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肩周炎是怎麼形成的
肩周炎又稱肩關節周圍炎,俗稱凝肩、五十肩。以肩部逐漸產生疼痛,夜間為甚,逐漸加重,肩關節活動功能受限而且日益加重,達到某種程度後逐漸緩解,直至最後完全復原為主要表現的肩關節囊及其周圍韌帶、肌腱和滑囊的慢性特異性炎症。肩周炎是以肩關節疼痛和活動不便為主要症狀的常見病症。本病的好發年齡在50歲左右,女性發病率略高於男性,多見於體力勞動者。如得不到有效的治療,有可能嚴重影響肩關節的功能活動。肩關節可有廣泛壓痛,並向頸部及肘部放射,還可出現不同程度的三角肌的萎縮。
1病因
1.肩部原因
(1)本病大多發生在40歲以上中老年人,軟組織退行病變,對各種外力的承受能力減弱;
(2)長期過度活動,姿勢不良等所產生的慢性致傷力;
(3)上肢外傷後肩部固定過久,肩周組織繼發萎縮、粘連。
(4)肩部急性挫傷、牽拉傷後因治療不當等。
2.肩外因素
頸椎病,心、肺、膽道疾病發生的肩部牽涉痛,因原發病長期不愈使肩部肌肉持續性痙攣、缺血而形成炎性病灶,轉變為真正的肩周炎。
2臨床表現
1.肩部疼痛
起初肩部呈陣發性疼痛,多數為慢性發作,以後疼痛逐漸加劇或鈍痛,或刀割樣痛,且呈持續性,氣候變化或勞累後常使疼痛加重,疼痛可向頸項及上肢(特別是肘部)擴散,當肩部偶然受到碰撞或牽拉時,常可引起撕裂樣劇痛,肩痛晝輕夜重為本病一大特點,若因受寒而致痛者,則對氣候變化特別敏感。
2.肩關節活動受限
肩關節向各方向活動均可受限,以外展、上舉、內旋外旋更為明顯,隨著病情進展,由於長期廢用引起關節囊及肩周軟組織的粘連,肌力逐漸下降,加上喙肱韌帶固定於縮短的內旋位等因素,使肩關節各方向的主動和被動活動均受限,特別是梳頭、穿衣、洗臉、叉腰等動作均難以完成,嚴重時肘關節功能也可受影響,屈肘時手不能摸到同側肩部,尤其在手臂後伸時不能完成屈肘動作。
3.怕冷
患者肩怕冷,不少患者終年用棉墊包肩,即使在暑天,肩部也不敢吹風。
4.壓痛
多數患者在肩關節周圍可觸到明顯的壓痛點,壓痛點多在肱二頭肌長頭肌腱溝處、肩峰下滑囊、喙突、岡上肌附著點等處。
5.肌肉痙攣與萎縮
三角肌、岡上肌等肩周圍肌肉早期可出現痙攣,晚期可發生廢用性肌萎縮,出現肩峰突起,上舉不便,後伸不能等典型症狀,此時疼痛症狀反而減輕。
3檢查
本病主要採用X線檢查和肩關節MRI檢查:
1.X線檢查
(1)早期的特徵性改變主要是顯示肩峰下脂肪線模糊變形乃至消失。所謂肩峰下脂肪線是指三角肌下筋膜上的一薄層脂肪組織在X線片上的線狀投影。當肩關節過度內旋位時,該脂肪組織恰好處於切線位,而顯示線狀。肩周炎早期,當肩部軟組織充血水腫時,X線片上軟組織對比度下降,肩峰下脂肪線模糊變形乃至消失。
(2)中晚期,肩部軟組織鈣化,X線片可見關節囊、滑液囊、岡上肌腱、肱二頭肌長頭腱等處有密度淡而不均的鈣化斑影。在病程晚期,X線片可見鈣化影緻密銳利,部分病例可見大結節骨質增生和骨贅形成等。此外,在肩鎖關節可見骨質疏鬆、關節端增生或形成骨贅或關節間隙變窄等。
2.肩關節MRI檢查
肩關節MRI檢查可以確定肩關節周圍結構信號是否正常,是否存在炎症,可以作為確定病變部位和鑒別診斷的有效方法。
4診斷
根據病史和臨床症狀多可診斷。常規攝片,大多正常,後期部分患者可見骨質疏鬆,但無骨質破壞,可在肩峰下見到鈣化陰影。年齡較大或病程較長者,X線平片可見到肩部骨質疏鬆,或崗上肌腱、肩峰下滑囊鈣化征。
5鑒別診斷
臨床上常見的伴有肩周炎的疾病包括:頸椎病、肩關節脫位、化膿性肩關節炎、肩關節結核、肩部腫瘤,風濕性、類風濕性關節炎及單純性岡上肌腱損傷,肩袖撕裂,肱二頭肌長頭肌腱炎及腱鞘炎等。這些病症均可表現為以肩部疼痛和肩關節活動功能受限。但是由於疾病的性質各不相同,病變的部位不盡相同,所以,有不同的伴發症可供鑒別。
6治療
目前,對肩周炎主要是保守治療。口服消炎鎮痛葯,物理治療,痛點局部封閉,按摩推拿、自我按摩等綜合療法。同時進行關節功能練習,包括主動與被動外展、旋轉、伸屈及環轉運動。當肩痛明顯減輕而關節仍然僵硬時,可在全麻下手法松解,以恢復關節活動范圍。
自我按摩的步驟及方法為:
1.用健側的拇指或手掌自上而下按揉患側肩關節的前部及外側,時間1~2分鍾,在局部痛點處可以用拇指點按片刻。
2.用健側手的第2~4指的指腹按揉肩關節後部的各個部位,時間1~2分鍾,按揉過程中發現有局部痛點亦可用手指點按片刻。
3.用健側拇指及其餘手指的聯合動作揉捏患側上肢的上臂肌肉,由下至上揉捏至肩部,時間1~2分鍾。
4.還可在患肩外展等功能位置的情況下,用上述方法進行按摩,一邊按摩一邊進行肩關節各方向的活動。
5.最後用手掌自上而下地掌揉1~2分鍾,對於肩後部按摩不到的部位,可用拍打法進行治療。
自我按摩可每日進行1次,堅持1~2個月,會有較好的效果。
2、肩周炎是怎樣引起的?
肩周炎是以長期肩痛,肩關節活動障礙為顯著特徵,常發於年齡為50歲左右,女性發病率較多。本病是由於肩關節關節囊、關節周圍軟組織發生的范圍較廣的慢性無菌性炎症反應,引起軟組織廣泛性的粘連,限制了肩關節的活動所致。中醫學認為本病多由年老體衰,筋脈失養,或風寒濕邪侵襲,經脈拘急所成,屬於「痹證」范疇。
肩周炎以肩痛、肩關節活動受限為其症狀特徵。疼痛可呈鈍痛或刀割樣痛,夜間加重,甚至痛醒,可放射至頸、背部,或前臂手部。活動受限以外展、外旋、後伸最為明顯,表現為不能穿衣、梳頭等。本病的發展可分為:急性期、粘連期、緩解期。
急性期:以疼痛為主,關節活動受限,但尚有相當范圍的活動度。病程約1個月,重者可延續2~3個月。
粘連期:關節活動度嚴重受限,活動范圍很小,外展或前屈活動時,可表現出聳肩現象。肩痛較急性期明顯減輕,病程約2~3個月。
緩解期:經治療及功能鍛煉,粘連及肌肉的痙攣、韌帶的攣縮逐漸解除,疼痛消失,肩關節功能恢復正常。
3、肩周炎是怎麼引起的?
肩周炎是怎麼引起的
1、肩部退行性改變:隨著我們的年齡開始增長,身體的各個機能都開始進行退化,所以在現在很多的中老年人中都會存在肩周炎的危害。
2、外傷:人的肩膀是人活動量中最大的關節,有的時候會因為肩部的一些受傷所造成的拉傷,所以說也是會出現這種症狀的發生的,些病理現象的出現必然造成肩關節功能障礙,使患者做肩關節運動時出現疼痛和受限。
3、慢性勞損:這種情況下相信大家已經有所了解的,每天我們長時間的勞動,都避免不了用肩膀開始進行運動,特別是肩關節,周圍軟組織相對薄弱,上肢活動時力臂距離長,受力大,容易出現勞損。當肩關節出現勞損時,其周圍肌肉、肌腿、韌帶、筋膜可出現充血和滲出,形成肩關節周圍組織的元菌性炎症,從而導致肩關節活動受限。
4、內分泌紊亂:有的學者觀察到,肩周炎患者多見於50歲左右的人群。超過該年齡組的人群,肩周炎的發生率明顯下降。同時,50歲左右人群是內分泌紊亂和更年期綜合征的高發年齡組。因此,人們認為,肩周炎可能與人體內分泌紊亂有關。由於肩周炎經過1~2年後有自愈的特點,與更年期綜合征患者經過1~2年的自我調整可以趨於穩定的現象相符。因此,人們認為,肩周炎與人體內分泌紊亂有關系。
5、免疫反應:人們觀察到,50歲以後,穩定肩關節重要的肌肉岡上肌肌臆明顯變薄弱,出現磨損,同時該肌腱止點存在局限性壞死現象。而岡上肌部位在人體上肢外展時,經常與肩峰下反復撞擊,產生炎症反應。這種局部的無菌性炎症可誘發免疫反應,造成肩關節彌漫性關節囊炎,使肩關節出現粘連和運動障礙。
6、外界環境變化:人們觀察到,肩周炎好發於冬春季節,其患病率明顯高於夏秋兩季,說明外界環境溫度的變化與肩周炎有密切聯系。當肩關節受到寒冷刺激時,肩關節周圍組織可出現血流緩慢,肌肉孿縮現象。長期的肌肉孿縮可導致代謝產物聚集,剌激機體出現無菌性炎症反應,最後形成肩關節周圍的肌肉、肌臆、韌帶等組織粘連、李縮等現象,使肩關節出現疼痛和活動受限。
7、疾病的存在:機體的某些疾病也與肩周炎的發病有關。例如,心、肺、膽管等部位的疾病可導致肩部的牽涉痛,同時這些原發疾病長期不愈,使肩部肌肉長期處於痊孿、缺血狀態,從而形成炎性病灶,終轉變成為肩周炎。
4、肩周炎是怎樣的疾病?
肩周炎是以長期肩痛、肩關節活動障礙為顯著特徵的疾病常發年齡為50歲左右,女性發病率較多。本病是由於肩關節關節囊、關節周圍軟組織發生的范圍較廣的慢性無菌性炎症反應,引起軟組織廣泛性的粘連,限制了肩關節的活動所致。
5、肩周炎是怎麼造成的?
專家說肩周炎病因要分為以下兩種情況:
1.原發性:如長期制動、糖尿病、甲狀腺疾病、腦卒中、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這類疾病可能會直接引起肩周炎;
2.繼發性:像急性損傷(肩袖撕裂、骨折、脫位)、其他外科手術(心臟手術和神經手術等)等,這類損傷或疾病手術後,如果處理不當或不接受正規的治療,也可能會導致肩周炎。
6、肩周炎的症狀是怎樣子的
1、疼痛是肩周炎最突出的症狀。初始疼痛症狀往往較輕,常因天氣變化或勞累而引發,逐漸發展為持續性疼痛,尤其是在肩關節內旋,後伸,上舉,外展等運動時更為明顯,甚至劇痛難忍。
2、在休息時疼痛症狀也會加重,尤其是夜間睡眠時,嚴重者可夜不能寐,不能向患側壓肩側卧,
3、肩關節活動受限一般發生在疼痛症狀明顯後的3-4周,起因為疼痛、肌肉痙攣等。之後關節囊,韌帶等軟組織粘連、攣縮,導致肩關節明顯僵硬。
4、肩周炎之前一般均有數周至數月的肩部疼痛和關節功能逐漸降低的病史,約有1/5的病人曾有肩部或上肢的輕微外傷。隱匿起病,逐漸發展特點是肩周炎早期臨床特點之一。
7、肩周炎是怎麼引起的?有什麼具體原因?
引起肩周炎的原因主要有下述幾點;
一、軟組織退行性改變
局部軟組織退行性改變,發生痛疼會限制關節運動導致肩周炎。例如:腱鞘炎和肌腱炎,這些疾病可引起進一步的損害,肩部微小的損傷,也會成為肩周炎的起因。
二、肩部外傷
肩部或上臂骨折,然後加上不合理運動,或是由於前臂以及腕部骨折後頸腕吊帶懸吊,或石膏固定等原因減少肩關節活動也會引發肩周炎。
三、韌帶和肌腱的長期勞損
大部分病人發病是由於手工功課、伏案久坐不良姿勢的職業,使韌帶、肌腱等長期積累勞損,易引發肩周炎。
骨科疾病已經成為危害人們健康的非常重要的疾病,而其中的肩周炎更是發病率高、危害大,給患者帶來了許多的不便和病痛。讓患者痛苦異常,夜不能寐,肩膀血液流動不靈活是肩周炎的「傑作」,因此對於肩周炎這種危害大的疾病必需及早預防與治療。
8、肩周炎是怎麼引起的
肩周炎被稱作是「五十肩」,也就是中年人才會患上這種疾病的,但是最近一些年,因為青少年經常的保持一個姿勢看書、玩手機等,往往就會讓肩周炎找上了自己。
治療方法:
一、食療方法
當歸血藤雞蛋湯,全當歸、雞血藤各15克,木香、陳皮、赤芍各10克,桑枝20克,雞蛋1個。將雞蛋與諸葯(布包)同煮,待蛋熟後去殼再煮10分鍾,棄葯包,吃蛋喝湯,每日3次,每次1個。
二、中醫方法
肩周炎的的治療要積極及時,不要耽誤,越推只會讓病情更加嚴重。肩周炎的治療必須配合肩周炎患者自身的調養,可佣(古順fu+堂」肩!周、貼)萄保有,灰復的同時補充營養,增強筋骨抵抗力,尤其是中老年人體質下降,更應該注意自身營養充足。多鍛煉,活動筋骨,不要過於勞累,要適度的休息。
肩周炎平時一定要多注意休息。愛護休息,給予局部使用鹽開水熱毛巾熱敷,平時做好護理,講究飲食質量,多吃一些富含優質蛋白、微量元素和維生素的食物,可選擇鮮魚、牛奶、動物肝腎、黑芝麻、雞蛋、豆腐等。
9、肩周炎是怎麼形成的?
肩周炎又稱肩關節周圍炎,俗稱凝肩、五十肩。以肩部逐漸產生疼痛,夜間為甚,逐漸加重,肩關節活動功能受限而且日益加重,達到某種程度後逐漸緩解,直至最後完全復原為主要表現的肩關節囊及其周圍韌帶、肌腱和滑囊的慢性特異性炎症。肩周炎是以肩關節疼痛和活動不便為主要症狀的常見病症。本病的好發年齡在50歲左右,女性發病率略高於男性,多見於體力勞動者。如得不到有效的治療,有可能嚴重影響肩關節的功能活動。肩關節可有廣泛壓痛,並向頸部及肘部放射,還可出現不同程度的三角肌的萎縮。
常見病因
軟組織退行病變,長期過度勞損,傷後治療不當等
常見症狀
以肩關節疼痛和活動不便為主要症狀
病因
1.肩部原因
(1)本病大多發生在40歲以上中老年人,軟組織退行病變,對各種外力的承受能力減弱;
(2)長期過度活動,姿勢不良等所產生的慢性致傷力;
(3)上肢外傷後肩部固定過久,肩周組織繼發萎縮、粘連。
(4)肩部急性挫傷、牽拉傷後因治療不當等。
2.肩外因素
頸椎病,心、肺、膽道疾病發生的肩部牽涉痛,因原發病長期不愈使肩部肌肉持續性痙攣、缺血而形成炎性病灶,轉變為真正的肩周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