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請問做換一個股骨頭手術需要多少錢
截至2020年1月份,換一個股骨頭手術大概需要5-10萬元之間。
股骨頭置換術創傷很大。這次行動的技術內容也要求很高。如果位置有偏差,很容易造成疼痛、感染、神經損傷甚至終身殘疾。所以後遺症很嚴重。
這種手術治療股骨頭置換術會使受傷部位一直處於缺氧狀態,並會出現後遺症,如肌肉萎縮、無彈性、血液循環等。然而,股骨頭壞死的置換手術費用昂貴,對適用人群來說是有限的,治療效果也不是最好的。
股骨頭壞死置換術的費用比較高,痛苦也非常的大,容易發生感染,導致神經損傷、脫位、假肢下沉,擺動斷裂等並發症的出現。
(1)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手術記錄擴展資料:
護理和康復:
1、術後搬動要小心,保持外展,內旋,伸直位。患肢外展中立位牽引1~2周,防止內收,外旋以免脫位。以後改用矯正鞋於同樣體位2~3周。
2、術後應用二聯或三聯足量抗生素,肌肉及靜脈聯合用至體溫平穩,再肌肉注射一周左右。
3、有效的負壓吸引極為重要,主要為防止感染,,又可觀察和記錄引流液顏色的改變及引流量。引流管留置不應超過72小時,24小時引流量少於20ml後才可拔管。
4、下地前常規拍X線片,檢查人工股骨頭在髖臼內的位置,也便於術後隨診比較。
2、股骨頭更換手術要幾小時
人工股骨頭種類很多,設計在不斷改進,材料也在不斷改進。目前常用的是Moore型,相當於國產Ⅱ型;Thompson型,相當於國產Ⅰ型。Moore型可保留充足的股骨距,柄孔中可植骨,臨床較常用。對股骨距小者可用Thompson型。人工股骨頭置換具有關節活動好,下床早的優點。但並發症不少,主要有4種:感染、脫位、松動和假體柄折斷,處理上較困難。所以,雖然這僅為人工半關節置換,仍應嚴格掌握手術適應證。
意見建議:1.術後搬動要小心,保持外展、內旋、伸直位。患肢外展中立位牽引1~2周,防止內收、外旋以免脫位。以後改用矯正鞋於同樣體位2~3周。
2.術後應用二聯或三聯足量抗生素,肌肉及靜脈聯合用至體溫平穩,再肌肉注射一周左右。
3.有效的負壓吸引極為重要,主要為防止感染,又可觀察和記錄引流液顏色的改變及引流量。引流管留置不應超過72小時,24小時引流量少於20ml後才可拔管。
4.下地前常規拍X線片,檢查人工股骨頭在髖臼內的位置,也便於術後隨診比較。
5.術後應即活動未固定的關節,作肌肉收縮鍛煉,下肢按摩,以防深靜脈栓塞。2~3日後可起坐,逐漸增大主動和被動范圍;術後10日拆線;術後3~4周可持拐下地。半年內應在持拐保護下行走,鍛煉過程可輔以理療。棄拐後仍應注意避免過度活動和損傷。如有疼痛、局部炎症等出現應及時隨診治療。用生物學固定的病人,在術後6周內宜在床上鍛煉,以便骨組織長入表面微孔。然後再持拐由不負重而逐漸加大負重行走。總之,節制負重要時刻注意。
6.嚴格定期隨診每2~3個月1次,以便指導鍛煉。定期攝X線片檢查,以便早期發現並發症,如有疼痛、炎症,應查找原因,及時處理。X線片檢查應注意觀察有無骨與骨水泥、與柄間透亮帶,柄折斷,骨水泥折斷,柄端與髓腔內側的關系,假體下沉,股骨距吸收,股骨上端內側骨水泥裂開,骨質吸收等
如果手術後處理不當都會導致疾病的復發;這也是很多患者擔心的;以為是醫院的治療不到位。
3、股骨頭置換術後康復
股骨頭置換後術後正確護理包括:
1,術後搬動要小心,保持外展,內旋,伸直位,防止內收,外旋以免脫位.以後改用矯正鞋於同樣體位2~3周.
2,術後抗生素使用3天,無特殊情況停止使用.
3,有效的負壓吸引極為重要,主要為防止感染,又可觀察和記錄引流液顏色的改變及引流量.引流管通暢留置24小時,最後8小時引流量少於50ml才可拔管.引流管留置不不應超過72小時.
4,下地前常規拍X線片,檢查假體的位置,也便於術後隨診比較.
5,術後應即活動未固定的關節,做肌肉收縮鍛煉,下肢按摩,以防深靜脈栓塞.2~3天後可坐起逐步增大主動和被動范圍;術後14天拆線;術後5~6周可扶拐下地,患肢不負重;7周後患者部分負重;10~12周可棄拐獨立行走.總之,節制負重要時刻注意.鍛煉過程可輔助理療.棄拐後仍應注意避免過度活動和損傷.
6,如有疼痛,局部炎症等出現硬及時隨診治療.病人一定要知道新植入物的局限性.直至支持骨完全癒合時,新植入物都僅能承受應有的壓力.任何植入物的承受負荷的能力都不能與健康骨相比.
7,嚴格定期隨診,每2~3個月一次,以便指導鍛煉.定期拍攝X線片檢查,以便早期發現並發症,如有疼痛,炎症,應查找原因,及時處理.
4、股骨頭人工置換後主,什麼時間開始什麼時間開始雙腿站立的練習患側腿的獨立承重練
1 手術前
1.1 恐懼、焦慮:擔心自身承受不了病痛的折磨;怕得不到滿意的醫療和護理;怕由此失去家人的關心或對恢復健康感到厭煩。
護理目標:消除老年人對陌生環境、對疾病和離開家人所帶來的恐懼和緊張心理,使其以良好的情緒接受治療。
護理措施:
a) 以熱情、耐心、和藹可親的態度關心、尊重老年病人,重視他們提出的問題,並加強基礎護理和生活護理。
b) 重視病人及家屬的教育,使他們充分認識到早治療的重要性。
c) 向病人介紹手術醫生的技術及以往手術的成功率,講解麻醉效果,保證術中不會有明顯的疼痛,與家屬一起給予鼓勵和支持。
1.2 營養失調(低於機體需要量):由於老年人腸道吸收功能差,易引起低蛋白、低維生素、貧血,造成手術後組織修復、癒合能力低下,致切口感染及癒合不良。
護理目標:增強病人抵抗力,按預期進行手術,並能很好地耐受手術。
護理措施:
a) 護士應指導病人掌握飲食營養知識,囑病人多食高蛋白、易消化的食物,多食蔬菜、水果,多飲水,少食脂肪食物。食慾不佳的病人可加服助消化葯物,如酵母片。
b) 注意食物的色、香、味,提高病人的食慾,以儲備能量,達到耐受手術的目的。
2 手術後
2.1 生命體征改變的可能:與麻醉、手術及術中、術後出血量有關。
護理目標:保持生命體征平穩,使其處於正常范圍。
護理措施:
a) 嚴密觀察病情變化。本組病人均在連續硬膜外麻醉下施行手術,術畢回病房給予平卧位,每日測量血壓、脈搏、呼吸、體溫4次,並做好詳細記錄,如有異常及時通知醫生。
b) 遵醫囑使用止血葯物,補充血容量。
c) 注意全身及局部傷口出血情況,傷口加壓包紮,如滲出液多,應告知醫生。
2.2 皮膚完整性受損的可能:病人活動受限,加之疼痛,不便更換體位,易引起骶尾部褥瘡。
護理目標:無褥瘡發生。
護理措施:
a) 翻身時要在患肢制動的前提下,將髖關節及患肢整個 托起,使臀部離開床面,解除骶尾部壓迫,對骶尾部及受壓處進行按摩,每2h按摩1次。
b) 保持床鋪平坦、乾燥、清潔,隨時更換敷料及潮濕床單。
c) 進食高蛋白、高熱量飲食,進食少者,輸注氨基酸、白蛋白、脂肪乳劑。
d) 若皮膚發紅破潰時,用2%碘酊每2h塗擦1次,至皮膚表皮老化脫落為止。
2.3 有發生肺炎的可能:長期卧床病人活動少,痰液不易咳出,易患墜積性肺炎。
護理目標:無肺炎發生。
護理措施:
a) 嚴密觀察肌張力恢復情況,防止肌松葯殘余作用導致的繼發性呼吸困難。
b) 取平卧位,頭偏向一側,防止術後嘔吐造成誤吸。
c) 指導病人做有效的咳痰,鼓勵其定時做深呼吸,或輕拍背部以助分泌物咳出,痰液粘稠時給予霧化吸入。
2.4 排尿困難:與切口疼痛、卧位不習慣有關,個別前列腺肥大者,手術過程中使用麻醉劑或受涼均可導致前列腺水腫、充血,造成尿瀦留。
護理目標:使病人自解小便。
護理措施:
a) 術後8h未排尿時,可採用流水聲誘導。
b) 必要時在無菌操作下留置尿管,並保持引流通暢,每日用0.1%新潔爾滅棉球擦洗尿道口兩次,恢復自主排尿後拔除尿管。
2.5 便秘:與老年病人活動少、術後飲食量減少及長期卧床影響大便排出有關。
護理目標:術後3d正常排便,每天或隔天大便1次。
護理措施:
a) 術前訓練病人床上排便。
b) 術後第3天開始鼓勵病人進食少量富含纖維素的食物。
c) 病情允許時鼓勵病人床上活動。
d) 必要時可用肥皂水灌腸。
2.6 人工股骨頭有失效的可能:與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後,早期其周圍的軟組織尚未修復,對關節的固定作用差有關。
護理目標:指導病人做有效的功能鍛煉,患肢早日恢復功能。
護理措施:
a) 卧床兩周左右可開始下地行走,扶拐負重。
b) 囑病人不要將兩腿在膝部交叉放置,不要坐小矮凳,不要蹲,不要爬陡坡,以免髖關節過度內收或前屈。
效果評價:1例因鍛煉方法不當致人工股骨頭脫出,其餘均能做到有效功能鍛煉。
2.7 知識缺乏:與不適應角色的轉換、懼怕出院後出現並發症、對出院後活動知識模糊有關。
護理目標:出院時基本了解本病有關知識,出院後能自我護理。
護理措施:
a) 在護理和治療中向病人宣教康復知識,包括合理飲食、手術肢體的功能鍛煉。
b) 囑家屬密切注意病人的心理和病情變化。
5、置換股骨頭需要多少錢
置換股骨頭大概需要5-10萬元之間,醫院不用,收費標准也會不同,具體建議到醫院咨詢。
注意事項:
由於骨水泥的生物相容性差、放熱、毒性和過敏反應等,可有多種並發症,尤其是後期的假體松動,影響療效,近年來研究不用骨水泥固定人工假體的生物學固定方法較為理想,具有良好前途。不用骨水泥與用骨水泥的假體區別在於假體柄的表面設計和材料上的不同。
在表面設計上有巨孔型和微孔型兩種,歐洲多用巨孔型;國內多用的是微孔型,其孔隙的直徑在40~400μm之間,骨組織可以長入微孔內起牢固的固定作用。有時可在髓腔內,假體遠端嵌入一塊骨栓,癒合後可防假體下沉。
生物學固定的假體在設計上應盡量減少非生理性應力,手術時假體的多孔表面必須與骨組織緊密接合,應避免二者之間的微細活動,故術後6周內不能負重。要使假體與骨間密切相接,就要求有合格的假體、器械和嚴格的技術操作。
在尚未達到要求時,如能正確使用骨水泥,仍不失是一種好的辦法。近有設計採用有機骨粒骨水泥,可兼有骨水泥固定和生物學固定二者的優點。
(5)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手術記錄擴展資料:
護理和康復:
1、術後搬動要小心,保持外展,內旋,伸直位。患肢外展中立位牽引1~2周,防止內收,外旋以免脫位。以後改用矯正鞋於同樣體位2~3周。
2、術後應用二聯或三聯足量抗生素,肌肉及靜脈聯合用至體溫平穩,再肌肉注射一周左右。
3、有效的負壓吸引極為重要,主要為防止感染,,又可觀察和記錄引流液顏色的改變及引流量。引流管留置不應超過72小時,24小時引流量少於20ml後才可拔管。
4、下地前常規拍X線片,檢查人工股骨頭在髖臼內的位置,也便於術後隨診比較。
5、術後應即活動未固定的關節,作肌肉收縮鍛煉,下肢按摩,以防深靜脈栓塞。2~3日後可起坐,逐漸增大主動和被動范圍;術後10日拆線;術後3~4周可持拐下地。
半年內應在持拐保護下行走,鍛煉過程可輔以理療。棄拐後仍應注意避免過度活動和損傷。如有疼痛,局部炎症等出現應及時隨診治療。用生物學固定的病人,在術後6周內宜在床上鍛煉,以便骨組織長入表面微孔。然後再持拐由不負重而逐漸加大負重行走,總之,節制負重要時刻注意。
6、嚴格定期隨診每2~3個月1次,以便指導鍛煉。定期攝X線片檢查,以便早期發現並發症,如有疼痛、炎症,應查找原因,及時處理。
6、人工股骨頭置換術的術後處理
<
7、股骨頭置換後的護理!(要快)
【術前准備】
1.骨科手術的一般護理常規。
2.按硬膜外麻醉或全麻術前常規護理。
3.備齊各項常規檢查報告,如血常規、尿常規、出凝血時間測定、肝腎功能、腦部及胸部X線片、心電圖等。
4.術前2—3d開始按醫囑給抗生素。
5.手術野皮膚准備上至劍突以下,下至膝關節以上,前面超過腹中線6—7cm,後面超過椎柱6~7cm。
【術後護理〕
1.按硬膜外或全麻木後常規護理。
2.保持患肢外展、輕度外旋位。術後6周內避免做如內收、屈曲動作,以防髓關節的脫位。
3.密切觀察患者體溫、脈搏、呼吸、血壓等全身情況及局部切口出血情況。
4.切口負壓吸引,保持引流管通暢,注意引流液的性質和量。
5.患肢皮膚牽引2—3周。一般採用皮膚牽引,老年人皮膚易受到膠布粘貼而過敏、破潰,可使用海綿包紮作牽引,牽引重量應小於2kg。
6.功能鍛煉
(1)術後6—12h後即可以收縮、舒張的方法鍛煉股四頭肌。
(2)牽引拆除後,可將上身抬高20o--30o,在胭窩下墊軟枕1隻,使膝關節保持微屈狀態。同時可以活動踝關節,以防遠端關節僵硬。
(3)6周內忌屈曲、內收及內旋,可在兩下肢中間放軟枕1隻,以防止髓關節脫位。
(4)6~8周後可下床,適當負重。
7.預防並發症及感染
(1)為預防肺炎、肺栓塞及血栓性靜脈炎,鼓勵患者利用牽引架上拉手抬起身軀,以促進呼吸及血循環。
(2)預防尾骰部褥瘡,經常保持床鋪平坦、乾燥、清潔、無渣屑。
(3)預防泌尿系統感染,使用吹哺妥因作膀敢沖洗。
8.術後預防夠關節脫位術後6周內應囑告患者不能將兩腿在膝部交叉放置,3個月內不能坐小矮凳,不能蹲下,不能爬陡坡。
8、做股骨頭置換手術後,平時應注意什麼?
你好 ,(1)術後6—12h後即可以收縮、舒張的方法鍛煉股四頭肌。 (2)牽引拆除後,可將上身抬高20o--30o,在胭窩下墊軟枕1隻,使膝關節保持微屈狀態。同時可以活動踝關節,以防遠端關節僵硬。 (3)6周內忌屈曲、內收及內旋,可在兩下肢中間放軟枕1隻,以防止髓關節脫位。 (4)6~8周後可下床,適當負重。
9、60歲了做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康復期要多久?
呵呵 還是你嗎 反正我家的病號恢復了大概半年左右,到現在基本不用拐杖了,她今年72歲了 呵呵 要看病人的身體狀況了,還有就是做完手術一段時間後,要鍛煉 不能躺在床上不動 那樣不利於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