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風濕 > 風濕熱關節炎

風濕熱關節炎

發布時間:2020-04-22 10:26:24

1、風濕熱是什麼

風濕熱是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有關的全身性結締組織的非化膿性疾病,可累及心臟、關節、中樞神經系統和皮下組織,但以心臟和關節最為明顯,臨床表現為心臟炎、環形紅斑、關節炎、舞蹈症和皮下結節等。最有效的治療就是休息,應用青黴素抗菌治療。

2、關節炎和風濕熱是一回事嗎?

不論古今中外,人們習慣地把關節炎和風濕熱聯系在一起,認為關節炎都是因風濕而引起,而且風濕熱患者的關節一定有病。其實這兩者雖有密切聯系,卻並非是一種疾病。首先除了風濕熱之外,有近百種原因可以引起關節炎。關節炎可由特殊病原體引起,如化膿性關節炎、結核性關節炎;由外傷引起,如損傷性關節炎;由自身免疫引起,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由代謝紊亂引起,如痛風性關節炎;由關節變性或退行性變引起,如骨關節炎等等。而風濕熱,只有當它侵犯關節時,才會引起風濕性關節炎。雖然關節炎是風濕熱最常見的症狀,但仍有25% 的風濕熱患者臨床上並沒有明顯的關節疼痛。

除關節炎之外,風濕病還包括心臟病、神經痛、肌炎、腎炎、肺炎等等。

3、風濕性關節炎,風濕熱

你好
風濕熱,是由於細菌感染後引起人體的一種免疫反應。這是由於你的體質決定的。青黴素是為了殺細菌,阿司匹林是為是解熱止痛。用葯後當然會減輕好多。肌酸激酶200,說明體內有炎症;免疫球蛋白升高說明你有免抄疫反應;類風濕因子低於20,說明不是類風濕病;血沉加快,說明你血液有問題。風濕熱,治起來是難症。虎力散片,你可以試試。不過,我還是建議你,在西葯控制症狀之後,最好還是找個有經驗的中醫師好好的做一下治療和調理,以減少今後的復發。

4、風濕熱侵害關節的種種跡象有哪些?

風濕性關節炎是風濕熱中最普遍,最常見的症狀。在急性風濕熱初次發作中風濕性關節炎佔75%。風濕熱損害關節典型的臨床跡象,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多發性。風濕熱常同時侵犯多個關節,呈對稱性,局部紅腫熱痛及壓痛。

(2)大關節病變。常累及大關節,如膝、踝、肩、腕、髖、肘關節等。

(3)遊走性。一個關節炎症消退後,另一個關節接著發炎。

(4)不留畸形。炎症消退後,關節功能完全恢復正常,不遺留關節畸形。

不典型者僅有關節酸痛,其風濕炎症也可侵犯手足小關節及脊柱,或僅限於單個關節。兒童患者關節炎症狀多極輕微或僅限於一二個關節。成人患者的關節炎症狀比較顯著。關節炎程度與心臟損害輕重無明顯關系。

5、風濕熱和類風濕關節炎會同時發生嗎?

風濕熱多起病很急。20世紀70年代以來,患嚴重風濕熱的病人比從前顯著減少。這種病人起病時常感到全身乏力、食慾減退、多扦;煩躁。大部分病人會發熱,多呈不規則低熱或中度發熱;風濕熱最基本的有如下四種症狀,風濕性關節炎就是其中症狀之一。
(1) 皮下結節和環形紅斑 據統計,皮下結節的出現率不到2%,一般多在關節伸面的骨質突起處,結節的數目各病人不等。結節的質地較硬,大小如豌豆,觸之不痛,常持續數周,一般不超過1月。環形紅斑為粉紅色環狀紅暈,初起時較小;隨後迅速向周圍擴大,呈中心消失邊緣隆起狀。幾個紅斑可相互融合,形成較大的邊緣不規則的圓圈。多見於四肢的屈面和軀幹部,歷時短暫,一般迅速消失。
(2)心臟炎 恰恰與關節炎相反,兒童病人中65%以上的人有心臟病變。在發生的心肌、心內膜和心包的病變中,以心肌炎為最重要。心內膜炎主要損害瓣膜,使瓣膜變形,初起形成瓣膜關閉不嚴,以後可產生瓣口狹窄,從而遺留永久性的心臟病變,成為慢性風濕性心臟病,此時心臟受累瓣膜相應聽診區可出現雜音、心臟增大、心電,固異常等。一般來說,若第一次發作未引起心臟損害的話,以後也很少會引起。過去成人中以心臟炎為主者約佔40%-70%,近年來已不到10%,但我國各地區差別甚大。
(3) 關節炎 風濕性關節炎是風濕熱這—疾病中的一個主要表現,以成人多見,且症狀顯著。多發生在大關節,如膝、踝、肩、腕、肘、髖等關節。此時關節有明顯的紅、腫、熱、痛及觸痛。幾個關節常常同時發病,呈遊走性,即原來侵及的關節症狀消退後,其他關節又迅速地被波及,此起彼伏,反復發生。一般症狀固定在某一關節的時間12~72小時,持續時間多不超過3周。當然有時也可有單個大關節或手足小關節、脊柱關節以及顳頜關節受累,也可表現為無多發性及遊走性特點。發炎消失後,關節功能可完全恢復,不遺留強直或畸形,從X片上看,骨骼、關節都是正常的。因此,得了風濕性關節炎並不會「風癱」,有些病人在急性發作時,病情較嚴重,甚至行走困難,但這只是暫時的, 是可以治好的。20世紀30年代時,典型的風濕性關節炎達90%,現在80%僅感關節痛,往往不出現紅、腫、熱及壓痛。兒童病人關節症狀多輕微,或僅局限於少數幾個關節。
(4)舞蹈病,一般發生在4~7歲兒童,多見於女孩。為神經系統的紊亂引起。可有情緒不穩定、煩躁不安、失眠,並出現一種快而不規則;五目的、不自主的舞蹈動作,以上肢和面部的影響最顯著。表情豐富多變,時而擠眉弄眼,忽而皺額扮鬼臉,轉而伸舌噘嘴,舌和嘴多動可引起說話含糊不清、吞咽困難。病人有不同程度的肌肉軟弱無力,睡眠時可消失。其發生率在3%左右。

6、我是風濕性關節炎?

簡介
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ic arthritis)是一種常見的急性或慢性結締組織炎症。通常所說的風濕性關節炎是風濕熱的主要表現之一,臨床以關節和肌肉遊走性酸楚、紅腫、疼痛為特徵。與A組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有關,寒冷、潮濕等因素可誘發本病。下肢大關節如膝關節、踝關節最常受累。雖然近幾十年來風濕熱的發病率已顯著下降,但非典型風濕熱及慢性風濕性關節炎並非少見。

7、風濕熱型與風寒濕型類風濕關節炎的區別?(專業人士請進)

風濕病沒有分熱性和寒性,這只是不懂的醫生在亂說,不要相信。

風濕性關節炎和類風濕性關節的葯理與治療:

風濕病在中國古代稱之於「痹」,而類風濕稱之於「木」。風濕病,雖然因風寒濕而來,亦因元氣之虛,邪氣始得乘虛而入,造成風濕病的發作。類風濕病也是風寒濕三氣合而成疾,但有病機不同。風濕病發作時,關節和神經會脹而無無痛覺,如果有痛,也只是輕微的痛。而類風濕病,它是長在肉和皮膚之間或痛或麻木。

痹症論:痹者,風寒濕之氣,中於臟腑之謂也。入腑則病淺易治,入臟則病深難治。有風、寒、濕、熱、氣及筋、骨、血、肉、氣之別。大凡風寒署濕之邪,入於心者,名曰血痹,入脾者名曰肉痹,入肝者名曰筋痹,入肺者名曰氣痹,入胃者名骨痹。感病則其治乃異,痹者閉也,五臟六腑感於邪氣,亂於真氣,閉而不仁也,又痹病或痛癢,或淋或急,或緩而不能收持,或拳而能舒張,或行立艱難,或言語蹇澀。或半身不遂,或四肢拳縮,或口眼偏邪,或行步而不言語,或不能行步,或左偏枯,或右偏壅滯,或上通於下,或下不通於上,或左右手疼痛,或即疾而死亡,或感邪而未亡,或喘滿而不寐,或昏昧而不醒。種種諸症,出於痹也。其治療方法如下:

白術、黨參、茯苓、半夏、柴胡、附子、陳皮、防風。

痹症葯理:《諸病源候論.風痹候》說:痹者,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楊痹。《風濕痹候》說:風濕痹由血氣虛,則受風濕,而楊此病。《醫宗必讀.痹》對病症的治療原則做了概括,提出「祛風、除濕、散寒」,痛痹參以解火的治則,本方劑依據古代醫學典藉醫則配伍而成,方中諸葯簡述如下。白術:苦、目溫、苦能燥濕、溫能散濕,此葯補氣健脾,燥濕利水。《本經》:主風寒濕痹死肌、痙。《本經逢原》「除濕益燥,治風寒濕痹,散腰臍間及沖脈為病」。黨參:本品為常駐用的中益氣葯。適用肢體關節倦怠無力等症,和白術相合能起到扶正固本的作用。茯苓:益脾和胃,寧心安神。其味甘平,性則無毒,入手足少陰,手太陽,足太陰,陽明經,陽中之陰也。甘能補中,淡而利竅,補中則心脾實,利竅則熱解,心脾實則驚邪自止,邪熱解則心下結痛,寒熱煩滿,中焦受濕熱,則口發渴,濕在脾,脾氣弱則好睡,大腹者,脾虛不能利水,故腹脹大也。淋瀝者,脾受濕邪,則水道不利也。隔中痰濕水腫,皆緩脾胃所致,中焦者,脾土之所治也。利水實脾,則其證自退矣。半夏:辛、溫燥濕化痰,消痞散結,半夏具溫燥之性,能燥濕為治濕要葯,與前葯茯苓。後葯陳皮配伍以增強燥濕化痰的功效。此外,適量半夏有一定的鎮痛效果,能緩解痹症的疼痛。附子:辛、熱。補火助陽,散寒止痛。附子。善用於補火助陽,與白術、茯苓常配伍治療肢冷畏寒,關節腰背頸項強直僵化疼痛。附子有較強的止痛效果,用於痛痹、除濕祛寒、溫經止痛。柴胡:祛風解表,勝濕、止痛、解痙,用於風寒濕痹、關節疼痛、四肢攣急、能祛風散寒、又能勝濕止痛,是治療痛痹的理想葯物。陳皮:辛、散、苦、燥。適用於痹症治則,統觀全葯,大體分為針對寒、濕、風三類用葯,符合痹症三大病因。

風濕性關節炎和類風濕關節炎,兩個概念不同,在治療上也有些不同,如:風濕性關節炎,用上述葯方治療比類風濕方便的多,如果風濕性關節炎用上述葯方一個月就能治癒,那麼類風濕性炎就需要一個半月至二個月。如果類風濕性關節炎不用內服外熬的話,那在治療上的時間比風濕性關節炎短的多,治療起來也方便。那麼,外熬的葯用來治風濕性關節炎就沒有效果。

8、風濕熱是什麼病?

風濕熱是一種與溶血性球菌感染密切相關的全身性結締組織炎症,以心臟和關節受累顯著。多發生於兒童及青少年。

多數病人有不規則的輕度和中度發熱,伴大量出汗,疲乏無力;典型者為遊走性多關節炎,常累及肩、腕、髂、膝、踝等大關節。關節呈紅、腫、熱、痛的炎症表現。急性炎症消退後,關節功能完全恢復;可出現心前區不適,心悸,心動過速,心率常在100~140次/分之間,與體溫不成比例。心臟增大,第一心音減弱,常伴有舒張期奔馬律,甚至出現心力衰竭;皮膚受損時可出現環形紅斑,多見於四肢內側和軀干,時隱時現,或出現皮下結節(如豌豆大小、質硬、不痛,多附著於筋膜或腱鞘);舞蹈症多見於5~12歲兒童,尤以女童多見。表現為肢體和軀干不自主無目的不協調的動作,常伴有肌肉軟弱和行為異常。

風濕熱急性期應卧床休息,無心臟炎者卧床2~3周;有心臟炎者,應卧床4~6周;有心衰者應絕對卧床至心力衰竭完全糾正,然後逐漸起床活動。

與風濕熱關節炎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