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類風濕與強直哪個更嚇人
感覺都嚇人啊。。。。
強直性脊柱炎屬於風濕病范疇,是血清陰性脊柱關節病中的一種。研究表明,該病原因尚不很明確,以脊柱為主要病變的慢性疾病,病變主要累及骶髂關節,引起脊柱強直和纖維化,造成彎腰、行走活動受限,並可有不同程度的眼、肺、肌肉、骨骼的病變。
建議採用中醫葯方法,青蚨園貼膏適用於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腰椎間盤突出、骨質增生,頸椎病、肩周炎等類風濕骨病。
提交回答
2、強直性脊柱炎和類風濕是一樣治療嗎?哪個病更嚴重點
脊柱側彎(強直性脊椎炎)的推拿 ——版權所有 肖伯謙
正常人站立時前後位觀察,應該是雙肩平行等高,身形筆直。作為人體縱向中軸線的脊柱,應該象鉛垂線一樣,豎直在中軸線上,既不向左偏,也不向右偏。但人類的脊柱並不是完全垂直的,側位觀察有不同的方向的生理彎曲,頸椎向前彎,胸椎向後彎,腰椎向前彎,骶椎向後彎,並且相互對稱,形成了人體的曲線美。同時無論是在站立位,還是向前彎腰時,從背後都應該看到脊柱兩側的腰背輪廓平整對稱,平緩慢下,沒有蝦米一樣的感覺或一邊高於另一邊的現象。
如果正常站立的人,前後位觀察,其脊柱偏離了中軸線,就是脊柱側彎。
脊柱側彎是指脊柱的一個或數個節段在冠狀面上偏離身體中線向側方彎曲,形成一個帶有弧度的脊柱畸形,通常還伴有脊柱的旋轉和矢狀面上後突或前突的增加或減少,同時還有肋骨左右高低不等平、骨盆的旋轉傾斜畸形和椎旁韌帶和肌肉的異常。
常發生於頸椎、胸椎或胸部與腰部之間的脊椎,也可以單獨發生於腰背部。側彎的出現在脊柱一側,呈"C"型;或在雙側出現,呈"S"型。它會減小胸腔、腹腔和骨盆腔的容積量,還會降低身高。
一般的脊柱彎曲其椎體結構基本沒有改變,是由於肌肉力量的失平衡,導致脊柱原有的生理彎曲變成了不正常彎曲,即原有的胸椎後凸變成了側凸等。
發生原因:寒涼、過勞、長期不良姿勢,不良生活習慣。
脊椎是人體的主幹,脊椎側彎不只是在外表看來身體形狀發生改變,不美觀,脊椎錯位還是引發人體70%疾病的原因,有些還是致命的,但都沒引起足夠重視,尤其是青少年,家長和本人都不會將這個問題作為可引起很多疾病的根源。
脊椎大部分小關節錯位可引發William xiao綜合征,頸椎第一節錯位會引起頭暈、高血壓等症狀,胸椎第三節錯位會引發心臟病、心悶氣短的症狀,第九節錯位會引起胃腸道症狀,腰椎錯位會引起下肢的各種不適,骶椎錯位會導致不孕、痛經和經期異常。脊椎上下錯位會導致精神方面的變化,異想、抑鬱等。脊椎旋轉性錯位還會引發精神分裂,有的人經常大笑不止或疑心等,這類側彎因為症狀與一般的脊椎錯位一樣,故不易區分。
脊椎側彎的表現
肩和骨盆的傾斜,長期不對稱姿勢,優勢手、下肢不等長,肌肉凹側組織薄弱,被牽拉,凸側組織緊張力量強。
脊柱由脊椎骨及椎間盤構成,是一可活動的結構。隨著身體的運動載荷,脊柱的形狀可會發生改變。脊柱的活動取決於椎間盤和相關脊椎骨關節突間的和諧。 脊柱的長度3/4是由椎體構成,1/4由椎間盤構成,這樣眾多的脊椎骨,由於周圍有堅強的韌帶相連系,能維持相當穩定,又因彼此之間有椎骨間關節相連,具有相當程度的活動,每個椎骨的活動范圍雖然很少,但如全部一起活動,范圍就增加很多。
對脊椎側彎起主要作用的脊椎周邊的肌肉,脊柱周圍的肌肉可以發動和承受作用於軀乾的外力作用。作用於腰背部脊柱的大肌肉群有背肌、腰肌。
對脊椎側彎起決定作用的椎間短韌帶在相鄰椎骨的椎弓之間的叫椎弓間韌帶,由彈性結締組織構成,呈黃色,故又稱黃韌帶。黃韌帶有很大的強度和彈性,把持連接著相鄰的椎板,協助椎板保護椎管內的脊髓,並限制脊柱的過度前屈。在各棘突之間、各橫突之間,分別生有棘間韌帶和橫突間韌帶。
脊柱的長韌帶主要有三條:在椎骨前面的是前縱韌帶,上連枕骨大孔前緣,下達骶骨前面,緊貼椎體和椎間盤前面,厚實而堅韌,對脊柱穩定有重要作用。椎體後面的後縱韌帶長度與前縱韌帶相當,與椎體相貼部分比較狹細,但在椎間盤處較寬,後縱韌帶可限制脊柱過分前屈及防止椎間盤向後脫出的作用。在棘突尖上還有一條上下連續的棘上韌帶,在胸、腰、骶部緊貼棘突末端,至頸部則呈板片狀,將兩側肌肉分開,且由彈性結締組織構成,特名之為項韌帶。這些肌肉韌帶對脊椎側彎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脊椎側彎的修復
脊椎側彎在體表看是局部形態的改變,其實是人體內一部分系統的整體變化,不是單一的,所以要根據不同的個體,柔潤性的人性化的修復和調整機體自身系統功能,修復脊椎關節的正常結構和功能是關鍵。
小樹長歪了,人為的用夾板固定來幫助其生長,有著表面上看有理論的近似,但其根本上卻有著本質的的差別,小樹的主要成分是木素、半纖維素、纖維素。小樹在沒有年輪形成前(樹木每一年生長一圈年輪),其生長類似肌生長,強度低,柔韌性能好,沒有固定形狀,可曲可彎,樹木雖然有其自身的強度,但與有結構和形狀的不可以曲伸的人體脊椎骨的強度比起來,那要差的很多,生長過程也沒有可比性,所以在幼樹生長期間的形態可以改變,但有誰見過3年或者3年以上的樹木的形態會人為的發生了變化了呢?因為這個時候的樹木的強度已經不是人力可以控製得了的,就像人長了骨頭一樣。人體骨骼形成後的強度和形狀就不可能輕易發生變化,雖然人體有很強大的自愈功能,想改變骨的構造和形態是很難的,人為的只能是輔助,所以說,脊椎的側彎修復取類似「夾樹」的機械方法是達不到根本目的的。
脊椎側彎修復的應該根本是:導穴、通脈、理筋、整復;以調整人體自主機能為主導,疏通脈絡,濡養筋骨;理筋整復,修復韌帶的正常狀態和機能;整理復位脊椎關節的正常結構。
1、導穴通脈,改善氣血循環,完善正常結構和功能,協調整體功能,加強局部供血,促進新陳代謝,加速局部炎性和代謝物質的吸收和消除。
打通任督二脈使氣血運行狀態達到正常進而達到不斷的進行自身修復,加強對供養不足的關節的有效濡養,使融合的關節得到潤滑,並不斷的使關節間的間隙得到恢復,間隙增大後關節液充盈,使關節結構恢復正常。
2、理筋整復,使肌束間、肌肉與神經、血管、關節組織同時得到良性整復,恢復其原有的張力和彈性,健全肌肉組織對脊椎協調運動功能。
3、矯正相關關節移位、用正確的手法利用人體的重量對脊椎的進行「七維」復位,修復關節與韌帶粘連、椎體移位與滑脫、「椎間盤突出」等。
4、改正神經脈絡的傳導,調整自主脈絡的功能,促進和改善微循環,清除傷部疼痛。
5、疏通脈絡,增強免疫力,從局部到整體對組織深部的脈絡產生「靶」效應,從而加速氣血運行,使臟腑功能得到調節和均衡,激發人體自身的抗病因素,扶正祛邪,增強人體免疫力。
6、加強功能鍛煉,確保徹底康復,脊椎側彎修復期間和修復後的功能鍛煉和加強脊椎周邊肌肉的力量運動,對保持脊椎的正常形態起致關重要的作用。脊椎彎曲和強直復位後,由於脊椎兩側肌肉和韌帶的力量還不是很均衡的,把持脊椎的力量明顯不對稱,所以修復後脊椎姿勢的保持和有針對性的肌肉和韌帶力量的鍛煉尤為重要。
3、強直和類風濕哪個更可怕?
強直性脊柱炎和類風濕關節炎相比較而言,類風濕關節炎更為嚴重、可怕一些。因為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以對稱性多關節炎為主要表現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會導致全身多系統、多臟器受累。最終都會導致關節畸形和功能喪失,所以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強直性脊柱炎盡管不能根治,但一般不危及生命,也可以致殘。但是早期診斷,經有效的治療後,大多數患者都可以緩解病情、改善預後,可以進行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所幸的是導致嚴重脊柱和關節畸形者只佔少數,所以強直性脊柱炎和類風濕相比較,類風濕更為可怕一些。
4、提問:類風濕性關節炎和強直性脊柱炎有什麼區別?
拍片檢查手指和腿,骨頭完好無損,有腫脹現象,局部伴發熱.髖關節CT顯示密度影,髖關節炎2級我在西安第五醫院給我確診1,強直性脊柱炎,2,類風濕關節炎(可能),那我到底是哪種病?還是我兩種都有呢?我就是搞不清楚什麼病?現在我吃的是「甲潑尼龍片,白芍,法能,甲氨喋呤,迪克樂克,萊疿米特」這些葯不知道有沒有效果?要吃 3個月,甲潑尼龍片屬於激素類葯物,吃上3個月後是否會引起浮腫,發胖,怎麼樣服用讓副作用減到最小? 董宏生醫生 答 2008-11-26 22:54:05您好! 如果骶髂關節出現破化,強直基本可以診斷。 強直性脊柱炎和類風濕關節炎一般不可能同時出現。 強直不能服用激素,有害無益。 即使是強直你的治療方案太多用葯。醫生鄭重提醒:因不能面診患者,無法全面了解病情,醫生建議僅供參考,具體診療請一定到醫院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5、強直性脊柱炎與類風濕關節炎區別
你好,看看症狀就知道了。
類風濕性關節炎簡介
類風濕性關節炎又稱不死的癌症,是一種以關節病變為主,病因未明的能引起肢體嚴重畸形的慢性、全身性、免疫性疾病,並引起劇烈疼痛。
本病發病高峰年齡是20—45歲,多見於女性,男女之比約為1∶3。據文獻報道類風濕發病率:牙買加黑人是10.25%;在美國的白種人為0.5—1%,而在美國的印第安人為5.3%;歐洲人為0.6—1.9%;日本人為0.3—0.6%;我國初步調查為0.32—0.4%,按此數字估計我國有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在400萬左右。
本病是一種炎症性、進行性、對稱性和破壞性的關節性疾病,以關節晨僵、疼痛腫脹及功能障礙為本病主要臨床表現。輕者影響關節功能,重者造成殘疾,極少數嚴重者可因頸椎破壞而致高位截癱、或因重要臟器血管受累而危及生命。
祖國醫學將其歸屬於「痹證"范疇,而本病病程長,病情頑纏,不少學者認為類風濕性關節炎更接近於《金匱要略》之「歷節病」,或稱「頑痹」、「尪痹",以區別於其它的痹症。
類風濕性關節炎國際診斷標准
(美國風濕病學會1987年修正)
1、 晨起關節僵硬至少1小時(大於等於6周)
2、 3個或以上關節腫脹(大於等於6周)
3、 腕關節或掌指關節或近端指間關節腫脹(大於等於6周)
4、 對稱性腫脹(關節炎),即身體兩側相同關節同時或先後發病
5、 X線片顯示手和(或)腕關節軟骨面糜爛樣和(或)關節周圍骨質稀疏改變
6、 皮下類風濕結節
7、 類風濕因子陽性(1:32以上)
備註:以上1—4條必須持續出現至少6周或12周,具備4條或4條以上者,可診斷為類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因子陽性並不能一定確診為類風濕。
強直性脊柱炎是一種原因不明的慢性炎症為主的全身性疾病,多發於青年男性。病變自骶髂、髖關節、椎間盤纖維環附近韌帶鈣化,向上蔓延至脊柱,造成骨強直。初期:厭食、低熱、乏力、消瘦、貧血、腰酸、腰痛或不適,早起覺腰部僵硬,活動後可以緩解,肌腱/韌帶骨附著炎症,外周關節受累。晚期:腰椎前凸曲線消失,進而胸椎後凸而呈駝背畸形、頸椎活動受限、頭向前俯、胸廓變平、腹部突出,最後脊柱各方向活動完全受限。化驗檢查:類風濕因子陰性,人類白細胞抗原HLA—B27陽性率高達90%以上。X線:早期為骶髂關節增寬、邊緣模糊呈鋸齒狀;晚期見關節間隙消失,椎旁韌帶鈣化,呈竹節狀,骨質疏鬆。
強直性脊柱炎診斷標准
(一) 1963年羅馬會議制訂的診斷標准
1、腰痛和腰僵3個月以上,休息後也不緩解
2、腰部疼痛及僵硬感
3、腰椎活動受限
4、胸廓擴張活動受限
5、虹膜炎的歷史、現象或後遺症
6、雙側骶髂關節炎加上臨床標准之一,即可認為強直性脊柱炎存在
(二) 1968年紐約會議制定的臨床診斷標准
1、各方面的腰椎活動(前屈、後伸、後彎)完全受限
2、胸腰段或腰椎過去痛過,現在仍痛
3、在第四肋間測量,胸廓的擴張活動度等於或小於2.5cm,肯定強直性脊柱炎成立,如果出現下列情況:1、3~4度雙側骶髂關節炎,加上至少一條臨床指標,2、3~4度單側或2度雙側骶髂關節炎加上第一或第二,三個臨床指標,可能強直性脊柱炎成立,如果僅有3~4度雙側骶髂關節炎而無臨床指標則強直性脊柱炎不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