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achoff小體名詞解釋
風濕小體即阿孝夫小體(Aschoff小體),這是風濕熱特徵性的改變,是確診風濕熱的病理學依據,而且被看作是風濕活動的指標。小體中心有類纖維蛋白樣壞死,周圍繞有淋巴細胞、漿細胞和風濕細胞。風濕細胞呈圓形、橢圓形或三角形,胞漿豐富呈嗜鹼性,胞核為單核或多核,具有明顯的核仁,有時可出現雙核或多核,形成巨細胞。在心肌間質內的阿孝夫小體多位於小血管旁。
2、風濕熱臨床表現
風濕熱(rheumatic fever)是鏈球菌感染後引起的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關節、心臟、皮膚等多系統。其中導致的關節病變過去稱為「風濕性關節炎」,以多發性、大關節、遊走性關節炎為典型特徵。主要發生在青少年。在居室擁擠、經濟差、醫葯缺乏的地區,易構成本病流行。
臨床表現:1、舞蹈病舞蹈病:風濕熱發生率小於10%,是風濕炎症累及基底節和尾核的結果,通常發生在鏈球菌感染後3個月或更長時間,因此,舞蹈病可能是風濕熱的臨床表現的一種,可作為風濕熱的診斷依據。表現為隨意肌無目的、不自主及不協調的運動等。一般1~2周,或更長時間可自行恢復。
2、皮膚病變:環形紅斑為少見表現(<5 %),主要分布於軀乾和近側肢體,是一種短暫的斑點樣的皮疹。皮下結節也少見(約3%),多分布於肘、膝和腕關節的伸面,以及後枕部、脊突上面。
3、風濕性心臟炎:與體溫不相稱的心動過速;心臟輕、中度擴大,心搏減弱;第一心音低鈍,病理性S.或S.奔馬律;心尖區或主動脈瓣區常有Ⅱ級以上全收縮期吹風樣雜音,心尖區短促舒張中期雜音。心包炎見於重症病人,很少導致縮窄性心包炎。嚴重心肌炎或瓣膜關閉不全可導致心力衰竭,甚或死亡。
4、遊走性多關節炎:發生率>75%,其特點為非對稱性、多發性和遊走性,多侵犯四肢大關節,很少累及手、腳的小關節和髖關節,伴有紅、腫、熱、痛、活動受限和觸痛,不遺留關節畸形。關節炎未經治療者可持續2~3周,對水楊酸治療有顯著效果。
5、其他病變:可累及肺、胸膜、腹膜、腎及大、中型動脈等,導致相應的臨床表現。
希望我的回答能對你的學習有幫助,謝謝採納。
3、阿爾夫小體的名詞解釋
風濕小體即阿爾夫小體,這是風濕熱特徵性的改變,是確診風濕熱的病理學依據,而且被看作是風濕活動的指標。小體中心有類纖維蛋白樣壞死,周圍繞有淋巴細胞、漿細胞和風濕細胞。風濕細胞呈圓形、橢圓形或三角形,胞漿豐富呈嗜鹼性,胞核為單核或多核,具有明顯的核仁,有時可出現雙核或多核,形成巨細胞。在心肌間質內的阿孝夫小體多位於小血管旁。
4、急性風濕熱的臨床表現有哪些?
急性風濕熱的臨床表現非常復雜,但仍有一定的規律性。某些臨床表現是急性風濕熱的特徵性表現,並對診斷起決定作用,稱之為主要表現或主征,包括心臟病、關節炎、舞蹈病、皮下小結和環形紅斑。另一些表現雖也常出現,但並無特異性,且對診斷只起輔助作用,稱之為次要表現或次征,包括關節痛、發熱、風心病和以前的病史。某些實驗室檢查,如心電圖P—R 間期延長,血液中急性反應物的出現,包括血沉增快,C 反應蛋白陽性,也可作為次要表現。
急性風濕熱,可根據發病先後次序不同,分為三期。
(1)鏈球菌感染前驅期。表現為扁桃體炎、咽峽炎等上呼吸道感染。
(2)潛伏期。在上呼吸道感染和急性風濕熱發作之間有一段潛伏、緩解和靜止的期間,約為1 ~ 4 周。此期患者無任何臨床症狀。
(3)急性風濕熱發作期。多數起病較急,也可較緩慢,甚至無自覺症狀而呈隱襲方式進行。常見的症狀有發熱、多汗、乏力、食慾不振、體重減輕以及受損害器官的症狀。如有心臟病時,可有心悸、氣短、胸悶,甚至出現蒼白、焦慮、煩躁等。有關節炎時,可有關節紅腫、遊走性疼痛、活動不利等。皮膚病變主要表現為皮下小結和環形紅斑。小兒常有鼻出血、腹痛等症狀。
5、風濕熱是什麼
風濕熱是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有關的全身性結締組織的非化膿性疾病,可累及心臟、關節、中樞神經系統和皮下組織,但以心臟和關節最為明顯,臨床表現為心臟炎、環形紅斑、關節炎、舞蹈症和皮下結節等。最有效的治療就是休息,應用青黴素抗菌治療。
6、「風濕小體」的定義?
定義風濕小體即阿孝夫小體,這是風濕熱特徵性的改變,是確診風濕熱 風濕小體的病理學依據,而且被看作是風濕活動的指標。小體中心有類纖維蛋白樣壞死,周圍繞有淋巴細胞、漿細胞和風濕細胞。風濕細胞呈圓形、橢圓形或三角形,胞漿豐富呈嗜鹼性,胞核為單核或多核,具有明顯的核仁,有時可出現雙核或多核,形成巨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