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類風濕都有哪些症狀?
不同類風濕患者的症狀表現是不同的,一般表現為指間關節、腕關節、膝關節、踝關節和足趾關節紅、腫、熱、痛和活動障礙,晚期關節可能會出現畸形,除了關節表現外,全身型的症狀包括晨僵、疲乏無力、體重減輕、皮下結節等;
2、什麼叫做類風濕三項正常指標
抗溶血性鏈球菌抗體試驗(ASO):滴度超過500單位為增高,特別提示近期曾有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急性風濕熱患者約有80%ASO增高,類風濕性關節炎、慢性風濕性關節炎也可見滴度增高。
血沉(ESR):血沉增快提示有風濕活動存在。部分患者病情緩解可降至正常。它的正常值:兒童0-10mm/H;成年男性0-15mm/H:女性:0-20mm/H。
類風濕因子(RF):類風濕成年患者陽性率高達70% -80%,兒童病人陽性率為30%左右。類風濕因子檢查對類風濕病不是惟一的診斷依據,因正常人中約1%~5%可見類風濕因子陽性。其他疾病也可出現類風濕因子陽性。相反,類風濕因子陰性也不能排除類風濕關節炎,需要結合臨床全面考慮。
3、類風濕病症
類風濕關節炎的症狀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一,全身表現,類風濕關節炎常以緩慢而隱秘的方式起病,在出現明顯關節症狀前有數周的低熱、乏力、全身不適、體重下降等。
二,關節症狀,95%以上的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可出現晨僵現象,早期可出現雙手近端指間關節,掌指關節和腕關節的腫脹、疼痛與壓痛,多呈對稱性持續性,其他關節如膝、踝、肘及肩關節也可受累,晚期可出現腕關節和肘關節的強直,掌指關節的半脫位,手指向尺側偏移的尺偏畸形,天鵝頸畸形,及有孔花樣畸形。
三,關節外表現,可有類風濕結節、類風濕血管炎、肺間質性病變及結節樣病變,心包炎以及貧血、血小板增多、淋巴結腫大等。
4、類風濕淋巴結腫大
注意防寒保暖。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慢性反復發作的重大疾病,世界性醫學界難題,素有慢性癌症之稱。
1、目前西醫、中醫常規治療只能給病人用激素抗炎、解熱止痛、抑制免疫葯物、活血通經、疏風止痛等治療可稍緩解症狀,這些常規的治療仍停留在對炎症及後遺症的對症治療,並沒有多大的作用,只是一時的止痛,根本解決不了問題,正所謂的治標不治本,也不能阻止病情的發展,只是應付性的治療。
2、長期用激素治療可引起高血壓、糖尿病、股骨頭壞死、骨質疏鬆、肌肉萎縮、皮膚潰爛、代謝紊亂等疾病。長期用免疫抑制劑易誘發嚴重感染、致癌、致畸、不育、消化性潰瘍、內分泌失調及代謝紊亂。
3、長期用葯吃葯可引起胃炎、消化性潰瘍、肝功能損害、腎功能損害等嚴重性損害。
4、類風濕關節炎屬疑難雜症,疑難雜症需特色治療,給你希望、新的生活,恢復你的生活自理力或勞動力,讓癱瘓的你重新站起來!只治中晚期的病人。
5、頸部淋巴結反應性增生與類風濕性關節炎有無關系
您好,頸部淋zd巴結反應性增生就是因為類風濕性關節炎引起的,你需要做淋巴結的病理活檢,給定性,如果是簡單的內炎症性反應,就不必驚慌,在您規范的西醫醫療基礎上,結合中醫中葯綜合治療,應該會取得良好的效果,中葯對改善症狀,控制病情,容治療並發症有很好的療效。
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望採納。
6、請問血清類風濕、淋巴細胞檢查結果是什麼情況?
要及時治療啊,如果不治療身體首先會被拖垮,最後可能會發生什麼病變
7、我是一名類風濕患者,吃葯半年了,身上不疼可類風濕因子還是偏高,這是為什麼
1、類風濕因子與病情的活動度並無直接關系,相對來說C反應蛋白作為檢測病情的指標更為敏感。
2、類風濕因子作為一種抗抗體,本身代謝分解需要一定時間,而且因為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因不明,目前治療只能緩解症狀,病情仍呈慢性持續性存在,故類風濕因子持續升高是可以理解的。
3、中葯在活血通絡止痛方面是有作用的,但結合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病機理,西葯的免疫抑制治療是必須的。因為類風濕因子由淋巴細胞產生,要想降低,就必須抑制淋巴細胞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