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風濕 > 中醫來調體內風濕熱

中醫來調體內風濕熱

發布時間:2020-04-09 07:24:48

1、中醫說我是風濕熱-----誰可以幫到我么?

看到你的情況我第一反應是白血病,不過你應該做過骨穿了吧,白血病可以排除。
排除白血病之後就要考慮風濕病和類風濕病。你是轉移性關節痛,可以排除是骨骼問題,所以不要到骨科醫院去看,也不要再隨便做什麼滑膜積液化驗,白白花錢。
你之前的治療採用的廣譜抗生素,有一定的療效但不能根治,說明你的問題是細菌或病毒感染,有可能用的葯對細菌或病毒不敏感,因此,你應該到正規的西醫醫院去治療,不要看中醫,中醫在調理身體方面效果不錯,但是對於這種細菌或病毒引起的疾病,說能治療那是騙人。
風濕病是比較容易診斷的病,特徵明顯,是全身性結締組織的炎症,以關節和心臟損害為最重要,你要檢查下心臟有沒有問題。此外還要與類風濕鑒別,類風濕心臟損害較小或沒有損害。
頭孢克肟葯不對症,不要再吃了。
你的病情比較嚴重,要慎重對待,不能自己吃點葯不發燒就算,拖延病情後果不堪設想,如果是風濕病有得風濕性心臟病的可能。
——
我個人認為,你極有可能是得了風濕病,需要卧床休息3~4周,恢復後適當控制活動量3~6個月。治療方案為:
1、發熱時服用乙醯水楊酸(即阿司匹林),起始劑量為:成人每日4~6g;分4~6次口服。使用水楊酸制劑應逐漸增加劑量,直到取得滿意的臨床療效,或出現全身毒性反應如耳鳴、頭痛、或換氣過度。症狀控制後劑量減半,維持6~12周。水楊酸制劑常有胃部刺激症狀如惡心、嘔吐、食慾減退等。此時可用氫氧化鋁,不宜服用碳酸氫鈉,因後者可減低水楊酸制劑在胃腸道的吸收,增加腎臟的排泄,並可促發或加重充血性心力衰竭。
2、發熱時去西醫醫院檢查,診斷是否得了風濕病。如果是,根治鏈球菌感染是治療風濕熱必不可少的措施。一般應用普魯卡因青黴素40~80萬單位,每天一次,肌肉注射,共10~14天;或苯唑西林鈉(苯唑青黴素鈉)120萬單位,肌肉注射一次。對青黴素過敏者,可予口服紅黴素,每天4次,每次0.5g,共10天。
3、治癒後,需要積極預防鏈球菌再次感染,至少維持預防用葯5年。一般推薦使用苄是青黴素(長效西林)120萬單位,每月肌肉注射一次。對青黴素過敏者,可用磺胺嘧啶或磺胺異惡唑,成人每天0.5~1.0g,分次口服。
以上三條,缺一不可!上面說的葯物都是治療風濕病最對症的葯物,如果醫生給你開別的葯(例如為了拿某些葯品回扣),你要建議醫生採用對症葯物,另外,如果醫生說有什麼什麼新葯之類的,別聽他忽悠。
總而言之,病情拖延下去後果很嚴重,一定要謹慎治療,發作期多休息,治癒後加強鍛煉,注意保暖。

2、風濕性關節炎不能吃大補的食物嗎

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一般宜進高蛋白、高熱量、易消化的食物,少食辛辣刺激及生冷、油膩之物。飲食應注意以下幾點:

(1)飲食要節制。飲食要定時、定量,食物的軟、硬、冷、熱均要適宜。不可因擔心體質虛弱、營養不夠而暴飲暴食,增加脾胃負擔,傷及消化功能。

(2)飲食宜清淡。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經常受病痛折磨,又長期以葯物為伴。病發作時,更是茶飯不香,故食宜清淡。一則可以保持較好的食慾,二則可以保持較好的脾胃運化功能,以增強抗病能力。

(3)飲食不可偏嗜。雞鴨魚肉,五穀雜糧,蔬菜瓜果均不可忽視,應搭配合理。

(4)正確對待食補與葯補。無論食補還是葯補,對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都是有益的,但必須根據病情及脾胃運化功能的強弱來進行。如牛奶、豆漿、麥乳精、巧克力雖是營養佳品,但體內有濕熱或舌苔粘膩者,多食反而腹脹不適,不思飲食;人參、白木耳、阿膠雖能補氣養血,但脾胃不和或濕熱內蘊者服之反而壅氣助濕,非但病不能去,反添病痛。

(5)注意飲食宜忌。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有的病程較長,如果患病後忌口太嚴,長年日久,影響營養的吸收,對疾病的康復不利。一般說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可以食用任何飲食,不必忌口。只是在急性期或急性發作,關節紅腫灼熱時,不宜進辛辣刺激的食物;久病脾胃虛寒者,少食生冷瓜果及蝦、蟹、竹筍之類。一旦病情穩定,忌口即可放寬。

3、尋麻疹用中醫理論解釋是怎麼回事?

尋麻疹俗稱「風疹塊」,是由於皮膚粘膜的小血管擴張,血漿滲出形成的局部水腫,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

【病因及發病機理】尋麻疹的病因復雜,尤其是慢性尋麻疹不易找到病因,除和各種致敏原有關外,與個人的敏感性素質及遺傳等因素也有密切的關系,常見的誘因有:

(一)食物 以魚、蝦、蟹、蛋、牛奶、肉類等動物性蛋白質最常見,尤其是在一次大量進食蛋白質飲食和酗酒後,發生的蛋白腖性尋麻疹,其次某些植物也可致敏。

(二)葯物 如青黴素、痢特靈、血清、疫苗等可由變態反應引起,另一些葯物如嗎啡、阿托品、阿司匹林等為組胺釋放劑,可直接刺激肥大細胞釋放組胺,引起尋麻疹。

(三)吸入物 花粉、動e79fa5e9819331333332623362物皮屑、羽毛、灰塵、某些氣體及真菌孢子等。

(四)感染 包括細菌、真菌、病毒、原蟲、寄生蟲等感染,這些感染可能通過傳染物的抗原作用或改變了機體的應激狀態,引起I型或III型變態反應。

(五)昆蟲叮咬 如虱、跳蚤叮咬皮膚及黃蜂、蜜蜂、毛蟲的毒刺刺入皮膚,引起變態反應。

(六)物理及化學因素 如冷、熱、日光和機械性刺激、摩擦壓迫和某些化學物質的刺激,引起變態反應或非變態反應性尋麻疹。

(七)內分泌和代謝障礙及胃腸功能失調均可誘發本病,尤其是慢性尋麻疹。

(八)內臟疾病 如紅斑性狼瘡、淋巴瘤及某些腫瘤、風濕熱等可為尋麻疹的病因。

(九)遺傳因素 如家族性寒冷性尋麻疹、遺傳性家族性尋麻疹綜合症和遺傳因素有關。

(十)精神因素 精神緊張、感情沖動可引起乙醯膽鹼釋放,增強血管通透性而發生尋麻疹。

尋麻疹的發病機理可分為變態反應和非變態反應兩種,前者主要是由於I型變態反應引起,少數是II型或III型反應,此型的抗體IgE和血管周圍肥大細胞、血中嗜鹼性粒細胞相結合。當抗原再次侵入後,在這些細胞表面發生抗原抗體反應,引起肥大細胞膜本身及其一系列生物物理及生物化學的變化,促使胞漿中的顆粒脫出,同時釋放出各種葯理性活性介質,如組胺、5-羥色胺、肝素、前列腺素、乙醯膽鹼、溶酶體酶、纖維蛋白溶酶、補體、各種激肽和慢性反應物質等,引起毛細血管擴張、血管通透性增加、平滑肌痙攣、腺體分泌增多,產生皮膚粘膜、消化道和呼吸道的各種症狀。

非變態反應性尋麻疹是由於某些物質如細菌酶素、蛇毒、蛋白腖、某些葯物直接刺激肥大細胞釋放組胺,引起紅斑、風團。

【臨床表現】常突然發病,先感皮膚瘙癢,很快出現大小不等、形態不一、鮮紅色或蒼白色風團。散在性分布亦可融合成片,風團可局限也可泛發全身,數分鍾或數小時後消退不留痕跡,但新風團又陸續出現,此起彼落,消化道受累可出現惡心、嘔吐、腹痛、腹瀉,喉頭及支氣管受累可發生喉頭水腫,出現胸悶、氣急、呼吸困難甚至窒息,症狀在數日至2~3周內消退者稱為急性尋麻疹;若反復發作,病程達1~2月,大多找不出原因,頑固性難治者稱為慢性尋麻疹。

除以上兩型外,還有幾種特殊型尋麻疹:

(一) 皮膚劃痕症 又稱人工尋麻疹,手抓或鈍器劃其皮膚後,該處出現暫時性紅色條狀隆起。

(二) 血管性水腫 又稱巨大性尋麻疹。發生在眼瞼、口唇、包皮、外陰等組織鬆弛部位,突然發生的局限性腫脹,邊緣不清,持續1~2日自行消退,常反復發作。

(三) 壓迫性尋麻疹 皮膚受壓4~6小時後,局部發生深在性腫脹,8~12小時後消退,多發生在臀部、腰部、足背等受壓部位。

(四) 日光性尋麻疹 暴曬日光或紫外線後,在照光部位出現風團,並有瘙癢和針刺感。

(五) 寒冷性尋麻疹 分家族性和獲得性兩型。前者少見,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從嬰兒開始持續終生。後者開始於兒童或成人,在氣溫驟降或接觸冷水冷風時,在皮膚露出部位出現風團,持續半小時至3~4小時,冰塊試驗和被動轉移試驗陽性,多見於女性青年。

(六) 膽鹼能性尋麻疹 在運動、重勞動、受熱、飲酒或情緒緊張時,膽鹼能神經發生沖動而釋放乙醯膽鹼,作用於肥大細胞而發生直徑2~3mm小風團,不融合,半小時至1小時內消退,除掌拓外,皮疹可泛發全身,以青年人多見。

(七) 血清病性尋麻疹 注射血清、疫苗或葯物後除皮膚出現風團外,可有發熱、關節痛、淋巴結腫大,有的可出現蛋白尿、管型尿。

治療
組方:葯用黃芪、首烏、白術各15克,當歸、白蘚皮、丹參(後下)各12克,赤芍、防風、蟬蛻各10克,鳥梢蛇(研沖)9克,川芎、甘草、全蠍(研沖)各6克。蜈蚣(研沖)2條。兒童用葯酌減。風寒勝加麻黃、桂枝、透骨草,去丹參、赤芍;風熱勝加青蒿、牛蒡子、薄荷,去當歸;濕熱勝加黃芩、苦參、地膚子,去黃芪;熱毒甚加金銀花、大青葉、黃連,去川芎;血瘀重加桃仁、紅花、澤蘭,偏血熱加紫草、槐花、丹皮,去白術;氣血兩虛加黨參、白芍、熟地、大棗,去全蠍、蜈蚣:瘙癢劇烈加白蒺藜,浮萍、荊芥、蒼耳子;疹塊難消加皂角刺、秦艽、路路通:病程冗長加三棱、莪術;反復發作加地龍、僵蠶、水蛭;久治不愈加白花蛇、穿山甲、地鱉蟲。每天1劑,水煎4次,分早中晚及睡前溫服。葯渣加水濃煎,濾液擦洗患部再浸泡15分鍾,早晚各1次。3周1個療程,直至疹消癢除。避風寒、忌生冷、香燥、煎炸、海鮮、蛋品、牛奶、飲料、酒類、辛辣之品。孕婦、月經過多者及有出血性疾病禁服。
功能:祛風散寒,清熱除濕、。涼血解毒、活血通絡、化瘀消腫、益氣固表、養血和營、去癢止癢。
療效:輕者1個療程即風團消、瘙癢止;重者2~3個療程疹塊及瘙癢消失,皮膚劃痕試驗陰性,血常規復查嗜酸性粒細胞降為正常。

4、維生素e可以緩解類風濕疾病嗎?

風濕性關節炎早期與風濕性關節炎都有發熱、關節痛和血沉增快等表現。臨床上有時較難鑒別。但風濕性關節炎和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兩種不同的疾病。 類風濕性關節炎一般為多發性、對稱性的指、掌小關節炎,後期指間關節呈梭形腫大,關節強直或畸形。受累關節周圍皮膚蒼白、變薄、肌肉萎縮。部分患者在關節隆突部偶見皮下小結(類風濕結節)。並發心臟損害較少。脾臟與淋巴結常腫大。用非甾體類抗炎葯治療效果不固定,常為臨時性緩解疼痛。抗「O」多不增高。類風濕因子多為陽性。X線顯示關節面破壞,關節間隙變窄和骨質疏鬆,甚至關節畸形。受累關節的病理變化早期表現為滑膜關節囊周圍軟組織發炎,滲出多量液體而使關節腫大,滑膜絨毛增生。後期有血管翳樣肉芽組織形成,侵犯並破壞關節軟骨,最後軟骨面的肉芽組織纖維化,使上下關節面互相融合,形成關節的纖維性強直和畸形。 風濕性關節炎好發於膝、踝、肘、腕等大關節,病變關節紅、腫、熱、痛顯著,並有遊走性及反復發作的特點。急性期過後關節功能完全恢復,不遺留關節畸形。有些患者可出現風濕性環形紅斑和皮下小結多發生在指、趾、腕、踝、脊柱等關節。常同時發生心臟炎而引起嚴重的永久性損害。脾臟與淋巴結不腫大。用非甾體類抗炎葯治療有效。抗「O」多可增高。X線僅顯示關節軟組織腫脹。受累關節的病理變化急性期關節周圍組織水腫,關節腔內有多量漿液纖維蛋白滲出,滑膜充血水腫,並有膠原纖維變性、壞死和較多的單核細胞、淋巴細胞浸潤。此時關節局部出現紅、腫、熱、痛和活動受限等急性炎症表現。急性期過後,滲出物完全吸收,不出現關節畸形。 風濕性關節炎關節疼痛有如下特點: 1、疼痛持續時間短,一般為12-72小時,最長也不過3周,而且多以大關節為主,如膝、肘、肩等關節。 2、關節疼痛時伴有發紅、腫脹、關節周圍有壓痛、拒按。 3、遊走性疼痛,即一個關節的疼痛好轉後或還未明顯好轉,另一關節又受到侵襲,發生疼痛。 4、對稱性疼痛,病變可同時侵及雙側肢體的相同關節,例如雙膝、雙肘關節可同時發生疼痛。 5、疼痛可在多個關節同時發生。 6、疼痛的同時,皮膚可伴有環形紅斑或皮下結節。 7、疼痛消退後,不遺留關節強直或畸形,關節功能可恢復。 風濕性關節炎現已公認與A組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有關。當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後,病人常先有咽喉炎、扁桃體炎等上呼吸道感染,2-3周後出現風濕熱。反復發作可累及關節,形成風濕性關節炎。曾有學者認為,該病的發生必須具備以下四個條件: 1、A組溶血性鏈球菌感染。 2、人體對鏈球菌產生抗體反應。 3、A組溶血性鏈球菌持續存在。 4、感染部位在上呼吸道。 該病的發生與個體的營養狀況、免疫功能、居住條件、氣候環境及流行菌株的毒性等因素有關。本病的發病還有強烈的家族傾向,同一家族中常有多個成員患病。

5、手上長了這個東西,是怎麼回事,剛開始有那麼點點癢,現在不癢,變成白色的但是碰過去會痛了。

這是慢性濕疹,是一種不嚴重、單不宜治癒的小頑疾!
慢性濕疹常由急性、亞急性濕疹反復發作不愈轉變而來;亦可開始不明顯,因經常搔抓、摩擦或其他刺激,以致發病開始時即為慢性濕疹。病程慢性,可長達數月或數年,也可因刺激而急性發作。慢性濕疹比較頑固,要及早治療。慢性濕疹其表現為患處皮膚浸潤肥厚,表面粗糙,呈暗紅色或伴色素沉著,皮損多為局 限性斑塊,常見於手足、小腿、肘窩、乳房、外陰、肛門等處,邊緣清楚。

按病程分類
急性濕疹
發病急,常呈對稱分布,以頭面、四肢和外陰部好發。在病程發展中,紅斑、丘疹、水皰、膿皰、糜爛、結痂等各型皮疹可循序出現,但常有2-3種皮疹同時並存或在某一階段以某型皮疹為主。常因劇烈瘙癢而經常搔抓,使病情加重。 自覺劇烈瘙癢,皮損多形性、紅斑、丘疹、丘皰疹或水皰密集成片,易滲出,境界不清,周圍散在小丘疹、丘皰疹,常伴糜爛、結痂,如繼發感染,可出現膿包或濃痂。處理適當則炎症減輕,皮損可在2~3周後消退,但常反復發作並可轉為亞急性或慢性濕疹。
總概:
第一 紅斑丘疹無滲出者外用粉劑或散劑。
第二 糜爛滲出者首先以水劑冷濕敷然後以植物油調散外用。[1]
第三 慢性濕疹皮損肥厚外用靚 膏。
亞急性濕疹
急性濕疹炎症、症狀減輕後,皮疹以丘疹、鱗屑、結痂為主,但搔抓後仍出現糜爛。

濕疹
慢性濕疹
多因急性、亞急性濕疹反復發作演變而成,亦可開始即呈現慢性炎症。患處皮膚浸潤增厚,變成暗紅色及色素沉著。持久不愈時,皮損紋變粗大,表現乾燥而易發生皸裂。常見於小腿、手、足、肘窩、外陰、肛門等處。
自覺劇烈瘙癢、皮損多形性、紅斑、丘疹、丘皰疹或水皰密集成片,易滲出,境界不清,周圍散在小丘疹、丘皰疹,常伴糜爛、結痂,如繼發感染,可出現膿包或濃痂。處理適當則炎症減輕,皮損可在2~3周後消退,但常反復發作並可轉為亞急性或慢性濕疹。
急性濕疹可以長久不愈而成亞急性,或是皮損消退後復發。亞急性濕疹的滲出液減少,表面結痂,且鱗屑較多。慢性濕疹可由急性或亞急性濕疹變成,滲液已消失,但有苔蘚樣化及鱗屑痂及色素性變化,劇癢引起強烈搔抓可以以繼發化膿性感染。
亞急性濕疹鑒於急性和慢性濕疹之間,往往此時濕疹更加嚴重,伴有大量的滲液,瘙程度加劇!白色的鱗屑逐漸消失出現淡黑色的皮膚皺褶!從而以激發擴散感染,像慢性濕疹轉化。
慢性濕疹往往是由急性濕疹經過亞急性階段轉變而成,但這種變化過程沒有明顯的界線,可同時存在著急性、亞急性及慢性的表現。有些病人的初起皮疹已經是慢性濕疹。急性濕疹主要表現為紅斑、散布或成群的紅色丘疹、肉眼難見的水皰,有繼發感染時可起膿皰,嚴重時滲液較多,露出紅潤潮濕的糜爛面。 
按部位分類
1.乳房濕疹:多見於哺乳婦女,乳暈濕潤、糜爛、結痂,時間稍久可增厚,發生皸裂,餵奶時疼痛。長期不愈。皮下有硬結者,應考慮並發濕疹樣癌的可能。所以,對乳房濕疹應提高警惕,及時檢查。
2.陰囊濕疹:急性者有腫脹、流水、結痂。慢性者則增厚、苔癬化,甚癢並易復發。常與局部多汗,外陰刺激、神經內分泌障礙、慢性前列腺炎等有關。
3.女陰濕疹:多見大小陰唇及附近皮膚紅腫、糜爛及慢性增厚,甚癢。常與黴菌性陰道炎、白帶增多及內分泌紊亂有關。
4.肛門濕疹:肛門周圍濕疹急性期紅腫、糜爛,慢性期呈浸潤、肥厚,甚至發生皸裂。奇癢且痛,特別是在便後更加明顯。由於經常搔抓,皮膚可變厚或變薄,萎縮發亮。兒童肛門濕疹多與蟯蟲有關,成人多與痔瘡、多汗有關。
5.手部濕疹:發生於手掌部易浸潤增厚,過度角化形成皸裂。手指端濕疹常反復發生水皰、結痂、增厚、脫屑,累及甲床部可影響指甲發育,致使甲板粗糙,凹陷不平。接觸水、肥皂、洗衣粉等常使濕疹加重。
6.小腿濕疹:好發脛前及踝部,常由於下肢靜脈曲張或外傷引起。結痴、增厚、苔蘚化,也可呈糜爛、流水,易繼發感染或形成潰瘍,頑固難治。
7.耳部濕疹:較常見。皮損好發於耳郭上部,耳後褶皺,外耳道處。表現為紅斑、滲液、結痂,自覺劇烈瘙癢,常由中耳炎或挖耳引起。
8.錢幣狀濕疹:多發生於四肢伸側,如手背、指背、前臂。皮損為境界清楚的圓形紅斑,一般為1~3cm大小,其上有丘疹、水皰、滲出、自覺瘙癢。慢性病程,易在同一部位反復發作。
發病病因
濕疹的發病,目前多認為是由於復雜的內外因素激發而引起的一種遲發性變態反應。濕疹病人往往是過敏體質,這種過敏體質與遺傳因素有關,故在特定的人群中發病。

常見的內在因素如:胃腸功能紊亂、神經功能障礙、內分泌失調、體內有感染病灶、腸道寄生蟲等。
外界因素如:日曬、風吹、寒冷、搔抓以及接觸肥皂、化妝品等均可誘發濕疹。進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也可使某些人濕疹加重。
病因尚不清楚,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
1.內部因素 慢性感染病灶(如慢性膽囊炎、扁桃體炎、腸寄生蟲病等)、內分泌及代謝改變(如月經紊亂、妊娠等)、血液循環障礙(如小腿靜脈曲張等)、神經精神因素、遺傳因素等,其中遺傳因素與個體易感性及耐受性有關。
2.外部因素 本病的發生可由食物(如魚、蝦、牛羊肉等)、吸入物(如花粉、屋塵蟎等)、生活環境(如日光、炎熱、乾燥等)、動物毛皮、各種化學物質(如化妝品、肥皂、合成纖維等)所誘發或加重。
3.中醫認為,風邪、濕邪、熱邪、血虛、蟲淫等為致病的主要原因,保膚靈治療以疏風祛濕、清熱解毒、養血潤燥、活血化瘀為原則,以達到驅邪扶正止癢治癒之功效。
發病機制
本病的發病機制與各種外因、內因相互作用有關,某些患者可能由遲發型超敏反應介導。
中醫認為由於稟賦不耐,飲食失節,或過食辛辣刺激葷腥動風之物,脾胃受損,失其健運,濕熱內生,又兼外受風邪,內外兩邪相博,風濕熱邪浸淫肌膚所致。急性者以濕熱為主;亞急性者多與脾虛濕戀有關;慢性者則多病久耗傷陰血,血虛風燥,乃至肌膚甲錯。發於小腿者則常由經脈遲緩、青筋暴露,氣血運行不暢,濕熱蘊阻,膚失濡養所致。
本病之發生,古今醫家均認為內、外因兼有之。內因主要與體質、情志、腑臟功能失調有關;外因主要與外感風、濕、熱邪及飲食不當相關,其病機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外邪襲表 腠理素虛,加之經常涉水浸濕,濕性粘滯聚於肌腠,影響衛氣宣發,營衛失和,血行不暢,外衛不固,易受風熱之邪入侵,濕與風、熱三邪互相搏結,充於肌腠,浸淫肌膚,發為濕疹。
2.濕熱內蘊 素體陽盛,嗜食炙膊厚味、酒、煙、濃茶、辛辣之品,脾胃受伐,運化失常,水濕內停,郁久化熱,濕熱互結壅於肌膚,影響氣血運行,而發濕疹。
3.血燥風勝 向為血熱之軀,因七情過度,致心火熾盛,內擾心營,暗耗心血,血虛風勝,交織於肌膚,致肌腠失榮,瘡疹疊起。
4.脾虛濕阻 脾胃素虛,或因飲食失節,戕傷脾胃,致脾失健運,津液不布,水濕蓄積,停滯於內,浸淫肌膚,而發濕疹。
診斷鑒別
主要根據病史及臨床表現特點,診斷較容易。急性濕疹皮疹表現為多形性、對稱分布,傾向滲出;慢性型皮損呈苔蘚樣變;亞急性損害介於上述兩者之間。自覺瘙癢劇烈;容易復發。對特殊型濕疹應注意其獨特臨床症狀,診斷也不困難。慢性濕疹需同神經性皮炎鑒別,神經性皮炎先有瘙癢後發皮疹。苔蘚樣變明顯,皮損乾燥、一般無滲出、無色素沉著。好發於頸項、骶部及四肢伸側。可耐受多種葯物及理化等刺激。 
瘙癢性
其特點是持續性瘙癢,依靠分散注意力也無法解決,安靜下來時,瘙癢會加劇,形成繼發性加劇、持續性瘙癢的狀態。 
多形性濕疹
表現出的皮疹是多形態的,可分為原發疹與繼發疹。原發疹中有丘疹、水泡等,發疹中有糜爛、滲出等,病人通常同時發生原發疹與繼發疹。 
遷延性
濕疹容易反復發作,從一部位遷延到另一部位,而且症狀不易消除。如果濕疹在急性治療不當,會轉為慢性 泛發性:濕疹可以發生於全身任一部位。 
滲出性
濕疹,顧名思義,會有滲出液,否則,不流水不易診斷為濕疹。另外,當濕疹處於慢性期時,皮疹部位可能表現得比較乾燥,但在急性發作的過程中,仍會有滲出液. 
泛發性
濕疹可以發生於全身任一部位。 
皮膚增生性
慢性濕疹患處皮膚會不斷增生而變厚,由於皮膚已經「死亡」而失去水份,會變得很硬。如果「想辦法」去掉這又厚又硬的死皮,它不久就又「再生」出來,周而復始。其邊緣與正常皮膚有明顯的灰黑色「界線」,該邊緣如果因騷癢抓破後,會有少許「水」滲出,並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緩慢擴展,如果是星星點的慢性濕疹,會逐漸連成一片。這些都是慢性濕疹的症狀。
慢性病程
時輕時重,常反復呈急性或亞急性發作,尤以精神緊張時為甚。常由於急性和亞慢性濕疹處理不當,長期不愈或反復發作轉變而來。多局限於某一部位,如手、小腿、肘窩、陰囊、女陰等處,境界明顯,炎症不著。
疾病治療
中醫治療
中醫認為,風邪、濕邪、熱邪、血虛、蟲淫等為致病的主要原因。對於慢性濕疹化的患者可采中葯治癒。中醫認為濕熱累積、余火上涌、集內外風濕熱邪淫浸肌膚而生濕疹;又或然飲食不節,過食辛腥、脾失健運而生濕疹。可採用中醫外用化濕膏的治理,一天使用三次,無需清潔,使用時需要注意外用搽劑,不可內服。切勿觸及口腔及眼睛。
西葯治療
西醫尚無特效療法。一般只能對局部用高效皮質類固醇軟膏封包。對小片皮損可用皮質類固醇激素如強的松。去炎松等皮損內注射,可以止癢。或用液氮冷凍,可以緩解。盡量避免較長時間或短期大劑量外用皮質激素類葯物,目前中葯克服了這一弊端,治療安全徹底。
反復發作的原因
1.發病原因多且復雜:有多種內外因子相互作用而成,它不但是一種變態反應性疾病,而且是如內分泌系統、消化系統、神經精神系統等多種系統疾病的體表臨床表現。
2.激素的濫用:慢性濕疹確實給患者帶來很大的痛苦,有些患者為追求短期療效,不恰當的使用激素,致使病情反復一次比一次加重。
3.用葯不當:慢性濕疹的治療選擇葯物至關重要,西葯目前只能起到一個對症治療和緩解病情的作用,停用易復發。所以,合理的中醫辯證施治是治療慢性濕疹的關鍵,同時外用葯物劑型草本霜的選擇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4.治療不堅持、不徹底:有些患者在治療一段時間後,臨床症狀基本消失,就以為自己已痊癒,私自停止治療,實際上這是很大的失誤,因為慢性濕疹是多種致病因素引起,臨床的治癒並不代表各系統功能均調理正常,也就是說誘發濕疹的因素依然存在,所以治療要立足完成療程。
預防
1、過敏性體質或有過敏性家族史者,要避免各種外界刺激,如熱水燙洗、搔抓、日曬等,盡量避免易致敏和刺激性食物。
2、生活要規律,注意勞逸結合;多鍛煉身體,增強自身免疫力。
3、衣著宜寬松,以減少摩擦刺激,勿使化纖及毛織品直接接觸皮膚。
4、保持良好衛生習慣,勤換衣服,使皮膚保持清潔,忌用熱水、肥皂等刺激性較強的洗滌劑洗患處,盡量避免用手指搔抓局部患處,並保持情緒安定,切勿焦慮、憂郁。
5、飲食宜清淡而富於營養,忌食海腥發物及腥辣食物,如酒、煙、羊肉、牛肉、魚、蝦等食品。平時保持大便通暢,睡眠充足。
食物禁忌
濕疹什麼不能吃?在我國容易引起變態反應的食物主要有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如牛奶、雞蛋等;海產類食物,如蔥、蒜、洋蔥、羊肉等;
具有特殊刺激性的食品,如辣椒、酒、芥末、胡椒、姜等;
某些生吃的食品,如生蔥、生蒜、生西紅柿,生食的某些殼類果實,如杏仁、栗子、核桃以及某些水果,如桃、葡萄、荔枝、香蕉、菠蘿、桂圓、芒果、草莓等;
某些富含細菌的食品,如死魚、死蝦、死螃蟹以及不新鮮的肉類,某些富含真菌的食品,如蘑菇、酒糟、米醋等;
某些富含蛋白質而不易消化的食品,如蛤蚌類、魷魚、烏賊等;種子類食品,如各種豆類、花生、芝麻等。
在香蕉、菠蘿、茄子、葡萄酒、酵母中含有很高的組胺成分,雞肝臟、牛肉、香腸內亦含有相當高的組胺,而導致濕疹的發生。
中葯方
風濕蘊毒
【濕疹症狀】皮損肥厚,粗糙,乾燥,脫屑,皮紋增寬加深,色素沉著、苔蘚樣明顯,瘙癢無度,色薄白苔少,脈細數。
【濕疹治法】熄風止癢,除濕解毒,外用中成葯,功效:清熱,利濕;
【濕疹方葯】全蟲方 全蟲(打)6克,皂刺12克,豬牙皂角6克,苦參6克,刺蒺藜15克,炒槐花15克,威靈仙12克,黃柏15克,白蘚皮15克,川軍15克
【用法】久煎,一日一劑,每兩服。忌食辛辣。
【濕疹按語】方中全蟲性辛、甘、平,有毒。入肝經,走而不守,能息內外表裡之風;能息內外表裡之風;皂刺幸散溫通,功能消腫托毒,治風殺蟲;豬牙皂角能通肺及大腸之氣,滌清胃腸積滯,消風止癢散毒。蓋「熱」性散,「毒」性聚,若欲祛其濕毒,非攻發內托幸揚不得消散,而全蟲、皂刺、豬牙皂角三者為伍,既能熄風止癢,又能托毒攻伐,對於頑固蘊久深在之濕毒作癢,用之最為相宜。白蘚皮性寒善行,味苦性燥,清熱散風,燥濕止癢,協同苦參以助全蟲祛除表淺外風蘊濕而止癢;刺蒺藜辛苦溫,祛風「治諸粉病瘍」、「身體風癢」有較好的止癢作用;刺蒺藜協同祛風除濕通絡的威靈仙,能夠輔佐全蟲祛除深在之風毒蘊濕而治頑固性的瘙癢。另外脾胃氣滯則蘊濕,濕蘊日久則生毒,頑濕聚毒,客於皮膚則瘙癢無度,故方中佐以炒枳殼、黃柏、炒槐花,旨在行氣清腸胃之結熱,以期調理胃腸,清除濕熱蘊積之根源,標本兼顧,寓意較深。川軍能活血破瘀,少用則瀉下,多用反而厚腸胃,與諸葯相配合,不但止癢功效增強,而且可以促進肥厚皮損的消退。
陰虛濕盛
【濕疹症狀】濕疹日久,反復發作,膚色暗褐,表皮粗糙,覆有干痂皺皮,刺癢,搔抓處糜爛滲水,形體羸弱,肌膚乾燥先潤,口乾飲水不多,舌質紅絳而少津,脈沉細滑無力。
【濕疹治法】滋陰除濕
【濕疹方葯】生地30克,當歸12克,丹參15克,玄參12克,茯苓10克,澤瀉10克,白蘚皮10克,蛇床子10克
【用法】一日一劑,水煎,分兩次服。忌辛辣腥發之物。
【濕疹按語】此型為慢性濕疹的臨床表現。慢性濕疹大多由急性濕疹反復發作而來,臨床表現及病理變化極為復雜,陰虛濕盛尤為棘手難愈。滋陰扶正則有助濕戀邪之慮;利濕伐邪。則有傷正之虞。故以滋陰除濕較為妥當。方中以生地、元參、丹參、當歸等滋陰養血合營,補陰血之不足,防滲利諸葯之傷陰;茯苓、澤瀉利濕健脾,祛濕邪之有餘,制滋補諸品之膩滯。脾濕去而無傷陰之弊,羽復而無助濕之嫌;白蘚皮、蛇床子祛濕止癢。 
濕熱浸淫
【濕疹症狀】皮損潮紅,水皰,糜爛,流液,邊界彌漫,劇烈瘙癢,伴胸悶納呆,大便干結,小便黃赤,苔薄黃膩,脈數。
【濕疹治法】清熱解毒,燥濕止癢。
【濕疹方葯】燥濕解毒湯 地膚子30克,白蘚皮30克,赤小豆30克,蠶砂12克,紫花地丁30克,黃花地丁30克,金銀花30克,大青葉30克,川萆解30克,土茯苓30克,硫黃1.5克,蟬蛻5克。
【用法】水煎一茶杯,分四次涼服。忌食辛辣。
【濕疹按語】此型為濕毒過盛所致,濕為陰邪,非陽不化。硫黃大熱純陽,為火之精,專補命門真火且有療瘡癤殺蟲之功,故用以助陽化濕。然大熱有毒之品,非有清熱解毒之味佐之,則將成無制之師矣。故用金銀花、紫花地丁、黃花地丁、大青葉清熱解毒以監制之;地膚子、白蘚皮、蠶砂、赤小豆、蟬蛻祛皮膚風熱、療濕毒疥癬;川萆解、土茯苓導濕下行。
濕疹是一種容易反復發作的疾病,一旦身體接觸過敏物質,或者有某些誘因都有可能導致濕疹的發作,所以濕疹患者在選擇葯物上一定要謹慎。不要使用激素類的葯物,因為激素會導致病情加重,還會引起別的皮炎。
【辨證】風濕熱毒,郁結肌膚。
【治法】祛風濕,解熱毒。
【方名】皮膚解毒湯。
【組成】土茯苓60克,莪術10克,川芎10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胡天雄方。
中草葯治療法
中葯是中醫學用以治病和保健的主要手段,對中華民族的健康和繁衍,起著重要的作用。目前,中葯資源可達一萬二干八百多種,各地使用的中葯已達五千種左右,把各種葯材相配伍而形成的方劑,更是數不勝數。在上下幾千年,縱橫近萬里的億萬人民中,無數人次的口嘗身受,以觀察和利用這些葯物,其實踐基礎和歷史底蘊,都是舉世無雙的,所積累的用葯經驗,是值得珍視和發掘的。
治療步驟
1、尋找病因,隔絕致敏原,避免再接觸,禁食酒類及易過敏、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過度疲勞和精神過度緊張,注意皮膚衛生,不用熱水燙洗皮膚,不外用刺激性止癢葯。積極治療全身性疾患。
2、全身治療:西葯以止癢抗過敏為主,可選用抗組胺類葯物,鈣劑。中葯以清熱利濕,疏風清熱、養血疏風潤燥為主。
中醫在臨床上將濕疹分:濕熱症,血虛風燥症,治療方法也各不相同。
慢性濕疹患者要注意「脾虛夾濕」。
偏濕者皮膚的水泡較多,搔後泡破滲出黏體,患者會有疲倦、胃口欠佳等症狀,中醫以除濕止癢湯治療。
慢性濕疹患者要注意「脾虛夾濕」的問題,病情日久,患者皮膚會呈現暗淡不紅、滲液少、有淡黃色的脫屑或結痂的斑片,臉色也較蒼白,胃口不好、腹脹、排便稀軟,中醫多採用除濕胃苓湯治療。
此外,也有部分慢性濕疹患者屬於「血燥」型,皮膚會變得粗糙、肥厚,表面有抓痕、血痂,膚色暗淡甚至有色素沉澱。 
中醫建議,濕疹患者應避免喝酒、咖啡、辛辣刺激與油炸的食品,飲食應清淡,多吃水果蔬菜。榴槤、芒果、龍眼、荔枝等屬熱性水果少吃,以免病情「火上加油」。患者可多吃綠豆、冬瓜、蓮子、苦瓜等清熱利濕食品。
無論身體的哪一個部位患了慢性濕疹,都會因劇烈的瘙癢給患者帶來較大的痛苦,甚至影響其正常的工作、生活。
⑴應該注意的問題是避免再次刺激局部,盡可能地避免用手搔抓局部,也不要用熱水或肥皂水去清冼局部,更不能用那些刺激性較強的葯物在局部塗抹,特別注意的是不能隨便應用激素類葯物在局部塗抹,這些都是非常容易使疾病惡化或重新發生的常見因素。
⑵盡可能地了解慢性濕疹、皮炎發生、發展的基本規律。
⑶避免食用一些刺激性食物,如蔥、姜、蒜、濃茶、咖啡、酒類及其他容易引起過敏的食物,如魚、蝦等海味。
特點
1、該型濕疹可在發伊始就呈慢性型,但多是從急性、亞急性演而成,還可見記急性濕疹反復在同一部位發生,最終轉變為慢濕疹。
2、慢性濕疹好發於四肢,如手足、小腿、肘窩、腘窩等處,分布也多對稱。皮損常是局限型,呈皮膚增厚、浸潤明顯、往成苔樣變,色素沉著屢見不鮮,境界不甚清晰。
3、患者常訴說劇癢難忍,遇熱或夜幕降臨時尤甚。病情纏綿,經年累月難得痊癒。在此期間,如局部治處欠妥或飲食刺激性食物,可使慢濕疹急發著,這時其臨表如急性濕疹。
預防
1、過敏性體質或有過敏性家族史者,要避免各種外界刺激,如熱水燙洗、搔抓、日曬等,盡量避免易致敏和刺激性食物。
2、生活要規律,注意勞逸結合。
3、衣著宜寬松,以減少摩擦刺激,勿使化纖及毛織品直接接觸皮膚。
4、保持良好衛生習慣,勤換衣服,使皮膚保持清潔,忌用熱水、肥皂等刺激性較強的洗滌劑洗患處,盡量避免用手指搔抓局部患處,並保持情緒安定,切勿焦慮、憂郁。
5、飲食宜清淡而富於營養,忌食海腥發物及腥辣食物,如酒、煙、羊肉、魚、蝦等食品。平時保持大便通暢,睡眠充足。
護理
無論身體的哪一個部位患了慢性濕疹,都會因劇烈的瘙癢給患者帶來較大的痛苦,甚至影響其正常的工作、生活。
⑴應該注意的問題是避免再次刺激局部,盡可能地避免用手搔抓局部,也不要用熱水或肥皂水去清洗局部,更不能用那些刺激性較強的葯物在局部塗抹,特別注意的是不能隨便應用激素類葯物在局部塗抹,這些都是非常容易使疾病惡化或重新發生的常見因素。
⑵盡可能地了解慢性濕疹、皮炎發生、發展的基本規律。
⑶避免食用一些刺激性食物,如蔥、姜、蒜、濃茶、咖啡、酒類及其他容易引起過敏的食物,如魚、蝦等海味。
慢性濕疹的發生、發展與各種因素有關。由於個體差異,不同個體或同一個體的不同時期都有可能出現差異。除飲食方面的因素外,吸入物,如花粉、塵、蟎及體表的細菌、真菌感染、生活環境的改變以及所接觸到的各種物質,都有可能成為引起慢性濕疹的常見外部原因。體內的病灶,如扁桃體炎、膽囊炎、神經精神因素、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狀況的改變,如月經時期、妊娠時期等,都有可能成為引起慢性濕疹的主要內部原因。
要預防慢性濕疹的發生,就必須結合患者自身的基本狀況,盡可能地避免種種可疑的致病因素。
護理重點
1. 按皮膚科一般常規護理。
2. 避免魚、蝦、濃茶、咖啡、酒類、麻辣食物等。
3. 剪短指甲,嬰兒可帶手套,防止搔抓。
4. 內衣應寬松,勿穿絲毛及化纖內衣。
(1)皮損呈多形性,經過中常循一定規律,開始為彌漫性潮紅,以後發展為丘疹、水皰、糜爛、滲液、結痂,常數種皮損同時並存。
(2)病變常為片狀或彌漫性,無明顯境界。可並發於身體各部,而以頭、面、四肢遠端、陰囊多見。常對稱發病,嚴重者可泛發全身。
(3)經過急劇,炎症明顯,傾向濕潤糜爛,經適當治療後,約2~3周可以治癒,但常易反復發作。
(4)自覺灼熱及劇烈痛癢。
慢性濕疹與遺精的關系
慢性濕疹(陰囊)是由於多種內外因素引起的,急性期以陰囊丘疹、糜爛、滲出為主,慢性期以表皮肥厚和苔蘚樣變為主的一種瘙癢性皮膚病。本病發病以青壯年為多,以夏秋發病率為高。 中醫文獻對本病的病因病機及症狀有許多論述。如《諸病源候論·虛勞陰瘡候》曰:「腎榮於陰器,腎氣虛,不能制津液,則汗濕,虛則風邪所乘,邪客腠理,而正氣不泄,邪正相干,在於皮膚,故癢,搔之則生瘡。」明代陳實功在《外科正宗》一書中首次將本病命名為「腎囊風」,指出「腎囊風,乃肝經而成」。由此看來不論、虛風均為致病之因。腎囊即陰囊,陰囊乃盛精之所。風熱之邪侵於肝經,循經郁於前陰,濕熱之邪循經下注,在素體陰血不足、腎氣虧虛之體更易引發本病,精室受擾,就會發生。
此類主要由陰囊瘙癢引起,如系過敏反應引起當注意脫離過敏源。
居住環境與濕疹關系
引起濕疹的外因主要由各種化學物質如染料、葯物、油漆、肥皂、洗衣粉、化妝品等,物理因素如日光、紫外線、寒冷、炎熱、乾燥、潮濕、以及動物皮毛,羽絨、玻璃絲等物質的刺激,均可引起濕疹。體內的慢性疾病如消化系統的疾病,胃腸功能紊亂,腸寄生蟲病、精神緊張、慢性酒精中毒,新陳代謝障礙,內分泌功能失調,精神情緒變化,失眠、疲勞等也可引起濕疹。平常生活中的某些食物,如魚、蝦、牛奶等異性蛋白、花粉、塵埃以及天氣的變化均可誘發濕疹或使濕疹加重。目前,濕疹病因並不非常明白,一般以為是Ⅳ型變態反應,機體受抗原如魚、蝦等刺激後T淋巴細胞被致敏,並大量繁殖,當再次相同抗原(魚、蝦等)接觸後,致敏體細胞繼續分化,繁殖、並釋放出各種淋巴因子,從而引起炎症反應。
急性濕疹與慢性濕疹
急性濕疹
任何部位急性濕疹一般均循潮紅-丘疹(斑丘疹)-水皰(滲出)-糜爛-結痂(鱗屑)-色素新生這一過程,同時伴發瘙癢。臨床突出表現為漿液滲出明顯,嚴格者呈點滴狀滲出,劇烈的瘙癢使患難以耐受,由於搔抓而出現抓痕、血痂、合並細菌感染而出現膿皰、膿性滲出、膿性結痂,呈現濕疹特有外觀,即多種型態皮疹同時存在。肛門皮膚為一敏感區,急性濕疹瘙癢尤為劇烈,糞便污染更易招致細菌感染,症狀表現更重,可擴展及會陰、陰囊、臀部皮膚,影響患者生活及工作,使病程極不穩定,治療過程延長,而轉為慢性經過。
http://ke.baidu.com/view/1213334.htm#2

6、帶狀皰疹是怎麼引起的。

7、濕疹體質怎麼中醫調理

濕疹(皮膚起紅點、水泡、發癢):用綠豆3兩炒焦研成粉,用醋調勻塗患處,一日二次,連塗一星期可根治。忌花椒、胡椒

8、怎樣才能很快的治療好風濕熱疾病?

風濕熱應該如何治療? (一)治療 風濕熱的治療目的應包括下列4方面:①清除鏈球菌感染病灶。②早期觀察心臟炎是否存在並加以處理。③控制充血性心力衰竭。④緩解關節及其他症狀。由於臨床病型的多樣化,病情的嚴重程度有較大的差異,故在治療上應實行個別化處理。 1.一般治療 應注意保暖,避免受寒及潮濕。如有心臟受累應卧床休息,避免體力活動及精神刺激。待體溫、血沉正常,心動過速控制或其他明顯的心電圖變化改善後繼續卧床休息3~4周,然後逐步恢復活動。急性關節炎患者,早期亦應卧床休息,至血沉、體溫正常然後開始活動。 2.抗生素的應用 目的是消除鏈球菌感染,治療咽部炎症及扁桃體炎。迄今為止,青黴素仍然是最有效的鏈球菌殺菌劑。常用劑量為80~160萬U/d,分2次肌內注射,療程為10~14天。以後用苄星青黴素(長效青黴素)120萬U/月,肌注。多數能控制咽喉部感染。但亦有少數患者,上呼吸道鏈球菌感染反復發作,以致成為慢性或遷延型風濕熱,對此可採取下列措施:①縮短苄星青黴素的注射間隔為1~3周1次,至上呼吸道感染較穩定地控制後,維持3~4周間隔的預防性治療。②加用口服抗生素如紅黴素、林可黴素、羅紅黴素或頭孢類葯物。 3.抗風濕治療 關於選擇水楊酸制劑或激素作為抗風濕首選葯物的問題,在歷史上曾有過長時間爭論,經過60年代美國、英國和加拿大三國進行多中心的長達15年的研究,美國8家醫院(1960~1965)的聯合研究,結果顯示兩者療效相當,對以後心臟瓣膜病的形成無顯著的統計學差異。近年的觀點是:風濕性關節炎的首選葯物為非甾體類抗炎葯。常用阿司匹林(乙醯水楊酸),開始劑量成人3~4g/d,小兒80~100mg/(kg·d),分3~4次口服。對心臟炎一般採用糖皮質激素治療。常用潑尼松(強的松),開始劑量成人30~40mg/d,小兒1.0~1.5mg/(kg·d),分3~4次口服。病情控制後減量至10~15mg/d維持治療。為防止停用激素後出現反跳現象,可於激素停止使用前2周或更長一些時間加用阿司匹林,待前者停用2~3周才停用阿司匹林。病情嚴重如合並心包炎或心肌炎並急性心力衰竭者可靜脈滴注地塞米松5~10mg/d或氫化可的松200mg/d,至病情改善後,改口服激素治療。對一時未能確定有無心臟炎的病例,可根據雜音、心率、心律情況作出抉擇。一般來說,心尖區或主動脈瓣區有Ⅱ級以上收縮期雜音或新近出現舒張期雜音,或有持續性竇性心動過速,或心律失常無其他原因解釋者,應按心臟炎處理,採用激素治療。單純關節炎的療程為6~8周,心臟炎的療程最少12周。如病情遷延者,應根據臨床表現及實驗室檢查結果,延長其療程。 4.舞蹈病的治療 應在上述治療基礎上加用鎮靜劑如地西泮(安定)、巴比妥類或氯丙嗪等,應盡量避免強光、噪音刺激。 5.亞臨床型風濕熱的處理 既往無風濕性心臟炎病史者,只需定期觀察追蹤及堅持青黴素預防,無需特殊處理;如有過心臟炎或現患風濕性心臟病者,可根據化驗室檢查(如ESR、糖蛋白、CIC、抗心肌抗體、ASP和PCA試驗等)、超聲心動圖、心電圖和體征等幾方面的變化而制訂具體治療措施。①如化驗室檢查基本正常僅個別項目異常,心電圖、超聲心動圖無特殊者,應繼續觀察,無需抗風濕治療。②如化驗室檢查變化明顯,心電圖、超聲心動圖改變不明顯者,可注射苄星青黴素120萬U,進行2周抗風濕治療(一般用阿司匹林),如2周後化驗室結果回復正常,不能診斷風濕熱,因為該病化驗室改變不可能如此迅速恢復正常,如2周化驗室改變極微,再繼續治療2周後復查有關項目。如仍不陰轉,同時又有可疑症狀或體征時,應高度懷疑風濕熱,需進行治療,必要時住院觀察和處理。③化驗室檢查變化明顯,心電圖、超聲心動圖又有明顯變化而無其他原因可解釋者,雖然症狀體征不明顯,仍應住院觀察,作出正確診斷或作短療程治療。 6.其他療法 風濕熱是與鏈球菌感染有關的免疫性疾病,如經上述治療仍反復發作或經久不愈,可試用下列措施:①易地治療,以去除鏈球菌感染和其他誘發風濕熱發作的外界因素。②改變機體高度過敏狀態,可試用免疫調節或提高機體免疫力的葯物和食物如花粉、蜂皇漿之類。 7.非葯物療法 物理療法:直流電葯物離子導入法、超短波電療法、微波電療法、紫外線療法、穴位紫外線照射療法、超聲療法、磁療法。 8.中醫治療 (1)辨證論治:應首先整體地觀察風濕熱全病程各個階段的不同病情,結合中醫理論系統分析。本病初起是感受風熱病邪,溫毒上受,屬中醫「溫病」范疇;遊走性身痛,關節痛屬「行痹」;急性風濕性關節炎多屬「風濕熱痹」;慢性風濕性關節炎多屬「風寒濕痹」或「瘀血痹」;心臟炎則屬「心痹」。因此在臨床辨證治療中,應機動靈活,勿執一端。根據「熱者寒之」的治療原則,風濕熱總的治療大法仍以清法為主線,再根據其病程中不同階段的不同病因病機分別論治。或兼以疏風,或兼以解毒,或兼以化濕,或兼以散寒,或兼以涼血,或兼以化痰行瘀,或兼以滋陰,或兼以養血,或多法合而施之。 ①風熱痹: 主症:風熱侵襲,溫邪上受,發病多急驟易變。初期多見發熱、咽喉腫痛、口乾口渴等風熱上攻症狀;繼而出現肌肉關節遊走性疼痛,局部呈現紅、腫、熱、痛及伴見全身發熱或濕熱蒸騰膠著之象。其熱偏盛者,關節紅腫疼痛,灼熱感明顯,發熱亦甚,皮膚可見紅斑,舌質紅,舌苔黃干,脈滑數。其風偏盛者,肌肉關節呈遊走性疼痛,或汗出惡風,舌尖紅、苔薄黃,脈浮數或滑數。 治法:清熱解毒,疏風通絡。 方葯:銀翹散加減。 銀花15g,連翹15g,薄荷6g,炒牛蒡子9g,板藍根30g,蘆根30g。 加減:咽喉腫痛重者,加浙貝母、射干、杏仁、僵蠶。發熱重者加葛根、柴胡、黃芩,重用生石膏。關節紅腫疼痛明顯者,用白虎桂枝湯加減:生石膏、知母、桂枝、白芍、忍冬藤、炒桑枝、丹皮、晚蠶砂、老鸛草等。熱毒熾盛者,酌選清瘟敗毒飲或化斑湯加減。兼濕盛者,可酌加用藿朴夏苓湯。風邪偏盛者,加用防風、秦艽、孺薟草、威靈仙等。 臨床體會:本證屬風濕熱初起,由於風熱之邪上犯,起病急,變化快,熱勢高,除咽喉疼痛外,很快出現皮膚紅斑及關節紅腫熱痛諸症,並可能有敗血症出現。此期若能正確及時的治療,是遏止病情發展與轉化的關鍵所在,處理得當,可以治癒或減輕關節及心臟的受累,故臨床應特別警惕,不可拘泥於一法。處方遣葯還應注意不能純用寒涼,易致寒閉邪熱,透達之品不可不備。 ②濕熱痹: 主症:身熱不揚,周身困重,肢節煩痛或紅腫疼痛,或風濕結節,皮下硬痛,或紅疹融合成不規則斑塊,或有身腫,小便黃赤,大便黏滯,舌質紅、苔黃厚膩,脈滑數。 治法:化濕清熱,宣通經絡。 方葯:宣痹湯、二妙散、三仁湯加減化裁。 蒼術20g,黃柏9g,防己10g,杏仁10g,薏苡仁20g,滑石30g,茵陳15g,蠶砂15g,川牛膝10g,茯苓10g,川革薜10g,澤瀉10g。 加減:關節腫脹明顯且疼痛者,可加用活血葯,如雞血藤、當歸等,取血行水利之意,同時可用地錦草200g,馬鞭草50g,桑枝100g,水煎局部浴洗。 臨床體會:濕為陰邪,積而為水,聚而成飲,凝而為痰,流注關節。其性重濁黏膩,易阻滯氣機,化熱損傷關節、臟腑,病情遷延纏綿難愈。其治首當調理臟腑氣機,靈活運用溫、燥、化、宣、通、滲等治濕大法,或多法合用,上、中、下三焦同治,宣上、運中、滲下並施,並以中焦為重點。對臟腑氣機要顧護到肺之肅降、脾之運化、肝之疏泄、腎之開闔及三焦之氣化。 ③寒濕熱痹: 主症:體內蘊熱,復感風寒濕邪,致熱痹兼挾寒濕,關節局部紅腫熱痛,兼見有惡風畏冷,得溫則舒,關節晨僵、活動後減輕,舌質紅、苔白或黃白相間,脈弦緊或滑數。 治法:化濕清熱,祛風散寒。 方葯:桂枝芍葯知母湯和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化裁。 桂枝10g,炮附子6g,麻黃6g,防風10g,杏仁10g,白術10g,薏苡仁30g,白芍12g,知母10g,雞血藤15g,忍冬藤15g。 加減:寒痛甚加川烏、草烏。熱重加生石膏、丹皮。虛者加用黃芪防己湯。 臨床體會:病雖屬風寒濕熱錯雜為患,但仍有個偏盛或並重問題;以何為主,治亦有所側重。寒溫並用,化通兼施,反佐相輔,清開導引,審時度勢,擇善而取之。 ④痰瘀熱痹: 主症:關節腫脹疼痛,肌膚發熱,經久不愈;或關節變形,活動不利;或皮下結節,紅斑色紫暗,舌質色暗、有齒痕,舌苔白厚或黃白相間而黏膩,脈多弦滑數。 治法:化痰清熱,祛瘀通絡。 方葯:痰瘀痹痛湯。 桂枝9g,茯苓15g,制南星9g,浙貝母12g,當歸10g,炮山甲12g,地鱉蟲10g,片姜黃10g,馬鞭草30g,忍冬藤30g,鹿銜草20g。 加減:濕重加防己、薏苡仁。熱重加丹皮、知母。痛甚加制乳香、制沒葯,或加用制馬錢子粉1g沖服,或用大黑螞蟻粉3g沖服。氣虛加黃芪。 臨床體會:濕凝成痰,病邪入絡成瘀,形成痰瘀相結,是本證之關鍵。化痰與消瘀聯合應用,是其大法。雖有熱邪,佐以涼血散血,宣透痹阻之品,且不可過用寒涼,免治瘀反瘀,慎之。 ⑤陰虛熱痹: 主症:低熱,午後潮熱,倦怠乏力,口乾口渴,鼻出血,心悸,煩躁,關節肌肉腫脹灼熱疼痛,脈細數,舌質鮮紅、少苔。 治法:育陰清熱,通經活絡。 方葯:一貫煎加減。 生地12g,北沙參30g,枸杞子12g,麥冬10g,當歸10g,白芍12g,知母10g,龜板15g,老鸛草30g,絲瓜絡20g,地骨皮10g。 加減:心氣不足,氣陰兩傷者,加西洋參、五味子、黃精。心煩不寐者,加棗仁、生龍骨、牡蠣、膽星。便干者,加首烏、桃仁等。 臨床體會:風濕熱至陰虛陽熱偏盛階段,多為素體陰虛或熱盛傷津所致。此時心陰損傷亦重,是顧護的重點,須時刻注意因心肌炎而出現的臨床徵象,如心慌、胸悶痛、短氣等。並可能因營血熱盛而有出血傾向。近年來由於過量不當的應用激素,臨床可見外浮腫、內陰傷的體征,調治十分棘手。 ⑥血虛熱痹: 主症:面色萎白無華,頭暈,心慌,乏力,氣短,低熱、關節腫痛但不明顯,舌質淡、苔薄黃,脈細數。 治法:補血活血,養陰清熱。 方葯:四物湯加味。 當歸15g,川芎9g,白芍12g,熟地12g,黃芪15g,阿膠10g(烊化兌服),雞血藤15g,炙甘草6g,忍冬藤30g。 加減:氣虛重者加西洋參、太子參,伴見腎氣虛者,加制首烏、桑寄生等。關節痹痛者,加地龍及馬錢子粉1g沖服。 臨床體會:久病傷氣耗血,血虛必有氣虛。補血時勿忘補氣,補氣不可傷陰,養陰不可滯膩脾胃,補養不可礙邪外透。 ⑦營熱心痹: 主症:持續低熱或中度發熱,晝輕夜重,身熱早涼,汗多;心悸,心前區不適,悶痛或灼痛;皮膚紅斑,皮下結節,或有眼鞏膜充血及鼻腔出血;甚或面色蒼白,呼吸困難,浮腫等症;舌質紅或暗紅,舌苔白厚或黃白相間,脈滑數或細數或疾或結代。 治法:清營解毒,救心開痹。 方葯:參珠救心丹。 西洋參9g,丹參20g,苦參15g,珍珠粉1g(沖服),蚤休20g,麥冬10g,五味子6g,生地12g,玄參12g,丹皮10g,菖蒲9g,鬱金10g,天竺黃10g。 加減:風濕熱心臟炎或心內膜炎出現急性心力衰竭時,應改用參附龍牡湯,並中西醫結合救治。 臨床體會:本癥候相當於風濕熱急性階段出現的心肌炎。其致病之因是濕毒,病理產物是痰瘀,結果是心臟器質性損害,一旦罹患常伴隨終生。故此階段的治療,對病情的預後與轉歸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臨床觀察,濕蘊化毒,致血分有熱屬實,邪熱耗氣易虛,虛實夾雜,病程冗長難愈。由於氣虛衛氣不固,又極易感邪而病情反復,治療常攻補兼施。對部分住院病人,當前使用的所謂中西醫結合治療,出發點和願望是良好的,但由於過量的輸液及對激素的使用不當,往往事與願違,致病情更加復雜化。臨床仍主張解熱鎮痛加抗生素加中醫葯辨證論治,爭取獲得良效。 (2)針灸療法:由於風濕熱關節損害多有紅腫熱痛,故只針不灸,手法以瀉為主。取穴以循經為主,或取阿是穴,忌關節腔深刺強刺。 ①毫針: A.主穴取曲池、陽陵泉、腰陽關、環跳、風重者配膈俞、血海,寒重者配腎俞、關元,濕重者取陰陵泉、三陰交,化熱者取大椎、風市、昆侖。留針15~30分鍾,留針期間每5分鍾行單方向捻轉1次。 B.辨證取穴配合循經取穴:風痹取風池、風府、膈俞、合谷、太沖;寒痹取大椎、命門、太沖、中渚;濕痹取太白、足三里、支溝、後溪;熱痹取曲池、合谷、太沖;同時按病變部位循經取穴,如病變在陽明經,可加肩髑、阿是穴;如病變在少陽經,可加外關、陽陵泉等。按針刺常規操作,用平補平瀉法,留針20分鍾。1次/d,6次為1個療程。 C.取足三里、陰陵泉、陽陵泉,酌配阿是穴。風寒濕痹主穴用燒山火手法,風濕熱痹主穴用透天涼手法。1次/d,10次為1個療程。 ②三棱針: 方1:病灶周圍處。 方法:用圍刺放血法。用三棱針在病灶周圍皮膚圍刺,刺破出血,如出血不暢,針後配用拔火罐拔吸,以出血為度。每周1次,以愈為度。 方2:委中、曲澤,或病灶附近穴位顯露靜脈2~3根。 方法:用點刺放血。先揉按穴位或病灶附近靜脈,使鬱血聚積一處,便於施術。再用三棱針點刺之,使之出血適量。體壯宜多,體弱宜少。每周1~2次,以愈為度。 9.護理 (1)護理問題: 發生心肌炎、多發性關節炎、舞蹈症、邊緣性紅斑及皮下結節等症;疲倦軟弱無力;食慾不振、發熱;心情憂慮、煩躁。 (2)護理目標: 控制與減輕鏈球菌的感染;保護心臟免於受到心肌炎的傷害;減輕關節疼痛、發熱及其他症狀;預防風濕熱復發;消除患者不良情緒。 (3)護理措施: ①卧床休息:允許患者做一些不費力的自我照顧活動,如翻身、進食、讀報等。無心肌炎者卧床休息2~3周,有心肌炎者延長卧床時間,至症狀消失和實驗室檢查正常後,再起床活動。允許患者的親友作短時間探視,但這些親友不能有感冒、發熱及喉嚨痛的情況,病室保持清潔、安靜、舒適。 ②飲食護理:多攝取清淡的、高蛋白、高糖飲食來維持足夠的營養,以對抗發熱和感染,並補充維生素與礦物質。鼓勵患者多喝水,預防發熱導致的脫水。病人如果有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徵象,應攝取低鈉飲食、限制水分。 ③多發性關節炎的護理:減少不必要的活動,注意卧床休息,必要時用牽引或支具制動。適當的進行關節的功能鍛煉。勿受涼,注意保暖。 ④舞蹈症的護理:由於病人情緒極不穩定,而且情緒受刺激會加重舞蹈症,因此病人的身心都應該得到完全休息。病人應安排在安靜的房間,減少干擾。使用鎮靜劑及苯巴比妥來控制其無目的的動作。床邊應安裝護欄,保護病人,預防受傷。 ⑤心理護理:親切安慰病人,耐心解釋病人提出的問題;鼓勵其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積極配合治療,爭取早日康復。 10.出院指導 (1)避免接觸有上呼吸道感染或鏈球菌感染的病人。 (2)如有感染鏈球菌引起的咽喉疼痛,應及早就醫接受治療。 (3)注意口腔衛生,對於齒齦炎與蛀牙要及早治療。 (4)遵醫囑按時服葯,苄星青黴素是預防風濕熱的有效葯物,急性風濕熱患者痊癒後仍需預防用葯,每月120萬單位肌內注射能降低風濕熱的復發率,兒童患者可以堅持應用到成年。 (5)加強體育鍛煉,提高抗病能力。 (二)預後 急性風濕熱的預後好壞取決於風濕熱的表現類型,復發次數多少,病程演變快慢及長短,與臟器受累多少有關。一般說來,復發次數越多,預後越差;發生高熱,並發肺炎、胸膜炎、腎炎或中樞神經系統損害者,預後不良。急性風濕熱的初發中有50%~75%(平均65%)心臟受累,年齡越小心臟受累的機會越多,越易發生復發;心臟受累者預後比心臟未受累者明顯較差;全心炎比心臟炎預後差,尤其發生心力衰竭或肺水腫者預後更差。在初次急性風濕熱中有35%左右未明顯累及心臟,但以後的20年中仍有44%左右發生二尖瓣狹窄,形成風濕性心臟病。首次急性風濕熱經過治療後15年內未有風濕復發者,以後的發生率甚低,預後較好。但遺留風濕性心臟瓣膜病者機體處在致敏狀態,風濕活動比較容易,尤其年齡越小的患者越容易風濕復發,復發的次數越多,病情發展越快。 急性風濕熱的整個過程中有75%~80%並發風濕性心臟瓣膜病。年齡越小(尤其25歲以下)越易風濕活動。風濕活動多為亞臨床型,常無明顯風濕熱特徵表現,可能惟一的臨床表現為心臟進行性擴大及反復心力衰竭。風濕活動機會多少和是否反復上呼吸道感染(咽炎)、體力過度、營養不良、未及時用葯防治有關。風濕性心臟病患者,在40歲以後風濕活動機會逐漸減少,因此病情多較穩定。
採納哦

9、風濕熱和出血熱是同一種病嗎?

當然不是了

與中醫來調體內風濕熱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