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強直使用得寶松對髖關節有壞處嗎
強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是一種血清學陰性的慢性進行性炎症性疾病,主要侵犯骶髂關節、脊柱和髖關節等,至今病因不明。對AS晚期引起的髖關節畸形施行全髖關節置換術,是目前公認的改善關節功能的有效方法[1-2]。1999年4月至2006年1月我院對19例(38髖) AS並發髖關節雙側骨性強直患者施行一次雙側全髖關節置換術,療效滿意,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9例患者全部確診為強直性脊柱炎(根據1984年修訂的紐約診斷標准[3]),其中男16例,女3例。年齡25-57歲,平均37歲。病程5-25年,平均12年。全部為雙髖關節骨性強直,髖關節活動度為0,屈曲畸形角度<10°8髖,10-30°18髖,30-50°12髖,平均21°。生活不能自理8例,生活部分自理,需扶雙拐或藉助輪椅11例,5例伴膝關節疼痛但無膝關節功能障礙,8例輕到中度駝背畸形。
2.手術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全麻口插、鼻插下施行雙側全生物型全髖關節置換術,其中2例採用氣管切開插管麻醉。首先閉合下行內收肌腱松解,手術均採用後外側切口入路,採用先截骨後髖臼成形的方法截斷股骨頸,松解是根據屈曲攣縮程度首先松解髂腰肌,切除關節囊其前側瘢痕攣縮部分,進一步從大轉子處橫斷闊筋膜張肌,松解闊筋膜張肌和臀中小肌間隙。用髖臼銼在原臼的位置上造臼,顯露馬蹄窩內脂肪,銼至馬蹄窩骨質相平水平,安裝大一號生物臼進行螺釘固定,股骨柄假體同樣採用大一號生物柄緊密壓配。術後指導患者早期肌肉及關節功能鍛煉,循序漸進。術後1周內進行下肢及臀部肌肉的收縮運動,以及遠端關節及鄰近關節的抗阻力運動,1周後,進行關節無負重活動。2周後以低負荷關節活動為主,3周後藉助助行器輔助行走,兩下肢平地行走,6周後練習下蹲,擴大活動范圍,8周扶雙拐行走,4-6月後過渡到無拐行走。
3.結果
全部患者1-8年(平均5.5年)隨訪,本組19例(38髖)中,33髖關節無疼痛,4髖輕度疼痛不適,無需服止痛葯物,有1髖主訴時有大腿中上段疼痛,隨時間延長逐漸減輕。所有19例髖關節主動屈伸活動由手術前的0°增加到隨訪時的平均81°(65-115°),活動度平均達到160°(110-230°),術後34髖屈曲畸形消失,4髖仍有10-15°屈曲畸形。伸屈功能改善明顯大於旋轉功能。術後患者均能生活自理,需扶單拐或手杖者5例。術後2例出現脫位,經及時手法復位後未再出現脫位現象,2髖在擴髓時擊入假體股骨柄時出現股骨距裂紋骨折,未達小粗隆下,未做特殊處理。6髖發生異位骨化,根據Brooker分期,Ⅰ級3髖,Ⅱ級3髖,病人除感不適外,對功能無明顯影響。放射學評定:骨皮質較前有明顯增粗,骨小梁稀疏改善明顯。
4.討論
4.1術前檢查
強直性脊柱炎的患者由於胸腔擴張受限,呼吸功能易出現損害,腎臟可能出現澱粉樣變,心功能不全及由於胃腸道結腸炎等引起一系列重要臟器損傷。因此術前應全面了解患者一般情況。另外除常規檢查外還可包括血沉及血清肌磷酸激酶等特殊檢查以明確病變的活動情況。
強直性脊柱炎因脊柱間和脊肋關節的固定使胸廓活動受限,肺活量降低,其降低幅度與疾病的嚴重程度有關,有的可下降到正常的60%,最低降至30%,嚴重者胸廓活動受限,使胸部活動消失,只有膈肌呼吸,此種病人應當注意,避免造成嚴重呼吸困難。
4.2 麻醉方法的選擇
大部分強直性脊柱炎患者因椎間關節強直,椎間盤、黃韌帶、棘間韌帶鈣化、骨化,使常規硬膜外穿刺不可能施行。普通氣管插管全麻可用於腰椎活動困難,而大部分頸椎受累較輕的患者。若患者的頸椎呈屈曲強直,頜柄距(下頜下緣至胸骨柄上緣的距離)變小,有的僅3-4cm,患者頭後仰受限,無法使用喉鏡;部分患者顳頜關節受累,張口困難,使氣管插管非常困難或不可能實現。我們採用氣管切開的方式進行全麻。
4.3切口的選擇
本組病例全部採用後外側入路,由於本組屈曲畸形角度<50°,採用此切口操作簡便,顯露充分,從髖臼的後沿測定髖臼位置容易,特別是顯露臀肌清楚,便於准確評價外展肌的功能,在髖關節強直的病人中,往往測定外展肌力非常困難,可通過術前的觸診及術中的觀察來判斷,如臀肌較厚,顏色紅潤,有活動性滲血,則術後患者可達到近似正常的步態;如臀肌較薄,顏色較差,但仍連續,那麼術後患者步態恢復較差;如臀肌連續性中斷,則不能採用人工關節置換手術。
4.4術中松解
本組病例髖關節已侵蝕到完全骨性融合,髖部痙攣性疼痛非常嚴重,在不正常的位置上融合,而內收肌長期痙攣疼痛而導致攣縮,加之前方關節囊及炎症組織的侵蝕攣縮使得本手術需在內側、前側及外側根據病人屈曲攣縮情況進行松解。所以我們常規採用閉合切腱法首先進行內收肌的松解,對於骨性融合的病人其頸的長度變化不大,從後側入路松解前側組織並不是特別困難。而闊筋膜張肌由於其腱性部分較長,伸展性較差,又位於關節的前外側,手術時可在粗隆部橫斷松解,並進行臀肌間隙進一步松解。髂脛束可在小轉子處剝離,餘下肌肉皆可隨功能鍛煉而逐漸適應延長。松解髖周圍攣縮軟組織時要避免損傷血管和神經組織。如進行徹底的松解仍殘留有屈曲畸形時,術後可輔助康復牽引治療來逐漸適應。
4.5手術方法
強脊炎骨性強直病例中,很難分辨股骨頭與髖臼的界限,給截骨和成形帶來很大困難,應用傳統的截骨方法不僅很難掌握髖臼的成形方向,而且也不可能一次將股骨頭清理干凈。我們採用兩次截骨後髖臼成形的方法,髖臼周圍馬蹄窩內脂肪不會消失來確定髖臼的位置及深度,防止去骨太多而致假體的松動和中心性脫位,髖臼及股骨皮質非常脆弱,容易磨穿髖臼使骨皮質折斷,術中切勿暴力以免骨折,或股骨頭殘留太多而誤將髖臼假體裝入原股骨頭骨質內。
長期攣縮的關節的矯正、骨盆傾斜者和髖關節骨性融合者的髖臼假體精確放置是技術性的難點。常規全髖關節置換術時,髖臼假體置入時應保持與骨盆橫軸45°外展與20°前傾,股骨假體應保持10-15°前傾。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的髖關節常伴多種畸形,如屈曲畸形、內收或外展畸形、內旋或外旋畸形等。嚴重髖關節畸形的患者,術中雖然可矯正至正常,但術後仍有畸形復發傾向。如按照常規方法安放假體,會增加術後髖關節脫位的可能性。為保證術後髖關節的穩定,術中假體置入的角度應根據髖關節畸形的具體情況即髖關節融合的位置和角度進行適當調整。對單純髖關節屈曲畸形者,可按常規方法安放假體。對合並下肢內旋畸形者,髖臼假體前傾角應適當減小,股骨假體前傾角應適當加大。對合並下肢外旋畸形者,髖臼假體前傾角應適當加大,股骨假體前傾角應適當減小或保持0°前傾。對合並內收畸形者,術中可切斷部分攣縮的內收肌肌腱,髖臼假體外展角應適當減小,這樣雖然可能會影響髖關節的外展,但可增加關節的穩定性。
在脊柱有輕度到中度後凸畸形時,為防止出現髖關節前脫位,調整前傾角至關重要。由於存在脊柱後凸,需靠髖關節的過度後伸來代償,所以如果髖關節置換手術中髖臼假體的前傾角仍按正常的10-20°安放,術後極易出現髖關節的前脫位,當脊柱有重度後凸畸形時,應與脊柱外科醫師協同評估脊柱矯正的角度和髖臼的前傾角,先行THA,再行脊柱截骨矯形,達到矯正力線,解除畸形,穩定關節的目的[4]。所以前傾角的大小是手術成功的關鍵。
AS患者普遍存在骨質疏鬆,股骨髓腔常呈「煙囪」狀,骨組織增生反應能力差,很難有骨組織長入到多孔層而達到生物固定的效果[5],我們認為術後假體的松動除上述原因外,還與此病患者多為年輕人,活動量大造成的機械性松動有關。另外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的脊柱和膝關節也常常伴有僵硬疼痛使其活動功能受限,髖關節的代償性活動相對增大也是造成假體松動的重要因素。國產假體材料及製造工藝的落後使得假體在髓腔內不能得到良好的匹配和固定也是假體松動的原因。
我們本組病例採用了非骨水泥大一號固定型假體,在考慮骨質疏鬆的前提下,又保持緊密壓配的特性,提供可靠的初期穩定,由於此類病人皆年輕,而骨質疏鬆為廢用引起,由於術後活動量的增加,骨質代謝會得到有效的改善,骨質結構的好轉從我們隨訪中已得到證實,同時為再次置換留有餘地。
4.6術後早期功能恢復的難點
術後患者的康復較其它病程短的患者不全相同,因為病程長,肌肉萎縮,其協同性及其下肢神經反射弧的建立都要一個過程,所以其下床及扶拐時間相對較長。
總之,本組病例隨訪顯示雙髖關節同時置換對改善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生存和生活質量意義重大,雙側髖關節同時置換有利於雙下肢關節功能的協調發展,也可避免兩次擇期手術間隔時間里因使用不當導致的人工關節損壞,同時可以能節約患者醫葯費用,減輕患者痛苦,利於其它矯形手術開展和負重功能恢復。但我們所做病例多為強脊炎合並單純髖關節病變患者,膝部及踝部症狀不明顯。此種病人術後療效觀察和評價易於進行,患者生活質量改善明顯。
2、得寶松的葯物不良反應
白芳菲為您解答。希望採納。
本品的不良反應與其他糖皮質激素不良反應類似,與劑量及療程有關,可通過減低劑量而消除或減輕,這比較常用。
水和電解質紊亂:鈉瀦留、鉀丟失、低血鉀性鹼中毒、體液瀦留、易感患者發生充血性心力衰竭、高血壓。
肌肉骨骼:肌肉乏力、糖皮質激素性肌病、肌肉消瘦、重症肌無力者的肌無力症狀加重、骨質疏鬆,椎骨壓縮性骨折、股骨頭和肱骨頭無菌性壞死、長骨的病理性骨折、關節不穩(由於反復關節內注射所致)。
胃腸道:消化性潰瘍(可能以後發生穿孔和出血)、胰腺炎,腹脹、潰瘍性食管炎。
皮膚:影響傷口癒合、皮膚萎縮、皮膚細薄和脆嫩、瘀點和瘀斑、面部紅斑、多汗、皮試反應受抑、過敏性皮炎、蕁麻疹、血管神經性水腫。
神經系統:驚厥、伴有視神經乳頭水腫(假腦瘤)的顱內壓增高、眩暈、頭痛。
內分泌系統:月經失調、柯興氏綜合征樣表現、胎兒子宮內發育或小兒生長受到抑制;繼發性腎上腺皮質和垂體缺乏反應性,特別是在應激狀態時,如創傷、手術或疾病;碳水化合物耐量減少,表現為隱性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對胰島素或口服降血糖葯的需要量增加。眼;後囊下白內障、眼內壓增高、青光眼、突眼。
代謝反應:由於蛋白分解代謝而引起負氮平衡。
精神症狀:欣快、情緒波動、嚴重抑鬱至明顯的精神症狀、性格改變、失眠。
其它:過敏樣或過敏性反應和血壓降低或休克樣反應。
與注射糖皮質激素有關的其它不良反應包括頭面部皮損內注射偶爾伴發的失明,色素沉著或色素減退、皮下和皮膚萎縮、無菌性膿腫、關節內注射後潮紅及Charcot關節樣病變。
3、股骨關節疼痛是什麼病
長春 王長江王長江讀者:1.你的疼痛部位在股骨粗隆百處,睡覺時怕壓迫,說明病變部位就是疼痛的部位。此處以大粗隆滑囊炎的發生率較高。不知道你以髖部注射是否較多?如果臀肌攣縮或髂脛束有攣縮,可能伴發大粗度隆滑囊炎。如能確診此病,局部用得寶松注射液加2%利多卡因作封閉可收到好的治療效果。2.腰椎間盤病變,疼痛也可放射到此處,同時可伴有小腿回放射性疼痛、麻木、脹痛等症狀,行走後症狀加重。必要時作腰椎核磁共振檢查,以排除腰椎間盤病變。3.股骨頭壞死或髖關節骨關節炎也可引起疼痛。早期X線片難以發現,作核磁共振檢查可發現病變。建議你再及時到大醫院專科作進一步檢查,確診後再治療,否則會延誤時間。答
4、激素對人的身體有什麼壞處?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激素,在臨床上如果不特別註明,指的就是糖皮質激素。糖皮質激素是一大類葯,被廣泛用來抗炎、抗毒、抗過敏,對很多種疾病都有著不可替代的療效。如紅斑狼瘡、哮喘、慢性腎炎、嚴重創傷、皮肌炎等等,激素的出現可以說是救了很多人的命。但激素葯就像一把雙刃劍,另一方面,它對全身的各個器官和組織也會產生不良反應,像柯興氏綜合症,就是典型的激素葯副作用,患者會表現為臉盤很大、身體很胖、手相對細、脖子後面一個水牛背。 以小峰注射過的激素葯——得寶松為例,它可能在肌肉骨骼、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等8大方面產生不良反應。小峰媽媽發現,小峰顯現出的骨質疏鬆、生長受到抑制、柯興氏綜合症、抑鬱、免疫力低下等症狀,全都在這些不良反應之列。 小峰媽媽:「不是一個醫生,大醫生 小醫生都不懂,每個人都在用。」 小峰媽媽認為,正是一次次用了不該用的激素,小峰幾乎喪命,而且後來種種怪病纏身。 醫生一個違背常識的診斷,幾乎奪去了小峰的生命。目前小峰的案子已經起訴,法院正在審理當中,究竟是誰的責任,相信法律會作出公正的裁決。但我們的記者從上海市葯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了解到,像小峰這樣的悲劇,並不是個案,一些醫生一味追求見效快、療程短,導致濫用激素葯的情況非常普遍。 杜文民:「激素濫用的現象,其實是用葯方面最常見的一種葯物濫用,尤其是在基層醫院和一些低級別的醫療機構。」 杜文民告訴我們,激素葯的濫用和抗菌素濫用一樣需要引起人們的關注。 杜文民:「現在有一種現象叫做三素連用,一般的頭疼感冒就用激素、抗生素和維生素,其實這是比較嚴重的激素和抗生素的濫用。」 這樣的濫用有著難以承受的後果。據統計,如長期使用激素,高達60%的人會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 杜文民:「從最近我們所收集到的關於激素類的不良反應的現象來說,比較多的是在碰到一些嚴重感染或難以處理的疾病的時候,由於大劑量長期地使用激素,結果就導致了股骨頭的壞死。如果這部分股骨頭壞死以後,人就會致殘,不能夠行走。」 杜文民告訴我們,其實我們平時用的很多常用葯都含有激素,比如說:皮炎平、皮康霜、氟輕松(膚輕松)、皮康王、優卓爾等。含激素的滴眼液有:可的松,強的松,百力特,點必舒,艾氟龍。這些常用葯,價格便宜,用起來方便,但大家哪裡知道,在使用激素葯物治病的同時,它還帶來了種種危險。 醫學專家告訴我們,目前在臨床上,大約有一百五六十種原發性疾病,使用激素治療,它對不少急難頑症,像慢性腎炎、紅斑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肩周炎、坐骨神經痛等,的確有明顯療效。但是,現在濫用激素類葯品的現象也越來越嚴重,我們的記者特地到北京大學第一醫院進行了一次調查。 在北大醫院皮膚科,短短兩個小時的時間里,記者就看到了很多位有激素不良反應的病人。 一個只有十五歲小孩,來自內蒙,一年前他為了治療天皰瘡,服用激素葯強的松,結果患上了嚴重的柯興氏綜合症。不僅身體迅速變得很胖,臉變得很圓,而且毛發增多、渾身上下都出現了萎縮紋。 一位老人也在使用激素葯治療後,發現骨頭疼痛,經檢查是骨質疏鬆,現在行走困難,只能坐在輪椅上。 有位病人整個臉部呈現出暗紅色,據醫生介紹,他患的是一種最典型的激素性皮炎。而病人這樣告訴我們。因為長期使用激素,他的臉部發紅發腫,甚至流過膿。皮膚科主任朱學駿教授告訴我們,即使經過治療,病人的臉色也將一輩子不能恢復。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皮膚科主任朱學駿:「血管擴張了很難回去,老這么紅。」 朱教授告訴記者,北大醫院皮膚科每天都有不少因為激素濫用病情加重的病人。 朱學駿:「常見的是臉上毛細血管擴張,口周皮炎,皮膚萎縮,皮膚變薄,局部多毛,有的可以感染。」 還有相當一部分病人沒有意識到,即使是外用激素葯,不正確使用也會有嚴重後果。 作為國家葯典委員會的委員,朱學駿教授認為,今天的激素濫用已經是個非常大的問題。從醫療監管部門,記者還得到了這樣一組因為濫用激素而導致惡夢的病例。為了保護這些病人我們使用了化名。 王柯,98年因患口腔潰瘍,使用地塞米松、強的松,後感覺髖關節疼痛,於2003年確診股骨頭壞死。 黃興,治療近視眼時,由於左眼炎症,滴用潑尼松龍滴眼液,一周之後視力下降,確診為角膜溶解。 陳梅,由於患肺癌,注射地塞米松,結果又患上糖尿病。 方越,2001年患病毒性感冒,使用地塞米松2個月,到2002年遭遇股骨頭壞死。 10歲小女孩麗麗為治皮膚病,連續2年塗用地塞米松軟膏,全身上下竟然長滿了「霉」,下身潰爛,甚至連眼睛裡都有「霉」菌存在,生命垂危。 朱學駿:「現在全國沒明確規定慎用抗生素的問題,大家意識不到,所以就老去用,而且激素葯價格又便宜,隨便哪兒就能買到,一元多錢一支,而等到抹了這個問題就來不及了。」
5、糖皮質激素的作用
糖皮質激素主要有地塞米松、氫化可的松和可的松。由腎上腺皮質束狀帶細胞分泌,主要影響糖和蛋白質代謝,對水鹽代謝影響較小。糖皮質激素生理作用,在於能降低機體對來自內、外環境各種刺激的反應性,提高機體的適應能力。使用葯理劑量時則呈現廣泛而復雜的作用,其主要的葯理作用有:
(1)抗炎作用。對各種致炎因素(如細菌性的、化學性的、機械性的和免疫性的)所引起的炎症反應均有明顯的抑製作用。
(2)免疫抑製作用。能解除許多過敏性疾病的症狀,抑制過敏性反應的過程。
(3)抗毒素與退熱作用。能提高機體對有害刺激的應急能力,減輕細菌內毒素對機體的危害,緩解毒血症症狀。另外,對嚴重中毒性感染如敗血症等,能減少熱原的釋放,抑制體溫中樞對內熱原的反應,降低或防止體溫升高,具有迅速而良好的退熱效果。
(4)抗休克作用。抗休克作用與它們的抗炎、抗過敏、抗毒素作用以及阻斷α-受體、解除小動脈痙攣、興奮心臟收縮、改善微循環等的作用有關。臨床常用的糖皮質激素有醋酸可的松、氫化可的松(皮質醇)、潑尼松(強地松)、地塞米松(氟美松)、氫化潑尼松(強地松龍)、膚輕松(仙乃樂)和去炎松(氟羥強地松龍)等。
6、我臉上死了比較嚴重的濕疹後來變成皮炎,醫生讓我打了一針得寶松,就是皮糖質激素,臉上也正在用
短期使用激素不會造成肥胖或者激素臉,不要談激素色變,激素是把雙刃劍,能救命也能害人,正確掌握激素使用才是對的。
7、得寶松的不良反應
本品的不良反應與其他糖皮質激素不良反應類似,與劑量及療程有關,可通過減低劑量而消除或減輕,這比較常用。 水和電解質紊亂:鈉瀦留、鉀丟失、低血鉀性鹼中毒、體液瀦留、易感患者發生充血性心力衰竭、高血壓。 肌肉骨骼:肌肉乏力、糖皮質激素性肌病、肌肉消瘦、重症肌無力者的肌無力症狀加重、骨質疏鬆,椎骨壓縮性骨折、股骨頭和肱骨頭無菌性壞死、長骨的病理性骨折、關節不穩(由於反復關節內注射所致)。胃腸道:消化性潰瘍(可能以後發生穿孔和出血)、胰腺炎,腹脹、潰瘍性食管炎。 皮膚:影響傷口癒合、皮膚萎縮、皮膚細薄和脆嫩、瘀點和瘀斑、面部紅斑、多汗、皮試反應受抑、過敏性皮炎、蕁麻疹、血管神經性水腫。 神經系統:驚厥、伴有視神經乳頭水腫(假腦瘤)的顱內壓增高、眩暈、頭痛。 內分泌系統:月經失調、柯興氏綜合征樣表現、胎兒子宮內發育或小兒生長受到抑制;繼發性腎上腺皮質和垂體缺乏反應性,特別是在應激狀態時,如創傷、手術或疾病;碳水化合物耐量減少,表現為隱性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對胰島素或口服降血糖葯的需要量增加。眼;後囊下白內障、眼內壓增高、青光眼、突眼。 代謝反應:由於蛋白分解代謝而引起負氮平衡。 精神症狀:欣快、情緒波動、嚴重抑鬱至明顯的精神症狀、性格改變、失眠。 其它:過敏樣或過敏性反應和血壓降低或休克樣反應。 與注射糖皮質激素有關的其它不良反應包括頭面部皮損內注射偶爾伴發的失明,色素沉著或色素減退、皮下和皮膚萎縮、無菌性膿腫、關節內注射後潮紅及Charcot關節樣病變。
8、我爸爸50周歲,濕疹為何反反復復治不好,好了又回來了,看了土葯方,也去醫院檢查,據說有一種得寶松的...
建議用中醫從內部調理。一般濕疹是由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造成的比較多。所以調理好之後也要注意個人衛生及周邊環境問題。祝您父親早日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