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麼是風濕
風濕(及類風濕)是一種常見的慢性、zd炎症性、進行性、破壞性的關節病,中醫稱「痹症」,屬於世界頑疾之一。風濕病多繼發風濕性心臟病專,類風濕有不少病人病史不長就出現骨質破壞、關節變形,稍久就出現功能障礙、畸形性致殘。是一種變態性、膠元性疾病,對此類疾屬病早期治療非常重要。
2、風濕病會有什麼危害呢?
風濕關節炎是一種很普遍的疾病,但是對於類風濕關節炎的常識來說很多人都不是很明白,那麼到底什麼才是類風濕關節炎呢?在這里我們為你詳細的介紹一下,類風濕關節炎又稱類風濕(RA),是一種病因尚未明了的慢性全身性炎症性疾病,以慢性、對稱性、多滑膜關節炎和關節外病變為主要臨床表現,屬於自身免疫炎性疾病。該病好發於手、腕、足等小關節,反復發作,呈對稱分布。
早期有關節紅腫熱痛和功能障礙,晚期關節可出現不同程度的僵硬畸形,並伴有骨和骨骼肌的萎縮,極易致殘。從病理改變的角度來看,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主要累及關節滑膜(以後可波及到關節軟骨、骨組織、關節韌帶和肌鍵),其次為漿膜、心、肺及眼等結締組織的廣泛性炎症性疾病。類風濕關節炎的全身性表現除關節病變外,還有發熱、疲乏無力、心包炎、皮下結節、胸膜炎、動脈炎、周圍神經病變等。廣義的類風濕關節炎除關節部位的炎症病變外,還包括全身的廣泛性病變。
類風濕的病變主要是關節的滑膜發炎,並產生富有血管的肉芽組織破壞關節軟骨,久之,使上下兩個關節面互相融合在一起,發生關節強直。由於關節的腫痛和運動受限,關節附近的肌肉可發生僵硬和萎縮。關節的強直和畸形,肌肉的僵硬和萎縮,均可造成不同程度的殘廢,終至關節活動度受到明顯的限制,甚至關節不能活動,最終使患者完全喪失勞動能力。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危害到底有多大,與其病情的輕重有很大關系。類風濕患者,約20%經過短期的病變活動後,不留任何後遺症而緩解;約25%的病例病變緩解後只留輕度的後遺症;約45%的病例關節部位炎症持續活動,會發展成不同程度的關節畸形;不到1O%的病例為重症,最終發展成完全殘疾不得不卧床或靠拐杖、輪椅生活。有的患者關節腫痛就硬挺著,發展到全身痛、肢體變形,也不治療所以,一旦患了類風濕性關節炎,千萬要及早治療,效果更佳,以免留下終生遺憾
3、風濕三項臨床意義
「風濕」一般認為風濕病就是關節炎,這是不正確的,其實「風濕」並不是指一種病,風濕是以骨、關節、肌肉、韌帶、滑囊、筋膜疼痛為主要表現的一大類疾病的總稱。我國最常見的且危害性最大的風濕病有:急性風濕病(風濕熱)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椎炎、骨性關節炎、痛風等。祖國醫學認為,風濕就是風寒濕氣侵襲人體,閉阻經絡,致使氣血遠行不暢引起的肌肉關節麻木疼痛,區伸不利或腫大。 風濕病的病因有哪些? 1 、免疫功能紊亂; 2 、環境因素,如風、寒、濕等; 3 、感染; 4 、創傷與勞損; 5 、退行性改變(老化); 6 、遺傳因素; 7 、代謝障礙。 風濕病的常見臨床症狀有哪些? 1 、疼痛 2 、壓痛 3 、僵硬感 4 、腫脹 5 、活動障礙。 什麼是風濕性關節炎? 風濕性關節炎(簡稱風關炎)是一種與 A 組溶血鏈球菌感染有關的變態反應性疾病。是風濕熱的主要表現之一,以成人為多見。典型表現為遊走性多關節炎,常不對稱累及膝、踝、肩、腕、肘等大關節,局部呈紅、腫、熱、痛,急性炎症消退後關節功能恢復正常,不留關節強直與畸形。 如何診斷風濕性關節炎?(診斷標准) 1 、病前多有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史。 2 、症狀。四肢大關節(腕、肘、肩、踝、膝、髖)遊走竄痛或腫痛。 3 、體征。受累關節紅、腫、熱、痛或腫痛,活動功能受限,部分病例可兼有低熱、結節性紅斑或環形紅斑或心臟病變等。 4 、實驗室檢查。活動期血沉( ESR )一般多增快,非活動期正常,活動期抗 O ( ASO )多陽性( 1:600 單位以上)如抗 O ( ASO )陰性者( 1 : 400 單位以下)必須見有環形紅斑或結節形紅斑,否則不能診為風關炎。 5 、 X 線檢查。受累關節僅見軟組織腫脹,無骨質改變。 6 、預後。緩解期或治癒後受累關節不留畸形。 什麼是類風濕性關節炎( RA )? 類風濕性關節炎( RA ),強直性脊柱炎,屬中醫痹證范疇,俗有骨痹、歷節風之稱。是一種以慢性多關節炎症為主要表現的全身性疾病,多以手足小關節起病,常呈對稱性,早期症狀為受累關節的疼痛、腫脹、活動困難及發僵,長久不愈的晚期症狀則為關節畸形。本病在我國人中患病率為 0.3% ,是造成我國人群喪失勞動力與致殘的主要病因之一。本病可見於任何年齡,發病一般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發病的高峰年齡 20-40 ,而女性則在 40-60 歲,類風濕關節炎以女性多發,女性患者是男性患者的 2-3 倍 類風濕關節炎的病理變化和病程? 類風濕關節炎主要的病理變化是所謂的滑膜炎。正常狀況下,關節腔內面有一層精緻的滑膜,可分泌關節滑液,以潤滑和保護關節。患類風濕性關節炎時,滑膜產生發炎反應,關節因 發炎細胞的聚積而有紅、腫、熱、痛的現象。這種發炎反應嚴重時甚至侵犯整個關節,破壞軟骨甚至骨骼。若缺乏適當治療,關節將變形、僵直而無法活動。此外,活動期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中約有 5%-15% 會出現皮下結節,這是一種發生於皮下面,因發炎作用而變性成纖維組織,分布很廣,但好發於較敏感部位如關節伸側、頭皮等,通常不會有太大問題,有時則會導致感染。如果發生在肋膜、眼睛等,則會導致較嚴重的後果。 診斷類風濕性關節炎必備的條件(診斷標准) 診斷類風濕主要根據臨床表現(自覺症狀)一般是以遠端一個或兩個小關節開始疼痛、腫脹、逐漸發展到多個關節,有的呈對稱性、遊走性、間歇性發作。一半以上病人可出現晨僵(早晨起床時兩手發硬脹),活動後消失。 如何鑒別風濕性關節炎和類風濕性關節炎? 風濕性關節炎 類風濕性關節炎 受累關節 以四肢大關節(膝、髖、踝、肘、肩、腕)為主 以四肢小關節(手指、掌指、足趾)為主 臨床表現 急性者發病急、高熱、關節紅、腫、熱、痛,慢性者關節遊走竄痛或兼低熱 手足小關節腫痛、晨僵,可侵犯大關節,常呈對稱性,大小關節皆可變形。 實驗室與 X線檢查 ASO陽性(1:600以上)若陰性要有結節性或環形紅斑現症,血沉多快,類風濕因子陰性 類風濕因子陽性,如中晚期相對穩定,類風濕因子陰性者應以 X線片檢查,具典型類風濕性關節X線所見 其他合並症及預後 四肢皮膚伴有結節性或環形紅斑,以及心臟病變,四肢關節不留畸形 本病系全身性疾病,多數有貧血,失眠,納差,關節可僵直變形,甚至喪失勞動能力,生活不能自理。 得了類風濕性關節炎並不可怕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炎症性
4、是風濕了還是關節發炎?
如果遇到陰雨天時症狀加重,肯定是風濕性關節炎了。
5、風濕病怎麼治啊?
風濕病是由於風寒濕邪侵入到骨骼以及血管,或者是一些軟組織引起的。這種疾病也是因為自身免疫力較低導致的,而且一旦在得了風濕病以後,這種病是很難根治的。因為在用葯物治療風濕病時,一般只能夠起到緩解的作用。
6、風濕對身體有哪些危害
你好,風濕最善於侵犯的部位是人體的關節處,風濕性動脈炎也是常見症狀,可發生於冠狀動脈、腎動脈、腸系膜動脈、腦動脈、主動脈和肺動脈等。
7、什麼是風濕病?為什麼會得風濕病?
一:風濕病是一組侵犯關節、骨骼、肌肉、血管及有關軟組織或結締組織為主的疾病,其中多數為自身免疫性疾病。發病多較隱蔽而緩慢,病程較長,且大多具有遺傳傾向。 診斷及治療均有一定難度;血液中多可檢查出不同的自身抗體,可能與不同HLA亞型有關;對非甾類抗炎葯(NSAID),糖皮質激素和免疫抑制劑有較好的短期或長期的緩解性反應。
二:發病原因:
1.免疫反應:機體對外源性或內源性抗原物質直接或通過巨噬細胞呈遞的刺激,使相應T-細胞活化,部分T-細胞產生大量多種致炎性細胞因子造成各類組織器官不同程度的損傷或破壞;部分T-細胞再激活B-細胞,產生大量抗體,直接或與抗原結合形成免疫復合物,使組織或器官受到損傷或破壞。此外由單核細胞產生的單核細胞趨化蛋白(如MCP-1)等,也可參與炎症反應。大部分風濕性疾病,或由於感染產生的外源性抗原物質,或由於體內產生的內源性抗原物質,可以啟動或加劇這種自身免疫反應,血清內可出現多種抗體。
2. 遺傳背景:近年來的研究證明一些風濕性疾病,特別是結締組織病,遺傳及患者的易感性和疾病的表達密切相關,對疾病的早期或不典型病例及預後都有一定的意義;其中HLA(人類組織白細胞抗原)最為重要。
3. 感染因素:根據多年來的研究闡明,多種感染因子,微生物產生的抗原或超抗原,可以直接或間接激發或啟動免疫反應。
4. 內分泌因子:研究證明,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失調、與多種風濕病的發生有關。
5. 環境與物理因素:如紫外線可以誘發SLE 。
6. 其他:一些葯品如普魯卡因醯胺,一些口服避孕葯可以誘發SLE和ANCA陽性小血管炎。
三:表現:
1. 風濕病大多有關節病變和症狀,可高達70-80%,約50%僅有疼痛,重則紅,腫,熱,痛及功能受損等全面炎症表現;多為多關節受累。侵及關節大小視病種而有不同。
2. 異質性,即同一疾病,存在有不同亞型,由於遺傳背景,發病原因不同,機制也各異,因而臨床表現的類型,症狀,輕重及治療反應也不盡相同。
3. 風濕病多是侵犯多系統的疾病,許多疾病的病理多有重疊,症狀相似,如MCTD為這種表現的典型。
4. 血清內出現多種抗體及免疫復合物(CIC),並可沉積於組織(皮膚,滑膜)或器官(腎,肝)內致病。
5. 雷諾現象常出現於本類疾病,如SLE,MCTD。
四、可以吃以下食物來預防風濕:
1、山葯
具有益氣養陰、補腎、脾、肺的作用。適用於類風濕病後口渴、乏力、出汗等。
2、黑豆
具有補腎益陰、健脾利濕、祛風除痹功效。適用於類風濕痹痛,四肢拘攣、肝腎不足。本口同薏苡仁、木瓜同用效果更佳。
3、橄欖
取鮮橄欖根或皮40克~50克,洗凈煎水內服,亦可食用橄欖果。治療類風濕痹症,手足麻木等。
4、松子仁
具有滋肝補腎、益腦健脾、強壯筋骨等作用。每日食用3克~5克。
5、蓮子
味甘澀,性平,具有清心養神益腎的作用。據《本草綱目》記載,蓮子有「交心腎、固精氣、強筋骨、補虛損、厚腸胃、利耳目、除寒濕」等功效。可鮮食,也可乾果去皮、內心煮粥等食用。
6、可多吃活力捷等預防類風濕。
8、風濕的徵兆會有哪些
風濕早期症狀:
1、關節疼痛:疼痛水平分為輕、中、重度;早期關節炎疼痛無腫脹,且遊走性較明顯,遊走距離期較短,多半在1~3天,很少超越1周。一旦呈現關節腫脹多半經過1~3個月以後才轉移到另一對稱或非對稱關節;疼痛性質多為炙烤痛或刺痛,可伴麻木、趾端缺血、間歇性跛行。
2、關節生硬:這是風濕病患者最常見的病症,患者睡醒或休息後關節呈現生硬、活動受限現象,略微活動或保暖後病症緩解。這種病症多在清晨呈現,俗稱「晨僵」,持續時間在30分鍾~1小時之間。
3、關節腫脹:腫脹部位在關節內或關節外,或為骨性腫大,對稱性或非對稱性間歇性、持續性腫脹。其水平與炎症輕重水平有關,有些腫脹是由於關節腔積液或滑膜肥厚所致。
4、乏力:風濕病患者肌力降落或喪失會招致乏力,通常乏力與其它病症相伴呈現,如發熱等,患者無法分清乏力和疲倦、疼痛之間的區別,容易錯過最佳治療機遇。
5、皮膚和黏膜:患者皮膚呈現皮疹,如各種紅斑。黏膜有潰瘍,常發作在口腔或外生殖器。有的可伴風濕熱或類風濕結節;有的呈現雷諾現象:肢端慘白、發紫和潮紅三相反響。
6、眼部病變:患者可呈現結膜炎、角膜炎、虹膜炎、鞏膜炎等。
9、風濕有幾種各有什麼特點各有什麼危害?
類風濕性關節炎骨與軟骨的破壞: 類風濕性關節炎骨與軟骨的破壞:類風濕性關節炎與其他炎症性關節病不同之處在於其滑膜有過度增生的傾向,並可對與滑膜接觸的局部軟骨與骨,產生侵蝕作用。多種機制參與了這一過程。軟骨與骨並不是組織遭到破壞的惟一目標,軟骨細胞和破骨細胞也參與了組織細胞外間質的丟失過程,而且類風濕性關節炎關節破壞的目標還包括韌帶和肌腱。 (1)軟骨破壞的機制:關節軟骨是由大量的間質和少量的軟骨細胞組成的。其中,膠原纖維、蛋白多糖、水等組成軟骨間質。軟骨細胞可合成並分泌膠原蛋白、蛋白多糖以及其他作用於間質的蛋白。類風濕性關節炎軟骨的破壞主要是指細胞間質的降解,這一過程實際上是間質被水解蛋白酶消化的過程。 (2)局部骨侵蝕的機制: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放射學的改變包括近關節處出現骨質減少、軟骨下骨的局灶性骨侵蝕和血管翳侵襲關節邊緣。已有多項研究表明,有關局部的骨侵蝕隨著疾病的進展而加重,一般來說與疾病的嚴重程度相關。 (3)各種類型的細胞在類風濕性關節炎關節破壞中的作用:在類風濕性關節炎早期,由於滑膜襯里層細胞數量的增多和細胞形態的肥大造成滑膜增厚。促炎症性細胞因子IL-1 和腫瘤壞死因子-α刺激黏附分子在內皮細胞的表達,並增加招募嗜中性粒細胞進入關節腔。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並發症: 1.惡性類風濕關節炎(MRA) 指動脈炎可引起梗死性病變、雷諾現象,進一步發展可引起指尖壞死、脫落。病情嚴重者可發生與結節性多動脈炎難以區分的全身壞死性動脈炎,其預後不好。 2.本病侵犯心臟可引起心包炎、心肌炎、心瓣膜炎。也有的由於類風濕結節引起心臟傳導障礙(尤其是束支傳導阻滯)。個別病例可出現縮窄性心包炎。 3. 病情嚴重者嗜酸粒細胞升高。部分病人可合並腎臟損害,多數出現葯物性消化道黏膜病變。脊髓病變多繼發於頸椎滑膜關節病,有時可繼發於神經炎性肌萎縮。類風濕性胸腔滲出液可並發胸膜炎。若病變發展,結節可融合成空洞,有時可引起氣胸或慢性支氣管胸膜瘺。 4.少數無痛性結節病變潰破後引起眼球穿孔。也有的合並虹膜炎、脈絡膜炎、乾性角膜結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