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醫確診風濕的保證是什麼
中醫上根據痹症的不同特點分為行痹、痛痹、著痹、熱痹和虛痹。
1.行痹(風邪偏勝):肢體關節肌肉疼痛,遊走無定,屈伸不利,或有惡寒發熱等症狀。舌苔薄白,脈浮。
2. 痛痹(寒邪偏勝):肢體關節疼痛較為劇烈,遇寒則加重,得熱而痛減,晝輕夜重,關節無法屈伸,痛處不紅,觸之不熱。苔白滑,脈玄緊。
3. 著痹(濕邪偏勝):肢體關節重於酸痛,痛處固定,下肢特甚,或有腫脹,肌膚麻木,如天氣陰雨症狀加重。舌苔白膩,脈濡緩。
4. 熱痹(熱邪偏勝):起病急,關節疼痛,局部紅腫灼熱,痛不可觸,屈伸不利,得冷則舒。多發熱惡風,汗多,心煩口渴。舌紅苔黃,脈滑數。
5. 虛痹(氣血兩虛):病程日久,反復不愈,關節疼痛,時輕時重。面黃無華,心悸自汗,頭暈乏力。舌質淡,苔薄白,脈濡。
2、紅斑狼瘡非抗體免疫指標中的類風濕因子表現在哪些方面?
類風濕因子(RF)是由於細菌、病毒等感染因子,引起體內產生的以變性IgG(一種抗體)為抗原的一種自身抗體。因為這種炕體首先發現於類風濕關節炎病人,並在類風濕關節炎病人血清中滴度較高,且持續時間較長,所以被命名為類風濕因子。其實,凡是存在變性IgG,並能產生抗變性IgG自身抗體的人,在其血清或病變中均能測出類風濕因子,說明類風濕因子並不是類風濕關節炎的特異性自身抗體。
目前已知又四種類風濕因子,即IgM型、IgA型、IgG型、IgE型。其中的IgM和IgA類風濕因子易於檢測,而IgG類風濕因子難於測出,約有50%的IgG類風濕因子被漏檢,是「隱匿性類風濕因子」的原因之一。IgA類風濕因子及IgM類風濕因子對類風濕關節炎診斷有較好的參考價值。類風濕因子與類風濕關節炎的關節破壞程度和關節外表現有關。
西葯治療有很大的副作用,謝東澤專家是提出中葯西用理論療法第一人,全新的療法必定會給您帶去難以預料的治療效果。
3、類風濕三項正常指標是哪些呢
風濕三項(抗o、類風濕因子、C反應蛋白)
抗o的臨床意義:
增高:風濕熱病、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急性腎小球腎炎、亞急性心內膜炎等疾病。用於檢測風濕病是否在活動期的試驗,期間60%~80%可增高;抗「O」增高只能說患者近期曾感染溶血性鏈球菌,但不一定會患風濕熱、風濕性關節炎和風濕性心臟病,需要同時檢測抗鏈球菌的菌體抗原並結合臨床表現等;
類風濕因子(RF)的臨床意義:
對類風濕性關節炎(RA)患者的診斷及預後判斷具有一定臨床意義,RA患者RF陽性率為52%~92%,一般RF陽性者療效差,並伴有其他並發症,如周圍神經炎及動脈炎等;RF陰性者病情較輕,並發症較少,療效較好。RF陰轉或含量降低,可作為評價葯物療效及病情緩解的一個指標;
C-反應蛋白(CRP)的臨床意義:
CRP作為急性時相蛋白在各種急性炎症、組織損傷、心肌梗塞、手術創傷、放射性損傷等疾病發作後數小時迅速升高,並有成倍增長之勢,其升高幅度與感染的程度呈正相關;
4、免疫球蛋白IgM值
光看一項指標還不能說明問題,很難做出正確的判斷。您最好到風濕免疫科檢查一下,主要包括以下幾項:1、詳細的臨床症狀;2、抽血做一些化驗,主要是一些免疫學指標;3、有時可能需要照一些X線片,甚至做CT、核磁等。主要檢查有沒有類風濕關節炎、痛風或者強直性脊柱炎,或者是風濕免疫其它疾病,總之,先診斷清楚後,再對症治療,才會事半功倍。
回復專家: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風濕免疫科-孫爾維主任醫師
5、血沉、類風濕因子、抗鏈「O」到底是什麼東西、有什麼意義?
我們體內有一種蛋白質,被叫做球蛋白。我們已經知道的抗體,就是球蛋白,被稱為免疫球蛋白(Ig)。人體內的抗體,分為五種:IgG、IgM、IgA、IgD、IgE。現在我們知道,類風濕因子是以變性的IgG為抗原而產生的自身抗體,也就是說,對應類風濕因子的自身抗原是變性的IgG分子。類風濕因子並不是類風濕患者體內所特有的,但是此問題最早是通過對類風濕關節炎的研究中發現的,因此被叫做類風濕因子。類風濕因子可以分為自然發生的和RA特異性的兩種。自然發生的類風濕因子,只有IgM一個類型,而且血清滴度比較低,常常可以出現在健康的老年人體內。而RA特異性類風濕因子,血清滴度高,除了主要的IgM型外,還有IgG、IgA型。因為IgM型被認為是類風濕因子的主要類型,在類風濕因子陽性的類風濕關節炎病人中約佔80%。同時,由於IgM型類風濕因子具有高凝集的特點,易於沉澱,故臨床上主要測定IgM型類風濕因子。測定方法有乳膠凝集法和酶聯免疫吸附法。我們在臨床中,可以遇到檢查類風濕因子的同時,還檢查具體的免疫球蛋白項目,就是為了進一步了解患者體內的類風濕因子分子類型。也有資料方面,用IgM-RF、IgG-RF、IgA-RF這樣的說法,就是具體到了類風濕因子的分子類型,經過大量研究,普遍認為類風濕因子在類風濕關節炎中參與致病過程:①IgM型類風濕因子,可在類風濕關節炎有臨床表現前幾年就存在於病人血清中;而且血清中含有高滴度類風濕因子的非類風濕關節炎的「正常人」,具有發生類風濕關節炎的高度危險性;②血清中含有高滴度的類風濕因子的病人,較血清類風濕因子陰性的病人預後差;③IgG型和IgM型類風濕因子的存在與關節外的損害,如類風濕血管炎和類風濕結節相關。因此,類風濕因子在類風濕的診斷、預後評估、治療評測中,都有重要的參考價值。盡管類風濕因子是診斷類風濕關節炎的重要血清學標准之一,但不是唯一的標准。5%的正常老年人RF可陽性,隨年齡的增高,陽性率可增高,年齡超過75歲的老年人,RF假陽性率為2-25%不等。而且在許多其他疾病中出現,如自身免疫性疾病:乾燥綜合征、SLE、 PSS、PM/DM等;感染性疾病:細菌性心內膜炎、結核、麻風、傳染性肝炎、血吸蟲病等;非感染性疾病:彌漫性肺間質纖維化、肝硬化、慢活肝、結節病、巨球蛋白血症等都可以檢測到類風濕因子。 持續高滴度的RF,常提示類風濕關節炎的疾病活動,且骨破壞發生率高。有學者指出,健康成年人高滴度IgM-RF 是發生類風濕關節炎的危險因子。類風濕因子的表示,定性檢查用陰性、陽性區別,陽性是異常情況。更多的是定量檢查,使用滴度表示,滴度越高、抗體水平越高。在類風濕的治療中,患者可以達到類風濕因子滴度降低、甚至轉陰的結果,但是如果類風濕出現反復,類風濕因子仍然可以重新出現。在類風濕患者中間,也存在不少病例,怎麼治療類風濕因子都存在,但是身體症狀、其它檢查項目都比較正常,有的情況還是高滴度的情況。我認為應該這樣看:這樣的患者,至少應該是「高危正常人」中的「高危」,在平常需要注意自我保護,遠離會引起復發的因素,預防類風濕的復發。類風濕因子是一個免疫學指標,雖然可以作為一個療效評價指標,評價治療的效果,但是不會像血沉、C反應蛋白那樣,隨著炎症情況而變化明顯,因此不作為監控疾病活動的指標,也不需要經常檢查。抗鏈球菌溶血素「O」,我們簡稱抗O或ASO。正常參考值:成人
6、關節疼痛麻木,確診風濕病,這是初期的現象嗎
風濕性疾病是一類侵犯多種組織多系統和內臟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程度不同的免疫性炎症反應,可致成各種組織和器官損傷,嚴重影響其正常功能。甚至造成致命性損害。此外,大多數風濕性疾病都有關節症狀;每個病人,同一種疾病,不同病程都有其特殊性。應該仔細評價,以制訂出其個人的治療計劃。治療目標應包括緩解症狀,改善病情,恢復功能,提高生活質量,盡可能延續患者的生命。由於大部分風濕性疾病目前還不能根治,因此要爭取病人的合作,長期堅持治療。治療的方法包括葯物,理療,休息及鍛練,矯形及手術。要教育病人了解自己的病情,配合治療。
以下僅就治療風濕性疾病的葯物進行討論。
葯物治療
治療風濕性疾病的葯物可分為如下幾類:
1. 非甾類抗炎葯(NSAIDs):此類葯物的作用,主要為解熱,消炎和鎮痛,而達到減輕炎症反應和目的。最早為阿司匹林(乙醯水楊酸)至今仍為治療急性風濕熱及風濕性關節炎的有效葯物。後來生產出各種水楊酸類葯物,常用的有布洛芬,雙氯芬酸,吲哚美辛,吡羅昔康,萘普生等,但各種葯物的葯代動力學及不良反應各不相同,主要對胃腸,腎,肝和血液系統,使用時一定要注意劑量,用法,副作用等。
2. 腎上腺皮質激素:主要是指糖皮質激素,因為這類葯物有抗炎和免疫抑製作用,有較強和快速的消除炎症及炎症反應帶來的各種症狀,如發熱,關節腫脹和疼痛。所以對各種風濕性疾病,常被用為第一線葯物。臨床上應用的有短效,中效和長效等制劑。用法有口服,肌肉或關節腔內注射,靜脈注射,可根據病種,病情作不同的選擇。但由於其並非根治葯物,長期大量使用可誘發感染,骨質疏鬆,股骨頭壞死,糖尿病,消化性潰瘍,高血壓,精神異常等;且如停葯過快易產生病情反跳現象,故應注意根據病種和病情,調節使用葯物的種類和劑量。除重症患者外,原則上以小劑量,短療程為宜。
3. 改善病情的抗風濕葯物(DMARDs)又稱為慢作用抗風濕葯物。此類葯物包括許多種類結構不同,作用各異的葯物。它們的共性是起效比較慢,有一定蓄積作用,故停葯後,作用消失也較慢,仍可維持一段時間。它們並無直接消炎止痛作用,但通過不同的機制可以起到抗炎及免疫或免疫抑製作用。因而,也可以改善關節腫脹,疼痛,僵直和減輕系統性症狀,降低急性期反應蛋白,血沉。如使用時間較長,也可改善其他免疫指標,如RF,ANA等。有的尚可使放射影像得到改善。DMARDs類的葯物包括有抗瘧葯-氯喹、羥氯喹,柳氮磺胺吡啶,甲氨蝶呤,硫唑嘌呤,環磷醯氨,青黴胺,金制劑,環孢素A及來氟米特。
以上各種葯物對人體重要的臟器(肝,腎,膀胱,肺,胃腸,生殖腺)和組織(骨髓)各有不同的毒性作用,應注意適應症的選擇。
4. 其它:其它治療包括雷公藤多甙、帕夫林、雲克等。
(1) 雲克: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抑制膠原酶的活性,防止軟骨分解和破壞,抑制破骨細胞。可消炎,鎮痛。
(2) 雷公藤總甙:抑制T、B細胞增殖,抑制T-細胞產生IL-2及B-細胞產生免疫球蛋白。抑制前列腺素產生。有較強的抗炎和免疫抑製作用。
其他措施
風濕病患者,除葯物治療外,對血中有很多循環免疫復合物,有高免疫球蛋白,可選用免疫吸附及血漿清除療法;去除血漿中的免疫復合物和過高的免疫球蛋白,RF,等。如免疫活性淋巴細胞過多,還可採用單個核細胞清除療法。從而改善T,B細胞及巨噬細胞和自然殺傷細胞功能,降低血液粘滯度,疏通微循環,可以達到改善症狀的目的。
7、想得到確診【還不知道】
出現關節腫痛,中年女性,首先要排除早期類風濕關節炎,而很早期的百疾病早期,免疫學檢查不一定會是陽性,所以這時,不是以免疫學指標為早期診斷依據。我建議你可以拍一下手部的MRI排外早期類風濕關節炎,如果這個度檢查有問題,就可以早期積極用葯干預,如果沒問題,就不需要慢作用葯干預治療。而MRI這項檢查,是目前最敏感的診斷指標回了,對你而言,比風濕指標更有價值。
(蘇勵大夫鄭重提醒:因不能面診患者,無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議僅供參考,具體診療請一定到醫院在醫生指答導下進行!)
8、檢查免疫力指標,沒有免疫科,只有風濕免疫科,那要掛風濕免疫科嗎?
項目不同天數也不同一般第二天就可取如:抗O,血沉,類風濕因子等
9、哪些檢查可確診類風濕
科學、有效的檢查,不僅有利於類風濕疾病的確診,也有利於主診醫生根據患者病情檢查採取合理化、科學化的有效治療方式。1、血液化驗檢查血小板升高、貧血、血沉增快和C反應蛋白升高都可能是RA病情活動導致,不過尚有一部分RA患者臨床上腰背痛等症狀較明顯但上述個別指標正常。類風濕因子是廣泛存在於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血清中一種抗體,是被多數人熟知的、診斷類風濕關節炎是否存在的標准之一。需要注意的是,類風濕因子一般在0-20的范圍內,一旦出現偏高,引發疾病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所以,如檢查出類風濕因子高,務必做進一步檢查,確診是否患了類風濕,從而採取科學治療。2、X線檢查是主要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檢查方法,通常按X線片關節部位的病變程度分為5級:0級為正常;Ⅰ級可疑;Ⅱ級有輕度關節炎;Ⅲ級有中度關節炎;Ⅳ級為關節融合強直。X線檢查還有助於關節病變的診斷和鑒別診斷。3、類風濕因子檢查RA病人類風濕因子高的機率高達90%~96%,而出現偏高,患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機率就高,所以類風濕因子檢測,對確定類風濕性關節炎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註:類風濕因子是出現在人體內的一種抗體,是類風濕發病的主要表現細胞抗原之一。4、骶髂CT、MRI檢查對於用X線等方式不能確診的、並且對病情有所懷疑的患者可進行CT檢查,這種檢查可清晰的看到各關節間隙及關節密度、關節間隙模糊情況、骨質糜爛及明顯破壞情況。同時可測定關節間的縫隙是否有變窄、變寬、強直或者部分強直等現象。5、關節液檢查關節液又稱滑液,是由關節滑膜細胞分泌而成,在無菌條件下,行關節腔穿刺,抽出關節液,進行顯微鏡觀察。一般會出現以下五種情況:正常關節液、非炎症性關節液、炎症性關節液、化膿性關節液、血性關節液。這些對診斷類風濕性關節炎都有很大的幫助,同時在診斷關節病變如:畸形、軟組織腫脹、關節滲液、骨性腫脹上也有很好的效果。6、免疫學檢查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生與免疫系統發生病變有關。1)免疫球蛋白:血清IgA可輕至中度升高,IgA水平與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情活動有關,伴外周關節受累者可有IgA、IgM升高;2)血清補體:C3碎片和C4升高多見於外周關節受累者;3)抗肽聚糖抗體:有類風濕患者出現血清抗肽聚糖抗體升高的案例;4)抗93KD抗體:有報道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血清發現抗果蠅染色體93KD區的抗體,用免疫印跡法還發現80%患者存在抗36KD、45KD、52KD和74KD核蛋白抗體,有助於早期診斷;5)循環免疫復合物:有類風濕患者出現血清循環免疫復合物升高的案例。7、微生物學檢查利用一切肉眼看不到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或分子、細胞研究各類微笑生物的形態結構、生長繁殖、生理代謝、遺傳變異、生態分布和分類進化等生命活動的基本規律,使脊柱內部有機物溶解,達到檢查的目的。8、超聲影像檢查適於肌腱受累、肌腱端炎、滑膜炎、滑囊炎、囊腫及關節面軟骨和軟骨下骨的糜爛、侵蝕等病變的診斷。經超聲引導下經皮穿刺引流術及葯物注射等治療性檢查,尤其適用於處於深部的髖關節,或者是結構復雜及局部血流豐富的關節。由於類風濕的病因復雜,病因種類較多,所以除了以上的檢測方法之外,本著對病人負責人的原則,有時醫生還會採取一些其他檢查方式,如:微生物學檢查、超聲影像檢查(上文已介紹)等,有利於真正判斷是否患有類風濕以及時採取有效的方法治療。
10、風濕四項和風濕三項定量指的是
建議檢查血沉、抗鏈O、風濕因子、類風濕因子,前三項用於確診風濕,如類風濕因子高,可繼續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