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麼病可以申請慢性病
高血壓病、糖尿病、肝硬化、風濕性**病、肺心病、慢性病毒性肝炎、肺結核、淋巴結核、甲狀腺功能亢進、甲狀腺功能低下、類風濕性關節炎、溶血性貧血、白血病、復發性阿弗他口腔潰瘍、冠心病(僅包括心肌梗塞和心絞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再生障礙性貧血;
慢性腎臟疾病(CKD)三期及以上、重症肌無力、系統性紅斑狼瘡、伴多發骨折的嚴重骨質疏鬆症、白塞氏病、侵襲性牙周炎、口腔扁平苔蘚、銀屑病、下肢靜脈曲張、股骨頭壞死、帕金森氏病、惡性腫瘤、精神分裂症。
(1)風濕免疫引起的腎炎擴展資料:
申請慢性病貧困患者補助需提供下列資料(病歷資料為國家公立二級或以上醫院):
1、住院病歷的復印件(住院首頁等)或門診病歷及搶救病歷的復印件;
2、當年度診斷證明書;
3、當年度相關的輔助檢查及化驗單的復印件;
4、本人近期兩張免冠照片;
5、身份證、戶口本復印件各一張;
6、申請人的銀行卡復印件。
普通門診慢性病和門診特殊病的認定標准由社保部門的相關規定確定。
2、十二種慢性病是什麼?
高血壓、糖尿病、慢性腎炎、支氣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肝硬化、類風濕性關節炎、冠心病、肺結核、腎病綜合症、風濕性心臟病、慢性肝炎
3、免疫球蛋白M和C-反應蛋白兩項指數比標准值高有什麼臨床意義
免疫因子及免疫球蛋白檢測
(正常正 常 值各個實驗室均不同,請參照檢驗醫院提供的正常值)
補體C3
【正 常 值】
1.12 ±0.55mg/L(1.01-1.86)
【臨床意義】
C3是補體系統中含量最多、最重要的一個組分,它是補體兩條主要激活途徑的中心環節,有著重要的生物學功能,因此對C3的研究日趨重視。
降低:主要見於免疫復合物引起的腎炎、系統性紅斑狼瘡、反復性感染、皮疹、肝炎、肝硬化、關節疼痛等。
增高:見於各種傳染病及組織損傷和急性炎症,肝癌等。
補體C4
【正 常 值】
0.553±0.109mg/L(0.16-0.47)
【臨床意義】
C4是補體經典激活途徑的一個重要組分,它的測定有助於SLE等自身免疫性疾病診斷,治療和病因探討。
降低:見於免疫復合物引起的腎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病毒性感染、狼瘡性症侯群、肝硬化、肝炎等。
增高:見於各種傳染病、急性炎症、組織損傷、多發性骨髓瘤等。
C4含量升高常見於風濕熱的急性期、結節性動脈周圍炎、皮肌炎、心肌梗塞、Reiter綜合征和各種類型的多關節炎等;降低則常見於自身免疫性慢性活動性肝炎、SLE、多發性硬化症、類風濕性關節炎、IgA腎病、亞急性硬化性全腦炎等。在SLE,C4的降低常早於其他補體成分,且緩解時較其他成分回升遲。狼瘡性腎炎較非狼瘡性腎炎C4值顯著低下。
血清總補體溶血活性(CH50)測定
【正 常 值】
50~100kU/L(CH50)
【臨床意義】
補體是存在於正常人新鮮血清中的一組不耐熱、具有酶活性的、比較復雜的血清蛋白。補體是一個多種血清蛋白組成的復雜系統。它除了具有溶血作用和一定的殺菌作用外,還可以促進炎症反應,參與一些變態反應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理過程。補體並不隨機體的免疫反應增加而升高,只有在疾病情況下才出現波動。
要機體發生炎症時,補體值可以增高,但在多種自身免疫性疾患和變態反應性疾患,補體值往往下降。因此,臨床上動態觀察補體值的變化,以這一類疾病的診斷、病因研究及預後判斷有重要意義。
血清補體值增高:可見於許多炎症疾患以及阻塞性黃疸、糖尿病、急性風濕熱、皮肌炎、甲狀腺炎、結節性結腸炎、菌血症、急性心肌梗塞、各種傳染病、肺炎、腫瘤等。
補體減低:見於免疫復合物引起的腎炎、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關節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休克、異體移植排斥反應、痢疾的反復發作、橋本氏甲狀腺炎等。
非特異性循環免疫復合物
免疫復合物即是抗原-抗體復合物。機體內免疫復合物的形成,即是機體防禦機制的一部分,也是免疫復合物形成的基礎。
循環免疫復合物(CIC),主要是指血液中免疫復合物,對循環免疫復合的檢測、近年來受到廣大臨床醫師和實驗室工作者的重視。檢測循環中免疫復合物的存在及其含量變化,對免疫復合物的診斷,病程的動態觀察,以及對預後的判斷都有其重要意義。
根據形成免疫復合物的抗原-抗體的已知或未知的將CIC分為兩大類,前者為特異性免疫復合物(如乙型肝炎的HBsAg-抗-HBs,甲狀腺蛋白抗原-甲狀腺球蛋白抗體形成的免疫復合物);後者為非特異性免疫復合物(如腎小球腎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等)。非特異性免疫復合物的檢測應用較廣泛,方法也較多。
【正 常 值】
聚乙二醇沉澱試驗:陰性
聚乙二醇-酚顯色法:4.60±8.20mg/L
固相CIq酶聯免疫吸附試驗:1~36mg/L
PEG沉澱—紫外分光比色法:吸光度≤0.12
單株類風濕因子沉澱試驗:陰性(正常血清與mRF不形成沉澱線)
【臨床意義】
免疫復合物增高的疾病有:血清病、葯物熱、腎小球腎炎、脈管炎、系統性紅斑狼瘡、乾燥綜合症、慢性活動性肝炎、硬皮病、皮肌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等。
免疫球蛋白
免疫球蛋白G
【正 常 值】
IgG 8.44-19.12g/L
【臨床意義】
1.年齡與血中Ig含量有一定關系。
2.免疫球蛋白異常
(1)低Ig血症:有先天性和獲得性二類。 先天性低Ig血症,主要見於體液免疫缺損和聯合免疫缺陷病。一種情況是Ig全缺,如 Bruton 型無Ig血症,血中IgG<1g/L,IgA與IgM 含量也明顯降低。另一種情況是三種Ig 中缺一或二種。最多見的是缺乏IgA,患者易患呼吸道反復感染;缺乏IgG 易患化膿性感染; 缺乏IgM 易患革蘭陰性細菌敗血症。 獲得性低Ig血症,血清中IgG<5g/L,引起的原因較多,如有大量蛋白丟失的疾病(剝 脫性皮炎、腸淋巴管擴張症、腎病綜合征);淋巴網狀系統腫瘤(淋巴肉瘤、何傑金病);中毒 性骨髓疾病等。
(2) 高Ig血症 感染:各種感染,特別是慢性細菌感染可使Ig升高。如慢性骨髓炎、慢性肺膿腫,血IgG 可升高。子宮內感染時臍血或生後兩日的新生兒清中IgM含量可>0.2g/L或>0.3g/L。 自身免疫病、肝臟疾病(慢性活動性肝炎、原發性膽汗肝硬變、隱匿性肝硬變)患者可有 3種Ig升高。慢性活動性肝炎IgG和IgM升高明顯。各種結締組織病中常見Ig升高。SLE以 IgG 、IgA 或IgG 、IgM升高較多見;類風濕性關節炎以IgM增高為主。
M蛋白血症:主要見於漿細胞惡性病變,包括多發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等。
免疫球蛋白A
【正 常 值】
0.6~3.4g/L (濁度計法)。
【分析變異】
濁度計法分析變異系數CV=8%。
【生物學變異】
1.升高 社會—經濟學因素(黑色人種)約可升高20%~75%,60~80歲老人約升高15%~60%,雨季較旱季約高20%。鍛煉約升高14%,冬季較夏季約高10%~14%。肥胖女性約升高30%,男性約升高4%~30%。
2.降低 新生兒顯著減低達98%~100%,3~5歲兒童約低50%,口服避孕葯約降低11%~40%,妊娠約升高20%
【葯物影響】
L-門冬醯受酶通過增加肝臟合成IgA的作用約升高30%~60%,嗜酒者如繼續飲酒可導致IgA 升高。
甲基強的松龍致43%病例的IgA明顯降低。甲苯、二甲苯和苯的職業接觸者其IgA明顯降低,嗜酒者戒酒一年以後可降低。右旋糖苷導致IgA降低。
【病理學變異】
1.升高 見於多發性骨髓瘤,α-重鏈病、良性低蛋白血症、酒精性肝硬化、活動性慢性肝炎、多發性硬化、風濕病、感染性疾病和接種。
2、降低 見於小腸病、腎臟病、癌、誇希奧科營養不良、醫源性低丙種球蛋白血症、原發性低丙種球蛋白血症和無γ-球蛋白血症。
免疫球蛋白M
【正 常 值】
IgM 0.5-1.96 g/L
免疫球蛋白D
【正 常 值】
IgD xx g/L
IgD的生物學功能未完全闡明。妊娠末期、大量吸煙者、IgD型骨髓瘤患者血清中IgD含量升高。
免疫球蛋白E
【正 常 值】
IgE xx g/L
變態反應性疾病、寄生蟲感染、急性或慢性肝炎、IgE骨髓瘤、SLE、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血清IgE含量升高。
C反應蛋白
[英文縮寫]CRP
[參考值]速率比濁法:<8mg/L
[臨床意義]C反應蛋白是細菌感染和嚴重組織損傷的一項診斷指標。其升高可見於:
1.組織損傷、感染、腫瘤、心肌梗塞及一系列急慢性炎症性疾病,如風濕性關節炎、全身性血管炎、多肌痛風濕病等。
2.術後感染及並發症的指標:手術後病人CRP升高,術後7—10天CRP水平應下降,如CRP不降低或再次升高,提示可能並發感染或血栓栓塞。
3.可作為細菌性感染和病毒性感染的鑒別診斷:大多數細菌性感染會引起患者血清CRP升高,而病毒性感染則多數不升高。
4.近年來有研究指出用超敏乳膠增強法測CRP,提高測定的敏感性,可用於冠心病和心梗危險性的預測。
4、腳腫是什麼原因
腳腫是水腫病的常見症狀之一。
見《證治要訣·腫》。一作足腫。因濕熱太甚,脾虛不足,脾虛氣滯,久病正虛所致。《醫林繩墨》卷五:「足腫者,謂腿足作腫也。有濕熱太甚而作腫者,其色紅腫,當清濕熱,如當歸拈痛湯亦可。有脾虛不足而作腫者,其色白腫,當養脾氣,如參苓白術散加牛膝、苡仁。有脾虛氣滯而不行者,腫久必有水出,破之難痊,治宜實脾為要,如參苓白術散加升麻、澤瀉。有病久而作腫者,其腫下連足趺,如皮腫可治,肉腫難除,當養正健脾,如補中益氣湯加牛膝、續斷。」參見水腫條。
5、求「足三里」的准確位置圖?
「足三里」的准確位置在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犢鼻與解溪連線上。位置圖如下:
足三里穴,是「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之一,位於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犢鼻與解溪連線上,淺層布有腓腸外側皮神經。深層有脛前動、靜脈的分支或屬支。主治胃腸病證,下肢痿痹,神志病,外科疾患,虛勞諸證。操作方法為直刺1~2寸。
(5)風濕免疫引起的腎炎擴展資料:
按摩足三里好處
1、按摩足三里,能通經活絡、疏風化濕,上午7-9點,胃經最旺時,按摩能促進胃腸蠕動,加速身體脂肪消耗,達到減肥的目的。晚上9-11點脾經最旺時按摩此穴,脾主運化,能把飲食水谷轉化成能量,運輸給各個臟器,從而達到進補的作用。
2、按摩足三里能抗衰老,強身健體,對各種老年疾病都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3、長按足三里,能調節身體免疫力,增強抵抗力,起到養生保健的效果,
4、按摩足三里能美容,按摩此穴可以調和氣血、美化肌膚。足三里屬胃經,是治療脾胃的穴位,脾胃好身體才能健康。
6、生吃大蒜頭的好處和壞處是什麼??
生吃大蒜的好處:
1. 降低血脂、防止血栓:大蒜有效成分具有明顯的降血脂及預防冠心病和動脈硬化的作用,並可防止血栓的形成。
2. 抗炎滅菌:紫皮大蒜揮發油中所含的大蒜辣素等具有明顯的抗炎滅菌作用,尤其對上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真菌性角膜炎、隱孢子菌感染有顯著的功效。
3. 預防關節炎:大蒜能「除風濕,破冷風」,對風寒濕類關節炎有抑製作用。
4. 調節胰島素:大蒜中含硒較多,對人體的胰島素合成下降有調節作用,所以糖尿病患者多食大蒜有助於減輕病情。
5. 防止癌腫:大蒜素及其同系物能有效地抑制癌細胞活性,使之不能正常生長代謝,最終導致癌細胞死亡。
生吃大蒜的壞處:
有明顯的刺激性,可引起口、舌灼痛感、惡心等。吃蒜還會產生口臭,大量服用,可減少胃液分泌。
(6)風濕免疫引起的腎炎擴展資料:
蒜汁可止癢:如果患了皮膚濕疹、癬和皮炎等,塗抹蒜汁能解除奇癢。將半頭大蒜(最好是紅皮蒜或獨頭蒜)去皮切碎,放到—塊8~10厘米見方的紗布上,將蒜末包起來,用橡皮圈將口扎緊,再放到案板上,隔著布將蒜搗爛。將蒜汁塗在患處,瘙癢能立刻消除。皮膚撓破處,塗後有微痛,片刻後即不痛。蒜包用過幾次變干,泡在水裡揉搓一番,可再用一兩次。
大蒜可生食、搗泥食、煨食、煎湯飲、或搗汁外敷、切片炙穴位。發了芽的大蒜食療效果甚微,腌制大蒜不宜時間過長,以免破壞有效成分。
參考資料:網路-大蒜
7、糖類的分類
8、鐵皮石斛有什麼功效
1、護肝利膽
鐵皮石斛有較好的利膽作用。歷代醫家都認為「鐵皮石斛」具有滋養肝陰的作用,是治療各種肝膽病的要葯,可用於治療肝炎、膽囊炎、膽結石等肝膽疾病。
2、強筋降脂
人進入中年以後,陰津開始衰弱,筋骨功能逐漸減退,鐵皮石斛能夠滋養陰液、潤滑關節,從而達到強筋健骨、流利關節、增強抗風濕的效果。現代葯理研究還表明:鐵皮石斛能提高應激能力,具有良好的抗疲勞、耐缺氧作用;可促進循環、擴張血管、降低血膽固醇和甘油三脂。
3、降低血糖
鐵皮石斛功能養陰清熱潤燥,自古以來就是治療糖尿病的專用葯。臨床研究表明,鐵皮石斛不僅可以增強胰島素活性,同時能顯著降低血糖水平,使血糖恢復正常。
(8)風濕免疫引起的腎炎擴展資料
新鮮鐵皮石斛最大程度保留了其自然之精華。鮮食可以清熱、養陰、生津,可攝入大量石斛多糖和石斛鹼,清除體內垃圾和毒素、凈化血液、再生細胞、加速傷口復原、抑制細胞的變異、促進人體新陳代謝。
鐵皮石斛入茶,能品出特有的草木清香,甘甜清涼的滋味令喉頭清爽、身心舒暢,長期飲用對健康極其有益。最常見的還是使用鐵皮石斛干品中的鐵皮楓斗進行煮、泡飲。
民以食為天,葯補不如食補,鐵皮石斛葯食兩用,將鐵皮石斛加入日常飲食中,邊吃邊補,這可能是大家最樂意的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