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麼指標確診為紅斑狼瘡
紅斑狼瘡是一種常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在臨床上屬於風濕免疫性疾病的范疇,而且病情還會隨著病程的延長而加重,紅斑狼瘡這種病雖然在歷史上早有記載,但是它的病因還是沒有明確的定論。那麼,紅斑狼瘡的診斷標准有哪些呢?下面北京軍區總醫院風濕免疫科專家為大家介紹一下吧。
美國風濕病學會1997年推薦的系統性紅斑狼瘡診斷標准:
1、面部蝶形紅斑;
2、盤狀紅斑狼瘡;
3、日光過敏;
4、關節炎:不伴有畸形;
5、胸膜炎、心包炎;
6、癲癇或精神症狀;
7、口、鼻腔潰瘍;
8、尿蛋白0.5g/日以上或有細胞管型;
9、抗DNA抗體,抗Sm抗體,LE細胞,梅毒生物學試驗假陽性;
10、抗核抗體陽性(熒光抗體法);
11、抗核性貧血,白細胞減少(4000/mm3以下),淋巴細胞減少(1500/mm3以下),血小板減少(10萬/mm3以下);
以上11項中4項或以上陽性者確診為紅斑狼瘡(SLE),但應排除感染性疾病,腫瘤或其他風濕性疾病。
全國風濕病學會確定的(國內現行)紅斑狼瘡診斷標准——在1985年全國風濕病會議上,上海風濕病學會受全國風濕病學會的委託,應用電腦和現代免疫技術相結合制訂出 13 條紅斑狼瘡診斷標准,並經國內 27 個不同地區醫學院校或省級醫院驗證通過,該方法適合我國對早期或者不典型紅斑狼瘡的診斷,目前已被普遍應用,並且在 1987 年被正式作為我國紅斑狼瘡診斷標准而載入大專院校醫學教科書。
1、蝶形紅斑或盤狀紅斑;
2、光敏感 x10'' /升或溶血性貧血;
3、口腔粘膜潰瘍;
4、非畸形性關節炎或多關節痛;
5、胸膜炎或心包炎;
6、癲癇或精神症狀;
7、蛋白尿、管型尿或血尿;
8、白細胞少於 4x10'' /升或血小板少於100;
9、熒光抗核抗體陽性;
10、抗雙鏈 DNA 抗體陽性或狼瘡細胞陽性;
11、抗 Sm 抗體陽性;
12、抗「O」降低;
13、皮膚狼瘡帶試驗 ( 非皮損部位 ) 陽性或腎活檢陽性。
符合上述13項中的任何4項,可診斷為紅斑狼瘡,符合三項者疑似紅斑狼瘡。
2、免疫性疾病的分類
「免疫」是人體極其重要的自衛功能。人來體依靠自身的免疫力,能抵禦種類龐大的的各種疾病。
免疫力由兩大部分組成,一是細胞免疫,一是體液免疫。前者由T細胞組成,後者由免疫球蛋白組成。一旦當異體自物質,如細菌和各種異性蛋白侵入機體和危害機體健康時,免疫細胞就會將它們包圍、分解、吞噬予以消滅和清除,免疫球蛋白就會大量製造變成抗體加強對入侵者對抗。這就是正常人的免疫力和免疫的方法方式表現。 正常的免疫是適度的及時的,在高級知神經中樞調節控制下進行。如果調控失道常,也會出現和發生不正常的免疫反應,這時不僅對機體無益,甚而會損害機體,形成新的疾病。這種病就稱之為自身免疫性疾病。
3、免疫指標怎麼看
一、免疫球蛋白
1 、免疫球蛋白 G(IgG)
[ 參考值 ] : 8 -17 g /L
[ 臨床意義 ] :增高 見於系統性紅斑狼瘡、萎縮性門靜脈性肝硬變、慢性活動性肝炎、類風溫性關節炎、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 IgG 型骨髓瘤、某些感染性疾病、 IgG 型單克隆丙種球蛋白病等;減少:見於抗體缺乏症、免疫缺陷綜合征、非 IgG 型多發性骨髓瘤、重鏈病、輕鏈病、腎病綜合征、某些白血病、燒傷、變應性濕疹、天皰瘡、肌緊張性營養不良等。
2 、免疫球蛋白 M(IgM)
[ 參考值 ] : 0.29 -3.44 g /L
[ 臨床意義 ] :增高:多見於巨球蛋白血症、類風濕關節炎、多發性骨髓瘤、肝臟病、膀胱纖維化、海洛因成癮者、冷凝集綜合征、瘧疾、放線菌病、支原體肺炎等。減少:多見於原發性丙種球蛋白血症、蛋白丟失胃腸病、燒傷、聯合免疫缺陷病等。
3 、免疫球蛋白 A(IgA)
[ 參考值 ] : 0.72 -4.29 g /L
[ 臨床意義 ] :增高:多見於血小板減少、反復感染三聯綜合征、 IgA 型多發骨髓瘤、肝硬化、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傳染性肝炎、膀胱纖維此、家族性中性粒細胞減少症、脂瀉病等。減少:多見於自身免疫性疾病、繼發性免疫缺陷、原發性無丙種球蛋臼血症、吸收不良綜合征、選擇性 IgA 缺乏症、運動失調性毛細血管瘤等。
二、補體
1 、補體成分 C3
[ 參考值 ] : 0.78 -2.10 g /L
[ 臨床意義 ] :增高:見於組織損傷、炎症、感染、膽道梗阻、原發性膽汁性肝硬變、澱粉樣變性、傳染病早期。減少:見於脂肪代謝障礙、腎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反復化膿性感染、系統性紅斑狼瘡、肝硬化、流行性出血熱等病。
2. 補體成分 C4
[ 參考值 ] : 0.17 -0.48 g /L
[ 臨床意義 ] :高多:見於硬皮病、皮肌炎、感染、各種惡性腫瘤等病。減少:多見於遺傳性血管神經性水腫、腎移植排斥反應、類風濕性關節炎、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燒傷、胃出血、系統性紅斑狼瘡等病。
3.C 反應蛋白( CRP )
[ 參考值 ] : 0-8 mg/L
[ 臨床意義 ] :急慢性感染、組織損傷、惡性腫瘤、活動性結核、急性風濕病、類風濕性關節炎、心肌梗塞、紅斑狼瘡等升高
4、如何讀懂風濕病化驗單
風濕性疾病是一大類常見病,多發病,且多數疾病需經過一系列的化驗檢查才能確診。由於風濕病診斷治療在我國起步較晚,有很多大型醫院都尚未成立風濕病專科。而風濕病的化驗項目發展很快,近幾年發現了多種用於風濕病早期診斷和幫助判斷疾病預後的化驗指標,不僅大多數病人看不懂風濕病化驗單,甚至連其他專業的醫生也不能正確理解這些化驗。風濕病化驗項目中最常見的就是各種自身抗體的檢測。所謂自身抗體是我們自身體內的防禦組織過度反應,對體內的正常組織產生抵抗,也就是自身抗體,用來破壞這些正常組織。自身抗體的檢測對於風濕病的診斷,特別是對於彌漫性結締組織病的診斷至關重要。現在應用於風濕病臨床的自身抗體主要有:類風濕因子、抗角蛋白抗體譜、抗核抗體譜、抗中性粒細胞胞質抗體、抗磷脂抗體等。一、 類風濕因子(RF)類風濕因子最初在類風濕關節炎(RA)病人的血清中發現,故認為可以用來診斷類風濕關節炎。目前RF作為RA的篩選試驗有一定的價值,至少75%的RA病人RF是陽性。而且美國風濕病學會(ACR)提出了7條RA診斷標准中, RF陽性為其中之一,符合其中的四條者可診斷為RA。RA患者出現RF,提示病情預後不良,同時也提示該病人不僅可由關節症狀,還可有關節外表現也就是多系統受累的表現。且隨著RA病人關節症狀持續時間的延長,RF的出現率也隨之增高,如:3個月時33%,1年75%,18個月90%。因此,當初次檢測結果為陰性而臨床上仍高度可疑時,重復檢測RF有一定意義。RA也不能完全依靠RF陽性來診斷,也就是說,不是RF陽性且有關節腫痛的就一定是RA,而RF陰性的就一定不是RA。這是因為RF還可以出現於下列一些疾病,乾燥綜合征、混合性結締組織病、系統性硬化症、急性病毒感染、寄生蟲感染、慢性炎症性疾病、腫瘤、其它高球蛋白血症狀態、慢性肝病,大約5%的老年人也可出現RF陽性。二、抗角蛋白抗體譜 抗角蛋白抗體譜中包括抗角蛋白抗體(AKA)、抗核周因子抗體(APF)、抗CCP抗體等,它們都是用於RA早期診斷的自身抗體,可以輔助RF,提高RA的早期確診率,早期正確治療,改善預後。三、抗核抗體譜抗核抗體(ANA)中的「核」字指的是細胞核及細胞核中的成分。ANA是指抗細胞核內成分的抗體。因為細胞核包含多種成分,所以ANA其實是抗核內多種物質的抗體譜,又稱為抗核抗體譜ANAs。ANAs 陽性的病人要考慮結締組織病的可能性,但應多次或多個實驗室檢查驗證為陽性。此外,正常老年人或其他非結締組織病的病人血清中也可能存在低滴度的ANAs。因此,ANAs的檢測應有滴度的測定和報告。根據細胞核內各種成分的理化特性和分布部位及其臨床意義,將ANAs 分成抗DNA,抗組蛋白,抗非組蛋白,和抗核仁抗體四大類。其中抗非組蛋白抗體也就是我們經常看到、用到的抗ENA 抗體。 對於ANAs陽性的病人除了檢測滴度外,還應分清是哪一類。不同類別的ANAs有不同的臨床意義,具有不同的診斷價值。抗DNA抗體,特別是抗dsDNA抗體是系統性紅斑狼瘡的特異性診斷抗體,而且對於狼瘡腎炎有很強的診斷價值。抗組蛋白抗體陽性的紅斑狼瘡患者多考慮葯物性狼瘡的可能。抗核仁抗體陽性多見於系統性硬化症的患者。抗ENA抗體譜中抗Sm抗體最早發現在一名名叫Smith的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血清中,後發現可以用於系統性紅斑狼瘡的診斷,且特異性很強;抗SSA、SSB抗體是兩種用於乾燥綜合症患者診斷的自身抗體;抗RNP抗體可用於混合性結締組織病的診斷;抗Jo-1抗體陽性可以幫助診斷多肌炎/皮肌炎;抗Scl-70抗體可用於系統性硬化症的診斷。四、抗中性粒細胞胞質抗體抗中性粒細胞胞質抗體(ANCA)對血管炎病尤其是韋格納肉芽腫的診斷和活動性判定有幫助。五、抗磷脂抗體 抗磷脂抗體與血小板減少、動靜脈血栓、習慣性自發性流產有關。上述的多種抗體對風濕病的診斷極有價值,但敏感性和特異性有一定范圍,而且檢測的技術也可引起假陽性和假陰性結果,因此風濕病的診斷仍要通過臨床與實驗室自身抗體的結合。
5、類風濕病可以從哪些指標判斷?
一般來說的話,都是檢查類風濕三項,還有抗鏈O 血沉來判斷這些指標來判斷的。
6、什麼叫做類風濕三項正常指標
抗溶血性鏈球菌抗體試驗(ASO):滴度超過500單位為增高,特別提示近期曾有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急性風濕熱患者約有80%ASO增高,類風濕性關節炎、慢性風濕性關節炎也可見滴度增高。
血沉(ESR):血沉增快提示有風濕活動存在。部分患者病情緩解可降至正常。它的正常值:兒童0-10mm/H;成年男性0-15mm/H:女性:0-20mm/H。
類風濕因子(RF):類風濕成年患者陽性率高達70% -80%,兒童病人陽性率為30%左右。類風濕因子檢查對類風濕病不是惟一的診斷依據,因正常人中約1%~5%可見類風濕因子陽性。其他疾病也可出現類風濕因子陽性。相反,類風濕因子陰性也不能排除類風濕關節炎,需要結合臨床全面考慮。
7、類風濕三項正常指標是哪些呢
風濕三項(抗o、類風濕因子、C反應蛋白)
抗o的臨床意義:
增高:風濕熱病、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急性腎小球腎炎、亞急性心內膜炎等疾病。用於檢測風濕病是否在活動期的試驗,期間60%~80%可增高;抗「O」增高只能說患者近期曾感染溶血性鏈球菌,但不一定會患風濕熱、風濕性關節炎和風濕性心臟病,需要同時檢測抗鏈球菌的菌體抗原並結合臨床表現等;
類風濕因子(RF)的臨床意義:
對類風濕性關節炎(RA)患者的診斷及預後判斷具有一定臨床意義,RA患者RF陽性率為52%~92%,一般RF陽性者療效差,並伴有其他並發症,如周圍神經炎及動脈炎等;RF陰性者病情較輕,並發症較少,療效較好。RF陰轉或含量降低,可作為評價葯物療效及病情緩解的一個指標;
C-反應蛋白(CRP)的臨床意義:
CRP作為急性時相蛋白在各種急性炎症、組織損傷、心肌梗塞、手術創傷、放射性損傷等疾病發作後數小時迅速升高,並有成倍增長之勢,其升高幅度與感染的程度呈正相關;
8、風濕指標五項包括哪些
你好,風濕指標5項主要包括類風濕因子、抗o、血沉、抗核抗體、抗角蛋白抗體,你描述的情況需積極遵醫囑配合檢查,明確病因,採取針對性治療措施。平時注意休息,避免過度勞累,生活環境保持乾爽舒適,空氣流通,溫濕度適宜,注意關節部位保暖,防止受涼
9、自身免疫病全項檢查都有哪些
你好,疫系列的檢查因醫院有所不同,不過大概的基本項應該都有性激素六項甲狀腺常規五項甲狀腺七項(全套)乙肝三系七項輸血五項貧血三項腫瘤標志物三項腫瘤標志物十項(全套)尿微量蛋白(4項)免疫全套(5項)炎症全套(4項)營養二項肝硬化全套(3項)自身抗體十五項(全套)自身免疫性肝病七項(全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二項病毒抗體四項(TORCh)糖尿病抗體四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