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常見的急性或慢性結締組織炎症,通常所說的風濕性關節炎是風濕熱的主要表現之一,臨床以關節和肌肉遊走性酸楚、紅腫、疼痛為特徵。
2、風濕的病理原因是什麼
中醫認為類風濕的病理病機是什麼?
一.邪氣偏勝致病:
因風、寒、濕、熱、寒熱、痰、淤等病邪所致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此皆屬實證范疇。臨床上既可單一的病邪致病,又可相並致病。其病邪總以邪阻絡脈常見。
1.風邪致病:風為陽邪,其性善動而數變,又為百病之長。在類風濕性關節炎中,約有70%的病人因風邪傷害而致病。一般在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早期或間歇後的再發時,易見到風邪侵害的表現。
2.濕邪致病:濕為陰邪,其性重濁。濕氣重者為著痹。著,不易消除之意。肢體困著疼痛,經久難愈,乃是濕邪致病的特徵。氣候潮濕或涉水作業,多可導致濕邪致痹。臨床上濕邪多與風、寒、熱相兼為病。
3.寒邪致病:寒為陰邪,其性凝滯,主痛。寒邪致病多關節疼痛劇烈,痛位固定,伴四肢不溫、形寒,逢陰寒之氣則痛著。臨床上單純寒邪致病並非少見,但與濕邪相合為病更為多見,亦可與風邪相兼為病。
4.熱邪致病:熱為陽邪,多以關節灼痛、腫脹紅赤、惡熱為主要表現。每因感於外界陽熱之邪;或素體陽盛,又感風寒濕之邪,郁而化熱致病。在類風濕性關節炎中,熱盛郁久,則發為火毒,其症狀加劇,證情險惡,俗雲「白虎歷節」以名其證,根據熱盛所極之變,實為「火毒痹」之證。
5.濕熱致病:初發既具濕熱表現者為感受自然界的「濕熱」之邪,此病不是兩種邪氣相加而致,而是一種單獨的邪氣,即「濕熱」之邪。
6.寒熱致病:初發即具寒熱表現者為感受自然界的「寒熱」之邪,此病不是兩種邪氣相加而致,而是一種單獨的邪氣,即「寒熱」之邪。
7.痰濁致病:在類風濕中晚期多可見到痰濁之證,痰邪大多來源於津傷和濕聚,津傷有寒邪凝濁和熱邪灼煉而成;濕聚有外濕浸漬壅盛和內濕停蓄而致。
8.淤血致病:在類風濕中晚期多可見到淤血之證,淤血的生成,可見於寒濕痰濁痹阻、氣滯失運、陽虛寒凝等因素,以致絡道不通而發病,則可見「淤痹」。淤痹多以關節、肌肉刺痛,肢體麻木,淤斑為主要表現。
二.正氣虛衰致病:
因臟腑虛弱、氣血陰陽不足等正氣虛衰所致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此皆屬虛症之疇,統稱為「虛痹」。其病機總以氣血陰陽不足,致臟腑形體的絡脈失養所致。
1.臟虛致病:臟腑虛弱不足,是類風濕性關節炎較常見的一種發病原因, 在類風濕性關節炎,以腎虛較為常見。
(1)先天稟賦不足:由於先天不足,腎精素虧,骨絡失充,骨節失於奉養,則發生病變。
(2)後天虛勞損傷:由於房勞、產傷;長期勞累,抗邪力下降;飲食不節,久之傷及脾胃;精血暗耗,肝失所藏,筋失所養等,均可導致關節、肌肉、筋膜的病變。
2.氣血虛損致病:由於脾虛氣化不足,或久勞氣血暗耗,或大病久病之後,或失血之後,均可導致氣血不足。氣血不足,不能充養絡脈,以致皮、肉、筋、骨和臟腑失養,而發生「氣血虛痹」。
3、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方法是什麼??
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方法是什麼
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方法是以葯物治療為主,治療原則是早期診斷、早期合理聯合用葯。常用的治療葯物包括以下幾種:1.抗生素,主要是治療鏈球菌感染。因為風濕性關節炎多是在鏈球菌感染之後出現,所以根治鏈球菌感染是治療風濕關節炎不可缺少的措施。首選的抗生素是青黴素,對青黴素過敏者可以換用其他的抗生素。2.抗炎止痛類葯物,是治療風濕性關節炎常用的葯物,可以解熱、抗炎、止痛,使關節症狀好轉,血沉、C反應蛋白下降,但是不能夠去除風濕的基本病理改變,也不能預防心臟損害及其他合並症。
4、類風濕關節炎的基本病理改變是
滑膜病變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顯著特點之-。主要表現為滑膜的水腫。肥厚和增生。纖維母細胞之血管增生。纖維蛋白原沉積等。這些變化的輕重依病程而異。滑膜水腫和纖維蛋白原沉積是類風濕關節炎的最早期變化。在臨床上則表現為類風濕性關節炎受累關節的腫脹。在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慢性階段,滑膜以增生為主。
5、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症狀是什麼?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症狀有哪些?類風濕性關節炎又稱類風濕(RA),是一種病因尚未明了的慢性全身性炎症性疾病,以慢性、對稱性、多滑膜關節炎和關節外病變為主要臨床表現,屬於自身免疫炎性疾病。該病好發於手、腕、足等小關節,反復發作,呈對稱分布。早期有關節紅腫熱痛和功能障礙,晚期關節可出現不同程度的僵硬畸形,並伴有骨和骨骼肌的萎縮,極易致殘。從病理改變的角度來看,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主要累及關節滑膜(以後可波及到關節軟骨、骨組織、關節韌帶和肌鍵),其次為漿膜、心、肺及眼等結締組織的廣泛性炎症性疾病。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全身性表現除關節病變外,還有發熱、疲乏無力、心包炎、皮下結節、胸膜炎、動脈炎、周圍神經病變等。廣義的類風濕性關節炎除關節部位的炎症病變外,還包括全身的廣泛性病變。
6、風濕性關節炎
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ic arthritis)是一種常見的急性或慢性結締組織炎症。通常所說的風濕性關節炎是風濕熱的主要表現之一,臨床以關節和肌肉遊走性酸楚、紅腫、疼痛為特徵。與A組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有關,寒冷、潮濕等因素可誘發本病。下肢大關節如膝關節、踝關節最常受累。雖然近幾十年來風濕熱的發病率已顯著下降,但非典型風濕熱及慢性風濕性關節炎並非少見。
7、風濕性關節炎與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病嗎?
風濕性關節炎和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兩種不同的疾病。類風濕性關節炎早期與風濕性關節炎都有發熱、關節痛和血沉增快等表現。
臨床上有時較難鑒別。但類風濕性關節炎多為多發性、對稱性的指、掌小關節炎,後期指間關節呈梭形腫大,關節強直或畸形;用水楊酸制劑治療效果不固定,常為臨時性緩解疼痛;並發心臟損害較少;抗「O」多不增高;類風濕因子多為陽性;X 線顯示關節面破壞,關節間隙變窄和骨質疏鬆,甚至關節畸形。而風濕性關節炎好發於膝、踝、肘、腕等大關節,急性期過後關節功能完全恢復,無關節畸形;用水楊酸制劑治療有顯效;抗「O」多可增高;X 線僅顯示關節軟組織腫脹。呈多發性、對稱性。病變關節紅、腫、熱、痛顯著,並有遊走性及反復發作的特點。不遺留關節畸形。有些患者可出現風濕性環形紅斑和皮下小結多發生在指、趾、腕、踝、脊柱等關節。受累關節以腫痛為主,呈多發性、對稱性。後期關節強直、畸形。受累關節周圍皮膚蒼白、變薄、肌肉萎縮。部分患者在關節隆突部偶見皮下小結對水楊酸制劑的反應有顯著效果,效果不固定,常為臨時性緩解疼痛。心臟病變常同時發生心臟病,而引起嚴重的永久性損害,無永久性心臟病變,脾臟與淋巴結不腫大,常腫大。抗「O」
可陽性可陰性,X 線檢查軟組織腫脹,局部及全身骨質疏鬆,受累關節的病理變化,急性期關節周圍組織水腫,關節腔內有多量漿液纖維蛋白滲出,滑膜充血水腫,並有膠原纖維變性、壞死和較多的單核細胞、淋巴細胞浸潤。此時關節局部出現紅、腫、熱、痛和活動受限等急性炎症表現。急性期過後,滲出物完全吸收,不出現關節畸形早期表現為滑膜關節囊周圍軟組織發炎,滲出多量液體而使關節腫大,滑膜絨毛增生。後期有血管翳樣肉芽組織形成,侵犯並破壞關節軟骨,最後軟骨面的肉芽組織纖維化,使上下關節面互相融合,形成關節的纖維性強直和畸形。
8、類風濕性關節炎有什麼病理表現?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以關節和關節周圍組織的非感染性炎症為主的全身性疾病,如累及其他臟器,可引起心包炎、心肌炎、胸膜炎,還可並發血管炎以及末梢神經損害等。
本病患者可出現關節症狀和關節外症狀。
關節症狀的早期表現為:對稱性多關節紅腫熱痛,常見四肢小關節指間近端關節梭形腫脹,掌指(跖趾)、腕、膝、肘、踝甚至顳頜關節等腫痛。晨起關節僵硬,午後逐漸減輕,為本病重要特徵。中、晚期表現為:隨著病情進展轉為慢性、遷延性,關節滑膜滲出發展為增殖、肉芽病變,關節活動受限,繼而侵蝕骨、軟骨,引起關節面移位及脫臼,加上韌帶、關節囊及關節周圍組織破壞,致使關節變形。
關節外症狀表現在皮膚、眼部和骨胳肌內系統。部分患者出現皮下結節,多發於受壓和受摩擦的部位。結節可呈移動性或固定性,無痛或稍有壓痛,圓形或橢圓形,質地堅韌如橡皮,直徑1~3厘米大小不等,一般有結節的患者,多示病情活動,預後較差。患者常見鞏膜或角膜周圍深層血管充血,視物模糊,表現為慢性結膜炎、鞏膜炎、虹膜炎、脈絡膜炎、角膜結膜炎等。還可出現肌炎、腱鞘炎、骨質疏鬆所致的病理性骨折等。
本病患者嚴禁風寒、潮濕等誘發因素,出汗後不可當風。根據身體狀況,適當活動,可減輕症狀,有利於康復。要保持情志暢達,避免消極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