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血藤清熱解毒,活血止痛,祛風通絡,有哪些注意事項?
大血藤也稱紅藤,為木通科植物大血藤的乾燥藤徑,具有清熱解毒、活血祛風止痛的功效。臨床上可以用於治療腸癰腹痛,胃炎腹痛,急慢性的闌尾炎,以及熱毒瘡瘍等症。大血藤還可以用於風濕痹痛。大血藤有較好的活血通絡止痛的作用,可以廣泛的用於風濕痹痛,腰疼腿疼關節腫痛,以及關節屈伸不利等。此外,大血藤還可以用於婦科的血虛經閉,腰痛,崩漏,乳痛,痛經等症。
解毒消癰,活血通絡,祛風殺蟲。治療急慢性闌尾炎、風濕關節痛、痢疾、血淋、月經不調、營養不良、蟲痛、跌打損傷。清熱解毒,活血祛風。可用於治療腸癰、腹痛、閉經、痛經、風濕關節痛、跌打損傷、撲痛。
速寫:「攻擊血液,治癒血凝塊。」
(2) 《簡易草葯》:「治筋骨痛,追風強腰膝,扶陽」
③ 《中葯志》:「祛風」
經絡、利尿、殺蟲。治療腸癰、風濕關節痛、麻風病、淋病:蛔蟲腹痛。"
④ 《湖南葯物志》:「疏通經絡,補血,強筋壯骨,驅蟲。可用於治療跌打損傷、風濕疼痛、血暈、血淋、筋骨疼痛、瘡癤、血絲蟲病。
⑤ 《閩東本草》「心絞痛及紅白痢疾的治療」
6.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葯
手冊:「治療肢體疼痛、麻木、痙攣、水腫、血虛和頭暈。」
⑦ 《陝西中草葯》:「抗菌消炎、消腫散結、理氣活血、祛風殺蟲。治療闌尾炎、月經不調、崩漏、小兒營養不良、蛔蟲和蟯蟲。」
2、我媽媽腿疼怎麼辦????急急急急!!!!!!!!
經常陰天下雨或者是變天時腿疼一般是風濕,
(一)治療風濕性關節炎有常用外用膏葯
風濕性關節炎病在肌肉、關節、經脈,膏葯外貼可使葯性從皮毛而入腠理,通經活絡,較服葯更有有利的一面。現將常用膏葯及使用方法介紹如下:
(1)傷濕止痛膏(橡皮貼膏):功能驅風散寒,除濕通絡,活血止痛。使用時先將皮膚用溫水清洗擦乾,貼於患處,用手掌將膏葯按摩,使其粘在皮膚上。凡對橡皮膏過敏,皮膚糜爛有滲液者及外傷合並化膿者,不宜貼用。
與其功用類似的還有麝香虎骨膏、青海麝香膏、關節止痛膏等。臨床可任選一種使用。
(2)狗皮膏(膏葯):功能祛風散寒除濕,舒筋活絡止痛。使用時將膏葯加溫軟化後,貼於患處。
與其功用類似的還有萬靈筋骨膏、追風膏、老鸛草膏等,亦可選用。
(3)武力拔寒散(散劑):功能祛風除濕,通陽活血,止痛消腫。用時取葯適量,以雞蛋清略加溫開水或人乳與葯調成糊狀,分攤在蠟紙上,貼於穴位或患處。使用時注意忌生冷,不可內服。皮膚貼葯處10天內不可用水洗。臍輪、腳心等處不可貼用。兒童、體弱及浮腫者忌用。
(4)五虎散(散劑):功能與武力拔寒散相同,使用時以白酒調勻,敷於患處。除外敷外,本散也可內服。每次6g,用溫黃酒或溫開水送服。
(二) 生活護理
1、一般護理:風濕病患者最怕風冷、潮濕、因此居住的房屋最好向陽、通風、乾燥,保持室內空氣新鮮,床鋪要平整,被褥輕暖乾燥,經常洗曬,尤其是對強直性脊柱炎病人最好睡木板床,床鋪不能安放在風口處,防睡中受涼。洗臉洗手宜用溫水,晚上洗腳,熱水以能浸至踝關節以上為好,時間在一刻鍾左右,可促進下肢血液流暢。
對四肢功能基本消失長期卧床者,應注意幫助經常更換體位,防止發生褥瘡。對手指關節畸形,或肘關節屈伸不利,或兩膝關節及踝關節變形、行走不便者,要及時照顧、處處幫助。
(三)功能鍛煉護理
風濕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必須進行功能鍛煉,目的是通過活動關節,避免出現僵直攣縮,防止肌肉萎縮,恢復關節功能,即所謂"以動防殘"。通過鍛煉還能促進機體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營養狀態,振奮精神,增強體質,促進早日康復。因此如何指導風濕病患者適當休息和進行必要的鍛煉也是風濕病護理工作中的重要一環。
1、有病時的功能鍛煉與無病時的體育鍛煉要求不能一律。
對於風濕病人,鍛煉是為了維持和恢復關節的功能,但鍛煉的要求與方法應根據體質、年齡、性別不同而各異,如風濕病人在急性發作期全身症狀明顯或關節嚴重腫脹,此時應卧床休息,嚴重者可休息1-2個星期,中度的休息5-7天,注意手足關節的功能位置,一俟病情緩解,即可做一些床上的功能鍛煉,如關節屈伸運動、按摩腫痛關節等。病情穩定後,可開始下床活動,慢步行下床活動,緩步行走.
關節腫痛消除後,必須將功能鍛煉放在恢復關節功能方面,按照病變關節的生理功能進行鍛煉,開始時先從被動活動逐步轉為主動活動,或兩者結合進行,以主動活動為入促進關節功能恢復。亦可藉助於各種簡單的工具與器械,如手捏核桃、彈力健身圈鍛煉手指功能;兩手握轉環練習旋轉功能鍛煉手腕功能;腳步踏自行車鍛煉關節;滾圓木、踏空縫紉機以鍛煉踝關節;滑輪拉繩活動鍛煉肩關節等。
祝你媽媽早日康復。
3、我的膝蓋最近經常疼,請問是關節炎么?
估計是關節炎
風濕性關節炎是由甲族乙型溶血性鏈球菌引起的全身性疾病,中醫屬「痹症」范疇。
關節炎是常見、多發且致殘率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被世界衛生組織列位十二大醫學攻關難題。
關節炎的傳統治法是益氣養血,祛風除濕,搜風通絡化痰祛淤。「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民間治療本病的良方妙葯有:
1:葯酒療法
內服葯方:白術、杜仲、仙靈脾各12克,全蠍、秦艽、防風、川烏、草烏、木瓜、牛膝、當歸、川芎、金銀花、麻黃、烏梅各9克,蜈蚣3條,白酒250毫升,紅糖250克。
製法:將葯、酒共致陶罐內,布封口,泥糊緊,文火煎2小時後,埋地下或放進井水中,去火毒,1晝夜後濾渣取液備用。
用法:每飯後服35毫升,日3次,10天為1療程。
外用處方:大血藤、絡石藤、青風藤各30克,木瓜、沒葯各15克,牛膝、木防己、丹皮、乳香、田七各12克,桃仁、桑支各6克,白酒500毫升。
用法葯浸酒內1周後用棉花沾葯酒塗擦患處,日3-5次
療效:治風濕性關節炎內服外擦1療程見效,3療程可愈。有效率達90%。
2:處方:海風藤、寬筋藤、忍冬藤、丁公藤、石楠藤、雞血藤各30克。
用法:共研細末,每服2克,日3次,28天為1療程。
療效:用葯1療程,有效率達91%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4、風濕病,懂的朋友就進來看看
風濕病是一組侵犯關節、骨骼、肌肉、血管及有關軟組織或結締組織為主的疾病,其中多數為自身免疫性疾玻發病多較隱蔽而緩慢,病程較長,且大多具有遺傳傾向。 診斷及治療均有一定難度;
5、治風濕的療法有哪些?
治風濕可以用草葯泡酒吃、也只有用中草葯,西醫是沒有葯可治的,西醫大多是控制、止痛等,你也可以買一個洗腳機來長期泡也會有效的,泡的時候放一些草葯,連續泡半年以上甚至到一年的時間就差不多了,每次半小時以上。
推薦的草葯有:對杈丁、大血藤、小血藤、海金沙、三角楓、吹風果、伸筋草等。
先把葯煎好存放在冰箱里,洗腳的時候就放幾兩葯倒混在幾斤溫水裡泡就OK了,
洗腳機要有電源保溫性能好的。
6、朋友的母親患有嚴重的風濕求助謝謝
風濕性關節炎是由甲族乙型溶血性鏈球菌引起的全身性疾病,中醫屬「痹症」范疇。
關節炎是常見、多發且致殘率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被世界衛生組織列位十二大醫學攻關難題。
關節炎的傳統治法是益氣養血,祛風除濕,搜風通絡化痰祛淤。「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民間治療本病的良方妙葯有:
1:葯酒療法
內服葯方:白術、杜仲、仙靈脾各12克,全蠍、秦艽、防風、川烏、草烏、木瓜、牛膝、當歸、川芎、金銀花、麻黃、烏梅各9克,蜈蚣3條,白酒250毫升,紅糖250克。
製法:將葯、酒共致陶罐內,布封口,泥糊緊,文火煎2小時後,埋地下或放進井水中,去火毒,1晝夜後濾渣取液備用。
用法:每飯後服35毫升,日3次,10天為1療程。
外用處方:大血藤、絡石藤、青風藤各30克,木瓜、沒葯各15克,牛膝、木防己、丹皮、乳香、田七各12克,桃仁、桑支各6克,白酒500毫升。
用法葯浸酒內1周後用棉花沾葯酒塗擦患處,日3-5次
療效:治風濕性關節炎內服外擦1療程見效,3療程可愈。有效率達90%。
2:處方:海風藤、寬筋藤、忍冬藤、丁公藤、石楠藤、雞血藤各30克。
用法:共研細末,每服2克,日3次,28天為1療程。
療效:用葯1療程,有效率達91%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風濕病是一種常見病,男女老少都可能得,但以青少年為多。一般風濕病發生的冬春寒冷季節,且北方發病率比南方高。
風濕病的主要特徵是低燒,關節疼痛並又腫又紅。其特點:大關節上通常出現交替發病,膝關節疼腫好了肘關節或肩關節又犯病了。風濕病發作時身上會出現不疼不癢的小紅疹,過兩天就消失;有時四肢或頭皮也會出現不引人注意的小硬結。我們可以根據以上症狀來斷定風濕病。風濕病是一種慢性病,易反復出現急性發作。但在急性期後,即使紅腫消退,關節不變形,功能似乎完全恢復,仍不等於已經完全恢復。尤其值得重視的是,經過反復發作後引起的病變,心臟受到損壞,病從出現心慌、氣短、消瘦、多汗等病變為風濕性心臟病。
風濕病是溶血性鏈球菌引起的一種過敏性反應。多在患過中耳炎、扁桃體炎、咽炎、猩紅熱等病1-4周年發生的。青少年因抵抗力較弱,易得這類病。體質差的人也容易發生變態反應,得病機會也多。防止風濕病關鍵是要防止鏈球菌的感染。平時,我們不僅要排好學習、工作、勞動、休息和飲食,還要加強鍛煉,提高身體素質。對容易引起風濕病的病症應治療徹底。如患了風濕病,應及時治療,並注意休息,避免經常發作和病情的加重。
生薑皮可治療風濕症
生薑皮曬干研末,裝瓶內儲存,備用。風濕病患者,每次取姜皮末半茶匙沖酒飲服,可以緩解症狀。
古代對風濕病是怎樣認識的?
人類認識風濕病的過程充分體現了「從實踐到理論、再從理論回到實踐」的認識規律。幾千年來,風濕病一直危害著人類的健康。人們在征服這類疾病的漫長實踐活動中,對其臨床表現和發病機制進行了不懈的探索和研究,並不斷地總結前人的經驗,提出新的理論。縱觀風濕病學的發展歷史,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18世紀):早在公元前3世紀的《希波克拉底全集》中就已出現風濕(rheuma)一詞。rheuma源於古希臘語,意為流動,反映了最初人們對此類疾病發病機制的推想,即病因學中著名的體液論。體液論認為人體中有4種基本體液,包括血液、粘液、黃膽汁和黑膽汁,其中任何一種失調或異常流動都會導致疾病,如引起疼痛則稱之為風濕病。在近2000年裡,體液論在風濕病的病因學中占據著統治地位。但對體液通過何種途徑和方式引起關節炎症未曾描述。
長期以來,風濕病只是一個模糊的概念,主要用來說明周身的酸痛和疼痛,人們對其具體定義和臨床范圍並不清楚。然而由於當時許多重要的臨床特點尚未被認識,亦缺少先進技術的幫助,對於臨床學家來說,風濕病仍不失為一個比較合適的名稱。Baillou(1538~1616)最早將風濕病與關節疾病聯系在一起,他用風濕病(rheumatism)來表示一類與痛風不同的急性關節炎,從而首次將風濕病看作一個獨立的疾病。1676年,Sydenham最先將急性風濕病的臨床表現清楚地描述為「主要侵犯青少年的劇烈的遊走性關節疼痛並伴有紅腫」,使之與痛風區別開來。其描述即為後人所稱的風濕熱。
第二階段(公元18世紀至現在):17世紀以後,隨著自然科學的發展,基礎理論知識逐步加深和各種先進技術廣泛應用,使醫學研究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1776年Scheele對於尿酸的發現標志著現代風濕病學的開始。
現代對風濕病是怎樣認識的?
19世紀初,有些學者認識到風濕病分類學進展的緩慢。Heberden曾寫道:「風濕病是各種酸痛和疼痛的統稱,雖然這些酸痛和疼痛可以由不同的原因引起,但卻沒有各自特定的名稱,而且往往與已有的特定名稱的其他疾病難以區別。」因此,許多學者開始研究各類風濕病的特徵,目的是彼此加以區分。他們通過對大量風濕病患者進行觀察、分析和總結,歸納出各自臨床特點的共同和不同之處,從而提出許多新的疾病名稱。但限於認識尚不夠深入,最初報道的病例常不能反映出疾病的獨特性。例如早在1831年和1856年,就已有人對強直性脊柱炎進行了描述,但直到19世紀末才與其他脊柱炎區別開來。
隨著病理學的進展,人們逐漸認識到風濕病為一全身性疾病,可累及身體各個部位。1927年至1934年期間,Klinge在研究風濕熱的發病機制時發現有全身結締組織的病變。病理學家Kl emperer總結了自己對系統性紅斑狼瘡和硬皮病的經驗以及Klinge的研究成果,認為這些疾病是全身膠原系統遭受損害的結果。他於1941年提出了「膠原病」的概念。由於風濕病的病變並不局限於膠原組織,1952年Ehrich建議將「膠原病」改名為「結締組織病」,這一病名曾被臨床學家和基礎學家廣為應用。然而結締組織病並不能包含風濕病的全部,所以當今的臨床學家多主張仍使用風濕病這一名稱。
近30年來,由於生物化學、免疫學、免疫組織化學及分子生物學的快速進展,風濕病的研究領域也大為擴大和深入。1950年左右,類風濕因子(1948)、狼瘡細胞(1948)、抗核抗體(1950)陸續被發現以及潑尼松和其他免疫抑制劑應用於臨床治療(1950),一系列重大進展使風濕病學有了一個飛躍發展,使風濕病的研究進入到免疫學和分子生物學的嶄新階段。
風濕病會引起哪些病理改變?
風濕病的共同基本病理變化包括全身的膠原纖維、小血管(動靜脈)、各關節滑膜、軟骨、骨、皮膚、肌肉、各內臟等部位的損傷,其變化特點有粘液樣變性、纖維素樣變性、澱粉樣變性,纖維蛋白滲出,各種炎性細胞浸潤,組織壞死,肉芽腫形成。病變晚期可有纖維化及玻璃樣變性。
不同類型的疾病,其病理變化也有所不同,有的以血管炎變化為主,有的以滑膜的滲出增生為主,有的則以各種肌纖維的變性、炎症改變為主,也有的以小血管的進行性硬化從而進展到內臟硬化為主。因此不同類型的疾病,有其病理變化特點和發展規律。
(1)粘液樣變性(mucoid degeneration)
它是指組織間質內出現類粘液的積聚,鏡下見病變處的間質變為疏鬆,充以染成淡藍色的膠狀液體,其中可有一些多角形、星芒狀細胞散在,並且突起互相聯綴。病變常見於結締組織的粘液樣變性,如急性風濕病時的心血管壁。
(2)纖維素樣變性(fibrinoid degeneration)
又稱纖維蛋白樣變性,為間質膠原纖維及小血管壁的一種變性,病變部位的組織結構逐漸消失,變為境界不清晰的顆粒狀或塊狀無結構強嗜酸性紅染物質,狀似纖維素,故稱之為纖維素樣變性,由於其實為一種組織壞死,故而又可稱為纖維素樣壞死(fibrinoid necrosis),如類風濕皮下結節的壞死就是纖維素樣壞死。
(3)澱粉樣變性(amyloid degeneration)
組織內有澱粉樣物質沉積稱為澱粉樣變性,多見於細胞間或血管內膜下沉著,HE染色為淡紅均質狀,剛果紅染色為陽性反應,偏振光顯微鏡觀察有特異的綠色雙折射。
(4)玻璃樣變性
又稱為透明樣變性(hyaline degeneration)。主要見於結締組織、血管壁及細胞內。鏡下為嗜伊紅染色同質狀半透明的蛋白樣物質,雖然在不同原因所致的不同病變細胞組織中可有透明樣變性,但其發生機制和化學成分均不相同。如瘢痕組織、腎小球纖維化玻璃樣變性及腎小動脈壁的玻璃樣變性。
(5)炎性細胞浸潤
大多數病變的炎性浸潤以淋巴細胞及單核細胞為主,有的病變可有較多的漿細胞浸潤(如類風濕滑膜炎),有的可以嗜中性粒細胞浸潤為主(如白細胞破碎性血管炎)。有的血管炎早期可以嗜中性或嗜酸性粒細胞浸潤為主,晚期則以淋巴細胞、組織細胞或漿細胞浸潤為主。
(6)增生性變化
主要表現為纖維母細胞、毛細血管及小血管內皮、外皮細胞增生、肉芽腫形成。晚期纖維母細胞可由靜止狀態的纖維細胞轉變而來,也可由未分化的間葉細胞分化而來。幼稚的纖維母細胞胞體大,兩端常有突起,突起也可呈星狀,胞漿略顯嗜鹼性。電鏡下,胞漿內有豐富的粗面內質網及核蛋白體,說明其合成蛋白的功能很活躍。纖維母細胞停止分裂後,可開始合成並分泌原膠原蛋白,在細胞周圍形成膠原纖維,細胞逐漸成熟,變成長梭形,胞漿越來越少,核越來越深染、成為纖維細胞。全身小血管(動靜脈)可有內皮或外皮細胞增生,管壁壞死,血栓形成,最後纖維化等。如果炎症局部形成主要由巨噬細胞增生構成的境界清楚的結節狀病灶,則該病灶稱為肉芽腫。不同病因可以引起形態不同的肉芽腫,因此病理醫師可根據典型的肉芽腫形態特點作出病理診斷。炎症吸收、纖維結締組織增生,最後病灶可纖維化、玻璃樣變及硬化。
風濕病的關系如何?
疼痛是風濕病的主要症狀,也是導致功能障礙的重要原因。風濕病臨床中,起源於關節及其附屬結構的疼痛最為常見,然而肢體和軀幹部位的疼痛也可見於內臟和神經系統病變。肢體遠端關節的疼痛能夠得到准確的定位,但起源於內臟及軀乾和肢體深層結構的疼痛則不盡然如此,所有深在性疼痛都具有某些共性,即患者不能確切定位此類疼痛的起源,諸如關節、骨骼、肌肉、神經根或干、內臟等結構病變所引起的疼痛。
風濕病臨床醫生,首先應確立疼痛的解剖起源,即疼痛定位;其次是明確引起疼痛的病理過程的特性,即病變性質;最後是眾多影響疼痛耐受,甚至導致疼痛發生的心理—社會因素也不容忽視。風濕病臨床實踐中,疼痛的成功治療顯然取決於對這些因素與疼痛間內在關系的了解,必然建立在堅實的解剖、生理、病理和心理學基礎之上。
痛體驗與心理狀態有關嗎?
疼痛體驗具有一定的情感成分,所以心理因素在所有的疼痛持續狀態中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病人對疼痛的耐受力,忍受疼痛不向外界表達等,受種族、文化和宗教的影響。例如某些個體受到訓練,具有特殊習慣或為粘液質,可以忍受疼痛不以為然;而另一些個體則恰恰相反。疼痛可以為抑鬱的表現或突出症狀。反之,抑鬱也可以成為持續性疼痛的並發症。甚至形成葯物依賴。另有些個體,由於各種原因,不能感受疼痛,所有這些因素,臨床醫生都應予以足夠的重視。
在風濕病臨床中,決不應忽視慢性疼痛對病人的影響。持續性疼痛會增加煩躁、疲勞、睡眠障礙和食慾下降。也有一些疼痛病人不能正確地對待他們的疾患,向醫生、家庭、乃至社會提出不盡合理的要求。因此,如同心理—社會因素對疼痛病人的影響一樣,疼痛的心理—社會效應也是不容忽視的。
醫生如何接診疼痛患者?
一般情況下,未經醫生的提示只有少數內省力極強的病人能夠主動提供較為完整的病史資料,多數病人則只關注其體驗最深刻的部分,即疼痛的部位和強度,所提供的病史常為:「我右腿疼」、「腰疼」、「疼痛得不能入睡」等等。准確無誤地判斷疼痛起源和性質,有賴於原始病史資料的准確性、深入性和系統性。一般的疼痛綜合征的診斷和治療均需要對下述因素進行了解:1.疼痛的病程;2.疼痛的部位和范圍;3.疼痛的性質和特點;4.疼痛的程度;5.疼痛發生的頻度和規律性;6.每次發作持續時間;7.伴隨症狀,如肌肉痙攣、強直、無力、萎縮,其他感覺症狀,惡心、嘔吐、頭暈、出汗等;8.誘發因素,如呼吸,用力,頸、四肢、軀乾的位置和姿勢,情緒障礙等;9.緩解因素,如身體姿勢、葯物、休息、飲食等;10.疼痛發生前的預兆;11.既往疾病及伴隨疾病;
7、雞血藤是中葯嗎?
雞血藤是中葯。功能主治:補血,活血,通絡。用於月經不調,血虛萎黃,麻木癱瘓,風濕痹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