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這是什麼野草葯,莖葉背面有細毛刺,治風濕的。
茜草
可查證
2、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南山是指終南山嗎
先說這「南山」,是哪裡的南山?可以肯定,不是唐朝人最熱衷的長安附近終南山。陶淵明所處的東晉王朝,長安和終南山不歸他們管。他所歌唱的《南山南》,在今天的江西廬山。因為他隱居的柴桑縣,就在今天的廬山腳下。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出處:歸園田居 其三
歸園田居 其三
東晉 陶淵明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荒穢(huì):形容詞作名詞,指豆苗里的雜草。穢:骯臟。
荷(hè)鋤:扛著鋤頭。荷,扛著。
【大詩兄說】「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短短十個字,你可能覺得平淡無奇,但是大詩兄告訴你,這里包含了相當豐富的信息量:
先說這「南山」,是哪裡的南山?可以肯定,不是唐朝人最熱衷的長安附近終南山。陶淵明所處的東晉王朝,長安和終南山不歸他們管。他所歌唱的《南山南》,在今天的江西廬山。因為他隱居的柴桑縣,就在今天的廬山腳下。
我們再說這個「豆」。豆,是中國古代五穀稻、黍、稷、麥、菽中的「菽」,也就是大豆。中國是大豆的原產地,先秦史書《左傳》中就有「菽麥不分」的說法,可見種植時間之早。在陶淵明的年代,中國人很可能已經吃上了豆腐、喝上了豆漿。鹹菜毛豆?甚好,每日喝粥必備。
陶淵明不是當官的料,其實也不是當農民的料。所以,雖然他披星戴月地耕種,「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但實際效果是「草盛豆苗稀」,草長得比豆苗還高!但是,人家在乎的是過程,而不是結果,好不好?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多美的意境。白露節氣過後,秋天的黎明或者傍晚,你行走在鄉野田間,踏著枯黃的野草,褲腳管掠過兩旁的蒿草。你聽著秋蟲的鳴叫,小蚱蜢四處逃散,鷓鴣倏忽從草叢中飛出。你不經意低頭一看,鞋子、襪子、褲腳,全部濕透了。秋露早已沾染了你,你並沒有察覺。衣服被露水沾濕沒關系,我只要過我想過的生活。
3、請問這種野草叫什麼名字,路邊上到處都是,我爸說土話叫野紅蘿卜
川芎,原名芎藭。一種中葯植物,常用於活血行氣,祛風止百痛,主要栽培於四川、雲南、貴州、廣西、湖北等地。 川芎辛溫香燥,走而不守,既能行散,上行可度達巔頂;又入血分,下行可達血海。活血祛瘀作用廣泛,適宜瘀血阻滯各種病症;祛風止痛,效用甚佳,回可治頭風頭痛、風濕痹痛等症。 昔人謂川芎為血中之氣葯,殆言其寓辛散、解郁、通達、止痛等功能。 本品辛溫升散,凡陰虛陽亢及肝答陽上亢者不宜應用;月經過多、孕婦亦忌用。
傘形科芹亞科藁本屬
4、這是什麼野草有什麼功效
薄荷
薄荷,又叫番薄荷、蘇薄荷,為唇形科多年宿根性草本植物,喜好溫暖濕潤環境。薄荷是世界三大香料之一,號稱「亞洲之香」,廣泛應用於醫葯百、化工、食品等領域,世界年消費量在萬噸以上,且以每年5%~10%的速度增長。我國主要產地有江蘇、江西、河北、四川等省。
葯用價值
薄荷以全草入葯度,亦可食用,主要用來提煉薄荷油和薄荷腦,二者是薄荷發揮作用的主要成分,也是區分不同薄荷品種的依據。薄荷可用於牙膏與口腔衛生用品、食品、卷煙、酒、清涼飲料、化妝品與香皂的加香。在醫葯上,它廣泛應用於祛風專、防腐、消炎、鎮痛止癢等葯品中,如清涼油、風濕油等。
《本草綱目》認為:薄荷味辛、性涼,無毒。長期做菜生吃或熟食,能祛邪毒,屬除勞氣,解睏乏,使人口氣香潔。還可治痰多及各種傷風。此外,煎湯洗可治膝瘡,榨汁服可去風熱及口齒諸病,搗成汁含服去舌苔苦澀;用葉塞鼻,止出血;還可治蜂蟄蛇傷。
5、寫出兩種野草的名稱和特點.
1、馬唐
馬唐在低於20℃時,發芽慢,25-40℃發芽最快,種子萌發最適相對濕度63%-92%;最適深度1-5厘米。喜濕喜光,潮濕多肥的地塊生長茂盛,4月下旬至6月下旬發生量大,8-10月結籽,種子邊成熟邊脫落,生活力強。成熟種子有休眠習性。
一年生。稈直立或下部傾斜,膝曲上升,高10-80厘米,直徑2-3毫米,無毛或節生柔毛。葉鞘短於節間,無毛或散生疣基柔毛;葉舌長1-3毫米;葉片線狀披針形,長5-15厘米,寬4-12毫米,基部圓形,邊緣較厚,微粗糙,具柔毛或無毛。
2、牛筋草
牛筋草根系發達,吸收土壤水分和養分的能力很強,對土壤要求不高;它的生長時需要的光照比較強,適宜溫帶和熱帶地區。
大多數雜草種子為抵抗不良環境條件均存在一定的休眠,當種子由休眠狀態轉變為萌動狀態時,需要有適宜的外界環境條件,如溫度、光照、水分、氧氣、土壤類型及土層深度。當進入生長季節時,種子也開始萌發生長,在環境條件不適宜萌發時,種子休眠,在土壤中多年,仍有生活力。
牛筋草雜草可通過有性和無性方法繁殖和增加。有性繁殖通過種子繁殖,無性繁殖通過根、莖、葉或根莖、匍匐莖、塊莖、球莖和鱗莖等器官繁殖。雜草可以通過營養繁殖器官散布傳播,但主要是通過種子到處散布傳播。
雜草種子主要是藉助自然力如風吹、流水及動物取食排泄傳播,或附著在機械、動物皮毛或人的衣服、鞋子上,通過機械、動物或人的移動而到處散布傳播。
3、馬齒莧
馬齒莧性喜高濕,耐旱、耐澇,具向陽性,適宜在各種田地和坡地栽培,以中性和弱酸性土壤較好。其發芽溫度為18℃,最適宜生長溫度為20-30℃。當溫度超過20℃時,可分期播種,陸續上市。保護地栽培可進行周年生產。
馬齒莧進行種子繁殖所用種子都是頭年從野外採集或栽培時留的種。其種子籽粒極小,整地一定要精細,播後保持土壤濕潤,7-10天即可出苗。
扦插枝條從當年播種苗或野生苗上採集,從發枝多、長勢旺的強壯植株上採集為好,每段要留有3-5個節。扦插前精細整土;結合整地施足充分腐熟的農家肥。扦插密度(株行距)3厘米×5厘米,插穗入士深度3厘米左右,插後保持一定的濕度和適當的蔭蔽,一周後即可成活。
4、反枝莧
生在田園內、農地旁、人家附近的草地上,有時生在瓦房上。反枝莧適應性極強,到處都能生長,不耐蔭,在密植田或高稈作物中生長發育不好。反枝莧適宜的萌發溫度為5℃以上,35-40℃時發芽率最高,適合生長的pH為4.2-9.1的濕潤土壤中。
反枝莧種子數量多,以種子進行繁殖。反枝莧每株可結種子1萬-3萬粒,並可隨風傳播,反枝莧受風作用後,種子可被風吹移動至少0.5米之外,而且在距離反枝莧發生區10米以外的空白土壤中仍發現了反枝莧種子的蹤跡。
5、鐵莧菜
生於海拔20-1 200 (-1 900)米平原或山坡較濕潤耕地和空曠草地,有時石灰岩山疏林下。
可採用催芽繁殖方法,莧菜種子在涼水中浸種24小時,浸種過程中需搓洗幾遍,以利吸水。在冬季、早春將浸泡過的種子撈出,用清水搓洗干凈,撈出瀝凈水分,用透氣性良好的紗布包好,再用濕毛巾覆蓋,放在15~20℃條件下催芽,當有30%~50%的種子露白時,即可播種。
6、厥菜有什麼葯用價值?
蕨菜又名龍頭菜,自古以來百就被當作可食野菜,深得人們喜愛。
每100克鮮蕨菜含胡蘿卜素1.04毫克,維生素B20.13毫克,維生素C27毫克,還含有18種氨基酸、蕨素度、蕨甙、乙醯蕨素、膽鹼、甾醇等。
中醫認為,蕨菜性寒,味甘,有清熱化痰、降氣、滑腸、健胃、活血、止痛等作用。可鎮靜安神,知活血消腫,強健脾胃,祛風。
蕨菜素對細菌有一定的抑製作用,可道用於發熱不退,腸風熱毒,濕疹等病。
蕨菜的某些有效成分能擴張血管,降低血壓,其粗纖維能促進胃腸蠕動,具有下氣通便的作用。
民間常用蕨菜治療痢回疾及小便淋漓不通,有一定療效。
現代醫學認為,常吃蕨菜能防治高血壓,有數據顯示,常吃蕨菜的地區,癌症的發病率明顯低於其它地區,所以認為蕨菜還有答一定的抗癌作用
7、野草原文
第一章 家鄉的野菜 第二章 采蕨菜 第三章 菜豆花 第四章 鍋鍋宴
第五章 看電影 第六章 春妮子 第七章 眼鏡紀事 第八章 魔芋
第九章 魘 第十章 山地顛轎 第十一章 水搭伴 第十二章 咂酒
第十三章 火工和尚 第十四章 端午節 第十五章 看川戲 第十六章 糍粑
第十七章 校歌 第十八章 鬼工 第十九章 黃齊老爺 第二十章 小甲
第二十一章 保保 第二十二章 記憶松溉 第二十三章 包穀面 第二十四章 草蛐蛐兒和灶居子
正文 第一章 家鄉的野菜
春天,蔬菜的種子才下地,掙出幾片怯怯的下芽。這時,野菜卻遍山遍野地長起來了。
「三月三,茼蒿下米湯。」茼蒿最先出來。茼蒿有一股很烈的中葯味,街鄰據此稱可治昏病。祖母常采來炒著吃,我卻不大喜歡。周作人引用顧祿的《清嘉錄》雲:「因諺有三月三的螞蟻上灶山之語,三日人家皆以野花置灶陘上,以厭蟲蟻。」這是吳地的習俗,我們松溉卻用茼蒿。摘幾片莖葉,放在灶頭碗櫃,能拒蟲蟻,特別是偷油婆(蟑螂)。
茼蒿不多,生存期也短,二十來天就過去了,常有鄉下小孩子用籃子盛了來叫賣。不論斤兩,一束一束地栓了,幾分錢一束。「茼——蒿——菜哎——」尖嗓子,聲調極高,脆,長聲悠悠。最後一個「哎」字拔上去,顫一顫,滑下來,極有音韻。我不愛吃茼蒿菜,卻愛聽這叫賣聲。現在這種菜很少見了,長在地里,多半被人鋤去;長在野地,誰也懶得去采。今年春天見學校門口有人賣茼蒿,洗凈了散放在籃子里,幾乎無人問津。許多人不認識這是什麼菜,賣菜的青年解釋說:「茼蒿菜,治昏病呢。」想來,他小時侯也沿街叫賣過茼蒿吧?
濕踏菌是小孩子吃的玩意兒,似乎並不屬於菌類的一種,而屬苔蘚類了。春天雨水多,潮濕,濕踏菌是水氣的產物,在背陰的地方貼青石長了,象苔蘚,卻呈半透明。濕踏菌本身沒什麼味道,但極潤極柔,入口即化。采來,洗凈,在開水裡濾一濾(不能過久,久了,就會化成水),拌上醬醋辣椒,不能下飯,也不能填飽肚子,但可以吃著玩兒。
這是小孩子的寵物,大人極少屬意於此。但因為廢佐料,輕易不得食。街坊上倒有一個大人愛吃,陳三伯。他是大地主的後人,本來在外地教大學,文革時被發配回鄉。他一邊吃濕踏菌,一邊捧著《毛選》細看。看到興致處,猛夾幾箸;憤怒時,棄箸嘆息。這在我們看來,非常有趣。這樣一個認真學習《毛選》的人,怎麼可能是「現行反革命」呢?陳三伯後來又回去教書了。不知他現在還吃不吃濕踏菌。他要是吃濕踏菌,一定會想起那段生活的。
窄耳根又叫豬鼻孔,可是形狀既不象耳朵,也不象鼻孔。每年開春耙田,田邊地角極多。我原以為這是故鄉的特產,後來到過很多地方,才知道到處都有,但我仍願意相信它是家鄉的野菜。摘耳根應該涼拌了吃,有股悶鼻子的怪味,很多人吃不慣;但也可以曬幹了泡茶喝,據說可以消食,飯後飲之最宜。我們那時是常常在田邊采來,就便在水田裡胡亂洗了,入口生吃,味略酸,生津,可以當得零食了。
有兒歌雲:「摘、摘、摘窄耳根,一摘摘到大河礅,撿到一根花頭巾。花頭巾,想我還,要請姑娘坐花船(即花轎)。」我們那時常唱,卻不大理會歌中的意思。
春天將盡,天氣熱起來。滿天星在路旁地邊「滋滋滋」地冒出來,一夜之間就鋪滿空地,濃密的小圓綠葉兒,不留一點空隙,一大片一大片,看著讓人心裡涼絲絲的。滿天星是開花的,開小白花,但極少,只有米粒兒大,藏在葉子底下,不易發現。祖母說,天上的流星掉下來,就變成滿天星的一粒小花(所以叫滿天星),這找著了,就會娶個漂亮勤快的媳婦。於是,我常到地頭去找,一找找老半天,有時找著一粒,就滿心歡喜地交給祖母看。祖母鄭重其事地收起來。誰知,到了夏天,她卻用這些小花泡茶給我喝,說是清熱降火呢。我也並不計較,來年還去找。
滿天星莖葉太嬌嫩,經不得炒、燉,不能單獨作菜,只能用來炒雞蛋、包餃子,添一味清香,並不作裹腹之用。
正文 第二章 采蕨菜
小時候,我寄住在外婆家,外婆家靠著一座大山,叫黃瓜山。有山就能長蕨菜,每年三、四月,遍坡都是。
外婆那兒,古風里有一種習俗:采蕨定親。所以本地人也把「采蕨」叫做「采親」。每年蕨菜長滿山坡的時候,滿娘(姑娘)們,都打扮得漂漂亮亮,扎著鮮艷的紅頭繩,挽了精緻的竹籃,上山采親。
采著采著,就會採到纏有紅布帶的蕨菜,紅布帶是大仔(小夥子)栓上的。這時,那大仔往往就在近旁,吼歌子呢,吹笛呢,喊山呢。滿娘樂意,就紅了臉把紅布帶蕨菜採在籃子里,紅頭繩扯下來往地上一扔,扭身就走。大仔就樂顛顛地把紅頭繩揣進懷里,對著滿娘的後影兒高聲唱:
紅布帶,紅頭繩,滿娘羞得不見人。今天躲,明天哥,後晌咱倆一個窩……
刈麥的時候,大仔就幫女家刈麥。麥刈完了,如果女家中意,插秧時還留下,就算是這家的女婿,可以迎娶新娘子了。成親那天,紅布帶蕨菜高高懸在門楣,遠遠近近的人就都來喝喜酒。
可惜,這種習俗到了我外婆這一代,早已不盛行了。只有關於這事的歌謠留下來,供村裡的細仔(小孩)撅著光在塵土裡尖聲尖氣地唱:
蕨菜蕨菜象根筷,兩根合起好拈菜;蕨菜蕨菜系根綢,滿娘嫁在東灣頭……
後來,讀了書,識了字,偶爾翻開《詩經》,見到采蕨的句子: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見君子,憂心惙惙。亦既見止,亦既覯見,我心則說!
想來,這借采蕨會情郎的詩句,就是描述這種習俗的吧!
蕨菜本來是很平常的野菜,採回來用鹼水泡,去其苦澀,然後晾乾,可炒,可燉,可煎麥粑,也可用鹽腌制起來,裝進壇子,能吃到第二年。因為多,賤,日子艱難的時候,蕨菜大多與其它雜糧作山民度飢荒用。後來日子紅火了,蕨菜卻再也離不得,家家廚下仍裝了幾大壇子。
像其他地方的針線活一樣,這里的滿娘的本事全在蕨菜里頭。同樣的蕨菜,不同的做法,加不同的佐料,能乾的滿娘能制出二三十種花樣來,使一家人整年吃蕨菜都不會厭口。
雖然平常,但蕨菜卻是農家走親串戶必備之物:麻糖、糍粑、蕨菜、雙黃鴨蛋。四色禮品,缺一不可。既樸素,又體面。
後來,蕨菜又進了城,一束一束的用細繩栓了,擺在店裡顯眼的地方。店門外還要掛一塊大招牌,白底黑字:蕨菜。
近年,家鄉又辦起了蕨菜加工廠,加工成鹽蕨菜、酸蕨菜、醬蕨菜、蕨菜辣絲、蕨菜豆豉……蕨菜竟伴隨家鄉人民走向了全國,走向了港澳東南亞,被稱著山珍。
雖然是山珍,因為並沒有人特意去種,所以還是野菜。
正文 第三章 菜豆花
現在的孩子,還有誰會唱這首童謠呢——
「推磨兒,拉磨兒,磨豆花兒,請大娘,大娘不吃菜豆花,打爛沙鍋『嘣、嘣、嘣』!」
在我小的時候,菜豆花可是稀罕的物什呢。記得在那時,家裡來人來客,爸媽經過艱難的合計,總是說:「磨菜豆花吧。」我們姐弟幾個就很勇武地爭著去推磨。
菜豆花是很經濟的。豆子磨成漿,入鍋煮,同膽巴點了,沉澱,潷去清水。然後和了蔬菜和少量的肉末,加上佐料紅燒,味道鮮美得很。在那時的我看來,便是天下第一菜了。菜豆花既節約開支,又顧全了主人的臉面,所以那會兒待客,它總是主菜。
我們家是不常吃菜豆花的。一家九口人,老老小小。爸媽在鎮修繕社做工,每月攏共七十多塊錢。大姐可以掙工資了,但弟妹都還年幼,只好留在家裡做家務。我們總盼著能吃上一頓菜豆花,年節是一定的,心急也不能早到,便盼來客。每天早上一起床,就到門邊去看,看門框上吊下蛛網沒有:「想不忙,早起床;蜘蛛門前吊,晚上有客到。」
有時,果真就有客到了。我們家幾經搬遷,親戚漸漸疏遠,常來的是舅舅。舅舅的衣著,即使在我們這個偏僻的小鎮,也顯破舊。但他總是笑著,從口袋裡掏出新鮮的山貨,教我一些有趣的東西。有一次,他教了我這首童謠。我問他:「為啥『大娘』不吃菜豆花呢?」
舅舅笑了:「這是反話呀。說她搶得凶,把沙鍋碰翻了。」真的呢,這么美味的菜餚,不搶翻沙鍋才怪!
說來不相信,菜豆花還能治病!那時,我拉肚子,痛得厲害,一天拉五次,人都脫形了。找醫生看。打針,吃葯,全沒用。什麼也不能進口,卻想吃菜豆花。父親說:「拉肚子呢,咋吃得?」母親卻心疼了:「看孩子怪可憐,煮一頓吧。」終於破例煮了一頓菜豆花。我一口氣吃了三大碗,小小的肚子撐得滾圓。第二天,病竟不治而愈!
跑去告訴醫生,醫生不信。我記得那是個老人。他撫著自己的禿頂,連連搖頭:「怪事,怪事。」
就這樣,菜豆花伴隨了我的整個童年。後來,日子好過起來,不經意中,菜豆花慢慢地從飯桌上消失。要推磨,要煮,要用膽巴點,還要加蔬菜紅燒,誰也懶得去費這一番工夫了。再後來,我們搬離了小鎮,住進了城裡。菜豆花連同那個磨豆子的笨拙的石磨,永遠只是記憶了。只是偶爾舉箸,還會想起那首童謠,若有所失。
這年春節,搭車從某縣城過,看到路邊一副大招牌,右下角一行小字:「菜豆花。」那麼小的字,又在毫不起眼的位置,我卻一眼就看到了。趕緊下車,要了一碗。菜里加了火腿,臘肉,香菇,黃花,油汪汪地誘人。夾了一口,味道竟大不如前。幾箸下來,終於敗了興,悵然而去。
已非斯時斯地,沒有了當初吃菜豆花的心境,就算是原來的味道,也不再是原來的菜豆花了吧?又怎能品嘗出其中的美味呢?
正文 第四章 鍋鍋宴
我現在對於小時候冬天的記憶,彷彿就只有「鍋鍋宴」了。
那時,冬天常常下雪的,家裡總生了一個用破瓷盆糊的小火爐。
炭,是爐渣堆里撿來的。傍晚,一家人圍了火爐,通紅的爐火映了各人的臉,都暖暖的。爐火上燉一隻烏黑的缺耳朵的小鋁鍋,翻滾的水,一小撮鹽,幾滴油,少許干辣子——這就是鍋鍋宴了。
說是「宴」,實際寒磣得很。那時並沒有什麼吃的,就蘿卜還賤,零賣兩分錢一斤,整挑買只算一分五。我們家總是成挑買的。大部分切了,掛在屋檐下,製成風蘿卜干,使得一年四季都有菜吃。小部分堆在屋角,供冬天的食用了。傍黑,洗凈,一片一片切了,瑩白地在燒箕里盛著,上面滾著些火的紅光,在人的心裡映出些暖暖的渴望。
待到身子烤暖和了,水也便燒開了。把那一塊塊白玉投進去,不一會兒香氣就鑽了出來,滿屋子的空氣也都有了生氣,活起來。若是爸爸先前還講著故事,這會兒也停了下來。大家都靜靜地聆聽鋁鍋里「啪啪啪」的歌子,心裡有種癢酥酥的快活。
有時,能有一小撮蔥花,最好的時候,湯里甚至能有幾根肉攤上賣剩的骨頭,灑上些薑末,那香味就愈飄得悠遠。彷彿整個冬天都在這股暖融融的香味里愉悅的呼吸。
煮熟了,揭開蓋子,一股白氣沖上來,對面的人影便如在水面一般晃盪,彷彿醉漢立不住腳。白氣散開,是一片一片的白玉,在清幽幽的湯里半沉半浮著。大家看著,就都舉箸。
這時,我記得,有一次爸爸還吟了幾句:
「清水浮白荷,
玉泉涌珍珠。
而今夾一塊,
三月不食肉。」
邊吟,還邊搖筷子晃腦袋。
其時,正是「文革」後期,爸爸「走資派」的帽子還戴著(他戲稱節約了買帽子的錢),上班之餘,居委會安排他掃大街。媽媽從火柴廠要了些材料回家,讓我們幾姐弟糊火柴盒,以補貼家用。糊一百個火柴盒,才兩角錢。爸爸小詩的最後一句,倒是實情。
可是,每晚圍著爐火,這一切就都拋在了腦後。
我人小,夠不著,面前放一隻碗,都給我夾。爸爸每夾一塊,就說:「來,吃塊雞腿。」「給你個燕窩。」一會兒就堆了一大碗,往往倒比父母哥姐吃得多些。有一次,鄰居楊二娘疑惑地問三姐:「昨晚你們煮什麼吃呢?又是雞又是魚的。」我在一旁不禁大笑。
但這並不是吃著玩兒,而是代替晚餐的。
我就吃著蘿卜長大了。鄰居都說我們家的孩子長得水靈,想來就是吃蘿卜的緣故罷?
整個冬天,我們家的爐火都是暖暖的。
正文 第五章 看電影
七十年代初,文化正被革著命。那時,鄉下是難得看場電影的。
偶爾放一場,四鄉八井的人都來看。
看電影的場景很熱鬧。男女老幼,密密麻麻擠滿壩子。電筒是奢侈品,火把便成了主要的照明用具。砍一截青竹,塞塊破布,桐油是自家榨的。天黑時,四面八方都有燈火往這里來。鄉下沒有專門的放映場,常常是借了隊上曬穀子的壩子。壩子很大,能容納八、九百人,這是那時集體經濟的特點。近點的,帶張竹凳;遠點的,席地而坐。
片子不會有什麼新鮮的內容。「中國的新聞簡報,越南的飛機大炮,朝鮮的哭哭笑笑,阿爾巴尼亞的看了莫名其妙。」趕了十幾里地,往往還是八百年前看過的老片子。一群人卻張大了嘴,瞪著眼,看得有滋有味。看到興起時,便把巴掌拍得「啪啪」響。
然而,對於青年男女,看電影的樂趣卻不在看電影,而在電影之外。在鄉下,難得有集會,青年男女交往頗不便。除了趕場,便是看電影了。趕場在白日,且人多眼雜,不敢動手動腳。看電影卻在夜晚,且是露天,四周就是野地,沒有限制。大隊一通知看電影,青年男女便早早收了工,回家沖個澡,穿戴整齊,興沖沖地出門邀朋喚友。
到了放映場,這邊那邊打招呼遞煙,往人群里瞄自己期待的身影,說話大聲武氣,亂得一塌糊塗。電影開映好一會兒才靜得下來,已是一對一對地坐了。這時且不忙離開,先說說情話,於暗處掐掐對方的豐臀。因為還有晚到者往這兒趕,不敢去野地里親熱,怕人撞見。
電影映了一半,人群開始悄悄浮動。有人佯稱:「二娃子,走,屙尿。」便有青年男女溜下壩子,借著夜幕的掩護,相偎著親熱起來。這時,往往有細崽惡作劇,偷偷撿了土塊,投向那一對黑影,然後跑開,捂嘴竊笑。那一對便悠然分開,慌忙回顧,卻不敢聲張,趕忙換個地方。
這種約會不能成為秘密。父母知曉,每次放電影,少不了一陣爭吵。「去嘛!回來不打斷你的狗腿!」子女卻硬起,寧願一頓打,也要偷跑了去。
後來,隊上就組織了「精神文明清查小組」,專門在放電影時值勤了。抓到過幾隊,罰款,且在下一次放電影時,在喇叭里通報出來,以示警告。看電影的人便奇怪地少起來。
幸喜不久,「文革」即告結束,又包產到戶,辦起了鄉鎮企業。
有了錢,青年們一致要求修個電影院。電影院修起,青年男女就公然在電影院出雙入對了。
正文 第六章 春妮子
故鄉小鎮松溉,鑲在川江邊的一個山埡口裡。石板街行至江邊陡然一跌,石階一級一級地矮下去,是一個小小的碼頭。碼頭上整日里栓著幾只破舊的木船,只一艘短途載客的機帆船來來往往。
我們家就在碼頭上,是座小木樓。一半騎在坎上,一半卻探出來,由幾根木柱撐著。夏天,江水常常漲到木樓下。我每天就靠在木樓窗前往江上望。水鳥,白帆,纖夫,上下客船的鼎沸人聲。這天,就看到碼頭上多了一條與眾不同的木船——它是帶烏蓬的!烏蓬船旁還依著一隻小小的漁船,怕連一個人也載不動呢。
我就注意起這條烏蓬船來。
早上,小漁船由一個中年漢子撐了,往下遊河灣里盪去,撒下釣鉤。烏蓬船尾一個小灶便升起了裊裊的炊煙。一個瘦小的女孩拖著大辮子,貓著腰在那裡弄早飯。淘米水在船舷邊「嘩嘩嘩」地激起小水花。她一會兒彎進蓬里,一會兒又出來,大辮子在腦後悠悠地起伏。有時,濕柴冒出的濃煙熏得她大聲咳嗽。等中年漢子撒完鉤回來,靠好漁船,早飯也做好了。中年漢子就端了一個大海碗蹲在船頭呼呼地吃。女孩卻進到了艙里。吃過飯,中年漢子照例又上街賣前一天收獲的魚兒。並不多,只幾斤吧,但可以換回一天的伙食了。漢子回來時,照例還拎一包中葯。船上什麼人病了?我沒見著。中午,黃昏,這父女倆就上漁船,到河灣收鉤。回來,船尾又升起了炊煙。
這天,舅舅從鄉下來了。奶奶說,買條魚吧。我搶著說:「我去!碼頭上有條小漁船呢,那裡有鮮魚賣的。」
我揣了錢,跳下台階,向烏蓬船跑去。到了。那女孩在船尾熬著葯,我躊躇地站住了,在河灘上探望。蓬子里半躺著一個中年婦女,腆著肚子,額上包著一張很大的藍格帕子。這是她母親吧?懷著孩子,可是又病了。
那女孩終於注意了我,放下手中的蒲扇,說:「小孩,干什麼呢?」小孩!你大我多少呢!我心裡說,可是還是告訴她:「買條魚。」誰知她揮揮手,說:「沒有了!」我頹喪地轉身要走,蓬子里的母親卻說:「春妮子,後艙那條賣給他吧。」原來她叫春妮子!
我站住了,聽到春妮子說:「媽,這條是留給你補身子的呢。」母女倆在那裡嘀嘀咕咕一陣,春妮子從船尾走過來,氣沖沖地說:
「賣給你!」
她瞪著我,臉漲得通紅,穿一件藍布碎花小褂。額前一綹劉海。
耳垂下的頸項上點著一顆小小的黑痣。我無端地覺得這顆黑痣分外地美麗。
中午,奶奶做了一碗豆瓣魚,香噴噴地端上桌。可是我連碰都不碰。奶奶覺得奇怪,要摸我的額頭:「病了?」我躲開了。想起春妮子漲紅的臉,想起船艙里那位母親,她中午沒有魚吃了。奶奶真是的,為什麼要買魚吃呢!
我又來到窗前。
烏蓬船又升起了裊裊的炊煙。那一家子還是那麼平靜地生活著,並沒有因為一條魚的被賣掉而有所改變。
有時,父親上街了,春妮子就在船尾洗著衣裳。一邊洗,一邊在「嘩嘩」的水聲中銳聲唱起歌來。那歌聲象小船一樣起伏著,宛若水面閃閃的銀光,盪滿碼頭。有時,她拎著一個長頸玻璃瓶到街上來買醬油,塑料涼鞋(在船上她總是光著腳的)在石板街上踏出清脆的樂音。我就站在街沿上看她。有一次,我見她在吳二伯的雜貨攤前站了很久,拿起一根鮮亮的紅綢繩,翻來覆去地看著,卻終於輕輕地放下了。這紅綢繩扎在她的大辮子上,一定很漂亮的。可惜,後來卻被前街的杜二姐買走了。
我想,我有錢了,一定給春妮子買根比這好看十倍的紅綢繩。
我這樣憧憬著。
可是,有一天,烏蓬船不見了。原來泊船的地方飄著幾片爛黃的菜葉。
他們到哪裡去了呢?
後來聽說他們是叫「革委會」的人趕走了。說是不能賣魚呢。
怪不得前幾天見幾個「紅袖籠」上了他們的船。
……這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後來我再也沒見著他們。只是在忙忙碌碌的空隙,還會想起那條烏蓬船,想起那個叫春妮子的女孩。
故鄉我倒是回過一次,修了很多樓房,碼頭也大變樣了,新添了兩艘大客輪。那麼,春妮子怕是早已不以打漁為生,而住上了樓房了吧。
說當她也還是小孩子的時候。街坊有位吳三伯在外地販賣私鹽,給人家誣著盜賊,抓進了監獄,被判斬首。獄卒知道他是冤枉的,同情他,於是給了他一個逃生的辦法。說儈子手是他的哥們,斬首那天,他請儈子手下刀之前先在吳三伯的臉上拍一下,然後舉刀,吳三伯就乘儈子手舉刀而未落的時機,拔腿就跑。自己和其他獄卒只假裝追一下,讓他逃脫。吳三伯眼看伸冤無望,這也是沒辦法的辦法,只好答應照辦。誰知,到了行刑那天,這一招竟然奏效,吳三伯居然逃脫了!
吳三伯既然是死囚,當然不敢回家,於是逃到很遠的外地,依然做他的販鹽生意,還在外地又娶了老婆,生了孩子。
幸喜幾年後革命黨推翻了滿清王朝。於是吳三伯就想回小鎮來看他原來的妻子吳三嬸。
吳三伯回到家,原以為吳三嬸會萬分歡喜。誰知,吳三嬸看到他,卻驚恐無比,道:「你,不是被斬首了嗎?」
吳三伯於是把他如何逃脫,並在外地躲了幾年的事情講給了吳三嬸聽。吳三嬸無論如何不相信,還說她早已把吳三伯的屍首埋葬在了後山。這下可把吳三伯搞糊塗了,他堅信一定是吳三嬸弄錯了,因為自己這幾年的生活是真實而實在的啊!
吳三嬸進內拿出一件血衣,告訴吳三伯:「埋葬你以後,我特意留下你斬首那天穿的衣服做為紀念。」
吳三伯一看血衣,立即想起,原來,那天儈子手的鋼刀在自己的臉上一拍,自己一激靈,想跑,腿卻早已跪酸麻了,未及起身,早已身手異處——自己是早已死了!
心念一動,吳三伯立即化為一攤濃血。
奶奶說,一個人死了,還以為自己活著,就會變成魘,在人群中象普通人那樣過活。只有知道真相的人,拿著確鑿的證據,告訴他,他早已死了,他才會真正地死去!(至於儈子手用鋼刀拍吳三伯臉這一節,奶奶解釋說,儈子手殺人之前都要用鋼刀突然拍一下犯人的臉,犯人不備,一激靈,就會不覺伸長脖子——正好伸出來讓儈子手砍!)
聽了奶奶這個關於魘的故事,我竟然覺出前所未有的恐怖,對於白天也害怕起來。開始注意觀察我身邊的人是否有異相——有時覺得某人的一手一足都象魘呢!
當然,我最害怕的是某天突然有一個人走過來,拿出某個我目前尚未知的證據,對我說:
「喂,你早已死了!」
乖乖的東!
正文 第十章 山地顛轎
八里一音,十里一俗。
真是這樣的。外婆家離松溉不過二、三十里地吧,那裡的習俗卻是別樣的。
外婆家背靠黃瓜山,地處山地。山地人家迎親,還依舊俗:抬花轎。抬轎必顛轎,因是山地,便別有情趣。
新娘子早在頭一天就已經斷食。一是無法方便——中途不能下轎,二是免得顛轎時嘔吐。一大早,梳洗整齊,罩了紅蓋頭,靜待迎親隊伍。
花轎來了。由一個漂亮機靈的白胖童子作押轎郎——童子坐過的花轎,新娘再坐,婚後必得貴子。花轎,一例的輕巧、結實。輕巧,利於爬山;結實,不怕顛。紅杠紅罩子,轎頂熱熱鬧鬧地扎了龍鳳呈祥。轎夫全是健壯漂亮的人物,束著紅布腰帶,斜批紅墊肩,一臉抑制不住的快活。
起轎,上山。山路九道十八拐,曲曲幽幽。轎夫們不慌不忙,邁著四平八穩的步子,沿山道一路悠悠搖來。腿上悠哉游哉,嘴上可不閑著,七嘴八舌,逗新娘說話。
「新娘子,坐穩嘍,丟了進不得洞房喲。」
「新娘子,把手伸出來給我摳下癢啥。」
有狡黠一點的,從地上撿起一塊干牛屎,塞進轎縫,卻又驚叫:
「啊呀,不得了,新娘子屙牛屎!」
一路玩笑。卻也不寂寞。
新娘子出門前照例受過母親的教導,不能開口說話,不然,一過門,兩口子有吵不完的架。
轎夫門見這招不靈,也不懈氣。有口音亮點的,就唱起了小曲:
小郎今年剛滿十,
娶進一個大阿姊。
(哎喲!)
阿姊長得乖又乖,
可惜小郎不曉愛。
(哎喲!)
阿姊要他摸奶子,
他說他不吃奶水。
(哎喲!)
阿姊要他解褲帶,
他說屋裡沒尿罐。
(哎喲!)
……
轎夫們大聲吼著「哎喲」,合著節奏,轎子上下起伏。新娘子聽得又羞又有趣,想看看唱歌的人,卻不敢掀開轎簾,只輕輕揭起蓋頭,從轎縫里偷眼看那一個個青乎乎的光頭。
突然,轎子猛一顛,新娘子差點跌出轎去——原來下山了。轎夫們一手扶轎杠,一手叉腰,喊著號子,快步跑起來。那號子也喊得有名堂:
「杭育!杭育!
(前面喊)天上明晃晃。
(後面應)地下水凼凼。
杭育!杭育!
(前面喊)天上有老鴰。
(後面應)地上有道拐。
杭育!杭育!」
原來,後面看不清道,得前面不斷提醒。
山路窄,且曲,不平,七扭八拐。偏偏轎夫故意抬高腳步,縱情疾跑。轎子便像浪里的小船,七上八下,搖搖擺擺。新娘子歪過來歪過去,五臟六腑都翻江倒海起來,又不敢開口,只死命地抓住轎杠。
正跑間,前頭轎夫銳聲喊:「天上亮光光。」後頭急應:「地上樹樁樁!」喊罷,轎杠一下子頂在樹上,轎夫猛收住腳,轎子便突地頓住。轎子里一聲尖叫,人不曾跌出來,倒滾出一隻千層底綉花布鞋。
轎夫們便哄然爆出一陣大笑,拾起新鞋,揣進懷里。
一路跑跑停停,停停跑跑,轎夫們越顛越高興。腳步忽快忽慢,忽左忽右。轎杠也一會兒換到左肩,一會兒換到右肩。遠遠地看,花轎便像一隻翻飛的花蝴蝶,一路翩翩。
新娘子一上午的精心打扮全部報廢。待到攏得婆家,已是烏雲散亂,胭脂不勻。掉了一隻鞋,當然下不得轎。沒奈何,新郎掏出紅封,向轎夫們「買」下新鞋,由伴娘給新娘穿上,才扶出花轎。還未過門,已吃了一回做媳婦的苦頭。
8、尋找一種野草
艾草,拼音:ài cǎo
【物種名稱】 艾草
【別 名】 冰台、遏草、香艾、蘄艾、艾蒿、艾、灸草、醫草、黃草、艾絨、艾葉、青
【拉丁學名】 Artemisia princeps
【英文名稱】 Asiatic wormwood
【科屬分類】 菊科, 艾屬
【出處】魯迅 《故事新編·非攻》:「 墨子讓耕柱子用水和著玉米粉,自己卻取火石和艾絨打了火,點起枯枝來沸水。」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地下根莖分枝多。株高45~120厘米,莖直立,圓形有棱,外被灰白色軟毛,莖從中部以上有分枝,莖下部葉在開花時枯萎;中部葉不規則的互生,具短柄;葉片卵狀橢圓形,羽狀深裂,基部裂片常成假託葉,裂片橢圓形至披針形,邊緣具粗鋸齒,正面深綠色,稀疏白色軟毛,背麵灰綠色,有灰色絨毛;上部葉無柄,頂端葉全緣,披針形或條狀披針花,頭狀花序,無梗,多數密集成總狀,總苞密被白色綿毛;邊花為雌花,7~12朵,常不發育,花冠細弱;中央為兩性花,10~12朵。花色因品種不同,有紅色、淡黃色或淡裼色。瘦果長圓形,有毛或無毛。
【葯用特性】
艾草與中國人的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每至端午節之際,人們總是將艾置於家中以「避邪」,乾枯後的株體泡水熏蒸以達消毒止癢,產婦多用艾水洗澡或熏蒸。艾草性味苦、辛、溫,入脾、肝、腎。《本草綱目》記載:艾以葉入葯,性溫、味苦、無毒、純陽之性、通十二經、具回陽、理氣血、逐濕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於針灸。故又被稱為「醫草」,現在台灣正流行的「葯草浴」,大多就是選用艾草。關於艾葉的性能,《本草》載:「艾葉能灸百病。」《本草從新》說:「艾葉苦辛,生溫,熟熱,純陽之性,能回垂絕之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逐寒濕,暖子宮,……以之灸火,能透諸經而除百病。」說明用艾葉作施灸材料,有通經活絡,祛除陰寒,消腫散結,回陽救逆等作用。現代葯理發現,艾葉揮發油含量多,1.8-桉葉素(佔50%以上),其他有α-側柏酮、倍半萜烯醇及其酯。風干葉含礦物質10.13%,脂肪2.59%,蛋白質 25.85%,以及維生素A、B1、B2、C等。灸用艾葉,一般以越陳越好,故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孟子》)的說法。 全草有調經止血、安胎止崩、散寒除濕之效。治月經不調、經痛腹痛、流產、子宮出血, 根治風濕性關節炎、頭風、月內風等。因它可削冰令圓,又可炙百病,為醫家最常用之葯。現代實驗研究證明,艾葉具有抗菌及抗病毒作用;平喘、鎮咳及祛痰作用;止血及抗凝血作用;鎮靜及抗過敏作用;護肝利膽作用等。艾草可作「艾葉茶」、「艾葉湯」、「艾葉粥」等食譜,以增強人體對疾病的抵抗能力。艾草具有一種特殊的香味,這特殊的香味具有驅蚊蟲的功效,所以,古人常在門前掛艾草,一來用於避邪,二來用於趕走蚊蟲。
長期使用艾草葉的副作用:如果揮發油(香味成分)使用過多,對神經會有抑制。
【其他使用方法】
在詩經時代,艾草就已經是很重要的民生植物。一般用於針灸術的"灸"。所謂針灸其實分成兩個部份。"針"就是拿針刺穴道,而"灸"就是拿艾草點燃之後去薰、燙穴道,穴道受熱固然有刺激,但並不是任何紙或草點燃了都能做為"灸"使用。艾草的氣味肯定也同時發揮了一定的作用。江浙一帶還將艾草製作成青團子,一般在清明節食用,可祭祖(製作方式為:將嫩艾草放入大鍋,加入石灰蒸爛,漂去石灰水,揉入糯米粉中,做成呈碧綠色的團子,團子內還可加芝麻等輔料)。
【染料作用】可以做天然植物染料使用。艾草染色還具有功能性作用。
【分布】
主要分布於亞洲東部,如朝鮮半島、日本、蒙古。我國的東北、華北、華東、西南以及陝西及甘肅等均有分布。其適應性強,普遍生長於路旁荒野、草地。只要是向陽而排水順暢的地方都生長,但以濕潤肥沃的土壤生長較好。
【栽培要點】
目前郎溪縣生產的艾草都是通過加工後出口日本,該國用作食用。生長主要以採收鮮嫩株頭及嫩葉為目的。生產中主要以根莖分株進行無性繁殖,但也可用種子繁殖。一般進行種子繁殖在3月份播種,根莖繁殖在11月份進行。畦寬1.5米左右,畦面中間高兩邊低似「魚背」型,以免積水,造成病害。播種前要施足底肥,一般每667米2施腐熟的農家肥4000千克,深耕與土壤充分攔勻,排後即澆一次充足的底水。
每年3月初在地越冬的根莖開始萌發,4月下旬採收第一茬,每公頃每茬採收鮮產品11250~15000千克,每年收獲4~5茬。每採收一茬後都要施一定的追肥,追肥以腐熟的稀人畜糞為主,適當配以磷鉀肥。生產中要保持土壤濕潤。企業收購合同價為每千克0.65元,一般農戶每公頃純收入達22500 元左右。郎溪縣生產的艾草經加工的成商品艾及艾草茶出口日本。該縣有較多的崗地,因其生產水稻取水困難,所以在崗地生產艾草一方面提高了農民的經濟收入,同時也增加了土地植被,具有一定的經濟和生態效益。
郎溪縣艾草生產已有十年歷史,現有品種6個,生產面積100公頃。根據企業發展的需要,現擬再建200公頃的艾草生產基地,擴大加工流水線,以達到擴大日本市場和國內部分市場的需要。
首先准備好糯米乾粉,磨得越細越好,艾草准備多些,芝麻、花生適量,豬油適量,黃片糖和白糖適量,柚子樹葉或者芭蕉葉若干。
艾草用清水洗凈後,入大鍋里煮開,其間加一點點蘇打粉一起同煮,這樣可以使艾草容易煮爛,煮好艾草後,撈出再用清水洗凈,然後擠干水分備用。
把花生和芝麻洗凈後,分別入鍋里炒香,然後放入攪拌機攪碎備用,黃片糖切碎加入花生芝麻餡里,再加入適當的豬油和白糖,攪拌均勻後,製成艾糍粑的餡備用。
用適量的黃片糖放入鍋中煮成水狀,然後把糯米粉置入大盆,加入黃糖水及處理過的艾草,一起搓揉,盡量揉久些,以便艾草能充分的和糯米粉攪拌均勻,水不可一次加太多,慢慢加入,因為艾草也帶有水分,揉好的面應該不幹不濕,就象做包子似的面那麼樣便可。
抓一團面,揉圓後,在中間挖開個洞,裝入芝麻花生餡,然後輕輕包好,再揉搓一下成圓形狀,蒸籠里墊上柚子葉,把做好的艾糍粑外表抹上一層花生油,然後輕輕置於柚子葉上,置爐上旺火蒸20分鍾即可。
艾絨
灸法所用的主要材料。由菊科植物艾蒿的干葉製成。其色澤灰白,柔軟如絨,易燃而不起火焰,氣味芳香,適合灸用。根據加工程度的不同有粗細之分,粗者多用於溫針或製作艾條,細者多用於製作艾炷。質地以陳年者為佳。
冰台
艾的別名。見《爾雅·釋草》。《本草綱目》:「陸佃《埤雅》雲:《博物志》言削冰令圓,舉而向日,以艾承其影則得火。則艾名冰台,其以此乎?」意指將冰塊做成凸鏡可於日光下聚光取火,艾承其下,故名。
該物種為中國植物圖譜資料庫收錄的有毒植物,其毒性為全草含揮發油,對皮膚有刺激,可使局部發熱、潮紅,皮膚吸收後則使肢體末稍神經麻痹;口服對咽喉及腸胃道有刺激,產生咽喉部乾燥、胃腸不適、惡心、嘔吐等反應,並有頭暈、耳鳴、四肢震顫、痙攣、譫妄、驚厥、甚至癱瘓。艾中毒能引起肝臟細胞的代謝障礙,出現黃疸型肝炎。艾油能延長戊巴比妥鈉睡眠時間,大劑量對心臟有抑製作用,小鼠灌胃LD50為2.47ml/kg,腹腔注射LD50為1.12m1/kg[17]。艾葉葯用不得超過10g,對人致死量為100g
艾葉可以用來醫治婦科病黴菌性陰道炎:用水慢慢的熬煮,沸湯和渣盛在小桶里,再小桶上放點坐的東西直接在上面蒸半小時。要盡量把水煮沸,窗戶關牢,人一定要出大汗才行。
9、這是什麼植物?山東山上的野草,有圖片。
石松,,,石松(Lycopodium japonicum Thunb ),別名伸筋草,隸於石松科石松屬,為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一種名貴中葯材。其莖直立,為二歧式分枝,葉為小型葉,多為針狀,葉的基部膨大,在莖、枝的表面留下的印痕叫葉座。石松植物化石最主要保存類型是莖、枝表面葉座的印痕。其具有很好的葯用價值,主治:祛風除濕、通內經活絡、消腫止痛、風濕腰腿痛、關節疼痛、跌打損傷、刀傷、燙火傷。它生長於海拔3000m左右的高山草甸容,主要分布在中國台灣、湖北、四川、雲南、西藏等地。
10、這種常見的野草的學名到底叫什麼? 這種草有什麼功效?
看起來像是野塘蒿或者是小飛蓬,可以百度對比zd一下
為菊科植物香絲草的全草。
具有清熱解毒,除濕止痛,止血之功效。用於感冒,瘧疾,風濕專性關節炎,瘡瘍膿腫,外傷出血。
小飛蓬,別名小蓬草、加拿大蓬、小白酒草、祁州一枝蒿。
為菊科植物小白酒草的全草或鮮葉,為屬越年生或一年生草本植物。具有清熱利濕,散瘀消腫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