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風濕性關節炎病因是什麼嗎?方法誰懂?該如何是好?都不知道怎麼辦了。
風濕性關節痛的症狀及清除方法
版權所有——肖伯謙
痛風、類風濕性關節炎、痛風、坐骨神經痛等是一類慢性反復發作的以關節炎症改變為主的疼痛性疾病。
痛風、類風濕性關節炎古稱「歷節風」、「骨骱痹」,《聖濟總錄》卷十:「歷節風者,由血氣衰弱,為風寒所侵,血氣凝澀,不得流通關節,諸筋無以滋養,真邪相搏,所歷之節,悉皆疼痛,故為歷節風也。痛甚則使人短氣汗出,肢節不可屈伸」。
骨痹、腎痹是中醫經典古籍病名,《素問逆調論》曰:「人有身寒;湯火不能熱厚衣不能溫,然不凍粟,是為何病?歧伯曰:「是人者素腎氣臟,以水為事,太陽氣衰,腎脂枯不長,一水不能勝兩火,腎者水也,而生於骨,腎不生側髓不滿,故寒甚至骨也」,「病在骨,骨重不可舉,骨髓酸痛,寒氣至,名曰骨痹」,《醫林繩墨?痹》:「久風入中,肌肉不仁,所以為頑痹者也」。
這類病多因經絡淤塞、氣血虧損,風邪外襲,陰寒凝滯而成,氣血不能流通關節,筋骨得不到滋養,導致關節屈伸不利,引起大部或全身關節疼痛。引起脈絡淤塞的原因是寒涼和勞累,脈絡流通受阻,引發動脈硬化,由於動脈是對稱排列的,所以症狀相對也是對稱的。
動脈硬化後會使正常的血液流動狀況發生變化,運行和代謝的速度就會降低,運行速度降低後,血液在大關節和皮膚內的停留時間就會延長,同時由於靜脈血迴流受阻也增加血液和血液中的一些物質(如尿酸等)在體內的存留、堆積和佔位,導致局部血管擴張性刺激,引發關節腫脹酸痛的症狀。動脈硬化後可以導致靜脈毛細血管堵塞,毛細血管堵塞後,小關節內的養份就會缺乏,小關節為維持正常的機能,就會吸收關節周圍的養份,如關節液、滑囊液、關節膜中的軟組織液體,這些液體物質被吸收後,就會導致骨關節的間隙變小,直至關節融合,由於融合的點不均衡,就會導致關節結構不均勻的變形,如手、腳關節等。
症狀表現:以慢性、對稱性、多滑膜關節炎、關節外病變和疼痛為主要表現,好發於手、腕、足、坐骨、骶骨關節等關節,反復發作,遇寒加重,呈對稱分布。
肖氏推拿清除方法:
1、打通脈絡消除動脈硬化,脈絡有濡筋骨而利關節的機能,打通了脈絡就可以清除動脈硬化,也就消除了氣血凝滯,關節就可以得到滋養,就可以徹底清除以上問題。
2、打通任督二脈,修復和打造人體氣血運行的最佳通道,任督二脈打通後,可使人身輕如燕、精力充沛、精氣亨通、百病不生。
3、加強病痛表現強烈的局部脈絡疏導,促進血管壁里中外沉積物的代謝和排出,同時改善關節內部的氣血流暢,使筋骨得到滋養,以消除疼痛。
4,改善和修復神經傳導,調整自主脈絡的功能,清除傷部疼痛,促進和改善微循環。
5、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加強供血,促進新陳代謝,加速局部炎性和代謝物質的吸收和消除,促進功能恢復。
6、理筋整復,使肌束間和肌肉與神經、血管、關節組織同時得到良性整復,恢復其原有的張力和彈性,健全人體協調運動功能。
一般的類風濕、痛風、坐骨神經痛、關節疼痛、肌肉酸痛、關節變形等1—2個周期可以徹底清除。
2、風濕性關節炎、神經性頭痛、腰腿痛、三叉神經痛
1 中醫學認為,風濕性關節炎是由於風、寒、濕邪雜合而成病,停滯於關節、肌肉,阻礙氣機運行,不通則有疼痛。拔罐是借熱力排去罐中空氣,產生負壓吸附於皮膚,使局部充血而達到康復的一種方法。有研究表明,拔罐能溫通經絡,祛濕逐寒,行氣活血及消腫止痛。針對風濕性關節炎,拔罐能使關節周圍的風寒濕邪氣透於體表而外泄,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環,消除致炎物質,加強新陳代謝,從而減輕症狀,促進康復。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結締組織的非化膿性炎症,以關節部位為主,也可能觸及其他器官,寒冷和潮濕可引發此病。
治療選穴及部位:
大椎區、下尖、下尖、門區為第一組;
神道區、脾區、肝區、腎俞、腰區為第二組。
2 不通則痛,通則不痛」,這是中醫治病常說的話。祖國醫學認為,疼痛主要是由於經絡、氣血瘀滯不通所致。拔罐療法具有疏通經絡,行氣活血,祛除瘀滯的作用。有些常見的疾病,如急性腰扭傷、落枕、頭痛等疾病,利用局部拔罐法,可起到立竿見影的止痛之效。所以拔罐法具有緩解疼痛,家庭保健的作用。
現代醫學認為,疼痛是大腦皮層對身體某一局部病症的病理反應。由於疼痛部位的血液循環受阻,酸性代謝產物聚集,或炎症、癌症等疾病產生的致痛物質刺激了末梢神經的化學感受器。這些刺激通過神經傳到大腦皮層即反應為疼痛。而拔罐可以調整神經系統的功能,改善全身的血液循環和淋巴循環,促進體內的新陳代謝。大腦的功能得到了調整,改變了原來的痛閾,血液循環的改善加速了體內酸性代謝產物和有害致痛物質的排除,同時緩解了局部血管和平滑肌的痙攣狀態,解除了末梢神經的壓迫症狀。所以拔罐具有明顯的緩解疼痛的作用。
好輕松拔罐療法對於防止和緩解腰腿痛有明顯作用、對於陳舊性腰腿痛亦有鞏固療效,保障活動功能的作用。由於腰腿痛構成的因素很復雜,特別是許多繼發性腰腿痛的原始性病回有著不同的禁忌,盡管刺絡、拔罐等傳統保健醫學手段有著很好的輔助治療作用,但實際操作時應斷清病症,有利於鑒別使用,當慎之。
3、寒濕腰腿痛者
主症:為腰腿部冷痛並伴有重著感,轉側不利,喜按喜暖,遇寒或氣候變化時加劇,疼痛發作昧摩似折如撥,膝部腘窩處如凝結,牽及足趾疼痛,舌苔白膩脈沉而遲緩。
治法:溫經、通絡、止痛。
取穴:分為三組穴位。
(1)大腸俞,環跳、委中、昆侖;
(2)加入位腎俞、氣海俞;
(3)加環跳、風市、陽陵泉、飛揚穴。
操作:選用相對大口徑的玻璃罐,可以單罐法留罐10~15分鍾,對於肌肉豐隆處如環跳穴、風市穴且寒濕痹痛症狀明顯者亦可用多罐法留罐。對於飛揚穴及腿部肌肉豐隆處,也可用推罐法往返操作3~5遍,並可用推罐法循足少陽膽經循行路線或股四頭肌,腿外側等推罐法留罐。第(1)組穴位為循經取穴法,本著「經脈所過,主治所宜」之理。取第(2)組穴位為增強通經法寒止痛之功。取第(3)組穴位是飛揚穴為止下肢疼痛之有效穴,余穴為治療足少陽膽經經氣閉阻之痛,故取風市、陽陵泉以疏解少陽經脈,通則不痛。
2、腎虛腰腿痛者
主症:以酸軟為主,喜按喜揉,腰膝無力,遇勞更甚,卧則減輕,反復發作,其痛隱隱,偏陽虛者,見少腹拘急,面色光白,手足不溫,舌淡脈沉細;偏陰虛者,則心煩失眠,口燥咽干,面色潮紅,手足心熱舌紅脈弦細數。
治法:偏陽虛者補腎助陽;偏陰虛者滋陰。
取穴:分為三組穴位。
(1)大腸俞、環跳、委中;
(2)偏陽虛者:腎俞、足三里、昆侖;
(3)偏陰虛者:秩邊、三陰交、太溪。
操作:取大口徑玻璃罐用單罐法對第(1)組穴位留罐10~15分鍾,若偏陽虛者同法第(2)組穴位操作留罐,若偏陰虛者同法第(3)組穴位操作留罐。其中第(2)組穴位取足二里穴為足陽明胃經之合,昆侖穴為足太陽膀恍經經穴,配腎俞穴以助陽溫經止痛。第(3)組穴位取三陰交穴配太溪穴在於滋補肝、腎、脾三臟之陰,佐以秩邊人為榮養筋脈以止痛。
3、瘀血腰腿痛者
主症:以腰腿疼痛如刺,痛有定處,輕則俯仰不便,重則因痛劇而不能轉側,痛處拒按。舌質紫暗,或有瘀斑瘀點,脈澀。許多腰腿痛患者有外傷史或扭挫腰腿病因病史。
治法:活血化瘀,理氣止痛。
取穴:血海、隔俞。大腸俞、環跳、三陰交、期門、腎俞、秩邊。承山穴。
操作:取大號玻璃罐選上述穴位中肌肉豐隆處施以單罐法操作,留罐10~15分鍾。對於下肢痛症明顯者,沿環跳穴始循經下行推罐,返往3~5遍。取上述穴在於理氣化瘀活血以通經止痛。
刺絡拔罐療法:取環跳、大腸俞、委中、陽陵泉穴。操作時每次取1~2穴,用三棱針點刺3~5點,取大號玻璃罐,閃火法拔之,出血量5~10滴,用於疼痛急性發作,有緩急解疼之效。暗示療法作用,通過病人飢時或餐前的操作,起到提示病人自覺控制食量的心理效應,同時也確實引起下丘腦攝食中樞的調節反應。
4 三叉神經是主管面部感覺和各咀嚼肌運動的神經。因其從腦干發出後有3個分支,故稱三叉神經。三叉神經痛是常見疾病,是發生於三叉神經分布區域內的短暫的、反復發作的劇烈疼痛,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燈。前者病因不明,後者多為炎症、外傷、腫瘤、血管病等引起。常見於40歲後起病,女性較多。
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為驟然發生的劇烈疼痛,如刀割樣、針刺樣、火燒樣難受,以至於涕淚俱下、大汗淋漓。一次發作持續數秒至數分鍾,疼痛自動停止,間隔一段時間又可復發,疼痛部位局限於三叉神經感覺支配區內。最常見的是下鄂和上頜區域內疼痛。嚴重者在發作時伴有同側面部肌肉的反射性抽搐。緩解期正常。
——廣州深圳珠海好輕松健康創新團隊
繼發性三叉神經痛青壯年多見,疼痛的部位、性質及觸發點與原發者相同。但疼痛較持久,檢查可見三叉神經等損害的陽性體征,如面部感覺障礙、角膜反射遲鈍及咀嚼肌癱瘓、萎縮等。
治療洗穴及部位:
主穴:太陽、氣戶、風池、絲竹空、頰車、腎俞、肝俞、大杼穴、下關、合谷、外頭穴。
配穴:第一支痛者,加陽白穴;第二支痛者,加四白穴;第三支痛者,加地倉穴後移1寸處。
3、風濕病有哪些危害性?
風濕病是一種全身性疾病,主要累及結締組織,大多數病人有關節、肌肉的病變,與機體的免疫學異常有關,屬於自身免疫性疾病,它包含了許多疾病,如紅斑狼瘡、類風濕關節炎、皮肌炎、乾燥綜合征、硬皮病等,特別是紅斑狼瘡,是這類疾病中發病率高、病變范圍大、危害重的一種疾病。
4、風濕性神經疼
您好:有風濕性痛,神經性很少見;中醫如西醫而不同,西醫起名字專家,中醫根據西醫名字來治一種疾病很難學習,也就講學習根不上變化快;患者相信中醫就去找、相信西醫就去試、而自己不要太明白自己什麼病,只有信醫之言!
5、風濕是病毒引起的嗎
根據本類疾病的病因的不同而分類如下:
一、彌漫性結締組織
(一)類風濕關節炎
(二)幼年型關節炎 (1)系統性起病,(2)多關節起病,(3)少關節起病。
(三)紅斑狼瘡 (1)盤狀,(2)系統性,(3)葯物性。
(四)硬皮病
1、局部型(1)線狀,(2)斑狀。
2、系統性硬化症 (1)彌漫型硬皮病,(2)CREST綜合症,(3)化學物(或葯物)所致。
(五)彌漫性筋膜炎伴或不伴嗜酸粒細胞增多症
(六)多發性肌炎
1、多發性肌炎
2、皮肌炎
3、多發性肌炎或皮肌炎與惡性腫瘤相關
4、兒童期多發性肌炎或皮肌炎與血管病相關
(七)壞死性血管炎和其他型的血管病變
1、結節性多動脈炎
2、變應性肉芽腫
3、超敏性血管炎(1)血清病,(2)過敏性紫癜,(3)混合性冷球蛋白血症,(4)與惡性腫瘤相關,(5)低補體血症性血管炎。
4、肉芽腫性動脈炎(1)Wegener肉芽腫,(2)巨細胞(顳)動脈炎伴或不伴風濕性多肌痛,(3)Takayasu動脈炎。
5、Kawasaki病
6、白塞病
(八)乾燥綜合症
1、原發性
2、繼發性 與另一結締組織病相關。
(九)重疊綜合症
1、混合性結締組織病
2、其他
(十)其他
1、風濕性多肌痛
2、復發性脂膜炎
3、復發性多軟骨炎
4、結節紅斑
二、並發脊柱炎的關節炎(血清陰性脊柱關節病)
(一)強直性脊柱炎
(二)Reiter綜合症
(三)銀屑病關節炎
(四)炎性腸病關節炎
三、骨性關節炎
(一)原發性 (1)周圍性 (2)脊柱。
(二)繼發性 (1)先天性 (2)代謝性 (3)外傷性 (4)其他關節病。
四、感染
(一)直接 因細菌、病毒、真菌、寄生蟲、螺旋體引起。
(二)反應性 (1)細菌性 風濕熱、亞急性感染性新內膜炎、痢疾後,(2)病毒性,(3)疫苗後,(4)其他。
五、代謝和內分泌病
(一)與晶體相關
1、尿酸鈉(痛風)
2、焦磷酸鈣(假痛風、軟骨鈣化病)
3、鹼性磷酸鈣(磷灰石)
(二)其他生化異常
1、澱粉樣變 原發性、繼發性。
2、血管病
3、其他先天性病 Marfan綜合症、Ehlers-Danlos綜合症、成骨不全。
4、內分泌病 糖尿病、肢端肥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甲狀腺功能低下。
5、免疫缺陷病 低丙球蛋白血症,lgA缺乏症,補體缺乏症。
(三)遺傳性疾病
1、先天性多關節彎曲
2、過動綜合症
3、進行性骨化肌炎
六、腫瘤性
(一)原發性 滑膜瘤、滑膜肉瘤。
(二)繼發性 白血病、多發性骨髓瘤、轉移瘤。
七、神經血管病
(一)神經性關節病
(二)神經性關節病
(三)壓迫性神經病變
1、周圍神經受壓(腕管綜合症)
2、神經根受壓
3、脊髓狹窄
(五)交感神經反射性萎縮
(六)其他 雷諾現象(病)
八、骨與軟骨病變
(一)骨質疏鬆 全身性、局限性
(二)骨軟化
(三)肥大性骨關節病
(四)彌漫性原發性骨肥厚
(五)骨炎
(六)缺血性骨壞死
(七)肋軟骨炎
(八)其他
九、非關節性風濕病
(一)關節周圍病變 滑囊炎、肌腱病、附著端炎、囊腫。
(二)椎間盤病變
(三)原發性下背痛
(四)其他
1、纖維肌痛、纖維織炎
2、精神性風濕病
3、局部性痛
十、其他具關節症狀的疾病
(一)周期性風濕病
(二)間歇性關節積液
(三)葯物致風濕綜合症
(四)其他 慢性活動性肝炎、多中心性單核-巨噬細胞增多症、外傷等。
從上述分類可以看出其中一部分是繼發於病因較明確的疾病,如腫瘤、內分泌-代謝性疾病、感染等。在內科工作中最常見的風濕性疾病為彌漫性結締組織病和血清陰性脊柱關節病。
6、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神經系統表現是什麼?
RA 的神經系統損害可涉及中樞神經、周圍神經和自主神經損害。
(1)多發性周圍神經病變。小血管炎和壞死是神經病變的主要病理基礎。患者常感到受累神經分布區麻木、疼痛、觸覺減退、肢體無力和肌肉萎縮。
(2)嵌壓性周圍神經病變。由RA 引起的關節組織炎症、水腫、滲出、纖維樣變性等病理過程導致神經受壓或血運減少而產生的臨床症狀。最常見的有如下症狀。
①腕管綜合征。手指麻木、疼痛、觸覺減退、動作笨拙和不同程度的魚際肌(手掌)的肌肉萎縮。
②頸椎病或胸出口綜合征。手腕無力、前臂、上臂麻木或無力。
③跗管綜合征。足跟內側、足趾感覺異常、麻木或燒灼感,足部疼痛、無力等。
④ Baker 囊腫壓迫。小腿外側和足背感覺消失,腳趾肌無力和足下垂等。
(3)自主神經病變。表現為血管舒縮障礙。常表現為肢體多汗,潮濕、手足心蒼白、潮紅、青斑及雷諾氏現象等。
(4)中樞神經系統病變。主要由腦血管炎、類風濕結節、非特異性炎症並發的腦和腦膜病變以及頸椎半脫位引起的脊髓病變所致。
常見的有智能低下、慢性進行性器質性腦綜合征、缺血性腦血管病、腦膜炎、脊椎和頸椎病變壓迫脊髓和脊神經根的壓迫性病變。
(5)葯物治療引起的有關神經病變。大劑量水楊酸可引起耳鳴、興奮、欣快、幻覺、抽搐等症。糖皮質激素長期大量應用可有欣快、易激惹、顱壓增高等。青黴胺大劑量治療,部分患者可有味覺喪失、肌無力等症。
7、如何區別風濕與生骨神經痛
您好?風濕和類風濕有區別嗎?看你的情況應該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症狀.因為出現關節痛是類風濕和風濕的共同特點,但是像你的情況這樣病情到處遊走的病症,就屬於是類風濕了,風濕是不會變地方的。您好?風濕和類風濕有區別嗎?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飲食要留心,首先要選擇容易消化的食物,而且,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飲食要注意以清淡為原則,不要食用辛辣食物。盡可能少吃脂肪食物,堅持以醣類和蛋白質為主要熱量來源。因為,肥胖對類風濕性關節炎也會造成影響,因此體重超標者要注意健康減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