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風濕 > 類風濕中產生的抗體

類風濕中產生的抗體

發布時間:2020-04-24 13:28:36

1、類風濕是什麼?

類風濕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一般認為,類風濕關節炎的發病,是具有遺傳傾向的個體通過接觸到特定的環境危險因素後產生,類風濕因子的危險因素50%歸於遺傳因素,這些遺傳因素和環境危險因素相互作用,導致了內在的免疫系統的紊亂。
從而在大部份的病例中產生的自身抗體,例如,類風濕因子,抗核周因子抗體,抗角蛋白抗體,和抗環瓜氨酸肽抗體,進而產生了前炎症因子,最終導致了一系列的炎症性關節炎的改變。

2、引起類風濕的幾個原因,我想您有必要知道的

?對於類風濕這種疾病來說,大家對它都不陌生,也經常聽周圍人說起有患上類風濕的。那麼,類風濕因子大家它對都比較陌生,呢?一起來看看專家怎麼說的。 ? 由於類風濕是一種會致殘的疾病,因而患者在確診疾病後一定要盡早選擇積極正規的療法進行治療,以便贏得一個良好的預後。在類風濕治療方法多樣化的今天,治類風濕就選中西醫結合康復綜合療法六步一結合免疫平衡療法,該療法治類風濕療效明顯,依據類風濕的免疫發病機理和中西醫扶正祛邪的理論,以細心研製的系列中葯沖劑操控病情,遏止類風濕免疫病理損害,標本兼治、以治本為主。內治與外治相結合,以操控、減輕、消除關節病變,恢復關節功能。 1、因素: 相關研究表明,類風濕因子高是由於EB感染所致。在血清和滑膜液中出現持續高度的抗EB胞膜抗原抗體。 2、細菌因素: 研究證實刺激機體產生抗體,發生免疫病理損傷而致病,細菌可能與類風濕因子高的起病有關。 3、遺傳因素: 類風濕性關節炎在某些家族中發病率較高,在人群調查中,具有該點的易感基因,因此遺傳可能在發病中起重要作用。 ?以上就是關於此問題的詳細介紹,希望對您能有所幫助。若還有哪些關於此問題的疑問,隨時可以咨詢我院在線專家,專家會為您詳細解答。(編輯名稱: 李志剛 )類風濕因子偏高的原因有哪些類風濕因子高該注意什麼

3、什麼是類風濕因子

類風濕因子是一種抗人或動物IgG分子Fc片段抗原決定簇的抗體,是以變性IgG為靶抗原的自身抗體。RF主要為IgM類自身抗體,但也有IgG類、IgA類、IgD類和IgE類。

4、類風濕化驗血一定能查出來嗎 為什麼

風濕病化驗

1.抗核小體抗體(AnuA)

核小體是細胞染色質中的一種成分,它是由DNA和組蛋白以特殊的方式相連而組成的。在系統性紅斑狼瘡的誘導和致病中有重要作用。

臨床意義:抗核小體抗體比抗dsDNA抗體、抗組蛋白抗體更早出現於系統性紅斑狼瘡的早期,並且特異性較高。陽性率為50-90%,特異性>98%。

2.RA33抗體
抗RA33抗體與其他抗可提取核抗原抗體、類風濕因子、抗核周因子抗體、抗角蛋白抗體等抗體均無交叉反應,為多克隆抗體,以IgG型為主。

臨床意義:RA33抗體在不典型的早期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血清中可以出現,陽性率為27-45%,骨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及銀屑病性關節炎均不出現此抗體。因而認為抗RA33抗體是鑒別類風濕關節炎和其他關節炎的實驗室指標之一。

3.抗雙鏈DNA抗體

脫氧核糖核酸分為雙鏈DNA(dsDNA)和單鏈DNA(ssDNA)兩種,抗雙鏈DNA抗體是針對其中雙鏈DNA的一種自身抗體。

臨床意義:抗雙鏈DNA抗體可視為系統性紅斑狼瘡的標記性抗體。抗單鏈DNA抗體後者則見於多種風濕性疾病。

4.抗著絲點抗體(ACA)

臨床意義:可見於50-96%的局限性硬皮病的患者。在CREST綜合症可達98%,而且,一般認為該抗體是CREST綜合症的標記抗體。在彌漫性硬皮病患者中,抗著絲點抗體的陽性率僅為10%。該抗體可較早出現於患者血清中,僅有雷諾氏現象者也可陽性。臨床研究發現,抗著絲點抗體與血管炎、肺受累有關,不隨病情變化而波動,而且多提示預後相對較好。

5.冷球蛋白

冷球蛋白是血清中存在的一種蛋白,具有遇冷沉澱、遇熱又溶解的特性。分為三型。

臨床意義:主要與原發性巨球蛋白血症、類風濕關節炎、乾燥綜合征、系統性紅斑狼瘡、血管炎、巨細胞病毒感染、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等有關。

6.抗角蛋白抗體(AKA)

臨床意義:抗角蛋白抗體(AKA)角質層型抗體與RF、抗RA33/RA36抗體無關。因此,該抗體的檢測可對RF陰性或抗RA33/RA36抗體陰性的RA患者提供診斷指標。抗角蛋白抗體與疾病嚴重程度和活動性相關,在RA早期甚至臨床表現出現前即可出現。因此,AKA對RA早期診斷和預後判斷很有意義。

7.抗組蛋白抗體(AHA)

組蛋白是細胞核內的一種鹼性核蛋白,抗組蛋白抗體即是以組蛋白為靶抗原的一種自身,是抗核抗體的一種。

臨床意義:主要與葯物性紅斑狼瘡、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關節炎有關。

8.抗磷脂抗體(ACL)

抗磷脂抗體包括狼瘡抗凝物質和抗心磷脂抗體。它可作為抗磷脂綜合症中的重要自身抗體,其中抗心磷脂抗體(ACA)最為常見。可分為IgG、IgA、IgM三類。

臨床意義:

1.抗心磷脂抗體陽性提示動、靜脈血栓形成,腦血管意外發生率高達56%。

2.抗心磷脂抗體與SLE密切相關。雙型或三型陽性SLE病人均會出現血栓、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繼發性貧血等症狀。

3.抗心磷脂抗體陽性的女性患者易發生習慣性流產。

9.a-胞襯蛋白抗體

a-胞襯蛋白是從乾燥綜合征模型小鼠唇腺中提取的一種唾液腺特異性自身抗原。該抗原是泡襯蛋白的裂解產物。

臨床意義:a-胞襯蛋白抗體可能在乾燥綜合征的發病中發揮重要作用;對乾燥綜合征的診斷有意義,並且可能與乾燥綜合征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及預後有關。

10.環狀胍氨酸多肽抗體(CCP)

CCP抗體是環狀聚絲蛋白的多肽片段。以IgG型為主的抗體。

臨床意義:CCP抗體是類風濕關節炎高度特異性的抗體,陽性率為51%,特異性>96%,與類風濕關節炎的預後有很強的相關性,在類風濕因子陽性的患者中可出現。

11.抗核周因子(APF)

抗核周因子的靶抗原存在於頰粘膜上皮細胞核周胞漿內,是上皮細胞的中等纖維結合蛋白或其前體,它是一種不溶性蛋白質。抗核周因子主要為IgG,也含有IgM及IgA成分。

臨床意義:抗核周因子與類風濕關節炎有明顯的相關性,不僅陽性率高,特異性也好。抗核周因子可出現在類風濕關節炎早期,甚至在發病之前。在早期RF陰性的類風濕關節炎病人中可有53.3% 的病人抗核周因子呈陽性。抗核周因子陽性、RF陰性的類風濕關節炎病人往往預後較差,這不僅有助於早期診斷,也有助於判斷預後。同時抗核周因子與類風濕關節炎病情活動性指標也呈正相關。

12.HLA-DR抗原

HLA-DR抗原: HLA-DR抗原主要存在於B淋巴細胞、單核細胞及內皮細胞的細胞膜上。HLA-DR分子為二聚體結構,由非多態性的DRα鏈和多態性的DRβ鏈組成。DRα和DRβ鏈的可變區可識別並結合抗原或自身抗原,刺激T細胞活化,進而誘發自身免疫反應。HLA-DR4/DR1與類風濕關節炎的發生及演變有關。

臨床意義:研究發現,有48-90%的RA患者攜帶DR4或DR1基因單倍型。病情輕、關節外病變少的RA患者一般為表達單倍型者,而DR4/DR1純合子,尤其是DRB10401純合子患者多並發關節外病變,病情進展快。

13.抗增殖性細胞核抗原抗體

抗增殖性細胞核抗原抗體(抗PCNA抗體)其抗原成分是DNA聚合酶的輔助蛋白,它可能在控制細胞周期中起關鍵作用。

臨床意義:抗PCNA抗體為系統性紅斑狼瘡特異性抗體。另據報道,該抗體可能與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發生彌散性增殖性腎小球腎炎相關。

14.抗DNP抗體

抗DNP抗體系針對脫氧核糖核蛋白的自身抗體,即狼瘡因子。是經典的狼瘡細胞形成試驗必不可少的四因素之一。

臨床意義:主要見於系統性紅斑狼瘡,活動期陽性率可達80%—90%、非活動期陽性率為20%左右。其他結締組織陽性率低,且部分出現該抗體陽性的病人可合並系統性紅斑狼瘡症狀。非結締組織病(如肝炎等)偶見陽性。

15.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ANCA)

ANCA的相應抗原為絲氨酸蛋白E3、MPO和一些少見的抗原如彈性蛋白酶等。是系統性壞死性血管炎的血清標記物。

臨床意義:

1.ANCA可出現兩種核型:①胞漿型(c-ANCA):主要與韋格氏肉芽腫血管炎有關;②核周型(P-ANCA)可在Churg-Strass綜合症及潰瘍性結腸炎的病人中產生。

2.ANCA對於血管炎疾病的鑒別診斷及預後估計均有價值,而且是疾病活動的一個重要指標。在病人發病(復發)時,ANCA滴度均升高。有研究表明,c-ANCA在血管炎復發前2-5周可升高4倍。所以,c-ANCA可作為預測病情復發的指標。c-ANCA滴度可鑒別復發與其它原因(如感染)造成的病情惡化。

16.抗核抗體(ANA)

抗核抗體是血清中存在的一組抗多種細胞核成份的自身抗體的總稱。

臨床意義:ANA可見於多種風濕性疾病,包括系統性紅斑狼瘡(SLE)、葯物性紅斑狼瘡、混合性結締組織病(MCTD)、類風濕關節炎(RA)、乾燥綜合征(SS)、進行性系統性硬化症(PSS)、多發性肌炎(PM)、皮肌炎(DM)及慢性活動性肝炎等。

17.類風濕因子(RF)

類風濕因子是一種以變性IgG為靶抗原的自身抗體,存在於類風濕關節炎及某些自身免疫病患者的血清和關節液中。RF可分為IgM、IgG、IgA、IgE四型。

臨床意義:

1.RF對RA的診斷很意義,陽性率為60-80%。從早期RA患者的X線片分析,IgM RF持續陽性的病人更易發生骨侵蝕。

2.高水平IgM RF陽性的病人預後差。IgM RF滴度與RA疾病活動性的體征,如關節疼痛數和關節腫脹數相關。IgM RF滴度高低是評價RA疾病活動性可靠、敏感的指標。

5、類風濕是如何產生的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反復發作的以全身關節炎症改變為主的疼痛性疾病,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發病時間可以幾天、幾周或幾個月,並帶有不同程度的活動性,往往累及終生,形成長期病痛,也有僅因關節組織的腫脹和擴展,只有關節運動時才發生局部疼痛。感染因子或結締組織內在代謝異常,在關節滑膜中產生抗原性變。這些抗原刺激關節滑膜中漿細胞產生抗體。抗原抗體復合物形成後,抗體性質轉變為異體,刺激關節滑膜中漿細胞產生類風濕因子。抗原抗體復合物能促進吞噬和引起溶酶中酶的釋放,滑膜細胞的溶酶體膜很易脆裂,其釋放的酶導致關節組織損作和發炎,導致類風濕性關節炎產生。

6、類風濕抗體化驗結果

中醫怎樣診斷風濕類風濕病?
在我們的臨床工作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一些患者,他們認為檢查結果陽性就是類風濕病,結果陰性就否認類風濕病其實這樣的認為是大錯特錯。

類風濕的化驗指標只是作為診斷類風濕病的一個參考值,在類風濕病的早期、活動期陽性率較高,最高有的指標達80%,也就是說有20%的指標可呈陰性。再者受服葯影響和在類風濕病的靜止期,其檢查結果可以是陰性。所以在類風濕病的診斷上,我認為輔助檢查結果只是一個輔助參考值,不能只憑檢查結果陽性或陰性來確診類風濕病與否?

診斷類風濕病在中醫學主要是依靠臨床表現:症狀和體征結合脈象,最後參考輔助檢查來確診疾病;有的患者手關節對稱性腫痛、變形、晨僵等類風濕明顯的臨床表現,但它的檢查結果卻是陰性,難道說它就不是類風濕疾病?所以診斷類風濕病,輔助檢查結果陽性更能支持診斷,如遇到檢查結果陰性類風濕疾病的診斷也不能排除。

綜上所述類風濕病的診斷是根據症狀和體征來確診,不能只憑檢查結果來判斷。希望類風濕患者讀到這篇文章,應該根據自己的表現來判斷自己的病情。

7、驗血結果,類風濕因子高就一定是類風濕關節炎嗎?

類風濕因子正常值在0-20之間范圍,超過此范圍顯示類風濕因子正常值偏高。
類風濕因子只能作為衡量類風濕疾病的標准之一,但並不是絕對條件,類風濕因子陽性或類風濕因子高了,有可能患上類風濕關節炎。類風濕患者中大多數有類風濕因子高的情況。
類風濕因子偏高應該盡快到醫院進行詳細的檢查排除類風濕的可能性,如果不是類風濕,那麼也要開始保養身體,使其恢復成正常值,以免發展為類風濕。貴陽中醫風濕病醫院醫生介紹說,類風濕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可分為IgM、IgA、IgG、IgD、IgE五型(註:在臨床內科學中描述為四型,沒有IgD型;但在實驗室診斷學中描述為5型),是類風濕關節炎血清中針對IgG FC片段上抗原表位的一類自身抗體,類風濕因子陽性患者較多伴有關節外表現,如皮下結節及血管炎等。IgM型RF陽性率為60%-78%。約90%類風濕性關節炎(RA)患者的RF呈陽性。IgA-RF與骨質破壞有關,早期IgA-RF升高常提示病情嚴重,預後不良;IgE-RF升高時,已屬病情晚期。某些自身免疫病,如冷球蛋白血症、進行性全身性硬化症、乾燥綜合征、SLE等患者都有較高的陽性率;一些其他疾病如血管炎、肝病、慢性感染也可出現RF。類風濕因子是由於感染因子(細菌、病毒等)引起體內產生的以變性IgG(一種抗體)為抗原的一種抗體,故又稱抗抗體。常見的類風濕因子有I gM型、IgG型IgA型和IgE型。

8、類風濕因子到底是怎麼回事?

類風濕性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 臨床內科學:類風濕因子可分為IgM、IgA、IgG、IgD、IgE五型(註:在臨床內科學中描述為四型,沒有IgD型;但在實驗室診斷學中描述為5型),是類風濕關節炎血清中針對IgG FC片段上抗原表位的一類自身抗體,類風濕因子陽性患者較多伴有關節外表現,如皮下結節及血管炎等。IgM型RF陽性率為60%-78%。 實驗室診斷學:約90%類風濕性關節炎(RA)患者的RF呈陽性。IgA-RF與骨質破壞有關,早期IgA-RF升高常提示病情嚴重,預後不良;IgE-RF升高時,已屬病情晚期。某些自身免疫病,如冷球蛋白血症、進行性全身性硬化症、乾燥綜合征、SLE等患者都有較高的陽性率;一些其他疾病如血管炎、肝病、慢性感染也可出現RF。 類風濕因子是由於感染因子(細菌、病毒等)引起體內產生的以變性IgG(一種抗體)為抗原的一種抗體,故又稱抗抗體。常見的類風濕因子有I gM型、IgG型IgA型和IgE型。人體內普遍存在著類風濕因子,並起著一定的生理作用。近年來對IgM型類風濕因子的生物作用已有所了解,這些生物作用包括:1 、調節體內免疫反應;2、激活補體,加快清除微生物感染;3、清除免疫復合物使機體免受循環復合物的損傷。只有類風濕因子的量超過一定的滴度時稱類風濕因子陽性。由於I gM型類風濕因子是類風濕因子的主要類型,而且具有高凝集的特點,易於沉澱,故臨床上主要測定IgM型類風濕因子,測定方法為乳膠凝集法和酶聯免疫吸附法。

與類風濕中產生的抗體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