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風濕 > 治風濕痛的鳥

治風濕痛的鳥

發布時間:2020-04-08 17:52:30

1、鳥不落是是什麼葯

鷹不撲,也叫鳥不落
【出處】出自《廣西中草葯》

【拼音名】 Yīnɡ Bù Pū

【英文名】 Root of Spine Aralia

【別名】小郎傘、鳥不宿、刺老包、土花椒、百鳥不落、雷公木、小鳥不企、症狀登追、不安丹、鳥不站、雷公刺

【來源】葯材基源:為五加科植物虎刺木的根、根皮和枝葉。7a6431333330363235楤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ralia elegans C. N. Ho

採收和儲藏:春、夏季採收枝葉,秋後採收根或根皮,鮮用或切段曬干。

【原形態】有刺灌木,有時藤狀,高1-4m,芭上刺長4mm以下,基部寬扁,先端通常彎曲。葉互生;葉柄長25-40cm;托葉和葉柄基部合生,先端截形或斜形,葉為三回羽狀復葉,長60-100cm;葉軸和羽片軸疏生細刺,每羽片有小葉5-9,葉軸各節有1對小葉,小葉片卵狀長圓形至卵形,長4-11cm,寬2-5cm,先端漸尖,基部圓形或心形,略偏斜,兩面疏生小刺,下面密生短柔毛,邊緣有不整齊的鋸齒,側脈約6對。花序頂生,由多數傘形花序組成的大形圓錐花序,長達50cm,主軸和分枝有短柔毛或無毛,疏生鉤曲短刺;傘形花序睦徑2-4cm;總花梗長1-5cm,有刺和短柔毛;花梗長1-1.5cm,有細刺和粗毛;苞片卵狀披針形,先端長尖,長2-4mm;小苞片線形,外面密生長毛;萼筒邊緣有5個三角形小齒;花白色,直徑約4mm,花瓣5;子房5室,花柱5,分離而外彎。核果球形,樂果狀,黑色,直徑約4mm,有5棱,具必存花柱。花期8-9月,果期9-11月。

【生境分布】生態環境:生於海拔210-1400m的常綠闊葉疏林或山坡灌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於江西、廣東、海南、廣西、雲南、貴州等地。

【性狀】性狀鑒別 根呈圓柱形,常分枝,彎曲,長30-45cm,直徑0.5-2cm,表面土黃色或灰黃色,栓皮易脫落,脫落處呈暗褐色或灰褐色,有縱皺紋,具橫向凸起的皮孔和圓形的側根痕。質硬,易折斷,粉性,斷麵皮部暗灰色,木部灰黃色或灰白色,有眾多小孔(導管)。氣微,味微苦,辛。

【性味】味苦;辛;性平

【功能主治】散瘀;祛風;利濕;解毒。主跌打損傷;風濕痹痛;濕熱黃疸;淋濁;水腫;痢疾;白帶;胃脘痛;頭痛;咽喉腫痛;乳癰;無名腫毒;瘰癰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或泡酒。外用:適量,搗敷;或搗爛拌酒炒熱敷;或煎湯熏洗。

【注意】孕婦慎服。

【附方】 ①治跌打腫痛:鷹不撲半斤。用好酒三斤浸七天,外搽患處。每日服葯酒三次,每次五錢至一兩。或取鷹不撲鮮根適量,搗爛,酒炒,敷患處。⑧治風濕骨痛:鷹不撲枝葉、紅龍船花葉、雞爪風葉、爬山虎各適量。煎水洗患處。(宜忌以下出《廣西中草葯》)

【各家論述】 1.《廣西中草葯》消腫,祛風濕。治跌打,風濕疼痛。

2.《廣西實用中草葯新選》:散瘀消腫,抗菌止痛。治跌打損傷,癰,癤,肝炎,腎炎,前列腺炎,急性關節炎,胃病,腹瀉,痢疾,白帶。

【摘錄】《中華本草》

2、鳥梢蛇怎麼吃才能治風濕

聽說是泡酒!但不知道有沒有效果!風濕用貼針灸效果不錯!

3、治風濕病的鳥兒是什麼樣的鳥

您好,風濕疾病
對人的身體有著很嚴重的影響
上海虹橋 醫院的醫生,,建議您早日去醫院治療。

4、有人知道「鳥不落、九節風、杜必應」這三種草葯嗎。

鷹不撲,也叫鳥不落 【出處】出自《廣西中草葯》 【拼音名】 Yīnɡ Bù Pū 【英文名】 Root of Spine Aralia 【別名】小郎傘、鳥不宿、刺老包、土花椒、百鳥不落、雷公木、小鳥不企、症狀登追、不安丹、鳥不站、雷公刺 【來源】葯材基源:為五加科植物虎刺木的根、根皮和枝葉。楤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ralia elegans C. N. Ho 採收和儲藏:春、夏季採收枝葉,秋後採收根或根皮,鮮用或切段曬干。 【原形態】有刺灌木,有時藤狀,高1-4m,芭上刺長4mm以下,基部寬扁,先端通常彎曲。葉互生;葉柄長25-40cm;托葉和葉柄基部合生,先端截形或斜形,葉為三回羽狀復葉,長60-100cm;葉軸和羽片軸疏生細刺,每羽片有小葉5-9,葉軸各節有1對小葉,小葉片卵狀長圓形至卵形,長4-11cm,寬2-5cm,先端漸尖,基部圓形或心形,略偏斜,兩面疏生小刺,下面密生短柔毛,邊緣有e799bee5baa631333335323533不整齊的鋸齒,側脈約6對。花序頂生,由多數傘形花序組成的大形圓錐花序,長達50cm,主軸和分枝有短柔毛或無毛,疏生鉤曲短刺;傘形花序睦徑2-4cm;總花梗長1-5cm,有刺和短柔毛;花梗長1-1.5cm,有細刺和粗毛;苞片卵狀披針形,先端長尖,長2-4mm;小苞片線形,外面密生長毛;萼筒邊緣有5個三角形小齒;花白色,直徑約4mm,花瓣5;子房5室,花柱5,分離而外彎。核果球形,樂果狀,黑色,直徑約4mm,有5棱,具必存花柱。花期8-9月,果期9-11月。 【生境分布】生態環境:生於海拔210-1400m的常綠闊葉疏林或山坡灌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於江西、廣東、海南、廣西、雲南、貴州等地。 【性狀】性狀鑒別 根呈圓柱形,常分枝,彎曲,長30-45cm,直徑0.5-2cm,表面土黃色或灰黃色,栓皮易脫落,脫落處呈暗褐色或灰褐色,有縱皺紋,具橫向凸起的皮孔和圓形的側根痕。質硬,易折斷,粉性,斷麵皮部暗灰色,木部灰黃色或灰白色,有眾多小孔(導管)。氣微,味微苦,辛。 【性味】味苦;辛;性平 【功能主治】散瘀;祛風;利濕;解毒。主跌打損傷;風濕痹痛;濕熱黃疸;淋濁;水腫;痢疾;白帶;胃脘痛;頭痛;咽喉腫痛;乳癰;無名腫毒;瘰癰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或泡酒。外用:適量,搗敷;或搗爛拌酒炒熱敷;或煎湯熏洗。 【注意】孕婦慎服。 【附方】 ①治跌打腫痛:鷹不撲半斤。用好酒三斤浸七天,外搽患處。每日服葯酒三次,每次五錢至一兩。或取鷹不撲鮮根適量,搗爛,酒炒,敷患處。⑧治風濕骨痛:鷹不撲枝葉、紅龍船花葉、雞爪風葉、爬山虎各適量。煎水洗患處。(宜忌以下出《廣西中草葯》) 【各家論述】 1.《廣西中草葯》消腫,祛風濕。治跌打,風濕疼痛。 2.《廣西實用中草葯新選》:散瘀消腫,抗菌止痛。治跌打損傷,癰,癤,肝炎,腎炎,前列腺炎,急性關節炎,胃病,腹瀉,痢疾,白帶。 【摘錄】《中華本草》

5、鴕鳥油能治療風濕關節和肌肉痛嗎?

寶寶7個月能用鴕鳥油的,是可以潤膚的,祝寶寶健康。

6、有種中葯叫鳥不落,是什麼用途?什麼作用?

【別名】
小郎傘、鳥不宿(《廣西中草葯》),楤木、打散根、百鳥不落、雷公木(《廣西實用中草葯新選百》)。
【來自何書】
《廣西中草葯》
【出處】
為五加科植物虎刺楤木的根、根皮或枝葉。
【植物形態】
【功用主治】
散瘀消腫,祛風利濕。治跌打損傷,風度濕痹痛,胃痛,腹瀉,痢疾,白帶,癰疽,疔腫。

①《廣西中草葯》:"散瘀消腫,祛風濕。治跌打,風濕疼痛。"

②《廣西實用中草葯新選》:"散瘀消腫,抗菌止痛。治跌打損傷,癰,癤,肝炎,腎炎,前列腺炎,急性關節炎,胃痛,腹瀉,痢疾知,白帶。"
【採集】
根全年可采,枝葉夏、秋季採收、
《廣西中草葯》:"味辛,性溫,無毒。"
【用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3~5錢;或浸酒。外用:煎水洗道或搗敷。
【宜忌】
孕婦慎服。
【選方】
①治跌打腫痛:鷹不撲半斤。用好酒三斤浸七天,外搽患處。每日服葯酒三次,每飲五錢至一兩。或取鷹不撲鮮根適量,搗爛,酒炒,敷患處。

②治風濕骨痛:鷹不撲枝葉、紅龍船花葉、雞爪風葉、爬山虎各適量。煎水洗患處。(宜忌以下出《廣西中草葯》)

7、關於一種中葯「鳥不落」別名

鳥不落是鷹不撲的來別名

其他的別名有小郎傘、刺老包、土花椒、百鳥不落、雷公木、小鳥不企、美登追、不安丹、鳥不站、雷公刺等。自

鷹不撲的性狀為根呈圓柱形,常分枝,彎曲,長30-45cm,直徑0.5-2cm,表面土黃色或灰黃色,栓皮易脫落,脫落處呈暗褐色或灰褐色,有縱皺紋,具橫向凸起的皮孔和圓形的側根痕。質硬,易折斷,粉性百,斷麵皮部暗灰色,木部灰黃色或灰白色,有眾多小孔(導管)。氣微,味微苦、辛度。

(7)治風濕痛的鳥擴展資料:

鷹不撲含有的成分及功效:

主含三萜皂苷類成分,如齊墩果酸等。具有散瘀,解毒,消腫,祛風利濕等作用。

鷹不撲的采購及儲存:

在春、夏季採收枝葉,秋後采問收根或根皮,鮮用或切段曬干。以根及根皮表面土黃色、斷麵粉性、味微苦辛者為佳。

8、有人說俺的鴕鳥得了風濕病,真的假的?

病症

鴕鳥的風濕症多因久卧濕地,氣候突變,風濕寒邪乘虛而入引起。該病侵害肌肉和關節引起經絡阻塞,氣血凝滯,造成肌肉關節腫痛,屈伸不利。若日久百不治,則肝腎虧虛,氣血不足,筋骨失養,最後卧地不起。患鳥一般食慾正常,剛站立運動時步態強拘,稍後好轉,不願長久站立,喜卧不起。重症時則卧地不起,有時掙度扎欲立,但始終站不起來,開始時食慾無太大變化,但隨著時間延長,食慾逐漸下降,此時患鳥常常無法治癒。

防治措施

這種病在人工飼養的鴕鳥中很常見,風濕症的治療時機尤為關鍵,爭取在發病早期予以治問愈。鴕鳥的身體結構比較特殊,身體重量較大,雙腿纖細,所以一旦雙腳承受能力下降或不能負重時,則很難治癒。

在診斷鴕鳥風濕症時,要注意與如海綿狀腦病、布納病、病毒性關節炎、大腸桿菌性、關節炎等答類似的疾病進行區別,以免誤診。

預防本病關鍵在於鳥舍要適當封閉,防止穿堂風和賊風,墊沙厚度不能低於20厘米,墊沙每3天~4天換一次或者進行翻沙,在天氣變化時,要防風防潮,提高鴕鳥的機體抵抗力。

9、不鳥站一種葯名

勒欓(鷹不泊 鳥不站)
一種中葯名
【異名】烏鴉不企樹、竻當(《嶺南采葯錄》),鳥不宿、畫眉架(《嶺南草葯志》),刺倒樹(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葯手冊》)。
【來源】為芸香科植物勒欓的根。
【植物形態】勒欓
常綠灌木或喬木,高可達12米。乾和枝具紅褐色的皮刺。葉互生;單數羽狀復葉,小葉7~23枚:總軸長7~12厘米,有少刺或無刺;小葉斜方狀倒卵形或斜矩圓形,長2~5厘米,寬1~2厘米,頂生小葉矩圓形,長可達7厘米,先端鈍,基部狹而成一短柄,邊全緣稍作波浪形;或中部以上有不明顯的淺圓鋸齒。圓錐花序頂生,疏散的3歧,或2~3次傘形花序式的分枝,約與葉等長;花序柄長5~9厘米;花單性,萼片5,卵形;花瓣5,白色,長約2毫米;雄花的雄蕊5,退化心皮短小;雌花的雄蕊退化為鱗片,心皮2,柱頭頭狀。蓇葖果紫紅色,有粗大腺點。種子黑色而亮。花期6~8月。果期9~10月。
生於荒地、山坡、溪谷灌木叢中或疏林中。分布我國南部。
本植物的嫩葉(鷹不泊薳)亦供葯用,另詳專條。果皮在廣東、廣西等地作土花椒使用,參見"花椒"條。
【採集】全年可采。
【化學成分】樹皮含香葉木甙、橙皮甙、勒欓素,又含甾醇、酚性成分、有機酸。根皮含勒欓鹼、橙皮甙、香葉木甙、勒欓素。
【性味】《本η笤

與治風濕痛的鳥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