網膜下腔出血。如果腦脊液流出不暢,可將針頭旋轉90度,因為針頭開口處可能被神經根堵塞。 開放壓 只有側卧位患者可以測量開放壓。用一根軟管將測壓計與穿刺針的針座相連。這項操作應在收集任何樣本前完成。當液柱不再上升後,讀出測量值。您有可能看到因心臟或呼吸運動引起的液面搏動。 樣本收集 應讓CSF滴入收集管內,不應進行抽吸,因為即使是很小的負壓,也很易導致出血。收集的液量應限制在最小需要量,通常為3~4 ml。如果患者接受開放壓測定,醫師應將旋轉閥轉向患者,讓測壓計內的CSF流入收集管內,進行CSF樣本收集。收集了足量樣本後,插入針芯,拔出穿刺針。
7、十字交叉法、腰椎椎弓根螺釘進釘點的確定
椎弓根釘定位、打釘方法如下: 進針點: C2樞椎椎板上緣水平線下5mm與椎管內側緣外7mm垂直線交點; C3-6側塊背面中上1/4水平線與中外1/4垂直線交點; C7側塊背面中上1/4水平線與中點垂直線交點稍偏上; 角度:C2矢狀面內傾30度,水平面上傾20度;。
8、針灸常用的進針方法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