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脊椎血管瘤手術,用3d列印鈦合金的椎體需要多少費用?
全脊椎整塊切除術是將脊椎節段前後結構一並完整切除的手術,主要用於脊柱腫瘤等手術的治療,具有腫瘤切除徹底的優點,但對手術野顯露、腫瘤切除方式及脊柱穩定性的重建等要求高,手術難度大,目前國內僅有少數幾家大醫院能完成此類手術。3D列印技術是一種快速成型的增材製造技術,可以根據移植部位進行個體化定製,而且鈦合金人工椎體為網狀多孔結構,力學性能與骨骼接近,避免了使用傳統鈦網會下沉和取髂骨植骨所帶來的感染、出血等副損傷,減少了患者的痛苦,縮短了手術時間,且與組織相容性好,周圍骨組織可以長入人工椎體內部,從而起到支撐融合作用,完好重建脊柱的穩定性,並避免椎體終板塌陷。3D列印技術應用於脊柱腫瘤全脊椎切除重建在本市屬首次應用,獲得了較好的治療效果,並填補了我市的技術空白。
2、3D列印技術可以應用在哪些領域?
3D列印技術的應用領域:
部分3D列印技術具體的應用案例:
1、航空航天:鷹眼警用無人機結構件、火箭離子推進器篩網、航天器晶元散熱器、金屬3D列印航空渦噴發動機…
3D列印金屬渦噴發動機模型
2、汽車:自動變速箱的滑閥箱、行星齒輪組、保險杠、進氣罩、油泵、閥門、汽車儀表盤…
3D列印賽車零部件:輪輻輪轂一體化(左)、前、後搖臂(中)、噴油器支座(右)
3、醫療:3D列印術前模型、3D列印手術導板、3D列印脊柱、膝關節和髖關節假體…
3D列印的膝關節和髖關節假體
4、文化創意:人物模型、珠寶首飾、卡通漫畫、藝術品、建築模型…
3D列印藝術品
以上內容均節選自《揭秘未來100大潛力新材料(2019年版)》_新材料在線
想了解更多關於3D列印技術的信息,XCLZX_HL,歡迎一起交流討論。
3、3d列印髖關節使用壽命大概是多少錢,可以用多久
3D列印人工髖關節,用20年應該沒有問題。3D列印髖關節的植入,如果手術成功,病人第二天就可下地活動。根據國際使用標准,合格的人工髖關節要求至少90%能用到10年以上,80%能用到20年以上。
同質低價髖關節打破國際壟斷 在這款產品出現之前,一套國產的人工髖關節大概2萬,進口產品5萬~8萬。而且進口產品占據了國內70%的市場,北上廣地區甚至達到了90%以上。外企在中國逐步形成市場壟斷,導致人工髖關節的價格越來越高。現在具體價格尚未制定,大概是進口產品價格的一半左右。
3D列印只產「均碼」 目前人工髖關節的列印只能批量生產,並不能個性化定製。就像做衣服也有定製和均碼,一般情況下,均碼就能滿足需求,可能在出席重要活動才定製。
但定製化一定是針對特殊病人的,就普通病人而言,髖關節大小差不多,沒有必要定製。而且定製成本相對較高,國家也並沒有批準定製產品的生產,定製涉及的問題多,監管起來更加困難。
3D列印人工髖關節得到了認可,也為同類產品獲批開辟了先河。蔡宏介紹,除了獲批生產的3D列印人工髖關節,同時還有兩個產品在申請注冊,人工椎體和椎間融合器,這些都是在脊柱手術中使用的,後續研製的同類產品有望加速獲得審批。
4、3D列印技術是什麼東西?
5、3D列印的應用領域
2014年7月1日,美國海軍試驗了利用3D列印等先進製造技術快速製造艦艇零件,希望藉此提升執行任務速度並降低成本。
2014年6月24日至6月26日,美海軍在作戰指揮系統活動中舉辦了第一屆制匯節,開展了一系列「列印艦艇」研討會,並在此期間向水手及其他相關人員介紹了3D列印及增材製造技術。
美國海軍致力於未來在這方面培訓水手。採用3D列印及其他先進製造方法,能夠顯著提升執行任務速度及預備狀態,降低成本,避免從世界各地采購艦船配件。
美國海軍作戰艦隊後勤科副科長Phil Cullom表示,考慮到成本及海軍後勤及供應鏈現存的漏洞,以及面臨的資源約束,先進製造與3D列印的應用越來越廣,他們設想了一個由技術嫻熟的水手支持的先進製造商的全球網路,找出問題並製造產品。 2014年9月底,NASA預計將完成首台成像望遠鏡,所有元件基本全部通過3D列印技術製造。NASA也因此成為首家嘗試使用3D列印技術製造整台儀器的單位。這款太空望遠鏡功能齊全,其50.8毫米的攝像頭使其能夠放進立方體衛星(CubeSat,一款微型衛星)當中。據了解,這款太空望遠鏡的外管、外擋板及光學鏡架全部作為單獨的結構直接列印而成,只有鏡面和鏡頭尚未實現。該儀器將於2015年開展震動和熱真空測試。這款長50.8毫米的望遠鏡將全部由鋁和鈦製成,而且只需通過3D列印技術製造4個零件即可,相比而言,傳統製造方法所需的零件數是3D列印的5-10倍。此外,在3D列印的望遠鏡中,可將用來減少望遠鏡中雜散光的儀器擋板做成帶有角度的樣式,這是傳統製作方法在一個零件中所無法實現的。
2014年8月31日,美國宇航局的工程師們剛剛完成了3D列印火箭噴射器的測試,本項研究在於提高火箭發動機某個組件的性能,由於噴射器內液態氧和氣態氫一起混合反應,這里的燃燒溫度可達到6000華氏度,大約為3315攝氏度,可產生2萬磅的推力,約為9噸左右,驗證了3D列印技術在火箭發動機製造上的可行性。本項測試工作位於阿拉巴馬亨茨維爾的美國宇航局馬歇爾太空飛行中心,這里擁有較為完善的火箭發動機測試條件,工程師可驗證3D列印部件在點火環境中的性能。
製造火箭發動機的噴射器需要精度較高的加工技術,如果使用3D列印技術,就可以降低製造上的復雜程度,在計算機中建立噴射器的三維圖像,列印的材料為金屬粉末和激光,在較高的溫度下,金屬粉末可被重新塑造成我們需要的樣子。火箭發動機中的噴射器內有數十個噴射元件,要建造大小相似的元件需要一定的加工精度,該技術測試成功後將用於製造RS-25發動機,其作為美國宇航局未來太空發射系統的主要動力,該火箭可運載宇航員超越近地軌道,進入更遙遠的深空。馬歇爾中心的工程部主任克里斯認為3D列印技術在火箭發動機噴油器上應用只是第一步,我們的目的在於測試3D列印部件如何能徹底改變火箭的設計與製造,並提高系統的性能,更重要的是可以節省時間和成本,不太容易出現故障。本次測試中,兩具火箭噴射器進行了點火,每次5秒,設計人員創建的復雜幾何流體模型允許氧氣和氫氣充分混合,壓力為每平方英寸1400磅。
2014年10月11日,英國一個發燒友團隊用3D列印技術制出了一枚火箭,他們還准備讓這個世界上第一個列印出來的火箭升空。該團隊於當地時間在倫敦的辦公室向媒體介紹這個世界第一架用3D列印技術製造出的火箭。團隊隊長海恩斯說,有了3D列印技術,要製造出高度復雜的形狀並不困難。就算要修改設計原型,只要在計算機輔助設計的軟體上做出修改,列印機將會做出相對的調整。這比之前的傳統製造方式方便許多。既然美國宇航局已經在使用3D列印技術製造火箭的零件,3D列印技術的前景是十分光明的。
據介紹,這個名為「低軌道氦輔助導航」的工程項目由一家德國數據分析公司贊助。列印出的這枚火箭重3公斤,高度相當於一般成年人身高,是該團隊用4年時間、花了6000英鎊製造出來的。等一筆1.5萬英鎊的資助確定之後,他們將於今年底在新墨西哥州的美國航天港發射該火箭。一個裝滿氦的巨型氣球將把火箭提升到20000米高空,裝置在火箭里的全球定位系統將啟動火箭引擎,火箭噴射速度將達到每小時1610公里。之後,火箭上的自動駕駛系統將引導火箭回返地球,而里頭的攝像機將把整個過程拍攝下來。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官網2015年4月21日報道,NASA工程人員正通過利用增材製造技術製造首個全尺寸銅合金火箭發動機零件以節約成本,NASA空間技術任務部負責人表示,這是航空航天領域3D列印技術應用的新里程碑。
2015年6月22日報道,國營企業俄羅斯技術集團公司以3D列印技術製造出一架無人機樣機,重3.8公斤,翼展2.4米,飛行時速可達90至100公里,續航能力1至1.5小時。
公司發言人弗拉基米爾·庫塔霍夫介紹,公司用兩個半月實現了從概念到原型機的飛躍,實際生產耗時僅為31小時,製造成本不到20萬盧布(約合3700美元)。
2016年4月19日,中科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3D列印技術研究中心對外宣布,經過該院和中科院空間應用中心兩年多的努力,並在法國波爾多完成拋物線失重飛行試驗,國內首台空間在軌3D列印機宣告研製成功。這台3D列印機可列印最大零部件尺寸達200×130mm,它可以幫助宇航員在失重環境下自製所需的零件,大幅提高空間站實驗的靈活性,減少空間站備品備件的種類與數量和運營成本,降低空間站對地面補給的依賴性。 3D列印肝臟模型
日本築波大學和大日本印刷公司組成的科研團隊2015年7月8日宣布,已研發出用3D列印機低價製作可以看清血管等內部結構的肝臟立體模型的方法。據稱,該方法如果投入應用就可以為每位患者製作模型,有助於術前確認手術順序以及向患者說明治療方法。
這種模型是根據CT等醫療檢查獲得患者數據用3D列印機製作的。模型按照表面外側線條呈現肝臟整體形狀,詳細地再現其內部的血管和腫瘤。
由於肝臟模型內部基本是空洞,重要血管等的位置一目瞭然。據稱,製作模型需要少量價格不菲的樹脂材料,使原本約30萬至4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1.5萬至2萬元)的製作費降到原先的三分之一以下。
利用3D列印技術製作的內臟器官模型主要用於研究,由於價格高昂,在臨床上沒有得到普及。科研團隊表示,他們一方面爭取到2016年度實現肝臟模型的實際應用,另一方面將推進對胰臟等器官模型製作技術的研發 。
3D列印頭蓋骨
2014年8月28日,46歲的周至農民胡師傅在自家蓋房子時,從3層樓墜落後砸到一堆木頭上,左腦蓋被撞碎,在當地醫院手術後,胡師傅雖然性命無損,但左腦蓋凹陷,在別人眼裡成了個「半頭人」。
除了面容異於常人,事故還傷了胡師傅的視力和語言功能。醫生為幫其恢復形象,採用3D列印技術輔助設計缺損顱骨外形,設計了鈦金屬網重建缺損顱眶骨,製作出缺損的左「腦蓋」,最終實現左右對稱。
醫生稱手術約需5至10小時,除了用鈦網支撐起左邊腦蓋外,還需要從腿部取肌肉進行填補。手術後,胡師傅的容貌將恢復,至於語言功能還得術後看恢復情況。
3D列印脊椎植入人體
2014年8月,北京大學研究團隊成功地為一名12歲男孩植入了3D列印脊椎,這屬全球首例。據了解,這位小男孩的脊椎在一次足球受傷之後長出了一顆惡性腫瘤,醫生不得不選擇移除掉腫瘤所在的脊椎。不過,這次的手術比較特殊的是,醫生並未採用傳統的脊椎移植手術,而是嘗試先進的3D列印技術。
研究人員表示,這種植入物可以跟現有骨骼非常好地結合起來,而且還能縮短病人的康復時間。由於植入的3D脊椎可以很好地跟周圍的骨骼結合在一起,所以它並不需要太多的「錨定」。此外,研究人員還在上面設立了微孔洞,它能幫助骨骼在合金之間生長,換言之,植入進去的3D列印脊椎將跟原脊柱牢牢地生長在一起,這也意味著未來不會發生松動的情況。
3D列印手掌治療殘疾
2014年10月,醫生和科學家們使用3D列印技術為英國蘇格蘭一名5歲女童裝上手掌。
這名女童名為海莉·弗雷澤,出生時左臂就有殘疾,沒有手掌,只有手腕。在醫生和科學家的合作下,為她設計了專用假肢並成功安裝。
3D列印心臟救活2周大先心病嬰兒
2014年10月13日,紐約長老會醫院的埃米爾·巴查博士(Dr.Emile Bacha)醫生就講述了他使用3D列印的心臟救活一名2周大嬰兒的故事。這名嬰兒患有先天性心臟缺陷,它會在心臟內部製造「大量的洞」。在過去,這種類型的手術需要停掉心臟,將其打開並進行觀察,然後在很短的時間內來決定接下來應該做什麼。
但有了3D列印技術之後,巴查醫生就可以在手術之前製作出心臟的模型,從而使他的團隊可以對其進行檢查,然後決定在手術當中到底應該做什麼。這名嬰兒原本需要進行3-4次手術,而現在一次就夠了,這名原本被認為壽命有限的嬰兒可以過上正常的生活。
巴查醫生說,他使用了嬰兒的MRI數據和3D列印技術製作了這個心臟模型。整個製作過程共花費了數千美元,不過他預計製作價格會在未來降低。
3D列印技術能夠讓醫生提前練習,從而減少病人在手術台上的時間。3D模型有助於減少手術步驟,使手術變得更為安全。
2015年1月,在邁阿密兒童醫院,有一位患有「完全型肺靜脈畸形引流(TAPVC)」的4歲女孩Adanelie Gonzalez,由於疾病她的呼吸困難免疫系統薄弱,如果不實施矯正手術僅能存活數周甚至數日。
心血管外科醫生藉助3D心臟模型的幫助,通過對小女孩心臟的完全復制3D模型,成功地制定出了一個復雜的矯正手術方案。最終根據方案,成功地為小女孩實施了永久手術,現在小女孩的血液恢復正常流動,身體在治療中逐漸恢復正常。
3D列印製葯
2015年8月5日,首款由Aprecia制葯公司採用3D列印技術制備的SPRITAM(左乙拉西坦,levetiracetam)速溶片得到美國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FDA)上市批准,並將於2016年正式售賣。這意味著3D列印技術繼列印人體器官後進一步向制葯領域邁進,對未來實現精準性制葯、針對性制葯有重大的意義。該款獲批上市的「左乙拉西坦速溶片」採用了Aprecia公司自主知識產權的ZipDose3D列印技術。
通過3D列印製葯生產出來的葯片內部具有豐富的孔洞,具有極高的內表面積,故能在短時間內迅速被少量的水融化。這樣的特性給某些具有吞咽性障礙的患者帶來了福音。
這種設想主要針對病人對葯品數量的需求問題,可以有效地減少由於葯品庫存而引發的一系列葯品發潮變質、過期等問題。事實上,3D列印製葯最重要的突破是它能進一步實現為病人量身定做葯品的夢想。
3D列印胸腔
最近科學家們為傳統的3D列印身體部件增添了一種鈦制的胸骨和胸腔—3D列印胸腔。
這些3D列印部件的幸運接受者是一位54歲的西班牙人,他患有一種胸壁肉瘤,這種腫瘤形成於骨骼、軟組織和軟骨當中。醫生不得不切除病人的胸骨和部分肋骨,以此阻止癌細胞擴散。
這些切除的部位需要找到替代品,在正常情況下所使用的金屬盤會隨著時間變得不牢固,並容易引發並發症。澳大利亞的CSIRO公司創造了一種鈦制的胸骨和肋骨,與患者的幾何學結構完全吻合。
CSIRO公司根據病人的CT掃描設計並製造所需的身體部件。工作人員會藉助CAD軟體設計身體部分,輸入到3D列印機中。手術完成兩周後,病人就被允許離開醫院了,而且一切狀況良好。
3D血管列印機
2015年10月,我國863計劃3D列印血管項目取得重大突破,世界首創的3D生物血管列印機由四川藍光英諾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研製問世。
該款血管列印機性能先進,僅僅2分鍾便打出10厘米長的血管。不同於市面上現有的3D生物列印機,3D生物血管列印機可以列印出血管獨有的中空結構、多層不同種類細胞,這是世界首創。 2014年8月,10幢3D列印建築在上海張江高新青浦園區內交付使用,作為當地動遷工程的辦公用房。這些「列印」的建築牆體是用建築垃圾製成的特殊「油墨」,按照電腦設計的圖紙和方案,經一台大型3D列印機層層疊加噴繪而成,10幢小屋的建築過程僅花費24小時。
2014年9月5日,世界各地的建築師們正在為打造全球首款3D列印房屋而競賽。3D列印房屋在住房容納能力和房屋定製方面具有意義深遠的突破。在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一個建築師團隊已經開始製造全球首棟3D列印房屋,而且採用的建築材料是可再生的生物基材料。這棟建築名為「運河住宅(Canal House)」,由13間房屋組成。這個項目位於阿姆斯特丹北部運河的一塊空地上,有望3年內完工。在建中的「運河住宅」已經成了公共博物館,美國總統奧巴馬曾經到那裡參觀。荷蘭DUS建築師漢斯·韋爾默朗(Hans Vermeulen)在接受BI采訪時表示,他們的主要目標是「能夠提供定製的房屋。」
2014年1月,數幢使用3D列印技術建造的建築亮相蘇州工業園區。這批建築包括一棟面積1100平方米的別墅和一棟6層居民樓。這些建築的牆體由大型3D列印機層層疊加噴繪而成,而列印使用的「油墨」則由建築垃圾製成。
2015年7月17日上午,由3D列印的模塊新材料別墅現身西安,建造方在三個小時完成了別墅的搭建。據建造方介紹,這座三個小時建成的精裝別墅,只要擺上傢具就能拎包入住。 2014年9月15日,世界上已經出現3D列印建築、裙帽以及珠寶等,第一輛3D列印汽車也終於面世。這輛汽車只有40個零部件,建造它花費了44個小時,最低售價1.1萬英鎊(約合人民幣11萬元)。
世界第一台3D列印車已經問世——這輛由美國Local Motors公司設計製造、名叫「Strati」的小巧兩座家用汽車開啟了汽車行業新篇章。這款創新產品在為期六天的2014美國芝加哥國際製造技術展覽會上公開亮相。
用3D列印技術列印一輛斯特拉提轎車並完成組裝需時44小時。整個車身上靠3D列印出的部件總數為40個,相較傳統汽車20000多個零件來說可謂十分簡潔。充滿曲線的車身由先由黑色塑料製造,再層層包裹碳纖維以增加強度,這一製造設計尚屬首創。汽車由電池提供動力,最高時速約64公里,車內電池可供行駛190至240公里。
盡管汽車的座椅、輪胎等可更換部件仍以傳統方式製造,但用3D製造這些零件的計劃已經提上日程。製造該轎車的車間里有一架超大的3D列印機,能列印長3米、寬1.5米、高1米的大型零件,而普通的3D列印機只能列印25立方厘米大小的東西。
2014年10月29日,在芝加哥舉行的國際製造技術展覽會上,美國亞利桑那州的Local Motors汽車公司現場演示世界上第一款3D列印電動汽車的製造過程。這款電動汽車名為「Strati」,整個製造過程僅用了45個小時。Strati採用一體成型車身,最大速度可達到每小時40英里(約合每小時64公里),一次充電可行駛120到150英里(約合190到240公里)。Strati只有49個零部件,動力傳動系統、懸架、電池、輪胎、車輪、線路、電動馬達和擋風玻璃採用傳統技術製造,包括底盤、儀錶板、座椅和車身在內的餘下部件均由3D列印機列印,所用材料為碳纖維增強熱塑性塑料。Strati的車身一體成型,由3D列印機列印,共有212層碳纖維增強熱塑性塑料。辛辛那提公司負責提供製造Strati使用的大幅面增材製造3D列印機,能夠列印3英尺×5英尺×10英尺(約合90厘米×152厘米×305厘米)的零部件。
最近來自美國舊金山的Divergent Microfactories(DM)公司推出了世界上首款3D列印超級跑車「刀鋒(Blade)」。該公司表示此款車由一系列鋁制「節點」和碳纖維管材拼插相連,輕松組裝成汽車底盤,因此更加環保。
Blade 搭載一台可使用汽油或壓縮天然氣為燃料的雙燃料700馬力發動機。此外由於整車質量很輕,整車質量僅為1400磅(約合0.64噸),從靜止加速到每小時60英里(96公里)僅用時兩秒,輕松躋身頂尖超跑行列。
2015年7月,美國舊金山的Divergent Microfactories(DM)公司推出了世界上首款3D列印超級跑車「刀鋒(Blade)」。 2014年11月10日,全世界首款3D列印的筆記本電腦已開始預售了,它允許任何人在自己的客廳里列印自己的設備,價格僅為傳統產品的一半。
這款筆記本電腦名為Pi-Top,將會到2015年五月才會正式推出。但是,通過口耳相傳,它現在已在兩周內累計獲得了7.6萬英鎊的預訂單。
服裝服飾
許多女人深知,遇到一件很合身的衣服是很不容易的事,用3D列印機製作的衣服,可謂是解決女人們挑選服裝時遇到困境的萬能鑰匙。一個設計工作室已經成功使用3D列印技術製作出服裝,使用此技術製作出的服裝不但外觀新穎,而且舒適合體。
這件裙子價格為1.9萬人民幣,製作過程中使用了2,279個印刷板塊,由3316條鏈子連接。這種被稱作「4D裙」的服裝,就像編織的衣服一樣,很容易就可以從壓縮的狀態中舒展開來。創始人之一,並擔任創意總監的傑西卡回憶說這件衣服花費了大約48個小時來印製。
這家位於美國馬薩諸塞州的公司還編寫了一個適用於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的應用程序,這有助於用戶調整自己的衣服。使用這個應用程序,可以改變衣服的風格和舒適性。
無影高跟鞋
2015年8月27日,深圳美女創客SexyCyborg發明了「無影高跟鞋」。它裡面是空的,可以裝進去一套安全滲透測試工具包。
「無影高跟鞋」足以令一些美女級黑客輕松攻破某些企業或政府機構的防禦,獲取到有價值的重要信息。每隻鞋裡面都有一個抽屜,使用者不用脫鞋就能把它拿下來。然後再把一套滲透測試套件裝進去,其中的部件都是黑客用的裝備。
6、3D列印脊椎能成功治癒患者嗎?
澳大利亞墨爾本的8歲男童韋爾斯患有「弗里曼謝爾頓氏綜合症」,這種非常罕見的疾病會導致患者的口腔、手足、脊椎和面部的骨骼畸形,兒童患者通常還伴有智力低和聽力遲鈍的症狀。
而隨著病情加重,他的手腳骨骼也開始變形,面部歪斜,全身肌肉萎縮無力。不久後,韋爾斯只能卧病在床,連起身坐著都變得極為困難。更糟的是,這種病的治療過程復雜棘手,如不及時治療,畸形的脊椎最終會壓傷他的胸腔,甚至壓碎其內臟。為緩解脊椎的壓迫感,韋爾斯必須佩戴特製頭盔,將他的頭部固定在病床上。
由於韋爾斯還年幼,身體還會繼續發育,因此這根人造脊椎只能暫時性地讓他的背部直立起來,未來可能會讓長高的他動彈不得,甚至造成致命危險。正當韋爾斯的父母感到絕望之際,事情突然有了轉機,兒科矯形外科醫生德羅森決定把他研究了一年多的項目在澳大利亞進行首次試驗,以3D列印技術為韋爾斯打造一根能「長高」的人造脊椎。
7、生物椎間盤3D列印會實現嗎,那位網友能告知點這方面的具體消息
應該是可以實現的,目前在國內有湖南省湘雅三醫院骨科團隊曾採用3D列印截骨導板,為一名患者實施了脊柱百截骨手術;國外澳大利亞醫生為一名癌症患者進行了椎骨移植手術,為他移除了被癌細胞嚴重破壞的椎骨,並植入了3D列印的新椎骨等等。度像椎間盤產生問題的患者,通常會以微創形式結合回鈦制螺釘使用脊椎籠這種植入物。目前使用的脊椎籠都是採用高性能塑料 PEEK(聚醚醚酮)材料製成的,這種材料具有優秀的生物兼容性,其在過敏性方面的特性同樣優異。答知道的不多,但是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8、什麼是3D列印,它最早出現於什麼時候
3D列印(3DP)即快速成型技術的一種,它是一種以數字模型文件為基礎,運用粉末狀金屬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過逐層列印的方式來構造物體的技術。
3D列印通常是採用數字技術材料列印機來實現的。常在模具製造、工業設計等領域被用於製造模型,後逐漸用於一些產品的直接製造,已經有使用這種技術列印而成的零部件。
該技術在珠寶、鞋類、工業設計、建築、工程和施工(AEC)、汽車,航空航天、牙科和醫療產業、教育、地理信息系統、土木工程、槍支以及其他領域都有所應用。
2019年1月14日,美國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首次利用快速3D列印技術,製造出模仿中樞神經系統結構的脊髓支架,成功幫助大鼠恢復了運動功能。
3D列印技術出現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
(8)3d列印脊柱擴展資料
3D列印技術出現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實際上是利用光固化和紙層疊等技術的最新快速成型裝置。它與普通列印工作原理基本相同,列印機內裝有液體或粉末等「列印材料」,與電腦連接後,通過電腦控制把「列印材料」一層層疊加起來,最終把計算機上的藍圖變成實物。這列印技術稱為3D立體列印技術。
1986年,美國科學家Charles Hull開發了第一台商業3D印刷機。
1993年,麻省理工學院獲3D印刷技術專利。
1995年,美國ZCorp公司從麻省理工學院獲得唯一授權並開始開發3D列印機。
2005年,市場上首個高清晰彩色3D列印機Spectrum Z510由ZCorp公司研製成功。
2010年11月,美國Jim Kor團隊打造出世界上第一輛由3D列印機列印而成的汽車Urbee問世。
2011年6月6日,發布了全球第一款3D列印的比基尼。
2011年7月,英國研究人員開發出世界上第一台3D巧克力列印機。
2011年8月,南安普敦大學的工程師們開發出世界上第一架3D列印的飛機。
2012年11月,蘇格蘭科學家利用人體細胞首次用3D列印機列印出人造肝臟組織。
2013年10月,全球首次成功拍賣一款名為「ONO之神」的3D列印藝術品。
2013年11月,美國德克薩斯州奧斯汀的3D列印公司「固體概念」(SolidConcepts)設計製造出3D列印金屬手槍。
2018年8月1日起,3D列印槍支將在美國合法,3D列印手槍的設計圖也將可以在互聯網上自由下載。
2018年12月10日,俄羅斯宇航員利用國際空間站上的3D生物列印機,設法在零重力下列印出了實驗鼠的甲狀腺。
2019年1月14日,美國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在《自然·醫學》雜志發表論文,首次利用快速3D列印技術,製造出模仿中樞神經系統結構的脊髓支架,在裝載神經幹細胞後被植入脊髓嚴重受損的大鼠脊柱內,成功幫助大鼠恢復了運動功能。
該支架模仿中樞神經系統結構設計,呈圓形,厚度僅有兩毫米,支架中間為H型結構,周圍則是數十個直徑200微米左右的微小通道,用於引導植入的神經幹細胞和軸突沿著脊髓損傷部位生長。
9、3D列印技術可以運用到哪些領域
3D列印技術可以運用生活中從小到大的許多領域。
3D列印通常是採用數字技術材料列印機來實現的。常在模具製造、工業設計等領域被用於製造模型,後逐漸用於一些產品的直接製造,已經有使用這種技術列印而成的零部件。
該技術在珠寶、鞋類、工業設計、建築、工程和施工(AEC)、汽車,航空航天、牙科和醫療產業、教育、地理信息系統、土木工程、槍支以及其他領域都有所應用。
3D列印機
建築設計
在建築業里,工程師和設計師們已經接受了用3D列印機列印的建築模型,這種方法快速、成本低、環保,同時製作精美。完全合乎設計者的要求,同時又能節省大量材料。
醫療行業
西安市紅會醫院藉助3d列印技術實現西北首例多孔型鈦金屬骨植入假體治療強直性脊柱炎患者骨折脫位患者治療。
西安市第四醫院「私人定製」3D列印置換肩關節完成高難度置換術
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設立3D列印醫學研究與應用中心,標志著醫工結合、強強聯手的3D列印醫學研究與應用中心正式落戶陝西。
汽車製造業
不是說你的車是3D列印機列印出來的(當然或許有一天這也有可能),而是說汽車行業在進行安全性測試等工作時,會將一些非關鍵部件用3D列印的產品替代,在追求效率的同時降低成本。
傳統製造業
傳統製造業也需要很多3D列印產品,因為3D列印無論是在成本、速度和精確度上都要比傳統製造好很多。而3D列印技術本身非常適合大規模生產,所以製造業利用3D技術能帶來很多好處,甚至連質量控制都不再是個問題。
科學研究
美國德雷塞爾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對化石進行3D掃描,利用3D列印技術做出了適合研究的3D模型,不但保留了原化石所有的外在特徵,同時還做了比例縮減,更適合研究。
產品原型
比如微軟的3D模型列印車間,在產品設計出來之後,通過3D列印機列印出來模型,能夠讓設計製造部門更好的改良產品,打造出更出色的產品。
文物保護
3D列印技術在復原並保存歷史文化方面具有重要意義,能還原文物的真實性,記錄這些文物曾經遭受滅頂之災的歷史,有效避免了人類的歷史記憶被抹殺。
一直以來,文物古跡的保護始終困擾著考古界,文物作為一種不可再生資源,一旦被毀掉,將再也不復存在,比如,西安秦始皇兵馬俑,剛剛出土的時候色澤亮麗,表情栩栩如生,如今早已失去剛剛出土時的風采,風化嚴重,鮮艷的色澤消失了,暗淡如同黃泥。
食品產業
在食品行業,研究人員已經開始嘗試列印巧克力了。或許在不久的將來,很多看起來一模一樣的食品就是用食品3D列印機「列印」出來的。當然,到那時可能人工製作的食品會貴很多倍。
配件、飾品
這是最廣闊的一個市場。在未來不管是你的個性筆筒,還是有你半身浮雕的手機外殼,抑或是你和愛人擁有的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戒指,都有可能是通過3D列印機列印出來的。甚至不用等到未來,現在就可以實現。
(9)3d列印脊柱擴展資料:
3D列印(3DP)即快速成型技術的一種,它是一種以數字模型文件為基礎,運用粉末狀金屬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過逐層列印的方式來構造物體的技術。
3D列印技術出現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實際上是利用光固化和紙層疊等技術的最新快速成型裝置。它與普通列印工作原理基本相同,列印機內裝有液體或粉末等「列印材料」,與電腦連接後,通過電腦控制把「列印材料」一層層疊加起來,最終把計算機上的藍圖變成實物。這列印技術稱為3D立體列印技術。
參考資料:3D列印-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