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風濕 > 冷風濕

冷風濕

發布時間:2020-04-09 13:01:29

1、我是年輕人老實人,一雙腳是冷風濕不會熱乎冷冰冰的,冬天腳會出虛汗是腎陽虛么冷風濕,中醫醫生告訴我?

這個最好到醫院找專科醫生診治一下,不要盲目治療,

2、老年人天氣冷風濕痛怎麼辦

1、家裡備用些關於風濕痛葯品,可以在臨時應急.
2、每天保持運動,增加抵抗力。
3、平時注意保暖,少動冷水。
4、買一個電熱扇送給老人家,空調就少用了。
註:以上是人個建議!

3、冷風濕怎麼治???

你好。我建議你用中葯外敷試試。主要是採用軟堅通絡的葯物來治療。風濕性關節炎和類風濕性關節炎它主要變現為全身性疾病,不僅局部於關節部位,而只是以關節的病變表現最為顯著。一旦遇到天氣變化,就會引起疼痛。受累的關節以手足等小關節、膝關節最為常見。早期症狀有關節腫脹、疼痛,局部皮膚發熱。逐步發生關節周圍的肌肉萎縮、關節的纖維性僵硬,特別是手的指尖關節可形成典型的梭行改變。關節病變多發性和對稱性,嚴重的晚期病例除可形成畸形外,尚可造成關節脫位等病變。除局部症狀外,尚有全身不適、消瘦、貧血、皮下結節等全身症狀。

4、冷風濕和熱風濕的區別

風寒是指風寒的結合。一般來說,風寒患者有發熱、全身輕度疼痛、頭痛、流鼻涕、咳嗽和風寒。最好用中葯來調節。風濕病是指關節痛、骨縫痛、肌肉酸痛、血管及相關軟組織或結締組織疾病。這種疾病發展緩慢,隱蔽,屬於自我免疫。流行病。

5、請問冷風濕用什麼葯醫治的好?

你說的是類風濕吧,風濕性關節炎與類風濕性關節炎雖然僅有一字之差,但意思完全不同。所以要按照類風濕性關節炎來治療。
類風濕性關節炎則屬於自身免疫性疾病,雖不屬於遺傳性疾病,但可能與遺傳因素有關,多發生於20~40歲女性。早期症狀多為關節疼痛、腫脹、發僵、活動不便,時輕時重,反復發作,遷延不愈,常遺留骨關節強直畸形。雖然少數病人可有心血管疾病,但絕大多數病人無心臟病症狀,類風濕因子陽性。
目前治療方面臨床上治療類風濕經常用到4類葯。

第一類.非甾類消炎葯。這類葯物主要作用是症狀性治療,不能控制病情。與皮質激素相比,不含激素。這類葯物主要的副作用是易引起胃疼痛及出血,一些新葯如布洛芬、芬必得等,副作用比較小。臨床用葯一定要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考慮到療效、副作用、經濟情況以及對全身的影響,用葯一定要個e79fa5e9819331333231376438體化。

第二類.改變病情的葯物。到目前為止,類風濕還沒有根治的療法。但如果病人堅持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這類葯物,效果還是不錯的。這類葯物療效慢,可能兩三個月後才見效,能夠控制病情發展,具有修復作用。

第三類.免疫抑制劑。甲氨喋呤有抗炎及免疫抑製作用,小劑量使用,一般6周左右開始起作用。

第四類.皮質激素。這類葯物的特點是效果好,療效快,但副作用也大。這類葯物只有在兩種情況下可以使用:病人由於自身原因,不能使用第一類葯物;病人關節外症狀嚴重。
治療類風濕的偏方

(1)螞蟻丸 葯物組成:螞蟻30g,何首烏30g,熟地黃30g,人參30g,五味子30g。 功效:補腎健脾,壯筋骨,益氣血。 主治:慢性類風濕性關節炎。 用法用量:上葯碾碎過篩,以水調和為丸,每丸2.5g,每3日服1丸,10丸為1療程,共2個療程。 (3)烏頭通痹湯 葯物組成:制烏頭(先煎)9g,黃芪15g,桂枝6g,芍葯12g,穿山龍15g,地龍15g,青風藤15g,鑽地風15g,僵蠶15g,烏梢蛇15g,蜂房9g,甘草6g。 功效:溫經散寒,驅風除濕,通絡扶正。 主治:類風濕性關節炎各期。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劑。 (5)歷節腫痛,風熱攻手指,赤腫麻木,甚則攻肩背兩膝,遇暑熱則大便秘。牛蒡子90g,新豆豉(炒)、羌獨活各30g,為末,每服6g,白湯下。 (6)白虎風痛走注,兩膝熱腫,用血竭、硫黃末各30g,每次溫酒服3g。 (7)歷節諸風,骨節疼痛,晝夜不止。沒葯15g,虎脛骨(酥炙為末)90g。每服6g,溫酒調下。

6、腎陽虛和冷風濕,熱風濕,類風濕性關節炎,和類風濕因子有什麼區別不同的症狀。中醫醫生告訴我想要知道。

1、腎陽虛,中醫名詞。其症狀可見腰膝酸軟,畏寒肢冷,頭目眩暈,精神萎靡,氣短而喘,陽痿,面色蒼白或黧黑,舌淡胖苔白,脈沉遲而弱等。
2、中醫只有風濕,沒分冷風濕與熱風濕的。
有一種叫風濕熱的,中醫把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風濕性心臟病等都歸為風濕熱(異病同治),西醫(現代醫學)認為是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所致的疾患。

3、類風濕性關節炎,西醫名詞。特徵是手、腕、足等小關節反復發作的晨僵和紅腫熱痛甚至關節畸形,以慢性、對稱性、多滑膜關節炎和關節外病變為主要臨床表現。
4、類風濕因子,西醫名詞。但它不是病名,而是一種以變性IgG為靶抗原的自身抗體,主要存在於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血清和關節液中。與類風濕性關節炎等以上疾病沒有可比因素。
你把中西醫疾病名稱混在一起了。

與冷風濕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