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骨頭 > 何為股骨頭壞死

何為股骨頭壞死

發布時間:2020-08-31 19:22:27

1、什麼是股骨頭壞死?有什麼症狀?後果是什麼?如何治療?能根治嗎?

一、什麼叫股骨頭壞死?
股骨頭壞死全稱股骨頭無菌性壞死,或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是由於多種原因導致的股骨頭局部血運不良,從而引起骨細胞進一步缺血、壞死、骨小梁斷裂、股骨頭塌陷的一種病變。 自1888年世界醫學界首次認識股骨頭壞死這一疾病至今,股骨頭壞死已由少見病轉變為多發病、常見病。尤其是激素的問世及其廣泛應用以來,股骨頭壞死的發病率逐漸上升。加之交通工具變革後變通事故的增多,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均使得該病患者數量劇增。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世界股骨頭壞死3000萬人,我國約有400萬人。最新的調查表明,股骨頭壞死的發生無明顯性別差異,任何年齡均可患病,而有過激素應用史、髖部外傷史、酗酒史、相關疾病史者發病的機率明顯增多。
股骨頭壞死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但以31-60歲最多,無性別差異,開始多表現為髖關節或其周圍關節的隱痛、鈍痛,活動後加重,進一步發展可導致髖關節的功能障礙,股骨頭壞死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勞動能力,若治療不及時,還可導致終身殘疾。

二、股骨頭壞死的分期及臨床表現

股骨頭壞死最先出現的自覺症狀就是疼痛,疼痛的部位是髖關節周圍、大腿內側、前側或膝部。早期 疼痛開始為隱痛、鈍痛、間歇痛,活動多了疼痛加重,休息可以緩解或減輕。但也有呈持續性疼痛的,不 管是勞累還是休息,甚至躺在床上也痛。而且,疼痛逐漸加重。此時在X線上雖然沒有明顯的形態異常改 變,但是髖關節已有不同程度的功能受限。比如病人患側髖關節外展、旋轉受限,下蹲不到位等等。股骨頭壞死到了晚期,股骨頭塌陷、碎裂、變形,有的可造成髖關節半脫位,此時的疼痛與髖關節活動、負重有直接關系。活動時關節內因骨性磨擦而疼痛,靜止時頭臼之間不發生磨擦,疼痛也就不明顯了。所以說, 行走、活動疼痛加重,動則即痛,靜則痛止或減輕。總之,早期是以疼痛為主,伴有功能受限;晚期以功能障礙為主,伴有疼痛。

股骨頭壞死I期(超微結構變異期):

X光片顯示股骨頭的承載系統中的骨小梁結構排列紊亂、斷裂,出現股骨頭邊緣毛糙,臨床上伴有或不伴有局限性輕微疼痛。

股骨頭壞死II期(有感期):

X光片顯示股骨頭內部會出現小的囊變影,囊變區周圍的環區密度不均。骨小梁結構紊亂、稀疏或模糊。也可出現細小的塌陷,塌陷面積可在10-30%臨床伴有疼痛明顯、活動輕微受限等。
股骨頭壞死III期(壞死期)

X光片顯示股骨頭形態改變,可出現邊緣不完整、蟲蝕狀或扁平等形狀,骨小梁部分結構消失,骨密度很不均勻,髖臼及股骨頭間隙增寬或變窄,也可有骨贅骨的形成,臨床表現疼痛、間歇性的跛行、關節活動受限、患肢有不同程度的縮短等。

股骨頭壞死IV期(致殘期)

股骨頭的形態、結構明顯改變,出現大面積不規則塌陷或變平,骨小梁結構變異。髖臼與股骨頭間隙消失等。臨床表現為疼痛、功能障礙、僵直不能行走,出現脫位或半脫位,牽涉膝關節功能活動受限。

由於骨壞死常累及雙側,大部分病人最後出現關節畸形,繼發性骨關節炎改變。雖然目前治療方法眾多,但療效都不肯定,因此治療相當棘手。但實踐證明,治療越早,效果越好。因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常見而難以處理,治療就以此為例,
三、如何判斷早期股骨頭壞死病

股骨頭壞死症,最早出現的症狀是髖關節酸、困,有時呈間斷性疼痛。這是本病的主要症狀。引起髖 關節疼痛的原因很多,外傷、髖關節脫位、退行性病變、炎症、腫瘤、腰椎疾患及內科、皮膚科疾病等, 都可以引起髖關節的疼痛。股骨頭壞死症僅是諸多引起髖關節疼痛的一種,股骨頭壞死症作為一種獨立 的疾病,有它自己的特殊性。

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自我檢查,判斷自己是否患有股骨頭壞死症:
(1)髖關節疼痛向腹股溝區或臀後側、外側或膝內側放射。
(2)髖關節僵硬、無力、活動受限,抬腿不靈活,早期出現的症狀是盤腿或向外撇腿以及下蹲困難。
(3)跛行:即走起路來患肢不敢用力負重,象踮腳樣走路。
(4)骨折、脫位或髖關節扭傷癒合後,又逐漸或突然出現髖部間歇性或持續性疼痛。行走活動後加重, 有時為休息痛,疼痛多為針刺樣或酸痛,並出現上述反應。
(5)長期或短期大量使用激素或經常酗酒者出現髖關節疼痛,多為隱痛、鈍痛,常位於腹股溝,活動時 明顯,休息後減輕。
(6)寒濕:天氣寒冷時,髖關節酸困、疼痛加重,功能受限。
(7)炎症:感冒發燒時,血沉加快,白血球升高,患側髖關節則疼痛加重。
出現了上述情況者,就有可能患有股骨頭壞死症,需到醫院確診。

四、股骨頭壞死治療方法

1、保守治療
(1)避免負重 可先依靠手杖、腋杖等支具,嚴格限制負重,可使缺血組織恢復血液供應,並免受壓力作用,以控制病變發展,預防塌陷,促使缺血壞死的股骨頭自行癒合。但一般認為,限制負重並不能挽救股骨頭壞死的病情發展,此法主要適用於不宜手術治療的老年、一般情況差、缺血性壞死進展期及預後不良的病人。自行癒合的可能性與病灶的大小及距離關節面的遠近有關:病灶小或遠離關節面的,多能自行癒合;如病灶鄰近關節面或病變范圍較大,即使不負重,自行癒合的可能性也極小。
(2)電刺激 有成骨作用,能促進骨折癒合。電刺激可作為骨壞死的獨立治療方法或手術輔助治療。
2、手術治療
(1)保留股骨頭的治療,適用於早期股骨頭壞死。
①鑽孔減壓 可降低骨內壓,促進靜脈迴流,解除滋養血管痙攣,使新生血管能順骨孔長人缺血區。主要用於早期無關節面塌陷的病人,是治療骨壞死最簡單的手術方法。
②植骨術 因植骨前需先鑽孔,故又稱鑽孔減壓植骨術。既有鑽孔減壓,植骨提供機械支撐,又有帶肌蒂骨移植增加股骨頭的血供。
③截骨術 通過改變股骨頭與股骨幹間的對應位置關系,達到增加股骨頭的負重面積,減少股骨頭所受壓力,將股骨頭壞死病灶移出負重區,從而減少局部承受的應力,同時,截骨術使髓腔開放,可降低骨內壓,改善股骨頭的血循環。
(2)關節成形術
應用於關節面塌陷的股骨頭壞死病人,可行金屬杯關節成形術、關節表面置換術、股骨頭置換術、全髖關節置換術等。

3、股骨頭壞死的葯品:骨肽片

五、股骨頭壞死的飲食

可以選擇一些乳製品中的鈣磷比值比較適中,可使鈣磷等物質充分吸收的食物。牛奶中還含有蛋白質、乳糖等物質。如果每天喝2杯牛奶(約480毫升)就足以達到成人的鈣需要量。當然由於老年人本來鈣質就丟失很多,所以鈣需要量更大。從飲食上合理配餐有助於股骨頭壞死的治療。為了更好地使乳製品中的鈣、磷成分吸收,應該每天在食用乳製品的同時,經常"曬太陽",保證每日"曬太陽"1小時左右,這樣會收到更好的效果。除了乳製品,另一種含較多鈣質的食物是動物骨頭湯。但骨頭湯中鈣離子較少,鈣的濃度較低,故在煮湯時,先將骨頭砸裂,可增加礦物質和蛋白質的溶出率。

主食:應以米、面、雜糧為主,做到品種多樣,粗細搭配。副食:應多吃含鈣多的食物,如牛奶、奶製品、羊肝、豬肝、蝦皮、豆類、海藻類、雞蛋類。

2、什麼叫股骨頭壞死?

股骨頭壞死,又稱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為常見的骨關節病之一。大多因風濕病、血液病、潛水病、燒傷等疾患引起,先破壞鄰近關節面組織的血液供應,進而造成壞死。其主要症狀,從間斷性疼痛逐漸發展到持續性疼痛,再由疼痛引發肌肉痙攣、關節活動受到限制,最後造成嚴重致殘而跛行。激素葯亦會導致本病的發生。中醫認為疾病發生原因為外因和內因,且內因外因相互作用,使人體陰陽失去平衡,氣血的失恆而生疾,亦稱"髀樞痹"、"骨痹"、"骨萎"。

得了股骨頭壞死治療很慢。這不是啥絕症,只是有些後遺症。
第一期
此期為出現症狀的最早臨床階段,最常見症狀為髖部疼痛,約半數成急性發病,成進行性,晚間較重. 關節活動多有輕度受限,尤以內旋,外展為明顯. 亦有部分病人早期症狀不明現. X線片所見關節間隙正常,股骨頭外形正常,骨小梁正常或相對模糊,或呈斑點狀骨質疏鬆.。早期X線無改變,需用血流動力學和活檢來確診。 磁共振檢查可早期確診。
第二期
此期可持續數月或更長時間,臨床症狀持續或加重,X線片示股骨頭外形與關節間隙仍無任何變化,骨質變化可為多種形式,可見迷漫性骨質疏鬆或骨質硬化現象,可見股骨頭內囊泡改變,有時可見上述現象合並出現. 若見到關節面下的線性透亮區,稱為新月征,是軟骨下骨小梁壞死吸收的表現,表示病變由 期進入 期的過度階段。
第三期
臨床上疼痛持續並進一步加重,關節活動明顯受限,患肢功能下降,明顯跛行,多數需用拐杖,X線片見關節間隙仍正常,但由於軟骨下的死骨在應力作用下碎裂,骨折,股骨頭關節面可見負重區塌陷變平或髖臼緣下台階明顯.
第四期
此期是病變的後期,關節活動度逐漸消失,X線片示關節活動度變窄,關節面塌陷,骨贅增生,股骨頭扁平畸型,為適應其形態,髖臼頂也隨之發生變形,由球狀體關節變為圓柱體關節. 此期常合並骨性關節炎的發生,X線片上常難將骨性關節炎和缺血性壞死加以鑒別。

3、56789+89++什麼是股骨頭壞死

所謂的股骨頭壞死,就是由於局部的缺血,從而引起股骨頭的血運遭到了破壞,久而久之就會因為缺血的原因出現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所謂的股骨頭壞死,因為股骨頭的血運是比較差的,主要是旋股外側動脈升支、小凹圓動脈和滋養動脈構成的,一旦血運遭到破壞都是不可逆的,就會引起骨頭壞死的情況。
所以說一旦發現骨頭壞死,還是需要積極的進行治療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盡量改善股骨頭壞死引起的症狀,延長股骨頭的使用壽命,延緩骨頭壞死的進程,使的股骨頭壞死盡量延長。所以說早期的股骨頭壞死,還是需要拄拐下地活動、減少負重,從而減少關腔風內的壓力。再就是對於這樣的病人可以配合高壓氧治療、鑽孔減壓手術治療,這都是早期股骨頭壞死的治辦法。

4、什麼是骨股頭壞死?

骨組織缺血性壞死,也稱無菌性骨壞死,是一種常見病。與外傷、應用激素及酗酒等諸多因素有關。

關節附近的移位性骨折是引起骨壞死的主要原因之一。骨折使局部血液供應遭到破壞,這種情況也見於某些髖關節脫位病人。

腎上腺皮質激素是引起骨壞死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惟一因素。有關資料表明,長期應用激素,血中脂質常有性質不明的改變,同時,骨髓脂肪細胞體積增大,形成脂肪栓子,阻塞血管;另外,激素還可以引起血壓增高、動脈硬化及骨質疏鬆,造成微骨折,這些改變可能參與骨組織缺血性壞死。同時,激素多用於慢性疾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這些疾病本身常可累及血管、骨及骨髓組織,引起骨壞死。

據國外統計,骨壞死病人lO%—30%有大量飲酒的歷史。這可能與嗜酒者容易反復外傷,同時大量酒精攝入容易造成肝脂肪及循環脂質變性、血管內微血栓形成有關。

淋巴瘤等病人經局部放射治療,也可引起骨壞死。此外,高脂血症、痛風、動脈硬化、燒傷等與骨壞死也有一定關系。

原因不明的骨壞死,約占骨缺血壞死病人的20%—40%。

骨壞死常見於股骨頭、肱骨頭、股骨髁、脛骨近端及足、踝、腕部骨組織,臨床表現為單處,也可許多部分同時受損。約85%骨壞死病人都有症狀,主動活動時幾乎都有疼痛,2/3病人在休息時也感到疼痛,夜間疼痛者約佔40%。髖關節和肩關節受累者,有2/3運動受到限制,膝關節受累者有1/4病人出現運動受限。
由於股骨頭壞死有一個復雜的病理過程,如早期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就會使股骨頭塌陷,關節間隙變窄,最後導致骨關節炎,使病人髖關節功能障礙而致殘、致癱。病人在遭受生理病痛的同時,還要遭受心理創傷的煎熬,也給家庭、單位和社會增添了沉重的負擔。
如何判斷骨股頭壞死的分期?

股骨頭壞死的分期方法較多,我們根據長期臨床觀察總結,以臨床、X線片、CT、ECT、MRI等為依據,提出綜合分期法,此法能早期發現可疑病例,並有利於指導臨床治療方案的選擇及對疾病預後的估計。

期:臨床表現,髖膝關節進行性疼痛,髖關節活動輕度受限,X線表現,股骨頭外觀正常,軟骨、骨小梁結構稍模糊,或呈斑點狀骨質疏鬆,CT、股骨頭中部骨小梁輕度增粗,呈星狀結構,向股骨頭軟骨部放射狀或偽足樣分支排列,軟骨下區可見部分小的囊性改變,ECT有早期濃集,動脈血供低,MRI示低信號,異常改變。
期:髖關節疼痛為主,外展內旋輕度受限,X線表現為軟骨下囊性變,骨組織有破壞與疏鬆交織現象,也可見軟骨區半月形透亮區,稱為"新月征",CT下可見頭下骨髓腔部分骨小梁硬化改變。軟骨下骨髓腔內0.5cm以上囊性變,ECT表現為靜息相呈大塊"熱區"(鬱血)或大塊"冷區"(缺血),並有冷熱交雜的中間階段,MRI,大塊低信號區。
期:髖膝疼痛加重,負重耐力下降,跛行。X線表現軟骨下微型骨折,部分骨小梁連續性中斷,股骨頭外上方負重區塌陷變平或軟骨下有碎骨片,CT表現為股骨頭內骨小梁紊亂,囊性變區擴大,骨質碎裂,股骨頭變形,部分區域增生硬化,髖臼骨質增生,ECT和MRI表現比Ⅱ期更明顯。
期:髖關節活動受限,嚴重者行走困難,或喪失勞動能力,X線表現為關節間隙狹窄,股骨頭扁平塌陷畸形,髖臼緣增生變形,呈骨關節炎改變,CT表現股骨頭輪廓畸形,關節間隙狹窄,股骨頭硬化和囊變相交融,骨結構碎裂等。ECT表現出局部濃集於臼頭交界處,血池相斜率降低,MRI低信號區比ⅡⅢ期更明顯。
期:髖關節間隙消失,功能基本喪失,原則上需行全髖關節置換術。

與何為股骨頭壞死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