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風濕和類風濕有哪些區別呢?怎麼分辨?
風濕病是一組侵犯關節、骨骼、肌肉、血管及有關軟組織或結締組織為主的疾病,其中多數為自身免疫性疾病。發病多較隱蔽而緩慢,病程較長,且大多具有遺傳傾向。診斷及治療均有一定難度;血液中多可檢查出不同的自身抗體,可能與不同HLA亞型有關;對非甾類抗炎葯(NSAID),糖皮質激素和免疫抑制劑有較好的短期或長期的緩解性反應。
類風濕關節炎(RA)是一種病因未明的慢性、以炎性滑膜炎為主的系統性疾病。其特徵是手、足小關節的多關節、對稱性、侵襲性關節炎症,經常伴有關節外器官受累及血清類風濕因子陽性,可以導致關節畸形及功能喪失。
風濕和類風濕區別
發病情況不同
風濕性關節炎初發年齡以9-17歲多見,男女比例相當。類風濕關節炎以中年女性多見。
病因不同
風濕性關節炎是鏈球菌感染造成,而類風濕關節炎是多種原因引起的關節滑膜的慢性
症狀不同
風濕性關節炎常見累及大關節(膝關節、肘關節等),不造成關節的畸形。還有環形紅斑、舞蹈症、心臟炎的症狀。類風濕關節炎往往侵犯小關節(尤其是掌指關節、近端指間關節、腕關節),也會侵及其他大小關節,晚期往往造成關節的畸形。還可出現類風濕結節和心、肺、腎、周圍神經及眼的內臟病變。
治療風濕病最好看是找中醫來治療,西醫就是消腫止痛,抗免疫。中醫現在對於控制風濕還是有一定的效果的。總的來說,風濕有風濕性關節炎還有類風濕,看是哪種了,不通的病有不同的治療方案。建議就是找個中醫醫院專業的治。武漢天仁中醫醫院羅永焱教授,羅永焱,男,78歲,著名風濕、類風濕、強制性脊柱炎專家,原武漢協和醫院中醫科著名教授,主任醫師、教授。
2、如何鑒別強直性脊柱炎和類風濕關節炎
大部分強直性脊柱炎(AS)患者從單純性外周關節炎開始發病,故此時特別需要與類風濕性關節炎(RA)進行鑒別,以准確診斷、及時發現、及早治療。1.典型的臨床特性不同:AS表現為少數或單關節、非對稱性,且以下肢大關節為主,常伴有肌腱端炎;RA則為多關節、對稱性、反復發作的小關節炎。2.累及關節不同:AS以膝、髖、踝和肩關節居多,肘、手和足部小關節偶有受累,但全脊椎自下而上均可受累;RA發病以近端指間關節、掌指關節、腕、肘、足趾等小關節最常見,頸椎、顳頜關節、胸鎖和肩鎖關節也可受累,但不侵犯脊柱。3.好發人群不同:AS以男性居多;RA則多發於女性。4.關節炎症狀不同:AS首先侵犯骶髂關節,表現為反復發作的腰痛、腰骶部僵硬感、間接性或兩側交替出現臀部疼痛。腰椎脊柱受累時,出現腰部活動受限,腰椎脊突有壓痛。病變後期,整個脊柱和下肢可變成強硬的弓形;RA表現為受累關節持續性腫脹和疼痛,晨僵常在1小時以上,不侵犯骶髂關節。
3、請問怎麼鑒別良性關節痛、膝骨性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和類風濕性關節炎!
在臨床上一般是通過X線檢查和實驗室檢查來篩選,拍張片子、化驗一下類風濕因子、再來個風濕五項,有了檢查結果之後,就是一個簡單的排除法。
4、類風濕性關節炎如何鑒別診斷?
類風濕性關節炎侵犯關節、組織還有滑囊這一類的組織。所以,這類疾病很多,但最常見的有骨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還有銀屑病關節炎。特別是強直性脊柱炎,它主要侵犯中樞環節,類風濕性關節炎侵犯四肢小關節。臨床上強直性脊柱炎男性比較多見,所以在臨床上不難鑒別。還有個鑒別點是銀屑病關節炎,銀屑病關節炎分五種類型,有一個是外周關節為主的,也會出現類風濕因子陽性,在臨床中有病史,所以不難鑒別。骨關節炎不侵犯指間關節、掌根關節,在臨床中它的類風濕因子檢查是陰性的,血沉也不快,年齡都偏大,臨床也不難鑒別。還有系統性紅斑狼瘡,也會引起關節的紅、腫、熱、痛,也會有類風濕因子陽性,但系統性紅斑狼瘡引起的關節腫脹、疼痛不會變形,不會導致骨質的破壞,類風濕會出現這種情況,在臨床中也不難鑒別。
大
5、哪些疾病的症狀與骨性關節炎的症狀相似?如何鑒別?
並不是只要有關節 的疼痛就是骨性關節炎。有些疾病的症狀與骨性關節炎的症狀相似,最為常見的有:關節周圍組織(如韌帶、肌腱)的損傷,如滑囊炎或肌腱炎、扭傷或勞損、纖維性肌痛、風濕性多發性肌痛和痛風。較為常見的有:類風濕性關節炎,牛皮癬性關節炎,下肢血液循環不良(周圍血管疾病)。較為少見的有:系統性紅斑狼瘡,膿毒性關節炎,萊姆病,靜脈血栓,滑膜囊腫。罕見的有:已經轉移到骨的癌症引起的疼痛。鑒別骨性關節炎與其他疾病通常考慮以下的因素:骨性關節炎發生於老年人,而且僅局限於一個關節或少數關節;與其他的關節炎相比較少出現炎症,而且疼痛是慢慢進展的。根據單一關節的症狀很難區別骨性關節炎和其他類型的關節炎,然而通過症狀發生的方式可以確定是什麼類型的關節炎,如果症狀出現於手部的掌指關節和足部的跖趾鄭,則提示可能是類風濕性關節炎。在這里沒有必要把所有會出現膝關節疼痛症狀的疾病與骨性關節 炎一一進行比較和鑒別,但有少數疾病易與骨性關節炎相混淆,或者與骨性關節炎,同時存在,值得重視,現和大家一起探討如下。1、類風濕性關節炎骨性關節炎易與類風濕性關節炎相混淆,特別是當骨性關節炎累及全身多個關節的時候。類風濕關節炎始於滑膜而不是軟骨,發病年齡要比骨性關節炎要早,多發於30----40歲的人群,類風濕性關節炎侵犯多個關節,並且往往是雙側關節對稱性發病,患者通常要持續一小時以上的晨僵(而骨性關節炎通常在半小時即可消失)。X線與骨性關節炎表現也不同。類風濕性關節炎通常在血液里可以檢查出一種特殊的抗體,即類風濕因子,而骨性關節炎則沒有。另一項血液檢查,即血沉在類風濕關節炎也常常升高,而在骨性關節炎則往往正常。此外在手部,類風濕性關節炎則往往發生於近側指間關節,呈梭形腫脹,而骨性關節炎則往往發生於遠端指間關節。2、軟骨鈣質沉著症軟骨鈣質沉著症是一種鈣結晶沉積於關節的疾病,可伴發甚至加重骨性關節炎。該病也叫全局性痛風或假性骨性關節炎,特別是在後期累及膝關節時。醫生通常能夠鑒別這兩種病,因為軟骨鈣質沉著症常常會損害其他沒有骨性關節炎的關節,如腕關節、肘關節和肩關節。3、夏科關節夏科關節常發生於糖尿病,引起關節的神經損害,導致關節腫脹,出血,溫度增高經及骨的變化,還可引起感喪失,從而增加了受傷的危險。
6、類風濕關節炎的鑒別診斷
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免疫介導的侵蝕性關節炎,主要表現為四肢小關節對稱性腫痛,伴有晨僵,可伴有腕關節、肘關節、肩關節、膝關節、踝關節等多關節腫痛,具體發病原因不明,可能和遺傳、環境因素和理化因素等有關,治療的目的是緩解症狀,防止病情的進一步發展
7、類風濕的鑒別診斷
類風濕性關節炎常須與下列疾病進行鑒別診斷:
1.骨關節炎
2.反應性關節炎
3.強直性脊柱炎
4.銀屑病關節炎
5.系統性紅斑狼瘡
治療上包括早期使用抗風濕葯物、糖皮質激素、免疫及生物治療、植物葯或外科治療等。
8、類風濕性關節炎怎樣與增生性骨關節炎進行鑒別?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診斷要與與增生性骨關節炎進行鑒別。要與與增生性骨關節炎進行鑒別。增生性骨關節炎又稱變性性關節炎、骨關節病等,通常人們所說的「骨質增生病」實際上就是這種病。許多因素與該病的發生有關: (1)肥胖與發病有關,可能與體重過高增加了對關節軟骨的壓迫引起; (2)本病老年人多見,可能與老年人軟骨已有物理、生化改變以及軟骨下血管減少等有關; (3)與職業性關節受累有關,如芭蕾舞演員的足踝關節、足球運動員的踝關節等易發病; (4)已有病變的關節易並發本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感染性關節炎等,當其關節面應力變化時,可並發此病。該病的主要病變部位為軟骨及軟骨下骨質。這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診斷要注意的方面。 增生性關節炎常有遠端(末節)指間關節增粗,這是骨贅形成的結果,這種局部骨贅形成結節樣改變,稱希伯登(Heberden)結節。隨著病變發展,近端指間關節也可出現同樣的結節,稱布夏爾(Bouchard}結節,由於指端向尺側或恔側偏斜,手指出現蛇形外觀。該病可侵犯四肢的大小關節,血沉、類風濕因子、蛋白電泳等化驗均正常,x線片可見到軟骨下骨端硬化、骨贅形成、無侵蝕性病變,常有骨囊腫形成等。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診斷要與具有上述特點的增生性骨關節炎相鑒別。
9、風濕性關節炎的鑒別,風濕性關節炎該怎麼鑒別?
⑴血常規等檢查:一般有輕度至中度貧血,為正細胞性貧血,如伴有缺鐵,則可為低色素性小細胞性貧血。白細胞數大多正常,在活動期可略有增高,偶見嗜酸性粒細胞和血小板增多。貧血和血小板增多症與疾病的活動相關。多數病例的紅細胞沉降率(血沉)在活動性病變中常增高,可為疾病活動的指標。血清鐵、鐵結合蛋白的水平常減低。
⑵免疫球蛋白檢測:血清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增高。免疫蛋白電泳顯示IgG、IgA及IgM增多。C反應蛋白活動期可升高。
⑶類風濕因子及其他血清學檢查:類風濕因子包括IgG型RF、IgM型RF、IgA型RF,和IgE型RF等類型。IgM-RF高滴度陽性病人,病變活動重,病情進展快,不易緩解,預後較差,且有比較嚴重的關節外表現。類風濕因子陰性不能排除本病的可能,須結合臨床。近來發現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血清中抗類風濕性關節炎協同核抗原抗體(抗RANA抗體)的陽性率(93%~95%),明顯高於其他各種類型關節炎的患者(約19%)及健康人(約16%),可作為診斷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一項有力證據。抗核抗體在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陽性率10%~20%。血清補體水平多數正常或輕度升高,重症者及伴關節外病變者可下降。
⑷關節腔穿刺:可得不透明草黃色滲出液,其中中性粒細胞可增高,細菌培養陰性。疾病活動可見白細胞漿中含有類風濕因子和IgG補體復合物形成包涵體吞噬細胞,稱類風濕細胞(regocyte)。滲出液中初體的相對濃度降低,RF陽性。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方法:
1、一般治療:卧床休息,夾板固定,理療。
2、葯物治療:
①中葯外用貼劑,目前最好的是藏葯立正貼,效果突出,並且沒有任何副作用;
②皮質激素:因能引起耐葯性及大量並發症只用於難處理者,如進行性嚴重關節破壞者;
③免疫抑制葯物,如環磷醯胺、甲氨蝶呤等,但有一定副作用和毒性。
3、手術治療:目前,在該病的各期,不論疾病的活動性是否完全控制,均可考慮施行手術治療,如膝關節滑膜切除,可清除病灶,解除疼痛,並可恢復功能。晚期,可行矯正畸形或改進關節功能手術,如截骨術、關節融合或人工膝關節置換。但費用較昂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