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風濕 > 中草葯祛風濕葯

中草葯祛風濕葯

發布時間:2020-04-06 05:10:02

1、走馬胎的中葯材

【別名】:血楓、山鼠、山豬葯、走馬風
【來源】:為紫金牛科紫金牛屬植物大葉紫金牛Ardisia gigantifolia Stapf,以根葉或全株入葯。秋季採挖根、全株,洗凈切片曬干。夏季采葉,曬干。
【性味歸經】:苦、微辛,溫。
【功能主治】:祛風呼吸,消腫止痛。根:用於風濕關節炎,腰腿痛,跌打腫痛;葉:外用治扭傷,癰癤腫毒,慢性潰瘍。
【用法用量】:根0.3~1兩;根、葉外用適量,搗爛外敷,或用干葉研粉撒敷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葯匯編》 【出處】:出自《生草葯性備要》。
【拼音名】:Zǒu Mǎ Tāi
【別名】:大發葯、走馬風、山鼠、血楓、九絲馬、馬路、山豬葯
【來源】:葯材基源:為紫金牛科植物走馬胎的根及根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rdisia gigantifolia Stapf[A.Pseu-doverticillata Merr.」
採收和儲藏:秋季採挖,洗凈,鮮用,或切片曬干。
【原形態】:大灌木,高約1-3m。具粗厚的匍匐根莖;莖粗壯,通常無分枝,幼嫩部分被微柔毛。葉通常簇生於莖頂端;葉柄長2-4cm,具波狀狹翅;葉片膜質,橢圓形至倒卵狀披針形,長25-48cm,寬9-17cm,先端鈍急尖或近漸監,基部楔形,下延至葉柄,邊緣具密嚙蝕狀細齒,齒具小尖頭,背面葉脈上被細微柔毛,具疏眼點,以近邊緣較多,不成邊緣脈。由多個亞傘形花序組成的大型金字塔狀或總狀圓錐花序,長20-35cm,寬約10cm或更寬,每亞傘形花序有花9-15朵;花梗長1-1.5cm;萼片狹三角狀卵形或披外形,長1.5-2mm,被疏微柔毛,具腺點,緣毛不明顯;花瓣白色或粉紅色,卵形,長4-5mm,具疏腺點;雄蕊為花瓣長的2/3,花葯卵形;雌蕊與花瓣幾等長,子房被微柔毛。果球形,直徑約6mm,紅色,具縱脅,多少具腺點。花期4-6月,有時2-3月,果期11-12月,有時2-6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1300m以下的山林下陰濕處。
資源分布:分布於江西、福建、廣東、廣西、貴州、雲南等地。
【性狀】:
性狀鑒別:根呈不規則圓柱形,略呈串珠狀膨大,長短不一,直徑1.5-4cm。表麵灰褐色或帶暗紫色,具縱溝紋,習稱蛤蟆皮皺紋,皮部易剝落,厚約2mm。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麵皮部淡紅色,有紫紅色小點,木部黃白色,可見細密放射狀菊花紋。商品常切成斜片,厚約2mm。氣微,味淡,略辛。
相以質干硬、色紅者為佳。
顯微鑒別:根橫切面:木栓層由數列栓細胞組成。皮層寬廣,細胞類圓形,排列疏鬆;內皮層細胞凱氏帶明顯。韌皮部狹窄,初生木質部6原型。
【性味】:苦;微辛;性溫
【功能主治】:祛風濕;活血止痛;化毒生肌。主風濕痹痛;產後血瘀;癰疽潰瘍;跌打腫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鮮品30-60g;或浸酒。外用:適量,研末調敷。
【各家論述】:
1.《生草葯性備要》:祛風痰,除酒病。治走馬風。
2.《本草綱目拾遺》:研粉敷癰疽,長肌化毒,收口。
3.《本草求原》:壯筋骨,已勞倦。
4.《嶺南采葯錄》:理跌打傷,止痛,治四肢疼痛,俱水煎服。
5.《陸川本草》:祛風濕。治風濕骨痛,風癱鶴膝。
6.《廣西中葯志》:活血行血。治產後血瘀。
【摘錄】:《中華本草》 【葯 材 名】:走馬胎
【英 文 名】:Giantleaf Ardisia Rhizome
【拉 丁 名】:Rhizoma Ardisiae Gigantifoliae
【別名】:大發葯,走馬風,山鼠,血楓,山豬葯
【名稱考證】:走馬胎 (《生草葯性備要》),大發葯(《陸川本草》)、走馬風(《廣西中葯志》)、山鼠、血楓(《廣西中草葯》)、山豬葯(海南島)。
【科目來源】:紫金牛科植物
【葯用部位】:走馬胎的根莖。
【性味歸經】:辛,溫。①《生草葯性備要》:「味劫辛,性溫。」②《嶺南采葯錄》:「味辛,性溫。」 ③《陸川本草》:「甘,平。」入肝、脾、腎經。
【功效分類】:祛風濕葯,祛風濕強筋骨葯
【功效主治】:祛風濕,壯筋骨,活血祛瘀。治風濕筋骨疼痛,跌打損傷,產後血瘀,癰疽潰瘍。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錢(鮮者1~2兩);或浸酒。外用:研末調敷。
【資源分布】:分布廣西、廣東、江西、福建等地。
【葯材鑒定】:乾燥根莖呈圓柱形,常膨大呈念珠狀,徑1.5~4厘米,表麵灰褐色至暗紫色,有縱向溝紋,皮部易剝離,厚約2毫米。質堅硬,斷麵皮部淡紫紅色,有紫色小窩點,木部白色。加工的切片,斜切呈長橢圓形,厚約2毫米,皮部與木部分離,木射線清晰。有時摻入莖基部的切片,中央有淡紅紫色的髓部。以乾燥、念珠狀、皮色紫褐多皺縮、斷面有菊花紋者為佳。
【古籍考證】:出自《生草葯性備要》。《綱目拾遺》:「走馬胎,出粵東龍門縣南周山中,山大數百里,多低槽、深峻岩穴,皆藏虎豹,葯產虎穴,形如柴根,干者內白,嗅之清香,研之膩細如粉,噴座幽香,頗甜靜襲人。」
【原生形態】:走馬胎,又名:走馬藤、大葉紫金牛。常綠小灌木。根莖呈念珠狀,膨大,粗壯。葉通常集於枝端,紙質;葉片長橢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20~40厘米,寬達13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漸狹而成一短柄。邊緣有細鋸齒,下面紅色。圓錐花序頂生;花淡紫色;萼片5裂,裂片近三角形;花冠5深裂,裂片卵形至廣卵圓形,長約3毫米;雄蕊著生於花冠管的基部;子房上位,花柱線形,漿果圓形,熟時紅色,具細長的果柄。花期4~7月。果期10~12月。生於林下、山谷或溪旁等潮濕處。
【參考出處】:《生草葯性備要》,《綱目拾遺》
【功效分類】:祛風濕葯,祛風濕強筋骨葯
【相關葯材】:走馬胎葉,紅毛走馬胎
【關 鍵 詞】:祛風濕壯筋骨活血祛瘀風濕筋骨疼痛跌打損傷產後血瘀癰疽潰瘍

2、中葯材的分類

中葯分類方法

中草葯的種類很多,根據近年的初步統計,總數約在八千種左右,常用中草葯亦有700種左右。如此繁多的種類必須按照一定的系統,分門別類,才便於學習、研究和應用。葯物分類的方法是根據人們對於葯物認識的逐漸深化而不斷發展的。例如中國最早的葯書——《神農本草經》把當時常用的365種葯物按照毒性強弱和用葯目的不同分成上、中、下三品:上品是延年益壽葯,無毒,多服久服不傷人,中品是防病補虛葯,有毒無毒,根據用量用法而定;下品是治病癒疾的葯物,多有毒性,不可久服。這種分類方法簡單而粗糙,其中有些葯物的分類也不一定恰當。但當時,可能在避免因用錯葯物而中毒的問題上是起到了一定作用的。梁代陶弘景編《本草經集注》時,增葯365種,分為玉石、草、木、果菜、米食、有名未用六類,每類又各分上、中、下三品,這是根據葯物自然屬性進行分類的開端,但仍較粗糙。直到明代李時珍編《本草綱目》一書,分類方法始有重大的發展。他採用了根據以前本草的分類方法略加修改,把葯物分為水、火、土、石、草、谷、菜、果、木、器、蟲、鱗、介、禽、獸、人等十六部外,又把各部的葯物按照其生態及性質分為六十類。例如草部分為山草、芳草、隰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雜草等。而且他還往往把親緣相近或相同科屬的植物排列在一起,例如草部之四、隰草類中的53種葯物中,有21種屬於菊科,而且其中10種是連排在一起的。這種分類方法有助於葯材原植物(或動物)的辨認與採收,對於澄清當時許多葯材的混亂情況起了很大作用。現代記載中草葯的教科書所採用的分類方法,根據其目的與重點而有不同,主要有下列四種:

1.按葯物功能分類——如解毒葯、清熱葯、理氣葯、活血化瘀葯等。

2.按葯用部分分類——如根類、葉類、花類、皮類等。

3.按有效成分分類——如含生物鹼的中草葯、含揮發油的中草葯、含甙類的中草葯等。

4.按自然屬性和親緣關系分類——先把中草葯分為植物葯、動物葯和礦物葯。動植物葯材再根據其原植物原動物的親緣關系來分類和排列次序。如麻黃科、木蘭科、毛莨科等等。

上述各種分類方法各有優缺點,究竟以採用哪一種分類方法比較適宜,主要取決於我們的目的和要求。例如按葯物功能分類,有利於學習和研究中草葯的作用和用途,按葯用部分分類便於學習和比較各類葯材的外部形態和內部構造,因而有利於葯材的性狀鑒定和顯微鑒定;按有效成分分類有利於學習和研究中草葯的有效成分及其化學鑒定。採用按葯材自然屬性和親緣關系分類的方法,這是由於同科屬的中草葯在外部形態,內部構造、化學成分和醫療應用等方面往往有很多相似之處。採用這種分類方法不但便於學習和研究這些共同點,也便於比較它們的特異點,以揭示其規律性,這樣,既有利於中草葯的鑒定也有利於從同科屬動植物中尋找含有相同或類似成分的動植物,以擴大葯物資源。

3、請問有誰知道中葯九龍筋是什麼葯材?哪些葯書中有過記載

九龍根

功用主治:
祛風濕,行血氣。治跌打損傷,風濕骨痛,心胃氣痛。
①《生草葯性備要》:"祛風濕,壯筋骨,理跌打傷。又能行氣,治痰火。"
②《本草求原》:"解郁積,除疳疔、內外痔。"
③《陸川本草》:"行氣止痛,治心胃氣痛,風濕骨痛,腰痛。"
④《廣西中草葯》:"補脾理氣。治病後虛弱,小兒疳積。"
選方服用:
①治關節風痛:龍須藤鮮根一至二兩。水煎服。
②治偏癱:龍須藤根一兩。黃酒、豬肉共煮熟,吃豬肉和湯。
③治小兒疳積:一龍須藤根三至五錢。水煎服。(①方以下山《浙江民間常用草葯,)二干九龍藤根三錢,人字草二錢。水煎當茶飲,或研末同豬肝、雞肝蒸吃。(《廣西中草葯》)
④治心胃氣痛:干九龍蘑根五錢。水煎服。(《廣西中草葯》)

用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3~5錢;或浸酒。

4、風詩用什麼草葯好得快?

祛風濕葯主要以祛除風濕之邪,治療風濕痹症的葯物。草葯治療一般分為祛風寒濕葯,針對關節疼痛有定處,遇寒加重,主要有獨活,川烏,徐長卿,威靈仙。祛風濕熱葯,針對關節紅腫熱痛,主要有秦艽,防己,雷公藤。祛風濕強筋骨葯,針對腎虛腰疼,主要有五加皮,桑寄生,狗脊。

5、腹瀉時忌用的常見中草葯有哪些?

腹瀉時忌用的常見中草葯有以下幾種:

(1)辛涼解表葯:牛蒡子性寒,潤腸通便,故氣虛便溏者忌用。

(2)清熱類葯物:葯性寒涼,易傷脾胃,凡脾胃氣虛,食少便溏者忌用。

①清熱瀉火葯:梔子苦寒傷胃,知母性寒質潤,有滑腸之弊,故脾虛便溏者不宜用;決明子性味甘苦咸微寒,可潤腸通便,氣虛便溏者不宜應用。

②清熱涼血葯:生地黃、玄參二者性寒而滯,脾虛食少、腹滿便溏者忌用;紫草性寒而滑,有輕瀉作用,脾虛便溏者忌服。

③清熱解毒葯:敗醬草,性味苦微寒,脾胃虛弱、食少泄瀉者忌服;馬齒莧,性味酸寒,脾胃虛寒、腸滑作泄者忌服;白頭翁,性味苦寒,虛寒泄痢者忌服;綠豆,性味甘寒,脾胃虛寒、腸滑泄瀉者忌服。

④清虛熱葯:青蒿、白薇、地骨皮、銀柴胡等葯,對脾胃虛寒、食少便溏者均不宜服用。

(3)祛風濕葯:秦艽,性寒,凡虛寒腹痛、尿清便溏者忌用;絡石藤,性味苦微寒,脾胃虛寒、腸滑易泄者忌用。

(4)消食葯:山楂消食化滯,有耗氣之弊,症見氣虛便溏、脾虛不食者忌用。

(5)驅蟲葯:檳榔,有行氣消積導滯之功效,脾虛便溏者不宜服用。

(6)涼血止血葯:羊蹄,俗名土大黃、牛西西,性味苦寒,脾胃虛寒、大便溏泄者忌用。

(7)化痰止咳平喘葯

①清熱化痰葯:瓜蔞、竹瀝均甘寒性滑,脾虛便溏者忌用;胖大海,甘寒,具有清腸通便之功,脾虛便溏者忌用。

②止咳平喘葯:杏仁、蘇子均具有通便潤腸之功;馬兜鈴,性味苦寒,具有清腸消痔之功,脾虛便溏者忌服。

(8)安神葯:柏子仁具有潤腸通便之功,便溏者忌用。

(9)補虛葯

①補氣葯:蜂蜜,味甘,質潤滑利,潤腸通便,且能助濕,令人中滿,故胸悶不寬及便溏或泄瀉者忌用。

②補陽葯:肉蓯蓉、蛤蟆油及胡桃仁均有潤腸通便之功,故便溏泄瀉者忌用。

③補血葯:如熟地黃、阿膠、何首烏及當歸滋膩礙脾,影響消化,凡濕濁中阻、脘腹脹滿及食少便溏者,不宜應用。脾胃虛弱者,可配健脾開胃消食葯同用。

④補陰葯:如黃精、麥門冬、天門冬、百合、枸杞子、桑葚、黑芝麻及女貞子等多甘寒滋膩,如遇脾胃虛弱、痰濕內阻,症見脘悶食少、腹脹便溏者不宜使用。

6、鐵馬根中草葯的葯性,作用

治體虛久熱不退,痧症腹部脹痛,水腫,癰疽,指疔

7、上火可以吃哪些中草葯?

你好!首先祝你早日恢復健康!我來給你談談關於「上火」的問題。
「上火」是中醫學專用名詞。如果出現咽喉干痛、兩眼紅赤、鼻腔熱烘、口乾舌痛以及爛嘴角、流鼻血、牙痛等症狀,中醫就認為是「上火」。
「火」是如何產生的呢?一是直接受自然界「火熱之邪」的侵襲而引起「上火」症狀;一是機體內存在的能推動生命機能而看不見的「火」,
由於陰陽失調,失去了正常潛藏功能,而引起「上火」症狀。
引發「上火」的具體因素很多。情緒波動過大、中暑、受涼、傷風、嗜煙酒以及過食蔥、姜、蒜、辣椒等辛辣之品,貪食羊肉、狗肉等肥膩之品和中毒、缺少睡眠等都會「上火」。
1)中醫把頭昏、咽喉腫痛等偏上部位的火熱症狀叫「上焦火」,把煩熱口渴、胃脘痛等中間部位的叫「中焦火」,把便秘、尿赤等偏下部位的叫「下焦火」。又按臟腑開竅,把目赤腫痛稱「肝火」,鼻扇氣喘稱「肺火」,口舌生瘡稱「心火」等等。結合內在情況,這些火還可統分「虛實」兩大類,症狀重,來勢猛的屬實火;症狀輕,時間長並伴手足心熱、潮熱盜汗等的屬虛火。這種分類為有關治療提供了依據。
2)治療「上火」要注意兩點:
1. 選用中葯,而不盲目投用西葯。因前者是調理全身以治本,後者卻只能針對症狀治其標。
2. 遵照中醫理論辨證施治。如治「中焦火」宜投清胃散等,治「心火」用導赤散等,治「實火」用三黃片、牛黃解毒片等葯泄火,最好在醫生指導下進行。若見「火」就用三黃片之類,有時並不奏效,反而誤事。
3)治療「上火」的食療膳方:
人們容易出現眼睛紅腫澀痛,或喉嚨腫痛、牙齦腫痛、口腔潰瘍疼痛及舌尖糜爛等「上火」症狀。「上火」可通過飲食調節,且「食療」有獨特的效果。
1. 喝蓮子湯去心火
症狀:分虛實兩種,虛火表現為低熱、盜汗、心煩、口乾等;實火表現為反復口腔潰瘍、口乾、小便短赤、心煩易怒等。
取蓮子30克(不去蓮心),桅子15克(用紗布包紮),加冰糖適量。水煎,吃蓮子喝湯。
2. 吃豬肝可去肺火
症狀:乾咳無痰或痰少而粘、潮熱盜汗、手足心熱、失眠、舌紅。
用菊花30克(用紗布包好),豬肝1付。共煮至肝熟,吃肝喝湯。
3. 喝綠豆粥去胃火
症狀:分虛實兩種,虛火表現為輕微咳嗽、飲食量少、便秘、腹脹、舌紅、少苔;實火表現為上腹不適、口乾口苦、大便干硬。
取石膏粉30克,粳米、綠豆各適量。先用水煎煮石膏,然後過濾去渣,取其清液,再加入粳米、綠豆煮粥食之。
4. 喝梨水去肝火
症狀:頭痛、頭暈、耳鳴、眼乾、口苦口臭、兩肋脹痛。
用川貝母10克,梨2個。川貝母搗碎成末,梨削皮切塊,加冰糖適量,清水適量燉服。
5. 吃豬腰去腎火
症狀:頭暈目眩、耳鳴耳聾、腰脊酸軟、潮熱盜汗、五心煩躁。
取枸杞子、山萸肉各15克,豬腰2隻。共放入砂鍋內煮至豬腰子熟,吃豬腰子喝湯。
註:羊肉性溫熱,常吃容易上火。中醫講究「熱則寒之」的食療方法。因此,吃羊肉時要搭配涼性和甘平性的蔬菜,能起到清涼、解毒、去火的作用。涼性蔬菜一般有冬瓜、絲瓜、油菜、菠菜、白菜、金針菇、蘑菇、蓮藕、茭白、筍、菜心等;而紅薯、土豆、香菇等是甘平性的蔬菜。吃羊肉時最好搭配豆腐,它不僅能補充多種微量元素,其中的石膏還能起到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的作用。而羊肉和蘿卜做成一道菜,則能充分發揮蘿卜性涼,可消積滯、化痰熱的作用。
做羊肉的時候,調料的搭配作用也不可忽視。最好放點不去皮的生薑,因為姜皮辛涼,有散火除熱、止痛祛風濕的作用,與羊肉同食還能去掉膻味。烹調羊肉時應少用辣椒、胡椒、生薑、丁香、小茴香等溫辛燥熱的調味品;可以放點蓮子心,它有清心瀉火的作用。
很多人不喜歡聞羊肉中的膻氣。其實,這是羊尾脂肪、皮下脂肪、羊皮脂腺分泌物和肌肉間隙的脂肪中所含的一種揮發性脂肪酸。要想掩蓋這種膻味,不妨放點孜然。它又叫「安息茴香」,原產於古安息國,即現在的伊朗一帶。它的氣味芳香而濃烈,適宜羊肉烹制,能起到理氣開胃、祛風止痛的作用。
4)從食療保健角度來看,總的原則是,平時多飲水,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最好少吸煙,少飲酒,甚至戒煙酒;少食過於油膩性的食物,多吃新鮮蔬菜、水果,保持大便不幹燥,小便不混濁。
如有輕微上火現象,平時可以吃些梨、藕、柿餅霜類的食品。
腸胃系統有火者,可以多食富含纖維素的蔬菜,增加腸蠕動。如果大便乾燥時,可以每日飲蜂蜜5O--1OO克。身體比較健壯的人,可以吃檳榔片,以助消化。
症狀明顯者,可區分情況服用下列葯物:中焦有火,可以服焦三仙(山楂、神曲、麥芽各炒焦)、焦四仙(焦三仙再加焦檳榔),也可以服雞內金、五香檳榔糖(檳榔為主要成分加上砂仁、豆蔻等消食行氣的葯製成),下焦有火,可以服中成葯龍膽瀉肝丸、當歸龍。
愛心提示:以上介紹用方,請務必咨詢當地正規中醫醫院,結合自身生理特點和不同的病理變化,辨證選擇使用。
以上回答如果滿意,請不要辜負我的一片好意,及時採納為答案。

8、這是什麼草葯?

這是魚子蘭。魚子蘭是直立或披散亞灌木,別名葉枝蘭(保山)、小疙瘩(普洱)、野珠蘭(屏邊)、靛葉黑節草、石風節(元江)、節節茶(通海)、九節風(玉溪)等,常作為綠化美化香化植物,亦是名貴的中葯材。魚子蘭葉形開張、葉色靚麗、花香芬芳,常作為盆栽植物或庭院栽培,亦作為園林綠化植物。

 同時,魚子蘭是寶貴的中葯材,魚子蘭性味辛、微甘,濕;常用於祛風濕,接筋骨。民間中醫常流傳「會用魚子蘭,不怕骨頭碎成瓤」的妙語;中醫主治應用於風濕疼痛、跌打損傷、癲癇,每用全株一直二兩,水煎或泡酒服;子宮脫出、感冒、腹脹,每用根五錢至一兩,水煎服;治療風濕疼痛、跌打損傷、癲癇,常用魚子蘭配伍服用;魚子蘭葯用全株,夏秋季採集洗凈曬干備用,亦可鮮用。請看圖。

提醒網友,詳細介紹請參考百度。如你認為此回答答案正確,你也滿意,請按下採納,謝謝!

9、回來根,是什麼中葯材?

中葯材名。本品為葡萄科植物蘡薁的根,全年可采。功能主治為:清濕熱,消腫毒。治黃疸,濕痹,熱淋,痢疾,腫毒,瘰癧,跌打損傷。①《綱目》:治下焦熱痛淋悶,消腫毒。②《民間常用草葯匯編》:治胃痛,療痔瘡,通經利尿。

與中草葯祛風濕葯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