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十大名醫都有誰
我國古代十大名醫分別是針灸之祖———黃帝;脈學倡導者———扁鵲;外科之祖———華佗;醫聖———張仲景;預防醫學的倡導者———葛洪;葯王———孫思邈;兒科之祖———錢乙;法醫之祖———宋慈;葯聖———李時珍;《醫宗金鑒》總修官———吳謙等。
針灸之祖———黃帝黃帝傳說中中原各族的共同領袖。現存《內經》即系託名黃帝與歧伯、雷公等討論醫學的著作。此書對針刺的記載和論述特別詳細。
脈學倡導者———扁鵲扁鵲姓秦,名越人,戰國渤海郡鄭(今河北任丘)人。太子屍厥已死,而治之復生;齊桓侯未病,而知其後五日不起,名聞天下。《史記·戰國策》推崇其為脈學倡導者。
外科之祖———華佗華佗華佗又名敷,字無化,後漢末沛國(今安徽亳州)人。尤擅外科,對「腸胃積聚」等病,飲麻沸散,須臾便知醉,腸洗浣,縫腹摩膏,施行腹部手術。
醫聖———張仲景張仲景名機,漢末南陽郡(今河南南陽)人。相傳曾任長沙太守,當時傷寒流行,病死者甚多。他的著作《傷寒雜病論》總結了漢代300多年的臨床實踐經驗,對祖國醫學的發展有重大貢獻。
預防醫學的倡導者———葛洪葛洪字稚川,自號抱朴子,晉朝丹陽句容(今屬江蘇)人。著有《肘後備急方》,書中最早記載一些傳染病如天花、恙蟲病癥候及診治。「天行發斑瘡」是世界上最早有關天花的記載。
葯王———孫思邈孫思邈唐朝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曾治癒唐太宗皇太後頭痛病,宮廷要留他做御醫,他謊稱采「長生不老葯」獻給皇上,偷跑了。監視他的人謊報采葯時摔死,太宗封他為葯王。
兒科之祖———錢乙錢乙字仲陽,北宋鄆州(今山東東平)人。著《小兒葯證直訣》,以臟腑病理學說立論,根據其虛實寒熱而立法處方,比較系統地作出了辨證論治的範例。
法醫之祖———宋慈宋慈宋朝福建人。所著《洗冤集錄》,是世界上最早的法醫文著。此書是其一生經驗、思想的結晶,不僅是中國,也是世界第一部法醫學專著。它比義大利人佛圖納圖·菲得利寫成於公元1602年的同類著作要早350多年。
葯聖———李時珍李時珍字東壁,號頻湖,明朝蘄州(今湖北蘄春)人。長期上山采葯,深入民間,參考歷代醫書800餘種,經27年艱苦勞動,著成《本草綱目》,所載葯物共1758種。
《醫宗金鑒》總修官———吳謙吳謙字文吉,清朝安徽歙縣人。乾隆時為太醫院院判。《醫宗金鑒》是清代御制欽定的一部綜合性醫書,全書90卷,是我國綜合性中醫醫書最完善簡要的一種。
2、股骨頭壞死有什麼民間葯方
民間偏方治療股骨頭壞死: 早期股骨頭壞死不必等到後換股頭,保守治療就能治癒。這是因為,股骨頭壞死早期時,髖關節內只處於無菌性炎症期,關節囊內充血、滲出、囊內壓增高、股骨頭處於缺血狀態,但骨小梁尚未斷裂,股骨頭尚未塌陷畸形,炎變及壞死組織尚可修復,且不留任何畸形。此時治療無需手術治療,只要保守治療即可。 髖部有外傷的患者朋友,如果在外傷治癒後又感到腰部或膝部不適,應當首先考慮是否得了股骨頭壞死,如果檢查為早期,那麼就不必採用手術治療,保守治療就能治好了,千萬不必大動干戈啊。
3、一個很奇怪的病很多名醫都搞不定。
我覺得要做個全身核素骨掃描, 有可能是癌症骨轉移. 當然我在這里可能是做了最悲觀的方面的估計, 但是還是做一個作一下排除.
先前的不明原因的腫脹, 很可能是局部癌栓影響了下肢靜脈的迴流, 當影響到血液迴流的時候一般是進入了靜脈系統, 隨血液迴流進入到脊靜脈,入骨引起了腰部的疼痛.
由於你說了其他治療不好, 又不明原因,所以做了這一方面的猜測.
這只是可能.但是最好做一下排除
4、中國現代十大名醫
沒有「中國現代十大名醫」的說法,知名的有鍾南山、林巧稚、鄧鐵濤、吳咸中、任應秋等。
1、鍾南山
鍾南山,男,漢族,福建廈門人,1936年10月出生於南京,中共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學專家,中國抗擊非典型肺炎的領軍人物,曾任廣州醫學院院長、黨委書記,廣州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長、廣州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華醫學會會長。
鍾南山出生於醫學世家;1959年9月,在首屆全國運動會上,鍾南山以54.4秒的成績奪得男子400米欄冠軍,創造了當時的全國紀錄。
1960年畢業於北京醫學院(今北京大學醫學部);2007年獲英國愛丁堡大學榮譽博士;2007年10月任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2014年獲香港中文大學榮譽理學博士。
鍾南山長期從事呼吸內科的醫療、教學、科研工作。重點開展哮喘,慢阻肺疾病,呼吸衰竭和呼吸系統常見疾病的規范化診療、疑難病、少見病和呼吸危重症監護與救治等方面的研究。
2、林巧稚
林巧稚(1901年12月23日-1983年4月22日),醫學家。她在胎兒宮內呼吸、女性盆腔疾病、婦科腫瘤、新生兒溶血症等方面的研究做出了貢獻,是中國婦產科學的主要開拓者、奠基人之一。
她是北京協和醫院第一位中國籍婦產科主任及首屆中國科學院唯一的女學部委員(院士),雖然一生沒有結婚,卻親自接生了5萬多嬰兒,被尊稱為「萬嬰之母」、「生命天使」、「中國醫學聖母」,又與梁毅文被合稱為「南梁北林」。
2019年9月25日,被評選為「最美奮斗者」。
3、鄧鐵濤
鄧鐵濤(1916年10月-2019年1月10日),廣東省開平縣人。首屆國醫大師。廣州中醫葯大學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中華全國中醫學會常務理事,博士生導師,廣東省名老中醫,內科專家。
2009年7月1日,93歲的鄧鐵濤教授被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衛生部、國家中醫葯管理局等國家三部委聯合評定為「國醫大師」並獲證書,鄧鐵濤教授是廣東唯一獲此殊榮者。
2019年1月10日上午6:06,104歲的鄧鐵濤教授去世。
4、吳咸中
吳咸中,男,滿族,1925年8月出生,天津醫科大學、天津市南開醫院主任醫師、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1951年起即用中醫葯治療常見病症,全國老中醫葯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中國中西醫結合領域的開拓者之一。
5、任應秋
任應秋,當代著名中醫學家、中醫教育家。出生於四川省江津縣(今重慶市江津區),4歲即就讀私塾,及長,入江津縣國醫專修館攻讀經學,其間曾求學於經學大師廖季平。
當時廖季平已年逾七旬,甚喜其聰敏好學,故悉心指點,並傳授治學之法,使任應秋在治經學、訓詁學、考據、目錄等方面打下扎實基礎,為以後研究中醫學奠定了文學方面的根底。
5、中國十大名醫李一方此人真假
據我所知 李一方只是民間老百姓給的一個外號 李一方的真名叫李天昌 在東北一帶是很有聲譽的一個老中醫 現在的葯方是調整過的一些方子 並非治重症的葯方 治重症有個體差異之分 而這些方子以調養為主 對中度病症方面的效果應該比其他市場上的產品要管用很多。
6、骨骨頭壞死,民間有沒有什麼偏方
股骨頭壞死偏方
處方:海馬6克、紅花9克、川斷9克、硃砂9克、沒葯6克、三七9克、幾茶9克、白芍30克、馬錢子6克、血竭12克、熟地9克、土元5克、乳香6克。
用法:以上是一副的量。
在葯店,將所有的葯進行粉碎,加入蜂蜜後,和成丸狀,分成42丸。
每日3次,每天飯後服用1丸。
獻方人稱,輕、中度患者大概半年就可以治好,重度患者時間要久一點。
獻方人強調,服用這個方子時,要戒煙、戒酒、戒辛辣。
方子沒副作用,治好了之後也可以繼續吃。
7、從古至今的十大名醫
針灸之祖———黃帝傳說中中原各族的共同領袖。現存《內經》即系託名黃帝與歧伯、雷公等討論醫學的著作。此書對針刺的記載和論述特別詳細。
脈學倡導者———扁鵲姓秦,名越人,戰國渤海郡鄭(今河北任丘)人。太子屍厥已死,而治之復生;齊桓侯未病,而知其後五日不起,名聞天下。《史記·戰國策》推崇其為脈學倡導者。
外科之祖———華佗華佗又名敷,字無化,後漢末沛國(今安徽亳州)人。尤擅外科,對「腸胃積聚」等病,飲麻沸散,須臾便知醉,腸洗浣,縫腹摩膏,施行腹部手術。
醫聖———張仲景名機,漢末南陽郡(今河南南陽)人。相傳曾任長沙太守,當時傷寒流行,病死者甚多。他的著作《傷寒雜病論》總結了漢代300多年的臨床實踐經驗,對祖國醫學的發展有重大貢獻。
預防醫學的倡導者———葛洪字稚川,自號抱朴子,晉朝丹陽句容(今屬江蘇)人。著有《肘後備急方》,書中最早記載一些傳染病如天花、恙蟲病癥候及診治。「天行發斑瘡」是世界上最早有關天花的記載。
葯王———孫思邈唐朝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曾治癒唐太宗皇太後頭痛病,宮廷要留他做御醫,他謊稱采「長生不老葯」獻給皇上,偷跑了。監視他的人謊報采葯時摔死,太宗封他為葯王。
兒科之祖———錢乙字仲陽,北宋鄆州(今山東東平)人。著《小兒葯證直訣》,以臟腑病理學說立論,根據其虛實寒熱而立法處方,比較系統地作出了辨證論治的範例。
法醫之祖———宋慈宋朝福建人。所著《洗冤集錄》,是世界上最早的法醫文著。
葯聖———李時珍字東壁,號頻湖,明朝蘄州(今湖北蘄春)人。長期上山采葯,深入民間,參考歷代醫書800餘種,經27年艱苦勞動,著成《本草綱目》,所載葯物共1758種。
《醫宗金鑒》總修官———吳謙字文吉,清朝安徽歙縣人。乾隆時為太醫院院判。《醫宗金鑒》是清代御制欽定的一部綜合性醫書,全書90卷,是我國綜合性中醫醫書最完善簡要的一種。
8、濟南四大民間名醫
山崎宏(103歲,已故2010年11月)鄧奇林(69歲) 馮益真(68歲)李希林(70歲)
9、治療股骨頭壞死的民間偏方是什麼?
偏方一:活骨鍵髖湯。所用材料有:生地,骨碎補,赤芍,熟地,川芎補骨脂,仙靈脾各10g,山<醫>,當歸,獨活,山萸肉各16g,附子,肉桂各8g,仙茅5g。
偏方二:十全大補湯。所用材料有:豬肉500g,黨參、酒白芍、炒白術、炙黃芪、茯苓各15g,豬肚、熟地、烏賊魚各55g,肉桂5g,當歸各15g,炒川芎、炙甘草各6g,生薑30g,豬雜骨、蔥、花椒各適量。
偏方三:延胡索35克、白芷30克、鬱金45克、骨碎補55克、續斷42克、陳皮35、伸筋草50克、透骨草40克、狗脊40克、獨活60克、懷牛膝25 克、桃仁30克、紅花15克、牡蠣80克、山甲珠30克、黃芪30克、白術20克、肉桂30克、土鱉蟲20克、狗骨粉40克、香附25克、當歸50克、鹿茸8克、麝香1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