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風濕的化驗結果和梅沒有得過梅毒,但是做手術的化驗單說是以前得過,也有可能是風濕!毒的化驗結果有相同
這個原因就比較深和專業了,涉及到研究領域,如果直接論其原理非專業人員可能聽不明白,簡單點講患有風濕的血液中的風濕因子會和化驗梅毒的試劑發生反應造成假陽性。
下面把這兩個化驗的原理羅列一下,僅供參考:
1、梅毒試劑卡的原理:
技術原理
梅毒抗體檢測試劑為例以膠體金為指示標記採用雙抗原夾心法原理制備而成,
在檢測卡的加樣孔加一滴待測血清和兩滴緩沖液,如果血清中含有一定量的Syp-Ab時,則與金標中的Syp-Ag免疫結合成復合物。層析到T線時,復合物再與包埋於T線的梅毒重組抗原免疫結合,從而橋聯膠體金在T線顯色。剩餘的金標繼續層析至C線時,金標與此處包埋的多抗免疫結合橋聯膠體金而顯色。若血清中不含有Syp-Ab或低於一定量時,T線處的瘧疾重組抗原不與金標發生免疫反應,C線處的多抗與金標仍免疫結合,會出現單一顯色。
結果判讀
陽性:T線C線均顯色為紅色條帶時,檢測結果為陽性;
陰性:T線不顯色,C線有紅色條帶顯色時,為陰性;
無效:C線不顯色,表示測試失敗或失效。
2、類風濕因子試劑的原理:
類風濕因子(RF)是在類風濕性關節炎(RA)病人血清中發現,是一種以變性IgG為靶抗原的自身抗體,主要存在於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血清和關節液中,它是一種抗變性IgG的抗體,屬IgM型。可與IgGFc段結合。RA病人和約50%的健康人體內都存在有產生RF的B細胞克隆,在變性IgG(或與抗原結合的IgG)或EB病毒直接作用下,可大量合成RF。健康人產生RF的細胞克隆較少,且單核細胞分泌的可溶性因子可抑制RF的產生,故一般不易測出。RF主要為IgM類自身抗體,但也有IgG類、IgA類、IgD類和IgE類。各類RF臨床意義有所不同。測定IgG、IgA、IgM類RF通常用ELISA間接法,即用熱凝集兔IgG包被反應板微孔,加入檢樣後,再分別加抗人IgG、IgA、IgM酶標記抗體,使反應後再與底物呈色。為防止各Ig類別RF相互干擾,酶標記抗體使用標記的抗體F(ab)2片段。
原理
將變性IgG包被於聚苯乙烯膠乳顆粒上,這種致敏膠乳在與待測血清中的RF相遇時,即發生肉眼可見的凝集,此稱膠乳凝集試驗。
在用熱凝集變性IgG包被聚苯乙烯反應板的微孔中,加入待測血清,如有RF存在,則相互結合,隨後再加入酶標記熱凝集變性的IgG與之反應,在加入底物後即可顯色。根據顯色程度可判斷有無RF存在及其水平,此為雙抗原夾心ELISA法。
膠乳凝集試驗
RF是一種主要發生於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體內的抗人變性IgG抗體,可與IgG的Fc段結合。將變性IgG包被於聚苯乙烯膠乳顆粒上,此致敏膠乳在與待測血清中的RF相遇時,即可發生肉眼可見的凝集。
操作
1、56℃30分鍾滅活,(滅活C1q以阻止假陽性凝集)。將待測血清用0.1mol/L PH8.2甘氨酸緩沖鹽水作1:20稀釋(生理鹽水1ml中加血清0.05ml)。
2、取此稀釋血清1滴(約0.05ml),加於黑色方格玻片的方格內,加乳膠RF試劑1滴,立即搖動反應板3分鍾,使其充分混勻後,於直射光下觀察。每次試驗均設陽性與陰性對照。
參考值
正常人1:20稀釋血清為陰性。
結果判斷
膠乳凝集試驗正常人多為陰性反應,如3分鍾內出現顯凝集者為陽性。陽性反應的標本應將血清進行倍比稀釋測定滴度。ELISA法可根據顯色程度,與陽性和陰性對照參比,作出陽性或陰性的判斷
3、《類風濕因子對梅毒抗體檢測的影響分析》,這是個文獻,有興趣可以了解。附截圖。
2、風疹病毒igg陰性還能懷孕嗎
IgG陽性是表示近期無風疹病毒感染,並且於曾經有過既往感染(IgGAb陽性),已獲得了保護性抗體,可以不必擔心風疹病毒的侵襲。
如果這個百檢查是孕前,就非常非常安全。甚至比IgG陰性要好,因為IgG陰性是沒感染過的,體內沒有抗體,孕期也可能被感染。
如果是已經懷孕了就比較苦惱,因為沒度辦法判斷是懷孕後感染的還是懷孕前感染的。
IgM抗體陰性是表明無近期感染。兩項檢測內均表明是遠期感染,胎兒是安全的。
如果不能懷孕或是對胎兒有影響。如IgGAb和IgMAb全部為陰性,說明從未受過風疹病毒的感染,容此時如已懷孕,則直至嬰兒出生,你都應該進行風疹病毒血清學監測;如雙份血清IgGAb陽性,且滴度升高4倍以上,應該考慮已有風疹病毒的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