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肩周炎的病因有哪些?
肩周炎的病因有:
1、風寒或風濕的侵襲:導致肩關節周圍的氣血運行不暢。
2、年齡:年齡增大,肩關節周圍的組織發生退行性的改變,肩關節對外力的承受能力下降。
3、損傷、挫傷或拉傷:未及時得到有效的治療。
4、上肢受到外傷或骨折:需長時間固定時,肩關節會發生攣縮、肌肉萎縮,導致肩周炎的發生。
5、長期的過度活動或姿勢不良。
6、頸椎病或中風:導致肩關節的血液循環障礙,長期導致肩關節粘連,發生肩周炎。
2、肩周炎的病因、臨床表現與診斷治療方法有哪些?
「肩周」表現為肩痛及運動障礙綜合征。廣義的肩周炎包括肩峰下滑囊炎、岡上肌腱炎、肩袖破裂、肱二頭肌長頭肌腱鞘炎、喙突炎、凍結肩、肩鎖關節病變等。狹義的「肩周炎」習慣稱「凍結肩」或「五十肩」。
一、病因病機中醫認為,人過中年陽氣虛弱,正氣漸損,肝腎不足,氣血虛弱,營衛失調,以致筋脈肌肉失去濡養,遇有風濕寒邪外侵,易使氣血凝滯,陽氣不布,脈絡不通故發本病。
(1)正氣內虧:「七七腎氣衰」,人到50歲左右,肝腎精氣開始衰退,或勞逸過度,或病後體弱,致氣血不足,筋脈得不到充分滋養,日久筋脈拘急,營衛失調。
(2)邪氣外侵:居住潮濕,中風冒雨,睡卧露肩等,均可致外邪內侵,寒濕留滯於筋脈,血受寒則凝,脈絡拘急則痛;寒濕之邪侵淫於筋肉關節,以致關節屈伸不利。
二、臨床表現與診斷
1.臨床表現
(1)肩部疼痛:起初時肩部呈陣發性疼痛,多數為慢性發作,以後疼痛逐漸加劇或頓痛,或刀割樣痛,且呈持續性,氣候變化或勞累後,常使疼痛加重,疼痛可向頸項及上肢(特別是肘部)擴散,當肩部偶然受到碰撞或牽拉時,常可引起撕裂樣劇痛,肩痛晝輕夜重為本病一大特點,多數患者常訴說後半夜痛醒,不能成寐,尤其不能向患側側卧,此種情況因血虛而致者更為明顯;若因受寒而致痛者,則對氣候變化特別敏感。
(2)肩關節活動受限:肩關節向各方向活動均可受限,以外展、上舉、內外旋更為明顯,隨著病情進展,由於長期廢用引起關節囊及肩周軟組織的粘連,肌力逐漸下降,加上喙肱韌帶固定於縮短的內旋位等因素,使肩關節各方向的主動和被動活動均受限,當肩關節外展時出現典型的「扛肩」現象,特別是梳頭、穿衣、洗臉、叉腰等動作均難以完成,嚴重時肘關節功能也可受影響,屈肘時手不能摸到同側肩部,尤其在手臂後伸時不能完成屈肘動作。
(3)怕冷:患肩怕冷,不少患者終年用棉墊包肩,即使在暑天,肩部也不敢吹風。
(4)壓痛:多數患者在肩關節周圍可觸到明顯的壓痛點,壓痛點多在肱二頭肌長頭腱溝。肩峰下滑囊、喙突、岡上肌附著點等處,尤以肱二頭肌腱長頭腱溝為甚,少數呈肩周軟組織廣泛性壓痛,無壓痛點者少見。
(5)肌肉痙攣與萎縮:三角肌、岡上肌等肩周圍肌肉早期可出現痙攣,晚期可發生廢用性肌萎縮,出現肩峰突起,上舉不便,後彎不利等典型症狀,此時疼痛症狀反而減輕。
(6)X線及實驗室檢查:常規攝片,大多正常,後期部分患者可見骨質疏鬆,但無骨質破壞,可在肩峰下見到鈣化陰影。實驗室檢查多正常。
2.診斷
(1)40~50歲以上中老年,常有風濕寒邪侵襲史或外傷史。
(2)肩部疼痛及活動痛,夜間加重,可放射到手,但無感覺異常。
(3)肩關節活動尤以上舉、外展、內、外旋受限。
(4)肩周壓痛,特別是肱二頭肌長頭腱溝。
(5)肩周肌肉痙攣或肌萎縮。
(6)X線及實驗室檢查一般無異常發現。
三、辨證施治
1.風寒侵襲型
【辨證】肩部疼痛較輕,病程較短,疼痛局限於肩部,多為鈍疼或隱痛,或有麻木感,不影響上肢活動,局部發涼,得暖或撫摩則痛減。舌苔白,脈浮或緊,多為肩周炎早期。
【施治】祛風散寒,通絡止痛。
【方葯】蠲痹湯加減:海風藤15g,羌活、獨活、桂枝、秦艽、桑枝、當歸、川芎、木香、乳香各10g,甘草6g。
【加減】寒勝者加制川烏、細辛;風勝者,重用羌活,再加防風。
2.寒濕凝滯型
【辨證】肩部及周圍筋肉疼痛劇烈或向遠端放射,晝輕夜甚,病程較長,因痛而不能舉肩,肩部感寒冷、麻木、沉重、畏寒得暖稍減。舌淡胖,苔自膩,脈弦滑。
【施治】散寒除濕,化瘀通絡。
【方葯】烏頭湯加減:麻黃10g,制川烏12g(先煎),白芍15g,黃芪30g,全蟲12g,羌活12g,細辛6g,甘草6g。
3.瘀血阻絡型
【辨證】外傷後或久病肩痛,痛有定處,局部疼痛劇烈,呈針刺樣,拒按,肩活動受限。或局部腫脹,皮色紫暗。舌質紫暗,脈弦澀。
【施治】活血化瘀,通絡止痛。
【方葯】活絡效靈丹與桃紅四物湯合並加減:當歸、丹參、乳香、沒葯、雞血藤各15g,桃仁、紅花、熟地、川芎、桂枝、白芍各10g,桑枝20g。
4.氣血虧虛型
【辨證】肩部酸痛麻木,肢體軟弱無力,肌膚不澤,神疲乏力,或局部肌肉攣縮,肩峰突起。舌質淡,脈細弱無力。
【施治】益氣養血,祛風通絡。
【方葯】秦桂四物湯:黃芪15g,秦艽、桂枝、當歸、白芍、生地各12g,川芎10g。
【加減】寒甚加羌活、獨活、附子;濕甚加苡米、海桐皮;筋縮不利加木瓜、雞血藤、忍冬藤;痛甚加全蟲。
四、輔助治療
1.成葯方
(1)昆明山海棠片(適用於肩周炎早期)。
(2)風濕寒痛片、痹苦乃停片(適用於肩周炎各期)。
(3)風痛安膠囊(適用於肩周炎早、中期有熱象者)。
(4)痹隆清安片(適用於肩周炎各期有熱象者)。
2.驗方
(1)丹參25g,當歸、川芎、羌活、白芍各15g,防風、姜黃、乳香、沒葯各10g,威靈仙、熟地各18g,秦艽、大棗各9g。水煎服,每日3次。偏寒甚者加桂枝12g,制附片10g(先熬);偏濕甚者加防己30g,木瓜15g;肝腎虛者加巴戟天15g,補骨脂15g;血瘀甚者加桃仁、紅花各10g;痛甚者加制川烏10g(先煎1小時);前屈後轉困難者加桑枝30g,伸筋草30g;久病者加甲珠10g,蜈蚣1條。
(2)茯苓5g,姜半夏12g,枳殼10g,風化硝6g,白術12g,白芥子12g,姜黃10g,桑枝12g,生薑8g。水煎服,日1劑(適用於肩周炎痰濕阻絡者)。
(3)玉竹、桑寄生各30g,鹿銜草、白術、茯苓、懷牛膝、自芍各15g,炙甘草9g。日1劑,水煎,2次分服(適用於肩周炎一臂或兩臂疼痛,不能高舉或轉動不靈不論病之新久者)。
3.外治方伸筋草30g,透骨草、海風藤各25g,蘇木、桂枝、羌活、川芎、桑寄生各15g,艾葉、防己、生薑各20g,防風、紅花各12g。煎水熏洗,日1~2次。
五、調護
(1)對疼痛劇烈,影響睡眠時,可服止痛片,局部熱敷,理療或配合中葯熏洗。
(2)肩關節活動受限、疼痛明顯,或封閉、按摩、推拿、針灸治療後,生活上要給予照顧和協助,如幫助患者穿衣,梳頭等。
(3)鼓勵協助病人做好功能鍛煉,如使受累關節被動上舉、外展及內、外旋等各種運動。
3、肩周炎的症狀有什麼?
肩周炎起病一般較為緩慢,病程較長,病史多在幾個月甚至1~2年,臨床以肩痛、肩關節功能活動受限和肩部肌肉萎縮等症狀。
肩痛:最初,肩部輕痛且陣發性,常因天氣變化及勞累誘發,有時肩痛串到胳膊和手上。隨病情的進展,逐漸發展為持續性疼痛,尤其在肩內旋、後伸、展肩時表現明顯,甚至劇痛難忍。肩痛程度晝輕夜重,嚴重者不能向患側壓肩而卧。
肩關節功能活動受限:隨病情的發展,症狀逐漸加重,出現肩關節活動范圍減小,特別是外展、外旋和內旋功能受限明顯,所以病人不能做摸褲袋、系腰帶、摸背和撓頭等動作。
肩部肌肉萎縮:隨著肩關節的功能的減退,病程長者患側上肢可有不同程度的肌肉萎縮。
4、中醫對肩周炎是怎樣分型的
肩周炎在中醫裡面形成的原因是由於寒風侵襲肩背部所引起的。平常注意防寒保暖,由於自然界的氣候變化,寒冷濕氣不斷侵襲機體,可使肌肉組織和小血管收縮,肌肉較長時間的收縮,可產生較多的代謝產物,如乳酸及致痛物質聚集,使肌肉組織受刺激而發生痙攣,久則引起肌細胞的纖維樣變性,肌肉收縮功能障礙而引發各種症狀。
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防寒保暖,特別是避免肩部受涼,對於預防肩周炎十分重要。
可以經常打太極拳、太極劍、門球,或在家裡進行雙臂懸吊,使用拉力器、啞鈴以及雙手擺動等運動,但要注意運動量,以免造成肩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的損傷。
要糾正不良姿勢 糾正不良姿勢。對於經常伏案、雙肩經常處於外展工作的人,應注意調整姿勢,避免長期的不良姿勢造成慢性勞損和積累性損傷。
5、肩周炎的發生率有分年齡段嗎?
肩周炎(全稱肩關節周圍炎)是發生於肩關節周圍軟組織(肩關節囊、肩關節周圍韌帶、肌腱及滑囊)的退行性變和慢性無菌性炎症。俗稱凍結肩、喙突炎、漏肩風、五十肩,是常見和多發疾病,多為單側發病,左側較右側多見,少數可雙側同時發病。多發於中老年人(與肩關節易發生退變的年齡一致),女性稍高於男性。
本病主要症狀是肩部周圍疼痛、牽涉到上臂及前臂,活動時疼痛加劇,重者不敢擺動患肢。急性期疼痛劇烈,患者多從夜間痛醒,難以入睡。早期因肩關節周圍疼痛會引起局部肌肉痙攣,使肩關節活動受限。後期肩關節周圍軟組織廣泛粘連,導致上肢的外展、外旋、後伸活動受限,患病較久者,可出現肩部肌肉萎縮,影響洗臉梳頭等日常活動。
本病屬於中醫痹證范疇,其病機有虛實之分。實證者外感風寒濕邪,筋脈阻滯,氣血運行不暢,產生疼痛。虛證者,一是因為過度勞倦,或受外傷,損及筋脈,導致肩部氣血阻滯,產生肩周圍疼痛及活動受限;二是由於年老體弱,臟氣虛衰,肩部筋脈及肌肉失於氣血的滋養,易受風寒濕邪之侵襲而發生肩周炎。
其實你說的情況還不一定是肩周炎,懷疑你玩電腦或寫字比較多,一個姿勢保持太長時間是容易引起肌肉軟組織的勞損的,所以注意勞逸結合才是你的關鍵。記住,一個姿勢不要維持超過一個小時。
6、肩周炎怎麼治療啊 ,吃什麼葯呢?醫生們
建議一:不要盲目選擇口服葯物。西葯毒副作用大,傷肝腎,易造成骨質疏鬆、等嚴重後果;
建議二:不要過於依賴物理療法。理療、按摩、推拿、針灸、拔罐等,如從業人員沒有經過正規抄培訓,很容易造成更大損傷及粘連。
建議三:不要寄希望於手術zd。風險高,痛苦大,肩膀部神經密布,沒到萬不得已不考慮。
多運動,勤鍛煉,勿食生冷,加強營養,注意保暖,慢性病慢慢養
7、肩周炎怎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