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骨頭 > 股骨頭ji

股骨頭ji

發布時間:2020-08-19 15:21:02

1、我到底是類風濕晚期還是股骨頭壞死【25年類風濕,現在又說是股骨頭壞死?】

晚期類風濕性關節炎,不是股骨頭壞死,雙側髖關節適合關節置換手術,可以口服抗風濕葯物,主要治療其它關節病變,防止其進一步加重。
陳繼營

(301醫院陳繼營大夫鄭重提醒:因不能面診患者,無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議僅供參考,具體診療請一定到醫院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2、42歲患者男,外傷引起右股骨頭壞死,8個月了,目前屬於壞死初期,如何進一步的治療股骨頭壞死初期

壞死面積不算太大,可能發展速度比較慢。
控制活動量,可以口服消炎鎮痛葯物及雙磷酸鹽類,延緩病情發展。視病情發展確定下一步治療方案抄
陳繼營

(陳繼營大夫鄭重提醒:因不能面診患者zd,無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議僅供參考,具體診療請一定到醫院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301醫院陳繼營 http://chenjiying.haodf.com/

3、股骨頭置換【股骨頸骨折

股骨頭置換在一部分病人常有疼痛,主要原因是髖臼內軟骨磨損造成。按照我們的習慣,如果身體一般情況好還是全髖關節置換比較可靠。
由於您置換後時間不長,不妨暫時先觀察觀察,功能鍛煉一段時間。半年以後視情況再復查。
當然如果有靜止性疼痛,發燒等現象需要排除感染。
陳繼營

(陳繼營大夫鄭重提醒:因不能面診患者,無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議僅供參考,具體診療請一定到醫院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4、頭後骨骼(Post-cranial skeleton)

在正型標本中,其前肢和部分後肢缺失。前肢和肩帶部分的記述主要根據保存幾乎完整的標本HYMV1-2。標本 HYMV1-1 和 HYMV1-2 中的叉骨大小和形狀一樣。在正型標本(HYMV1-1;表1)中,除了後部尾椎缺失外,脊柱系列基本完整。

頸椎部分(Cervical vertebrae)頸椎13個(包括環椎和樞椎),呈彎曲狀態保存。由於椎體暴露的情況不好(除了第三、第四和第五椎體部分或全部暴露外),每一枚椎體的長度難以測量。頸椎系列總長度大約為520 mm。除了環椎和樞椎的前部缺失外,其它均保存。樞椎的後部與第三頸椎相癒合,其後端寬度為15 mm。

第三頸椎(Third cervical vertebra)第三頸椎缺失其後端和神經弓部分,只有其腹面和側面暴露,其前端寬15 mm,腹面光滑無嵴,最窄處寬為9 mm。側面中部具有一椎體側孔,椎體保存長度為23 mm。

第四頸椎(Fourth cervical vertebra)第四頸椎體基本完整,腹面同前一椎體一樣光滑無嵴,椎體長為30 mm,前端(20 mm)比後端(10 mm)寬,神經嵴不明顯。左側的側孔(直徑為6 mm)大於右側的。從腹面上看,椎體好像為異凹型,但是由於保存較差難以進一步確認。

第五頸椎和第六頸椎(Fifth and sixth cervical vertebrae)第五頸椎暴露其腹面部分,第五和第六頸椎均具有非常發育的腹中嵴,第六頸椎大約長45 mm,左側有一小的椎體側孔而右側沒有。

第七至第十三頸椎椎體(Seventh to thirteenth cervical vertebrae)這些椎體只暴露其左側表面部分,頸肋與椎體相癒合。在椎體後突的背表面上,有一低、短而明顯的上突,靠近椎體後突關節面的前方。神經棘低而小,其前後長度等於其高度。在標本 HYMV 1-6中,顯示最後頸椎(第十三頸椎)的椎體後關節面凸出。

除了椎體側孔外,在椎弓和頸肋上也有氣孔(圖版II,圖2)。在第九頸椎的椎體前突的基部該孔直徑為6 mm,該孔保存的邊緣圓、光滑而完整,顯示了它既不是由於修理也不是由保存所致,應為一原始的狀態。氣孔也同樣出現在Conchoraptor gracilis 和 Ingenia yanshini(GIN 100/30-02)的頸椎體相同位置上,但是在「Oviraptor」mongoliensis 中神經弓上沒有這樣的氣孔。

頸肋(Cervical ribs)所有的頸肋均短而與椎體相癒合,在第十和第十二頸肋的前部出現有兩個相似的氣孔。第十四肋骨較長與其相對應的椎體沒有癒合應為第一背肋。不是所有的頸肋都完整保存,保存的第六頸肋長度為 30 mm,它的前端寬。第十三頸肋40 mm 長,而第一背肋長度為60 mm。

背椎(Dorsal vertebrae)在正型標本HYMV1-1中,背椎系列保存完整,具有12枚。除了最後兩個以腹面暴露外,其他椎體只能看到其側面部分。背椎系列的長度短於頸椎系列的長度(表1)。前部的背椎具有弱的椎體下突,而且其前關節面強烈凹陷。在「Oviraptor」mongoliensis(GIN 100/32)中,前部的3個背椎體具有非常發育的椎體下突。第六、七和八背椎體的橫突水平延伸,最後背椎體的後關節面凹陷。在標本HYMV1-6中,保存的前部背椎體具有腹中嵴,而後部的椎體腹面圓滑。椎體的前關節突相對較短,但仍然長於後關節突。

表1 黃氏河源龍(Heyuannia huangi)正型標本(HYMV1-1)的測量數據(mm)

背肋(Dorsal ribs)除了一些背肋缺失其遠端的小部分外,大多數背肋與相應的椎體相關連且保存較好。開始的3條肋骨中,肋骨頭和肋骨結節之間的距離要比後部肋骨的大。前3條肋骨的長度分別為30 mm、35 mm和 35 mm,其肋骨頭和肋骨結節大小基本一樣。最後的6條肋骨保存,但是只有第五條幾乎完整,它是所有肋條中最長的,大約長為160 mm。在多數獸腳類恐龍中,最長的背肋經常發生在第四、第五或者第六背椎椎體上(Molnar et al.,1990)。前部的背肋主幹基本平直,而後部的(除了最後一肋條外)向後彎曲。一保存的背肋遠端顯示了其末端不擴張。在第四與第五、第六和第七背肋之間,分別有短而細長的骨,與肋骨主幹呈大約100°角相交,這些骨應為像在其它竊蛋龍類(Clark et al.,1999)和鳥類(Chiappe et al.,1999)上所觀察的肋骨鉤突(圖6)。

薦椎(Sacral vertebrae)薦椎部分有8個薦椎椎體,椎體的腹面光滑無嵴,與「Oviraptor」mongoliensis(GIN 100/32)的相似而與Ingenia yanshini(GIN 100/30-04)和一些鳥類的不同,它們中部的薦椎椎體腹面具有一淺溝,而在 GIN 100/33中,其薦椎椎體的腹面有一弱的嵴。第一薦椎椎體的前關節面凹陷,而其後關節面與第二薦椎椎體相癒合。第二薦椎椎體的肋骨和橫突相互癒合,與腸骨的內表面相接觸。拉長的椎體側孔(長12 mm,高 4 mm)位於第二薦椎椎體的側面中部。第三薦椎椎體與前面的兩個要細小。第四薦椎椎體由岩石所覆蓋,第五至第七薦椎椎體大小相等。由於第六和第七薦椎椎體高度癒合,因而其縫合線不清楚,但是第七和第八薦椎椎體之間的縫合線可辨認出。第八薦椎椎體的後端與第一尾椎椎體沒有癒合,作為向尾椎部分過渡的標志。第八薦椎椎體的側孔比前面椎體的要小,該孔縫隙狀,長5 mm,高2 mm。薦椎的神經棘是否癒合不得而知,但是它們沒有超出腸骨的背邊緣而與其它進步的竊蛋龍類和鐮刀龍類的Alxasaurus elesitaiensis(Russell&Dong,1993a)情形類似。

尾椎系列(Caudal vertebrae)(圖版II,圖3)雖然至少有4個個體保存有尾椎部分,但是沒有一個保存有完整的尾椎系列,因而尾椎體的數目不清楚。

前部尾椎(Anterior caudal vertebrae)在正型標本(HYMV1-1)中,保存有第一至七尾椎。從側面上看,第一尾椎體被腸骨後突所覆蓋,其前關節面平坦。椎體側孔(長5 mm,高1.5 mm)與最後薦椎椎體側孔大小相似。第二到第六尾椎體相似,但是依此稍微變小。第五、第六和第七尾椎體的前關節面平坦,而它們的後關節面凹陷。椎體的橫突向水平且稍微向後方延伸。神經棘相對小而低,並且幾乎垂直,其末端不擴張。椎體的前關節突短而小。與Conchoraptor gracilis的情形相似,椎體的側面只有一個側孔,而不同於母駝龍(Ingenia yanshini)(GIN 100/33)中的情形,在後者的尾椎中,除了椎體側孔外,在神經弓的基部還有另外兩個氣孔,這些孔要比椎體側孔大,一個位於神經弓基部的側面,而另一個位於其前內側。

中部尾椎(Middle caudal vertebrae)在同一岩塊上有10個相互關節的中部尾椎(HYMV 2-6),然而它們均保存不完整,可能屬於中後部尾椎。多數椎體在埋藏之前就受到嚴重風化。尾椎體的腹面圓滑無嵴,橫截面呈心臟形。椎體的前後關節突長度相等,在一個椎體神經弓的側面有一側孔(圖版II,圖3A)。

末端尾椎(Distal caudal vertebrae)在標本HYMV1-6中,保存有最後的10個尾椎,而在標本 HYMV1-7(圖版II,圖3B、C)中保存最後3個椎體。最後的尾椎均沒有神經棘。在標本HYMV1-6中,前3個椎體的背面後部均有一小的嵴突,最前部的這些椎體的橫截面為四邊形而椎體的側面較平無椎體側孔,最後兩個椎體的橫截面為圓形。在標本 HYMV1-7中,最後兩個椎體向遠端變尖銳,椎體的腹面圓滑。在所有發現的標本中均無尾綜骨出現。

脈弧(Chevrons)第一脈弧位於第一和第二尾椎體之間,在前部的脈弧中,它是最小的,向後稍微彎曲,從大小和形狀上看,它與其它的脈弧不同,脈弧管道呈縫隙狀。第二脈弧的主幹向前稍微彎曲,第三脈弧完整,遠端的前後兩邊緣均尖銳,末端較鈍但比主幹要窄。第四脈弧與第三脈弧類似,但是從側面上看,其前關節面小於後關節面。第五和第六脈弧只有近端保存。側視,它們的主幹明顯向後彎曲。在第五和第六脈弧近端的後邊緣分別有一明顯的突起。後部的尾椎體中沒有發現脈弧與之相關節。

叉骨(Furculae)(圖版III)叉骨呈U形,保存在標本HYMV1-1、HYMV1-2 以及 HYMV1-6中,這3個叉骨的大小和形態均相同。在正型標本 HYMV1-1 中只缺失其兩支遠端的小部分,在標本 HYMV1-2中保存完好(圖版III)。叉骨向上呈U形開口,它的前腹面光滑,後表面稍微凹陷,其兩支向背後方稍微彎曲。叉骨中部橫截面呈卵圓形。叉骨下部發育一鎖下突(hypocleideum)。

圖9 胸骨的放大(HYMV1-6)

胸骨(Sternum)在標本 HYMV1-2和HYMV1-6中保存部分胸骨,胸骨呈薄板狀,大約2 mm厚。兩胸骨是否癒合不得而知,但是在標本HYMV1-6中保存有明顯的側突,胸骨的側邊緣至少有兩個與胸肋相關節的關節面。在胸骨的側邊緣附近保存有3條肋骨的近端,顯示了至少有3條胸肋的存在。胸肋呈棒狀,具有圓的肋骨頭。在HYMV1-6中,一些胸肋仍然與胸骨相關節(圖9)。Barsbold(1983a,b)報道了一完整而加長的、且癒合在一起的與平胸鳥類類似的竊蛋龍胸骨。

肩胛骨和烏喙骨(Scapula and coracoid)在正型標本HYMV1-1中,只暴露出小部分的肩胛骨和烏喙骨。對肩帶和前肢的特徵描述基於標本 HYMV1-2、HYMV1-4、HYMV2-4、HYMV 1-5 和 HYMV1-6。肩帶和前肢在標本HYMV1-2 中,保存完美。

標本HYMV1-2 包括右肩胛骨和部分烏喙骨、叉骨,完整的右肱骨、右尺骨和橈骨,半月形腕骨、橈側腕骨,第I—III 掌骨、及第一指的第一指節的一部分、第二指的第一及第二指節(圖版III)。

肩帶部分保存在標本HYMV1-2、HYMV2-4 和 HYMV1-6中。標本HYMV1-2中的肩胛骨窄細,長板狀,只缺失遠端內邊緣的小部分(圖版III)。肩胛骨主幹稍微彎曲,其背邊緣厚圓,腹邊緣薄而尖銳。肩胛骨具有與叉骨兩支相關節的非常發育的肩峰突(acromion process),肩峰突的前端與肩臼的後邊緣相平齊,其前邊緣向外翻轉。出自同一化石坑中的標本HYMV1-4,其肩胛骨、部分背椎系列和背肋呈自然狀態保存在一起。肩胛骨的末端稍微擴張,且肩胛骨的主幹幾乎與脊柱相平行(圖10)。

圖10 標本HYMV1-4,顯示肩胛骨平行於脊柱

在標本 HYMV1-6中,右烏喙骨彎曲暴露且與肩胛骨相癒合,烏喙骨加長,不像大多數非鳥獸腳類恐龍那樣短而圓。烏喙骨的主幹部分相對較厚,外表面凸起而內表面凹陷。烏喙骨長為50 mm,遠端寬為40 mm,與肩胛骨的縫合線附近有一大的孔。在肩臼邊緣的下方,有一明顯的烏喙結節(coracoid tubercle)(biceps=acrocoracoid,Ostrom,1976a),上烏喙孔位於二頭肌結節的背內側方。烏喙骨的胸骨端薄,呈板狀。兩邊緣直且幾乎平行,而與胸骨的前側邊相關節的腹邊緣也平直。癒合的肩胛骨和烏喙骨形成145°角,烏喙骨與肩胛骨長度之比約為0.3。

肱骨(Humerus)在標本 HYMV2-1 和 HYMV1-6中保存完整。肱骨稍微扭曲,非常發育的三角嵴指向前方。肱骨主幹的橫截面呈卵圓形。三角嵴的前邊緣直,類似於其它進步的竊蛋龍類的。三角嵴佔主幹長度的約一半,它的頂端與肱骨頭之間的邊緣也較平直。肱骨近端既沒有外結節、內結節也沒有二頭肌嵴的跡象。起於近三角嵴邊緣中部的一明顯的嵴斜向腹部延伸,消失於與三角嵴遠端相平齊的面上。肱骨遠端附近,有一弱的與尺骨相關節的面。肱骨的側面平坦與後面呈90°角相交。肱骨末端前邊緣的中部有一明顯的、非常發育的內上髁。

尺骨(Ulna)(圖11)尺骨的遠端關節面稍微旋轉,與近端關節面不在同一水平面上。近端主幹前後扁平,鷹嘴突不發育。主幹前表面光滑,而後表面有一弱的嵴,這一嵴一直伸到末端。尺骨的近端後表面有一加長的孔,該孔的邊緣規則,好像不是人為造成的。尺骨幾乎與肱骨等長,且比橈骨粗壯,這與Oviraptor philoceratops的不同,它的尺骨和橈骨的直徑類似(Smith,1992)。內視,尺骨近端粗壯呈三角形,其背邊緣比腹邊緣寬。尺骨的主幹呈棒狀,稍微向後彎曲,背表面圓滑而腹表面平坦具有一弱的嵴。尺骨遠端稍微擴張,前後平而左右寬,內表面與橈骨相關節之處為三角形凹陷面。其側面的淺的凹陷可能為與半月形腕骨相關節的面,一狹長的孔位於鷹嘴突的後表面。尺骨遠端側面上顯著的關節面應為與尺側腕骨相關節的面,尺骨遠端的關節面圓滑,尺骨遠端背腹寬度大於內外寬度。

圖11 黃氏河源龍(HYMV2-8)的尺骨,腹側視(A、A-1)以及前內視(B、B-1)

橈骨(Radius)橈骨的兩端稍微擴張,彼此相對扭曲,但是其主幹幾乎平直(圖版IV,圖1A)。遠端向前外側扭曲,而近端向後內側扭曲。背視,主幹的中部有一顯著的嵴,橫截面為四邊形。與肱骨相關節的面凹陷,其內邊緣直。橈骨遠端的輪廓為三角形,但是圓滑具有稍微凸出的表面。橈骨主幹,遠離尺骨,因而尺橈骨之間形成明顯的空隙,與多數四足類動物相似。尺骨和橈骨的最大直徑分別為10 mm 和8 mm(圖版IV,圖1B、C),其直徑比率為(/dr)=1.25,而該標本肱骨的主幹直徑為20 mm。

腕骨(Carpals)

半月形腕骨(Semilunate)為最大的腕骨,它與第一和第二掌骨癒合而沒有任何縫合線的跡象。半月形腕骨的內外長度比第一和第二掌骨之和的寬度大,在其凸起的關節面上,有一深而直的溝,形成近端的滑車關節面。

橈側腕骨(Radiale)為一小的、不規則的骨,它的屈肌面不規則且呈四邊形。其遠端的中部有一嵴,而其側邊緣和前邊緣平坦。橈側腕骨與橈骨具有明顯的可活動關節面。

尺側腕骨(Ulnare)保存在標本HYMV2-1中,它為一相對小而不規則的骨。

掌骨(Metacarpals)第一掌骨短而粗壯。在標本HYMV2-1中,第二和第三掌骨的末端缺失,但是它們很好地保存在標本HYMV1-2中。與第一掌骨相比,第二和第三掌骨相對細長,但是第二掌骨的主幹要比第三掌骨粗些。第二和第三掌骨的遠端位於同一垂直面上,第二掌骨的近端前後被第一掌骨包裹且與之近端相癒合,而第三掌骨近端呈棒狀,比其主幹稍微粗,沒有與其它的掌骨癒合。第二和第三掌骨的橫截面卵圓形,第三掌骨與第二掌骨的外側面靠得很近,但是它們的近端不在同一基線上。與Khaan mckennai(Clark et al.,2001)和Archaeopteryx(Zhou&Martin,1999)中的情形一樣,第三掌骨的近端與腕骨不接觸。背視,第一掌骨近端包裹第二掌骨,半月形腕骨的前後寬度等於第一掌骨的寬度,因而,看起來半月形腕骨與第一掌骨相連而不與第二掌骨發生任何關系(圖版IV,圖2A、B、C)。但是腹視,第二掌骨的近端比第一掌骨的近端寬,並且因為第一掌骨包圍第二掌骨,所以半月形腕骨推斷為主要與第二掌骨相關節。

手指(Manus phalanges)雖然部分手指在標本HYMV2-1、HYMV1-2、HYMV1-5 和 HYMV1-7中保存,但是沒有一個個體的手部保存完整。在所有的3個手指中,第一指最短粗,第一指的爪大而強烈彎曲,高而側扁,具有弱的屈肌結節,其近端沒有背唇突(dorsal lip)(圖版V,圖1A,B)。第二指的爪相對弱小而直,比第一指的爪小得多。第三指的爪沒有保存。第一和第二指的長度幾乎相等,雖然第三指在任何標本中均沒有保存,但是纖細的第三掌骨顯示了第三指要比第一和第二指弱,第三指的指節數目不清楚。在標本 HYMV1-2 和 HYMV2-1中,手部和前臂的保存角度約為60°(圖版IV,圖2A)。

腸骨(Ilium)正型標本(HYMV1-1)中的腰帶部分保存得幾乎完整,在標本HYMV2-7中也保存部分腰帶。腰帶部分的記述主要根據正型標本HYMV1-1,除了其中部缺失小部分外,右腸骨保存較好,其輪廓清晰(圖6)。左腸骨只暴露其背邊緣部分,腸骨比薦椎部分長。從側面上看,它覆蓋了大約10個椎體。腸骨的前突長90 mm(從恥骨柄前邊緣的垂線到腸骨前突末端),它大約比腸骨後突長21%。薄板狀的腸骨前突沒有伸向前下方的、尖銳的突起,但是突起稍微圓滑,並且沒有達到與恥骨柄的腹邊緣相平齊的位置。腸骨後突尖銳,長為75 mm(從坐骨柄後邊緣的垂線到腸骨後突末端)。腸骨整個背邊緣凸起,腸骨板低,與整個長度260 mm相比,其在髖臼之上的高度只有70 mm,髖臼之長度為80 mm。恥骨柄短,比坐骨柄小而弱,與Nomingia gobiensis的情形不同,其恥骨柄為坐骨柄的兩倍長(Barsbold et al.,2000b)。恥骨柄的關節面朝向下方,與Nomingia gobiensis的相似,但是與Chirostenotes pergracilis的不同,其恥骨柄的關節面朝向前下方。在恥骨柄的前方,在腸骨前突腹邊緣附近有一淺的、拉長的M.cuppedicus肌窩,腸骨後突上沒有短肌窩。坐骨柄指向正下方。在標本HYMV2-7中,腸骨上破碎的坐骨柄顯示具氣腔構造,這些氣腔由骨質梁所構成(圖版V,圖2A)。坐骨柄的側邊緣附近具有低的反轉子(antitrochanter),髖臼上緣(supra-acetabular rim)較弱。腸骨後突的末端與第一尾椎的後關節面相平齊,腸骨前突的前端覆蓋了最後一背椎體。腸骨的外表面凹陷,在坐骨柄的前上方,這一凹陷分為兩部分,相對深的區域出現在腸骨前突的中部。有一明顯的嵴——轉子上突(processus supratrochantericus)從腸骨背緣向後下方延伸至與坐骨柄相平齊的位置。

坐骨(Ischium)坐骨沿後邊緣長為195 mm(圖6),它與「Oviraptor」mongoliensis(Barsbold,1986),Chirostenotes pergracilis(Currie et al.,1988),Caudipteryx zoui(Ji et al.,1998;Zhou et al.,2000)和Nomingia gobiensis(Barsbold et al.,2000b)的坐骨類似。其後邊緣厚而圓滑,而其前邊緣薄而尖銳。坐骨上既沒有遠端坐骨結節及末端坐骨背突,也沒有像其它非鳥獸腳類和鳥類所觀察到的近端背突(Hutchinson,2001)。坐骨長,大約為股骨長的76%,與Ingenia yanshini(74.6%,GIN 100/31)的相似。這一比率在Deinonychus antirrhopus中為 55%,在大型獸腳類恐龍中約為66%~73%(Ostrom,1969),這些都比在Chirostenotes pergracilis(45%,Currie&Russell,1988)、Nomingia gobiensis(42%,Barsbold et al.,2000b)和Caudipteryx zoui(52%,Ji et al.,1998;Zhou et al.,2000)中的大。坐骨向後稍微彎曲,不像在Nomingia gobiensis(Barsbold et al.,2000b)和Chirostenotes pregracilis(Currie&Russell,1988;Sues,1997)中那樣向後強烈彎曲。坐骨上大的三角形閉突(obturator process)位於其長度的62%處,不像在Nomingia gobiensis中那樣,只佔其長度約50%。坐骨的外表面凹陷,而其內表面較平坦,坐骨的末端較圓,左右兩坐骨沒有癒合在一起(圖6)。在橫穿閉突的位置,坐骨寬為55 mm。坐骨主幹的近端部分呈棒狀,最窄的部分位於坐骨近端和閉突之間,其橫截面為圓形,直徑為12 mm。

恥骨(Pubis)恥骨與坐骨幾乎等長(圖6),它與多數進步的竊蛋龍類相似。恥骨的主幹向前稍微彎曲,恥骨足的前突和後突幾乎等長,與Nomingia gobiensis(Barsbold et al.,2000b)中的情形相似。恥骨近端稍微扁平,遠端部分的主幹橫截面顯示了寬為12 mm 的恥骨裙(apron),該裙沿恥骨的內邊緣延伸。恥骨近端的主幹部分為棒狀。

股骨(Femur)股骨主幹像在Velociraptor mongoliensis(Norell et al.,1999)和Nomingia gobiensis中一樣,向前強烈彎曲。大轉子與股骨頭相平齊,被一窄淺的腔所分開。從前面看,股骨的小轉子呈指頭狀,其背邊緣比大轉子的稍微低一些,兩轉子之間有一明顯的裂口,股骨沒有後轉子的跡象,但是在小轉子的遠端,沿股骨的側邊緣有一粗糙的面。股骨中部主幹的周長為90 mm,橫截面幾乎為圓形,左右直徑為28 mm,前後直徑為約30 mm。股骨比腸骨短約5 mm。圓滑的股骨頭朝向內側,股骨頭有一弱的頸。股骨遠端的前表面幾乎平坦,沒有膝蓋骨(伸肌)溝(patellar(extensor)groove)。遠端的後部內外髁均發育,被一深的髁間溝所分開。在外髁的背面,有一界線明顯的脛腓骨脊,脛骨與股骨長度之比為1.25。

脛骨和腓骨(Tibia and Fibula)脛骨的主幹直,腓骨脊(50 mm長)顯著位於主幹的前外側邊緣上,該脊的腹邊緣距離脛骨近端100 mm。腓骨脊附近的脛骨主幹橫截面幾乎為圓形,左右向直徑約為30 mm,前後向直徑約 27 mm。在腓骨脊的下方,脛骨主幹變得前後平,橫向直徑約35 mm,而前後向直徑約為17 mm。腓骨近端內表面平坦,腓骨遠端變細,延伸至跗骨處且與之相接觸。

距骨和跟骨(Astragalus and Calcaneum)距骨和跟骨癒合在一起,但沒有與脛骨癒合。在標本 HYMV2-3中,距骨的上升突缺失,但是脛骨前側表面的關節凹陷處表明了距骨的上升突薄、窄而向上尖滅(圖版V,圖2B)。

跗骨(Tarsals)在所有的標本中遠端的跗骨沒有很好地保存下來。在一塊標本中保存有兩個遠端的跗骨,它們沒有與蹠骨相癒合,位於第三和第四蹠骨的近端。

蹠骨(Metatarsals)在正型標本 HYMV1-1 和 HYMV2-6中,有足部保存。第二蹠骨比第四蹠骨稍短,而第四蹠骨比第三蹠骨短(圖版V,圖3)。第二蹠骨到第四蹠骨近端沒有癒合,與Chirostenotes pergracilis(Currie&Russell,1988)和Elmisaurus rarus(Osmólska,1981)中的情形一樣。在似鳥龍類中,第三蹠骨被第二和第四蹠骨所覆蓋,因而從背面上看不到第三蹠骨(Perle et al.,1994;Martin,1997)。第二蹠骨的橫截面為圓形,第三蹠骨為四邊形,而第四蹠骨的為三角形。第四蹠骨的前側面為弧形,而其腹邊緣和內邊緣平坦。第五蹠骨沒有明顯地暴露在正型標本(HYMV1-1)中,而在標本HYMV2-6中只保存一小部分,第五蹠骨弱小,為棒狀。

趾骨(Phalanges)與多數其它獸腳類恐龍一樣,後足趾骨的趾式為 2-3-4-5-0。由於它死後從原先位置轉移,第一趾在正型標本 HYMV1-1中好像翻轉呈對握的姿勢而在其它的標本中沒有保存第一趾。第三趾是所有後足趾頭中最長的,近端的趾節是最長的,為竊蛋龍類所特有。所有的爪大小幾乎一樣並且適度彎曲,而所有趾節呈自然狀態關節在一起,因此,關節面的特徵不清楚。側副韌帶窩(collateral ligament fossae)位於滑車關節弧的中心附近。

5、我爺爺今年82歲了,不小心跌刀摔斷了股骨頭

一定要減少負重 盡量少走動,萬不得以走路要架拐 如果怕肌肉萎縮要給老人家柔柔腿 注意濕冷 禁食 辛辣 寒性食物 忌煙酒/ 多吃一些牛羊肉 絕對不能吃海鮮
你是北京的嗎 建議不要去別的醫院 都是騙人的
如果是北京的去中日友好醫院看一下 那是大型醫院 絕對不會騙你
上海一家醫院做股骨頭制換術比較好 具體是哪家我忘了

我身邊的親人就是這個病 你相信我沒有錯的

如果疼痛劇烈建議少服用一些止痛葯

如果不清楚可以給我留言

6、股骨頭壞死【股骨頭壞死】

不是股骨頭壞死,應該是髖關節結核後遺症。如果疼痛不嚴重可以暫時保守治療。比如減輕負重,減少活動,口服止痛葯物等。
如果疼痛嚴重則可能能需要手術。
因為你比較年輕。盡可能推遲手術時間。
陳繼營

(陳繼營大夫鄭重提醒:因不能面診患者,無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議僅供參考,具體診療請一定到醫院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7、股骨頭壞死的症狀jiliao

股骨頭壞死的原因、症狀以及治療
股骨頭壞死全稱股骨頭無菌性壞死,或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是由於多種原因導致的股骨頭局部血運不良,從而引起骨細胞進一步缺血、壞死、骨小梁斷裂、股骨頭塌陷的一種病變。每年診斷和治療的股骨頭壞死患者非常多,近幾年的主要原因有下面幾方面:
1.激素的問世及其廣泛應用,許多用激素治療的患者可出現此方面疾病,比如風濕、系統性紅斑狼瘡、哮喘、腎炎等。
2.老年性股骨頸骨折後壞死。
3.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如煙、酒刺激均使得該病患者數量劇增。診斷和治療的股骨頭壞死患者過程中,發現股骨頭壞死的發生無明顯性別差異,任何年齡均可患病,而有過激素應用史、髖部外傷史、酗酒史、相關疾病史者發病的機率明顯增多。

股骨頭壞死症,最早出現的症狀是髖關節酸、困,有時呈間斷性疼痛。這是本病的主要症狀。引起髖關節疼痛的原因很多,外傷、髖關節脫位、退行性病變、炎症、腫瘤、腰椎疾患及內科、皮膚科疾病等, 都可以引起髖關節的疼痛。股骨頭壞死症僅是諸多引起髖關節疼痛的一種,股骨頭壞死症作為一種獨立的疾病,有它自己的特殊性。
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自我檢查,判斷自己是否患有股骨頭壞死症:
(1)髖關節疼痛向腹股溝區或臀後側、外側或膝內側放射。
(2)髖關節僵硬、無力、活動受限,抬腿不靈活,早期出現的症狀是盤腿或向外撇腿以及下蹲困難。
(3)跛行:即走起路來患肢不敢用力負重,象踮腳樣走路。
(4)骨折、脫位或髖關節扭傷癒合後,又逐漸或突然出現髖部間歇性或持續性疼痛。行走活動後加重,有時為休息痛,疼痛多為針刺樣或酸痛,並出現上述反應。
(5)長期或短期大量使用激素或經常酗酒者出現髖關節疼痛,多為隱痛、鈍痛,常位於腹股溝,活動時明顯,休息後減輕。
(6)寒濕:天氣寒冷時,髖關節酸困、疼痛加重,功能受限。
(7)炎症:感冒發燒時,血沉加快,白血球升高,患側髖關節則疼痛加重。

1.保守治療
(1)避免負重:可先依靠手杖、腋杖等支具,嚴格限制負重,可使缺血組織恢復血液供應,並免受壓力作用,以控制病變發展,預防塌陷,促使缺血壞死的股骨頭自行癒合。但一般認為,限制負重並不能挽救股骨頭壞死的病情發展,此法主要適用於不宜手術治療的老年、一般情況差、缺血性壞死進展期及預後不良的病人。自行癒合的可能性與病灶的大小及距離關節面的遠近有關:病灶小或遠離關節面的,多能自行癒合;如病灶鄰近關節面或病變范圍較大,即使不負重,自行癒合的可能性也極小。
(2)電刺激:有成骨作用,能促進骨折癒合。電刺激可作為骨壞死的獨立治療方法或手術輔助治療。
(3)中醫
2.手術治療
(1)保留股骨頭的治療:適用於早期股骨頭壞死。①鑽孔減壓:可降低骨內壓,促進靜脈迴流,解除滋養血管痙攣,使新生血管能順骨孔長人缺血區。主要用於早期無關節面塌陷的病人,是治療骨壞死最簡單的手術方法。②植骨術:因植骨前需先鑽孔,故又稱鑽孔減壓植骨術。既有鑽孔減壓,植骨提供機械支撐,又有帶肌蒂骨移植增加股骨頭的血供。③截骨術:通過改變股骨頭與股骨幹間的對應位置關系,達到增加股骨頭的負重面積,減少股骨頭所受壓力,將股骨頭壞死病灶移出負重區,從而減少局部承受的應力,同時,截骨術使髓腔開放,可降低骨內壓,改善股骨頭的血循環。
(2)關節成形術:應用於關節面塌陷的股骨頭壞死病人,可行金屬杯關節成形術、關節表面置換術、股骨頭置換術、全髖關節置換術等。

8、請問有何補救辦法【股骨頭壞死】

手術後疼痛塌陷可能是原因,但要排除感染可能,要化驗血沉、C反應蛋白。特別是疼痛嚴重時,如果沒有感染,確實關節塌陷引起關節炎疼痛,保守治療無效。需要手術治療。
陳繼營

(陳繼營大夫鄭重提醒:因不能面診患者,無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議僅供參考,具體診療請一定到醫院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9、急問:股骨頭壞死1期有沒有必要做減壓手術?

上海有一個: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
移骨治療股骨頭壞死
http://www.cctv.com/program/jkzl/20050623/101444.shtml

另外:
蘭州軍區烏魯木齊總醫院

巧治股骨頭壞死

1、史振滿 主任醫師 蘭州軍區烏魯木齊總醫院全軍骨科中心主任 先後研製了筋膜骨瓣修復骨缺損 輔助人工髖關節以及自身髖關節置換術等治療股骨頭壞死的手術方法。(左圖)

2、劉書華 副主任醫師 蘭州軍區烏魯木齊總醫院全軍骨科中心 擅長股骨頭壞死、股骨頸骨折及小兒骨科疾病的診治 曾獲軍隊科技進步獎多項。(右圖)

主持人:觀眾朋友們,你們好!這里是中央電視台《健康之路》直播節目,今天我們來聊的是股骨頭壞死方面的問題。全世界股骨頭壞死病人有3000萬,我國有400萬,今天介紹的兩種新的治療方法叫做輔助人工髖關節和大轉子股骨頭互換術。首先來看一位彭先生的情況:這位46歲的彭先生一直是家裡的頂樑柱。

彭先生:我得病以後在遼寧新城治療了三個月,回來一直吃葯,吃葯療效也不太好,錢也花了不少,現在一走路腿特別疼痛,走十多米路的就疼得非常厲害。得病三年給家裡也帶來了很多痛苦,已經把家裡的錢耗盡了。

劉書華:股骨頭簡單地說就在我們的髖關節的位置,來看一個模型,股骨頭就像是一個門軸一樣,活動自如,股骨頭的負重是很大的,幾乎全身的負重都要依靠這里,彭先生的股骨頭就是因為缺血最後出現壞死。

史振滿:股骨頭壞死原因是多種多樣的,老彭的情況是外傷造成的,如圖可以看到患者右側股骨頭壞死已經塌下來了(三年)。再來通過一個動畫看看股骨頭壞死的發展過程,髖臼磨的時間長了關節的間隙就沒有了,然後繼續骨質增生,這樣就會殘廢。很多人剛開始股骨頭壞死是沒有症狀的,後來一點點演變就會出現髖關節疼,疼的程度會一點點加重,加重的過程中除了髖關節疼以外可以表現為膝關節內側疼痛,腿的後伸受限和內旋受限,接下來症狀加重(雙側股骨頭壞死)就要卧床了。

主持人:股骨頭壞死程度如何區分?

史振滿:我們通過影像學檢查把股骨頭壞死分成七種類型,早期股骨頭雖然壞死了,但是基本形狀還是圓的,逐步發展為有一點塌陷以及部分塌陷。然後發展到晚期股骨頭壞死會越來越嚴重,最終完全喪失活動能力。早期股骨頭壞死我們可以進行修復治療,晚期我們就只能進行重建了。接下來看看輔助人工髖關節治療原理,首先是手術修復股骨頭,然後是需要1-2年的恢復時間,病人要卧床恢復。這樣我們在1997年就研製了一種方法可以解決卧床的問題,這是一種輔助髖關節,有了這種輔助設備可以很好地替代股骨頭承重,股骨頭實際上已經不再承重了。然後股骨頭就可以很好的修復癒合,癒合後就可以取出支撐器。

主持人:實際治療情況怎樣呢?

史振滿:我們來看一張片子:這是一個20歲的小夥子股骨頭壞死後的情況,患者左側股骨頭壞死一年,99年輔助關節治療,術後一年半取出支撐器,恢復得很好。

主持人:這種方法主要是針對早期股骨頭壞死的病人,對於重度的病人是需要重建的,這是一種怎樣的治療方法?

史振滿:我們的大轉子股骨頭互換術不是用異體骨也不是用人造骨,而是用患者自身股骨的大轉子來做的,大轉子和股骨頭是長在一根骨頭上的兩個部位,這兩個部位大小是相當的,而且完全具備了互換的條件。手術首先切除壞死的股骨頭,然後切取大轉子,大轉子向內側旋轉,然後替代股骨頭,用切除的股骨頭替代大轉子,新的股骨頭由原來的血管供血,壞死的股骨頭一個是不再負重,再加上有周圍很豐富的血供,最後就可以很好的癒合。

主持人:手術效果如何?

史振滿:我們再來看一位股骨頭壞死三十多年的患者的片子:這是一位44歲的女士,右側股骨頭壞死37年,98年進行了互換手術治療,術後5年的恢復情況是很好的,可以站立、下蹲,功能基本恢復了。

主持人:來看看兩位患者的情況:

患者女(右側股骨頭壞死一年):97年接受互換術治療,手術前拄拐杖,放開雙拐不能走路,而且非常痛,現在不痛了,放開雙拐還可以跑、跳。

患者男(左側股骨頭壞死33年):我60年把腿摔壞了,股骨頸骨折,在蘭州治了一回,內蒙古也治了一回但是效果都不好,只能拄拐杖走,後來接受了蘭州軍區烏魯木齊醫院的治療,術後兩個月什麼活兒都能幹了。

主持人:手術有適應證嗎?

史振滿: 適用范圍

● 股骨頭缺血壞死

● 髖部骨折脫位

● 髖部腫瘤或腫瘤樣病變

劉書華:每個病人的具體情況是不同的,因此是否適合手術我們要根據具體的情況進行分析判斷,除了股骨頭壞死的情況還要看病人全身的情況。

主持人:沈陽王先生 47歲 當出現髖關節疼痛時怎樣才能早期發現股骨頭壞死?

史振滿:醫學上檢查手段很多,磁共振和ECT(檢查局部血供)是可以早期發現股骨頭壞死的。

主持人:福建王女士 46歲 我因為右側股骨頭壞死已經做了全髖關節置換手術5年,現因髖關節疼痛不能走路,請問現在還能否接受您的治療?

史振滿:患者已經失去這種手術的治療條件了,因為這種方法是利用患者自身的材料來進行治療的,已經做了人工關節手術實際上是一種破壞性手術,已經不具備修復的條件了。患者這種情況只能再進行髖關節置換手術了。

主持人:江西南昌張先生 44歲 用這種方法治療後將來能否做人工髖關節置換?

劉書華:可以。

主持人:那麼修復手術和重建手術的恢復時間分別是多長?

劉書華:修復手術的恢復時間大約在2-3個月左右。重建手術需要4-6個月才能恢復。

專家忠告

● 少飲、最好不飲高度酒

● 盡可能避免外傷

● 慎用強的松、地塞米松等激素類葯物

參考資料:http://www.cctv.com/lm/560/31/86077.html

與股骨頭ji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