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股骨頭壞死外敷中葯偏方請指點一下
您好
治療這種慢性病,不要盲目的亂信偏方,您近期復查了嗎?可以把您的片子給我發過來,幫您詳細分析一下,給您一些好的建議。
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2、股骨頭壞死中醫葯方的效果會好嗎?
你好,股骨頭壞死平時應多注意休息,減少活動,拄拐減少負重,避免加重病情,這也是一種輔助治療。
中醫治療股骨頭壞死可以保留自己的股骨頭。股骨頭壞死是可以進行保守治療而痊癒的。
重慶——貽青——中醫院是專門治療股骨頭壞死的專科中醫院,採用的純中葯的靶位定向體液療法,中醫外治,輔助針灸開穴治療,做到了不換股骨頭。靶位定向給葯作用於患部,在不幹擾機體大環境的前提下,調節患部的微生態,降低血液的粘、稠、滯狀態,改善酸性環境,促進患部的血管脈增多,管腔擴大,建立有效的微循環或側支循環,重建骨小梁,提高免疫能力,協助機體在患部利用自組織、自運轉、自維護的生態能力,從根本上治癒股骨頭壞死。可以登錄骨病無憂進行詳細了解。
3、治療股骨頭壞死偏方?
目前治療股骨頭壞死的葯主要分為中葯、中成葯、西葯,由於股骨頭壞死是一種慢性疾病,如果作為保守治療的話,建議採用中葯和中成葯兩種方式。不過,中葯對於很多人來說,服用非常不方便,而且葯效根據煎熬方式也會有差別,所以建議可以採用具有活血通絡健骨的中成葯,規范合理化服用,對股骨頭壞死的幫助作用非常良好。
4、股骨頭壞死有什麼民間葯方
民間偏方治療股骨頭壞死: 早期股骨頭壞死不必等到後換股頭,保守治療就能治癒。這是因為,股骨頭壞死早期時,髖關節內只處於無菌性炎症期,關節囊內充血、滲出、囊內壓增高、股骨頭處於缺血狀態,但骨小梁尚未斷裂,股骨頭尚未塌陷畸形,炎變及壞死組織尚可修復,且不留任何畸形。此時治療無需手術治療,只要保守治療即可。 髖部有外傷的患者朋友,如果在外傷治癒後又感到腰部或膝部不適,應當首先考慮是否得了股骨頭壞死,如果檢查為早期,那麼就不必採用手術治療,保守治療就能治好了,千萬不必大動干戈啊。
5、股骨頭壞死中葯葯方
骨頭壞死有多種類型,分四期,造成股骨頭壞死的原因也很多.建議您不要在網上尋求葯方,因為中醫治療講究望聞問切辯證施治,才能使患者達到徹底康復。為了患者的身體健康,建議患者尋求有經驗的老中醫來對症治療。不是您所想的那樣,一種病因為患者病因、病情情況、以及個人體質的差異葯方都會有所不同!
股骨頭壞死,中醫稱「骨蝕」。中醫認為機體體質虛弱,抗病能力低下,肝腎精血不足,致使骨質疏鬆,是股骨頭缺血壞死的潛在原因。病變涉及肝、脾、腎。腎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腎健則髓生,髓滿則骨堅。反之,則髓枯骨萎,失去應有的再生能力。肝主筋藏血與腎同源,二者榮衰與共,若肝臟受累、藏血失司,不能正常調節血量,血液營運不周,營養難濟,是造成股骨頭壞死的重要因素。脾主運血,脾失健運、無化氣源,則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病變發生後,骨與軟骨挫裂傷,氣血不通暢,經脈瘀阻,血行障礙,肢體失去營養,再生和修復能力減退,因而產生本病。
6、股骨頭壞死還有什麼偏方?
中醫學認為:股骨頭壞死的外因為跌仆損傷,氣滯血瘀,內因為肝腎抄虧虛而導致。由於腎主骨、生髓,肝主筋、藏血,肝腎虧虛,則筋骨失養,故見骨質壞疽,筋骨枯萎,屈伸不利,經絡阻隔,不通則痛。股骨頭壞死經西百醫照X光診斷為「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因其肌肉萎縮,神體疲倦,勞累後加重,兼髖部疼痛,活動受限,間歇跛行,休息則減輕;舌淡苔白,脈沉細,按中醫辨證為肝度腎虧損,經絡阻隔,治療以滋補肝腎、活血通絡。
7、治療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偏方
中醫博大精深,治療各種病症不像西葯一樣治標不治本,而是循序漸進從而達到治本的效果,中醫在治療股骨頭壞死方面有一種偏方叫補蝕散。
補蝕散:
葯物組成:桃仁 莪術 水蛭 牛膝 雞血藤 大黃各等量
制劑用法:上葯研成細末裝袋,每袋40g,每次1袋,塗敷患髖處。3日換葯1次,10次為1療程。
適應病證:早期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氣滯血瘀型。
治療兒童股骨頭壞死的偏方有下面二種:
治療兒童股骨頭壞死的偏方一:龜鱉豬脊髓膏:水龜、鱉魚各2隻,豬脊髓250g,冰糖250g,生薑 1 0 g。將龜、鱉去內臟,洗凈,豬脊隨洗凈,生薑切碎,加水文火煮至爛熬,去骨,加冰糖,文火濃縮成膏。侯溫裝瓶。每日早晚各服一湯匙,溫開水送服。可滋陰清熱,補腎壯骨,適用於病變後期。體瘦內熱,盜汗口乾等。
治療兒童股骨頭壞死的偏方二:十全大補湯:豬肉500g,豬肚、烏賊魚各5 O g,黨參、炙黃芪、炒白術、酒白芍、茯苓各1 O g,肉桂3 g,熟地、當歸各1 5 g,炒川芎、炙甘草各6g,生薑30g,豬雜骨、蔥、花椒各適量。將豬肉、豬肚、墨魚洗凈,蔥、姜、雜骨拍破,余葯布包,同放鍋中,加清水、姜、黃酒、食鹽適量煮沸後,轉文火煮至肉、肚熟後,取出切片、放回湯中,去葯包,煮沸即成,每日早晚各服一碗,服完後,隔 5日再服下1劑,連續5-1 O劑,可雙補氣血,適用於病變後期,氣血虧虛。肝腎不足,面色萎黃、肢軟心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