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風濕 > 中醫風濕免疫論文

中醫風濕免疫論文

發布時間:2021-07-26 19:33:25

1、中醫風濕免疫就業前景怎麼樣?

免疫科是個大科,也是個小科。說他大,因為現在很多疾病發現多少都與免疫異常有關,比如現在有關糖尿病的研究認為其胰島細胞損傷與免疫有關;說其小,至少在我所在的二級甲等中醫醫院,還沒有獨立成科,只有門診。上學時一般的看法是哪個熱學哪個個,其實未必如此。我畢業自中醫學校,比如上學時時很多人不願意學習肛腸科,但就業時發現,中醫肛腸科受歡迎程度甚至遠甚於中醫婦科,比內科好就業多了因為學的不多。各系統疾病,哪一個也需要治療,只要學好了,哪個科都能幹得很好。免疫科,在西醫院校也被認為是最難的科,但是是不是學的人也少呢?凡事都是辯證的。

2、風濕病的中醫治療

3、中醫怎樣辨證論治風濕性關節炎

風濕性關節炎屬於中醫的痹證。痹證是因感受風、寒、濕、熱所致,故祛風、散寒、除濕、清熱以及舒經通絡為治療痹證的基本原則。

現將行、痛、著、熱痹的主證、治則及方葯分述如下。

(1)行痹

主證:肢體關節酸痛,遊走不定,關節屈伸不利,或有惡寒發熱,苔薄白,脈浮。

治則:祛風通絡,散寒除濕。

方葯:防風湯加減。

防風、麻黃、當歸、秦艽、肉桂、葛根、茯苓、生薑、大棗、甘草。

(2)痛痹

主證:肢體關節疼痛較劇,痛有定處,得熱痛減,遇寒痛增,關節不可屈伸,局部皮色不紅,觸之不熱,苔薄白,脈弦緊。

治則:溫經散寒,祛風除濕。

方葯:烏頭湯加減。

烏頭、麻黃、芍葯、甘草、黃芪、細辛、桂枝。

(3)著痹

主證:肢體關節重著,酸痛,或有腫脹,痛有定處,手足沉重,活動不便,肌膚麻木不仁,苔白膩,脈濡緩。

治則:除濕通絡,祛風散寒。

方葯:薏苡仁湯加減。

薏苡仁、蒼術、羌活、獨活、防風、川烏、麻黃、桂枝、當歸、川芎、生薑、甘草。

(4)熱痹

主證:關節疼痛,局部灼熱紅腫,得冷稍舒,痛不可觸,或兼有發熱,惡風,口渴,煩悶不安等全身症狀,苔黃燥,脈滑數。

治則:清熱通絡,祛風除濕。

方葯:白虎桂枝湯加味。

生石膏、知母、桂枝、甘草、忍冬藤、連翹、黃柏、海桐皮、姜黃、威靈仙、防己、桑枝。

4、中醫怎麼治療風濕病?有哪些優勢?

風濕病採用中醫辨證論治的原則,採用湯葯的辨證口服,以及中葯粉碎外敷,或中葯熏蒸等中醫外治法。可以採用針灸、經絡、刮痧、拔罐、穴位埋線、穴位注射等中醫外治法。可以起到舒經通絡、活血化瘀、清熱除濕等作用。中醫認為不通則痛,通則不痛,經絡疏通之後,風濕病的疼痛症狀就能明顯減輕。也可以採用中成葯口服,可以簡便、方便的治療本病,平時可以吃血府逐瘀丸,主要以辨證論治為基礎。

5、中醫認為風濕病的原因是什麼

中醫認為風濕病的原因。中醫認為風濕病的原因:1、痰濁瘀血內生:痰濁與瘀血是人體在病邪作用下的一種病理性的產物,也可能是一種病因作用於人體,而風濕病大多呈慢性進行,疾病發作時間較久,病邪主要是由表入里,由輕而重,引起臟腑功能失調,產生痰濁與瘀血。2、外感六淫之邪:六淫之邪氣指的是風、寒、署、濕、燥、火六種正常之氣侵入人體而引起發病的氣稱為邪氣。中醫認為風濕病的原因有哪些?風濕病就是指的一種受到風、寒、濕邪氣侵入人身引發的疾病。風氣較勝的人為行痹;寒氣勝者是痛痹;濕氣勝的人是著痹。這些都是中醫認為風濕病的原因。以上為中醫認為風濕病的原因相關介紹,相信大家對中醫認為風濕病的原因已經有所了解。中醫認為風濕病的原因主要包括痰濁瘀血內生、外感六淫之邪,除此外還包括營氣衛血失調、臟腑陰陽內傷等四種。

6、求助,國內有哪些風濕免疫方面的專業雜志,中醫論文比較好發的,最好是有官網鏈接,謝謝

現在國家級的論文數據都公開了,你查下

7、求中醫學方面的論文一篇。3000字以上

1 診療模式和主體診療模式

所謂診療模式,是對一種醫學在診斷和治療中主導思想的高度概括,是用精煉的語言對該醫學臨床思路的扼要表述,並能反映出其學術特色。自古以來,關於中醫學的診療模式存在多種說法,如治病求本、辨病治療、辨證論治、察質論治及對症治療等。在諸診療模式中,最重要最常用,且在很大程度上能主導或涵括其它診療模式者,稱為主體診療模式。

診療模式不同於醫學模式,後者是指一種醫學認識和處理疾病的基本觀點或出發點,比較抽象和理性,如「生物 . 心理 . 社會」,被認為是現代醫學模式,而前者則是對一種醫學的診療規律和臨床思路的集中表述,比較具體和實際,如前述的「辨病治療」之類。

1.2 審機定治是《內經》的主體診療模式

《內經》為中醫學理論體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其診療模式當然也不例外。在《內經》中論述過的眾多診療原則中,最強調者莫過於「治病必求於本」(《素問 . 陰陽應象大論》)。這里,「治」兼診斷和治療二義,「本」指疾病的本質、根源,此處具體指陰陽失調的病機。而《素問 . 至真要大論》在論及診治有假象的病例時指出:「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告誡不要被疾病的假象所迷惑,應首先識別其真正的病因病機,然後針對病機而治。該篇還以「有病熱者寒之而熱,有病寒者熱之而寒」為例,說明若只看到疾病表面的熱、寒現象,抓不住其陰虛、陽虛的內在本質,必然誤治。正是基於審察病機便是 「求」病之「本」這一認識,該篇才反復強調「審察病機,無失氣宜」,「謹守病機,各司其屬。」對此,元代名醫朱震亨曾斷言:「考之《內經》曰『治病必求其本』,《本草》曰『欲療病者,先察病機』,此審病機之意也。」「此求其病機之說,與夫求其本,其理一也。」〔1〕對於中醫學來說,病機就是對疾病本質的高度概括。而「審察病機」,則是透過疾病的現象——症狀、體征等,去探求疾病的本質——病機。可見,《內經》治病求本的診療思想可用「審機定治」一詞簡明地表述之。

由《內經》奠基的中醫臨床工作可分為五個環節或步驟,即四診、辨證、識機、立法和處方。在中醫的診斷過程中,四診是為辨證收集必要的臨床信息(即以症狀、體征為主的證候),辨證則是運用中醫理論對證候進行思維加工,最後識別病機及病名。而在中醫的診斷結論中,病機為主體,病名是次要的。因為確立治療法則的主要依據是病機而不是病名,因而識機便成了辨證的目的和歸宿。《內經》雖無「辨證」一詞,但審察病機(審機)以辨析證候為基本手段, 「審機」實已概括了辨證和識機的內涵。中醫臨證時確定治療法則的要素雖多,但首要的、根本的依據卻是從診斷中獲得的病機結論,而處方只不過是落實治則的具體方法和措施。由此觀之,中醫的診斷主要是對病機的求本診斷,中醫的治療首先是針對病機的求本治療。而「審機定治」一詞則切中肯綮地勾畫出了中醫學基本診療規律和臨床思路要領。為此,明代大醫張介賓極力推崇《內經》所述的「病機十九條」:「此正先聖心傳,精妙所在,最為吃緊綱領……夫病機為入門之道,為跬步之法。」〔2〕《靈樞 . 本神》強調:「五臟不安,必審五臟之病形,以知其氣之虛實,謹而調之也。」所謂審「病形」、知「虛實」,就是辨證識機,簡稱「審機」;「謹而調之」,是謂針對五臟的虛實病機,分別採取相應的補瀉調治法則。這是《內經》重視並闡述「審機定治」診療模式的一個例證。

《內經》也論及其它診療模式。例如,《靈樞 . 癰疽》用「菱翹飲」治療「敗疵」,屬一病一方,乃「辨病治療」之例;而《靈樞 . 根結》所謂「刺布衣者深以留之,刺大人者微以徐之,此皆因氣剽悍滑疾也,」則是「察質(體質類型)論治」之例。然而,這兩種診療模式在《內經》中僅處於次要地位,並在一定程度上從屬於「審機定治」。可以斷言, 把 「審機定治」 看成是《內經》倡導的主體診療模式是毋庸置疑的。

2 「審機定治」對中醫學的深遠影響

2.1 建立了中醫學診治疾病的主導思想

由於《內經》提出並倡導的治病 求本——「審機定治」診療模式,概括了中醫臨床思路的要領,揭示了中醫學的基本診療規律,能夠有效地指導臨床實踐。兩千年來已被歷代醫家奉為圭臬,成為中醫診治疾病的指導思想和首要原則,即中醫學的主體診療模式。試舉數例為證。東漢醫聖張機在《傷寒雜病論 . 自序》中說:「雖未能盡愈諸病,庶可以見病知源。」這里「見病知源」就是辨證識機之意。《傷寒論》126 條:「傷寒有熱,少腹滿,應小便不利,今反利者,為有血也。當下之,不可余葯,宜抵當丸。」前四句屬辨證,「有血(瘀血)」為識機,「下之」謂立法,「抵當丸」是處方。全條證、機、法、方一氣呵成,充分體現了審機定治的經旨。唐代大醫孫思邈指出:「夫欲理病,先察其病源,候其病機。」〔3〕 強調察候病機是醫者臨證治病的首務。金代名醫劉完素亦說:「故察病機之要理,施品味之性用,然後明病之本焉。故治病不求其本,無以去深藏之大患。」〔4〕突出了審機和施治之間的因果聯系。明代宿醫周子干認為:「見病醫病,醫家大忌,……若見一證即醫一證,必然有失;唯見一證而能求其證之所以然,則本可識矣。」〔5〕從正反兩方面闡述了「求其證之所以然」,即審機的極端重要性。當代已故名醫岳美中也指出:「見症狀要進一步追求疾病的本質,不可僅僅停留在寒熱虛實的表面上,……務期細密,才能絲絲入扣,恰合病機。」〔6〕要求醫生審察病機必須細致、准確,使之同實際病情完全一致,才能獲得滿意的療效。

2.2 奠定了中醫學的主要學術特點和優勢

人們談論得很多的中醫學特點是「同病異治」和「異病同治」。然而這正是由審機定治的診療原則所決定的。因為同病之所以異治,是因其病機不同,異病之所以同治,是因其病機相同。整體失衡的疾病觀和整體調節的治療觀是中醫學的另一特點和優勢。所謂「整體失衡」,是說人之患病,乃一定病因作用下人體內部及體內外的平衡協調狀態遭到破壞,即整體失衡或曰「陰陽失調」的結果。具體可表現為寒熱盛衰、邪正虛實、氣血津液失常等多種類型,而這些都屬於病機的范疇。因此,弄清某一患者現階段整體失衡的具體內容,就是識別其當前的病機。所謂「整體調節」,就是針對患者的具體病機結論,施以或補或瀉,或溫或清,或固或通等適宜的治療法則及相應方葯,使患者機體達到新的整體平衡協調,從而恢復健康。可見,中醫學整體觀念在臨床上的落實,亦依賴於審機定治這一診療模式的貫徹。

人、病兼治而以治人為本是中醫學的又一特色和優勢,主要體現在兩方面。其一,中醫不僅辨病治病(包括中醫和西醫的病種、病名),更要知人治人。每種疾病雖有自己特定的臨床表現、病程經過及診療規律,然而醫生臨床上面對的並非抽象或概念的疾病,而是某一患病的個人。每個患者都是具有精、氣、神而能自主活動的生物體,因而病人遠比疾病復雜而多變。所以治人重於、難於治病。《素問 . 疏五過論》之「從容人事,以明經道」和《靈樞 . 師傳》的「便病人」就寓此意。「治人」的重點又在調神。如《素問 . 湯液醪醴論》告誡:「精神不進,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由於病人精、氣、神的狀態及變化均可集中反映在經診斷得出的病機結論中,審機定治實為人、病兼治的重要途徑和良好形式。其二,治人為本的核心是「因人制宜」的治則,它要求治療時應充分考慮到病人的年齡、性別、體質類型、職業、愛好、飲食及生活習慣等對病情的影響,而這些影響也程度不等地蘊涵其病機結論之中。例如,幼兒易虛易實,老人氣血虛弱滯澀,婦女有餘於血而不足於氣,體質類型不同者對病邪的易感性和對病性的趨同性亦不同等,這些病理因素全都以一定的形式參與了病機的形成。可以斷言,審機定治是構建中醫學治人為本特色思想必不可少的基石。

2.3 為中醫學理論的規范化創造了條件

鑒於中醫學的流傳和教育長期沿襲私相授受的方式,中醫理論中不少術語、概念的解釋和使用存在著混亂和分歧,這對中醫學的現代化發展及走向世界極為不利。而審機定治的診療模式可為澄清其中一些重要的詞語作出貢獻。例如,中醫常用的「證」或「證候」,即《內經》所說的「病形」、「病狀」,皆指疾病的現象,乃中醫診斷的憑證。而治病求本的「本」——病機,才是疾病的本質。因此,有些教科書把「證」釋為綜合病邪、病性、病位等要素的「病理概括」,實即與病機概念等同,這顯然混淆了疾病的現象和本質,是不可取的。又如,所謂「辨證論(施)治」 被視為中醫學的基本規律和特點而風行一時,然而如前所述,在中醫臨床過程中,辨證是為識機服務的,病機才是中醫診斷的主體和中醫治療的首要依據。而「辨證論治」一詞中缺乏關鍵詞「病機」,則診斷既落不到實處,治療又失去了依據,中醫學的基本規律和臨床思路便表達不出來。因此,它的文字構成同它所欲表達的內容差距較大,而「審機定治」卻能勝任這一任務。

2.4 為中醫學的現代化發展提示了方向

中醫學的歷史和現狀業已證明,審機定治作為中醫學的主體診療模式,是推動中醫學不斷進步和發展的強大動力,病機學已成為中醫學理論體系中當之無愧的核心。〔7〕目前,中醫學正處於現代化及國際化的「前夜」,其發展的突破口便成為中醫學界與中西醫結合學界關注的焦點。中醫學術發展史表明,歷代名醫成就的取得,各種學術流派的形成,無不來自新的病機觀點的創立或原有病機觀點的深化。考察中醫臨床、教學、科研的現狀就會看到,病機研究進展緩慢和病機理論的滯後,已成為制約上述諸領域迅速發展的「瓶頸」。用現代科技手段研究中醫學的有識之士大多認為,中醫學的現代研究應從「證」的實質著手,而這里所謂的「證」是指由某一病機引起並以其命名的證型(證候類型)。如「脾虛證」就是由「脾虛」病機引起的證型,換言之,食少、納呆、腹脹、泄瀉、身倦乏力等一組證候僅是「脾虛證(型)」的外在表現,而「脾虛」這一病機才是其內在實質。因此,從證的實質著手意味著重點研究各種病機的形成、變化機制及其物質基礎等。總之,抓住病機研究這個突破口,就能帶動整個中醫葯事業全面、深入的發展。

與中醫風濕免疫論文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