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風濕 > 風濕發熱的主要表現

風濕發熱的主要表現

發布時間:2020-04-03 08:06:55

1、小兒風濕熱會發熱嗎?

風濕熱是由於 A 組 B 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引起的免疫反應。好發於 6 ~ 15 歲的學齡兒童,雖然近年來其發病率有下降趨勢,但仍是兒科較常見的、且對小兒健康有較大危害的疾病之一。

雖然大多數風濕熱的患兒都會出現發熱症狀,但發熱並不是風濕熱的主要表現,診斷一個小兒是否患有風濕熱應主要依據其是否患有心臟炎、關節炎、舞蹈病,有無皮下小結節或環形紅斑,其次再觀察其有無發熱、關節痛,檢查有無血沉增速、C 反應蛋白陽性或白細胞增多,心電圖有無 P-R 間期延長等。

患有風濕熱的小兒,大多數伴見持續性的低熱,可持續 3 ~ 4 周, 少數亦可見短期高熱,除發熱外,常伴發精神不振、乏力、面色蒼白、鼻衄、腹痛等症。

由此可知,發熱並不是風濕熱主要的、特異性的症狀表現,所以臨床不能僅根據這一症狀貿然作出診斷。而應依靠綜合臨床表現作出判斷,其中前述主要觀察指標更具臨床診斷意義。

小兒風濕熱出現發熱時,臨床應注意其他症狀表現,注意與其他慢性感染性疾病及結核病等相鑒別。此外,臨床亦不能誤將鏈球菌感染後綜合征診斷為風濕熱,本綜合征雖亦可見低熱、關節痛等, 但心臟聽診無明顯雜音,經合理用葯治療後,不會復發,預後良好。

2、風濕免疫病學的發熱

是風濕免疫病的常見症狀,可為低熱、中等度發熱、也可為高熱,往往可表現為不規則的發熱,一般無寒顫,抗生素無效,同時血沉快,如系統性紅斑狼瘡、成人斯帝爾病、急性嗜中性發熱性皮病、脂膜炎等均以發熱為首發症狀。

3、風濕病的前兆有哪些表現

4、風濕會引起發燒嗎?

會地。發熱是風濕病的常見症狀,可為低熱、中等度發熱、也可為高熱,往往可表現為不規則的發熱,一般無寒顫,抗生素無效,同時血沉快,如系統性紅斑狼瘡、成人斯帝爾病、急性嗜中性發熱性皮病、脂膜炎等均可以發熱為首發症狀。

5、咸寧麻塘風濕知道風濕的早期症狀是什麼?

風濕病是一組侵犯關節、骨骼、肌肉、血管及有關軟組織或結締組織為主的疾病,其中多數為自身免疫性疾病

6、不典型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類型和表現有哪些?

(1)發熱型類風濕

①長期高熱為主要表現的類風濕。本症的臨床特點是長期發熱,皮疹,關節炎,肝脾和淋巴結腫大,血沉增快,白細胞增多和嗜酸性粒細胞增多或不消失,血中無細菌生長,抗生素治療無效而激素治療有效。

發熱前可有感冒、咽炎、扁桃體炎、肺炎、外傷、寒冷等誘發因素。

發熱多半在38℃~ 40℃以上,常為不規則持續性間歇熱。一般於每日午後開始發熱,至傍晚或半夜熱退。有的患者從午夜或早晨開始發熱,黎明或早飯後降至正常。發熱可持續數周、數月、甚至十多年,有的從兒童期開始發熱,至成人時仍發熱。當發熱患者發展為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關節腫痛出現之後,體溫轉為持續性低熱,發熱間期延長或迅速降至正常,即所謂「關節一腫,發熱到頭」。

②長期低熱為主要表現的類風濕。這種患者的症狀極不典型,往往被誤診為結核或風濕熱,但經過密切觀察,還是能夠確診的。

患者體溫長期在37.2℃~ 38℃之間,很少超過38℃。低熱可持續數月至數年。低熱期間全身症狀雖不重但較多,且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前驅期表現,如明顯乏力、易累、倦怠、多汗(尤其是額部、口鼻周圍、鼻尖和手足掌部),全身肌肉和多關節遊走性疼痛或不定位的肢體酸痛不適,肢體發涼、麻木及蟻走感等等。這些表現當天氣變化、陰雨天、寒冷尤其感冒時加重。於低熱和以上全身症狀出現數周或數月之後,出現關節(雙手多見)或全身僵硬現象,以晨起或睡醒後顯著,活動後消失。通常經數月至1 ~ 2 年低熱與上述前驅期表現之後,出現典型類風濕性關節炎症狀。之後,低熱消失或因關節腫痛突出而退居次位。

(2)單關節炎

單關節型類風濕常從髖、膝、踝單關節開始發病,以後病變始終在某一個關節上,反復腫痛,緩解與加重緩慢交替進行,且常伴有其他關節疼痛(但不腫),病程可持續一年至數年,最終伴發骨關節病,可留有輕度關節畸形和功能障礙。如能早期正確診斷和治療,多半能夠治癒,預後良好。只有少數發展為多關節炎,而病程經過轉為慢性。此型多見於兒童和青少年。

(3)少關節炎

此型類風濕的關節炎症多半固定在2 ~ 3 個關節上,常見的發病關節為腕、踝、膝、跖、髖。關節症狀較輕,發展較緩慢,有較長時間的緩解期,有半數伴有虹膜睫狀體炎。經積極治療後可完全控制或治癒,可留有關節粗大、微痛或僵硬、強直。部分患者經數周數月後復發,轉為亞急性和慢性。但一年內發病關節不超過四個且未伴有虹膜睫狀體炎者,預後良好。此型多見於兒童和青少年。

(4)「乾性」關節炎

所謂「乾性」關節炎,即臨床上以關節僵硬、攣縮為主要表現的類風濕性關節炎。關節腫脹不明顯或無腫脹,劇烈疼痛或反而無痛,但關節破壞及增生發展得很快,數月至1 ~ 2 年內即可使關節毀損變形,發展成殘廢。此型的類風濕病變可能是首先在骨組織內發生肉芽腫而後波及關節,才致關節的病變,而關節腔內的滲出液很少。

(5)內臟型類風濕

內臟型類風濕多發於兒童和青少年,炎症活動度高,多數伴發類風濕皮下結節、白細胞增多、血沉持續增快、嚴重貧血、類風濕因子陽性且滴度很高,以及肝脾和淋巴結腫大,同時伴有一個或幾個內臟受累的表現。其特點是當內臟症狀突出時,關節腫痛的表現一般是中等的,有時較輕微或退居次要地位。

①心臟病。有人統計類風濕性心臟病的臨床發病率為14.5%。

有些患者的心臟病極輕,臨床無症狀,故屍檢結果發病率更高,約38.8%。由此看來類風濕性心臟病的發病率比人們的印象要高得多。

類風濕性心臟病表現為心包炎、心肌炎和心內膜炎。值得慶幸的是病變很輕,一般無臨床症狀,只有當類風濕病變高度活動時,才出現一些心臟症狀,且不發生心力衰竭,心臟病經治療後很快消失。

②血管炎。是類風濕內臟型中最嚴重的一種,被稱為壞死性動脈炎、惡性類風濕。血管的炎症和血管的閉塞性病變是本病的重要病理性改變。臨床上分為兩型:一型是四肢末端的血管炎,表現為指、趾的壞死,甲床瘀斑;另一型為累及內臟多器官的全身性血管炎,臨床病情急,表現為不對稱性多神經炎、發熱、白細胞增多、肢體壞死、各種內臟損害等,預後不良。

③肺損害。可發生慢性間質性肺炎,表現為長期不明原因的咳嗽、咯痰、發熱、呼吸困難、胸痛、肺部、羅音、發展為肺氣腫,形成肺纖維化。在類風濕活動期,胸膜發生滲出性炎症,可出現胸水,抗生素治療無效而激素治療顯著,多在一周內消退。

7、類風濕患者總是發燒正常么

類風濕性疾病是一種由自體免疫系統參與的炎症性疾病,是可以引起發熱和關節疼痛的,所以您的發熱是由於類風濕性關節炎引起的,您現在服用的葯物也是可以的,但是需要進行適當的調整。
建議您去醫院化驗個血常規,可以反應感染的到底是細菌還是病毒,然後再對症下葯.出現低熱的話可通過多喝點水體溫就會降至正常,一般不主張用退熱葯物。如果體溫偏高超過38.5,則多喝水的同時,要服用退熱葯物,如果存在感染,要同時服用抗感染葯物以及抗病毒葯物,要多喝水。 祝您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與風濕發熱的主要表現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