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哪些是慢性支氣管炎的典型病變()A.粘膜腺
【多選題】慢性支氣管炎的主要病變是()。
A . 黏膜上皮損傷
B . 黏液腺增生、肥大
C . 杯狀細胞增多
D . 軟骨、平滑肌束被破壞
E . 鱗狀上皮化生
答案是A,B,C,D,E
2、牛肺疫的病理變化
主要特徵性病變在呼吸系統,尤其是肺臟和胸腔。肺的損害常限於一側知,初期以小葉性肺炎為特徵。中期為該病典型病變,表現為漿液性纖維素性胸膜肺炎,病肺呈紫紅、紅、灰紅、黃或慶色等不同時期的肝變而變硬,切面呈大理道石狀外觀,間質增寬。病肺與胸膜粘連,胸膜顯著增厚並有纖維素附著。胸專腔有淡黃色並夾雜有纖維素之滲出物。支氣管淋巴結和縱膈淋巴結腫大、出血。心包液混濁且增多。末期肺部病灶壞死並有結締組織包囊包裹,嚴重者結締組織增生使整個壞死灶屬瘢痕化。
3、動脈硬化典型病變的發展過程分為幾個階段。
1、無症狀期或隱匿期 其過程長短不一,包括從較早的病理百變化開始,直到動脈粥樣硬化已經形成,但尚無器官或組織受累的度臨床表現。
2、缺血期 症狀由於血管狹窄、器官專缺血而產生。
3、壞死期 由於血管內血栓形成或管腔閉塞而產生器官組織壞死的症狀。
4、硬化期 長期缺血,器官組織硬化(纖維化)和萎縮而引起症狀。 不少病人不經過壞死期屬而進入硬化期,而在硬化期的病人也可重新發生缺血期的表現。
4、國家規定十種輕症包含什麼
十種輕症
極早期惡性腫瘤或者惡性病變: 早期惡性腫瘤一般指侵犯程度不深、體積不大並且沒有轉移的惡性腫瘤。
不典型的急性心肌梗塞:不典型的心肌梗塞,由於表現多樣,常會造成誤診和漏診,應引起人們的警惕。無痛性心肌梗塞多見於老年病患者,發病後常無明確的胸痛表現,而僅表現為面色蒼白、神志淡漠、食慾減退或者惡心嘔吐、血壓下降等。
輕微腦中風:輕微腦中風的症狀是多樣的。1、能說出它的用途,但卻叫不出名稱。 2、能聽懂別人的話語,但不能表達自己的意思。 3、表現為答非所問,自說自話。
冠狀動脈介入手術(非開胸手術):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指經心導管技術疏通狹窄甚至閉塞的冠狀動脈管腔,從而改善心肌的血流灌注的治療方法。
心臟瓣膜介入手術(非開胸手術):瓣膜成形術,即對損害的瓣膜進行修理。瓣膜成形術通常用於病變輕微的二尖瓣或三尖瓣,而對於於嚴重的心臟瓣膜病變,特別是風濕性心臟瓣膜病,多選擇瓣膜置換術。瓣膜成形術的主要方法如Key氏成形、DeVega成形以及利用C型環成形等方式。
視力嚴重受損(三周歲開始理賠):指被保險人年滿3周歲後因疾病或意外傷害導致雙目視力永久不可逆(注2)性喪失,雖然未達到本合同所指重大疾病「特定年齡雙目失明」的給付標准。
主動脈內手術(非開胸手術):主動脈手術一般指針對主動脈疾病進行的手術,比如主動脈置換手術
腦垂體瘤、腦囊腫、腦動脈瘤及腦血管瘤:腦垂體瘤也叫垂體腺瘤,是常見的神經內分泌腫瘤之一。
較小面積Ⅲ度燒傷:你好,三度燒傷是燒到真皮層了,所以局部會有腐肉,深處結痂不要隨便去除。
輕度顱腦手術:輕微腦損傷致經常出現自語和不自主的小動作是腦植物神經(自主神經)經麻或腦細胞損失後的功能不全,如此神經功能不能興奮,再多的治療也難以使此病得以恢復。
5、關於癌前病變和癌前疾病
惡性腫瘤的發生是一個逐漸演變的過程,人體上某些器官的一些良性病變容易出現細胞異常增生,具有惡性變化傾向,這些異常增生具有癌變傾向的病變稱為癌前病變。癌前病變是惡性腫瘤發生前的一個特殊階段,並非所有癌前病變都會變成惡性腫瘤。
癌前病變常常繼發於某些慢性疾病。患這些疾病的人比其他人得癌症的機會要大大增加,因而這些疾病就被稱為癌前疾病或癌前狀態。癌前疾病是一個臨床學概念,是一類疾病,包括病因病理、臨床症狀、體征和輔助檢查的異常改變。實際上,細胞癌變過程是分階段發展和逐漸演變的。從致癌因子攻擊正常組織細胞到產生癌症,一般需要10年以上甚至更長的時間。當然也有進展迅速、病程較短者。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癌前疾病是通過癌前病變發展成癌症的。而癌前病變也分為輕、中、重等不同階段。
目前公認的癌前病變(疾病)有:
一、上皮組織來源的癌前病變是非典型增生(異型增生),特別是中-重度非典型增生癌變風險極大。
(1)呼吸系統:1.鼻咽黏膜上皮重度增生、2.鼻腔乳頭狀瘤、3.喉部乳頭狀瘤。4.聲帶粘膜過度增生、白斑,5.支氣管粘膜上皮的不典型增生。6.支氣管腺瘤。
(2)消化系統:1.食管上皮重度增生(食管鱗狀上皮不典型增生或Barrett食管改變)、 2.萎縮性胃炎伴胃粘膜不典型增生、3.慢性潰瘍性結腸炎伴結腸黏膜不典型增生、4.腸道絨毛狀腺瘤、5.胃腸道單發或多發的息肉樣腺瘤、6.膽囊息肉樣腺瘤、7.乙型肝炎及肝硬化。
(3)泌尿生殖系統:1.膀胱粘膜上皮的移行細胞不典型增生。2.膀胱內翻性乳頭狀瘤、 3.重度前列腺上皮內瘤。4.乳腺囊性增生病、5.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和乳腺纖維腺瘤。
6.子宮頸重度糜爛伴不典型增生。7.子宮內膜增生症伴不典型增生。
(4)皮膚黏膜:1.皮膚著色性干皮病、2.皮膚角化症(特別是大小魚際處的手掌角化症)。3.粘膜白斑伴不典型增生,多發生於口腔、食管、外陰、陰道、宮頸、陰莖。4.增殖性疤痕(特別是化學葯品燒傷引起的疤痕)。5. 口腔紅斑、6.口腔粘膜下纖維化、7.盤狀紅斑狼瘡、8.扁平苔癬等。
(5)內分泌系統:1.甲狀腺非典型腺瘤、2.甲狀腺乳頭狀腺瘤。
二、間葉組織來源的病變 :1.浸襲性纖維瘤病、2.成脂肪細胞瘤、3.平滑肌母細胞瘤(不典型或奇型的平滑肌細胞瘤稱奇異性平滑肌瘤)。
三、淋巴組織來源的病變 :1.血管成免疫細胞性淋巴結病、2.假性淋巴瘤、3.單核細胞增多症。
四、骨組織來源的病變:1.骨母細胞瘤、2.良性成軟骨細胞瘤、3.骨軟骨瘤、4.軟骨瘤、5.骨成纖維性纖維瘤、6.骨組織細胞增生症X。7.畸形性骨炎、8.變形性骨炎(骨Paget病)。
五、神經外胚葉來源的病變 :1.連接痣、2.APUD瘤等。
6、肝癌前病變
肝臟的癌前病變包括:
①肝炎和肝硬化:大多數肝細胞癌是在肝硬化的基礎上發百生,肝炎→肝硬化→肝癌的三步發展模式仍是肝癌發生的基本途徑。
②肝細胞度不典型增生:圖象分析和原位雜交技術研究表明肝細胞不典型增生已經脫離了正常肝細胞群體,具備了癌前病變的一般病理生理學特徵,是回處於癌前不同演變階段的具有高度增殖活性的異常細胞群體。
③肝腺瘤樣增生:是具有高度惡變傾向的在肝硬化基礎上形成的結節性增生性病變。答
④肝細胞腺瘤:約10%發生惡變,血清AFP升高有助於診斷。
⑤其他:如糖原蓄積症、少數代謝性疾病可發生惡變。
7、求病理實驗圖片(顯微鏡下觀),要典型病變
要哪方面的,我認識病理醫師的。
8、甲狀腺結節穿刺結果是非典型性病變是什麼意思
良性到惡性的中間過渡期,很幸運發現的早,趕緊切了
9、典型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臨床表現有哪些?
開始往往是關節局部比較輕微的酸痛和僵硬,病情交替地緩解與復發,逐漸加重,常伴有倦怠乏力、食慾減退、發熱、貧血、體重減輕等全身症狀。
(1)關節炎的臨床表現
①晨僵現象與關節僵硬。所有類風濕患者都有這種表現,是重要的診斷依據之一。其特點是於早晨或睡醒後出現關節僵硬,活動不靈活,嚴重時可有全身僵硬感,起床後經活動或溫暖後,即覺緩解或消失。晨僵現象表明類風濕病變在活動,晨僵持續時間的長短與病變嚴重程度是一致的。晨僵常伴有肢端或指(趾)發冷和麻木感。晨僵可分為三度:輕度晨僵,起床活動1 小時內晨僵緩解或消失;中度晨僵,起床後活動1 ~ 6 小時內晨僵緩解或消失;重度晨僵,起床後6 小時以上,晨僵緩解或消失,或終日晨僵。
②關節腫脹或疼痛。這也是幾乎所有類風濕患者的必備症狀。
絕大多數患者是以關節腫脹開始發病的。腫脹是由關節腔內滲出液增多及關節周圍軟組織炎症改變而致,表現為關節周圍均勻性腫大,手指近端指關節的梭形腫脹是類風濕患者的典型症狀之一。關節疼痛的輕重通常與其腫脹的程度相平行,關節腫脹愈明顯,疼痛愈重,甚至劇烈疼痛。由於劇疼,當別人伸手去觸摸他的關節時,患者就用手擋起來保護或回縮。若讓其主動活動關節,有時還可勉強地伸屈。
臨床上要注意有無自發痛與活動痛。自發痛即關節不活動時或在安靜自然位置狀態下也痛,有時甚至從睡眠中疼醒,這表明病變發展較快或急,且較嚴重;活動痛即當活動關節時才覺疼痛,這表明關節炎症比較輕或趨於緩解。
類風濕關節痛的特點是活動後減輕,休息後剛開始活動時又加重,如久坐後站立起步和行走則困難,患者常「坐下起不來,起來坐不下;手指與肘屈曲過久以後,剛伸直時疼痛加重。」但這些現象經活動片刻後即減輕,逐漸活動自如,走路的步伐也可加快。關節晨僵和腫痛嚴重時,患者部分或全部喪失自理生活的能力。關節痛在早晨、夜裡和陰天下雨、寒冷、受凍尤其是感冒時加重。
檢查時可見關節腫脹,局部多半不紅,呈皮膚本色;也有發紅或微紫的,這多見於小兒的足拇或手指關節腫脹時。關節觸之發熱,觸疼或明顯壓疼。關節積液時有明顯的波動感,尤以膝關節明顯。
關節腫脹在四肢小關節最易檢查出來,而肩髖關節腫脹卻不易查出。
③受累關節。類風濕病可累及人體全身187 個滑液關節的任何一個,包括構成關節的滑膜、軟骨、骨及肌腱、韌帶、滑囊、肌膜都可受到侵犯。常見受累發病的關節是指趾、拇、踝、腕、肘、膝、髖、顳頜、胸肋、頸和肩。有人統計,約有30% 的患者首起發病的是指關節;26% 的患者首起發病的是膝關節;10% 的患者首起發病的是腕關節。類風濕起病時多為1 ~ 3 個關節,以後受累關節的數目絕大多數患者為4 ~ 10 個以上關節。據記載,類風濕極少侵犯遠端指、趾關節。
④關節炎轉移。即關節炎從一個關節發展到另一個關節,有以下三個特點。
遊走性:早期關節疼痛(無腫脹)的遊走性比較明顯,遊走間隔期比較短,多半在1 ~ 3 天,很少超過1 周。一旦關節出現腫脹後,則腫脹在這個關節上持續的時間較長,首先發病後的第一個關節腫脹多半持續3 個月至一年以上,這一點是區別其他關節炎的重要特徵。第一個關節腫脹發病後,多半經1 ~ 3 個月才能轉移到另一個或另一對關節,即關節腫脹的遊走間隔期在1 個月以上,這是區別於其他關節炎的另一重要特點。此後,關節腫痛像「接力賽」一樣,這個腫痛還未消失,另一個或幾個關節又開始發生腫痛。
對稱性:關節炎的遊走(轉移)經常是對稱性的,除早期遊走性疼痛之外,關節痛很少是非對稱的。單關節炎少見。
相互制約現象:第一個關節腫脹轉移到另一個關節之後,該(第一個)關節的腫痛較快(1 ~ 3 天)減輕,數周至數月後可全消退,而新發病的關節腫痛漸趨嚴重。
⑤關節摩擦音。類風濕的關節炎症期,運動關節時檢查者的手常可感到細小的捻發音或有握雪感,以肘、膝關節為典型,此表明關節存在炎症。有的關節炎症消退後,活動關節可以聽到或觸到嘎嗒聲響,這在指和膝關節、髖關節最明顯,可能是類風濕伴有骨質增生所致。
⑥關節功能與活動受限。在早期,關節發生腫脹時,多數患者因劇痛不敢活動,關節功能受到限制,一般來說關節活動受限的程度與炎症程度相一致。晚期關節活動受限,主要由於關節強直和各種畸形所致。關節強直和畸形的程度與是否得到及時正確的醫療指導、是否注意功能鍛煉、病情進展的快慢等因素有關。關節功能嚴重障礙時,患者部分或全部喪失生活自理的能力或卧床不起,患者翻身、起床、穿衣、結解紐扣、梳頭、刷牙、拿碗拿筷、吃飯、洗衣、彎腰、行走都發生困難。
常見的畸形有「類風濕手」「類風濕足」等。類風濕手的畸形特徵如下。
鵝頸畸形:掌指關節屈曲,近端指關節過伸和遠端指關節屈曲,從側面看手指的形狀很像鵝的頸部。
扣眼畸形:近端指關節屈曲,遠端指關節過伸,手呈扣眼狀。
鰭形手:初起僅見掌指關節與近端指關節梭形腫脹,以後逐漸向尺側偏斜,形如魚鰭,嚴重者可向腕關節發展。類風濕足的畸形特徵為跖趾關節半脫位及拇趾關節外翻,以及向腓側偏移和跖趾關節偏向跖側,可引起嚴重的疼痛及步行困難。
(2)關節周圍病變
①類風濕皮下結節。多見於類風濕高度活動,血沉持續增快和類風濕因子陽性時,是確定類風濕與判斷病變活動的標准之一。類風濕皮下結節的發病率為5% ~ 25%,其大小約為0.2cm ~ 3cm,猶如扁豆、花生米、胡桃,呈圓形或卵圓形,通常如骨樣堅硬,無痛,可活動。其數目一至數十個不等,多見於關節周圍,尤其是肘關節鷹嘴處、腕關節、指關節伸側。另外,全身的結締組織均可出現。
②關節附近肌肉萎縮及肌無力。關節附近的肌肉萎縮和肌無力出現的速度較快,有的於10 ~ 12 天即可發生,數周後多半是明顯的,並以伸肌萎縮為著。肌萎縮常伴有疼痛、灼熱感、僵硬、無力、知覺過敏或減退、肌肉緊張或壓痛。肌無力常表現為握力減退,兩下肢行走不能持久、發軟或膝有突然跪倒現象。因此,臨床上將雙手握力和步行時間作為治療效果的指標。在肌萎縮的基礎上,會發生肌硬化和攣縮。由於肌萎縮、攣縮和關節脫位,致使指、趾或四肢關節向外側偏位。
③骨受累。類風濕患者可發生股骨頭和其他部位的骨無菌(缺血)性壞死,嚴重時可導致殘廢。類風濕嚴重的骨質疏鬆,常引起骨痛、關節活動受限、自發性骨折。
10、不典型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類型和表現有哪些?
(1)發熱型類風濕
①長期高熱為主要表現的類風濕。本症的臨床特點是長期發熱,皮疹,關節炎,肝脾和淋巴結腫大,血沉增快,白細胞增多和嗜酸性粒細胞增多或不消失,血中無細菌生長,抗生素治療無效而激素治療有效。
發熱前可有感冒、咽炎、扁桃體炎、肺炎、外傷、寒冷等誘發因素。
發熱多半在38℃~ 40℃以上,常為不規則持續性間歇熱。一般於每日午後開始發熱,至傍晚或半夜熱退。有的患者從午夜或早晨開始發熱,黎明或早飯後降至正常。發熱可持續數周、數月、甚至十多年,有的從兒童期開始發熱,至成人時仍發熱。當發熱患者發展為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關節腫痛出現之後,體溫轉為持續性低熱,發熱間期延長或迅速降至正常,即所謂「關節一腫,發熱到頭」。
②長期低熱為主要表現的類風濕。這種患者的症狀極不典型,往往被誤診為結核或風濕熱,但經過密切觀察,還是能夠確診的。
患者體溫長期在37.2℃~ 38℃之間,很少超過38℃。低熱可持續數月至數年。低熱期間全身症狀雖不重但較多,且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前驅期表現,如明顯乏力、易累、倦怠、多汗(尤其是額部、口鼻周圍、鼻尖和手足掌部),全身肌肉和多關節遊走性疼痛或不定位的肢體酸痛不適,肢體發涼、麻木及蟻走感等等。這些表現當天氣變化、陰雨天、寒冷尤其感冒時加重。於低熱和以上全身症狀出現數周或數月之後,出現關節(雙手多見)或全身僵硬現象,以晨起或睡醒後顯著,活動後消失。通常經數月至1 ~ 2 年低熱與上述前驅期表現之後,出現典型類風濕性關節炎症狀。之後,低熱消失或因關節腫痛突出而退居次位。
(2)單關節炎
單關節型類風濕常從髖、膝、踝單關節開始發病,以後病變始終在某一個關節上,反復腫痛,緩解與加重緩慢交替進行,且常伴有其他關節疼痛(但不腫),病程可持續一年至數年,最終伴發骨關節病,可留有輕度關節畸形和功能障礙。如能早期正確診斷和治療,多半能夠治癒,預後良好。只有少數發展為多關節炎,而病程經過轉為慢性。此型多見於兒童和青少年。
(3)少關節炎
此型類風濕的關節炎症多半固定在2 ~ 3 個關節上,常見的發病關節為腕、踝、膝、跖、髖。關節症狀較輕,發展較緩慢,有較長時間的緩解期,有半數伴有虹膜睫狀體炎。經積極治療後可完全控制或治癒,可留有關節粗大、微痛或僵硬、強直。部分患者經數周數月後復發,轉為亞急性和慢性。但一年內發病關節不超過四個且未伴有虹膜睫狀體炎者,預後良好。此型多見於兒童和青少年。
(4)「乾性」關節炎
所謂「乾性」關節炎,即臨床上以關節僵硬、攣縮為主要表現的類風濕性關節炎。關節腫脹不明顯或無腫脹,劇烈疼痛或反而無痛,但關節破壞及增生發展得很快,數月至1 ~ 2 年內即可使關節毀損變形,發展成殘廢。此型的類風濕病變可能是首先在骨組織內發生肉芽腫而後波及關節,才致關節的病變,而關節腔內的滲出液很少。
(5)內臟型類風濕
內臟型類風濕多發於兒童和青少年,炎症活動度高,多數伴發類風濕皮下結節、白細胞增多、血沉持續增快、嚴重貧血、類風濕因子陽性且滴度很高,以及肝脾和淋巴結腫大,同時伴有一個或幾個內臟受累的表現。其特點是當內臟症狀突出時,關節腫痛的表現一般是中等的,有時較輕微或退居次要地位。
①心臟病。有人統計類風濕性心臟病的臨床發病率為14.5%。
有些患者的心臟病極輕,臨床無症狀,故屍檢結果發病率更高,約38.8%。由此看來類風濕性心臟病的發病率比人們的印象要高得多。
類風濕性心臟病表現為心包炎、心肌炎和心內膜炎。值得慶幸的是病變很輕,一般無臨床症狀,只有當類風濕病變高度活動時,才出現一些心臟症狀,且不發生心力衰竭,心臟病經治療後很快消失。
②血管炎。是類風濕內臟型中最嚴重的一種,被稱為壞死性動脈炎、惡性類風濕。血管的炎症和血管的閉塞性病變是本病的重要病理性改變。臨床上分為兩型:一型是四肢末端的血管炎,表現為指、趾的壞死,甲床瘀斑;另一型為累及內臟多器官的全身性血管炎,臨床病情急,表現為不對稱性多神經炎、發熱、白細胞增多、肢體壞死、各種內臟損害等,預後不良。
③肺損害。可發生慢性間質性肺炎,表現為長期不明原因的咳嗽、咯痰、發熱、呼吸困難、胸痛、肺部、羅音、發展為肺氣腫,形成肺纖維化。在類風濕活動期,胸膜發生滲出性炎症,可出現胸水,抗生素治療無效而激素治療顯著,多在一周內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