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發作性睡病的鑒別診斷
發作性睡病表現症狀:
發作性睡病表現症狀以四聯症為主,其次伴有肥胖,失眠,抑鬱焦慮等。發作性睡病四聯症有白天不可抗拒的短期嗜睡。情緒激動時肌張力喪失導致猝倒。睡眠幻覺,常見有幻聽,幻觸,幻視。像是做夢一樣,但是比夢境更加生動,患者常說自己分不清是現實還是夢境。睡眠幻覺的出現伴有鬼壓床,也就是睡眠癱瘓,多為特別恐怖的體驗。睡眠癱瘓俗稱鬼壓床是發作性睡病四聯症之一,表現症狀為患者意識清醒,除了眼球可以轉動外,無法支配自己身體,想喊喊不出來,想動動不了。
2、膝關節積液的鑒別診斷有哪些
膝關節正常情況下有少量滑液約5ML。可以用來營養軟骨,潤滑關節,減少關節活動是的摩擦。正常關節液較少且較恆定,其來源有1、滑膜組織細胞分泌產物2、滑膜中毛細血管和淋巴管漏出的液體和滑膜組織的一些破碎物質。3、關節軟骨的代謝產物,其中以滑膜的來源最為主要。
節液增多即形成關節積液,從而造成關節疼痛或不適。關節液超過10-20ML時,浮髕實驗為陽性。患腿膝關節伸直,放鬆股四頭肌,檢查者一手擠壓髕上囊,使關節液積聚於髕骨後方,另一手食指輕壓髕骨,如有浮動感覺,即能感到髕骨碰撞股骨髁的碰擊聲;松壓則髕骨又浮起,則為陽性。
最常見的引起關節積液的疾病有1、膝關節病變。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創傷性滑膜炎,老年骨關節病性滑膜炎、化膿性關節炎、剝脫性軟骨炎等2、全身性疾病。嚴重貧血、低蛋白血症、血友病性關節炎、慢性腎炎致腎病關節積液3、膝關節臨近關節病變也可以造成關節反應性積液。
杜心如主編
出版社: 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
作 者: 陳百成
出版社: 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
3、膝關節骨質增生 請問醫生膝關節經常扭傷嚴重時裡面有積血。 膝關節扭傷
踝關節扭傷的治療 踝關節扭傷常見於外側韌帶扭傷,多因負重過大,道路不平,不慎踩入凹地或下坡下樓時突然失腳所致。本症一般都會出現局部腫脹、疼痛、皮膚青紫,傷處有明顯痛點,負重時疼痛加劇,行走不便。其發病機理是踝關節驟然向一側活動而超過其正常活動度,引起關節周圍軟組織如關節囊、韌帶、肌腱等發生撕裂傷。輕者僅有部分韌帶纖維撕裂、重者可使韌帶完全斷裂或韌帶及關節囊附著處的骨質撕脫,甚至發生關節脫位。如外側韌帶損傷較輕、踝關節穩定性正常時,扭傷早期應做冷敷,並抬高患肢,以緩解疼痛和減少出血、腫脹。1~2天後可推拿、理療、外敷消腫止痛化瘀葯物,適當休息,並注意保護踝部(如穿高幫鞋)。如損傷較重,應到醫院找專科醫生診治。對踝關節扭傷較輕者,可自我推拿治療,推拿治療本病,可消腫、散瘀、止痛。自我推拿方法:1.用手掌推摩踝部20~30次,以發熱為度。2.用拇指按揉踝關節外側的痛點20~30次。3. 做踝關節左右旋轉、屈伸踝20~30次。4.用毛巾浸入熱水,絞干敷患處約3分鍾。(註:扭傷以後最少24小時方可推拿及熱敷。) 亦可用中葯煮水泡腳熏洗。徐州市中醫院推拿科張運生 附熏洗方:當歸12克,赤芍12克,續斷12克,紅花10克,乳香6克,沒葯6克,木瓜10克,伸筋草12克,透骨草12克
4、肌張力的鑒別診斷
(一)肌原性疾病
⒈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症(progressive muscular dystrophy):是一組由遺傳因素所致的肌肉急性疾病,表現為不同程度和分布的骨骼肌進行性加重的無力和萎縮。其肌張力減低與肌萎縮平行,往往在肌萎縮部位伴有肌張力減低。由於肌肉萎縮、力弱及肌張力減低,臨床表現站立和步行時特殊姿態,站立時腹部前凸與腰椎前彎,行走時呈「鴨步」,這是由於脊柱旁肌肉張力減低與萎縮,臀肌受損骨盆固定不良引起。前鋸的萎縮、力弱與張力減低,站立與坐位時肩胛骨向上外方移位,同時胸廓和脊柱分離,呈翼狀肩,檢查者能將手指深入至肩胛骨與胸骨之間,系斜方肌、菱形肌肌張力減低所致。
⒉肌病同樣於肌萎縮部伴有肌張力減低,與肌萎縮呈平關系,實驗室檢查有助於診斷,如多發性肌炎在急性期可見血清中CPK和免疫球蛋白增高,尿中肌蛋白出現,肌酸增加,肌電圖可出現纖顫和插入活動增加。
(二)神經原性疾病
⒈周圍神經病變:多發性神經炎的肌萎縮主要分布於肢體的遠端,與肌張力減低有平等關系。由於肌張力減低腕關節、指與踝關節動幅增大,呈過伸過屈的異常姿勢。根據多發性神經炎的病因,受損肌亦有選擇,如酒精中毒性多發性神經炎,脛骨前肌麻痹最明顯,肌張力減低也最突出,故往往表現為足下垂。
單神經病(mononeruopathy)主要由外傷、缺血、浸潤、物理性損傷等引起,如上肢尺神經、正中神經損害明顯時,上肢的屈肌群張力減低明顯,上肢伸肌群(拮抗肌)張力占優勢,因而掌握背屈。撓神經高位損傷時,因肱三頭肌癱瘓和張力減低而出現肘關節不能伸直及垂腕征,並因肱撓肌力弱和張力減低而使前臂在半旋前位不能屈曲肘關節。
⒉後根後索病變:脊髓後根、後索病變時肌張力減低是突出症狀之一,以脊髓旁(tabes dorsalis)為代表有靜止性肌張力減低,同時也伴有姿勢性與運動性肌張力異常。患者仰卧位時脛骨甚至可貼床面,站立時膝關節部張力低,不能保持膝關節固定而出現「反張膝」,下肢肌張力低下較上肢明顯。
⒊脊髓疾患 ①肌萎縮性側索硬化(amg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多見於40歲以後,脊髓前角細胞(和腦干運動神經核)及錐體束均受累,因此有上、下運動神經元損害並存的特徵。上肢有肌萎縮、無力、肌束顫動和腱反射亢進。頸膨大的前角細胞嚴重損害時,錐體束症狀被掩蓋,此時上肢出現肌萎縮,肌張力減退,腱反射減低或消失,被動運動肢體時動幅增大。②Charcot-Marie-Tooth氏病:早期在大腿下1/3以下出現肌萎縮,晚期肌萎縮可擴展到上肢的前臂下1/3以下,兩側對稱。在肌萎縮部伴有肌張力減低。③急性脊髓前角炎:於肌萎縮部位肌張力減低,由於急性脊髓前角灰質炎癱瘓與肌萎縮的范圍較小,故萎縮的拮抗肌保存,而且它的肌張力占優勢,因而經常伴有異常體位,如馬蹄內翻足、足下垂等。受累肢體被動運動幅度增大,呈過度屈伸姿勢。
⒋小腦性疾患:肌張力減低是小腦病變的常見症狀,由於肌張力減低,使肢體產生姿勢異常,如處於過伸過屈位,除了靜止時肌張力表現低下之外,被動運動時也可見到明顯的肌張減低,主運動開始與終止時緩慢,自覺無力,容易疲勞,由於肌張減低,腱反射也減低或消失,可見到鍾擺動樣腱反射。亦因肌張力減低和拮抗肌作用不足而出現「反擊征」。
⒌錐體疾患:錐體束損害的急性期由於產生錐體束體克,在錐體束休剋期內肌張減低,癱瘓的肌肉鬆弛,被動運動時無阻抗感。 (一)錐體束病變 錐體束病變於休剋期後,或隱襲起病的錐體束損害,在癱瘓側出現肌張力增高,例如偏癱時表現的Wernicke-Mann氏體位就是代表。明顯的錐本束損害出現三重屈曲:如下肢的髖關節、膝關節與掌關節痙攣性屈曲。錐體束病變時肌張力增高的部位與癱瘓部位一致,靜止狀態下肌張力也增高,觸診肌肉較硬,被動運動時有摺刀樣的阻抗感。
(二)錐體外系疾患
⒈Parkinson病:本病引起的肌張力增高叫肌硬直。促動肌和拮抗肌的張力都有增高,在關節作被動運動時,增高的肌張力始終保持一致,感到均勻的阻力而呈「鉛管樣強直」,如患者合並有震顫,則在屈伸肢體時感到均勻阻力出現斷續的停頓,如齒輪在轉動一樣,即:「齒輪樣強直」。顏面表情肌肌僵直則呈無表情的「面具臉」,吞咽肌肌僵直不能很好地作吞咽動作而流涎,眼肌肌強直表現眼球運動減慢,出現注視運動「粘稠」現象。頸肌和軀干肌肌強直形成屈曲狀態,即頭與軀干前變,上肌輕度外旋,肘關節屈曲,掌指關節屈曲、拇指內收,下肢輕度內收,膝關節屈曲。旋頸和旋體動作緩慢。
⒉Huntington舞蹈病:肌張力多為正常,但少數患者出現以Porkinson病樣的肌僵直突出症狀,而舞蹈症狀甚徽或完全缺少。此型最後呈姿勢性肌張力障礙,上肢屈曲,兩下肢伸直。這種肌僵直型的慢性進行性舞蹈症狀被認為是蒼白球受損的結果。
⒊扭轉痙攣(torsion spasm):又名變形性肌張力障礙(dystonia musculorum defoumans)是軀乾的徐動症,為一少見的基底節病變。在臨床上以肌張力增高和四肢軀干甚至全身的劇烈而不自主的扭轉為特徵。肌張力在肢體扭轉時增高,扭轉停止時則正常。
⒋葯物性肌張力異常:
⑴急性肌張力障礙(acute dystonia):發病急,用葯後不久即出現,多見於青年人,以奇異的肌痙攣為特點。主要是頸、頭部肌肉受累,最常見的是舌和口腔肌肉的不隨意痙攣,以致咀嚼肌緊張地收縮,嘴張不開,講話、吞咽困難,面部作怪相,或伴發痙攣性斜頸,這種反應與個體的敏感性有關,應用抗震顫麻痹葯、抗組織胺類葯或巴比妥類葯物有效。
⑵遲發性運動障礙(tardive dykinesia):發病慢,在服有神經安定劑數周、數月或數年後發生,甚至停葯後出現。表現為刻板的、重復的咀唇、舌的不自主運動,有時伴有肢體或軀乾的舞蹈樣動作,體軸性運動。應用抗震顫麻痹葯物非但無效,有時反而使症狀加重。亦可有肌張力低下一麻痹性,可涉及頸肌、腰肌等,如腰不能直起、凸腹、頸軟、不能抬頭、行走時邁步不開、提不起腿、足跟拖地而行。
(三)小腦疾患 兩側廣泛小腦病變時,有時可見肌張力增高,被動運動肢體時有阻抗感,站立時軀干、四肢呈僵直狀態。橄欖小腦萎縮症有時呈現Parkinson型肌僵直,提示與大腦基底核有關結構損害。
(四)腦干疾患 腦干病變引起的肌張力增高以中腦最為明顯,中腦病損時表現肌僵直,屬於去大腦強直的一種,四肢的近端明顯,苦苦在伸肌群。上肢伸直,腕屈曲並內收。下肢伸直,內旋內收,稱之為去中腦強直。大腦皮質下白質彌漫性病變,如腦炎、重度腦外傷、腦出血時也可出現四肢僵直,與去中腦強直的區別點在於前臂屈曲位,其他表現完全與去中腦強直相同,稱之為「去皮質強直」。
(五)周圍神經疾患 周圍神經疾病表現為下運動神經元損害的特點,表現為肌張力減低。但在面神經麻痹恢復不全的情況下,可以出現面肌肌張力增高,即表現為面肌痙攣。此外周圍神經的附近炎症、腫瘤等病變,對周圍神經產生刺激現象時,出現肌張力增高,這種肌張力增高大多屬於防禦性肌張力增高。
(六)肌原性病變 肌肉疾患雖可有肌張力增高,但腱反射正常或減低,絕不出現腱反射亢進。
⒈先天性肌強直症(congenital paramyotonia):又稱Eulenberg病。本病僅在運動情況下出現肌張力增高,靜止時肌張力正常。此病的肌張力增高,肌強直收縮見於運動之初,當反復運動後即恢復正常。觸診時肌肉有特殊硬韌感,似膠皮樣硬,於機械刺激後肌肉強直收縮時益為明顯。
⒉僵人綜合征(stiffmansyndrome):為一種病因不明的癇性痙攣。頸肌、軀干、背骨、腹肌肌張力增高明顯,外界刺激時疼痛。叩擊、聲光、精神緊張等可誘發而加重,常見四肢近端開始向身發展,肌力和腱反射正常。睡眠時僵硬症狀消失。
(七)其他
⒈破傷風(tetanus):早期局部肌張力增高,常見的是兩側咀嚼肌痙攣性收縮,同時伴有頸肌強直,繼之面肌痙攣;口角向外牽引,鼻翼上縮,眼裂大呈所謂「猥笑顏貌」。隨病情的發展引起全身性肌張力增高。如軀干伸張肌肌張力增高占優勢時呈角弓反張,屈肌肌張力增高占優勢時呈前弓反張,患者的體位似胎兒的宮內位:頭前屈、膝與齶緊貼,踵靠近臀部。軀干一側肌張力增高占優勢時身體呈現側方彎曲,謂之側弓反張:頭肩向一側傾斜,該側肩下垂,身體彎向月牙形。
⒉手足搐搦症(tetany):血鈣低是本病的主要原因。肌張力增高主要見於四肢遠端,偶可波及到軀干。有的學者將手足搐搦症分為三型:
⑴良性型:主要在四肢遠端出現強直發作,拇指強烈內收及半屈貢狀態,與其他諸指並攏,手指的中指指節屈曲明顯,手的尺側緣與撓側緣相近貼,有時末指較其他手指屈曲更明顯,末指常折入其餘手指之下,或拇指折入手套之內,即呈所謂「助產士手」。下肢是趾屈曲,呈馬蹄內翻足,小腿伸直,隨意運動不能,被動運動時有阻抗感。
⑵中度型:早期上肢先出現肌張力增高,肌強直,斷之擴延到軀干、面肌與下肢,有時腹直肌、胸鎖突肌、胸大肌均可表現強直發作。當面肌出現肌強直時,呈現特殊的面容:眼外斜或內斜,牙關緊閉,舌僵,構音不良,吞咽困難,如喉肌痙攣時可發生呼吸困難與窒息。
⑶重症型:短時間內反復的發作,表現全身肌強直,伴有喉肌痙攣。
5、習慣性髕骨脫位的鑒別診斷
1.復發性髕骨脫位是指由外傷引起的反復發作的急性髕骨脫位。2.先天性髕骨脫位出生時便存在的持續性脫位,又稱不可復性髕骨脫位。髕骨脫位恆定不變,主動伸膝無力,伴有膝關節屈肌攣縮。
6、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的鑒別診斷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主要症狀為間歇性跛行,可據此與腰椎間盤突出及靜脈性跛行進行鑒別診斷。臨床中腰椎間盤突出引起患者下肢的疼痛與下肢動脈閉塞所致的疼痛不同,其疼痛表現為麻木感、放射感,部分患者還伴有腰部不適的症狀,且下肢動脈觸診可觸及足背動脈波動,基本可排除血管因素;而靜脈性跛行患者表現為下肢腫脹,且伴有淺靜脈曲張。
7、髕骨軟化症診斷標准?
髕骨軟化症的診斷主要是根據病人的臨床症狀、體格檢查和輔助學檢查來確診的。主要的臨床症狀是出現膝關節髕骨後側的疼痛,特別是在跑跳,以及蹲起活動時有明顯的疼痛,並且長時間走路以後疼痛會有明顯的加重。體格檢查會出現髕骨研磨實驗和單腿下蹲實驗,出現陽性的情況。並且輔助學x線檢查,會出現軟骨面的磨損以及髕骨與股骨髁部的間隙明顯變窄,並且髕骨和股骨髁部的邊緣有骨質增生的情況。
如果出現上述的症狀以及體格檢查呈現陽性,以及x線檢查有明顯的間隙變窄,以及軟骨面的破壞剝脫,以及髕骨周圍的骨質增生和股骨髁部的骨質增生情況,就可以確診為髕骨軟化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