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風濕 > 風濕需要檢查哪些項目

風濕需要檢查哪些項目

發布時間:2020-04-05 00:43:03

1、求問懷疑風濕病要做哪些化驗項目?

風濕疾病疑似或確診患者來到風濕免疫科就診,往往會接受體格檢查和各種化驗。下面,我們就常見的一些化驗項目,來給大家做一個解釋。1、血尿常規檢查、肝功能檢查:查看是否出現異常指標,幫助確診疾病及監測葯物不良反應。2、紅細胞沉降率(ESR):簡稱血沉,正常參考值:成年男性0-15mm/h,女性0-20mm/h,血沉高,說明疾病還在活動期,越高越嚴重。血沉下降,表現葯物發揮了作用,疾病得到控制。3、C-反應蛋白(CRP):正常值≤10mg/L.CRP高,表示體內存在感染、創傷、炎症,疾病還處於活動期。4、抗鏈球菌溶血素「0」(ASO):正常值小於1:500,陽性則顯示可能患有風濕熱。5、類風濕因子(RF):RF常見於多種風濕疾病和急慢性炎症。因此,不能單憑RF陽性就認為自己是類風濕關節炎。但如果RF滴度高、多次測定陽性,那麼患類風濕關節炎的可能性較高。6、抗角蛋白抗體(AKA)、抗核周因子(APF)、抗RA-33/66抗體、抗Sa抗體:常見於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早期患者陽性率高。7、抗核抗體(ANA):陽性常見於許多疾病。同時具有系統性紅斑狼瘡體征的,要高度懷疑是狼瘡。陰性幾乎可以肯定不是狼瘡。8、抗ds-DNA抗體:幾乎僅見於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滴度越高,顯示疾病活動度越高。9、抗Sm抗體:幾乎僅見於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但並非所有狼瘡患者都顯示陽性。10、抗SSA抗體、抗SSB抗體:對診斷乾燥綜合征有較大意義。11、HLA-B27:對診斷強直性脊柱炎有較大意義。常見的影像學檢查包括:1、X線檢查:一般選擇症狀最嚴重的部位。如果局部症狀不典型,醫生會根據已確定的考慮方向,選擇疾病常見的發作部位拍片。如類風濕關節炎,往往選擇雙手和腕關節;強直性脊柱炎往往選擇骶髂關節和髖關節。一般每3個月或半年拍攝一次。2、CT檢查:解析度跟高,有利於疾病的早期發現,對病變情況反映更為全面、具體。3、磁共振成像和B超檢查:可對軟骨、滑膜、關節積液等關節內部病變清楚顯示,用於強直性關節炎和骨性關節炎的檢查。另外,關節腔穿刺和滑液檢查,以及關節鏡和滑膜檢查,在患者關節腔內積液嚴重或是不能確診的患者,考慮進行。因該類檢查對環境、醫療設備條件及醫生技術能力有教高的要求,建議選擇大醫院進行。

2、查類風濕性關節炎需要化驗哪些項目?

病情分析:
你好,根據你情況,風濕檢查一般抽血檢查風濕四項就可以。
指導意見:
建議你平時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及冰冷食物,注意保暖,避免受寒,動態觀察。

3、痛風需要檢查哪些項目

痛風的檢查是為了提高痛風的治療效果,有效的治療。盲目治療痛風病,往往的達不到預期效果。一般的情況下先把血常規,肝腎功能,血尿酸,腎臟B超檢查,等化驗結果出來後,在根據哪項指標異常,在進行細微的檢查。

4、風濕病的檢查項目有哪些?

(1)常規檢查:風濕病是侵及全身多系統多臟器的疾病,所以要對患者作全面的檢查,血,尿,便,血沉,CRP,全面生化檢查(肝功能,腎功能,肌酶譜等)。
(2)血清學檢查:①一般性:RF,C3,C4,CH50,CIC,IgG,IgA,IgM,IgE。②特殊性:a.抗核抗體譜對風濕性疾病的診斷與鑒別診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一般先做ANA,如滴度>1:40,則應進一步檢查其他項目。b.HLA:雖然HLA與風濕病有密切的相關性,但目前對其了解還不多,常用的,比較有特異性的如HLAB-27對AS陽性率可高達81.8%,對賴特綜合征也可達到40%,在銀屑病僅為10%;DR4/DR1對RA陽性率為49-79%,JRA為7%,但JRA的Dw4為26%,Dw14為47%,DR3在SLE僅為2.7%,在pSS為5.6%。Behcet病僅有3.3%HLAB5為陽性。c.其他:如抗角蛋白抗體(AKA),抗組蛋白抗體(Anti-histoneantibody),抗磷脂抗體,抗核周因子(ANCA)等對一些病有診斷參考價值。
(3)關節液檢查:新鮮的關節液是很重要的,應作常規,培養,血清學及免疫學檢查。
影像學檢查
(1)X-線平片:一般常用正,側位,大小關節皆可,四肢,肩,脊柱,骶髂各關節;根據不同疾病及部位,還可有不同的要求,對骨骼受損或增生病變一般顯示清楚,但由於影像重疊,早期細小病變不易看清;對滑膜,關節囊,軟骨,半月板韌帶則不顯示。
(2)計算機體層顯像(CT):可以在一個橫斷面上准確的顯示不同組織密度的微小差異,是觀察骨關節及軟組織細小病變的較理想的檢查方法。多用於AS的骶髂關節,脊柱;膝關節的軟骨及半月板病變,SLE的腦部改變;早期肺間質性改變等。
(3)磁共振成像(MRI):對骨關節及軟組織病變,具有比X線,CT更高的解析度,對軟組織顯像優於CT。多用於觀察骨,軟骨,半月板,筋膜的診斷;對腦組織,脊髓病也很有幫助。
(4)造影:①關節造影:一般用過濾空氣或有機碘溶液,也可同時使用兩種,稱為雙對比造影。可以顯示關節軟骨,半月板,滑膜和韌帶等結構。對關節內病變的診斷很有幫助,多用於四肢大關節,但現已較少應用。②血管造影:分為動脈造影和靜脈造影,對大動脈炎或血管炎的診斷很有幫助。
(5)關節鏡檢查:可以直接觀察關節內各種組織的病變,特別是對滑膜炎的診斷和鑒別診斷,有很大意義。必要時可以取滑膜活檢和手術治療。
(6)活體組織檢查:對診斷困難的病例,此種檢查,可以協助確診。如皮膚,唇粘膜,腎,肝,關節滑膜,血管,肌肉,骨,軟骨等。有時還要作免疫組化染色。
(7)同位素骨掃描:對鑒別骨瘤(原發或繼發性),骨髓瘤有很大幫助。
(8)超聲波檢查:對關節囊,軟骨,滑膜厚度,積液情況可以判斷。

5、風濕病要怎麼檢查?

如果有懷疑風濕患者可以去醫院做一下抽血檢查,檢查血常規檢查,還有抗0、血沉、類風濕因子、尿酸,等項目,注意大風濕病要與類風濕區別開,排除和鑒別疾病的類型,對因治療,避免盲目亂用葯物。

6、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檢查項目有哪些?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病因未明,慢性,以炎性滑膜炎為主的系統性疾病。主要特徵是:手、足、小關節的多關節、對稱性、侵襲性關節炎症,經常伴有關節外器官受累及血清類風濕因子陽性,如果治療得不好,可以導致關節畸形以及功能的喪失。類風濕病人來了以後,要進行相關的檢查,如血、尿常規、血沉C-反應蛋白、肝腎功能免疫球蛋白、補體等檢查。第二個,是關於自身抗體的檢查。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自身抗體的檢出是類風濕性關節炎,有別於其它炎性關節炎,比如銀屑病關節炎、反應性關節炎和骨關節炎的標志之一。目前臨床常用的自身抗體包括類風濕因子、抗環狀瓜氨酸抗體、類風濕因子IgG以及APA抗核周因子、抗角蛋白抗體以及抗核抗體等抗體的檢查。第三個,是要進行一些影像學的檢查。X線片可以看到軟組織的腫脹、骨質疏鬆以及病情進展後的關節面囊性病變、侵襲性骨破壞、關節面模糊、關節間隙狹窄、關節融合及脫位等變化。因此,也是臨床上非常重要的一個檢查,還有一些特殊的檢查,比如關節穿刺術,對於有關節腔積液的比較重要,可以通過抽取關節液來進行關節液的培養,類風濕因子的檢測、抗CCP抗體的檢測、抗核抗體的檢測等。

7、查類風濕需要體檢哪些項目

一般檢查血、尿常規、血沉、C-反應蛋白、生化(肝、腎功能,A/G)、免疫球蛋白、蛋白電泳、補體等。自身抗體類風濕因子(RF-IgM)、抗環狀瓜氨酸(CCP)抗體、類風濕因子IgG及IgA、抗核周因子、抗角蛋白抗體,以及抗核抗體、抗ENA抗體等。

與風濕需要檢查哪些項目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