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什麼好的治療風濕的中醫嗎?
你的風濕具體什麼情況?主要有哪些不適的症狀表現和感覺?風濕有風寒濕和風濕熱,中醫需要具體詳細信息辨證施治。求醫問葯與求職求學一樣,需要用心尋求,另外醫治有緣人。
2、中醫怎樣辨證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
(1)風寒濕邪侵及經絡
主證:關節疼痛、腫脹、晨僵,得溫或活動後症狀減輕。風偏勝者關節多竄痛;寒偏勝者疼痛較劇,遇寒冷加重;濕偏勝者腫脹明顯,酸楚重著。舌體正常或胖大,舌質淡紅或淡白,苔薄白或白膩,脈弦或弦滑或弦緊。
治則:祛風散寒,除濕通絡。
方葯:蠲痹湯加減。
羌活6g,姜黃9g,當歸9g,黃芪15g,赤芍9g,防風6g,秦艽12g,茯苓9g,桑寄生15g,細辛3g,牛膝15g,甘草6g。
(2)濕熱阻經,毒邪熾盛
主證:關節腫脹微熱或紅腫灼熱,疼痛較甚,觸之加劇,活動不利,筋脈拘急,得熱痛劇,得冷痛減,身熱,體重乏力,納呆欲嘔,舌紅、苔白乾或黃膩或黃燥,脈滑數或沉數。
治則:清熱利濕,解毒涼血。
方葯:四妙散和犀角湯加減。
犀角15 ~ 30g(可用水牛角代替),梔子9g,黃芪9g,黃柏9g,蒼術9g,薏苡仁15g,大黃6g,海桐皮15g,威靈仙15g,忍冬藤15 ~ 30g。
(3)痰瘀凝滯,筋脈痹阻
主證:關節疼痛反復發作,僵硬變形,不得屈伸,關節周圍皮色黯滯,疼痛較劇,停著不移,或肢體重著,麻木不仁,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苔薄白或白膩,脈細澀或沉弦。
治則:化痰祛瘀,舒筋通絡。
方葯:二陳湯合活絡效應丹加減。
半夏9g,陳皮9g,茯苓12g,膽南量9g,當歸9g,丹參15g,制乳香6g,制沒葯6g,五靈脂6g,全蠍6g,白僵蠶9g,大蜈蚣3 條。
(4)肝腎虧虛,邪氣留戀
主證:痹證日久,關節腫脹畸形,不可屈伸,重著疼痛,肢體活動不便,筋脈拘急,形體消瘦,潮熱盜汗,持續低熱,或畏冷喜暖,遇勞遇冷加重。舌質淡或淡紅,苔薄或薄白而干,脈沉細數或沉細無力。
治則:補益肝腎,祛風除濕。
方葯:虎潛丸加減。
虎骨15g(可用狗骨代替),牛膝15g,熟地9g,當歸9g,白芍9g,鎖陽9g,雞血藤30g,伸筋草30g,姜黃12g,威靈仙12g,秦艽9g,桃仁6g,紅花6g,杜仲15g。
3、風濕病的中醫治療
4、風濕病怎麼治療好
風濕病是由於風寒濕邪侵入到骨骼以及血管,或者是一些軟組織引起的。這種疾病也是因為自身免疫力較低導致的,而且一旦在得了風濕病以後,這種病是很難根治的。因為在用葯物治療風濕病時,一般只能夠起到緩解的作用。
5、中醫怎樣辨證論治風濕性關節炎?
風濕性關節炎屬於中醫的痹證。痹證是因感受風、寒、濕、熱所致,故祛風、散寒、除濕、清熱以及舒經通絡為治療痹證的基本原則。
現將行、痛、著、熱痹的主證、治則及方葯分述如下。
(1)行痹
主證:肢體關節酸痛,遊走不定,關節屈伸不利,或有惡寒發熱,苔薄白,脈浮。
治則:祛風通絡,散寒除濕。
方葯:防風湯加減。
防風、麻黃、當歸、秦艽、肉桂、葛根、茯苓、生薑、大棗、甘草。
(2)痛痹
主證:肢體關節疼痛較劇,痛有定處,得熱痛減,遇寒痛增,關節不可屈伸,局部皮色不紅,觸之不熱,苔薄白,脈弦緊。
治則:溫經散寒,祛風除濕。
方葯:烏頭湯加減。
烏頭、麻黃、芍葯、甘草、黃芪、細辛、桂枝。
(3)著痹
主證:肢體關節重著,酸痛,或有腫脹,痛有定處,手足沉重,活動不便,肌膚麻木不仁,苔白膩,脈濡緩。
治則:除濕通絡,祛風散寒。
方葯:薏苡仁湯加減。
薏苡仁、蒼術、羌活、獨活、防風、川烏、麻黃、桂枝、當歸、川芎、生薑、甘草。
(4)熱痹
主證:關節疼痛,局部灼熱紅腫,得冷稍舒,痛不可觸,或兼有發熱,惡風,口渴,煩悶不安等全身症狀,苔黃燥,脈滑數。
治則:清熱通絡,祛風除濕。
方葯:白虎桂枝湯加味。
生石膏、知母、桂枝、甘草、忍冬藤、連翹、黃柏、海桐皮、姜黃、威靈仙、防己、桑枝。
6、中醫怎麼治風濕
中葯鞏固善後:中醫則認為正邪交爭,正虛邪留是類風濕關節炎的主要病理變化。邪去則正安,正氣旺盛,陰平陽秘則百病不生。在去除類風濕關節炎病邪後,人體正氣就可以恢復,陰陽就可達到新的平衡而恢復健康。
在中醫看來主要是風、寒、濕、熱之邪通常是引起類風濕關節炎主要外因,所以散寒、祛風、除濕、清熱等是中醫治療風濕病的常用祛邪方法。
7、類風濕是中醫好還是西醫好?
西醫和中醫在治療風濕病有各自的特點,西葯起效快,對於疾病急性發作期治療有優勢。副作用明顯。中葯具有增強免疫、抗凝活血、鎮痛消炎、改善微循環等作用,而且沒有毒副作用。由於風濕病治療沒有突破性的方法,所以具體治療方法主要根據患者的自身情況而定,畢竟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為取得更好的治療效果,可以採用中西醫結合的方式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