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風濕 > 查風濕因子有意義嗎

查風濕因子有意義嗎

發布時間:2020-04-22 04:31:48

1、要確診類風濕,除了看類風濕因子還要看什麼

1

2、如何看待類風濕因子檢查結果呈陽性

,未經恰當和及時的治療,往往可導致手足殘廢,在港澳及東南亞部分華人地區,甚至把此種疾病稱作為「不死的癌症」,更加重了此類病患的心理負擔。在我診病過程中經常遇到一些神情著急的病人,拿著驗單找我,說「醫生,我檢查了類風濕因子陽性,是否已得了類風濕關節炎?」,也有個別非風濕專科的醫生因為類風濕因子陽性,忽略其他的檢查,給病人診斷「類風濕關節炎」,出現誤診誤治現象,給病人及家人帶來不必要的經濟及心理上的負擔,甚至造成醫源性的身體損傷。那麼我們該怎樣理解類風濕因子檢查呈陽性的意義呢?首先,如果你已經出現了四肢關節的慢性疼痛及腫脹,尤其是有手部的關節腫痛,類風濕因子陽性對診斷類風濕關節炎是有幫助的,當然,要診斷類風濕關節炎你還得需要做另外一些檢查,包括醫生的體檢發現,綜合判斷後才能明確你是否患有類風濕,不要僅僅因為類風濕因子陽性就判斷自己患上類風濕。其次,如果你沒有關節的腫痛,僅僅體檢出現類風濕因子陽性,還得考慮是否是其他的疾病所導致的類風濕因子「假陽性」,這類疾病常見的包括:乙肝病毒感染、結核感染等,要記住約5%的正常老年人也會出現類風濕因子陽性。另外一種比較復雜的情況:如有關節的疼痛甚至腫脹,類風濕因子陽性,你也有可能患上其他的風濕病等,這時候你得要尋求醫生的幫助,最好能找到風濕專科的醫生幫您明確病因,給予恰當的治療。總之,如果檢查出現類風濕因子陽性,不要自認為就已經患上類風濕關節炎,要盡量去尋求醫生的幫助,配合醫生做相關的檢查,明確病因,才會避免對自己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3、風濕因子檢查出來高是不是就是風濕病,風濕因子高還有可能是什麼病因

不是的。
有的類風濕病檢查結果可以是陰性。
了風濕病的診斷主要是依靠症狀和體征,然後結合輔助檢查。

4、風濕因子怎麼查

類風濕因子指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IgG的Fc段受體抗體,其檢測方法為抽血、離心,用乳凝法檢測類風濕因子高低。類風濕因子分IgG型、IgA型和IgM型。普通類風濕因子為IgM型,IgG型和IgA型類風濕因子又叫做隱性類風濕因子。類風濕因子高,則標志患者體內免疫功能出現紊亂,已經或即將患類風濕關節炎。

5、類風濕因子檢查的結果有什麼意義?

類風濕因子檢查結果會為幫助醫生做出正確的診斷提供重要的信息。除此之外,醫生診斷時還會參考你的症狀的歷史和其他體檢措施的結果。類風濕因子檢查結果還能幫助醫生預測你病情的嚴重程度。RF出現的早晚、數量與類風關的活動性和嚴重性成正比,若類風濕關節炎病人體中沒檢測到RF,則表示病情不是很嚴重。RF滴度越高,出現越早,則提示病變有逐漸加重的趨勢,可作為判斷預後的一個指標。總之請記住:類風濕因子檢查結果為陽性並不意味著你患有類風濕關節炎。有些人的類風濕因子檢查結果是陽性但他沒有類風濕關節炎,還有些人雖然患有類風濕關節炎但他的類風濕因子檢驗結果是陰性的。

6、查血沒有類風濕因子也會有可能是類風濕嗎

1.並不是這樣的,類風濕因子只能作為衡量類風濕疾病的標准之一,但並不是絕對條件,類風濕因子陽性或類風濕因子高了,有可能患上類風濕關節炎,但不一定就一定得了類風濕。
2.類風濕患者中大多數有類風濕因子高的情況。

7、做什麼檢查才知道是不是風濕病

風濕病檢查、往往是做抗o、血沉、c反應蛋白、類風濕因子檢查的看一下情況治療的需要空腹檢查的

8、查類風濕哪三項

風濕三項(抗o、類風濕因子、C反應蛋白)
抗o的臨床意義:
增高:風濕熱病、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急性腎小球腎炎、亞急性心內膜炎等疾病。用於檢測風濕病是否在活動期的試驗,期間60%~80%可增高;抗「O」增高只能說患者近期曾感染溶血性鏈球菌,但不一定會患風濕熱、風濕性關節炎和風濕性心臟病,需要同時檢測抗鏈球菌的菌體抗原並結合臨床表現等;
類風濕因子(RF)的臨床意義:
對類風濕性關節炎(RA)患者的診斷及預後判斷具有一定臨床意義,RA患者RF陽性率為52%~92%,一般RF陽性者療效差,並伴有其他並發症,如周圍神經炎及動脈炎等;RF陰性者病情較輕,並發症較少,療效較好。RF陰轉或含量降低,可作為評價葯物療效及病情緩解的一個指標;
C-反應蛋白(CRP)的臨床意義:
CRP作為急性時相蛋白在各種急性炎症、組織損傷、心肌梗塞、手術創傷、放射性損傷等疾病發作後數小時迅速升高,並有成倍增長之勢,其升高幅度與感染的程度呈正相關;

9、血沉、類風濕因子、抗鏈「O」到底是什麼東西、有什麼意義?

我們體內有一種蛋白質,被叫做球蛋白。我們已經知道的抗體,就是球蛋白,被稱為免疫球蛋白(Ig)。人體內的抗體,分為五種:IgG、IgM、IgA、IgD、IgE。現在我們知道,類風濕因子是以變性的IgG為抗原而產生的自身抗體,也就是說,對應類風濕因子的自身抗原是變性的IgG分子。類風濕因子並不是類風濕患者體內所特有的,但是此問題最早是通過對類風濕關節炎的研究中發現的,因此被叫做類風濕因子。類風濕因子可以分為自然發生的和RA特異性的兩種。自然發生的類風濕因子,只有IgM一個類型,而且血清滴度比較低,常常可以出現在健康的老年人體內。而RA特異性類風濕因子,血清滴度高,除了主要的IgM型外,還有IgG、IgA型。因為IgM型被認為是類風濕因子的主要類型,在類風濕因子陽性的類風濕關節炎病人中約佔80%。同時,由於IgM型類風濕因子具有高凝集的特點,易於沉澱,故臨床上主要測定IgM型類風濕因子。測定方法有乳膠凝集法和酶聯免疫吸附法。我們在臨床中,可以遇到檢查類風濕因子的同時,還檢查具體的免疫球蛋白項目,就是為了進一步了解患者體內的類風濕因子分子類型。也有資料方面,用IgM-RF、IgG-RF、IgA-RF這樣的說法,就是具體到了類風濕因子的分子類型,經過大量研究,普遍認為類風濕因子在類風濕關節炎中參與致病過程:①IgM型類風濕因子,可在類風濕關節炎有臨床表現前幾年就存在於病人血清中;而且血清中含有高滴度類風濕因子的非類風濕關節炎的「正常人」,具有發生類風濕關節炎的高度危險性;②血清中含有高滴度的類風濕因子的病人,較血清類風濕因子陰性的病人預後差;③IgG型和IgM型類風濕因子的存在與關節外的損害,如類風濕血管炎和類風濕結節相關。因此,類風濕因子在類風濕的診斷、預後評估、治療評測中,都有重要的參考價值。盡管類風濕因子是診斷類風濕關節炎的重要血清學標准之一,但不是唯一的標准。5%的正常老年人RF可陽性,隨年齡的增高,陽性率可增高,年齡超過75歲的老年人,RF假陽性率為2-25%不等。而且在許多其他疾病中出現,如自身免疫性疾病:乾燥綜合征、SLE、 PSS、PM/DM等;感染性疾病:細菌性心內膜炎、結核、麻風、傳染性肝炎、血吸蟲病等;非感染性疾病:彌漫性肺間質纖維化、肝硬化、慢活肝、結節病、巨球蛋白血症等都可以檢測到類風濕因子。 持續高滴度的RF,常提示類風濕關節炎的疾病活動,且骨破壞發生率高。有學者指出,健康成年人高滴度IgM-RF 是發生類風濕關節炎的危險因子。類風濕因子的表示,定性檢查用陰性、陽性區別,陽性是異常情況。更多的是定量檢查,使用滴度表示,滴度越高、抗體水平越高。在類風濕的治療中,患者可以達到類風濕因子滴度降低、甚至轉陰的結果,但是如果類風濕出現反復,類風濕因子仍然可以重新出現。在類風濕患者中間,也存在不少病例,怎麼治療類風濕因子都存在,但是身體症狀、其它檢查項目都比較正常,有的情況還是高滴度的情況。我認為應該這樣看:這樣的患者,至少應該是「高危正常人」中的「高危」,在平常需要注意自我保護,遠離會引起復發的因素,預防類風濕的復發。類風濕因子是一個免疫學指標,雖然可以作為一個療效評價指標,評價治療的效果,但是不會像血沉、C反應蛋白那樣,隨著炎症情況而變化明顯,因此不作為監控疾病活動的指標,也不需要經常檢查。抗鏈球菌溶血素「O」,我們簡稱抗O或ASO。正常參考值:成人

與查風濕因子有意義嗎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