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幾種能退虛熱的中葯
中醫有一方劑名叫清骨散,其方具有養陰清熱作用,常用於治療陰虛潮熱,或低熱日久不退、消瘦、唇紅顴赤、舌紅少苔、脈細數者,亦可用於肺結核潮熱盜汗的患者。該方是由青蒿、鱉甲、地骨皮、秦艽、知母、銀柴胡、胡黃連、甘草組成。方中的青蒿、鱉甲、知母以往已作過介紹,下面再介紹方中其他葯物各自的功能。地骨 皮、秦艽、銀柴胡、胡黃連等葯都有善退虛熱、除陰分熱的作用,都可用於陰虛發熱、虛勞骨蒸潮熱,或久熱日久不退之症。而這幾味葯又有各自不同的功能,分別介紹如下:地骨皮 味甘、微苦,性寒,入肺、肝、腎經。地骨皮除了善能退虛熱止盜汗,用於陰虛有汗之潮熱骨蒸或久熱不退等症之外,還因其入肺經,能清肺止咳,善清肺熱,使肺熱去而肺氣得清肅,喘咳自止,因而可用於治療肺熱咳嗽,或肺熱喘咳,常配桑白皮、連翹、知母、魚腥草、北杏等同用。地骨皮的常用量為6~15g,凡表證未解者不宜用,以免引邪入陰。 秦艽 味苦、辛,性微寒,入胃、肝、膽經。秦艽味苦性微寒,有苦泄除熱之功,與其他養陰退熱葯同用,能治虛熱發熱。秦艽另一個主要的也是最常用的功能是祛風濕,因秦艽味辛能散風,苦能燥濕,故能祛風濕,並善走四肢,而能舒筋得以止痛,常用於治療風濕痹痛、拘攣不舒等症。常與防己、銀花藤、桑枝、川木瓜等同用。此外,秦艽因品質潤澤,還能潤腸通便,用於治療腸燥便秘,常配火麻仁、郁李仁等同用。秦艽的常用量為6~12g。因秦艽有潤腸作用,故脾胃虛弱、大便稀爛者勿用。 銀柴胡 味甘,性微寒,入肝、胃經。銀柴胡味甘而無苦泄之性,為退虛熱之常用葯。此外,銀柴胡與胡黃連因能清熱消疳,常用於小兒疳積發熱不退、煩渴、煩躁易怒等症,常配川楝子、白芍等同用。銀柴胡的常用量為3~9g。要注意的是,凡外感風寒、血虛發熱者忌用。 胡黃連 味苦,性寒,入心、肝、脾經。胡黃連除了能陰分熱用於陰陽虛發熱外,還能清熱燥濕,用於濕熱下痢及痔瘡,可配黃柏、苦參等同用。胡黃連另一主要功能是能殺蟲消疳,常用於小兒蛔蟲疳積發熱,常配使君子、雷丸、川楝子等同用。胡黃連與黃連是兩種不同的中葯,臨床上應區別使用。胡黃連的常用量為3~9g。 另外,還有一種中葯——白薇,亦是一味善能退虛熱的葯物,白薇味苦、微咸,性微寒,入肝、胃經。功能清熱涼血,白薇苦咸寒,能入血分而清血熱,尤善退虛熱,常用於治療潰瘍病熱入陰分、陰虛發熱、久熱不退、小兒夏季熱,也多用於婦女產後發熱及熱病後期陰虛血熱等證,常與滋陰退熱葯如生地、地骨皮、青蒿等同用。白薇為清血熱、退虛熱之葯,並略有透解之性,若外感發熱、久熱不退亦可配伍解表葯同用,而素體陰虛而有外感風熱者更為適用。(吳海雁)
2、我得類風濕十幾年了到處求醫都治不好我感到絕望了
我給你推薦幾種治療風濕病葯:
(1)秦艽
功效:祛風濕,通絡止痛,退虛熱,清濕熱。
應用:風濕麻痹;中風不遂;古蒸潮熱,疳積發熱;濕熱黃疸。
(2)桑枝
功效:祛風濕,利關節。
3、幾種能退虛熱的中葯
中醫有一方劑名叫清骨散,其方具有養陰清熱作用,常用於治療陰虛潮熱,或低熱日久不退、消瘦、唇紅顴赤、舌紅少苔、脈細數者,亦可用於肺結核潮熱盜汗的患者。該方是由青蒿、鱉甲、地骨皮、秦艽、知母、銀柴胡、胡黃連、甘草組成。方中的青蒿、鱉甲、知母以往已作過介紹,下面再介紹方中其他葯物各自的功能。地骨 皮、秦艽、銀柴胡、胡黃連等葯都有善退虛熱、除陰分熱的作用,都可用於陰虛發熱、虛勞骨蒸潮熱,或久熱日久不退之症。而這幾味葯又有各自不同的功能,分別介紹如下:地骨皮 味甘、微苦,性寒,入肺、肝、腎經。地骨皮除了善能退虛熱止盜汗,用於陰虛有汗之潮熱骨蒸或久熱不退等症之外,還因其入肺經,能清肺止咳,善清肺熱,使肺熱去而肺氣得清肅,喘咳自止,因而可用於治療肺熱咳嗽,或肺熱喘咳,常配桑白皮、連翹、知母、魚腥草、北杏等同用。地骨皮的常用量為6~15g,凡表證未解者不宜用,以免引邪入陰。 秦艽 味苦、辛,性微寒,入胃、肝、膽經。秦艽味苦性微寒,有苦泄除熱之功,與其他養陰退熱葯同用,能治虛熱發熱。秦艽另一個主要的也是最常用的功能是祛風濕,因秦艽味辛能散風,苦能燥濕,故能祛風濕,並善走四肢,而能舒筋得以止痛,常用於治療風濕痹痛、拘攣不舒等症。常與防己、銀花藤、桑枝、川木瓜等同用。此外,秦艽因品質潤澤,還能潤腸通便,用於治療腸燥便秘,常配火麻仁、郁李仁等同用。秦艽的常用量為6~12g。因秦艽有潤腸作用,故脾胃虛弱、大便稀爛者勿用。 銀柴胡 味甘,性微寒,入肝、胃經。銀柴胡味甘而無苦泄之性,為退虛熱之常用葯。此外,銀柴胡與胡黃連因能清熱消疳,常用於小兒疳積發熱不退、煩渴、煩躁易怒等症,常配川楝子、白芍等同用。銀柴胡的常用量為3~9g。要注意的是,凡外感風寒、血虛發熱者忌用。 胡黃連 味苦,性寒,入心、肝、脾經。胡黃連除了能陰分熱用於陰陽虛發熱外,還能清熱燥濕,用於濕熱下痢及痔瘡,可配黃柏、苦參等同用。胡黃連另一主要功能是能殺蟲消疳,常用於小兒蛔蟲疳積發熱,常配使君子、雷丸、川楝子等同用。胡黃連與黃連是兩種不同的中葯,臨床上應區別使用。胡黃連的常用量為3~9g。 另外,還有一種中葯——白薇,亦是一味善能退虛熱的葯物,白薇味苦、微咸,性微寒,入肝、胃經。功能清熱涼血,白薇苦咸寒,能入血分而清血熱,尤善退虛熱,常用於治療潰瘍病熱入陰分、陰虛發熱、久熱不退、小兒夏季熱,也多用於婦女產後發熱及熱病後期陰虛血熱等證,常與滋陰退熱葯如生地、地骨皮、青蒿等同用。白薇為清血熱、退虛熱之葯,並略有透解之性,若外感發熱、久熱不退亦可配伍解表葯同用,而素體陰虛而有外感風熱者更為適用。(吳海雁)
4、治風濕的中葯,謝就一個字!
羌活善於祛上部風濕,獨活善於祛下部風濕。桑寄生補肝腎,強筋骨,祛風濕。秦艽善搜肌肉之風濕,通絡止痛。
5、中葯學單選
我想知道答案在哪
6、請問有什麼補陰虛和退虛熱的中葯呢?
清虛熱可以用清骨散,補陰最好用蜜丸,因為補益葯適合製成丸劑——中醫認為zd「丸者緩也」,而補益也是一個需要「慢工出細活」的過程,建議內你忍耐一下,說服自己接受丸劑。此外,中葯中的補陰葯大多為丸劑,如六味地黃丸,大補陰丸等容。
7、糖尿病宜食的其他食物有哪些?
治療糖尿病從三方面入手,一方面調節肝脾腎。一般糖尿病肝脾腎三臟,調腎的葯,這個生地熟地,調肝的葯自然是白芍了,那調脾的葯,麥冬黃精,裡面一些調暢氣機的葯要有。看具體的症狀,那麼麥冬、山葯、熟地滋補肝脾腎,再看熱、瘀的程度,再看其他的一些症狀,有沒有淤?
第二個糖尿病要養,房事節不節,生活工作方面有沒有過於勞煩的一些事情,這個方面注意。如果生活方式改變不過來,治療效果也不好。
第三要改變觀念,樹立信心。要改變什麼觀念呢?改變對糖尿病的認識,不能依賴胰島素。這個用了的減,沒用的不要用,如果對一種葯有依賴,自身就不會產生這個東西了,那麼你慢慢永遠都依賴它了,沒有盡頭了。
其次這個糖分要補充,因為你肝脾腎虛,不能攝入。攝入這個糖分在血中尿中超標,那麼你不能因噎廢食,你不能用減少糖分的攝入來減少糖在血中尿中的指標。
如果你攝入低糖,那麼你的肝脾腎沒有營養來源那就更虛,所以說要改變觀念。第一不能依靠胰島素,第二不能攝入過少的糖分,這個糖分的攝入要依靠食療來彌補它。然後你還要樹立信心,你不要說得了糖尿病就把自己當做一個病人,有些人得了糖尿病不把自己當作一個病人也活的很好,後來檢查出糖尿病,把自己當作一個病人反而身體越來越虛。
所以說這三點要注意:第一就是要調肝脾腎,不是單補肝脾腎;第二生活方式和房事要注意;第三改變觀念樹立信心。
這個不是一個嚴重的病,其實就是一個身體虛,元陽虧虛,臟虧虛的一種病。有三五年的時間都能夠緩上來,就是兩三年都能夠緩上來沒有那麼嚴重,但是不是一下子緩上來,那是不可能的。任何一種慢性病都要打好長期作戰的准備,不是一個醫生單方面的問題,這個醫生病人必須密切配合,所以說慢性病難治,難治在這些方面。
當然,配合德明經脈健身,效果更好!
任何健身健康問題,歡迎留言!
8、為什麼性寒涼的葯還能用於退虛熱?虛熱的病人不是陰虛嗎,還能用寒葯?
滋陰就可以 虛熱的病人不是陰虛 滋陰一般是寒涼的葯
9、既能瀉實火,又能退虛熱的葯是()
正確答案是C 黃柏 走腎 膀胱 大腸經 退骨蒸 有名的像知柏地黃丸 治療相火妄動 陰虛內熱 除大腸濕熱 如白頭翁湯
10、暢銷的中葯有哪些?具體一點~~還有有關重要的效率,幫忙簡單概括一下~~謝謝啦~~!
十九畏:硫黃畏朴硝;水銀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牽牛;丁香畏鬱金;川烏草烏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參畏五靈脂。
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烏頭反貝母、瓜蔞、半夏、白蘞、白及;藜蘆反人參、沙參、丹參、玄參、苦參、細辛、芍葯。
解表葯:
辛溫解表葯:
麻黃:辛、微苦,溫。歸肺、膀胱經。發汗、平喘、利水(外感風寒表實證)
桂枝:辛甘溫,歸心、肺、膀胱經。發汗解表、溫經通陽。(風寒濕痹、痰飲蓄水、胸痹)
紫蘇:辛溫,歸肺脾經。發表散寒,行氣寬中,解魚蟹毒(脾胃氣滯)
荊芥:辛微溫。歸肺肝經。去風解表,透疹療瘡,止血。
防風:辛甘微溫;歸膀胱肝脾經。去風解表、勝濕止痛,解痙。
羌活:辛苦溫,歸膀胱腎經。解表散寒、去風勝濕,止痛。
白芷:辛溫,歸肺胃經。解表去風,燥濕,消腫排膿,止痛。(陽明頭痛,寒濕帶下)
生薑:辛微溫。歸肺脾經。發汗解表,溫中止嘔,溫肺止咳。(胃寒嘔吐)
香薷:辛微溫。歸肺胃經。發汗解表,和中化濕,利水消腫。(陰暑、水腫、小便不利)
辛夷:辛溫。歸肺胃經。散風寒,通鼻竅。
藁本:辛溫;歸膀胱經。發表散寒,去風勝濕,止痛。
蒼耳子:辛苦溫。有小毒。歸肺經。宣通鼻竅,去風濕,止痛。
辛涼解表葯:
薄荷:辛涼。歸肝肺經。疏散風熱,清利頭目,利咽,透疹。
蟬蛻:甘寒。歸肺肝經。疏散風熱,透疹、明目退翳,熄風止痙。
牛蒡子:辛苦寒。歸肺胃經。疏散風熱,解毒透疹,利咽散腫。
桑葉:苦甘寒。歸肺肝經。疏散風熱,清肺潤燥,平肝明目。
菊花:辛甘苦,微寒。歸肺肝經。疏風清熱,解毒明目。
葛根:甘辛涼。歸脾胃經。解肌退熱,透發麻疹,生津止渴,生陽止瀉。
柴胡:苦辛微寒,歸心包絡、肝、三焦、膽經。和解退熱,,疏肝解郁,升舉陽氣。(傷寒邪在少陽、肝氣郁結、氣虛下陷致肛脫等)
升麻:辛甘微寒。歸肺脾胃大腸經。發表透疹,清熱解毒,升陽舉陷。(中氣虛弱、氣虛下陷致肛脫等)
蔓荊子:辛苦平。歸膀胱肝胃經。疏散風熱,清利頭目。
淡豆豉:辛肝微苦,寒。歸肺胃經。解表除煩。
清熱瀉火葯:
石膏:辛甘、大寒,歸肺胃經。清熱瀉火,除煩止渴,收斂生肌。(溫熱在氣分,肺熱咳喘)
知母:苦甘寒。歸肺胃腎經。清熱瀉火,滋陰潤燥。
梔子:苦寒,歸心肺肝胃三焦經。瀉火除煩,清熱利濕,涼血解毒,消腫止痛。(肝膽濕熱、)
夏枯草:苦辛寒。歸肝膽經。清肝火、散郁結、降血壓。
蘆根:甘寒,歸肺胃經。清熱生津,止嘔除煩。
天花粉:甘微苦微寒。歸肺胃經。清熱生津,清肺潤燥,消腫排膿。
淡竹葉:甘淡寒,歸心胃小腸經。清熱除煩、利尿。
清熱燥濕葯:
黃芩:苦寒。歸肺膽胃大腸經。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
黃連:苦寒。歸心肝胃大腸經。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黃柏:苦寒,歸腎、膀胱大腸經。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退虛熱。
龍膽草:苦寒,歸肝膽膀胱經。清熱燥濕,瀉肝膽火。
苦參:苦寒,歸心肝胃、大腸膀胱經。清熱燥濕,祛風殺蟲,利尿。
清熱涼血葯:
生地黃:甘苦寒,歸心肝經。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熱入營血、血熱妄行等熱病)
玄參:苦甘咸寒,歸肺胃腎經。清熱涼血,滋陰解毒。
牡丹皮:苦辛微寒,歸心肝腎經。清熱涼血,活血散瘀。
赤芍:苦微寒,歸肝經。清熱涼血,祛瘀止痛。
水牛角:咸寒,歸心肝胃經。清熱、涼血解毒。(血熱妄行吐血)
紫草:甘寒,歸心肝經。涼血活血,解毒透疹。
清熱解毒葯:
金銀花:甘寒,歸肺心胃經。清熱解毒,疏散風熱。
連翹:苦微寒,歸肺心膽經。清熱解毒,消癰散結。
蒲公英:苦甘寒,歸肝胃經。清熱解毒,利濕通淋,消癰散結。
大青葉:苦咸大寒,歸心肺胃經。清熱解毒,涼血消斑。
牛黃:苦涼,歸肝心經。清熱解毒,熄風止痙,化痰開竅。
魚腥草:辛微寒,歸肺經。清熱解毒,排膿利尿。
射干:苦寒,歸肺經。清熱解毒,祛痰利咽。
白頭翁:苦寒,歸大腸經。清熱解毒,涼血止痢。
板藍根:苦寒,歸心胃經。清熱解毒,涼血利咽。
青黛:咸寒,歸肝肺胃經。清熱解毒,涼血散腫。
土茯苓:甘淡平,歸肝胃經。解毒除濕,通利關節。
山豆根:苦寒,歸肺經。清熱解毒,利咽散腫。
白花蛇舌草:微苦甘寒,入胃、大小腸經。清熱利濕,解毒消癰。
紫花地丁:苦辛寒,歸心肝經。清熱解毒,消癰散結。
穿心蓮:苦寒,歸胃肺大小腸經。清熱解毒,燥濕消腫。
馬齒莧:酸寒,歸大腸肝經。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馬勃:辛平,歸肺經。清肺利咽解毒,止血。
秦皮:苦寒,歸肝膽大腸經。清熱解毒,清肝明目。
白鮮皮:苦寒,歸脾胃經。清熱解毒,除濕止癢。
鴉膽子:苦寒,有小毒。歸大腸肝經。清熱解毒,截瘧治痢,腐蝕 疣。
熊膽:苦寒,歸肝膽心經。清熱解毒,止痙明目。
清虛熱葯:
青蒿:苦辛寒,歸肝膽腎經。退虛熱,涼血解暑,截瘧。
地骨皮:甘淡寒,歸肺肝腎經。涼血退蒸,清瀉肺熱。
白薇:苦咸寒,歸胃肝經。清熱涼血,利水通淋,解毒疔瘡。
銀柴胡:甘微寒,歸肝胃經。退虛熱,清疳熱。
胡黃連:苦寒,歸心肝胃大腸經。退虛熱,除疳熱,清濕熱。
瀉下葯:
攻下葯:
大黃:苦寒,歸脾胃大腸肝心經。瀉下攻積,清熱瀉火,解毒,活血祛瘀。
芒硝:咸苦寒。歸胃大腸經。瀉下軟堅,清熱。
蘆薈:甘寒,歸肝大腸經。瀉下清肝,殺蟲。
番瀉葉:甘苦寒。歸大腸經。瀉下導滯。
潤下葯:
火麻仁:甘平,歸脾、大腸經。潤腸通便。
郁李仁:辛苦甘平,歸大腸、小腸經。潤腸通便,利水消腫。
峻下逐水葯:
甘逐:苦甘寒,有毒。歸肺腎大腸經。泄水逐飲,消腫散結。
牽牛子:苦寒;有毒。歸肺腎大腸經。瀉下逐水,祛積殺蟲。
大戟:苦辛寒,有毒。歸肺腎大腸經。泄水逐飲,消腫散結。
芫花:辛苦溫,有毒。歸肺腎大腸經。泄水逐飲,祛痰止咳,外用殺蟲療瘡。
巴豆:辛熱,有大毒。歸胃大腸肺經。瀉下冷積,逐水退腫,祛痰利咽。
祛風濕葯:
獨活:辛苦,微溫。歸肝膀胱經。祛風濕,止痹痛,解表。
威靈仙:辛咸溫,歸膀胱經。祛風濕,通經絡,止痹痛,消骨鯁。
蛇:甘咸溫,有毒。歸肝經。祛風活絡,定驚。
木瓜:酸溫。歸肝脾經。舒筋活絡,除濕和胃。
秦艽:苦辛微寒,歸肝胃膽經。祛風濕,舒筋絡,清虛熱。
防己:苦辛寒,歸膀胱、腎脾經。祛風濕,止痛、利水消腫。
五加皮:辛苦溫,歸肝腎經。祛風濕,強筋骨,利水消腫。
桑寄生:苦甘平,歸肝腎經,祛風濕,益肝腎,強筋骨,安胎。
草:苦寒,歸肝腎經。祛風濕,,通經絡,清熱解毒。
絡石藤:苦微寒,歸心肝經。祛風通絡,涼血消腫。
芳香化濕葯:
蒼術:辛苦溫,歸脾胃經。燥濕健脾,祛風濕。
厚朴:苦辛溫,歸脾胃肺大腸經。行氣燥濕,消積平喘。
藿香:辛微溫,歸脾胃肺經。化濕解暑止嘔。
砂仁:辛溫,歸脾胃經。化濕行氣,溫中安胎。
白豆蔻:辛溫,歸肺脾胃經。化濕行氣,溫中止嘔。
草果:辛溫,歸脾胃經。燥濕、溫中、截瘧。
佩蘭:辛平,歸脾胃肺經。化濕解暑。
利水滲濕葯:
茯苓:甘淡平。歸心脾腎經。利水滲濕,健脾安神。
澤瀉:甘淡寒。歸腎膀胱經。利水滲濕,瀉熱。
薏苡仁:甘淡微寒,歸脾胃肺經。利水滲濕,健脾除痹,清熱排膿。
豬苓:甘淡平,歸腎膀胱經。利水滲濕。
車前子:甘寒,歸腎肝肺經。利水通淋,滲濕止瀉,清肝明目,清肺化痰。
滑石:甘淡寒,歸胃膀胱經。利水通淋,清解暑熱,祛濕斂瘡。
海金砂:甘寒,歸膀胱小腸經。利尿通淋。
石韋:苦甘微寒,歸肺膀胱經。利水通淋,清肺止咳。
苦微寒,歸肝胃經。利濕去濁,祛風除濕。
苦微寒,歸膀胱經。利尿通淋,殺蟲止癢。
瞿麥:苦寒,歸心小腸膀胱經。利水通淋,活血通經。
茵陳蒿:苦微寒,歸脾胃肝膽經。清利濕熱,利膽退黃。
金錢草:甘淡微寒,歸肝膽腎膀胱經。除濕退黃,利水通淋,解毒消腫。
木通:苦寒,歸心小腸膀胱經。利水通淋,瀉熱通乳。
通草:甘淡微寒,歸肺胃經。清熱利水,止癢。
地膚子:苦寒,歸膀胱經。清熱利水,止癢。
溫里葯:
附子:辛甘熱,歸心腎脾經,有毒。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止痛。(亡陽症,脾腎陽虛,寒濕痹證)
乾薑:辛熱,歸脾胃心肺經。溫中散寒,回陽通脈,溫肺化飲。(寒侵脾胃或脾胃虛寒、亡陽症,寒飲犯肺)
肉桂:辛甘熱,歸脾腎心肝經。補火助陽,散寒止痛,溫經通脈。(腎陽不足,命門火衰、心腹疼痛,寒疝作痛、寒痹腰痛及瘀滯經閉痛經)
吳茱萸:辛苦熱,歸肝脾胃腎經。有小毒。散寒止痛,溫中止嘔,助陽止瀉。(寒滯肝脈致寒疝腹痛及頭痛。中焦虛寒,嘔吐泛酸及脘腹冷痛。脾腎陽虛,五更泄瀉)
細辛:辛溫。歸肺腎心經。溫肺化飲,祛風散寒,止痛,宣通鼻竅。
小茴香:辛溫,歸肝腎脾胃經。散寒止痛,理氣和中。(寒疝腹痛,脾胃虛寒)
高良姜:辛熱,歸脾胃經。散寒止痛,溫中止嘔。
花椒:辛熱,歸脾胃腎經。溫中止痛,殺蟲止癢。
丁香:辛溫,歸脾胃經。溫中止嘔,散寒止痛,溫腎助陽。
理氣葯:
橘皮:辛苦溫,歸脾肺經。理氣健脾,燥濕化痰。
青皮:苦辛溫,歸肝膽胃經。疏肝破氣,消積化滯。
枳實:苦辛微寒,歸 脾胃大腸經。破氣化痰,除痞消積。
木香:辛苦溫,歸脾胃大腸膽經。行氣止痛。
沉香:辛苦溫,歸脾胃腎經。行氣止痛,溫中止嘔,納氣平喘。
香附:辛微苦微甘平,歸肝脾三焦經,疏肝理氣,調經止痛。
川楝子:苦寒,歸肝胃小腸膀胱經。有小毒。行氣止痛,殺蟲,療癬。
烏葯:辛溫,歸肺脾腎膀胱經。行氣止痛,溫腎散寒。
荔枝核:辛微苦,溫。歸肝胃經。行氣散結,散寒止痛。
佛手:辛苦溫,歸肝脾胃肺經。疏肝解郁,理氣和中,燥濕化痰。
白:辛苦溫,歸肺胃大腸經。通陽散結,行氣導滯。
青木香:辛苦微寒,歸肝胃經。行氣止痛,解毒辟穢,消腫。
柿蒂:苦平,歸胃經。降氣止呃。
消食葯:
山楂:酸甘微溫,歸脾胃肝經。消食化積,活血化瘀。
神曲:甘辛溫,歸脾胃經。消食和中。
麥芽:甘平,歸脾胃肝經。消食和中,回乳消脹。
谷芽:甘平,歸脾胃經。消食和中,健脾開胃。
萊菔子:辛甘平,歸脾胃肺經。消食除脹,降氣化痰。
雞內金:甘平,歸脾胃小腸膀胱經。消食健胃,固精止遺。
驅蟲葯:
使君子:甘溫,歸脾胃經。驅蟲消積。
苦諫皮:苦寒,歸肝脾胃經。有毒。殺蟲療癬。
檳榔:苦辛溫,歸胃大腸經。驅蟲消積,行氣利水。
雷丸:苦寒,歸胃大腸經,有小毒。殺蟲。
榧子:甘平,歸肺胃大腸經。殺蟲消積,通便潤肺。
貫眾:苦微寒,歸肝脾經,有小毒。殺蟲,清熱解毒,止血。
止血葯:
大薊:苦甘涼,歸心肝經。涼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癰。
小薊:苦甘涼,歸心肝經。涼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癰。
地榆:苦酸畏寒,歸肝胃大腸經。涼血止血,解讀斂瘡。
槐花:苦微寒,歸肝大腸經,涼血止血,清肝明目。
側柏葉:苦澀,微寒,歸肺大腸經。涼血止血,化痰止咳。
白茅根:甘寒,歸肺胃膀胱經。涼血止血,清熱利尿。
三七:甘微苦,溫,歸肝胃經。化瘀止血,活血止痛。
茜草:苦寒,歸肝經。涼血止血,活血祛瘀。
蒲黃:甘平,歸肝心經。收斂止血,祛瘀止痛。
白及:苦甘澀,微寒,歸肺胃肝經。收斂止血,消腫生肌。
仙鶴草:苦澀平,歸肺肝脾經。收斂止血,止痢殺蟲。
棕櫚炭:苦澀平。歸肝肺大腸經。收斂止血。
血餘炭:苦澀平,歸肝胃膀胱經。收斂止血,化淤利尿。
炮姜:苦澀溫,歸脾肝經。溫經止血,溫中止痛。
艾葉:苦辛溫,歸肝脾腎經。溫經止血,散寒調經。
活血祛瘀葯:
川芎:辛溫,歸肝膽心包經。活血行氣,祛風止痛。
延胡索:辛苦溫,歸肝脾心經。活血行氣止痛。
鬱金:辛苦寒,歸肝膽心經。活血行氣止痛,清心開竅,利膽退黃,涼血止血。
姜黃:辛苦溫,歸肝脾經。活血行氣,通經止痛。
乳香:辛苦溫,歸肝心脾經。活血行氣止痛,消腫生肌。
沒葯:苦辛平,歸心肝脾經。活血止痛,消腫生肌。
五靈脂:苦咸甘溫,歸肝經。活血止痛,化瘀止血。
丹參:苦微寒,歸心肝經。活血化瘀,涼血消癰,安神。
虎杖:苦寒,歸肝膽肺經。活血止痛,利濕退黃,清熱解毒,祛痰止咳。
紅花:辛溫,歸心肝經。活血通經,祛瘀止痛。
桃仁:苦甘平,歸心肝大腸經,有小毒。活血化瘀,潤腸通便。
益母草:苦辛微寒,歸肝心膀胱經。活血調經,利水消腫。
牛膝:苦甘酸平,歸肝腎經。活血通經,補益肝腎,利尿通淋,引血下行。
雞血藤:苦甘溫,歸肝經。行血補血,舒經活絡。
葯效比較慢,副作用小~~~~~~~~
樓主萬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