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脊柱 > 脊柱區解剖

脊柱區解剖

發布時間:2020-08-11 04:36:10

1、在解剖學姿勢中不包括下列哪項?

一、人體解剖學的定義和地位人體解剖學(Human Anatomy)是研究人體正常形態結構的科學。屬於生物科學的形態學范疇,是醫學科學中一門重要的基礎課程。變異:超出正常變動范圍; 異常:超出變異范圍(胚胎發生時的改變,機能的改變。),有的稱畸形。二、人體解剖學的分科廣義的解剖學包括:解剖學、組織學、細胞學和胚胎學。解剖學又可分為:系統解剖學和局部解剖學。系統解剖學:按機能劃分,研究人體器官的形態、位置和構造(六個系統:運動系統、內臟學、脈管系統、感覺器、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 局部解剖學:按部分劃分,研究人體各局部內各器官間的毗鄰關系(八個局部:下肢、上肢、脊柱區、頭部、頸部、胸部、腹部、盆部)。組織學:藉助顯微鏡,研究人體器官、組織的微細構造。胚胎學:研究人體胚胎發生、發展規律。三、解剖學發展簡史 四、解剖學姿勢和常用的方位術語1.解剖學姿勢即身體直立,兩眼平視前方,足尖朝前;上肢垂於軀干兩側,手掌朝向前方(拇指在外側)。2.常用的方位術語3.軸和面(一)軸(二)面  五、解剖學的學習方法 1.形態與功能相互統一的觀點: 2.進化發展的觀點: 3.局部與整體統一的觀點:4.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觀點:

2、解剖的基本分科

廣義的解剖學包括:解剖學、組織學、細胞學和胚胎學。
解剖學又可分為:系統解剖學和局部解剖學。
系統解剖學:按機能劃分,研究人體器官的形態、位置和構造(六個系統:運動系統、內臟學、脈管系統、感覺器、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
研究對象:器官(形態不一,位置不同,構造相近)。
重點觀察:位置、形態和構造。
器官的位置:大體定位、對比關系(起點、止點)、周圍毗鄰。
器官的形態:大體形態、局部劃分、表面結構。  器官的構造:實質性器官,切面描述;管性器官,分層描述。
骨:主要觀察形態。(長骨分一體和端及其表面結構,扁骨分面、緣、角及表面結構,短骨分面及其表面結構,不規則骨分體突及其表面結構。)
關節:主要觀察組成及運動方式。
肌肉:主要觀察分布位置及功能。
內臟器官:主要觀察形態,
血管:主要觀察起止及分支。
周圍神經:主要觀察分支分布。
中樞神經:主要觀察表面結構及內部結構。
局部解剖學:按部分劃分,研究人體各局部內各器官間的毗鄰關系(八個局部:下肢、上肢、脊柱區、頭部、頸部、胸部、腹部、盆部)。
組織學:藉助顯微鏡,研究人體器官、組織的微細構造。
胚胎學:研究人體胚胎發生、發展規律。
系統解剖學和局部解剖學主要通過肉眼觀察研究人體形態結構,又稱巨視解剖學。
組織學和胚胎學主要通過顯微鏡觀察研究人體的形態結構,又稱微視解剖學。
由於研究角度、方法和目的不同,人體解剖學又分為:外科學解剖學、表面解剖學、X-線解剖學、斷面解剖學、運動解剖學、年齡解剖學、藝術解剖學等。

3、臨床醫學五年制局部解剖學課件脊柱區,腹部,上肢的PPT

你留個郵箱吧 我發給你

4、為什麽男的沒胸

胸部 一、概述
1.胸部的境界,體表標志及胸部標志線的劃分。
2.胸壁的淺、深筋膜的特點,淺靜脈的配布及交通關系,皮神經的分布,固有胸壁的構成。
3.肺及胸膜反折線的體表投影,心臟及大血管的體表投影及臨床意義。
二、胸壁
1.女性乳房的位置、形態、結構特點、淋巴引流其及臨床意義。
2.胸前壁諸肌的名稱、位置、形態、起止、神經支配及功能,肋間隙的構成及層次關系,肋間肌的名稱、位置、結構特點、起止、神經支配及功能,胸內筋膜的配布,胸廓內動脈的行程及臨床意義。
3. 背部諸肌的名稱、位置、形態、起止、神經支配及作用。
三、胸膜腔
1.觀察胸膜的形態,胸膜腔的構成及解剖特點,胸膜頂及各胸膜竇的位置及臨床意義。
2.肺根的組成及各管道的排列關系。氣管、主支氣管、肺葉支氣管的位置、形態、結構及功能。
3.肺的位置、形態、分葉以及與肺內支氣管的關系,肺段支氣管的名稱和走行,支氣管肺段的形態,結構及臨床意義。
四、縱隔
1.縱隔的境界、分布、內容及毗鄰關系。
2.上縱隔:胸腺,上腔靜脈及其屬支的關系,主動脈弓及三大分支的毗鄰關系,迷走神經、氣管、食管和胸導管的排列關系,動脈韌帶與左喉返神經的關系。
3.下縱隔:心包的組成,心包斜竇及橫竇的位置與臨床意義。心包各大血管的形態,心臟的位置和外形,心的各腔及心壁的構造,心靜脈的名稱和走行,左、右冠狀動脈的行程、分支和分布,主動脈起始部位的解剖特點。心臟、食管、胸主動脈、胸導管的毗鄰關系及其臨床意義,奇靜脈、半奇靜脈的行程以及與食管靜脈間的關系。
胸部的橫斷面解剖 -------------------------------------------------------------------------------- 第7頸椎棘突和兩側肩關節上緣的連線,為頸胸分界線。由於肋骨向前下方傾斜,所以胸骨上緣的位置,低於第7頸椎棘突。頸胸分界面是一個向前下方傾斜的面,而胸部橫斷面為水平切面,所以在胸部上位水平斷面的前半部有頸部的內容。 胸部橫斷面,以胸骨角為標准斷面,以10mm層厚向上、下斷層,胸部橫斷面男性一般有18層左右,女性15層左右。 1.第1橫斷面或稱頸根部的橫斷面,該斷面兩側的肩關節已剖開。斷面中央為第7頸椎椎體。該斷面可分四部分:椎體前部、椎體側部、椎體後部和肩胛區。 (1)椎體前部:該部以氣管為中心。在氣管兩側有甲狀腺側葉的剖面,呈三角形。甲狀腺側葉的外側有頸動脈鞘的斷面,包繞頸總動脈、頸內靜脈和迷走神經。在氣管及甲 狀腺側葉前方有4塊肌肉: 1)胸骨甲狀肌:僅位於甲狀腺側葉的前方。 2)胸骨舌骨肌:位於胸骨甲狀肌前方,在該肌前方有皮下組織及皮膚。 3)肩胛舌骨肌:該肌位於胸骨甲狀肌前方外側,亦覆在甲狀腺側葉的前外方。 4)胸鎖乳突肌:位於胸骨舌骨肌和肩胛舌骨肌前外方,肌腹斷面為長橢圓形,位於皮下。 氣管後方有食管,為一個扁的肌性管,緊貼於氣管膜部的後方。 (2)椎體側部:椎體前外方有頸長肌,該肌後外方有椎動脈。在頸長肌外側有一較大的肌肉斷面為前斜角肌,其後方有中、後斜角肌斷面。在前中斜角肌之間為斜角肌間隙,內有白色的臂叢神經斷面。 (3)椎體後部:有椎管、椎板、棘突和橫突。椎管內有脊髓及其被膜。在橫突與棘突之間有豎脊肌,橫突外側接第1肋骨。在堅脊肌後方,棘突末端兩側有橫行的菱形肌,其外側端有前後方向較寬的肌束為肩胛提肌及其外側的前鋸肌。菱形肌後方為橫分的斜方肌。 (4)肩胛區:肩關節已剖開,關節腔已顯露,在肱骨頭前方有肱二頭肌長頭腱,外側有三角肌包統,內側有肩胛骨的喙突,關節盂及肩胛岡。在肩胛岡前方有岡上肌,後方有岡下肌,內側有斜方肌。在喙突內側有一近三角形骨的斷面,為鎖骨,與其相連的肌肉為三角肌。 前鋸肌、岡上肌、鎖骨及喙突圍成一個三角形的區域,為腋窩頂。內有臂叢、腋血管的分支及脂肪組織。鎖骨斷面內側的血管斷面為頸外靜脈。
胸部的冠狀斷面 -------------------------------------------------------------------------------- 胸部冠狀斷面,以腋中線平面為標准平面,以2cm層厚向前、向後斷層。 1.第1冠狀斷面該斷面分縱隔區和兩側胸腔及胸壁。 (1)縱隔區:為中縱隔的冠狀斷面,右心室已切開,在心臟周圍有心包及心包腔。右心室及左心室位於膈肌中心腱上面,與膈下的肝左葉相對。 (2)胸腔及胸壁:心臟右側為右肺,占據右側胸腔。在該剖面上,可見右肺上葉、中葉。右肺水平裂已顯示。右肺上葉與左肺上葉在中線處相鄰,僅隔薄層的縱隔胸膜。左肺上葉的舌葉與心包相鄰。左肺下葉沒有顯露。兩例胸壁由第2~9肋骨斷面及肋間肌構成。第2肋軟骨與胸骨柄下緣相對,在胸壁外前方有胸大肌。
胸部的矢狀斷面 -------------------------------------------------------------------------------- 胸部矢狀斷面以正中矢狀面為標准平面,以層厚2cm,向左右兩側斷層。自左向右逐層描述每一個斷面內的結構。 1.第1矢狀斷面該斷麵包括兩部分,一部分為胸腔及胸壁,另一部分為肩胛區。 (1)胸腔及胸壁:胸腔內有左肺上葉和下葉,左肺上葉位於前上方,呈梯形;左肺下葉位於後下方,呈三角形,位於膈肌之上,與脾及胃的賁門部相對應。上、下葉之間有斜裂分隔。 胸壁由第3~11肋骨及肋間肌構成。胸壁前方有胸大肌和胸小肌,胸壁後方有前鋸肌。 (2)肩胛區:肩胛骨位於該區中央,肩胛骨前方有肩胛下肌,肩胛骨後方有向後上突起的肩胛岡。岡上窩內有岡上肌,其淺面有斜方肌及鎖骨的斷面;同下窩內有岡下肌、小圓肌和大圓肌等。岡下肌淺面有部分三角肌斷面。肩胛骨下緣與第3~9肋之間,有呈放射狀定行的前鋸肌剖面,其後方有肩胛下肌、肩胛骨及背闊肌。 腋窩位於肩胛下肌、胸大肌和胸小肌以及第3肋骨之間,以諸結構圍成尖向上的三角形腔隙,上部有腋動脈及其周圍的臂叢斷面,腋靜脈位於二者的下方,其餘部分有脂肪及淋巴結等。三角肌與胸大肌之間有一溝,為三角肌胸大肌間溝,內有頭靜脈及脂肪。
胸部
概述
一、境界與分區
胸部的上界為頸部下界,下界為骨性胸廓下口,外界為三角肌前後緣,是人體第二大體腔局部。該局部分為胸腔和胸腔內容兩部;胸腔又分為胸壁和膈;胸壁借腋前、後線又分為前、側和後壁,其中後壁稱背部屬脊柱區內容;胸腔內容又分為中間的縱隔和兩側的肺及胸膜。
二、表面解剖
胸骨角 sternal angle: 是胸部重要的骨性標志。
1、該角兩側平接第二肋。
2、向後平第四胸椎下緣,該平面為:
3、上下縱隔的分界線。
4、主動脈各段的分界線。
5、氣管分叉和食管第二狹窄處。
6、胸導管由脊柱右前移向其左前處。
胸部小結
胸椎、12對肋骨和肋軟骨與胸骨借軟骨、韌帶和關節連接成扁圓錐形的胸廓,構成了胸腔的骨性基礎。胸廓上附麗有胸部上肢肌(已述於上肢)和胸部固有肌(肋間外肌、肋間內肌、肋間最內肌和胸橫肌,還有附於背面的背部上肢肌、背部肋骨肌(已述於上肢)和背部固有肌(豎脊肌),此外,胸廓還為腹部肌提供了起止點。膈肌封閉於胸廓下口,將胸、腹腔分隔。
胸部是生活中每一時刻都在運動著的體部。胸腔內容納著許多重要器官,兩側胸膜囊包著肺,中間的心包裹包著心臟。眾所周知,肺是機體和外界進行氣體交換的場所,面肺擴張和回縮即容積的增加和縮小,是隨著胸廓容積的變化而變化的。在吸氣時,主要吸氣肌肋間外肌收縮,使肋骨上提,胸廓的橫徑和矢狀徑增大。另一主要吸氣肌膈肌收縮,使膈穹下降,胸腔的垂直徑加大,結果胸腔容積增大,胸膜和肺隨之擴張。因而凡能使肋骨上提的肌肉者可協助吸氣,如胸部上肢肌和後上鋸肌,都參與深吸氣活動。胸膜可減少肺運動中的摩擦。在呼氣時,肋間內肌收縮加之重力作用使肋骨下降,胸腔的橫徑和矢狀徑縮小,同時膈肌舒張,膈穹上升,胸腔的垂直徑縮小,肺容積隨胸腔容積而縮小。心臟是循環系統的機能中心器官,它的節律性收縮起著泵的作用,推動著人體的血液循環。在縱隔中還有一些運動度不大的器官,如氣管與支氣管、食管、胸腺等。此外,還有與心臟相連的大血管幹,淋巴結、淋巴乾和胸導管,以及分布於體壁和臟器的神經。
一、胸部的血管
1.肺循環
2.體循環的動脈干及其分支
3.體循環的靜脈干及其屬支
4.冠狀循環
左主動脈→ 左冠狀動脈 → 左心房、左心室、室間隔的前2/3,部分右室前壁。
右主動脈→ 右冠狀動脈 → 右心房、右心室室間隔的後1/3,部分左室後壁
5.其它
胸廓內動、靜脈
最上肋間動、靜脈
二、胸部的淋巴結和淋巴管
1.乳房的淋巴迴流
乳房外側部→ 腋胸肌淋巴結群
乳房上部 →腋淋巴結尖群
內側部 →胸骨旁淋巴結
內下部 →膈上淋巴結(與肝上面的淋巴結有聯系)
2.胸壁的淋巴迴流
胸後壁淋巴管→ 肋間淋巴結→ 縱隔後淋巴管→ 胸導管
3.胸腔臟器的淋巴迴流
胸腺、心包、心、膈、肝上面的淋巴管→縱隔前淋巴結
食管、胸主動脈的淋巴管→縱隔後淋巴結→胸導管
肺淋巴管→肺淋巴結→支氣管肺淋巴結→氣管支氣管(上、下)淋巴結→氣管旁淋巴結
4.支氣管縱隔干
三、胸部的神經
1.軀體神經
膈神經(C3、4(5)前支)肌支:膈肌
感覺支:胸膜壁層、心包壁層、膈下面、肝膽帶等
胸神經前支(肋間神經和肋下神經)
肌 支:肋間肌及腹前外側壁肌
感覺支:胸腹壁皮膚T2胸骨角平面
胸、腹膜壁層T4乳頭平面
T6劍突平面
T8肋弓平面
T10臍平面
T12恥骨聯合與臍連線中點平面
2.內臟神經
胸交感干位於胸部脊柱的兩側,它們都有白交通支和灰交通支與胸神經相連。節前纖維起始於脊髓胸段,經前根加入胸神經,再經白交通支與相應的交感節相連,大部分節前纖維與節細胞發生突觸連接,從節細胞發出的節後纖維部分經灰交通支回到胸神經,隨胸神經及其分支分布於胸腹壁的血管平滑肌、汗腺和豎毛肌。部分節後纖維可襻附於鄰近的血管壁,隨之分布於各器官。
一部分節前纖維並不立即與相應的神經節內的節細胞發生突觸連接,它們在交感干內上升或下降到另一些交感節,與節內的神經元形成突觸。最明顯的例子是從上位胸髓來的交感節前纖維,上升到頸部各節,與節內神經元形成突觸。此外,有的節前纖維僅穿過神經節,然後匯成獨立的神經,如從T5-9交感節穿行組成的內臟大神經和T10、11交感節穿行組成的內臟小神經。它們穿膈腳抵達腹腔神經叢,在該叢的腹腔神經節及其副節(如腸糸膜上節、腎節等)內,與節細胞形成突觸連接。頸交感節和上4胸節的節後纖維,支配胸部呼吸器官、心臟和食管。在分布於肺和心之前,分別形成肺叢和心叢。交感神經的作用是使心率加快,冠狀動脈舒張;使氣管、支氣管平滑肌舒張,血管收收縮,粘膜腺分泌減少;食管、胃、腸蠕動減緩。
胸部的副交感神經來自左、右迷走神經。左、右迷走神經干在頸部發出心支和喉返神經的心支參加心叢的構成;左、右迷走神經干在胸部經過肺根後方時,發出許多細支形成左、右肺叢,並在食管形成食管前、後叢,最後又組成前、後干隨食管一並穿過食管裂孔入腹腔。迷走神經的作用是使心率減慢,冠狀動脈收縮;氣管、支氣管平滑肌收縮,粘膜腺體分泌增加;食管、胃、腸蠕動增強。
胸腔內臟的感覺纖維大部分伴隨交感纖維走行,進入胸髓上段;小部分伴迷走神經直行,入於延髓。

5、解剖是什麼意思?

解剖
解剖 jiěpōu
(1) [dissect]
(2) 剖開生物的軀體,以研究各器官的組織構造
解剖青蛙
(3) 比喻對事物作深入的分析研究
他常常解剖自己的思想狀況

1.to dissect; to anatomize
2.dissection; anatomy

圍棋術語。
在局部變化中,採用顛倒行棋次序比較雙方所費著數,或分析棋子所發揮的效率等,以判斷誰得誰失的方法。如圖黑1至白20是定式變化之一。

解剖
分散。指用器械剖割屍體以了解人體內部各器官的形態、位置、構造及其相互關系。《靈樞·經水》:「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視之。」

人體解剖學
一、人體解剖學的定義和地位
人體解剖學(Human Anatomy)是研究人體正常形態結構的科學。屬於生物科學的形態學范疇,是醫學科學中一門重要的基礎課程。
變異:超出正常變動范圍;
異常:超出變異范圍(胚胎發生時的改變,機能的改變。),有的稱畸形。
二、人體解剖學的分科
廣義的解剖學包括:解剖學、組織學、細胞學和胚胎學。
解剖學又可分為:系統解剖學和局部解剖學。
系統解剖學:按機能劃分,研究人體器官的形態、位置和構造(六個系統:運動系統、內臟學、脈管系統、感覺器、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

研究對象:器官(形態不一,位置不同,構造相近);
重點觀察:位置、形態和構造。
器官的位置:大體定位、對比關系(起點、止點)、周圍毗鄰。
器官的形態:大體形態、局部劃分、表面結構。
器官的構造:實質性器官,切面描述;管性器官,分層描述。
骨:主要觀察形態。(長骨分一體和端及其表面結構,扁骨分面、緣、角及表面結構,短骨分面及其表面結構,不規則骨分體突及其表面結構。)
關節:主要觀察組成及運動方式。
肌肉:主要觀察分布位置及功能。
內臟器官:主要觀察形態,
血管:主要觀察起止及分支。
周圍神經:主要觀察分支分布。
中樞神經:主要觀察表面結構及內部結構。
局部解剖學:按部分劃分,研究人體各局部內各器官間的毗鄰關系(八個局部:下肢、上肢、脊柱區、頭部、頸部、胸部、腹部、盆部)。
組織學:藉助顯微鏡,研究人體器官、組織的微細構造。
胚胎學:研究人體胚胎發生、發展規律。
系統解剖學和局部解剖學主要通過肉眼觀察研究人體形態結構,又稱巨視解剖學。
組織學和胚胎學主要通過顯微鏡觀察研究人體的形態結構,又稱微視解剖學。
由於研究角度、方法和目的不同,人體解剖學又分為:外科學解剖學、表面解剖學、X-線解剖學、斷面解剖學、運動解剖學、年齡解剖學、藝術解剖學等。
三、解剖學發展簡史
解剖學是一門歷史悠久的科學,在我國戰國時代(公元前500年)的第一部醫學著作《內經》中,就已明確提出了「解剖」,以及一直沿用至今的臟器的名稱。
在西歐古希臘時代(公元前500-300年),著名的哲學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和亞里斯多德(Aristotle)都進行過動物實地解剖,並有論著。
第一部比較完整的解剖學著作當推蓋倫(Galen,公元130-201年)的《醫經》。
文藝復興時代,維扎里(Andress Vesalius, 1514-1564),完成了《人體構造》的巨著,全書共七冊,成為現代人體解剖學的奠基人。
17世紀,英國學者哈維(William Harvey 1578-1657)提出了心血管系統是封閉的管道系統的概念,創建了血流循環學說,從而使生理學從解剖學中分立出去。
隨著科技的進步,近二十年來,生物力學、免疫學、組織化學、分子生物學等向解剖學滲透,一些新興技術如示蹤技術、免疫組織化學技術、細胞培養技術和原位分子雜交技術等在形態學研究中被廣泛採用,使這個古老的學科喚發出青春的異彩,尤其是神經解剖學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四、解剖學姿勢和常用的方位術語
為了正確描述人體結構的形態、位置以及它們間的相互關系,必須制定公認的統一標准,即解剖學姿勢和方位術語,初學者必須准確掌握這項基本知識,以利於學習、交流而避免誤解。
1.解剖學姿勢
即身體直立,兩眼平視前方,足尖朝前;上肢垂於軀干兩側,手掌朝向前方(拇指在外側)。

2.常用的方位術語
上superior和下inferior:按解剖學姿勢,頭居上,足在下。近頭近為上,遠頭側為下。
在比較解剖學或胚胎學,由於動物和胚胎體位的關系,常用顱側cranial代替上;用尾側caudal代替下。
在四肢則常用近側proximal遠側distal描述部位間的關系,即靠近軀乾的根部為近側,而相對距離較遠或末端的部位為遠側。
前anterior和後posterior:靠身體腹面者為前,而靠背面為後。
在比較解剖學上通常稱為腹側ventralis和背側dorsalis。
在描述手時則常用掌側palmar和背側。
內側medialis和外側lateralis:以身體的中線為准,距中線近者為內側,離中線相對遠者為外側。
描述上肢的結構時,由於前臂尺、橈骨並列,尺骨在內側,橈骨在外側,故可以用尺側ulnar代替內側,用橈側radial代替外側。下肢小腿部有脛、腓骨並列,脛骨在內側,腓骨居外側,故又可用脛側tibial和排側 fibular稱之。
內interior和外exterior:用以表示某些結構和腔的關系,應注意與內側和外側區分。
淺superficial和深deep:靠近體表的部分叫淺,相對深入潛居於內部的部分叫深。

3.軸和面
(1)軸axis:以解剖學姿勢為准,可將人體設三個典型的互相垂直的軸。
矢狀軸一為前後方向的水平線;
冠狀(額狀)軸一為左右方向的水平線;
垂直軸一為上下方向與水平線互相垂直的垂線。
軸多用於表達關節運動時骨的位移軌跡所沿的軸線。

(2)面plane:按照軸線可將人體或器官切成不同的切面,以便從不同角度觀察某些結構。
矢狀面sagittal plane,是沿矢狀軸方向所做的切面,它是將人體分為左右兩部分的縱切面,如該切面恰通過人體的正中線,則叫做正中矢狀面median sigittal plane。
冠狀面或額狀面coronal plane or frontal plane, 是沿冠狀軸方向所做的切面,它是將人體分為前後兩部的縱切面。
水平面或橫切面horizontal plane or transverse plane, 為沿水平線所做的橫切面,它將人體分為上下兩部,與上述兩個縱切面相垂直。
須要注意的是,器官的切面一般不以人體的長軸為准而以其本身的長軸為准,即沿其長軸所做的切面叫縱切面longitudinal section而與長軸垂直的切面叫橫切面 transverse section。

五、解剖學的學習方法
1.形態與功能相互統一的觀點:
2.進化發展的觀點:
3.局部與整體統一的觀點:
4.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觀點:

6、脊柱的名詞解釋

脊椎也稱脊柱
脊柱是身體的支柱,位於背部正中,上端接顱骨,下端達尾骨尖。
脊柱分頸、胸、腰、骶及尾五段,上部長,能活動,好似支架,懸掛著胸壁和腹壁;下部短,比較固定。身體的重量和所受的震盪即由此傳達至下肢。
脊柱由脊椎骨及椎間盤構成,是一相當柔軟又能活動的結構。隨著身體的運動載荷,脊柱的形狀可有相當大的改變。脊柱的活動取決於椎間盤的完整,相關脊椎骨關節突間的和諧。
脊柱的長度,3/4是由椎體構成,1/4由椎間盤構成。

7、320排CT和雙源CT

320排CT對常規心臟掃描方面具有很大的優勢:

1、全心掃描時間比動床方式縮短90%,自動監控軟體解決心律不齊問題,根除錯層偽影,同時掃描劑量大幅降低,相當於常規64排CT檢查劑量的20%。

2、高分辨冠脈支架及軟斑塊:

納米探測器技術獲得高分辨結構冠脈及病變結構,清晰顯示冠脈支架及支架內膜增生,評價支架術後改變。

3、胸痛三合一檢查

過去用64排做胸痛三合一檢查,不管是肺動脈、冠脈、還是主動脈都因為增強的峰值期處於不同時間,不能得到三者都理想顯示的圖像,而只能遷就其中一方進行折衷成像,圖像質量難以保證,即不能保證有效的診斷,此外,三合一檢查需要加大造影劑用量,患者需要更長的屏氣時間,一般人難以承受。有了AquilionONE,對三個臟器均能抓住其增強峰值期,在充盈的最佳狀態成像,而且只要注射常規劑量造影劑,較短的憋氣時間,三合一檢查不再是高難度技術。因此對於任何有適應症的病人,入院後馬上可以做急診掃描,大大提高了病人的診療效率。

4、心臟普查

心臟前門控掃描只需要64排檢查20%的射線劑量,對大多數有需要的病人,特別是年紀較輕的病人無需顧慮對身體產生很大的放射損害,同時由於准備時間短,掃描速度快,成功率高,完全可以實現大數量的人群普查,對於造成急性冠脈事件的易損性斑塊及時發現、及時治療,提高生存率,改善預後。

320排CT除獲得器官解剖結構外,可以進行器官灌注和運動功能成像。器官灌注對器官血供變化、病變血供變化有特徵性的診斷意義,其應用范圍,已經從腦梗塞評估,發展到腦腫瘤,肝、脾、腎、骨的血管及佔位病變,甚至肺、腸道、軟組織的佔位及血管病變;運動功能成像是嶄新的CT課題,涉及到自主運動和非自主運動,自主運動評價如指、腕、肘、肩、趾、踝、膝、髖、脊柱、顳頜、呼吸、眼等,非自主運動評價如吞咽、胃腸蠕動、輸尿管蠕動、膽道排泄、心臟搏動、血管搏動等。

8、解剖在領床上的應用列舉

廣義的解剖學包括:解剖學、組織學、細胞學和胚胎學。
解剖學又可分為:系統解剖學和局部解剖學。
系統解剖學:按機能劃分,研究人體器官的形態、位置和構造(六個系統:運動系統、內臟學、脈管系統、感覺器、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
研究對象:器官(形態不一,位置不同,構造相近)。
重點觀察:位置、形態和構造。
器官的位置:大體定位、對比關系(起點、止點)、周圍毗鄰。
器官的形態:大體形態、局部劃分、表面結構。  器官的構造:實質性器官,切面描述;管性器官,分層描述。
骨:主要觀察形態。(長骨分一體和端及其表面結構,扁骨分面、緣、角及表面結構,短骨分面及其表面結構,不規則骨分體突及其表面結構。)
關節:主要觀察組成及運動方式。
肌肉:主要觀察分布位置及功能。
內臟器官:主要觀察形態,
血管:主要觀察起止及分支。
周圍神經:主要觀察分支分布。
中樞神經:主要觀察表面結構及內部結構。
局部解剖學:按部分劃分,研究人體各局部內各器官間的毗鄰關系(八個局部:下肢、上肢、脊柱區、頭部、頸部、胸部、腹部、盆部)。
組織學:藉助顯微鏡,研究人體器官、組織的微細構造。
胚胎學:研究人體胚胎發生、發展規律。
系統解剖學和局部解剖學主要通過肉眼觀察研究人體形態結構,又稱巨視解剖學。
組織學和胚胎學主要通過顯微鏡觀察研究人體的形態結構,又稱微視解剖學。
由於研究角度、方法和目的不同,人體解剖學又分為:外科學解剖學、表面解剖學、X-線解剖學、斷面解剖學、運動解剖學、年齡解剖學、藝術解剖學等。
請採納

9、人體頸椎的解剖結構 急

頸段脊柱由7個頸椎、6個椎間盤(第1、第2頸椎間無椎間盤)和所屬韌帶構成。上連顱骨,下接第1胸椎,周圍為頸部肌肉、血管、神經和皮膚等組織包繞。

除第1、第2頸椎結構有所特殊外,其餘頸椎均由椎體、椎弓、突起(包括橫突、上下關節突和棘突)等基本結構組成。椎體在前,椎弓在後,兩者環繞共同形成椎孔。各椎孔目連構成椎管,其中容納脊髓。椎體上面周緣的兩側偏向後方,有脊狀突起,稱為鉤突。鉤突與相鄰的上一椎體下緣側方的斜坡對合,構成鉤椎關節(亦稱椎體半關節——Iuschka關節)。此關節能防止椎間盤向側後方突出。椎弓根上、下緣的上、下切跡相對形成椎間孔,有頸脊神經根和伴行血管通過。通常頸脊神經僅占推間孔的一半,在骨質增生或韌帶肥厚時,孔隙變小、變形,神經根就會受到刺激和壓迫.產生上肢疼痛、手指麻木等症狀。頸椎的橫突較短,其中間部有橫突孔,除第7頸椎橫突孔較小外,其餘均有椎動脈通過。當頸椎發生骨質增生等病變時,可導致椎動脈血液動力學方面的改變,影響大腦血液供應,產生眩暈、惡心等症狀。

頸段各椎骨間以韌帶、椎間盤和關節等互相連結。椎體自第2頸椎下面起,兩個相鄰椎體之間,由具有彈性的椎間盤連接;椎體與椎間盤的前後有前、後縱韌帶及鉤椎韌帶等連結;椎弓間則通過關節突關節、黃韌帶、棘間韌帶、棘上韌帶和項韌帶、橫突間韌帶相連結。頸椎的韌帶多數由膠原纖維組成,承擔頸椎的大部分張力負荷。除黃韌帶外,其餘大部分韌帶延展性低,是頸椎內在穩定的重要因素。韌帶的彈性,一方面保持頸椎生理范圍內的活動;一方面又有效地維持各節段的平衡。黃韌帶在頸椎後伸運動時縮短、變厚,屈曲時延伸、變薄。年輕人的黃韌帶在壓應力作用下縮短、增厚,不易突入椎管,但隨年齡增長,黃韌帶彈性降低,則易折曲而不縮短,突入椎管產生脊髓壓迫。椎間盤的生理功能除了連接相鄰頸椎外,更重要的是減輕和緩沖外力對脊柱、頭顱的震盪,保持一定的穩定性,參與頸椎的活動,並可增加運動幅度。

在頸椎中,我們將第1、第2頸椎,即寰、樞椎稱為特殊頸椎。寰椎呈不規則環形,由一對側塊、—對橫突和前、後兩弓組成,上與枕骨相連,下與樞椎構成關節。其解剖特點有:位於側塊兩端的形似三角形的橫突上,有肌肉與韌帶附著,對頭頸部的旋轉起平衡作用;橫突孔位於其基底部偏外,較大,有椎動脈和椎靜脈從中穿行;後弓上方偏前各有一斜行深溝通向橫突孔,椎動脈出第1頸椎橫突孔後沿此溝走行;前、後弓均較細,特別是與側塊相連處,易受暴力而導致該處骨折與脫位。樞椎是因椎體上方有一稱之為「齒突」的柱狀突起,且齒突具有「樞』』的作用而獲名。其解剖特點有:齒突原為寰椎椎體的一部分,發育中發生分離且與樞椎融合,所以較易出現齒突缺如、中央不發育、寰椎與枕骨融合、寰樞融合等畸形和變異,並由此引起該區域不穩定而壓迫脊髓;齒突根部較細,在外傷時易骨折而導致高位截癱危及生命。除了第l、第2頸椎之外,第7頸椎的棘突也與其它頸椎有所不同。該棘突長而粗大,無分叉而有小結節,明顯隆起於頸椎皮下,成為臨床上辨認椎管的骨性標志,因此,人們也稱其為隆椎。第7頸椎橫突若過長,或有肋骨出現(稱為頸肋)時,往往可引起胸腔出口狹窄綜合征。

與脊柱區解剖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