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脊柱 > 布氏桿菌脊柱炎

布氏桿菌脊柱炎

發布時間:2020-08-13 12:33:38

1、布魯氏桿菌病

布魯菌病診斷鑒別
【診斷】

流行病學資料及職業對協助診斷本病有重要價值,若同時有本病的一些特殊臨床表現,如波狀熱、睾丸炎等,則診斷可基本成立。血、骨髓、膿液等培養的陽性結果為確診的依據。

凝集試驗(或ELISA、補結試驗等)宜月逐周測定,高效價或效價成倍升高者有診斷價值。慢性患者凝集試驗陰性時宜作ELISA或抗人球蛋白試驗,為鑒別自然感染和人工免疫,或明確疾病是否活動,則可作2-ME試驗。

【鑒別診斷】

本病的急性期易與傷寒、副傷寒、風濕病、類風濕關節炎、流行性感冒、其他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病毒性肝炎、瘧疾、淋巴瘤、系統性紅斑狼瘡等相混淆。布病的慢性期宜與各種骨和關節疾病、神經官能症等下鑒別。
布魯菌病治療
一急性感染

1.一般療法及對症療法患者應卧床休息,注意水、電解質及營養的補充,給予足量維生素B族和C,以及易於消化的飲食。高熱者可同時應用解熱鎮痛劑。腎上腺皮質激素(激素)有助改善血症症狀,但必須與抗生素合用,療程3~4天。有認為感染累及中樞神經系統及長期有睾丸腫痛者,均有應用激素的指征。

2.抗菌治療利福平對本病有效,利福平600~900mg/天加多四環素(doxycycline)200mg/天,療程6周,為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治療方案。羊、豬型感染者以四環素與鏈黴素合用為宜,一般採用二個療程,每次間隔5~7天,每一療程為3周。四環素每日劑量為2g,4次分服。發熱一般於用葯後3~5日內消退,此時劑量可減為1.5g。鏈黴素的每日成人劑量為1g,分2次肌注。單用四環素的復發率為305,合用時可降至10%。SMZ和TMP合劑對本病也具一定效果,對四環素過敏者、孕婦等可以採用。療程宜為4~6周,過短易有復發(復發率4%~50%)。鏈黴素也需同用,成人劑量每日1g,分2次肌注,療程3周。

二慢性感染一般認為四環素與鏈黴素合用有一定療程,但四環素的療程應延長至6周以上,鏈黴素以4周為宜。對膿性病灶可予手術引流。

布氏桿菌骨髓炎應予徹底清創,輔以長期抗菌治療,除四環素及鏈黴素外,亦可試用氯黴素與慶大黴素聯合療程。脊柱炎或椎間盤感染一般無需外科引流。關節炎患者偶需作滑膜切除術。

布魯菌心內膜炎宜用四環素治療,療程2~3個月。鏈黴素6周。四環素亦可與慶大黴素復方SMZ聯合治癒本病。也可在上述基礎上加用利福平。但成功的治療常需換瓣。

菌菌療程已沿用20餘年,靜脈注射,首劑為25萬個菌體,以後依次為50萬、125萬、250萬、500萬、1000萬、2000萬、5000萬、7500萬、1億、1.5億。每次注射後引起短暫的發熱有效。禁忌證為:活動性且肺結核、風濕熱、惡性腫瘤、肝腎功能不全及妊娠等。
布魯菌病並發症
有心內膜炎、心包炎、腦膜腦為、腦膜炎、脊髓炎、支氣管肺炎、胸膜炎、子宮內膜炎等,個別病人可發生失語、癱瘓、聽力減退、耳聾、角膜炎、視神經炎、視網膜炎、腎炎、腎盂腎炎等。妊娠患者發生流產者約佔1%。
布魯菌病預後預防
預後良好,患者大多於3~6個月內康復,僅10%~15%病例的病程超過6個月。未經抗菌葯物治療的病死率為2%~3%,主要死亡原因為心幾膜炎、嚴重中樞系統並發症、全血細胞減少症等。慢性患者可遺傳關節病變、肌腱攣縮等而使肢體活動受限
參考資料:http://www.jkwhy.cn/ailment/neike/278_2.htm

2、布氏桿菌脊柱炎應該如何治療?

布氏桿菌脊柱炎的治療方法有:
(1)
一般治療急性期卧床休息,多飲水,保證熱量,必要時給
予解熱鎮痛劑及鎮靜劑。
(2)
病因治療常用鏈黴素與四環素聯合,或復方新諾明與鏈霉
素聯合。
(3)
脊柱炎病人應卧床休息,以利於肌肉痙攣的緩解,減輕疼痛。
若因膿腫壓迫脊髓或神經根出現感覺、運動障礙或截癱,應及時進行
探查術,並根據病變行膿腫切開引流及病灶清除術、脊髓減壓及脊柱
融合等。骨病變有自愈趨勢,但需要較長時間。經上述治療後一般預
後良好。

3、狗狗的了布氏桿菌病難道就沒有一點治癒的希望

一般不予以治療,布氏桿菌首先感染家畜。家畜臨床表現不明顯。但懷孕的母畜則極易引起流產或死胎,所排出的羊水、胎盤、分泌物中含大量布氏桿菌,特別有傳染力,而其皮毛,尿糞,奶液中均有此菌。排菌可長達三個月以上。人通過與家畜的接觸,服用了污染的奶及畜肉,吸入了含菌的塵土或菌進入眼結合膜等途徑,皆可遭受感染。
治療:
主要為抗菌葯物治療及對症療法。急性期最有效葯物為四環素,0.25~0.5g/次,每天四次。連服4周為一個療程。停一周後可依病情再用葯1~2個療程。必要時可以加用鏈黴素。TMP-SMZ也可選用,對於關節症狀頑固,變態反應強的較重症例可以考慮特異性菌苗療法。關節有積液時,可抽出液體,內注鏈黴素0.2g;對有脊柱炎病例可加用脫敏療法。此外應卧床休息,或用石膏床或支具固定,有利於肌肉的痙攣緩解,減輕疼痛。若因膿腫壓迫脊髓或神經根出現感覺,運動障礙或截癱者,應及時進行探查術,根據病變行膿腫切開引流及病灶的清除術,脊髓的減壓術,椎板減壓成形術,脊椎融合術等。關節病變疼痛者可行適當外固定,以利減輕症狀及維持功能位,加強未受累的關節功能的鍛煉。骨病變有「自愈」趨勢,但需時較長,經上述治療一般預後良好。

4、得了布氏桿菌吃什麼葯?

主要為抗菌葯物治療及對症療法。急性期最有效葯物為四環素,0.25~0.5g/次,每天四次。連服4周為一個療程。停一周後可依病情再用葯1~2個療程。必要時可以加用鏈黴素。TMP-SMZ也可選用,對於關節症狀頑固,變態反應強的較重症例可以考慮特異性菌苗療法。關節有積液時,可抽出液體,內注鏈黴素0.2g;對有脊柱炎病例可加用脫敏療法。此外應卧床休息,或用石膏床或支具固定,有利於肌肉的痙攣緩解,減輕疼痛。若因膿腫壓迫脊髓或神經根出現感覺,運動障礙或截癱者,應及時進行探查術,根據病變行膿腫切開引流及病灶的清除術,脊髓的減壓術,椎板減壓成形術,脊椎融合術等。關節病變疼痛者可行適當外固定,以利減輕症狀及維持功能位,加強未受累的關節功能的鍛煉。骨病變有「自愈」趨勢,但需時較長,經上述治療一般預後良好。

5、我得了布魯氏桿菌病,哭求各位!!!

布魯菌病診斷鑒別
【診斷】

流行病學資料及職業對協助診斷本病有重要價值,若同時有本病的一些特殊臨床表現,如波狀熱、睾丸炎等,則診斷可基本成立。血、骨髓、膿液等培養的陽性結果為確診的依據。

凝集試驗(或ELISA、補結試驗等)宜月逐周測定,高效價或效價成倍升高者有診斷價值。慢性患者凝集試驗陰性時宜作ELISA或抗人球蛋白試驗,為鑒別自然感染和人工免疫,或明確疾病是否活動,則可作2-ME試驗。

【鑒別診斷】

本病的急性期易與傷寒、副傷寒、風濕病、類風濕關節炎、流行性感冒、其他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病毒性肝炎、瘧疾、淋巴瘤、系統性紅斑狼瘡等相混淆。布病的慢性期宜與各種骨和關節疾病、神經官能症等下鑒別。
布魯菌病治療
一急性感染

1.一般療法及對症療法患者應卧床休息,注意水、電解質及營養的補充,給予足量維生素B族和C,以及易於消化的飲食。高熱者可同時應用解熱鎮痛劑。腎上腺皮質激素(激素)有助改善血症症狀,但必須與抗生素合用,療程3~4天。有認為感染累及中樞神經系統及長期有睾丸腫痛者,均有應用激素的指征。

2.抗菌治療利福平對本病有效,利福平600~900mg/天加多四環素(doxycycline)200mg/天,療程6周,為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治療方案。羊、豬型感染者以四環素與鏈黴素合用為宜,一般採用二個療程,每次間隔5~7天,每一療程為3周。四環素每日劑量為2g,4次分服。發熱一般於用葯後3~5日內消退,此時劑量可減為1.5g。鏈黴素的每日成人劑量為1g,分2次肌注。單用四環素的復發率為305,合用時可降至10%。SMZ和TMP合劑對本病也具一定效果,對四環素過敏者、孕婦等可以採用。療程宜為4~6周,過短易有復發(復發率4%~50%)。鏈黴素也需同用,成人劑量每日1g,分2次肌注,療程3周。

二慢性感染一般認為四環素與鏈黴素合用有一定療程,但四環素的療程應延長至6周以上,鏈黴素以4周為宜。對膿性病灶可予手術引流。

布氏桿菌骨髓炎應予徹底清創,輔以長期抗菌治療,除四環素及鏈黴素外,亦可試用氯黴素與慶大黴素聯合療程。脊柱炎或椎間盤感染一般無需外科引流。關節炎患者偶需作滑膜切除術。

布魯菌心內膜炎宜用四環素治療,療程2~3個月。鏈黴素6周。四環素亦可與慶大黴素復方SMZ聯合治癒本病。也可在上述基礎上加用利福平。但成功的治療常需換瓣。

菌菌療程已沿用20餘年,靜脈注射,首劑為25萬個菌體,以後依次為50萬、125萬、250萬、500萬、1000萬、2000萬、5000萬、7500萬、1億、1.5億。每次注射後引起短暫的發熱有效。禁忌證為:活動性且肺結核、風濕熱、惡性腫瘤、肝腎功能不全及妊娠等。
布魯菌病並發症
有心內膜炎、心包炎、腦膜腦為、腦膜炎、脊髓炎、支氣管肺炎、胸膜炎、子宮內膜炎等,個別病人可發生失語、癱瘓、聽力減退、耳聾、角膜炎、視神經炎、視網膜炎、腎炎、腎盂腎炎等。妊娠患者發生流產者約佔1%。
布魯菌病預後預防
預後良好,患者大多於3~6個月內康復,僅10%~15%病例的病程超過6個月。未經抗菌葯物治療的病死率為2%~3%,主要死亡原因為心幾膜炎、嚴重中樞系統並發症、全血細胞減少症等。慢性患者可遺傳關節病變、肌腱攣縮等而使肢體活動受限

6、布魯氏桿菌病的臨床表現

(一)實驗室檢查
1.血象 白細胞半數正常或輕度減少,淋巴細胞相對或絕對增多,分類可達60%以上。血沉在各期均增速。久病者有輕或中度貧血。
2.細菌學檢查 患者血液、骨髓、乳汁、子宮分泌物均可做細菌培養。急性期陽性率高,慢性期低。骨髓標本較血液標本陽性率高。
3.免疫學檢查
(1)血清凝集試驗(Wright試驗) 試管法較靈敏。患者多在第二周出現陽性反應,1:100以上有診斷價值。病程中效價遞增4倍及以上意義更大。正常人可有低滴度的凝集素;某些傳染病的假陽性率可達30%以上,如兔熱病該凝集效價升高;注射霍亂疫苗的人90%可呈假陽性;接種布魯氏菌活菌苗者,凝集效價也增高。診斷時要注意分析。另外由於抗體IgA、IgG、IgM量的比例不同,如IgA含量高則可出現患者血清低稀釋度為陰性,高稀釋度反為陽性的所謂前帶現象。因此做該實驗時應增大患者血清稀釋范圍。
(2)補體結合試驗補體結合抗體主要為IgG,出現較遲,持續較久,一般1:16以上即為陽性。對慢性患者有較高特異性。
(3)抗人球蛋白試驗(Coombs』test)用於測定血清中的不完全抗體。不全抗體可阻斷完全抗體與抗原的凝集反應,使凝集試驗呈假陰性。Coombs試驗是使不完全抗體與不可見抗原結合的復合物通過抗人球蛋白血清結合成塊,直接可見。故凝集試驗陰性者可作此檢查。1:160以上為陽性。
(4)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 1:320為陽性。此法比凝集法敏感100倍,特異性也好。
(5)皮膚試驗為細胞介導的遲發型變態反應,一般發生在起病20天以後。其方法是以布魯氏菌抗原作皮內試驗,陰性有助於除外布魯氏菌感染。陽性僅反映過去曾有過感染。接種疫苗也可呈陽性,所以對無症狀的陽性者可視為本病病人。
(6)其它實驗檢查 瓊脂擴散,對流電泳、被動血凝試驗,放射免疫及免疫熒光抗體試驗等均可應用。
(二)影像學檢查
1、X線表現
(1)椎體炎:邊緣型骨質破壞最常見,病灶呈多灶性或跳躍性,多侵害1~2個椎體上緣,少數為多個椎體。早期表現小骨質稀疏灶,數周後出現骨質缺損病灶,較大的病灶呈「島嶼狀」。病灶呈軟組織密度未見死骨,病灶邊緣清晰銳利,呈不規則蟲蝕狀破壞或刀鋸樣外觀,後期硬化,增生形成骨刺,呈鳥嘴狀向外或鄰近椎體緣伸展,形成骨橋。椎體中心亦可被侵犯,通常椎體中心病灶迅速硬化,不形成深部骨質破壞缺損,以後逐漸被新生骨代替,無椎體壓縮徵象。
(2)椎間小關節炎:多發生於鄰近病變椎體,關節面破壞不規則,關節間隙進行性變窄,以致於消失,也可表現為繼發性增生性關節炎,產生骨性強直,數個關節同時受侵。
(3)韌帶鈣化:以下腰椎多見,表現為自下而上逐漸發展的前後縱韌帶呈索條狀鈣化影。
(4)椎間盤炎:早期特徵為椎間隙狹窄,密度增高,上下椎體面及椎體緣不規則,有骨質破壞傾向,後期椎體緣骨質硬化增生,附近韌帶鈣化。
2、CT表現
(1)骨改變:骨破壞灶多為2~5 mm直徑的多發、類圓形低密度灶,周邊有明顯的增生硬化帶。多分布在椎體邊緣,少數見於椎體中心,椎小關節亦見類似改變。新生骨中又見新破壞灶,鄰近椎體密度普遍增高,無死骨及椎弓根破壞。
(2)椎間盤改變:椎體破壞均伴有相鄰的椎間隙狹窄,椎間盤破壞,CT表現為等密度影,骨關節面增生硬化。
(3)椎旁軟組織腫塊:椎旁軟組織影與椎體破壞區相連,形態不規則,界限清楚,推壓鄰近的腰大肌。
(4)腰大肌膿腫:少數患者椎體破壞平面的兩側腰大肌增寬,其內有膿腫形成。
(5)骨膜改變:椎體骨膜肥厚,由中間向兩側膨出,使椎體呈斑駁狀不均勻密度增高,梭狀變形,椎體邊緣骨膜增生肥厚鈣化,形成「唇狀」骨贅,新生骨贅加上其間的破壞灶構成「花邊椎」之特徵性表現,但鈣化的骨膜和椎體間仍清晰可辨。相鄰椎體骨贅連結形成椎體側方融合。有時橫突的骨膜表現為橫突頂部帽狀增厚。
(6)韌帶改變:主要表現在前縱韌帶和棘間韌帶鈣化。
3、MRI表現
除CT表現特徵外,可以早期發現骨和周圍累及的軟組織有信號異常,在T1 加權像呈低信號,T2 加權像呈高信號。炎性病變顯示為壁厚、不規則強化,與周圍正常組織界限不清。 布氏桿菌性脊柱炎、脊柱結核、化膿性脊柱炎三者的臨床表現均有發熱、乏力、持續性腰痛、下背痛及放射性疼痛等。影像學表現有椎體骨質破壞、早期椎體骨質疏鬆,後期硬化、增生,椎間隙變窄等相似之處,故容易發生誤診,現將三者區別如下:
1、病因
(1 )布氏桿菌病多發生於農牧區有病畜接觸者,或與含菌標本接觸的實驗室工作人員,以及飲用未經消毒滅菌達標的乳品或食用未熟的牛、羊肉的人群。該病最易侵犯脊柱,其流行病學已經從一個主要是職業相關疾病變成主要由食物引起的疾病。
(2) 脊柱結核多由身體其他部位的結核感染所致,是一種慢性炎症病變,無明顯流行病學特點。臨床表現為全身慢性中毒症狀:低熱、乏力、盜汗等。
(3) 化膿性脊柱炎多由金黃色葡萄球菌或大腸桿菌感染引起,國外有學者認為其有四種不同的臨床表現:①髖關節綜合征:髖部急性疼痛,屈曲收縮;②腹部綜合征:表現如急性闌尾炎;③腦膜綜合征:表現如急性化膿性或結核性腦膜炎;④背痛綜合征:可為急性或漸進性。
2、影像學表現
(1) 布氏桿菌性脊柱炎在X 線攝影上表現為骨質破壞,關節間隙變窄,椎體骨質增生、硬化,少見椎旁囊腫,以下腰椎多見。CT 可顯示小的、多發的骨質破壞灶,破壞邊緣見骨的不同程度增生硬化,死骨少見。MRI 可早期發現骨周圍軟組織和骨髓內炎性的改變,在T1 加權像呈低信號,T2 加權像呈高信號。炎性病變顯示為壁厚、不規則強化,與周圍正常組織界限不清,此點與脊柱結核膿腫壁薄、與周圍組織界限清晰相鑒別。布氏桿菌性脊柱炎形成的膿腫主要位於受累椎間盤的周圍,不發生流注,椎體破壞輕。此點可以與脊柱結核鑒別。
(2)脊柱結核的X 線表現為椎體骨質破壞,椎間隙變窄,成角畸形及寒性膿腫形成,以胸椎下段及腰椎上段多見,常累及相連的2~3 個椎體,病變以溶骨性破壞為主,骨增生硬化則不顯著。CT 平掃顯示椎體松質骨破壞,骨皮質失去完整性,可見死骨和輕微骨增生和塌陷,早期椎間盤相對完整,後發生破壞,間隙變窄,膿腫呈單房或多房。脊柱結核脊椎炎形成的膿腫最大,可以發生遠距離流注,椎體破壞最重。此點可以與其他兩種鑒別。
(3) 化膿性脊柱炎椎體病變可發生在椎體邊緣或中心部,起初為溶骨性破壞,進展迅速,繼而出現骨硬化增生,這一點可與脊柱結核相鑒別。脊柱結核以破壞為主,一般要在半年後才出現骨增生硬化。化膿性脊柱炎一般很少引起椎體塌陷,但累及附件的機會較多。CT 可顯示椎體骨質破壞、死骨形成及因水腫和炎性滲出所造成的低密度椎旁軟組織腫塊及其中的氣體,對比增強可見炎性腫塊強化。MRI 可在明顯的骨質破壞之前發現脊髓和椎間盤的炎性病變,是早期診斷的重要方法。椎間盤感染在T2 加權像上呈不規則高信號,失去其正常結構。化膿性脊柱炎在三種疾病中形成的膿腫最小,破壞最輕,大多數僅僅患者遠期僅僅表現為椎間隙狹窄。此點在與脊柱結核鑒別上有價值。
3、臨床表現
(1) 布氏桿菌性脊柱炎的臨床發熱,可以表現為弛張熱。疼痛劇烈,僅僅限於受累的腰部周圍。疼痛的嚴重程度,介於其他兩種脊椎炎之間。多數發生於腰椎,沒有脊髓損傷症狀。穿刺獲得的膿液表現為粉紅色、洗肉水樣。血常規檢查常常介入正常和異常之間。
(2 )脊柱結核性脊椎炎常表現為低熱,疼痛可以很劇烈,多數相對比較輕,疼痛的嚴重程度低於其他兩種疾病。腰椎發生率最高,可以發生於全身脊柱。20%左右的患者可以表現出脊髓壓迫症狀。穿刺獲得的膿液表現為淡黃色、淡黃色、米湯樣。血常規可以正常。
(3) 化膿性脊柱炎的急性期表現極度高熱,可以達到40度以上。疼痛劇烈,嚴重時靠近床位的步伐、接觸床位的動作都可以引起劇烈的抽搐。疼痛是三種脊椎炎中最嚴重的。多數發生於腰椎,沒有脊髓損傷症狀。膿液表現為稀薄的、粘稠的膿性液體。血常規嚴重異常。
布氏桿菌性脊柱炎、脊柱結核、化膿性脊柱炎在病因、臨床表現及影像學方面有其特徵性表現,也有許多相似之處,臨床診斷需結合病史、臨床表現、流行病學特點及影像學特徵綜合判斷,確診需要依靠病理學和血清學培養診斷。

7、布氏桿菌病怎麼治療

本病是一種慢性傳染病,主要造成動物流產,故又稱為傳染性流產病。
(1)病原
為布氏桿菌,是一種很小的球形桿菌。分牛、羊、豬三型,有時三型有互相感染,人對三型均可感染,但以羊型危害最大。經消化道、皮膚傷口及呼吸道均能傳染給健畜。病畜的胎衣、羊水及乳汁中均含有這種病菌。凡是病畜接觸過的畜舍、墊草、殘余飼料、擠奶用具和助產人的手,都是危險的傳染媒介。
(2)症狀
本病為慢性病,從病羊外表很難看出,但孕母羊發生流產是該病的主要症狀。在流產前,全身發燒,卧地不喜吃草料,喜喝水,陰戶發紅,流出黃紅色的液體。經過1~2天流產,流產的母羊常發生乳房炎、關節炎和水腫,表現跛行。公羊表現睾丸腫大。
(3)剖檢
常見胃腸黏膜出血、水腫、潰瘍或壞死。
(4)治療
①土黴素粉劑:0.2~0.3克,或加等量胃蛋白酶用水灌服,每日2次。
②磺胺咪0.5克,次硝酸鉍0.2克,鞣酸蛋白0.2克,小蘇打0.2克,加水適量,混合後一次內服,每日3次。
③大蒜搗爛取汁半匙,白酒半匙,醋半匙,混合一次內服,每日2次,見效後喂至痊癒。
④白頭翁10克,黃連10克,秦皮10克,生山葯30克,山萸肉12克,訶子肉10克,茯苓10克,白術5克,白芍10克,乾薑5克,甘草6克,將上述葯煎2次,每次煎湯300毫升,混合後每隻羔羊灌服10毫升,每天2次。
⑤補液可用5%葡萄糖鹽水20~100毫升靜脈注射,強心用10%安鈉咖2.0~5.0毫升。食慾欠佳的可用人工胃液(胃蛋白酶10克,稀鹽酸5毫升,水1升)10毫升,每天一次。
(5)預防
①加強懷孕母羊後期飼養管理,提高羔羊抗菌能力。實行計劃配種,避免在最寒冷的季節產羔。羊舍要保溫乾燥,按時合理哺乳。
②每年秋季對母羊進行羔羊痢疾菌苗的預防性注射,產前2~3周再接種一次。
③羔羊在出生後12小時,灌服土黴素0.15~0.2克,每天一次,連用3天。

8、布病會誘發強直性脊柱炎嗎

不會的。一般是沒有這樣的並發症的。 及時的對症治療就可以的。

與布氏桿菌脊柱炎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