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風濕 > 類風濕方劑

類風濕方劑

發布時間:2020-04-09 20:42:13

1、類風濕的中葯方

?

2、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有哪些中葯方?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中葯治療:此病因無特效葯,在治法上應對症治療,宜用增強體質的葯。中葯方面多為健脾胃、養氣血、補肝腎等常用扶正大法。如金匱腎氣丸、山楂丸、龜靈集、人參蜂王漿等可用於急性期以後各期,有增強體質,調解代謝,提高抗病能力的功效。

3、類風濕的葯酒配方?

你好

原料輔料: 米香型白酒、白砂糖、桂圓、枸杞子、黑棗,內有:銀環蛇 五步蛇 榕蛇 蝮蛇 眼鏡蛇 五條蛇
儲存條件: 避免陽光直射、密封、置潔凈陰涼處。
活 蛇 重: 0.75—0.85公斤,現蛇重≥0.35公斤。
適用范圍: 類風濕、類風濕關節炎、半身不遂、癱瘓、強直性脊柱炎、月子風寒等【針對風濕症狀效果更佳】
不適人群: 未成年人、酒精過敏、妊娠期婦女。
注意事項: 飲用本品時,忌食白蘿卜、茶葉。

類風濕葯酒,在古傳「針對:風濕、類風濕」類風濕葯酒的配方基礎上,結合現代工藝、純天然

4、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葯方有哪幾種?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個累及周圍關節為主的多系統性炎症性的自身免疫病,其特徵性的症狀為對稱性、周圍性多個關節慢性炎性病變,臨床表現為受累關節疼痛、腫脹、功能下降,病變呈持續、反復發作過程。

本病屬中醫「痹證」范疇,其發生主要由肝腎不足,氣血虛弱,風、寒、濕、熱諸邪侵襲人體,流注經絡,致氣血閉阻而成。治療以祛邪活絡,緩急止痛為大法,採用散風、散寒、祛濕、清熱、活血通絡等法以祛邪,佐以健脾、補益肝腎以扶正。

【方一】加減痛風方(汪履秋)

【出處】《名醫名方錄》

【組成】生麻黃10克,川桂枝10克,制蒼術10克,熟附片10克,防風10克,防己10克,威靈仙10克,制南星10克,桃仁10克,紅花10克,雞血藤15克,全蠍3克,露蜂房15克,雷公藤15克。

【功用】祛風宣濕,化痰消瘀。

【主治】類風濕性關節炎。症見手指、足趾關節腫脹疼痛,甚則強硬變形,張口不利,或伴四肢關節腫痛,舌苔淡薄微膩,脈象細弦帶澀。

【方解】方中麻黃發散風寒;蒼術苦溫燥濕;附子溫經散寒;防風祛風勝濕;桂枝祛在上之風;防己除在下之濕;威靈仙通行十二經脈,祛風通絡;南星化痰燥濕;桃仁活血消瘀;雞血藤活血養血;全蠍、露蜂房搜風剔絡;雷公藤祛風解毒。

【葯理】麻黃有解熱抗炎作用,能明顯降低腹腔毛細血管的通透性,抑制由致炎物角叉菜膠等引起的炎症反應;麻黃有鎮痛作用;此外,麻黃可體外抑制溶血鏈球菌。桂枝有明顯的抗炎、抗過敏作用。蒼術可清除動物體內免疫復合物。附子具有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

【用法】水煎,每日1劑,每劑煎服2次,首次煎煮時間不少於45分鍾。

【方二】熱痹飲

【出處】《名醫名方錄第四輯》

【組成】當歸12克,黃芩9克,連翹12克,忍冬藤12克,生苡仁24克,防風12克,防己12克,海桐皮12~15克,生甘草12~15克。

【功用】清熱利濕,宣痹通絡。

【主治】類風濕性關節炎。屬濕熱為主,風寒為兼,寒熱虛實錯雜,氣血流通不暢的熱痹證者。

【方解】方中當歸養血活血,善止肌肉、關節、神經痛;黃芩清熱燥濕;甘草調和諸葯,緩急止痛;防風散風寒濕痹、解熱鎮痛,治一身盡痛;防己苦寒泄熱;海桐皮祛風濕,通經絡,消腫止痛;連翹升浮宣散,流通氣血,泄諸經絡之熱;薏苡仁除濕而不助燥,清熱而不傷陰,益氣而不滋濕熱;忍冬藤清熱解毒,通經脈而調氣血。九葯合用,濕化熱清,結散痹通。

【葯理】當歸對急性滲出性炎症有較顯著的抑製作用,對變態反應性炎症也有一定影響,並可鎮痛。黃芩抗炎,對大鼠佐劑型關節炎繼發性損害有預防保護作用,能抑制骨質退化和破壞;並對鏈球菌有體外抑製作用。連翹具有顯著的抗炎作用,能顯著抑制炎性滲出、水腫。防風、防己亦有抗炎作用。

【用法】水煎,1劑煎2次,上午煎頭煎,下午煎二煎,煮開煎半小時,每次煎成1小碗,飯後1小時服,1日1劑。

【方三】烏頭細辛湯

【出處】《湖北中醫雜志》

【組成】黃芪60克,白術、枸杞、豨薟草各30克,制川烏、制草烏、紅花各12克,生石膏50克,知母20克,制乳香、制沒葯、秦艽各15克。

【功用】清熱祛風,散寒止痛,攻補兼施。

【主治】寒熱錯雜型類風濕性關節炎。

【方解】方中川烏、草烏散寒止痛;秦艽、豨薟草祛風除濕;黃芪、白術、枸杞益氣養血,扶助正氣;生石膏、知母清熱解毒滋陰,並可制約二烏的偏性;乳香、沒葯、紅花活血通絡。

【葯理】黃芪、白術、枸杞具有調節免疫功能的作用。制川烏對於實驗性關節炎具有消炎和鎮痛作用。豨薟草抗炎、抑制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乳香、沒葯、紅花能改善血液循環,增加組織的血氧供給,促進炎症吸收。

【用法】每日1劑,濃煎2次,每劑葯煎1小時,煎取葯液300毫升,日服3次,每次100毫升,飯後溫服。

【方四】痹通湯

【出處】《光明中醫》

【組成】烏梢蛇15克,炙僵蠶10克,炙地鱉蟲10克,炙蜂房10克,廣地龍10克,當歸10克,威靈仙30克,雞血藤30克,甘草6克。

【功用】祛風散寒,除濕通絡,滌痰化瘀。

【主治】類風濕性關節炎。

【方解】方中烏梢蛇、威靈仙祛風除濕、蠲痹通絡止痛;地鱉蟲、雞血藤、當歸散瘀通絡、舒筋活血;炙僵蠶化痰消堅、通經活絡;廣地龍清熱解毒,瀉熱通絡;蜂房興陽起痹,散腫定痛;甘草調和諸葯葯性。諸葯合用,益腎壯督,祛風散寒,除濕通絡,滌痰化瘀。

【葯理】僵蠶在體內外具有較強的抗凝血作用。地龍直接抑制凝血酶-纖維蛋白原反應,具有很好的抗凝、抗血栓之功。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用。

【方五】獨活寄生湯加味

【出處】《中國中醫急症》

【組成】獨活35克,桑寄生20克,杜仲15克,牛膝20克,細辛5克,秦艽20克,茯苓20克,肉桂5克,全蠍5克,蜈蚣3條,防風20克,川芎15克,紅參20克,甘草10克,當歸20克,白芍20克,生地黃15克。

【功用】祛風濕,止痹痛,益肝腎,補氣血。

【主治】類風濕性關節炎,日久不愈、肝腎兩虧、氣血不足之證。

【方解】方中獨活為君,取其理伏風,善祛下焦與筋骨間風寒濕邪;伍以細辛發散陰經風寒,搜剔筋骨風濕而止痛;防風祛風勝濕;秦艽除風濕而舒筋;桑寄生、杜仲、牛膝祛風濕兼補肝腎;當歸、川芎、生地黃、白芍養血活血;紅參、茯苓補氣健脾;肉桂溫通血脈;全蠍、蜈蚣通絡止痛。

【葯理】葯理研究顯示,獨活寄生湯有抗炎作用,對角叉菜膠和甲醛所致足跖腫脹有抑製作用;還可以鎮痛;調節機體免疫功能,提高單核巨噬細胞吞噬功能。

【用法】每日1劑,文火煎取汁250毫升,早晚分服。

【方六】獨仙子湯

【出處】《光明中醫》

【組成】獨活10克,威靈仙12克,制馬錢子1克,竹茹10克,松節15克,防風10克,川斷15克,骨碎補12克,桂枝9克,白芍12克,穿山甲10克,地龍10克,全蠍10克,當歸12克,烏梢蛇10克。

【功用】祛風除濕,養血活血,通絡止痛。

【主治】類風濕性關節炎。

【方解】方中獨活、威靈仙、松節、防風祛風除濕;川斷、骨碎補益腎養精;桂枝、白芍調和營衛,祛風活血;當歸養血活血;馬錢子搜風活絡,散結開痹;地龍、全蠍、穿山甲、烏梢蛇活血祛瘀,通絡止痛,祛風除濕;竹茹祛濕調胃。

【葯理】獨活抗炎,所含成分可抑制角叉菜膠引起的大鼠足腫脹,並有鎮痛作用。馬錢子通絡散結止痛與興奮中樞神經系統、鎮痛、改善微循環等葯理作用有關。骨碎補能促進骨對鈣的吸收,並有一定的改善軟骨細胞功能、推遲細胞退行性變的作用。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兩煎,每煎1小時。早晚分服,療程三個月。

【按語】服葯後一旦出現惡心、眩暈等不適感時,可去馬錢子或減量。

【方七】桂枝芍葯知母湯

【出處】《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

【組成】桂枝15克,白芍9克,炙甘草6克,麻黃12克,白術12克,知母12克,防風10,炮附子10克,生薑15克。

【功用】祛風除濕,溫經散寒,滋陰清熱。

【主治】類風濕性關節炎活動期,寒熱錯雜證。

【方解】方中桂枝、白芍、甘草、生薑相伍調和營衛;桂枝、麻黃、防風相配疏風散寒;白術健脾燥濕;桂枝與炮附子溫經通絡;知母養陰清熱,兼制諸葯溫燥。

【葯理】桂枝有明顯的抗炎、抗過敏作用,桂枝總揮發油對急性炎症有明顯的抑製作用,對過敏性炎症模型大鼠佐劑型關節炎有抑製作用。白芍調節免疫,白芍總苷及芍葯苷有鎮痛作用。知母有解熱抗炎作用,對大腸桿菌所致家兔發熱有解熱作用,對鹿角菜膠性大鼠腳爪水腫及棉球性肉芽腫均有顯著抑製作用。

【用法】每日1劑,水煎早晚各服1次。

【方八】烏附三蟲湯

【出處】《山東中醫雜志》

【組成】制川烏(先煎)10克,熟附子(先煎)10克,全蠍8克,蜈蚣2條,穿山甲10克,當歸10克,熟地黃10克,砂仁(後入)8克,炙甘草6克。

【功用】溫經通絡,化痰祛瘀,養血柔筋,健脾補腎。

【主治】類風濕性關節炎。

【方解】附子逐寒,烏頭去風,二葯合用,溫經散寒、蠲痹通絡;全蠍、蜈蚣、山甲破痰逐瘀,搜剔逐邪;熟地黃、當歸補腎養血柔筋,取辛溫入脾胃腎之砂仁,專入中、下二焦,溫補脾胃,更引葯入腎,三葯合用,肝脾腎並補;使以甘草,調和葯性,並緩解諸葯的偏性和毒性。

【葯理】制川烏對於實驗性關節炎具有消炎和鎮痛作用。附子具有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所含生物鹼對滲出性炎症有抑製作用,此外還具有鎮痛作用。全蠍具有抗凝及促纖溶作用,能抗血栓形成;且蠍毒含有鎮痛活性多肽,對多種疼痛模型均有很強的鎮痛作用。

【用法】水煎400毫升,分2次服,日1劑。

【方九】黃芪桂枝湯加味

【出處】《陝西中醫》

【組成】黃芪、熟地黃各20克,桂枝、白芍、生薑、大棗各10克,片姜黃、茯苓各15克。

【功用】益氣溫陽,養血通絡。

【主治】類風濕性關節炎,氣陽兩虛型。症見關節腫痛,遇寒加重,膚色暗紫或蒼白,面色蒼白,肢冷畏寒,疲乏無力,納差,小便頻數,大便稀溏,舌淡苔薄白,脈沉細無力。

【方解】黃芪補氣健脾,益衛固表,利水消腫;桂枝溫經通陽,使陽氣直達病所,驅寒邪外出;白芍養血益營,姜棗調和營衛,血氣盛則正氣足,營衛實則抵禦外邪再次入侵;片姜黃活血通絡;茯苓健脾化濕,防熟地黃滋陰膩脾,又可祛除寒濕之邪。全方以扶正為主,兼以祛邪。

【葯理】研究表明,桂枝湯具有抗炎作用,對角叉菜膠性足腫脹、二甲苯所致皮膚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均有明顯的抑製作用;對免疫功能有雙向調節作用,能使偏亢的免疫功能降低;還具有抗鏈球菌及鎮痛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劑,每次服100毫升,每日2次。

5、類風濕吃什麼中葯葯方

獨活15g,桑寄生20g,杜仲20g,懷牛膝15g,細辛6g,當歸15g,黨參15g,茯苓12g,白芍12g,防風12g,川芎15g,肉桂15g,熟地15g,眩草6g。水煎服,1日1劑。

6、類風濕結節,中葯葯方

你好,類風濕性關節炎早期有遊走性關節疼痛,腫脹和功能障礙,晚期則表現為關節僵硬和畸形,功能喪失,導致殘疾.若不能及時控制或治癒,終鈄導致殘廢.類風濕在沒有變形之前是可以治癒的,如果變形就只能控制不發展. 治療從提高免疫系統和滋補肝腎著手全面調理,配合調和脾胃.去風通絡,活血散寒,消腫止痛。治療用純中葯類風濕康復湯就可以,沒有任何副作用,療效好,療程短。不要用西葯,副作用太大,不要用冷水,注意防寒保暖,不要勞累,注意休息。保持好心情.

7、治療類風濕的葯方

建議你系統的使用葯物治療,配合運動,營養!好好的治療下!葯物的話您可以試試gs骨研素!

8、治療風濕病的處方有哪些?

風濕病也稱風濕熱,可能是由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後引起的全身變態反應,主要影響關節和心臟,其次是皮膚、漿膜、血管和腦部組織。全身症狀為低熱或中度發熱,並伴有心率增快、體重減輕、食慾不振、疲勞等。

關節症狀在急性期有紅、腫、痛等,常呈遊走和多發性,一般發生在大關節。

心臟受累,出現心肌炎和心包炎。

【處方1】

組成:蘆薈葉1.3克,蘋果1個。

製作與用法:蘆薈葉1.3克與蘋果1個同榨汁,加砂糖調勻飲用。

主治:風濕病。

【處方2】

組成:豬膀胱,槐花米。

製作與用法:豬膀胱、槐花米一同煲湯飲。

主治:冷水下得太多、風濕痛。

【處方3】

組成:五加皮50克,糯米500克,酒麴適量。

製作與用法:五加皮洗凈加水適量泡透,煎煮兩遍,取汁去渣,然後加糯米共煮成干飯,飯冷後加酒麴適量拌勻,發酵成酒釀。隨量佐餐食用。

主治:關節炎。

【處方4】

組成:薏苡仁適量,粳米100克。

製作與用法:生薏苡仁洗凈曬干,碾成細粉,每次取30~60克,同粳米煮粥。早、晚餐溫熱服。

主治:關節炎。

【處方5】

組成:松針5克,綠茶1克。

製作與用法:干松針撕碎,佐綠茶沸水沖泡加蓋,悶5分鍾。飲用。

主治:關節炎。

【處方6】

組成:桑枝60克,母雞1隻(500克重)。

製作與用法:老桑枝和母雞一同加水煲湯,並加食鹽少許調味。飲湯食雞。

主治:關節炎。

【處方7】

組成:母雞1隻(1000克),積果。

製作與用法:母雞洗凈後切成塊,入油鍋翻炒5分鍾後,加黃酒燜燒8分鍾,至燒出香味時,盛入大砂鍋內,加冷水再燒,開後再用小火慢燉1小時,至鴨塊酥爛離火。喝湯吃雞肉及積〓果,每日2~3次,每次1碗。

主治:關節炎。

【處方8】

組成:北芪50克,南蝦肉200克,生薑3片。

製作與用法:上料加水煲湯,油、鹽調味。飲湯食蝦肉。

主治:關節炎。

【處方9】

組成:木瓜10克,生薏苡仁30克。

製作與用法:木瓜、生薏苡仁洗凈後置小鍋內,加冷水1大碗。小火慢燉至薏苡仁酥爛時,加白糖1匙,再烘烤片刻離火。當點心食用。

主治:關節炎。

【處方10】

組成:白葡萄根60~90克,豬蹄1隻。

製作與用法:將白葡萄根洗凈、切碎,和豬蹄加水(或加水和酒)煮。食用。

主治:關節疼痛。

【處方11】

組成:絲瓜絡150克,白酒500毫升。

製作與用法:絲瓜絡浸在白酒中7天,去渣飲酒。每次50毫升,日服2次,陰雨天每次可服70~80毫升。

主治:關節疼痛。

【處方12】

組成:鮮黃花菜根30克。

製作與用法:黃花菜根水煎去渣。沖入適量黃酒溫服。

主治:關節疼痛。

【處方13】

組成:絲瓜藤,黃酒。

製作與用法:取近絲瓜根部的瓜藤1節,焙乾研末。每日2次,每次3~5克,以黃酒送服。

主治:腰膝癰腫。

【處方14】

組成:鰱魚。

製作與用法:取1條約0.5千克重的鰱魚,破肚去內臟,不用清水洗,只用干布把鰱魚體外的膠潺及內臟的血污抹乾,用500毫升左右的米酒代水(不可用鹽、油)慢火煲之,煮到米酒剩1碗左右即可。飲酒,用鹽、油調味食,魚肉連服數次。

主治:風濕痛。

【處方15】

組成:牛肉500克,烏豆150克,橘皮1小塊,黃酒、精鹽適量。

製作與用法:烏豆洗凈瀝水,先干炒至熟,再加適量水,放入切好的牛肉塊和黃酒,用小火燜至酥爛,然後加入颳去內層白衣的橘皮及精鹽,用中火煨至湯濃即可食用。

主治:風濕性關節痛、病後陰虛盜汗。

【處方16】

組成:蔥65克,生薑16克,花椒3克。

製作與用法:上料加水煎服。

主治:風濕痛、四肢麻木。

【處方17】

組成:鮮橄欖根40~60克。

製作與用法:上料洗凈,水煎服。

主治:手足麻木、風濕腰腿酸痛。

【處方18】

組成:眼鏡蛇500克,灰鼠蛇500克,銀環蛇500克,千年健根皮500克,米酒20千克。

製作與用法:將蛇去頭除內臟,刮鱗後與千年健根皮一起投入酒缸中,浸泡6個月後過濾,加適量蜂蜜。每次服20~30毫升,每日2次。

主治:風濕痹痛、肢體麻木。

【處方19】

組成:絲瓜絡。

製作與用法:絲瓜絡配合肉類煲湯食用。煲火要足3個小時。

主治:外感發燒或風濕引起的全身骨頭痛。

【處方20】

組成:薏苡仁酒,草莓汁或蘋果汁,蜂蜜。

製作與用法:用薏米粉625克,放入瓶內注入甜酒360毫升,蓋緊瓶蓋,將瓶多加搖動使薏米粉均勻分布於酒中即成。取薏苡仁酒20毫升,草莓或蘋果汁90毫升,蜂蜜10毫升放在杯里調勻。睡前服。

主治:風濕性神經痛。

【處方21】

組成:童子鱔魚0.5千克,白酒(55~65度)1千克。

製作與用法:童子鱔魚入白酒浸泡月余。每日飲酒2次,每次一匙,連續服2個月為1療程,停半個月再服第2個療程。

功效:舒筋活血,祛風除濕,補虛。

主治:類風濕性關節炎。

【處方22】

組成:狗、羊肉腿肉連骨2千克,植物油、蔥白、生薑各少許,橘皮干、橘皮各10克,紅辣椒1隻,花椒少量,黃酒、細鹽各適量。

製作與用法:上料和狗、羊肉放在一起(冬季再加麻黃,附子、黃芪、芍葯各10克)用微火將狗、羊肉燒酥爛。佐膳。

主治:類風濕性關節炎。

【處方23】

組成:烏梢蛇,眼鏡蛇,蝮蛇,白酒。

製作與用法:上料等份共浸泡在白酒1500毫升中,10天後即可。每次服30~50毫升,每日2次。

主治:類風濕性關節炎。

【處方24】

組成:枳500克,白香鴨肉1千克,植物油1匙,黃酒3匙。

製作與用法:上料共燉,鴨至酥爛時即可。上為3日量,喝湯吃肉及果。

主治:類風濕性關節炎。

【處方25】

組成:松節300克,黃酒250毫升,黑大豆1千克。

製作與用法:上料同用小火煮至黑大豆酥爛,收水曬干即可。每天3次,每次50粒,隨時嚼食。

功效:補脾胃,壯筋骨,治血崩,去骨寒。

主治:類風濕性關節炎。

與類風濕方劑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