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股骨頭病的療養
股骨頭壞死的治療是一個世界難題,通常認為壞死股骨頭無法恢復正常骨結構,所有的治療只能是設法延緩病程的發展速度,推辭做全髖關節置換的時間。我們在治療骨不連取得成功的基礎上研究股骨頭壞死的治療,由於能夠促使肉芽、纖維組織和軟骨組織轉變成骨組織,不僅能使大部分股骨頭壞死出現良好的骨修復,還能使部分塌陷股骨頭隆起。
目前常用治療方法及其效果
在股骨頭壞死分期部分我們已經提到,一旦平片出現壞死變化,股骨頭壞死的病程就無法逆轉,目前沒有一種辦法可以治癒股骨頭壞死,壞死股骨頭不能恢復正常骨結構。多數研究表明,不做手術治療時病程發展的風險要比手術治療的風險高,由於股骨頭壞死發病年齡比較輕,大多數在三、四十歲,病程會不斷發展、最終破壞髖關節,在大多數病例即使早期診斷及時手術也不能改變這種結果,但是各種手術治療對於緩解疼痛,改善行走能力,延緩病程發展速度,推遲作全髖關節置換的時間可能有一定作用。不過在敘述一些可以使用的治療方法之前了解危險/利益比非常重要。任何一種手術都有一定的危險因素。不治療也有危險,病變要發展,所以不治療並非沒有危險。有些手術成功率較低,危險性也較低,有些手術成功率高,但危險也大。醫生對每個病人要全面了解情況估計利弊。對某一個病人正確的治療方法對另一個病人可能絕對有害。股骨頭壞死的治療就是這樣,因為每個人情況,如年齡、合並症,關節部位、范圍都不同。任何一種治療要由病人和主治醫生商定。探索疑點,求取答案。 棍子、拐杖、與助行器對減輕股骨頭壞死的疼痛是有效的。在做出診斷、選擇手術期間對保護關節也有益處。在處理合並症期間限制負重對於限制病變發展也起作用。然而單純保護性負重無論使用多長時間都不是一個恰當的治療方法,不會治癒股骨頭壞死。偶爾病人由於合並症不能手術,此時保護性負重可用來緩解疼痛。
因為按照影象學標准股骨頭壞死不可能恢復正常骨結構,患者又迫切要求解除疼痛和增強活動能力,各種手術治療通過減輕髓腔壓力又能明顯減輕疼痛,因此出現了綜合臨床和平片表現,以臨床表現為主的記分法,用來判斷各種手術的治療效果。國外常用Harris 髖關節指數或用改良方法判斷股骨頭壞死治療效果,日本用JOA score,中國用百分法。
我個人認為記分法既有優點也有缺點。優點是能反應疼痛的減輕和行走能力的改善,缺點是:
1 缺乏定量標准,因為採用的Ficat/Arlet分期II期不考慮病變范圍大小,且包含的病變范圍跨度太大,即使病變從早期改變發展到廣泛壞死也不會減分,仍然可以得30分,僅比正常人少10分。
2 臨床評分太高,平片上病變從II期發展到III期也只減10分;而手術減壓後疼痛往往會減輕,重度疼痛變到輕微疼痛能得到20分,加上止疼後關節活動范圍加大,行走功能改善又會增加得分。盡管平片上病變惡化或明顯惡化,結論是治療有效。
一個經常出現的結果是臨床症狀好轉與分數增加的同時片子上卻是變壞,這也是對髓芯減壓術效果長期爭論不休的原因,也就必然會出現每次治療都有效,最後卻不得不換人工髖關節的現象。
常用手術治療方法及其效果
目前治療股骨頭壞死的方法比較多,通常認為對於只能用磁共振才能發現的早期病變和范圍比較小的病變可以採用保守治療。一旦發展到平片出現壞死表現以後,通常是根據病變范圍的大小和嚴重程度選擇相應的手術。手術的目的是緩解疼痛延緩病程發展速度,推遲做全髖關節置換的時間,評判手術效果用的是前面提到的記分法。手術的方法比較多,比較常見的方法是在范圍不大的病變可以作髓芯減壓術,對於病變范圍比較大的或輕度塌陷的病例可以做帶血管的植骨手術,晚期病例只有做全髖關節置換手術。
(一) 髓芯減壓手術.
髓芯減壓術是一種雖然廣泛應用,但一直存在爭議的治療股骨頭缺血壞死的手段,是一個意外發現的手術。上個世紀60年代, Arlet and Ficat用骨功能探查(functional exploration of bone )的方法也就是用空心鑽頭 通過大粗隆向股骨頭鑽孔後,通過測定骨髓腔壓力、注水壓力試驗、髓腔內靜脈造影以及髓芯活檢的方法診斷股骨頭壞死 ,發現手術後常常能立刻緩解疼痛,於是就把這個診斷方法變成了治療方法,叫做髓芯減壓術,認為緩解疼痛與減輕股骨頭、頸髓腔壓力有關。1985年 Ficat 和 Arlet報告133個I-II期壞死減壓治療結果,他們發現90%的病例在臨床上,79病例在放射學上有「好到非常好的結果」。 賓夕法尼亞大學首先在美國開展髓芯減壓手術,同一個醫生做改良減壓(植入松質骨)406髖,對其中297例作了平均29個月的隨訪:74例(25%)在放射學上穩定,髖關節指數改善超過10分。107例(36%)在平均29個月後做髖關節置換,其中I 、II、III、IV期分別佔26%、34%、31%和48% 。第I-II組合起來病例中,病變范圍輕、中、重三組病人中髖關節置換比例分別為22%、39%和40%。他們認為與非手術療法和對症療法相比減壓對於早期病例是安全有效的方法。1986年Camp 和 Colwell 回顧研究了13個醫生作的42例髓芯減壓術,60%塌陷前病例在臨床上與放射學上均失敗,塌陷後病例臨床上全部失敗,4例手術後發生骨折。Camp和Colwell在用該法治療31例ON病人(40髖)的報道中肯定髓芯減壓「是一種無效而且有明顯缺陷的方法」。1995年Koo等人提出減壓僅僅能解除症狀,與非手術組相比不能防止股骨頭塌陷。1996年有人指出:大家有一個共識,那就是髓芯減壓對Ⅱ期和Ⅲ期的骨壞死,不能改變其進一步發展為塌陷的發生率。將髓芯減壓作為治療方法的推崇者已經指出於靜息期(1期)使用這種方法是有效的。但是,只有很少的研究用合理的隨訪時間來評價髓芯減壓治療工期骨壞死的效果。應用這一評價方法來驗證Ficat,Hungerford和Zizic曾指出的觀點是必要的,他們認為髓芯減壓只能對工期患者有效。本研究發現髓芯減庄對I期骨壞死患者的成功為33%(18個病人中12個疼痛復發),這種比例不治療而痊癒的病人相比,並無顯著的優勢。根這種結果,髓芯減壓治療骨壞死是值得懷疑的,應通過前瞻性的隨機研究進行評價。問題在於目前大家對於股骨頭壞死的自然病程缺乏了解,病變發展的速度不夠清楚,很難判斷減壓以後病變的發展速度是加快了還是減慢了?一些病人盡管塌陷加劇,疼痛卻有所減輕,這也是為什麼對於減壓手術效果長期爭論不休的原因。
我們的看法是在一定時間內可以緩解疼痛,但是不能延緩病程發展速度,減壓很可能加快塌陷過程發生的速度。股骨頭壞死時骨髓腔內壓力增高,減壓後壓力下降,鑽孔本身破壞骨結構、手術後許多人在鑽孔區不能形成骨組織,都減弱股骨頭負重能力,容易發生微骨折,加快塌陷的發生。下面一個病例左圖為減壓前照片,右圖為減壓後2二個月照片,可以明顯看到鑽孔痕跡,股骨頭內出現多條裂紋。
最後我們引用美國國家股骨頭壞死基金會網站的看法來做一個總結:髓芯減壓術。這一手術是從病變區切除一條圓柱狀骨頭。用於輕到中度,尚無塌陷的病變。由於這個手術在骨頭上鑽了一個孔,為了避免骨折要保護性負重6周。這一手術緩解疼痛效果極好,但是長期延緩病程進展方面不太有效。做這一手術較多的中心報告說在選擇適當的病例有很好的效果。不過對這一手術有反對意見,有些報告說效果不好。
(二)植骨手術與帶血管蒂腓骨移植手術。
植骨手術有兩種類型,一種是不帶血管的腓骨移植手術,是 1949年 Phemister提出來的。另一種是帶血管的腓骨移植手術,1979年義大利的Brunelli 和Brunelli ,美國的 Urbaniak 開始用來治療股骨頭壞死。 這是在顯微外科發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手術。從理論上說腓骨移植手術可以減輕股骨頭內壓力、去除股骨頭內死骨、用松質骨充填缺損,起到誘導新骨生成作用,填入皮質骨柱能支撐軟骨下骨質和。而帶血管腓骨移植手術還能加速再血管化進程,更有利於壞死股骨頭的修復。Urbaniak 等人手術超過1000例,在首次報告的隨訪至少2年的715例中倖存者82%。Yoo等人對86髖進行至少8年的隨訪中發現72%的人效果為好和極好。28%為尚可或較差。61%的人X光照片上病變沒有發展。
為了對兩種植骨方法進行比較,Plakseychuk等人從匹茲堡大學1989-1999年200個帶血管腓骨移植手術病例(220髖)中和韓國慶北大學醫院1986-1996年99個不帶血管腓骨移植手術病例(123髖)各篩選出50例,對這兩種手術治療效果進行回顧性對比研究。研究中兩組各50個病例在分期、病變大小、病因,術前Harris髖關節評分、隨訪時間都作了仔細的配對,在經過接近5年的隨訪後,帶血管組70%的人Harris髖關節評分改善,而不帶血管組只有36%的人髖關節評分有改善。作者認為帶血管腓骨移植手術無論是臨床還是放射學效果都比不帶血管腓骨移植手術好,對於I期和I1期病例效果比較好。對於15個III期病例,不帶血管移植治療的全部病例效果都不好,帶血管移植73%的病人效果不好,應該選擇髖關節置換。但是帶血管蒂腓骨移植手術組並發症如深靜脈栓塞,腓神經麻痹導致的大拇趾下垂 、腓神經病等高達22%,而不帶血管蒂腓骨移植手術組只有4%腓神經區感覺異常。帶血管蒂腓骨或髂骨移植手術是顯微外科手術,需要比較好的設備和有經驗的醫生才能進行手術。
1987年前日本Sugioka用粗隆間旋轉截骨術治療14個壞死病人,把壞死部分旋轉到非負重區,取得良好效果,1999年對這14個病人的的隨訪發現3人在手術後5年內置換了髖關節,手術時塌陷不到2mm的病人在15年後僅有輕度退行性骨關節病,手術時塌陷2mm或2mm以上的病人病變慢慢發展在10年內還有不錯的功能。但是這個手術在美國的治療效果不好,Suguoka在美國多個中心演示手術的失敗率超過80%。
最近有人提出幹細胞移植和骨水泥治療股骨頭壞死。以下材料來自下面英文網站
http://www.maitrise-orthop.com/corpusmaitri/orthopaedic/mo72_hernigou/index.shtml
目前,治療中晚期的股骨頭壞死,最好的辦法就是人工股骨頭置換術。
對於40多歲或50多歲的患者,一般手術指征適合,多採取這一辦法。
假如骨頭松動,疼痛,骨質實質發生病變,經過認真診斷,是可以確診的。上述這種症狀似乎有股骨頭壞死的可能。看看醫師。
保守治療同樣費錢,且漫漫無期,昂貴的治療費用也可以令人承擔不起。並且,其中如果出現收費黑洞,更是叫人扼腕!
2、股骨頭中醫康復病例
建議最好是及時的採取措施,注意保護好自己會比較好的
3、股骨頭得治療方法?
1、非手術治療:適合於青少年病人,對成年人屬Ⅰ、Ⅱ期,范圍較小者也可採用該方法。去除致病因素的同時,嚴格減少或避免負重,多休息,也可行理療、口服消炎鎮痛葯物減輕疼痛症狀。治療過程中應定期拍攝X線片檢查病變進展。
2、股骨頭鑽孔減壓及植骨術:是通過髖關節外側切口,在股骨頸和股骨頭內鑽數個小隧道,達到減輕股骨頭內壓力的作用,適用於股骨頭缺血壞死的早期,股骨頭的外形完整,且無軟骨下骨塌陷的病例。術後避免負重3月,部分患者術後可獲得一定程度的症狀緩解,但中遠期效果不佳,股骨頭仍可塌陷變形。
3、帶血管蒂游離腓骨移植:是指將自身小腿外側的腓骨連同其支配血管一並切下,通過股骨頭和股骨頸內的隧道將腓骨植入,並吻合血管提供血運。適用於年輕股骨頭缺血壞死患者。可獲得一段時期的避免股骨頭塌陷,缺點是增加了下肢的創傷,手術創傷大,且無法完全避免股骨頭的塌陷變形。
4、經粗隆旋轉截骨術:是將股骨頸自其基底部完全打斷,旋轉截骨塊的近端,使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病變部位離開負重較大的區域,使相對正常的部位負重,然後鋼板螺釘固定。適用於股骨頭缺血壞死范圍較小的患者。缺點為截骨處有不癒合的風險,術後不負重2-3月,無法使壞死區完全避免塌陷等。
5、髖關節融合術:是指把髖關節內的軟骨完全去除,是骨和骨融合在一起,用鋼板螺釘固定。由於術後髖關節功能缺失較大,並且有骨質不癒合的風險,現已很少使用。
6、鉭金屬棒植入術:是將特製的鉭金屬的棒形植入物通過股骨頸植入股骨頭內,支撐將要塌陷的股骨頭,適用於股骨頭外形良好的患者。可獲得數月到數年的股骨頭相對完整外觀。缺點是價格昂貴,且無法避免股骨頭塌陷,增加後續手術難度等。
7、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適用於保守無效、股骨頭塌陷的股骨頭缺血壞死患者。手術治療效果好,術後可獲得完全的緩解,並保留良好的髖關節功能,現在已經成為臨床治療股骨頭壞死的主要方法。該手術技術成熟,效果肯定,成功率高,是臨床治療的金標准。
4、股骨病治療方法,急求,謝謝各位朋友了
無移位或輕度移位的股骨髁骨折,抽出關節內積血,加壓包紮。用牽引或石膏托固定4~6周後開始活動膝關節。
隨著內固定器材不斷改進,使比較復雜的股骨髁骨折,也能得到較為可靠的內固定,因此當前在治療方面的總趨勢,傾向於手術。
手術指征除與一般關節內、關節旁骨折所共有外,在此部位還有以下幾種情況。
合並韌帶或半月板損傷,合並嚴重的血管神經損傷,以及骨折塊游離,血液供應不良。
內固定方法如下:
(一)角鋼板 鋼板呈95°角,可保證骨折部位穩定。
(二)鋼板螺絲釘 包括專門用於股骨髁骨折的鋼板螺絲釘與人工彎曲後使其與股骨髁部相適應的普通鋼板。特點是適應性強,使用方便簡單。但在鋼板與螺絲釘的連接部位易出現松動,甚至斷裂,故難於保證骨折的部位的穩定,常需與石膏外固定並用。為克服這些缺點,有人已設計出新型的鋼板螺絲釘。此外還有「AO」的T型鋼板,此種鋼板遠端寬,並有多個螺孔,使螺絲釘能從前方或後方導入骨孔,固定股骨髁。
(三)螺絲釘、螺栓、加壓螺絲釘。
(四)內固定針 Steinmann針可在骨塊粉碎不嚴重的病例應用。Eiffel Tower針可用於股骨髁骨摺合並髁上骨折的病例。
【發病機理】
股骨髁骨折易發生骨塊分離而不產生塌陷,這是由於三角形髕骨如同楔子指向股骨髁解剖上的弱點髁間窩,易將兩髁劈開。此外股骨幹有一向前彎的弧度,前面骨皮質堅固,後面的骨皮質又為股骨粗線所增強。因此骨折易發生在股骨髁附近,皮質骨移行成為松質骨薄弱部。
當脛股關節周圍肌肉收縮時,股骨髁承受來自股骨髁與髕骨兩面的應力。在膝關節由伸到屈時,髕股關節及脛股關節面之間的應力,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此兩種應力的合力方向指向股骨髁的後上方髕骨與股骨之間,無論是伸直位還是屈曲位,總有一部分關節面相接觸。屈膝時,髕骨還伴有由前向後的運動,與損傷時膝關節經常處於屈曲狀態相一致,這樣在外力作用下,有利於髕骨楔形作用的發揮。因此,股骨髁易於產生「T」或「Y」型骨折。
損傷機理和類型:(一)直接外力 多見於高速撞擊,外力經髕骨將應力變為造成單髁或雙髁骨折的楔形力。當外力水平方向作用於髁上區時,常造成髁上骨折。
(二)間接外力 由高處墜落,在膝關節伸直位或屈曲位,不同方向的應力,可造成股股下端不同部位的骨折。
膝關節常有生理性外翻,外髁的應力比內側集中,且外髁的結構較內側薄弱,因此損傷常在外髁。外翻應力,可造成股骨外髁斜行骨折,有時產生內上髁撕脫骨折、內側副韌帶撕裂或脛骨平台外側骨折。內翻應力可造成股骨內髁斜行骨折。如果發生脛骨平台骨折,則由於脛骨平台內髁的抗力較強,骨折線先出現在脛骨棘外側,經過骨幹與干骺端的薄弱區再轉至內側。根據骨折部位及骨折類型有以下幾種:
①單髁骨折<外髁、骨髁>前、後、斜、中間型。②髁間骨折「V」型、「T」型、「Y」型。③髁上骨折 螺旋形、斜形、橫形。④骨骺分離。⑤軟骨及骨軟骨折。
【臨床表現】
有明確的外傷史。膝關節積血、腫脹、局部疼痛及功能障礙。可出現各種畸形。有異常活動。常合並並月板或韌帶損傷。應注意合並血管神經損傷。X線照片有助於明確診斷及分型。
5、股骨頭壞死電子病歷模板
股骨頭壞死患者要生活規律,注意休息,清淡飲食,多吃蔬菜和水果,多吃含鈣多的食物,避免煙酒刺激。應該聽從醫生的建議,盡早到正規醫院檢查,採取人工髖關節置換的方法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