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骨腫瘤 > 胸壁骨腫瘤前兆

胸壁骨腫瘤前兆

發布時間:2021-07-11 03:32:45

1、胸腺瘤的症狀有哪些?

胸腺瘤有哪些表現及如何診斷?
像任何縱隔腫瘤一樣,胸腺瘤的臨床症狀產生於對周圍器官的壓迫和腫瘤本身特有的症狀——合並綜合征,小的胸腺瘤多無臨床主訴,也不易被發現,腫瘤生長到一定體積時,常有的症狀是胸痛,胸悶,咳嗽及前胸部不適,胸痛的性質無特徵性,程度不等,部位也不具體,一般講比較輕,常予對症處理,未做進一步檢查,症狀遷延時久,部分病人行X線檢查,或某些病人在體查胸透或攝胸片時發現縱隔腫物陰影,被忽略診斷的胸腺瘤此時常生長到相當大體積,壓迫無各靜脈或上腔靜脈梗阻綜合征的表現,劇烈胸痛,短期內症狀迅速加重,嚴重刺激性咳嗽,胸腔積液所致呼吸困難,心包積液引起心慌氣短,周身關切骨骼疼痛,均提示惡性胸腺瘤或胸腺癌的可能。
胸腺瘤特有的表現是合並某些綜合征,如重症肌無力(MG),單純紅細胞再生障礙性貧血(PRCA),低球蛋白血症,腎炎腎病綜合征,類風濕關節炎,皮肌炎,紅斑狼瘡,巨食管症等。
雖然各年齡段均可發生胸腺瘤,但絕大多數是在50~60歲,兒童胸腺瘤非常少見,胸腺瘤的發生率男女之間的差別不明顯,大約50%胸腺瘤病人無明顯臨床症狀,多是在胸部X線體檢時被查出腫瘤,隨著腫瘤增大或腫瘤的外侵,患者表現為局部壓迫症狀,全身反應及伴發疾病症狀,胸壁受累病人可陸續出現程度不等胸背鈍痛,肩胛間區或胸骨後疼痛;氣管受壓出現咳嗽,氣促,胸悶,心悸等呼吸困難症狀;喉返神經受侵可出現聲音嘶啞,膈神經受壓可出現膈肌麻痹;上腔靜脈梗阻表現為面部青紫,頸靜脈怒張,如出現乏力,盜汗,低熱,消瘦,貧血,嚴重的胸痛以及心包積液,胸腔積液等體征常提示為惡性病變或伴有局部轉移,胸腺伴隨疾病據Rosenow和Hurley』s(1984)報道,40%胸腺瘤病人伴有胸腺從屬全身性或自身免疫性疾病。
其中1/3有兩種或更多胸腺伴隨疾病,這些伴發疾病的絕大多數是自身免疫紊亂引起,也可能有某些巧合。
1、重症肌無力重症肌無力是胸腺瘤患者最常伴隨的疾病,30%~70%患者伴有重症肌無力,而重症肌無力患者中有10%~30%合並有胸腺瘤,發病年齡一般比單純肌無力病人大10~15歲,比單純胸腺瘤的平均發病年齡年輕一點,重症肌無力和胸腺瘤常同時出現,偶爾重症肌無力可在發現胸腺瘤以後若干年才出現,或者胸腺瘤切除術後數天或數年才出現,合並重症肌無力的胸腺瘤以混合型多見,其次為淋巴細胞型與上皮細胞型,梭形細胞型最少見,胸腺瘤可能有兩種作用,一種是產生自家免疫反應,另一種是作為自身抗體能抑制自家免疫反應,如果切除了第一種反應的胸腺,有助於治療重症肌無力,而切除了抑制自身免疫反應的胸腺瘤後,則產生或加重重症肌無力,Kimura報道了27例切除胸腺瘤後出現了重症肌無力,胸腺瘤伴重症肌無力的預後較單純胸腺瘤為好,其可能原因在於胸腺瘤伴重症肌無力易早期發現。
2、紅細胞再生不良症很多患者同時合並血小板及白細胞減少,骨髓細胞和巨核細胞生成正常,文獻報道5%~7%胸腺瘤可合並紅細胞再生不良症,有紅細胞再生不良症的病人卻有近半數合並胸腺瘤,合並紅細胞再生不良症的機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與免疫抑制有關,Jepson和Vas(1974)提出證據表明:胸腺廇患者血清中發現IgG抗體,IgG抗體抑制紅細胞生成素和抑制血紅蛋白合成,Beard(1978)報道:這類胸腺瘤病人的病理類型約70%為非浸潤型的梭形上皮細胞型,切除腫瘤後,貧血症狀可明顯改善,但是比單純的胸腺廇預後差。
3、低丙種球蛋白血症臨床表現為反復感染,腹瀉,肺炎,淋巴結炎,過敏反應延遲等,Good(1954)首先報道胸腺瘤合並低丙種球蛋白血症,其發現約10%患有丙種球蛋白不足的病人常合並胸腺瘤(特別是梭形上皮細胞型胸腺廇),Wald-man(1975)報道此類病人多見於老年人,主要是因為胸腺瘤病人中存在抑制丙種球蛋白合成的抑制因子T細胞,但是大多數此類病人循環血中T細胞數測定仍在正常范圍,體外免疫學試驗也在正常范圍,並通過臨床觀察,認為切除胸腺瘤對改善低丙種球蛋白血症並不起作用,預後較差。
4、系統性紅斑狼瘡胸腺瘤伴發系統性紅斑狼瘡較為少見,Maggi(1991)報道214例胸腺瘤病人中,有2.5%的患者伴發系統性紅斑狼瘡,胸腺瘤切除對系統性紅斑狼瘡亦無明顯改善,Ver-ley(1985)報道的200病例中發現1.5%胸腺廇病人合並系統性紅斑狼瘡,臨床觀察認為胸腺瘤切除對其沒有影響,此類病人的預後差。
5、庫欣綜合征除胸腺瘤外還見於肺燕麥細胞癌,支氣管和胃的類癌,胰腺癌和甲狀腺樣癌等,它們的提取液中,都證實含有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有人用放射性免疫測定法證實,上皮細胞型胸腺瘤ACTH的含量頗高,電子顯微鏡下也證實瘤細胞內含有分泌顆粒。
6、伴發其他器官的腫瘤胸腺瘤患者較正常人易發生其他臟器的腫瘤,其中的機制尚不清楚,Lewis(1987年)總結了Mayo醫學中心胸腺瘤病人的復診資料,發現17%的胸腺瘤患者又發生了其他器官的腫瘤,腫瘤的發生一般在術後,但也有在發現胸腺瘤之前,提示早期行胸腺切除術,可能有助於預防胸腺以外的腫瘤發生。
胸腺瘤通常表現為前上縱隔腫塊,它可在常規體檢拍X線胸片時發現或因它們引起胸廓結構移位而出現症狀時被發現,如咳嗽,呼吸困難,心悸及胸骨下和肩胛間劇痛,伴瘤症狀的多樣性(如重症肌無力,單純紅細胞系發育不全,低丙種球蛋白血症等)可預示胸腺瘤的存在,胸腺瘤極少發生在異常部位,如後縱隔,肺實質及頸部,異位現象與胸腺胚胎期發育缺陷有關,重症肌無力對診斷胸腺瘤有決定性的意義,血液系統檢查也能幫助查明前縱隔腫瘤的性質,某些胸腺瘤,由於組織學表現不是特別典型,必須與前縱隔的其他腫瘤相鑒別,如血管外皮細胞瘤,纖維組織細胞瘤和縱隔內轉移性腺瘤,免疫組化組織染色技術可以幫助鑒別,因為胸腺瘤上皮細胞有特殊的標記物,其陽性發生率為:細胞角蛋白100%,胸腺素β-3為89%,胸腺素α-1為80%,Th-3小鼠胸腺營養細胞78%,Leu-7為67%,人胸腺皮質上皮細胞(UH-1)60%。
1、TNM分期根據1993年山川洋石建議,胸腺瘤上皮細胞型的TNM分期為:
T腫瘤及外侵情況:
T1肉眼包膜完整,鏡檢無包膜浸潤。
T2肉眼腫瘤粘連或侵犯周圍脂肪組織或縱隔胸膜,鏡檢侵犯包膜。
T3腫瘤侵犯周圍器官,如心包,大血管和肺等。
T4胸膜和心包擴散。
N淋巴結轉移情況:
N,無淋巴結轉移。
N1前縱隔淋巴結轉移。
N2前縱隔與胸內淋巴結同時轉移。
N3鎖骨上淋巴結轉移。
M遠處轉移情況:
Mo無血行轉移。
M1血行轉移,胸外淋巴結轉移。
Ⅰ期:T1N0M0
Ⅱ期:T2N0M0
Ⅲ期:T3N0M0
Ⅳα期:任何TN1-3M0
Ⅳb期:任何TM1
2、Haniudam等(1992)在臨床分期,組織學分型的基礎上又提出胸膜因素:
P0代表腫瘤與縱隔胸膜無粘連。
P1表示鏡下腫瘤與縱隔胸膜有粘連,但尚無侵襲現象。
P2鏡下見縱隔胸膜侵襲。
3、胸腺瘤良惡性的判斷標准關於胸腺瘤良惡性的判斷標准歷來學者說法不一,其原因:①胸腺瘤即使為良性,其包膜完整,但手術切除後仍有復發,因此,部分學者認為所有胸腺瘤均應作為潛在惡性或低度惡性來處理,②手術時明確發現胸腺瘤包膜被浸潤或部分浸潤至肺及心包,但術後病理檢查仍有5.5%~16%的病例在光鏡下未見腫瘤包膜浸潤,且有4%~8%的病例仍有長期生存的報道,因此說明浸潤與非浸潤的界限在某些情況下不易准確判斷。
因此,目前大多數學者的觀點認為胸腺瘤的良惡性診斷無法單純依靠病理組織學診斷來確定,須結合術中腫瘤包膜有無浸潤,鄰近器官及胸膜有無被侵犯,淋巴結有無轉移來綜合判斷,胸腺瘤的大體形態特徵中,最重要是腫瘤的包膜是否完整以及腫瘤是否侵及鄰近的正常器官,許多文獻報道,所有胸腺瘤中,良性胸腺瘤即包膜完整的非浸潤型胸腺瘤所佔的比例是40%~70%,偶爾,這些包膜完整的非浸潤型胸腺瘤,顯微鏡下卻發現腫瘤細胞已經浸潤到包膜或包膜外,這類胸腺瘤應歸為惡性浸潤型胸腺瘤,包膜完整的胸腺瘤,甚至顯微鏡下包膜無腫瘤細胞浸潤的胸腺瘤也有較低的術後腫瘤局部復發率,因此,即使是非浸潤型的良性胸腺瘤也具有潛在的惡性特徵,胸腺瘤周圍浸潤生長的比率為30%~60%,不管瘤組織在顯微鏡下表現如何或細胞結構如何,只要腫瘤出現浸潤性生長,就應歸為惡性腫瘤,事實上,在浸潤型胸腺瘤中,除個別病例胸腺上皮細胞非典型外,絕大多數腫瘤細胞均為良性表現,胸腺瘤浸潤到縱隔胸膜,心包,肺,淋巴結,大血管,神經以及胸壁中,必須在顯微鏡下得到證實,才能肯定為惡性。
少數胸腺瘤肉眼看與鄰近器官發生粘連,但顯微鏡下卻沒有惡性浸潤表現,這種情況,應歸為良性非浸潤型胸腺瘤,然而,這類胸腺瘤同包膜完整而與鄰近器官無粘連的胸腺瘤相比較,其長期生存率要差。
絕大多數胸腺瘤都是向鄰近器官浸潤,但也有胸腔內遠處轉移者,浸潤到膈肌的胸腺瘤也可以穿透膈肌到更遠的區域,上腹部CT掃描,可幫助診斷,胸腔以外的遠處轉移,如骨骼,肝臟,中樞神經系統,腋窩和鎖骨上淋巴結,其發生率為3%~7%。
(1)良性胸腺瘤:術中所見腫瘤包膜完整,術後病理示無鏡下包膜浸潤及任何惡性組織病理學特徵。
(2)惡性胸腺瘤:術中所見腫瘤有外侵,術後病理示鏡下有包膜浸潤及惡性組織病理學特徵。
林震瓊(1992)提出:須特別警惕腫瘤因炎症粘連而錯判為浸潤性表現,認為其發生率可高達21.5%,因而提醒臨床醫師需十分重視術中冷凍切片檢查及術後病理組織學報道,以便對胸腺瘤的良惡性質及病人術後綜合治療與預後作出較為准確的判斷。
Maggi(1991)和Kornstein(1988)也強調指出:30%~60%的胸腺瘤的病例中,盡管其腫瘤病灶大小不一,盡管腫瘤瘤體鏡下細胞結構無法找到惡性依據,但只要在顯微鏡檢下找到腫瘤對鄰近結構腫瘤外侵的依據,則其胸腺瘤應明確診斷為惡性,若外科醫師在手術中認為腫瘤外侵,但在顯微鏡下找不到外侵的依據,此種損害仍應視為良性,其預後雖不及真正術中及鏡下均未見腫瘤外侵的良性胸腺瘤(即IA期胸腺瘤),但與惡性胸腺瘤相比預後要相對樂觀的多。
4、惡性胸腺瘤胸廓內擴散途徑惡性胸腺瘤局部外侵只能限於其周圍最近的器官與組織,但臨床觀察到其也向胸廓內各結構擴散,Scatarige等(1985)記錄了19例患有晚期惡性胸腺瘤中有6例經膈肌直接向腹腔外侵,Zerhouni(1982)提出了惡性胸腺瘤胸廓內擴散的路線:前側位擴散在胸膜壁層內產生遠側植入物;局部直接經胸膜侵犯肺部;後側位可直接侵入主動脈壁,以及通過縱隔腔的後部擴散。

2、發生乳腺癌之前有哪些徵兆?

乳腺癌已經成為了女性惡性腫瘤中發病率最高的一種,事實上乳房疾病在變成乳腺癌之前,會有很多明顯的症狀,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這些症狀竟然是和乳腺癌連在一起的。

1、乳房輪廓的改變。 正常情況下,乳房的輪廓是一個完整的弧形。當發現乳房輪廓發生改變時,說明乳房已經產生病變。
2、乳腺皮膚。如乳腺癌可使乳房上皮出現酒窩狀塌陷,俗稱酒窩征;而如果乳房皮膚紅腫,可能是急性乳腺炎造成的;乳房皮膚潰瘍、瘺管等則往往與乳腺結核有關。
3、乳腺腫塊。常見的乳腺腫塊,可能出現在乳腺增生、乳腺結核等一些乳房疾病當中。
4、乳頭溢液。如果乳頭溢液呈血性,提示乳腺癌的可能性大;而乳頭溢液為乳白色的漿液或是水樣溢液,這種情況多提示良性病變。
5、乳腺疼痛。如果乳腺疼痛劇烈且有觸痛感,應考慮乳腺炎以及乳腺膿腫。
6、乳頭改變。單側乳頭內陷很可能是乳腺癌的一種表現。另外乳頭皮膚瘙癢、經常長濕疹,且長時間難以恢復到正常狀態,也應考慮乳腺癌的可能。
如果你有這些問題,請盡快就醫檢查,排除惡性疾病。為了有一個更健康的身體,建議女性每年定期體檢,預防惡性疾病的發生。

3、乳癌的前期症狀

 要真正檢查乳腺癌可以去醫院做彩超、鉬靶最好
早期常無明顯的臨床症狀,或僅表現為輕微的乳房疼痛,性質多為鈍痛或隱痛,少數為針刺樣痛,常呈間歇性且局限於病變處,疼痛不隨月經周期而變化。至晚期癌腫侵犯神經時則疼痛較劇烈,可放射到同側肩、臂部。
二、體征
(一)乳房
乳房腫塊常是促使患者就診的主要症狀。80%以上為患者自己偶然發現,只有一小部分是查體時被醫生發現。
1.部位 腫塊絕大多數位於乳房外上象限,其次為內上象限、上方及中央區,其他部位較少。
2.數目一般單側乳房的單發腫塊較常見,偶見2~3個。
3.大小 腫塊大小不一。以往因就診較晚,腫塊多較大。此外,乳腺局限性腺體增厚也是常見但不被重視的重要休徵,有報道一組觸不到腫塊的To乳癌中以此為主要表現者佔40%。
4.腫塊形態、表面及邊界 腫塊形狀多樣,一般為不規則形,亦可見圓形、卵圓形等。肥胖者或腫塊位於乳房後方部位較深者,腫塊常呈扁片狀或局限性腺體增厚,表面不光滑或呈顆粒感,邊界不清楚。但應注意的是,腫塊越小(小於1.0cm),上述特徵越不明顯。此外,有些特殊癌,因浸潤較輕,即使較大的腫塊,也可表現為邊界較清楚及活動度較好,如髓樣癌、粘液癌、高分化腺癌等。
5.腫塊質地 其質地並不完全相同,大多為實性,較硬,甚至為石樣硬。但富含細胞的髓樣癌及小葉癌常較軟,粘液癌質地韌,囊性乳頭狀癌則量狀有波動感。少數發生在脂肪型乳房(多見於老年)的小型癌,因被脂肪包繞,觸診時給人以表面柔軟的感覺。
6.活動度 與良性腫塊相比,其活動度較差。如侵犯胸大肌筋膜,在雙手用力叉腰使胸大肌收縮時,活動度更小,如累及胸肌,則活動性消失,晚期腫瘤累及胸壁(肋間肌)時,則完全固定。但腫塊較小時,活動度較大,腫塊常與周圍軟組織一起活動是其特點。腫塊越小上述特徵越不明顯,有時很難與良性腫塊相鑒別。
為確定腫塊的性質,應對腫塊發生的時間,生長速度、生長部位、腫塊大小、質地、活動度、單發或多發、與周圍組織關系、是否伴有區域淋巴結腫大等情況作全面的檢查,給合病人的年齡、全身情況及有關病史才能作出比較正確的診斷和鑒別診斷。
(二)乳頭溢液
乳腺癌的乳頭溢液發生率較低,一般在10%以下,血性溢液中約有12%~25%為乳腺癌,但50歲以上患者的乳頭血性溢液,乳腺癌可達64%。乳腺癌原發於大導管或為管內癌者,合並乳頭溢液較多。有時僅有溢液,而觸不到明顯腫塊,可為管內癌的早期臨床表現。但乳腺癌以乳頭溢液為唯一症狀者少見,多數伴有乳腺腫塊。管內乳頭狀瘤惡變、乳頭濕疹樣癌亦可伴有乳頭溢液。乳腺癌的溢液多見於單側乳房的單個乳管口,溢液可自行溢出,亦可擠壓而被動溢出。其性質多見於血性、漿液血性或水樣溢液。
(三)乳頭和乳暈改變
當癌灶侵及乳頭或乳暈下區時,乳腺的纖維組織和導管系統可因腫瘤侵犯而攣縮,牽拉乳頭,使乳頭偏向腫瘤一側,病變進一步發展可使乳頭扁平、回縮、凹陷,真至乳頭完全回縮入乳暈下。乳頭糜爛、結痂濕疹樣改變常是Paget病的典型症狀。
(四)局部皮膚改變
根據乳腺癌病期的早晚可出現不同的皮膚改變。一些部位淺在的早期癌即可侵犯乳房懸韌帶使其攣縮,或腫瘤與皮膚粘連使皮膚外觀凹陷,酷似酒窩,臨床稱為「酒窩征」。癌細胞堵塞皮下淋巴管,可出現皮膚水腫。呈「橘皮樣變」。腫瘤侵入皮內淋巴管,可在腫瘤周圍開成小癌灶,稱為衛星結節,如多數小結節成片分布,則形成「鎧甲樣變」。晚期癌患者皮膚可出現完全固定甚至破潰,呈「菜花樣」改變,經人不愈。炎性乳癌時局部皮膚呈炎症樣表現,顏色由淡紅至深 紅,開始時比較局限,不久即擴大到大部分乳腺皮膚,同時伴有皮膚水腫,觸之感皮膚增厚、精糙、皮溫增高,酷似妊娠哺乳期乳腺炎,臨床應注意鑒別。
(五)乳房輪廓改變
由於腫瘤浸潤,可使乳腺孤度發生變化,出現輕微外凸或凹陷。亦可見乳房抬高,令兩側乳頭不在同一水平面上。
(六)腋窩及鎖骨上窩淋巴結
乳腺癌早期無轉移者,一般觸摸不到腋窩及鎖骨上窩淋巴結。若乳房腫塊具有惡性徵象,同時觸及的腋窩及鎖骨上窩淋巴結較大,質地較硬,活動性較差,或相互融合,則說明轉移的可能性大。值得注意的是,隱性乳腺癌往往以腋下或鎖骨上淋巴結腫大為首發症狀,而乳房內原發病灶很小,臨床難以捫及。

理論上的早期乳腺癌是原位癌,包括導管內癌、小葉原位癌,不易被發現,偶在查體時,或進行鉬靶片檢查時發現;臨床早期癌是指原發腫瘤直徑小於2cm、區域淋巴結無轉移者,廣大群眾所指的早期癌即為臨床早期癌,乳腺癌早期無任何症狀,僅有可觸及的無痛性腫塊,結合40~55歲的好發年齡,建議35歲以後應每年進行一次乳腺查體,發現問題及時治療。值得一提的事,乳腺癌治療效果相對於其他惡性腫瘤來說比較好,早期腫瘤治癒的可能性比,且能保留乳房,現在中國的台灣、新加坡的保乳率約為70%,美國為50%,而中國僅為3%,這與國人的經濟條件、治療條件、審美意識、文化程度、社會心理因素等有關。
乳房表面久治不愈的潰瘍是乳腺癌的晚期表現。 <

4、乳腺癌早期症狀表現如何

乳腺癌早期症狀
乳腺腫塊:乳腺癌的主要表現是乳房上長有腫塊,這往往是乳腺癌的早期症狀。大多數病人無疼痛感,腫塊邊界不清或為不規則形。早期癌組織沒有浸潤,腫塊尚可以移動。但由於乳腺癌的腫塊在很多方面都與乳腺良性腫瘤十分相似,因此,單憑觸及到腫塊確定它的性質是不確切的,必須到醫院檢查。隨著腫塊漸漸增大,與腫塊相連的皮膚會出現凹陷,乳頭也會下陷。
單側乳頭溢液:非哺乳期的婦女,忽然出現乳頭流水(血樣、水樣液體),應予注意,如果能取乳頭分泌物做病理檢查,可以發現癌細胞。

乳腺增生與乳腺癌
鑒別乳腺增生與乳腺癌,首先要了解病史,然後需進行物理診斷。第一步是手診,一般大多數的患者通過手診即可判定是不是乳腺癌。其餘患者可做如B超、鉬靶X光透照等檢查。鉬靶X光透照因放射量極小且成像清晰成為醫生診斷的有利工具,被各醫院普遍採用。

希望對你同學有幫助

5、請問乳腺癌前期有怎樣的症狀啊

要真正檢查乳腺癌可以去醫院做彩超、鉬靶最好
早期常無明顯的臨床症狀,或僅表現為輕微的乳房疼痛,性質多為鈍痛或隱痛,少數為針刺樣痛,常呈間歇性且局限於病變處,疼痛不隨月經周期而變化。至晚期癌腫侵犯神經時則疼痛較劇烈,可放射到同側肩、臂部。
二、體征
(一)乳房
乳房腫塊常是促使患者就診的主要症狀。80%以上為患者自己偶然發現,只有一小部分是查體時被醫生發現。
1.部位 腫塊絕大多數位於乳房外上象限,其次為內上象限、上方及中央區,其他部位較少。
2.數目一般單側乳房的單發腫塊較常見,偶見2~3個。
3.大小 腫塊大小不一。以往因就診較晚,腫塊多較大。此外,乳腺局限性腺體增厚也是常見但不被重視的重要休徵,有報道一組觸不到腫塊的To乳癌中以此為主要表現者佔40%。
4.腫塊形態、表面及邊界 腫塊形狀多樣,一般為不規則形,亦可見圓形、卵圓形等。肥胖者或腫塊位於乳房後方部位較深者,腫塊常呈扁片狀或局限性腺體增厚,表面不光滑或呈顆粒感,邊界不清楚。但應注意的是,腫塊越小(小於1.0cm),上述特徵越不明顯。此外,有些特殊癌,因浸潤較輕,即使較大的腫塊,也可表現為邊界較清楚及活動度較好,如髓樣癌、粘液癌、高分化腺癌等。
5.腫塊質地 其質地並不完全相同,大多為實性,較硬,甚至為石樣硬。但富含細胞的髓樣癌及小葉癌常較軟,粘液癌質地韌,囊性乳頭狀癌則量狀有波動感。少數發生在脂肪型乳房(多見於老年)的小型癌,因被脂肪包繞,觸診時給人以表面柔軟的感覺。
6.活動度 與良性腫塊相比,其活動度較差。如侵犯胸大肌筋膜,在雙手用力叉腰使胸大肌收縮時,活動度更小,如累及胸肌,則活動性消失,晚期腫瘤累及胸壁(肋間肌)時,則完全固定。但腫塊較小時,活動度較大,腫塊常與周圍軟組織一起活動是其特點。腫塊越小上述特徵越不明顯,有時很難與良性腫塊相鑒別。
為確定腫塊的性質,應對腫塊發生的時間,生長速度、生長部位、腫塊大小、質地、活動度、單發或多發、與周圍組織關系、是否伴有區域淋巴結腫大等情況作全面的檢查,給合病人的年齡、全身情況及有關病史才能作出比較正確的診斷和鑒別診斷。
(二)乳頭溢液
乳腺癌的乳頭溢液發生率較低,一般在10%以下,血性溢液中約有12%~25%為乳腺癌,但50歲以上患者的乳頭血性溢液,乳腺癌可達64%。乳腺癌原發於大導管或為管內癌者,合並乳頭溢液較多。有時僅有溢液,而觸不到明顯腫塊,可為管內癌的早期臨床表現。但乳腺癌以乳頭溢液為唯一症狀者少見,多數伴有乳腺腫塊。管內乳頭狀瘤惡變、乳頭濕疹樣癌亦可伴有乳頭溢液。乳腺癌的溢液多見於單側乳房的單個乳管口,溢液可自行溢出,亦可擠壓而被動溢出。其性質多見於血性、漿液血性或水樣溢液。
(三)乳頭和乳暈改變
當癌灶侵及乳頭或乳暈下區時,乳腺的纖維組織和導管系統可因腫瘤侵犯而攣縮,牽拉乳頭,使乳頭偏向腫瘤一側,病變進一步發展可使乳頭扁平、回縮、凹陷,真至乳頭完全回縮入乳暈下。乳頭糜爛、結痂濕疹樣改變常是Paget病的典型症狀。
(四)局部皮膚改變
根據乳腺癌病期的早晚可出現不同的皮膚改變。一些部位淺在的早期癌即可侵犯乳房懸韌帶使其攣縮,或腫瘤與皮膚粘連使皮膚外觀凹陷,酷似酒窩,臨床稱為「酒窩征」。癌細胞堵塞皮下淋巴管,可出現皮膚水腫。呈「橘皮樣變」。腫瘤侵入皮內淋巴管,可在腫瘤周圍開成小癌灶,稱為衛星結節,如多數小結節成片分布,則形成「鎧甲樣變」。晚期癌患者皮膚可出現完全固定甚至破潰,呈「菜花樣」改變,經人不愈。炎性乳癌時局部皮膚呈炎症樣表現,顏色由淡紅至深紅,開始時比較局限,不久即擴大到大部分乳腺皮膚,同時伴有皮膚水腫,觸之感皮膚增厚、精糙、皮溫增高,酷似妊娠哺乳期乳腺炎,臨床應注意鑒別。
(五)乳房輪廓改變
由於腫瘤浸潤,可使乳腺孤度發生變化,出現輕微外凸或凹陷。亦可見乳房抬高,令兩側乳頭不在同一水平面上。
(六)腋窩及鎖骨上窩淋巴結
乳腺癌早期無轉移者,一般觸摸不到腋窩及鎖骨上窩淋巴結。若乳房腫塊具有惡性徵象,同時觸及的腋窩及鎖骨上窩淋巴結較大,質地較硬,活動性較差,或相互融合,則說明轉移的可能性大。值得注意的是,隱性乳腺癌往往以腋下或鎖骨上淋巴結腫大為首發症狀,而乳房內原發病灶很小,臨床難以捫及。

理論上的早期乳腺癌是原位癌,包括導管內癌、小葉原位癌,不易被發現,偶在查體時,或進行鉬靶片檢查時發現;臨床早期癌是指原發腫瘤直徑小於2cm、區域淋巴結無轉移者,廣大群眾所指的早期癌即為臨床早期癌,乳腺癌早期無任何症狀,僅有可觸及的無痛性腫塊,結合40~55歲的好發年齡,建議35歲以後應每年進行一次乳腺查體,發現問題及時治療。值得一提的事,乳腺癌治療效果相對於其他惡性腫瘤來說比較好,早期腫瘤治癒的可能性比,且能保留乳房,現在中國的台灣、新加坡的保乳率約為70%,美國為50%,而中國僅為3%,這與國人的經濟條件、治療條件、審美意識、文化程度、社會心理因素等有關。
乳房表面久治不愈的潰瘍是乳腺癌的晚期表現。

6、乳腺腫瘤有哪些症狀?

乳腺腫瘤有哪些症狀?

來源:北京普祥醫院乳腺疾病防治手冊 點擊數:1672 更新時間:2005-11-30 【字體:小 大】

乳腺癌的症狀可多種多樣,常見的有:乳腺腫塊,乳腺疼痛,乳頭溢液、糜爛或皮膚凹陷,腋窩淋巴結腫大等。雖然這些症狀不一定具有特異性,但是了解這些症狀,認識這些表現,將有助於我們對乳腺癌的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當然某些症狀的出現表明病變已非早期,故全面地,較深層次地理解和掌握這些症狀可使我們既不會因錯過治療時機而痛心不已,又無需過分擔心而影響正常生活。
一、乳腺腫塊
乳腺腫塊是乳腺癌最常見的症狀,約90%的患者是以該症狀前來就診的。隨著腫瘤知識的普及,防癌普查的開展,這一比例或許還會增加。若乳腺出現腫塊,應對以下幾個方面加以了解。
1、部位:乳腺以乳頭為中心,做一十字交叉,可將乳腺分為內上,外上,內下,外下及中央(乳暈部)5個區。而乳腺癌以外上多見,其次是內上。內下、外下較少見。
2、數目:乳腺癌以單側乳腺的單發腫塊為多見,單側多發腫塊及原發雙側乳腺癌臨床上並不多見。但隨著腫瘤防治水平的提高,患者生存期不斷延長,一側乳腺癌術後,對側乳腺發生第二個原發癌腫的機會將增多。
3、大小:早期乳腺癌的腫塊一般較小,有時與小葉增生或一些良性病變不易區分。但即使很小的腫塊有時也會累及乳腺懸韌帶,而引起局部皮膚的凹陷或乳頭回縮等症狀,較易早期發現。以往因醫療保健水平較差,來就診時,腫塊往往較大。現今,隨著乳腺自我檢查的普及和普查工作的開展,臨床上早期乳腺癌有所增多。
4、形態和邊界:乳腺癌絕大多數呈浸潤性生長,邊界欠清。有的可呈扁平狀,表面不光滑,有結節感。但需注意的是,腫塊越小,上述症狀越不明顯,而且少數特殊類型的乳腺癌可因浸潤較輕,呈膨脹性生長,表現為光滑、活動、邊界清楚,與良性腫瘤不易區別。
5、硬度:乳腺癌腫塊質地較硬,但富於細胞的髓樣癌可稍軟,個別也可呈囊性,如囊性乳頭狀癌。少數腫塊周圍,有較多脂肪組織包裹觸診時有柔韌感。
6、活動度:腫塊較小時,活動度較大,但這種活動是腫塊與其周圍組織一起活動,與纖維腺瘤活動度不同。若腫瘤侵犯胸大肌筋膜,則活動度減弱;腫瘤進一部累及胸大肌,則活動消失。讓患者雙手叉腰挺胸使胸肌收縮,可見兩側乳腺明顯不對稱。晚期乳腺癌可侵及胸壁,則完全固定,腫瘤周圍淋巴結受侵,皮膚水腫可以呈橘皮狀,稱「橘皮征」,腫瘤周圍皮下出現結節稱「衛星結節」。
在乳腺良性腫瘤中,表現為乳腺腫塊的也不少見,其中最常見的是乳腺纖維腺瘤。該病以年輕女性多見,40歲以上發病率低。腫瘤常為實性、質韌、有完整包膜、表面光滑、觸摸有滑動感,一般無皮膚粘連,亦不引起乳頭回縮。導管內乳頭狀瘤,腫塊常很小,不易捫及。稍大者可在乳暈周圍捫及小結節,臨床以乳頭溢液為主要症狀。乳腺小葉增生很少形成清晰的腫塊,而以局部乳腺組織增厚為主,質地較韌,無包膜感,在月經來潮前常有脹痛。
有些僅表現為乳腺局部腺體增厚並無明顯腫塊,無清楚邊界,大多數被診斷為「乳腺增生」。但仔細檢查增厚區較局限,同時伴有少許皮膚粘連時應引起注意,可以作乳房攝片。
二、乳腺疼痛
乳腺疼痛雖可見於多種乳腺疾病,但疼痛並不是乳腺腫瘤的常見症狀,不論良性或惡性乳腺腫瘤通常總是無痛的。在早期乳腺癌中,偶有以疼痛為唯一症狀的,可為鈍痛或牽拉感,側卧時尤甚。有研究顯示,絕經後女性出現乳腺疼痛並伴有腺體增厚者,乳腺癌檢出率將增高。當然,腫瘤伴有炎症時可以有脹痛或壓痛。晚期腫瘤若侵及神經或腋淋巴結腫大壓迫或侵犯臂叢神經時可有肩部脹痛。
三、乳頭溢液
乳頭溢液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生理性乳頭溢液主要見於妊娠和哺乳期女性。病理性乳頭溢液是指非生理狀態下的乳腺導管泌液。通常所說的即指後者。乳頭溢液可因多種乳腺疾病而引起,也較易為患者注意,是臨床上約10%的患者前來就診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各種乳腺疾病的症狀中,其發生率僅次於乳腺腫塊和乳腺疼痛。
1、乳頭溢液按其物理性狀可分為:血性、血清樣、漿液性、水樣、膿性、乳汁樣等。其中漿液性、水樣和乳汁樣溢液較為常見,血性溢液只佔溢液病例的10%。病變位於大導管時,溢液多呈血性;位於較小導管時,可為淡血性或漿液性;如血液在導管內停留過久,可呈暗褐色;導管內有炎症合並感染時,可混有膿汁,液化壞死組織可呈水樣、乳汁樣或棕色液;乳腺導管擴張症液體常為漿液性。血性溢液大多由良性病變引起,有少數乳腺癌亦可呈血性。生理性乳頭溢液多為雙側性,其溢液常呈乳汁樣或水樣。
2、乳頭溢液的病因主要分為:乳外因素和乳內因素。
乳腺癌患者有5%~10%有乳頭溢液,但以乳頭溢液為唯一症狀僅1%。溢液常為單管性,性狀可以多種多樣,如血性,漿液性,水樣或無色。乳腺癌原發於大導管者或形態屬導管內癌者合並乳頭溢液較多見,如導管內乳頭狀瘤惡變,乳頭濕疹樣癌等均可以有乳頭溢液。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多數人認為乳腺癌甚少伴發乳頭溢液,而且即使出現溢液都幾乎在出現腫塊之後或同時出現,不伴腫塊者甚少考慮為癌。但近來研究表明,乳頭溢液是某些乳腺癌,特別是導管內癌較早期的臨床表現,而且在未形成明顯腫塊之前即可單獨存在。
導管內乳頭狀瘤是較多發生乳頭溢液的疾病,佔全部乳頭溢液病變的首位,其中又以乳暈區導管內乳頭狀瘤多見,可單發或多發,年齡分布在18~80歲不等,主要30~50歲多見。腫瘤直徑0.3~3.0cm不等,平均1.0cm,大於3.0cm常為惡性可能。溢液性質多為血性或漿液性,其他少見。一般認為發生於大導管的乳頭狀瘤多為單發,甚少癌變,而中小導管者則常為多發,可見癌變。兩者為同類病變,只是發生部位、生長過程不同而已。
囊性增生病雖非腫瘤,但是乳腺組織最常見的良性病變,多見於40歲左右,絕經後少見。其中,囊腫、乳管上皮增生、乳頭狀瘤病三種病理改變是其溢液的基礎。性質多為漿液性,本病合並溢液只佔5%。
四、乳頭改變
乳腺癌患者若有乳頭異常改變,通常表現為乳頭糜爛或乳頭回縮。
1、乳頭糜爛:有一種乳腺Paget病的典型表現,常伴瘙癢,約2/3患者可伴有乳暈或乳房其他部位的腫塊。起始,只有乳頭脫屑或乳頭小裂隙。乳頭脫屑常伴有少量分泌物並結痂,揭去痂皮可見鮮紅糜爛面,經久不愈。當整個乳頭受累後,可進一部侵及周圍組織,隨著病變的進展,乳頭可因之而整個消失。部分患者也可先出現乳腺腫塊,爾後出現乳頭病變。
2、乳頭回縮:當腫瘤侵及乳頭或乳暈下區時,乳腺的纖維組織和導管系統可因此而縮短,牽拉乳頭,使其凹陷,偏向,甚至完全縮入乳暈後方。此時,患側乳頭常較健側高。可能出現在早期乳腺癌,但有時也是晚期體征,主要取決於腫瘤的生長部位。當腫瘤在乳頭下或附近時,早期即可出現;若腫瘤位於乳腺深部組織中,距乳頭較遠時,出現這一體征通常已是晚期。當然,乳頭回縮,凹陷並非均是惡性病變,部分可因先天發育不良造成或慢性炎症引起,此時,乳頭可用手指牽出,非固定。
五、皮膚改變
乳腺腫瘤引起皮膚的改變,與腫瘤的部位、深淺和侵犯程度有關,通常有以下幾種表現:
1、皮膚粘連:乳腺位於深淺兩筋膜之間,淺筋膜的淺層與皮膚相連,深層附於胸大肌淺面。淺筋膜在乳腺組織內形成小葉間隔,即乳房懸韌帶。當腫瘤侵及這些韌帶時,可使之收縮,變短,牽拉皮膚形成凹陷,狀如酒窩,故稱「酒窩征」。當腫瘤較小時,可引起極輕微的皮膚粘連,不易察覺。此時,需在較好的採光條件下,輕托患乳,使其表面張力增大,在移動乳房時多可見腫瘤表麵皮膚有輕微牽拉、凹陷等現象。如有此症狀者應警惕乳腺癌可能,良性腫瘤很少有此症狀。
2、皮膚淺表靜脈曲張:腫瘤體積較大或生長較快時,可使其表麵皮膚變得菲薄,其下淺表血管,靜脈常可曲張。在液晶熱圖和紅外線掃描時更為清晰,常見於乳腺巨纖維腺瘤和分葉狀囊肉瘤。在急性炎症期、妊娠期、哺乳期的腫瘤也常有淺表靜脈曲張。
3、皮膚發紅:急、慢性乳腺炎時,乳腺皮膚可有紅腫。但在乳腺癌中,主要見於炎性乳腺癌。由於其皮下淋巴管全為癌栓所佔可引起癌性淋巴管炎,此時皮膚顏色淡紅到深紅,開始比較局限,不久擴展至大部分乳房皮膚,同時伴皮膚水腫、增厚、皮膚溫度升高等。
4、皮膚水腫:由於乳腺皮下淋巴管被腫瘤細胞阻塞或乳腺中央區被腫瘤細胞浸潤,使乳腺淋巴管迴流受阻,淋巴管內淋巴液積聚,皮膚變厚,毛囊口擴大、深陷而顯示「橘皮樣改變」。在肥胖,下垂的乳房常見其外下方有輕度皮膚水腫,如雙側對稱,乃因局部循環障礙所致;如為單側,則要慎重,提防癌瘤可能。
此外,晚期乳腺癌尚可直接侵犯皮膚引起潰瘍,若合並細菌感染,氣味難聞。癌細胞若浸潤到皮內並生長,可在主病灶的周圍皮膚形成散在的硬質結節,即「皮膚衛星結節」。
六、腋窩淋巴結腫大
乳腺癌逐步發展,可侵及淋巴管,向其局部淋巴引流區轉移。其中,最常見的淋巴轉移部位是同側腋窩淋巴結。淋巴結常由小逐步增大,淋巴結數目由少逐步增多,起初,腫大的淋巴結可以推動,最後相互融合,固定。腫大的淋巴結如果侵犯、壓迫腋靜脈常可使同側上肢水腫;如侵及臂叢神經時引起肩部酸痛。檢查腋窩淋巴結時,應使患側上肢盡量放鬆,這樣才可捫及腋頂。若能觸及腫大淋巴結尚需注意淋巴結的數目、大小、質地、活動度及其表面情況,以和炎症、結核相鑒別。
如果乳房內未及腫塊,而以腋窩淋巴結腫大為第一症狀而來就診的比較少,當腋窩淋巴結腫大,病理證實是轉移癌時,除仔細檢查其淋巴引流區外,尚要排除肺和消化道的腫瘤。若病理提示是轉移性腺癌,要注意「隱匿性乳腺癌」可能。此時,多未能發現乳房病灶,鉬靶攝片或許有助於診斷。淋巴結行激素受體測定,若陽性,即使各項檢查都未能發現乳房內病灶,仍然要考慮乳腺來源的腫瘤。
乳腺癌可向同側腋窩淋巴結轉移,還可通過前胸壁和內乳淋巴網的相互交通,向對側腋窩淋巴結轉移,發生率約5%左右。此外,晚期乳腺癌尚可有同側鎖骨上淋巴結轉移,甚至對側鎖骨上淋巴結轉移。
以上只是對乳腺腫瘤,尤其是乳腺癌的基本症狀作一簡單描述,只要廣大女性能有較強的防癌意識,全面地理解和掌握這些知識,認真地做好自我檢查,隨著醫療保健水平的提高,相信癌症絕不是不治之症。

7、請問得癌症之前有什麼具體的表現或者症狀么?

1、咳嗽:引發咳嗽的原因很多,因此需要鑒別。如果沒有外部環境刺激,沒有明確的上呼吸道感染,出現反復不明原因的咳嗽,就應該提高警惕。此時需要拍胸部X光片,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建議做胸部CT。當然,肺部病變並不都是肺癌,但明確是否肺癌是必須的。有位30多歲的年輕患者,反復咳嗽近一年,一直按過敏性肺炎治療,直到發現頸部淋巴結腫大,穿刺後病理證實為轉移性肺腺癌,診斷延誤了近一年,後果可想而知。

2、痰中帶血絲或咯血:出現這一類症狀要高度警惕肺癌。惡性腫瘤一旦侵犯了血管,可導致血管破裂,就會出現痰中帶血或咯血。因此,出現此症狀要及時就診,同時需與肺炎、結核、支氣管擴張等疾病進行鑒別,避免誤診誤治。

3、無劇烈活動的情況下出現胸悶、憋氣:這類症狀常常會誤以為是冠心病導致。有位患者出現胸悶後,到一家有名的心血管醫院就診,行冠脈造影並放了一支架,結果症狀還是沒緩解,拍了胸部CT才發現是中心性肺癌。所以,出現較持續的胸悶、憋氣症狀時,應想到可能有肺部疾病,簡單拍個胸片,也許就避免了誤診誤治。

4、發熱:特別是反復、持續的發熱。發熱的原因很多,肺癌導致的發熱不容忽視。中心型肺癌由於阻塞支氣管,常常引起肺部阻塞性炎症,導致反復發熱。另外,肺癌分泌的一些熱源性物質也可能引起持續性發熱,因此應該高度警惕。

5、吞咽不暢:這一症狀在肺癌中不太常見,易被忽視。一位患者因吞咽不暢,多家醫院都沒確診,直到無法進食,才帶著胸部CT片來京看病,結果被確診為小細胞肺癌並縱膈淋巴結轉移。此病例提醒大家,如果吞咽不暢無法在消化方面找到病因,肺癌應該受到懷疑。

6、胸痛:胸痛是不少肺癌患者的首發症狀。在沒有明顯外傷的情況下出現胸痛,應引起重視。肺癌侵犯到胸壁可致胸痛,只要留意,做個胸部CT檢查,可幫助診斷。

7、反復發作的肺炎和肺結核:一些病原體尤其是結核、病毒感染以及感染後瘢痕已被證實與肺癌發病相關。因此,肺部感染反復不愈,或者肺結核治癒後殘留瘢痕增大,這些情況應該提高警惕。其中,肺結核和肺癌的鑒別診斷非常重要,當發現肺部腫物,切勿盲目抗癆治療,一旦誤診誤治,造成的損失可能無法挽回。有位早期肺癌患者,因按肺結核抗癆治療半年多無效,直至出現聲音嘶啞,肺癌已發生了轉移,才被轉到胸外科。由於錯過了手術良機,治療難度和代價很大。

另外,有些中晚期肺癌患者的首發症狀不在肺部,也應高度警惕。常見的有聲音嘶啞(須排除用嗓過度及咽喉部疾病)和杵狀指(即手指或腳趾明顯肥厚,要排除其他心肺疾病)。還有肺癌遠處轉移造成的症狀,如腦轉移造成的頭痛、嘔吐,骨轉移造成的持續性骨痛,腎轉移造成的血尿等。

8、肺癌的前期徵兆是什麼?

1、聲音嘶啞
這是這幾年的一個新發現。聲音嘶啞可能是咽喉炎、感冒或者支氣管炎有的症狀,這些疾病引起的聲音嘶啞一般進行了抗炎治療後都會緩解。但是肺癌引起的聲音嘶啞普通的抗炎治療是治不好的。有百分之二三十的肺癌患者早期會出現聲音嘶啞等症狀。
患者會出現發熱的現象,進行退熱處理後發熱的症狀不能緩解。
肺癌患者肺部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傷,必定會引起咳嗽等症狀,如果腫瘤長在支氣管上刺激性強,很容易導致咳嗽,咳嗽後沒有痰或者有少量白色泡沫痰。
咳血是早中期肺癌患者常見的症狀,咳血的量不大,顏色呈鮮紅色或者和泡沫混成一體,如果是偶爾咳血可能不是肺癌的症狀,如果長時間反復出現咳血的現象要高度懷疑是肺癌。
5、無症狀
很多癌症在早期是沒有症狀的,肺癌也一樣,這樣就特別容易延誤治療,這樣只能依靠定期的體檢才可以發現。
以上就是女性肺癌前期會出現的症狀,有時候只是出現一兩個症狀,有的時候這些症狀會同時出現,提醒女性朋友在出現上述症狀後要及時的到醫院檢查,如果確診是肺癌要及早的治療。治療肺癌的方法首選是手術治療,早期治療的效果特別好。但是很多時候患者查出肺癌的時候病情以及都是中重度了,很多癌細胞都出現了轉移,就喪失了最佳的治療時機。高危人群我們建議定期到醫院做CT檢查。

與胸壁骨腫瘤前兆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