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風濕 > 風濕痹癰

風濕痹癰

發布時間:2020-04-08 15:09:20

1、秀麗槭的主要價值

【來源】:為槭樹科植物色木槭的根。
【功效】:祛風止痛。
【主治】:可用於治療風濕痹癰。
【性味歸經】:苦、辛,溫,入肝經。
【用法用量】:內服:9一15克,水煎服。 整地方式
一般採用水平階、水平溝和魚鱗坑整地。豫北太行山地區比較乾旱,主要採用魚鱗坑法。將設置的造林地內魚鱗坑附近灌木雜草除凈。魚鱗坑穴的規格為40 40 30(厘米)。宜在入冬土壤封凍前進行。
造林密度
純林栽植時,株行距可採用1.5 (米)或2.0(米);混交林的混交樹種可以是油松、櫟類、刺槐等,栽植密度為2.0 (米)或 2.5(米)。
造林時間
春季栽植時一般應在早春土壤解凍後至萌芽前進行,宜早不宜晚。苗木多採用二年生大苗,栽植時應採取截冠措施。
雨季栽植適應乾旱又缺乏灌溉條件地區。7至9月雨水充沛,為最佳栽植時間,成活率較高。應栽植容器苗或一年生苗。栽植後要壓石保墒,有條件的地方鋪塑料薄膜,成活率可達到95%以上。
秋冬季節栽植的技術措施簡單,且成本較低、成活率較高。栽植應在秋季落葉後至冬季土壤封凍前栽植,宜晚不宜早。苗木多採用二年生大苗。
栽植措施
裸根苗木栽植用三埋兩踩一提苗方法。放苗時苗木要豎直,根系要舒展,位置要合適。填土一半時要先提苗,使苗木根頸處土印與地面相平或略高於地面兩三厘米,然後踩實。再填土、踩實。最後覆上虛土,做好樹盤,並澆透定根水,澆水後封土。
帶土球苗木栽植用分層夯實方法。即放苗前先量土球高度與種植穴深度,使兩者一致。放苗時保持土球上表面與地面相平略高,位置要合適,苗木豎直。邊填土邊踏踩結實,最後做好樹盤,澆透水,兩三天再一次澆水後封土。 【栽植密度】:用作行道樹時,栽植株距為4米至5米。用作風景林時,其栽植密度與荒山造林相同。
【挖種植穴】:按設計位置放線、設點、挖穴。樹穴規格以穴徑和深度不少於80厘米為宜。挖穴時將表土和心土分別放置。土層較薄、重粘土、砂礫土及垃圾填充的地段,挖穴時應培土或換土。
【截冠】: 栽植前要根據一定的干高要求(3米至3.5米)對苗木進行截冠處理,剪口要平滑,傷口塗刷石蠟等保護劑。 主要病害是立枯病、漆葉斑病,主要蟲害是光肩星天牛、星天牛。 對立枯病的防治,苗木出齊後,用立枯凈800至1000倍液灌根或噴灑樹體3次。
對漆葉斑病的防治,於發病初期噴波爾多液1至2次,或向樹冠噴65%代森鋅0.2%至0.25%溶液,秋季將病果病葉收集後加以處理(埋於土內或燒掉)
對光肩星天牛、星天牛的防治,幼蟲活動期往蟲道注葯,用葯棉或毒簽堵塞有新鮮蟲糞的排糞孔,從該孔上方的排糞孔注入威雷150倍液。於七八月間天牛成蟲活動期,樹上噴灑5%溴氰酯微膠囊劑2000倍液或人工捕殺天牛成蟲。

2、馬蜂有什麼作用

黃蜂成蟲、幼蟲和蜂巢可入中葯。或內服,或外敷,可治毒蟲螫咬、毒□疔瘡等症。

 
黃蜂能捕食蜜蜂、柞蠶等,在果園地區,常咬食果實造成減產。蜂毒毒性很大,受傷者非常疼痛,嚴重時可造成傷殘或死亡。但是,胡蜂一般不主動攻擊人畜。除在養蜂、養蠶地區和果園附近外,胡蜂實為一類消滅害蟲的天敵昆蟲,應受到人們的保護。
胡蜂味甘辛,性溫,主治風濕痹痛。蜂房可作中葯材,有定痛、驅蟲、消腫解毒功效,主治驚癇、風痹、乳癰、牙痛、頑癬、癌症等。胡蜂酒有祛風除濕,治急、慢風濕痛,風濕性關節炎。胡蜂蜂毒可治療關節炎,葯用價值極高,對醫療新產品的研製和生產有著重大意義。國際市場上有20多種胡蜂蜂毒出售,其價格相當昂貴。蜂療也很有效。

3、請問哪些中葯成分對風濕很有效

基本上全在這了:
1.獨活
功能主治:祛風濕,通痹止痛。用於風寒濕痹、腰膝疼痛、關節炎、鎮痛。
2.威靈仙
功能主治:祛風除濕,通絡止痛。用於風濕痹痛,肢體麻木,筋脈拘攣,屈伸不利,骨哽咽喉。
3.桑寄生
功能主治:補肝腎,強筋骨,祛風濕,安胎元。用於風濕痹痛,腰膝酸軟,筋骨無力,崩漏經多,妊娠漏血,胎動不安;高血壓。
4.五加皮
功能與主治:祛風濕,補肝腎,強筋骨。用於風濕痹痛,筋骨痿軟,小兒行遲,體弱乏力,水腫,腳氣。
5.白花蛇
功能主治:祛風,通絡,止痙。用於風濕頑痹,麻木拘攣,中風口歪,半身不遂,抽搐痙攣,破傷風,麻風疥癬,瘰癧惡瘡。
6.海風藤
功能與主治:祛風溫,通經絡,止痹痛。用於風寒濕痹,肢節疼痛,筋脈拘攣,屈伸不利。
7.絡石藤
功能主治:祛風通絡,涼血消腫。用於風濕痹痛、筋脈拘攣、喉痹,癰腫
8.老鶴草
祛除風濕、舒筋活絡,適用於風濕痹痛、肢體麻木、關節不利等症
9.虎杖
祛除風濕,且能活血通絡止痛,也可用於風濕痹痛
10.臭梧桐
有祛除風濕、止痛之功,用治風濕痹痛之症
11.防己
祛除風濕,利水消腫
12.秦艽
祛風濕、舒筋絡,常用於風濕痹痛、關節拘攣、手足不遂等症
13.透骨草(附:急性子)
有祛除風濕作用,並能活血止痛,用治風濕痹痛
14.豨簽草
豨簽草為祛除風濕常用要葯,用於風濕痹痛、筋骨不利等症
15.鹿啼草
本品有祛風濕作用,適用於風濕痹痛
16.千年健
本品既能祛風濕,又能強筋骨,用於風濕痹痛、腰酸腳軟、手足拘攣麻痹等症
17.虎骨
祛風通絡,強健筋骨,適用於風濕痹痛、風邪偏勝關節疼痛擊肝腎虧損,腰膝痿軟之症
18.徐長卿
本品善於祛風,功能通絡止痛,用於風濕關節疼痛
19.尋骨風(附:絲瓜絡)
祛風通絡,適用於風濕痹痛、筋脈拘攣
20.接骨木
祛風濕、通經絡,對風濕痹痛、關節不利之症
21.蜇砂
本品善於化濕,功能通絡利痹,可用於風濕痹痛之症
22.松節(附:松香、松花粉)
本品苦燥溫通,具有燥濕通絡利痹之功,善去筋骨間風濕,對於風濕痹痛、關節酸痛等症
23.海桐皮品功能祛風濕,通經絡,主要適用於下肢關節痹痛以及腰膝疼痛等症

4、風濕方子,請高人看下,這個方子我是從百科上看到的,請大家指教!

獨活:【正名釋名】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為傘形科植物7a6431333264623163重齒毛為歸、毛當歸、興安白芷、紫莖獨活、牛尾獨活、軟毛獨活,及五加科植物食用楤木等的根及根狀莖。因本品一莖直上,不為風搖,故名。
功效主治
1·辛溫解表, 《神農本草經》曰:「主風寒所擊」獨活辛苦,其性微溫,辛溫發散,苦能去濕,有發汗解表之功。
2·祛風勝濕, 《湯液本草》曰:「獨活,治足少陰頭風頭疼,而足濕痹,不能動止者。」《本草利害》又曰: 『本入手足太陽表裡引經,又入足厥陰氣分,小,無不入,大無不通,故即散肌表八面之風,兼理周身百節之疼」久勞傷骨,氣血皆虛,風寒濕邪,乘虛而入,經絡阻滯,氣血不通,腰部疼痛,沉酸困重,轉側不便,腰背拘急,難以屈伸,牽連下肢,陰雨加重,或兼惡風發熱,自汗身童,呑苔薄白,脈弦或緩。獨活辛散,苦燥溫通,既散風寒,又除濕阻,更利關節,且入少陰腎經,善搜少陰伏風,驅:外出,故為首選。

3·散寒止痛,《本草經疏》曰:『『獨活主風寒所擊,金瘡止疼者,金瘡為風寒之所襲擊,則自氣血壅面不行,故其痛愈甚,獨活之苦甘辛溫,能辟風寒,邪散則肌膚安腰膝寒涼,骨節酸楚。

4.配防風 防風辛散微溫,升發解散,為治風通用之品。獨活散濕以化風,,防風去風以行濕。二葯合用,治療風濕痹證,相須為用。

5.配蒲公英,蒲公英苦甘寒,清熱解毒,消癰散結,本品苦辛微溫,辛散溫通。二葯相伍,疏風溫通,清熱解毒,共消癰腫。

6.配地膚子,治療風濕郁表,濕熱為患,皮膚濕疹,搔癢。

5、癰偏方能不能治療?

「癰」是多個相鄰的毛囊及其所屬皮脂腺或汗腺的急性化膿性感染,或由多個癤融合而成。致病菌為金黃色葡萄球菌。在中醫文獻中,「癰」是氣血為毒邪壅滯不通的意思,分「內癰」和「外癰」。內癰生於臟腑,如腸癰、肺癰等,有專篇論述,此篇所論概屬「外癰」范疇。
癰臨床表現呈一片稍隆起的紫紅色浸潤區,質地堅韌,界限不清,在中央部的表面有多個膿栓,破潰後呈蜂窩狀。以後中央部逐漸壞死、溶解、塌陷,象「火山口」,其內含有膿液和大量壞死組織。癰易向四周和深部發展,周圍呈浸潤性水腫,局部淋巴結有腫大和疼痛。除有局部劇痛外,病人多有明顯的全身症狀,如畏寒、發熱、食慾不佳、白細胞計數增加等。癰不僅局部病變比癤重,且易並發全身性化膿性感染。唇癰容易引起顱內的海綿靜脈竇炎,危險性更大。
【方一】消癰湯【來源】《親獻中葯外治偏單秘方》【組成】金銀花15~30克,連翹9~15克,公英15~30克,赤芍9~15克,花粉9~15克,白芷6~9克,川貝母9~15克,陳皮9~15克,蚤休9~15克,龍葵9~15克,鮮生地15~30克【加減】伴有高燒毒熱熾盛者,可加局方至寶丹、紫雪散或加生玳瑁9克;合並消渴症者,加生白芍、生甘草。
【功效】清熱解毒,散瘀消腫,活血止痛。
【主治】適用於蜂窩組織炎,癰疽初起,深部膿腫化膿感染等一切屬於毒熱壅阻經絡、氣血阻隔諸症。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解】方中大劑金銀花、連翹、公英、龍葵、蚤休清熱解毒;花粉、赤芍、鮮生地涼血活血護陰;川貝、白芷、陳皮理氣活血透膿。諸葯協同,膿未成則促其內消,膿已成則促其潰破。
【方二】硫連粉【來源】民間。
【組成】硫磺30克,黃連20克【功用】清熱解毒,燥濕殺蟲。
【主治】癰疽。
【用法】共研為細末,用香油調塗患處,每日1~2次。
【按】硫磺性味酸溫,具有解毒殺蟲之功效。外用有軟化表皮、殺死疥蟲和黴菌的作用。黃連性味苦寒,含小檗鹼、黃連鹼等生物鹼,功能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常用於濕熱痞滿、癰腫疔瘡等。
【方三】菊豆泥【來源】民間。
【組成】野菊花30克,巴豆仁12個【功用】清熱解毒,瀉火散結。
【主治】癰疽。
【用法】共搗爛,敷患處、每日1~2次。
【按】巴豆味辛,性熱,有大毒。有外用蝕瘡的功能。外用治療惡瘡疥癬。研末塗患處或搗爛以紗布包擦患處。野菊花含有野菊花內脂、苦味素、揮發油、維生素A及維生素B1等。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白喉桿菌及痢疾桿菌有較強的抑製作用,可治療癰疽疔腫、丹毒等證。
【方四】雙白散【來源】民間。
【組成】白礬30克,馬勃20克,白芷10克【功用】清熱解毒。
【主治】癰疽。
【用法】共研為細末,每用適量,醋調,塗患處,每日1~2次。
【按】馬勃具有消腫、解毒和止血的功用,體外試驗其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綠膿桿菌、變形桿菌等有抑製作用。白芷具有明顯的鎮痛、抗炎、解熱作用。現代研究證實白芷對多種細菌,如大腸桿菌、痢疾桿菌、變形桿菌、綠膿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均有抑製作用。
【方五】三枝煎【來源】民間。
【組成】柳枝20克,桑枝30克,黃柏15克【功用】清熱解毒,活血通絡。
【主治】癰疽。
【用法】水煎服,每日1~2次。
【按】桑枝性味苦平,功能祛風活絡,通利關節,燥濕利水。柳枝性味苦寒,功能祛風止痛消腫,善治風濕痹痛,疔瘡,丹毒等。黃柏苦寒,既可清熱燥濕,又可瀉火解毒。
【方六】斑蝥散【來源】民間。
【組成】斑蝥適量【功用】消癰散結,攻毒蝕瘡。
【主治】癰疽。
【用法】研為細末,以少許放膏葯上,貼患處,不久發癢起皰,將皰刺穿,流出毒水。
【按】斑蝥具有攻毒蝕瘡,破血散結等功能。實驗證明,斑蝥主要有效成分斑蝥素在醫葯上有消腫破瘀、解毒消炎、通經殺蟲等功效,主治症瘕、惡瘡、疥癬、消化道腫瘤等症。
【方七】仙掌石膏糊【來源】民間。
【組成】仙人掌50克,生石膏粉30克【功用】清熱解毒,涼血消癰。
【主治】癰疽。
【用法】將仙人掌去刺洗凈,切碎搗爛,和生石膏粉調成糊狀,每隔8~12小時換葯1次。
【按】葯理實驗證實仙人掌有抑菌作用,對急、慢性炎症都有明顯的抗炎作用,並且是免疫增強劑,外用治療癤腫、腮腺炎、乳腺炎等症。石膏辛、甘、大寒,可清熱瀉火,除煩止渴。
【方八】雄梔粉【來源】民間。
【組成】雄黃30克,梔子20克【功用】瀉火解毒,清熱消癰。
【主治】癰疽。
【用法】共研為細末,用香油調塗患處,每日1~2次。
【按】梔子有清熱解毒、瀉火、降血壓、利膽等功用,含多種苦味素甙,其水浸液在體外能抑制各種皮膚真菌。
【方九】魚腥草煎劑【來源】民間。
【組成】魚腥草40克,菊花葉30克,綠豆30克【功用】利濕消腫,瀉火散結。
【主治】癰疽。
【用法】水煎服,每日2~3次。
【按】魚腥草性辛,味微寒,無毒。具有清熱解毒、利濕消腫的作用。葯理研究證實,魚腥草具有明顯的抗菌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流感桿菌、肺炎雙球菌等均有較好的抑製作用。現代研究證實,綠豆所含的單寧能凝固微生物原生質,可產生抗菌活性。綠豆中的黃酮類化合物、植物甾醇等生物活性物質可能也有一定程度的抑菌抗病毒作用。其所含有的香豆素、生物鹼、植物甾醇、皂甙等生物活性物質可以增強機體免疫功能,增加吞噬細胞的數量或吞噬功能。
【方十】蝸牛粉【來源】民間。
【組成】活蝸牛12個,白糖50克【功用】清熱解毒,活血消腫。
【主治】癰疽。
【用法】共研為細末,每用適量,涼開水調勻,塗患處,每日2~3次。
【按】蝸牛肉還有醫療作用,具有清熱解毒、消腫理癤等功能,可治療紅白痢疾、夜尿、哮喘、瘡癤膿腫等多種疾患。白糖性甘平,外用能收斂生肌,促進皮膚的修復。

6、節菖蒲的服用

【炮製】:揀去雜質,篩去灰屑或用水洗凈,曬干。
【性味】:辛;溫
【歸經來】:心;肝;脾經
【功能主治】:化痰開竅;安神;宣濕醒脾;解毒。主熱病神昏;癲癇;氣閉耳源聾;多夢健忘;胸悶腹脹;食慾不振;風濕痹痛;癰疽;疥癬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6g;或入丸知、散;或鮮品搗汁服。外用:道適量,煎水洗;或鮮品搗敷;或研末調敷。
【注意】:陰虛陽亢、煩躁汗多、精滑者慎服。

7、木茹的功效及歸經。

用於血虛眩暈,月經不調,經閉,痛經,面色萎黃,虛寒腹痛,跌打損傷,風濕痹痛,癰疽瘡瘍,腸燥便秘。

8、這種別人說是葯材。叫什麼?

刺黃柏(刺黃柏)

常綠灌木,高1-2m。莖直立,斷面呈百黃色。

主要價值

【性味】苦;性寒。

【歸經】肝;腎經。

【功效】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主治】濕熱痢疾;腹瀉;目赤腫痛;除;勞熱骨度蒸;咯血;頭暈;風濕痹痛;癰腫瘡瘍。

刺黃柏(6張)

【各家論述】

1.《草木便方》:通利二便,清利頭目,除風熱。治瘋狗咬傷,殺蟲。

2.《天寶問本草》:清火退熱。治目內翳症,顛狂。

3.《福建民間草葯》:解熱,除骨蒸。治耳鳴答,頭暈。

4.《四川中葯志》:清熱,解毒。治濕熱痢疾,目赤腫痛,癰腫瘡毒及風濕紅腫。

【用法用量】內服版:煎湯,10-15g,鮮品30-60g。外用:適量,研末調敷。

【性狀鑒別】乾燥根呈圓柱形,直徑約1.5cm,表面棕黃色,有縱紋。斷面鮮黃色,木質部權黃白色。質堅硬。氣微香,味苦。

與風濕痹癰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