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類風濕經常出汗怎麼回事
你好
出汗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十大臨床症狀之一。類風濕病人在患病時出汗屬於多汗。
其原因有虛實之分,虛證多是由於氣虛、血虛、陰虛引起,實症多是營衛失和、濕熱內蘊、熱熾氣氛導致。
主要原因是機體的陰陽失調,腠理開合失調,導致陰津外泄,故而出汗。
2、容易出汗水
3、風濕病,懂的朋友就進來看看
風濕病是一組侵犯關節、骨骼、肌肉、血管及有關軟組織或結締組織為主的疾病,其中多數為自身免疫性疾玻發病多較隱蔽而緩慢,病程較長,且大多具有遺傳傾向。 診斷及治療均有一定難度;
4、流汗水能排出體內的風濕,是真的嗎?
不能太激烈在運動原理上說,運動可以鍛煉血液循環,使血流加快。激活細胞的活性酶,但是這里有個適量的問題,
要根據自己的能量來決定運動量大小---合適時是指剛好渾身輕松,要出汗,或者少出點汗---將風濕因子-排出體外,
但是汗流多了--會帶出體內無機鹽和熱量,反而不利了
5、為什麼貼上膏葯老出汗啊
病情分析:膏葯一般多是活血化瘀百、散寒除濕等中葯材度製成,這些葯多是溫熱性的,所以貼上去後一般多會產生不同程度的熱問量,有的熱量還很大,意見建答議:如果患者又是陽內熱體質或陰虛體質或是年輕人,容精力旺盛,一般多會不同程度的出汗。
6、頭總是冒汗跟水似的嘩嘩
出汗是人體排泄和調節體溫的一種生理功能,但如果出汗的方式,汗液的量、色和氣味發生改變,則可作為某些疾病的一種前兆,應引起重視。
(1)溫熱性出汗
是由外界溫度升高而引起的,一般除手掌和足趾以外,全身其他皮膚都可出汗。通過出汗發散熱量調節體溫。夏天坐著工作,每天的發汗量約為300克;體力勞動時可提高10倍;
(2)精神性發汗
是由精神興奮或痛覺刺激等原因所引起,發汗主要見於手掌、足趾和腋窩3個部位。人在精神緊張時手心會出汗,即屬於精神性出汗。精神性出汗從加刺激到發汗的潛伏期極短,只有數秒到20秒。所以在緊張、恐懼、興奮等精神因素影響下,神經沖動從大腦皮質傳遞到手掌小汗腺部,去甲腎上腺素的濃度升高,導致小汗腺分泌排泄活動短期內迅速增強,即產生手掌精神性出汗。也有學者認為另有精神出汗中樞,常保持有興奮性,一加刺激後即產生反應性出汗。精神性出汗在掌跖處表現最為明顯,也可見於手背、頭面、頸部、前臂和小腿等處。少數人在高度精神緊張時,甚至會出現汗如雨下,汗流浹背的全身大汗情況。
(3)味覺性出汗
屬於一種生理現象 ,如吃某些刺激性的食物 (辣椒、大蒜、生薑、可可、咖啡 )後引起的多汗。
(4)運動性出汗
屬於一種生理運動,所產生的汗。
(5)疾病性出汗
額頭常常出很多汗,中醫認為可能是肝陽上亢引起的。鼻子總出汗,說明肺氣不足。脖子常常出汗,可能與內分泌失調有關。胸口常出汗,中醫認為這是脾胃失和的表現,說明體內的血液循環很慢,氧氣運輸不順暢。腋下出汗且氣味很大,就可能說明日常飲食的味道過重,吃了太多蔥、蒜、洋蔥等食品。手心、腳心出汗,中醫認為這是脾失運化、脾胃濕熱、血虛的表現。左右半身或上下半身出汗屬偏汗,多見於風濕、偏癱病人,有時也是中風臨身的信號。乳間汗局限於兩乳之間,可能是精神疲乏、體力勞累而傷及心脾所致。生殖器出汗出汗限於生殖器周圍,常與腎病有關。無汗常因邪閉、表實、津血不足等因所致。
1.自汗在無體內外因素刺激的情況下,醒時汗出不止,伴有疲倦、乏力、氣短、畏寒等虛弱表現。可能是患甲狀腺機能亢進的患者。
2.盜汗在甜睡中出汗,醒時汗止,自覺皮膚濕潤,有的內衣也被汗液浸濕,並有午後潮熱或兩顴發紅等表現。可能是肺結核浸潤期的患者。
3.大汗急性病或危重患者,突然大汗淋漓,或汗出如油,精神疲憊,四肢厥冷,聲短息微,脈絡欲絕。可能是心衰和糖尿病的患者。
4.偏汗半側身體出汗,或見於右側,或見於左側,或見於上半身,或見於下半身。多見於中風,或高血壓腦病、腎性高血壓,或外傷、截癱之後。
5.戰汗先見全身戰栗,幾經掙扎,而繼之汗出的為戰汗,這是病變發展的轉折點。多見於各種傳染病的發展期。
6.黃汗常分泌一種有特殊腥味的黃汗液,並伴有口乾不欲飲,或身體浮腫,舌苔黃膩。多見於肝病或肝硬化患者等。
7.粘汗汗出粘膩,發稠發熱,是退燒後的一種病汗。多見於重感冒或其他病症患者。
8.香汗經常微微出汗,汗味具有芳香味。多見於糖尿病患者。
9.無汗又稱閉汗,是指汗腺減少或機體不產生汗液,身體局部或全身少汗或完全不出汗。患者某些部位或全身皮膚非常乾燥,其多半曾患有皮膚病(如銀屑病、硬皮病等),令毛孔閉塞,以致無汗。另外,若身體新陳代謝紊亂,亦可能會無汗。中老年人活動量減少,汗腺萎縮,排汗較少或者無汗。
出汗是最有效的排毒方式,一年四季只有夏季是能夠自然出汗的,那會有利於人體的新陳代謝,有利於經絡平衡和免疫系統的健康。如果老憋著不出汗,時間長了,皮膚就不會呼吸了,最後就會造成很多人體代謝系統的紊亂,並且把這種皮膚的排毒功能都轉到了腎和肝上。
7、腳底出汗,出得像水一樣是怎麼回事
腳出汗多有生理和病理之分,如天氣炎熱和大運動量時的出汗多屬生理現象。
病理原因包括
自汗
自汗就是說沒有其他因素引發的但是經常出汗的情況,而這和患者自身的身體狀況有著很大的關系。自汗大都和肺氣虛弱、津液外泄等身體虛弱的狀況有關,也和神疲、乏力、畏寒等症狀有關。因此這一現象常出現了身體不好的孩子或者病人身上。
盜汗
入睡則汗出,醒後則汗止。盜汗多因陰虛而致,陰虛則陽亢,陰不御陽,津隨液為汗,故常伴有五心煩熱、失眠、口咽乾燥等症狀。常見於肺結核浸潤期患者者。
絕汗
指病情危重,正氣衰弱、陽氣欲脫時,汗淋漓不止,多伴有呼吸急促、四肢厥冷、脈象微弱,時有時無等危症,是陽氣將絕之象,多見於心衰、虛脫的病人。
是陽氣將絕之象,多見於心衰、虛脫的病人
偏汗
俗稱「半身汗」。它見於左側或右側,上半身或下半身。皆為風痰或風濕之邪阻滯經脈,或營衛不周,或氣血不和所致。多見於風濕或偏癱患者。若老人出偏汗可能為中風先兆。
冷汗
指畏寒、肢冷而出汗。汗前並不發熱,口不渴,常伴有精神不振、面色蒼白、大便稀溏、小便清長、脈遲沉、舌淡等寒症表現。多因平素陽虛、衛氣不足所致,也可因受驚嚇引起。
腳出汗除了以上的因素之外,還和精神狀態有著關系。如果你經常情緒不良、思慮過度、精神緊張的話,那麼就必然會出現經常出汗的狀況。另外,過於肥胖或者體質過於虛弱的人,也會出現大量出汗的狀況,並且常常伴有濃重的汗味。
有些人多走路或跑步後腳汗出得很多,汗水把鞋襪浸濕,怪難受的。腳汗較多的原因大致有這樣幾方面:有些人的足部汗腺比較豐富,特別會出汗,這往往與遺傳因素有關。
有的是支配足部汗腺的神經豐富和敏感,支配汗腺的神經分布在皮膚上的交感神經,每當行走、跑步,甚至精神緊張、情緒激動時,交感神經便處於高度興奮狀態,汗腺也隨之大量分泌汗液。
還有的則是因為穿的膠鞋不透氣,分泌的汗水不能及時蒸發散失才造成的。
手腳多汗,醫學上稱做為「局限性多汗症」,多發生在情緒波動幅度較大的青壯年身上。
手腳出汗量正常,是正常的生理反應。
但如果手腳出汗過多,那是一種原因不明的功能性局部異常多汗。手腳多汗又稱「手腳多汗症」或者「手足多汗症」。
汗腺的分泌是經由交感神經所控制的,而手汗症即是因不明原因的交感神經過度緊張,例如緊張、興奮、壓力或夏天高溫造成手掌排汗異常增加所致,還可由於交感神經損傷或異常的反應,乙酸膽鹼分泌增多,導致小汗腺分泌過多的汗液。
而中醫認為,手腳多汗是因脾胃功能失調引起的。
手足多汗症是交感神經過度興奮,但往往造成學習,工作或社交的困擾而就醫治療。患者手掌大多時候都是濕嗒嗒的,而長期潮濕的手部常會造成容易脫皮,更是有礙外觀。
學齡中的青少常因大量手汗將考卷弄濕而影響考試,經常是試卷未寫就已經濕了。青少年不敢與人牽手,連握手都成問題。嚴重時手掌甚至會出現濕疹皮膚炎的症狀。
望採納
8、貼膏葯的地方老是出汗是怎麼回事
膏葯一般多是活血化瘀、散寒除濕等中葯材製成,知這些葯多是溫道熱性的,所以貼上去後一般多會產生不同程度的熱量,有的熱量還很大,
意見建議:如果患者又是陽熱體質或陰虛回體質或是年輕人,精力旺盛,一般多會不同程度的答出汗。
9、貼膏葯能洗澡嗎怕水嗎?
可以在不揭下膏葯情況下洗澡,洗後用毛巾把膏葯敷干即可。也可將膏葯揭下,洗完澡後重新貼上,如果無紡布粘度不夠了,可將無葯部分剪掉後,用醫用橡皮膏固定。
將蒙火透骨貼膏葯放在水中,泡了三天,膏葯並沒有泡化或分解,撈出來後只是貼的粘度差了一些。
(9)風濕膏出汗水擴展資料:
中葯外用的一種,古稱薄貼,用植物油或動物油加葯熬成膠狀物質,塗在布、紙或皮的一面,可以較長時間地貼在患處,主要用來治療瘡癤、消腫痛等。早在久遠的年代,我國醫學家就有言曰:"膏葯能治病,無殊湯葯,用之得法,其響立應。"
注意事項
1、平時運動或勞動時不慎造成肌肉挫傷或關節、韌帶拉傷時,不要立即用傷濕止痛膏、麝香追風膏貼於受傷部位。因這類膏葯具有活血散瘀的作用,傷後即貼不能達到消腫、止痛的目的。
2、局部有破損者,不可將膏葯直接貼在破損處,以免發生化膿性感染。
3、凡是含有麝香、乳香、紅花、沒葯、桃仁等活血化瘀成分的膏葯,孕婦均應禁用。
4、如果貼膏葯後局部皮膚出現丘疹、水皰,自覺瘙癢劇烈,說明對此膏葯過敏,應立即停止貼敷,進行抗過敏治療。
5、過敏不能貼 如果貼上膏葯後,10分鍾左右感到被貼部位的皮膚出現發癢、灼熱、刺痛時,要趕緊揭掉。這說明患者對膏葯過敏。過敏體質者,通常不宜貼膏葯,因為他們的皮膚很容易出疹子,貼上後不僅不利於葯物吸收,反而會帶來皮膚問題。
6、不超過24小時 由於膏葯用於肌表,因此膏葯一般取氣味厚重的葯物,貼於體表刺激神經末梢,通過反射,擴張血管,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周圍組織營養,達到消腫、消炎和鎮痛的目的。一般一劑膏葯最長不要超過24小時,時間長了,不僅葯物已經失去效用,而且還對皮膚不好。
10、為什麼屁股經常出汗水
出汗是人體排泄和調節體溫的一種生理功能,但如果出汗的方式,汗液的量、色和氣味發生改變,則可作為某些疾病的一種前兆,應引起重視。以下就是從傳統中醫學角度對一些常見出汗現象的解釋:
自汗
不是因為天氣悶熱服用發汗葯及其他刺激因素而經常出汗稱「自汗」。自汗多因肺氣虛弱、衛陽不固、津液外泄所致,故常伴有神疲、乏力、氣短、畏寒等陽氣虛損的症狀。多見於患有佝僂病的孩子及甲狀腺機能亢進的患者。
盜汗
入睡則汗出,醒後則汗止。盜汗多因陰虛而致,陰虛則陽亢,陰不御陽,津隨液為汗,故常伴有五心煩熱、失眠、口咽乾燥等症狀。常見於肺結核浸潤期患者者。
戰汗
即全身戰栗後汗出,是熱性病過程中正邪抗爭的一種表現。如戰汗後熱退,脈靜身涼,表示邪去正安,元氣恢復,是一種好現象。若汗出後四肢厥冷、煩躁不安,表示正不勝邪,正氣隨著虛弱下去,則是危重癥候。戰汗多見於各種傳染病的初、中期。
絕汗
指病情危重,正氣衰弱、陽氣欲脫時,汗淋漓不止,多伴有呼吸急促、四肢厥冷、脈象微弱,時有時無等危症,是陽氣將絕之象,多見於心衰、虛脫的病人。
頭汗
出汗僅限頭部。多因上焦邪熱,或中焦濕熱鬱蒸所致,多見於陽明熱症和濕熱症。若見於大病之後,或老年人氣喘而頭額汗出,則多為虛症。如重病末期突然額汗大出,是屬虛陰上越,陰虛不能附陽,陰津隨氣而脫的危象。但小孩睡覺時也常常頭部出汗,若無其他症狀,則不屬病象。
偏汗
俗稱「半身汗」。它見於左側或右側,上半身或下半身。皆為風痰或風濕之邪阻滯經脈,或營衛不周,或氣血不和所致。多見於風濕或偏癱患者。若老人出偏汗可能為中風先兆。
冷汗
指畏寒、肢冷而出汗。汗前並不發熱,口不渴,常伴有精神不振、面色蒼白、大便稀溏、小便清長、脈遲沉、舌淡等寒症表現。多因平素陽虛、衛氣不足所致,也可因受驚嚇引起。
此外,手心出汗往往是精神過於緊張;胸口出汗是思慮過度;經常稍一動就出汗者,不是過於肥胖就是體質過於虛弱;糖尿病人的汗微帶芳香;肝硬化病人的汗帶有一種特殊的肝腥味。
多汗葯膳
(1) 百合粥
[功效] 潤肺止汗、適用於肺熱汗多。
[材料] 百合20克、粳米50克、白糖少許。
[用法] 將百合洗凈與米同煮,待熟時加入白糖再煮10分鍾,
即可食用,吃飽。
【百合】甘,微寒。潤肺止咳,寧心安神。
(2) 黃蓍粥
[功效] 固表止汗,用於表虛自汗。
[材料] 黃蓍20克、粳米50克、白糖適量。
[用法] 將黃蓍煎汁,用汁煮米為粥,放入白糖調味溫服。
【黃蓍】甘,微溫。補氣升陽,固表止汗。
(3) 浮小麥飲
[功效] 益氣固表止汗。
適用於小兒夜間盜汗或白天睡著出汗等症。
[材料] 浮小麥15克,紅糖適量。
[用法] 熬浮小麥汁100毫升,加紅糖調味。
【浮小麥】甘,涼。入心經。止汗。
(4) 小麥山葯湯
[功效] 補氣斂汗。
[材料] 浮小麥15克,山葯15克,白糖少許。
[用法] 二葯同煎取汁150毫升,加糖調味,
每服50毫升,早晚各服1次。
(5) 參歸腰子
[功效] 補虛斂汗。主治病後虛弱而致的自汗或盜汗。
[材料] 人參10克,當歸8克,
豬腰子1個,姜、蔥、鹽適量。
[用法] 將參、歸切薄片,腰子去腎盂切碎,
與姜、蔥、鹽同放於盆內,加水適量,煮爛食之。
【人參】甘,平。大補元氣,補肺益脾,生津,安神。
【當歸】甘、辛,溫。補血,活血。
(6) 生地黃雞
[功效] 滋陰止盜汗。
[材料] 生地黃150克,烏肉雞1隻,飴糖100克。
[用法] 將生地黃切碎與飴糖拌勻,放入雞腹內蒸熟即成。
【生地黃】甘,寒。滋陰涼血。
【烏雞】甘、平。
補虛勞虧損,治消渴,中惡心腹痛。
(7) 黑豆小麥飲
[功效] 祛風斂汗。
[材料] 黑豆15克,浮小麥15克。
[用法] 熬取二物汁液200毫升,加入糖調味頻服,
每次服10毫升左右。
【黑豆】味甘,平。
補腎,明目鎮心,久服,好顏色,不老。
止腹脹消谷。黑豆加甘草,大解百葯毒。
(8) 韭菜根湯
[功效] 主治小兒盜汗自汗,手足心熱。
[材料] 韭菜根15根。
[用法] 將韭菜根加水適量,煎服。
【韭菜】味辛、微酸,溫、澀。
歸心,安五臟六腑,除胃中熱。
歸腎壯陽,止泄精,暖腰膝,
治吐血、尿血、唾血、衄血。
充肺氣。韭菜根治諸癬。
(9) 泥鰍湯
[功效] 多汗、自汗、盜汗等症。
[材料] 泥鰍90克,食油適量。
[用法] 用熱水洗去泥鰍身上粘液,剖腹取內臟,
再用清水洗凈,濾去水份,用適量油煎至焦黃,
再加水一碗煮熟可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