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肩周炎有哪些治療方法?
1.葯枕法
川芍、細辛、丹參、羌活、黑附片、乳香、沒葯、桑枝、桂枝、紅花各等份,加工成粗末作枕芯,長年使用。適用於各型肩周炎。
2.葯棒法
生川烏、生草烏、桂枝、紅花各30克,細辛、樟腦、茫硝各20克,雷公藤100克,血砂蓮60克,共研細末,用白酒600毫升浸泡10日後,以軟木製成叩擊錘奮放入葯液浸泡後,取出叩擊肩骼、肩骼、肩前、肩後、曲池及阿是穴等,叩擊頻率90-100次/分,1日1次,5次為1療程。適用於本病肩關節冷痛,活動受限者。
3.薄貼法
當歸、川芍、紅花、夭麻、續斷、牛膝、秦蕪、獨活各30克,桑白皮180克,生南星、生半夏、生草烏、生川烏各240克,共研細末,加桐油250。毫升、黃丹1000克,煉製成膏,取適量貼敷患處,2日1次,10次為1療程。適用於各型肩周炎。
4.熱敷法
(1)鐵屑500克,陳醋6070毫升,取溫水80-110毫升與醋混合後,加人鐵屑拌勻,裝入布袋以棉墊包裹敷熨患處,每次15-30分鍾,每日1次,1215次為1療程。適用於本病各期,敷熨中應避免燙傷。施治後將鐵屑鋪開晾乾,可再應用,但不超過3次。
(2)昊茱英、苗仁、萊灘子、冤絲子、紫蘇子、食鹽各30克,將食鹽炒黃後,加余葯共炒至葯物變色,裝入布袋,熱敷患處,同時活動肩關節,每日3次,連續2日,第3日將上葯水煎熏洗患處,巧日為1療程。適用於本病各期。
5.葯熨法
生草烏、天南星、生川烏、羌活各15克,蒼術、姜黃、生半夏、白附子各10克,白芷、乳香、沒葯、細辛各9克,共研細末,加食醋、蜂蜜、白酒各20毫升和勻,另取蔥白、生薑適量搗爛,白鬍椒20粒研碎,混勻,共同炒熱後裝入布袋,趁熱敷患處,每次30分鍾,每日2次,5-7日為1療程。適用於本病各期。
6.熏洗法
朴硝50克,馬錢子、黑老虎各100克,水煎熏洗患處,每次20分鍾,1日2次,3-5日為1療程。適用於本病各期。
2、治療風濕的熏洗類的中草葯的葯方
治療急性風濕性關節炎的單方、驗方有:
(1)柳枝30~60g,水煎服。
(2)老桑枝30~60g,黃柏10g,水煎服。
(3)蒼術、黃柏各9g,忍冬藤30g,水煎服。
(4)嫩桑枝30g、懷牛膝10g、漢防己10g、絲瓜絡30g,水煎服。
(5)青風藤15g、防己10g,水煎服。
(6)郗薟草30g、桑枝30g、嫩柳枝15g、嫩槐枝15g,水煎分3次服。
(7)虎杖30g、白酒1匙,酒水同煎,1日1劑。
(8)鮮忍冬藤、根、葉90g,水煎分3次服。
(9)薜荔枝60g,用清水、甜酒各半同煎,去渣加紅糖30g,調服。
治療慢性風濕性關節炎的單方、驗方有:
(1)雞血藤、海風藤、桂枝各9g,水煎服。
(2)虎杖根、桑樹根各30g,大棗10枚,水煎服。
(3)郗薟草、臭梧桐各15g,水煎服。
(4)絡石藤、秦艽、伸筋草、路路通各12g,水煎服。
(5)青風藤、秦艽、尋骨風、何首烏各12g,水煎服。
(6)郗薟草90g,生白術、薏苡仁各60g,水煎服。
治療風濕性關節炎有哪些熏洗療法?
熏洗療法是將中葯煎煮後,乘熱對患部熏蒸或浸泡,使葯性從毛孔直入病所。有祛風散寒,舒筋活絡的作用。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痹。現介紹幾種常用的配方。
①海桐皮、桂枝、海風藤、路路通、寬筋藤、兩面針各30g,水煎,每日1次,每次20分鍾,連續使用1個月(《實用中醫內科學》方)。
②川、草烏各20g,白芷50g,羌活、獨活各50g,細辛10g,川芎、桂枝各30g,威靈仙、伸筋草、透骨草各60g,水煎,每日2~3次,每次15分鍾,5~10天為一療程(貴州醫學院附院方)。
③艾葉、紅花各9g,透骨草30g,花椒6g,水煎。每日1~2次。
④土鱉蟲12g,蘇木30g,大戟6g,尋骨風20g,水煎。每日1~2次。
⑤桑枝、柳枝、榆枝、桃枝各70cm,熬水熏洗患處,每日2~3次。
⑥透骨草、追地風、千年健各30g,熬水熏洗患處,每日2次。
治療風濕性關節炎有哪些 常用外用膏葯?
風濕性關節炎病在肌肉、關節、經脈,膏葯外貼可使葯性從皮毛而入腠理,通經活絡,較服葯更有有利的一面。現將常用膏葯及使用方法介紹如下:
(1)傷濕止痛膏(橡皮貼膏):功能驅風散寒,除濕通絡,活血止痛。使用時先將皮膚用溫水清洗擦乾,貼於患處,用手掌將膏葯按摩,使其粘在皮膚上。凡對橡皮膏過敏,皮膚糜爛有滲液者及外傷合並化膿者,不宜貼用。
與其功用類似的還有麝香虎骨膏、青海麝香膏、關節止痛膏等。臨床可任選一種使用。
(2)狗皮膏(膏葯):功能祛風散寒除濕,舒筋活絡止痛。使用時將膏葯加溫軟化後,貼於患處。
與其功用類似的還有萬靈筋骨膏、追風膏、老鸛草膏等,亦可選用。
(3)武力拔寒散(散劑):功能祛風除濕,通陽活血,止痛消腫。用時取葯適量,以雞蛋清略加溫開水或人乳與葯調成糊狀,分攤在蠟紙上,貼於穴位或患處。使用時注意忌生冷,不可內服。皮膚貼葯處10天內不可用水洗。臍輪、腳心等處不可貼用。兒童、體弱及浮腫者忌用。
(4)五虎散(散劑):功能與武力拔寒散相同,使用時以白酒調勻,敷於患處。除外敷外,本散也可內服。每次6g,用溫黃酒或溫開水送服。
治療風濕性關節炎有哪些葯敷療法?
外敷療法:本法是將葯物局部或穴位外敷。有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散寒祛濕,消腫止痛的作用。
(1)菖蒲、小茴香各60g,食鹽500g,同炒熱,布包,燙患處。適用於肢體關節冷痛,遇寒痛增,得熱痛減者。
(2)石蒜、生薑、蔥適量搗爛,外敷患處。適用於關節疼痛,怕風畏寒者。
(3)新鮮骨碎補3~5根搗爛敷患處。適用於關節冷痛者。每次5~10分鍾即可見效。
(4)桃仁、白芥子各6g研細末,用適量蛋清調成糊狀,外敷關節痛處,3~4小時可止痛。注意不可久敷。
(5)如意金黃膏塗患處,用紗布蓋好,每日換1次。適用於關節紅腫者。
(6)仙人掌適量搗成泥狀,塗敷患處。
(7)鮮紫花地丁適量,搗爛敷患處。
(8)蒲公英120g,加水煮成葯液,用毛巾浸透,濕敷患處。
(9)山梔末、飛羅面各等份,用開水或醋、黃酒、蛋清調成糊狀,敷痛處。敷處現青色,無礙,數日可退。
(10)綠豆粉和雞蛋清調敷患處。
以上6~10療法,均適用於關節紅腫灼熱、疼痛劇烈、得冷則舒、屈伸不利者。有較好的清熱、消腫、止痛作用。
(11)坎離砂(熨劑):用鐵屑和醋混合後,產生溫熱效應,直接熨敷局部。已被製成外用熨劑成葯。適用於肢體關節冷痛、重著,或痛處有腫脹者。
3、·請求·熏蒸葯浴配方
一、主治痛風葯浴配方
·方一
來源:《證治准繩》
配方:樟木屑約15升(1斗半)
用法:將上葯置大桶內,桶邊放一個凳子,以急流水一擔熬沸泡之,桶內安一矮凳子,足放在桶內矮凳上,以草圍桶外,勿令湯熱氣入眼。每日洗足1次,每次一小時,7-10日為一療程。
·方二
來源:《中國民間療法》
配方:當歸、制乳香、制沒葯各20克,川芎、牛膝、烏蛇、血竭兒茶各60克,紅花30克、蘇木川斷狗脊防風獨活羌活各100克、雞血藤150克。
用法:將上葯加水煎液,倒入溫度適宜的洗澡水中,浴身,每日一次,15-30日為一療程。
·方三
配方:馬錢子、生半夏、艾葉各20克,紅花15克,王不留行40克,大黃、海桐皮各30克,蔥須3根。
用法:上葯煎湯2000毫升,置於桶內,以熱氣熏蒸患部,待葯液變溫後,浸洗患處。每日兩次,7日為一療程。
二、主治高脂血症葯浴方
配方:生山楂100克,決明子60克,澤瀉30克,虎杖50克,海藻50克,沒葯30克,川芎30克,生大黃50克,銀柴胡50克,龜板30克,仙靈脾30克,鬼箭羽50克,秦皮80克,片姜黃50克。
方解:本方以清代外治大師吳尚先所擬降脂湯葯浴治療為基礎組成,生山楂、決明子、澤瀉 虎杖 共奏消痰化滯、清熱利濕、活血化瘀之功,海藻利濕熱軟堅散結,姜黃、沒葯、川芎增強活血祛瘀,生大黃瀉下,清利之外,乏銀柴胡、龜板、仙靈脾等滋陰補陽之品,使瀉不傷正,痰濕瘀熱得支,正氣生,精神復,久用輕身健體。
現代研究方中山楂、澤瀉、龜板久用均有直接或間接降脂作用,作用分別為:1)促進腸道膽固醇排匯、抑制外源性膽固醇吸收如大黃、首烏、決明子、虎杖等;2)競爭性抑制腸道膽固醇吸收如海藻所含植物固醇,可抑制腸內固醇的吸收。另外一些中葯含果膠、瓊脂成分與膽鹽結合成復合物,阻礙膽固醇吸收。3)抑制膽固醇,甘油三酯合成,如澤瀉、姜黃;4)影響血脂分布、運轉與清除,如丹參、女貞子使肝內氧化代謝加強;5)降低血膽固醇,如首烏漢不飽和脂肪酸。
三、治療肩周炎葯浴方
·洗劑Ⅰ號
葯物組成:防己30g,威靈仙30g,五加皮30g,羌活30g,獨活30g,川芎30g,赤芍30g,紅花30g,木瓜30g,雞血藤30g,千年健30g,海風藤30g,青風藤30g,桑枝30g,馬錢子30g,伸筋草30g,透骨草30g。
功效:溫經活絡,祛風散寒。
主治:肩周炎。
用法:將上葯用冷水浸泡於鐵瓷盆內,2小時後,文火煎熬20分鍾,不去渣,待放置溫度適宜後,用毛巾蘸葯液熱敷患處,或直接用葯液洗浴患處,再次用時加溫即可,加溫前可續水。每日1~2次,每次30分鍾,每劑葯可用1周。
·洗劑Ⅱ號
葯物組成:伸筋草、威靈仙、續斷、麻黃、桂枝各15g,當歸、紅花、川烏、草烏、木鱉子、乳香、沒葯、川芎各12g。
功效:舒筋活血,溫經散寒。
主治:肩周炎各期。
用法:同洗劑Ⅰ號。
·漏肩風熏洗驗方
葯物組成:鬼箭羽15g,桂枝、紅花、木瓜各9g,晚蠶沙15g,黃酒250g。
功效:祛風散寒,活血化瘀,通經和絡。
主治:肩關節周圍炎屬風濕痹阻型者。
用法:上葯加清水適量浸泡15分鍾,再加水半面盆,加黃酒煎沸後,趁熱熏洗患處,冷則加熱再熏再洗,每次熏洗15~30分鍾。每日2次,每劑連用3天。
四、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葯浴方
·三枝熏洗方
葯物組成:樟樹枝、桑樹枝、柳樹枝、艾葉各120g。
功效:溫經通絡止痛。
主治:周身風濕痛。
用法:上葯加水100市斤,放入大鍋內煎煮10分鍾,備用。先預備大水缸1口,放在避風之密室。缸內放高、低小木凳各1條,將煎好的葯水連葯渣倒入缸內,患者赤身入缸,坐在高木凳上,腳踏低木凳。以厚布將患者頸部以下(頭露在外)和缸周圍覆蓋熏之。待周身汗出透時,須用干毛巾拭凈全身汗水,出缸上床避風蓋被靜卧。
·黃柏外洗方
葯物組成: 黃柏20g,苦參、浮萍、地膚子、蛇床子各10g。
功效:清熱除濕,消腫止痛。
主治:類風濕性關節炎活動期見關節腫痛。
用法:上葯加清水煮沸後,將葯液倒入盆內備用。用消毒毛巾蘸葯液擦洗患處,每次擦洗5 ~10分鍾,每日3次。
備註:在應用外洗方時,同時配用三藤通痹湯(忍冬藤、雞血藤、夜交藤、秦艽、牛膝各20g,沒葯10g,桑寄生、黃芪、當歸、連翹各20g,生甘草10g),水煎內服,效果顯著。
·蠲痹沐方
葯物組成:生川烏15g,生草烏15g,生馬錢子10g,酒白芍20g,透骨草15g,細辛10g,莪術15g,制乳沒15g,制南星12g,威靈仙15g,桑寄生15g,仙靈脾10g,皂角刺15g。
功能:溫經散寒,活血通絡,蠲痹止痛。
主治:類風濕性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等。
用法:將上葯研細末裝入布袋內,用適量清水浸泡1小時,文火煎50分鍾,製成溶液。將患病部位浸泡在葯浴液中,要略加活動。然後再將葯渣袋趁熱外敷患處,每天治療1~2次。1劑葯可使用2天,一般10天為1療程。
備註:臨床上可以此方為基本方隨症加減。若關節紅腫灼熱疼痛,加忍冬藤、絡石藤、生地、黃柏,並減少川、草烏之用量;關節酸痛、遊走不定,加防風、羌活、獨活;痛有定處,疼痛劇烈,加大川、草烏用量,並加桂枝、海風藤;肢體酸痛重著,肌膚不仁,加炒蒼術、川朴、
4、肩周炎的中葯處方?
肩周炎俗稱五十肩、凍結肩,學名粘連性關節囊炎,主要發生在50歲左右人群,尤其女性多於男性,,主要表現為肩關節周圍疼痛,夜間明顯,影響睡眠,可造成肩關節多方向活動受限。隨著病情的發展,出現肩關節活動受限,病程通常為半年到兩年。目前對肩周炎的治療通常使用非甾體消炎葯,結合針灸、中頻、中葯塌漬、中葯外敷、中葯熏洗等中醫治療方法,可有較好療效。
5、最靈驗的家庭熏洗良方
不知道你想要的是什麼作用的,一般人都可以用的配方是:艾葉, 柚子葉等來熏洗身體,不過要經常使用才會好,如果你不方便或者想更好地修養身心;建議可以到無相銅爐定一款健康香,此香是採用天然的艾葉、菖蒲、茱萸等,還有就是佩戴一些趨吉避凶的掛飾,像個人的本命佛或者貔貅等,都是有護佑得福之功的,這可以同時在無相銅爐定就行!
6、肩周炎怎麼治?
7、怎麼治好肩周炎
肩周炎的緣故,一般是長期的受涼造成血液循環不好,就會患上肩周炎。特別是夏天是肩周炎的高發期。原因是吹電風扇,開空調,雙肩經受不了風寒就造成肩周炎,若是經常受風寒就容易治療不車底。所以平時注意別受涼別受風,還有就是出現肩周炎治療得及時,
平時可通過苗辶 父 的 養辶 生中葯及時護里和治療,平時也注意堅持運動,堅持下去,肩周炎會漫漫治好的,但是平時得注意堅持運動,肩周炎的症狀不運動是不可以的。
8、熏洗的方法
一般熏洗的中葯,每天只能用2次,洗完的葯汁就沒有葯效了,再用就起不到治療作用,只能倒了,不能繼續用,再熏洗要換新的葯。
9、許氏熏洗葯方2號怎麼用啊!一副葯可以用幾次 感覺這個葯方對我的症狀非常適合
許氏熏洗葯方2號:威靈仙15克、穿山甲、王不留行、昆布、皂角刺、烏梅、白芥子、生南星、地龍、生半夏各10克。
主治:肢體損傷後期,肌肉腫硬疼痛,關節僵直,骨膜增生,骨化性肌炎等症以及伴見骨質增生的頸椎病或足跟痛等疾病。
將葯置於鍋內加水4000~5000毫升煎沸5分鍾後,兌入白酒及食醋各50克,即可熏蒸:為聚熱保溫,可在傷處周圍用干毛巾遮蓋。待水溫適宜,可將患肢放入葯汁內泡洗,或用毛巾蘸葯水洗敷,直至水冷為止。冬季可用護火邊加溫邊熏洗。結束後立即用干布擦乾患處保暖,每劑葯可用2天,每天熏洗2次,每次1小時左右。
熏洗方葯一般用於損傷後期。該法是依靠葯力和熱力的協同作用,促經絡疏通,氣血流暢,從而達到治療目的。但應用不當,亦能帶來危害,凡皮膚有傷口、潰爛者禁用此法。孕婦懊用;兒童患者不宜水溫過高,以防燙傷。熏洗期間不可外致其他仿膏葯。若伴育關節功能障礙者,必須在熏洗的同時,配合進行功能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