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風濕 > 痹症和風濕的區別

痹症和風濕的區別

發布時間:2020-04-02 17:34:22

1、中醫中痹症包含中醫哪幾種疾病

痹症;風寒濕三氣合而為痹。痹症大致包括風濕痛,風濕性關節炎(痛),神經痛,肌肉痛等。
風濕性關節炎,關節酸痛,鮮嫩桑枝三尺,剪碎水煎服,或用酒炒水煎服。
風濕痛,1;鮮臭梧桐葉四兩(一日量)搗爛打汁,擠汁出水,每日分2次服下,治一切痛風症。2;臭梧桐二兩,水煎和陳酒溫服,每日一劑,連服十劑,治風濕酸痛,兩手不能舉起,兩足不能行動。
風濕麻木疼痛,病期較久者,老鸛草四兩,用酒一斤寢三日,隔水蒸透,每服一杯,一日2.3次。
風濕麻木,用蔥白,生薑,紫蘇,陳皮各2兩,搗爛,加酒包患處。
肢體麻木,透骨草,蒼耳子,陳艾葉各5錢,熬水外洗

2、怎樣判斷是不是得了風濕

類風濕一般表現有什麼
1、類風濕一般表現有什麼之發熱
風濕病的常見症狀,可為低熱、中等度發熱、也可為高熱,往往可表現為不規則的發熱,一般無寒顫,抗生素無效,同時血沉快,如系統性紅斑狼瘡、成人斯帝爾病、急性嗜中性發熱性皮病、脂膜炎等均可以發熱為首發症狀。
2、類風濕一般表現有什麼之疼痛
風濕病的主要症狀,也是導致功能障礙的重要原因。風濕病的疼痛中,起源於關節及其附屬結構的疼痛最為常見,然而肢體和軀幹部位的疼痛也可見於內臟和神經系統病變。關節痛、頸肩痛、腰背痛、足跟痛往往是風濕病的主要表現,有時還伴有關節的腫脹。類風濕性關節炎常有對稱性的關節腫痛,手指關節、腕關節尤為明顯;強直性脊柱炎有腰背痛,休息時加重,可伴有足跟痛、紅眼;風濕性多肌痛有頸肩背痛、肢帶肌的疼痛及肌無力。
3、類風濕一般表現有什麼之皮膚黏膜症狀
系統性紅斑狼瘡、皮肌炎、多肌炎、白塞病、脂膜炎、乾燥綜合征可有皮疹、光敏感、口腔潰瘍、外陰潰瘍、眼部症狀、網狀青紫、皮膚潰瘍等。
4、類風濕一般表現有什麼之雷諾氏征
指(趾)端遇冷或情緒激動時出現發白,然後發紫、發紅或伴有指(趾)端的麻木、疼痛,嚴重的可有皮膚潰破,可見於硬皮病、類風濕性關節炎、混合性結締組織病、系統性紅斑狼瘡。
5、類風濕一般表現有什麼之僵硬感
不少常見風濕病,病人在晨起時、開始活動時或機體在較長時間處於某一姿勢後變為另一姿勢時,常感到關節、肢體、腰部等受累部位僵硬及疼痛,活動一段時間後,這種僵硬及疼痛可以減輕甚至消失。
6、類風濕一般表現有什麼之腫脹
這種腫脹不是指手指壓迫後出現凹陷性水腫,而是指手指壓迫後不出現凹陷的水腫。可以因為骨質增生、關織增生、肥厚及關節積液、積血引起。
TIPS:可多吃活力捷等預防類風濕。

3、如何區分風濕痹症的寒與熱?

那就選沒有蛇蠍蜈蚣的葯啊!
苗老爹肩周痛貼主要含大血藤、七葉蓮、土茯苓、土一枝蒿、金銀花,大血藤作為該膏葯的重要原料,在《簡易草葯》中就有記載:「筋骨疼痛,追風,健腰膝」之功效。該膏貼適用於急慢性肩周炎、肩關節疼痛、伸屈不利、活動障礙等的康復保健。

4、什麼是風濕痹症

其主要病機是氣血痹阻不通,筋脈關節失於濡養所致。中醫將痹症分為以下幾種類型:1.行痹:症見肢體關節、肌肉疼痛酸楚,其疼痛呈遊走性,不局限於一處,關節屈伸不便,多見於上肢、肩、背。 2.痛痹:症見肢體關節肌肉疼痛劇烈,甚則如刀割針扎,逢寒則加劇,得熱則痛緩,痛處較為固定,日輕夜重,關節不可屈伸,痛處不紅不熱,常有冷感。 3.著痹:症見肢體關節肌肉疼痛,痛處較為固定,且有明顯的重著感,肌肉麻木不仁,或患處表現為腫脹,行動不靈便,得熱得按則痛可稍緩。 4.熱痹:症見肢體關節疼痛,痛處灼紅灼熱,腫脹疼痛劇烈,筋脈拘急,手不可近,更難於下床活動,日輕夜重。患者多兼有發熱、口渴、心煩、喜冷惡熱等症狀。 5.頑痹:症見痹症歷時較長,反復發作,骨節僵硬變形,關節附近呈黯黑色,疼痛劇烈,停著不移,不可屈伸,或疼痛麻木。關節或紅腫疼痛,兼見發熱而渴,尿短赤;或關節冰涼,遇氣交之變、寒冷季節而痛劇,得熱而安。 6.氣血虛痹:症見痹症日久不愈,骨節酸痛,時輕時重,而以屈伸時為甚,或筋肉時有驚掣跳動。面黃少華,心跳乏力,短氣,自汗,肌肉瘦削,食少,便溏。 7.陽虛痹:症見痹症日久不愈,骨節疼痛,關節僵硬變形,冷感明顯,筋肉萎縮;面色淡白無華,形寒肢冷,彎腰馱背,腰膝酸軟,尿多便溏,或五更瀉。 8.陰虛痹:症見日久不愈,骨節疼痛,筋脈拘急牽引,往往在運動時加劇;形疲無力,煩躁,盜汗,頭暈耳鳴,面赤火升,或持續低燒,日晡潮熱,腰酸膝軟無力,關節或見紅腫灼熱,或變形,不可屈伸,日輕夜重。口乾心煩。 以上所列的風濕痹症與西醫的風濕熱、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坐骨神經痛、骨質增生性疾病等相類同。在預防上首先應注意防寒防潮。還要適當參加各種體育鍛煉,提高機體對外邪的抗禦能力。

5、中醫的痹症於風濕內風濕有什麼區別

風濕、類風濕治療

痹症是中醫內科學中常見的病症之一,是以關節疼痛為主的一組全身性病變癥候群。其臨床表現相當於現代醫學中的風濕性和類風濕性關節炎。中醫認為其病因病機主要是風寒濕侵及人體,留注關節,阻遏經脈,致使氣血瘀滯,經脈不通,不通則痛。

風濕性關節炎,發病急,侵及大關節,反復發作。多與上呼吸道鏈球菌感染有關,發病年齡多為青少年,血清抗鏈球菌溶血素「o」、抗鏈球菌激酶和抗透明質酸酶均陽性。以多發性、遊走性、大關節紅腫熱痛為特徵,活動期過後,受累關節不遺留病理性損害,如治療失宜,可累及心臟,引起風濕性心臟病。

類風濕性關節炎,起病慢,首侵小關節或脊柱,可造成關節變形,骨質損害,類風濕因子陽性。病情纏綿,病程遷延,反復發作。可伴有消瘦、貧血等全身慢性消耗性症狀。後期因關節變形僵硬,身體消耗,而生活不能自理。
教學視頻指出:

中醫的歷節病,起因都是肝腎兩虛,病在筋骨之間游盪,類似於西醫的痛風、風濕病。臨床上,按照症狀分為三種:

(1)風痹,症狀是又麻又痛:風濕相摶,骨節疼痛,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甘草附子湯主之。

(2)血痹,症狀是麻而不痛:血痹,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痹症,黃芪桂枝五物湯主之。

(3)歷節,症狀是但痛不麻:諸肢節疼痛,身體尪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桂枝芍葯知母湯主之。針對膝蓋痛。

病歷節,不可屈伸,疼痛,烏頭湯主之。毒性大,嚴格按照要求製作使用,心臟病患者不能使用。
 咨詢中醫師。

6、痹症是什麼?

痹症分很多種的,痹症的一種,痹症有濕痹,風痹,寒痹等,就是現代的關節炎,如風濕性關節炎等,說寒痹主要是病因及發病條件是受寒邪而引起的,血虛血瘀導致的痹症當然要治血養血,寒濕阻絡就要通經絡,氣滯血淤就是活血化淤了,豈能一概而論?

有一本書你可以買一下《當代中醫臨症精華》其中舊有「痹證」專集。

中葯處方(一)

【辨證】實熱痹阻。

【治法】清熱解毒,社濕宣痹。

【方名】退熱通絡湯1號。

【組成】雙花45克,公英45克,生石膏45克,龍膽草30克,土茯苓30克,虎杖30克,生地15克,木通15克,赤芍15克,桃仁15克,蟬蛻15克,炙水蛭15克,烏梅10克,甘草10克,以嫩桑枝或鮮蘆根適量煮湯代水。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出處】張愛國方。

中葯處方(二)

【辨證】寒濕風邪阻於筋骨。

【治法】祛風散寒,除濕通絡。

【方名】加減風靈湯。

【組成】海風藤15克,威靈仙9克,吊子風12克,苡仁15克,防風12克,豹皮樟9克,布渣葉15克,山楂肉12克,淮山葯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江世英方。

中葯處方(三)

【辨證】風寒濕侵襲,流注經絡,氣血運行失暢。

【治法】活血祛風,散寒除濕。

【方名】三痹湯。

【組成】防風9克,羌活9克,秦艽9克,苡米30克,當歸12克,制川草烏各4.5克,甘草4.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李保朝方。

中葯處方(四)

【辨證】寒濕之邪侵襲,流注經絡,氣血運行不暢。

【治法】祛風行濕,清化郁熱。

【方名】加味桂枝芍葯知母湯。

【組成】桂枝9克,麻黃9克,防風9克,附片9克,白術15克,蒼術15克,甘草15克,生薑15克,白芍30克,知母30克,石膏30克,黃柏30克,薏米6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唐祖宣方

7、中醫:什麼是痹症

痹症 痹證
--------------------------------------------------------------------------------
【概念】
痹證(Bi syndrome)是由風、寒、濕、熱等引起的以肢體關節及肌肉酸痛、麻木、重著、屈伸不利,甚或關節腫大灼熱等為主症的一類病證。
古代痹證的概念比較廣泛,包括內臟痹和肢體痹,本節主要討論肢體的痹證,包括西醫學的風濕熱(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骨性關節炎等。
--------------------------------------------------------------------------------
【病因病機】
本病與外感風寒濕熱之邪和人體正氣不足有關。風寒濕等邪氣,在人體衛氣虛弱時容易侵入人體而致病。汗出當風、坐卧濕地、涉水冒雨等,均可使風寒濕等邪氣侵入機體經絡,留於關節,導致經脈氣血閉阻不同,不通則痛,正如《素問·痹論》所說: 「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根據感受邪氣的相對輕重,常分為行痹(風痹)、痛痹(寒痹)、著痹(濕痹)。若素體陽盛或陰虛火旺,復感風寒濕邪,邪從熱化,或感受熱邪,留注關節,則為熱痹。總之,風寒濕熱之邪侵入機體,痹阻關節肌肉筋絡,導致氣血閉阻不通,產生本病。
--------------------------------------------------------------------------------
【辨證】
主症 關節肌肉疼痛,屈伸不利。
若疼痛遊走,痛無定處,時見惡風發熱,舌淡苔薄白,脈浮,為行痹(風痹);疼痛較劇,痛有定處,遇寒痛增,得熱痛減,局部皮色不紅,觸之不熱,苔薄白,脈弦緊,為痛痹 (寒痹);若肢體關節酸痛重著不移,或有腫脹,肌膚麻木不仁,陰雨天加重或發作,苔白膩,脈濡緩,為著痹(濕痹);關節疼痛,局部灼熱紅腫,痛不可觸,關節活動不利,可累及多個關節,伴有發熱惡風,口渴煩悶,苔黃燥,脈滑數,為熱痹。
--------------------------------------------------------------------------------
【治療】
1.基本治療
治法 通痹止痛。以病痛局部穴為主,結合循經及辨證選穴。
主穴 阿是穴 局部經穴
配穴 行痹者,加膈俞、血海;痛痹者,加腎俞、關元;著痹者,加陰陵泉、足三里;熱痹者,加大椎、曲池;另可根據部位循經配穴。
操作 毫針瀉法或平補平瀉法。寒痹、濕痹可加灸法。大椎、曲池可點刺出血。局部穴位可加拔罐法。
方義 病痛局部循經選穴,可疏通經絡氣血,使營衛調和而風寒濕熱等邪無所依附,痹痛遂解。風邪偏盛為行痹,取膈俞、血海以活血,遵「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義。寒邪偏盛為痛痹,取腎俞、關元,益火之源,振奮陽氣而祛寒邪。濕邪偏盛為著痹,取陰陵泉、足三里健脾除濕。熱痹者,加大椎、曲池可瀉熱疏風、利氣消腫。
2.其他治療
(1)刺絡拔罐法 用皮膚針重叩背脊兩側和關節病痛部位,使出血少許,加拔火罐。
(2)穴位注射法 採用當歸、丹皮酚、威靈仙等注射液,在病痛部位選穴,每穴注入0.5~1毫升,注意勿注入關節腔內。每隔1—3日注射1次。
(3)電針法 選擇上述處方穴位,針刺得氣後,通電針機,先用連續波5分鍾,後改疏密波,通電10-20分鍾。
--------------------------------------------------------------------------------
【按語】
1.針刺治療痹證有較好的效果,尤其對風濕性關節炎。由於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情纏綿反復,屬於頑痹范疇,非一時能獲效。
2.在風濕熱的急性期要應用西葯迅速控制病情,以免心臟出現嚴重的損傷。
3.本病應注意排除骨結核、骨腫瘤,以免延誤病情。
4.患者平時應注意關節的保暖,避免風寒濕邪的侵襲。

8、什麼是熱痹症

熱痹症是相對於寒痹症而言的,中醫講的是致病性質,關節出現「紅腫熱痛」,用溫通血脈的葯物反而越用越痛,臨床上多是風寒濕日久化火所致,治療要用寒涼葯物做葯引才能治療

9、何為痹症?相當於現代醫學的什麼病?

風濕病在中國古代稱之於「痹」,而類風濕稱之於「木」。風濕病,雖然因風寒濕而來,亦因元氣之虛,邪氣始得乘虛而入,造成風濕病的發作。類風濕病也是風寒濕三氣合而成疾,但有病機不同。風濕病發作時,關節和神經會脹而無無痛覺,如果有痛,也只是輕微的痛。而類風濕病,它是長在肉和皮膚之間或痛或麻木。

痹症論:痹者,風寒濕之氣,中於臟腑之謂也。入腑則病淺易治,入臟則病深難治。有風、寒、濕、熱、氣及筋、骨、血、肉、氣之別。大凡風寒署濕之邪,入於心者,名曰血痹,入脾者名曰肉痹,入肝者名曰筋痹,入肺者名曰氣痹,入胃者名骨痹。感病則其治乃異,痹者閉也,五臟六腑感於邪氣,亂於真氣,閉而不仁也,又痹病或痛癢,或淋或急,或緩而不能收持,或拳而能舒張,或行立艱難,或言語蹇澀。或半身不遂,或四肢拳縮,或口眼偏邪,或行步而不言語,或不能行步,或左偏枯,或右偏壅滯,或上通於下,或下不通於上,或左右手疼痛,或即疾而死亡,或感邪而未亡,或喘滿而不寐,或昏昧而不醒。種種諸症,出於痹也。

與痹症和風濕的區別相關的內容